红楼过第几。唤乌篷寻秋,十三楼际。送了斜阳,怪画船都带,水情烟思。
红楼过第几。唤乌篷寻秋,十三楼际。送了斜阳,怪画船都带,水情烟思。
白雨跳珠,惊阵阵鸳鸯飞起。一曲鸥波,照影曾经,六朝才子。
白雨跳珠,惊阵阵鸳鸯飞起。一曲鸥波,照影曾经,六朝才子。
慵傍疏帘丁字。任隔舫吹来,鬓边花气。粉怨金愁,满天飘泊,暮霞如绮。
慵傍疏帘丁字。任隔舫吹来,鬓边花气。粉怨金愁,满天飘泊,暮霞如绮。
眉月窥窗,知道我凄凉情事。葬尽春魂,不信青溪没底。
眉月窥窗,知道我凄凉情事。葬尽春魂,不信青溪没底。

sānshūmèifànqínhuáièrchuāngyùn--shùndǐng

hónglóuguòhuànpéngxúnqiūshísānlóusònglexiéyángguàihuàchuándōudàishuǐqíngyān

báitiàozhūjīngzhènzhènyuānyāngfēiōuzhàoyǐngcéngjīngliùcháocáizi

yōngbàngshūliándīngrènfǎngchuīláibìnbiānhuāfěnyuànjīnchóumǎntiānpiāoxiá

méiyuèkuīchuāngzhīdàoliángqíngshìzàngjǐnchūnhúnxìnqīngméi

易顺鼎

易顺鼎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 ▶ 4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郁郁高岩表,森森幽涧陲。
郁郁¹高岩²表,森森³(jiàn)(chuí)
译文:繁盛的松树生长在高山之上,茂密的松树也长在幽涧之畔。
注释:¹郁郁:繁盛的样子。²高岩:高峻的山。³森森:茂密高耸的样子。⁴幽:深远的样子。⁵陲:边。
鹤栖君子树,风拂大夫枝。
鹤栖(qī)君子树¹,风拂大夫枝²
译文:白鹤栖息伴青松,清风拂荡数虬枝。
注释:¹君子树:指松、柏。²大夫枝: 指大夫松,又称为大夫树、大夫材。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登秦山时遇疾风暴雨,躲雨松下,故封其树为五大夫松,此处指松树。
百尺条阴合,千年盖影披。
百尺条阴合,千年盖影披。
译文:长到百尺,树下尽绿荫;活到千年,松影皆覆盖。
岁寒终不改,劲节幸君知。
岁寒终不改,劲节¹幸君知。
译文:凛冽的冬寒始终改变不了它的坚韧向上。这种坚贞不屈的节操,希望你能够知道。
注释:¹劲节: 坚贞不屈的节操。

sōng--jiào

gāoyánbiǎosēnsēnyōujiànchuíjūnzishùfēngzhī

bǎichǐtiáoyīnqiānniángàiyǐngsuìhánzhōnggǎijìnjiéxìngjūnzhī

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
画史¹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²
译文:古往今来,画家多得数也数不清,惠崇虽然晚出,可最让我倾心。
注释:纯甫:王安石的小弟弟,名安上。惠崇:宋初僧人,能诗善画。画工鹅雁鹭鸶,尤工小景,状寒江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¹画史:画家。²许:推崇。
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翛然堕洲渚。
旱云六月涨¹林莽,移我翛(xiāo)²(duò)洲渚(zhǔ)
译文:六月天气炎热,猛见到他的画,仿佛把我带到了水边小洲,顿生凉意。
注释:¹涨:升起,弥漫。²翛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黄芦低摧雪翳土,凫雁静立将俦侣。
黄芦低摧雪翳土,凫(fú)雁静立将俦侣。
译文:黄芦低垂,白色的芦花洒满了滩地,野鸭和大雁携带着伴侣,安闲可亲。
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西江浦。
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dàn)西江浦¹
译文:往年所历忽然呈现在眼前,这平沙,这清水,不正是我家乡江西的水滨?
注释:¹西江浦:指诗人自己的家乡江西。
暮气沈舟暗鱼罟,欹眠呕轧如闻橹。
暮气沈舟暗鱼罟(gǔ)¹,欹(yī)眠呕(ǒu)(zhá)²如闻橹。
译文:沉沉夜气笼罩着渔舟,隐约见到张挂的渔网,渔民们斜躺着发出鼾声,宛如柔橹轻鸣。
注释:¹鱼罟:渔网。²呕轧:橹声。此指渔民的鼾声。
颇疑道人三昧力,异域山川能断取。
颇疑道人¹三昧(mèi)²,异域山川能断取。
译文:我真怀疑惠崇施展了无边法力,能把别处的山水轻易地截取进画屏。
注释:¹道人:有道之人。此指僧人,即惠崇。²三昧力:指神奇的法力。
方诸承水调幻药,洒落生绡变寒暑。
方诸¹承水调幻药,洒落生绡(xiāo)²变寒暑。
译文:他用方诸承来露水调和了幻药,洒向生绡,作出这绝妙的画图,能改变炎热寒冷。
注释:¹方诸:在月下盛露水的容器。²生绡:未经漂煮的绢,古人用以绘画。
金坡巨然山数堵,粉墨空多真漫与。
金坡¹巨然²山数堵,粉墨空多真漫与³
译文:翰林画师巨然所画的数座远山,空有粉墨藻绘,太过随便,怎比得惠崇精妙堪夸?
注释:¹金坡:指翰林院。²巨然:五代时南唐画家,尤工秋岚远景,适宜远观,景物粲然。³漫与:随意。巨然作画下笔多草草,故云。
大梁崔白亦善画,曾见桃花净初吐。
大梁崔白¹亦善画,曾见桃花净初吐。
译文:濠梁人崔白也善绘画,我曾见过他所绘的满幅初开的桃花。
注释:¹崔白:字子西,濠梁(今安徽凤阳)人。善画花竹翎毛,体制清赡,熙宁时曾受命画垂拱殿御扆。
酒酣弄笔起春风,便恐漂零作红雨。
酒酣(hān)弄笔起春风,便恐漂零作红雨¹
译文:他喝够了酒随笔挥去,笔下生机盎然,我真担心忽然间花被微风吹落,如红雨飘洒。
注释:¹红雨:落花。
流莺探枝婉欲语,蜜蜂掇蕊随翅股。
流莺探枝婉欲语,蜜蜂掇(duō)蕊随翅股。
译文:黄莺儿在树林间穿行,似乎婉转欲语;蜜蜂在花间采蜜,振动着翅膀和小脚,飞上飞下。
一时二子皆绝艺,裘马穿羸久羁旅。
一时二子¹皆绝艺,裘(qiú)马穿羸(léi)²久羁(jī)旅。
译文:惠崇和崔白当时都驰名艺坛,可都衣服破旧,马匹瘦弱,只能流浪天涯。
注释:¹二子:指惠崇与崔白。²裘马穿羸:衣服破旧,马匹瘦弱。
华堂岂惜万黄金,苦道今人不如古。
华堂岂惜万黄金,苦道¹今人不如古。
译文:富贵人家难道吝惜万两黄金?硬说今人不如古人,谁也不肯青眼相加。
注释:¹苦道:硬说。

  全诗起句点出在历代众多的画家中,最为推许惠崇,为下文蓄势。接着十二句正面写画,用了两种不同的手法。前八句实写画面景色;后四句则虚写惠崇的精湛技艺。下面八句为衬笔,以画家巨然和崔白的画从侧面烘托、陪衬。后四句以感慨三位画家的遭际而收结,结尾两句感叹时人只重金钱不重艺术,因而借口今人的画不如古人,从批评中称扬了三位画家的艺术成就。这首古体诗结构严谨,手法迭变,意脉连贯而运笔自如。诗分共为四段。

  第一段六句,写画面。起首两句,正面点出惠崇的地位,说惠崇的成就在众多的画家中十分突出。在正点中诗又不忘旁引,用“吾最许”三字作衬语,转入“旱云”句,开始描写所题画的画面,具体写时,又欲擒故纵,仍把“旱云”句作引,说六月里天气炎热,但看到这画,使人仿佛站在水边,顿生凉意。

  “黄芦”二句具体写画面上是一片黄芦摇曳,白色的芦花覆盖在沙滩上,一对对凫雁静静地依偎着。诗在写画时,时刻不离观画的人,写得盘桓曲折,色彩层次都很鲜明。“移我翛然堕洲渚”一句,既写画技又带画面,同时指出画中景色能使人深深投入,移人性情,这也就是杜甫《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的意思。

  “往时所历今在眼”起八句为第二段,写观画的感受。先由上面画中的水边景象,唤起诗人对昔日游历的回忆,过渡得十分自然。诗说,画使他想起这么个场景:水边沙平,在沉沉暮霭中,渔船停泊着,依稀可见船上挂着渔网,渔民们斜靠着进入梦乡,鼾声宛如咿轧的橹声。通过回忆,诗人以自己的理解阐述了画家的笔情墨意。这样一转折,由画面似真,延伸到真实如画,换了个角度来把画面写深写透。此下,诗又倒回,接第一段直接作评论,出人意表。“变寒暑”三字是对画的高度概括,说惠崇的画能使看画人全身心投入画境,在暑天能因见到冷景而生寒意,呼应前“移我翛然堕洲渚”句。

  诗写到这里,既有正面的描写,又有自己的感受及对画的评论,似乎话已说完,但诗人意犹未尽,又接“金坡巨然山数堵”八句,转向旁写。先说巨然描绘的山仅仅是粉墨藻绘,比上不惠崇,这两句是一衬;又描绘崔白所画的花卉虫鸟,栩栩如生,六句作一衬。此部分用了大量传神的笔墨来突出崔白的技艺,尤以“流莺探枝婉欲语,蜜蜂掇蕊随翅股”二句细微生动。先故设难局,然后以“一时二子”四句作双收,力挽千钧,点明赞赏崔白正是写惠崇,感叹崔白、惠崇身世飘零,不为世人所重,对此表示不平。这样收煞,前后兼顾,严密遒劲。

  全诗基本采用叙事性的语言,成功运用散文章法组织,使得全诗结构谨严,层次分明。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09-212页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4-55页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高飞尽¹,孤(gū)云独去闲²
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
注释:¹尽:没有了。²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 一作:唯有)
相看两不厌(yàn)¹,只有敬(jìng)亭山²。(只有 一作:唯有)
译文: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注释:¹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²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这首五绝的前两句是说,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参考资料:
1、 宛敏灏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50-351

zuòjìngtíngshān

bái tángdài 

zhòngniǎogāofēijìn yúnxián 
xiāngkànliǎngyàn zhǐyǒujìngtíngshān  (zhǐyǒuzuò wéiyǒu )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秋凉 一作:新凉)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¹?夜来风叶²已鸣廊³。看取眉头鬓(bìn)。(秋凉 一作:新凉)
译文: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凉,鬓边生出了白发。
注释:¹新凉:一作“秋凉”。²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³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⁴眉头鬓上: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酒贱¹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fáng)²。中秋谁与共孤光³。把盏(zhǎn)凄然北望。
译文:酒价便宜,反而常常忧愁客少,月亮虽明,却多被云层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注释:¹贱:便宜。²妨:遮蔽。³孤光:指独在中天的月亮。⁴盏:酒杯。

诗词联想
  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都会想起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凉》,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应该是写于被贬黄州之时。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的营造中,读者可以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诗句赏析
  词一开端,便慨叹世事如梦,虽然苏轼诗词中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思想,但或是自我排遣之语,或为往古来今之思,读来往往觉其放达,而不觉其悲切。此处却不然,以一种历尽沧桑的语气写出,加上几度秋凉之问,风叶鸣廊,忽觉人生短暂,已惊繁霜侵鬓,益觉开凉浮生若梦的感叹,并非看破红尘的彻悟,而是对自身遭际有不平之意,从而深感人生如梦境般荒谬与无奈。

  “世事一场大梦”中的“世事”既可以指具体的历史实事,即指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事情,亦可以理解为苏轼对人生命运的抽象意义的认识。“世事如梦”,“人生如梦”,一切皆如白驹过隙,雪后飞鸿,人生只是天地间偶然的飘蓬,所以不可执着于现实中的得失荣辱,而应超脱于具体的万事万物,使自己内心趋于平衡。“人生几度秋凉”,用“新凉”指又一个秋天的来临,并且突出了秋天乍到的“新”,可见诗人对节候变化的敏感,时间的流逝磨蚀着有限的生命,词人由此产生出真挚的惜时之情。“新凉”亦指诗人再次遭到排挤打击的人生际遇,用一个“凉”字,表达了诗人心中的凄凉之情,所以,“人生几度秋凉”不仅指自然节候的变化,同时也是指人生命运的起伏不定、变幻莫测。这句话把自然与人生结合起来,以自然的变幻来反衬出词人对人生命运的无奈谓叹,寄意深刻,韵味悠远。开凉两句词远远不止是苏东坡在记叙一时一地之事,或是一己一身之感,而是借写具体的事实,表达他对抽象意义上的人生命运的深沉思忖。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凉鬓上。”在冷落清秋的夜里,凉风吹打着庭院里的树叶,在空旷的长廊里发出凄凉的回响。词人取过镜子,看见两鬓爬满了白发,“人生何处得秋霜?”词人由此陷入了深沉的思索中,读者同样可以感觉到阵阵寒意袭来。

  过片两句,更可见牢骚。“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酒贱”是因为“人贱”,暗指身遭贬斥,受人冷遇。“月明”句隐喻小人当道,君子遭谗。苏轼远贬黄州,心中的失落与不满是以这种自我嘲讽的形式来表现的。因“乌台诗案”受苏轼牵连被贬的人太多,而苏轼也因此不愿连累友人,所以绝少与故人交往,这里的“客少”应是指当时的实际情况。在这静寂的夜里,在这皓月当空之时,清秋的寒气阵阵袭人,此时,苏轼心中的孤独凄凉之感是难以排遣的。中秋月明,而明月总是被乌云遮去光芒。有人认为“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可见“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是自然现象,但似乎还有更深的内涵,是在借自然之景抒写他对社会环境的认识。这里隐含了作者深深的政治愤懑情绪,“云妨”比喻小人当道,欺瞒主上迷惑视听排斥忠良。作者为自己忠而被谤,谪居偏地黄州,政治抱负难于发挥而深感忧伤苦闷,而此情此景,唯有对月把孤盏聊以解忧愁了。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点出了作词的时间与主旨。“中秋”是传统意义上团聚的节日,苏轼选取“中秋”这一宴乐的节日作为背景,以虚笔中的乐景写哀情,使哀情为之更哀。“北望”点出了作词的主旨。“北望”的含义,历代论者有所争议,《古今词话》认为苏轼“一日不负朝廷,其怀君之心,末句可见矣”,而胡仔认为是“兄弟之情见于句意之间矣”。据记载这首词下原有注释“寄子由”,可见苏轼此词是在中秋之夜写给其兄弟苏辙的。其实,苏轼当时政治上受迫害,孤苦寂寥,凄然北望之中,思弟之情,忧国之心,身世之感,或许交织在一起,作为欣赏者,也不妨抛开考证,作宽泛理解。苏轼晚年饱受政治打击,他多以佛、道思想来超然物外,以消解现实的苦闷,但此词笼罩着一层悲凉的气氛,可见苏轼始终没能摆脱尘世的痛苦。在这热闹的中秋月明之时,唯一可以慰藉自己落寞孤寂情怀的是那真挚的手足深情。苏轼渴望着与兄弟一诉衷肠,无奈远贬黄州的他只能在北望中借明月遥寄相思。天涯同一月,相思两地情,遥望却不能与之相聚,明天却又要面临现实中太多的痛苦与无奈,苏轼因而陷入更为深沉的悲凉之中。

特点
  整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与孤灯等情感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苏轼借写节候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表达了他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与这首词意境与主旨相似的就是那首写于密州的词《水调歌凉·明月几时有》,在那首词中,苏轼写道:“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与这首《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相比,两词都是借写景抒怀,都渲染了一个“寒”、“凉”情绪意境,给词蒙上了一层深厚的情感意韵。所不同的是前者在于指出节候之“清寒”,后者重在喻示人生之“凄凉”;前者写天上人间之“清寒”,后者写现实人间之“凄凉”;前者想象天上人间之“寒”以反衬人世间值得留恋,后者借人间之真情以慰藉自己“凄凉”的心灵。两词相得益彰,情韵悠远,表达了饱受政治打击的苏轼对历史人生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总结
  苏轼这首词也寄寓了一定的哲理意味。但这种哲理意味是通过营造一个完美的审美意境传达出来的。读者首先感受到的是中秋之夜清寒的月色与空寂的长廊,孤独的词人身影与孤独的黯淡灯光,以及由此流露出来的词人深沉的人生思考与真挚的人世之恋,读者并不感觉到说理、议论的空洞与枯燥,而是为词中深沉的情感所打动,然后体验出作者蕴含于词中的哲理趣味。另外,苏轼是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词人,然而这首词风格柔婉,可以看出苏轼的词风也有悲情婉约的一面,这种哀怨隐忍之作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参考资料:
1、 吴慧娟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628-629 .

西jiāngyuè ·shìshìchángmèng

shì sòngdài 

shìshìchángmèng rénshēngqiūliáng láifēngmíngláng kànméitóubìnshàng  (qiūliángzuò xīnliáng )
jiǔjiànchángchóushǎo yuèmíngduōbèiyúnfáng zhōngqiūshuígòngguāng zhǎnránběiwàng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炉火¹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译文: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广袤的天地被红彤彤的炉火照得通明。
注释:¹炉火:唐代,秋浦乃产铜之地。此指炼铜之炉火。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nǎn)¹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译文: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打破幽寂的黑夜,震荡着寒天河流。
注释:¹赧郎:红脸汉。此指炼铜工人。赧:原指因羞愧而脸红,此指脸被炉火所映红。

  在这首诗里,诗人饱含激情,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颂歌,这在唐诗中是不多见的,因而弥足珍贵。

  炉火,旧注有的解释为炼丹之火,有的说是渔人之火,这些说法都不妥当。清人王琦认为是冶铸之火,这个看法得到普遍的认同。因为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秋浦多矿,尤产银产铜。冶炼之炉火,红光冲天,故能照耀天地。紫烟独具色彩的美感。李白喜用此词。如“身披翠云裘,袖拂紫烟去”,“素手掏青霭,罗衣曳紫烟”,以及著名的“日照香炉生紫烟”等等。前二例的“紫烟”,是李白神往的仙界中的意象,即所谓紫气祥云。后一类则是自然景象。本诗的“紫烟”句,则是对炉火的红星在紫色烟雾四射飞进的描写。用“紫烟”而不用“浓烟”,既淡化了冶铸工匠的艰辛,给这种劳动场景赋予了一层美丽多姿的色彩,又体现了诗人对色彩美的捕捉能力。

  “赧郎”一词,旧时有人认为这是吴语,是“歌者助语之词”,即是象声词,是工匠们歌唱的某一音节。此说难以确证。赧,本指羞红的脸色,郎是对男子的尊称。“赧”此处引申为“红”义,“赧郎”指被熊熊炉火照红的冶炼工匠。这种解释是通达的。工匠们在寒夜里,在月光下,仍然辛勤地忙碌着,喊着嘹亮的号子,唱着粗犷的山歌,歌声在寒夜传得很远很远,在河面上飘飞,在山谷里回荡,不但使旷野的氛围变得热烈,也驱走了他们自身的疲乏和劳顿,寒夜也似乎不那么漫长了。

  全诗只有二十个字,但传神写照,将冶炼工匠的生活与形象刻画得维妙维肖,动人心弦,诗人对冶炼工人的敬爱与颂扬之情也得到自然的流露。

  “炉火照天地”,通过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冶铸工场的热烈气氛,给全诗定下了热烈欢快的基调。从画面上看,形成一个亮点,处于中心位置。这映照天地的炉火,既是工人们劳动的反映,也和他们豪迈爽朗的心情相映衬。“红星”一句则是对上句的补足,从细节对炉火进行刻画。着重从色调的红与紫的对比、星与烟的排比入手,抓住了最富代表性的特征。而一个“乱”字,更是巧妙而逼真地将火花四溅,紫烟升腾的冶炼场面再现出来。以如此十字便准确生动地概括出一个热烈喧腾、生机勃勃的场景,不能不叹服诗人的如椽大笔。最后二句,顺势进入对人的描写。先用“明月夜”照应上文的“炉火”,写工匠们深夜劳作的艰辛。农人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冶炼工人们却不能如此运作。铁水未化,便不能下岗,夜以继日才是他们的特点,这不经意的一句,恰到好处地写出了他们与农民的生活规律及劳动方式的差异来。尽管如此,工人们还是喜欢自己的职业的,当铁水出炉之时,他们会为自己的杰作而自豪,而歌唱。那声震寒川的歌曲,就是他们此刻心境的最好说明。这就把劳动者勤劳善良的性格特征鲜明地表现出来。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 .三李诗鉴赏辞典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2 :255-275 .
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89-213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68-270

qiūshíshǒu ·shí

bái tángdài 

huǒzhàotiān hóngxīngluànyān 
nǎnlángmíngyuè dònghánchu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