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元丰¹,十日五日一雨风²
译文:我放声歌唱,元丰年真是个好时光。十日下阵雨,五日刮阵风,事事顺当。
注释:¹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078—1085)。²十日五日一雨风:古人形容气候和美,风调雨顺叫“五日一风,十日一雨”。
麦行(háng)¹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行黍²
译文:连绵千里的麦子覆盖了原野,翻腾着金浪;满山的谷子与云彩相连,散发着芳香。
注释:¹麦行:麦垅。²连山没云皆行黍:一山连着一山,从山下到山上,没入云端都行上了黍。
水秧绵绵¹复多稌(tú)²,龙骨³长干挂梁梠(lǚ)
译文:水田里稻子青青,雨水充足,水车被闲置在檐下派不了用处。
注释:¹绵绵:绵延无边的样子。²稌:糯稻。³龙骨:水车。⁴梁梠:屋梁的屋檐。因为雨充足,水车用不着,总是干燥着挂在家里。
(shí)¹出网蔽洲渚(zhǔ),荻(dí)²肥甘胜牛乳。
译文:撒下渔网,网上的鲥鱼堆满了水中的沙洲;水边的荻芽又肥又甜,味道超过了牛乳。
注释:¹鲥鱼:体侧扁,银白色,生活在海中,五六月间溯江产卵,肉味鲜美,为名贵食用鱼。²荻笋:芦笋。
百钱可得酒斗许¹,虽非社日长闻鼓。
译文:花上百十个小钱就能沽到斗酒,虽然不是社日,可处处听到庆丰收的喧天锣鼓。
注释:¹斗许:一斗左右。 许:表约数。此句言因年丰酒价低。
吴儿¹踏歌²女起舞,但道³快乐无所苦
译文:吴地的少年打着拍子唱起歌,姑娘们高兴地翩翩起舞;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真快乐,再也没愁苦。
注释:¹吴儿:苏南一带属古吴国,故称那里的青年男女为吴儿吴女。 ²踏歌:用脚踏着拍子唱歌。³但道:只说。 ⁴无所苦:没有苦恼。
老翁堑(qiàn)¹西南流,杨柳中间杙(yì)²小舟。
译文:我老翁乘着只小船沿着护城河向西南漂流,有时在杨柳间系上小舟。
注释:¹堑水:开挖水道。²杙:小木桩。这里作动词用,“系”、“拴”的意思。
乘兴欹(qī)¹过白下²,逢人欢笑得无愁。
译文:满目美景看不够,又乘兴斜躺着漂过金陵石头。见到的人都是那么的欢乐,个个红光满面,喜上眉头。
注释:¹敧眠:斜躺着。²白下:白下城,南朝齐、梁时曾为南方琅邪郡治所。北宋时为金陵的别称。故址在今南京市。

  以年号为诗题,虽然是受到韩愈《永贞行》的启发,但这首诗实是效法杜甫。不过,杜甫那些以诗歌记时事,深刻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作,基本上是写实,而这首诗则把理想和现实紧紧结合起来,为北宋中叶的变法改革唱了一曲颂歌,因而是一篇富于理想色彩的史诗。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头两句,歌颂元丰年间(1078—1085)风调雨顺的气象:“歌元丰,十日五日一雨风。”元丰年间风调雨顺是客观事实。反对新法的范纯仁也曾写道:“赖睿明之在上兮,常十雨而五风。”(《喜雪赋》)相传周公辅政时,天下太平,岁无荒年,曾出现过这样的奇迹(见《盐铁论·水旱》)。古人认为政有德,则阴阳调、风雨顺。这种说法虽然不科学,但却寄托着古人对于理想政治的赞美之意。“五风十雨”之数为加倍形容之词,故王充曾说:“言其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褒之也。风雨虽适,不能五日、十日正如其数。”(《论衡·是应篇》)王安石化用这个典故入诗,也是持赞扬的态度。从全篇来分析,“五风十雨”还是新法的象征。新法所至,如东风吹拂,时雨润苗,万物得所,百姓太平。这从下文的描写中可以看出。

  第二部分是中间四句,歌颂元丰五谷丰衍、物产精美的盛况。“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写旱田作物长势喜人,且播种面积极为广大。“麦行”就是麦垄。“千里”状其遥远。“不见土”形容麦苗稠密茂盛。“连山没云”即无边无际、远与天齐之意,不单指延伸得很远的山丘。如此广大的原野都种满了黍麦,秋后的粮食就会使家给人足,国无饥谨。“水秧绵绵复多稌,龙骨长干挂梁梠”,写水田作物花色品种增加,且农田管理比较省力。“稌”是糯稻,产量低,一般用以酿造美酒。由于连年丰收,粮食有余,故能多种糯稻,多酿美酒。此句与下文“百钱可得酒斗许”暗相呼应。“龙骨”句上承“十雨五风”而来。因为风雨顺适,所以抗旱用的龙骨水车也就长年沾不到水滴,被挂在梁上檐下,任其赋闲。农民不用为灌溉操劳,也就乐得轻松了。他们出其余力,经营副业。“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两句,把江南鱼米之乡的富庶和农民生活的美好,渲染得令人神往。鲥鱼、荻笋原是佐酒佳肴,欧阳修《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诗说:“获笋鲥鱼方有味,恨无佳客共杯盘”。以下几句便以酒事承接上文。

  第三部分是最后八句,歌颂元丰时人民的幸福生活。先总写农村的欢乐气氛:“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社日是古代春、秋两季祭祀土神的日子。四邻互相招邀,带上酒肉、社糕,搭棚于树下,先祭土神,然后会餐。社日击鼓,唐诗中就有描写。刘禹锡《秋日送客至潜水驿》:“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便是一例。由于连年丰收,酒肉便宜易得,所以人们不用等到社日,同样可以聚会欢饮,击鼓自娱。诗中总写以后,再分写青年人与老年人各自的快乐。南国水乡,本来就有男女青年在花前月下踏歌起舞的风俗,大熟之年,更为这种古老的风俗增添了欢声喜气。“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不仅描绘了青年们纵情欢乐的情景,而且还写出了他们美滋滋、乐陶陶的内心世界。“但道”,意思是只用一句话来表达。“快乐无所苦”,即一切美满如意。言外之意是说,这些青年的爱情、婚姻生活也是十分甜蜜的。乡村老农淳朴率真,爱说爱笑。此时丰收在望,心里越想越美,一肚子的开心话总想找个地方说说。“老翁堑水西南流”四句,生动地勾画了老人坐船进城寻亲访友的快乐和对于生活心满意足的情态。

  王安石与多数宋代诗人一样,喜欢以学问为诗,但他能够把渊博的学问纵横役使,入手而化,因此又不会显得掉书袋。这是一种很高的艺术素养。这首诗虽然有其现实基础,但整篇的构思和命意却从《礼记》中来。《礼记·礼运篇》描绘先王的大顺之治说:“用民必顺,故无水旱昆虫之灾,民无凶饥妖孽之疾,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则是无故,先王能修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故此顺之实也。”这首诗第一部分写天从人愿,慷慨助顺,仁风惠雨,略不失时,即“天不爱其道”之意;第二部分写满山遍野,庄稼弥望,江河沼泽,产物无穷,即“地不爱其宝”之意;第三部分写美酒易得,鼓声长闻,青年欢舞,老人嬉游,即“人不爱其情”之意。诗中未援引《礼运》篇上的片言只语,而其内容与《礼运》篇所描绘的大顺之治丝丝入扣,十分契合。杨万里曾称黄庭坚写诗“备用古人语而不用其意。”(《诚斋集》卷一一四《诗话》)这首诗则正好相反,是“备用古人意而不用其语”。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书卷气,而且还可以收到言浅意深,味外有味的艺术效果。

  反变法派刘述等曾上书宋神宗:“陛下欲致治如唐、虞,而安石操管、商权诈之术。”(《续资治通鉴》卷六十七)王安石罢相以后,继续受到攻击,因此他身虽闲居,外示平淡,内心实系念新法,忧思深切。他的《元丰行示德逢》旨在宣传新法的成效,而这首诗则进一步指出,元丰朝国富民安的景象已经使唐、虞的盛世复现于当时,新法完全符合尧、舜致治安民之道。他把《礼记》上记载的大顺境界写进了富于江南水乡特色的农村丰乐图中,使得这首史诗不仅护住了他自己,而且还替新法抹上了神圣的光彩。以此歌颂新法所取得的辉煌成果,歌颂宋神宗有“修礼达义,体信达顺”之功,就有堂堂正正、理直气壮之势了。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15-217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5-56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放声歌唱,元丰年真是个好时光。十日下阵雨,五日刮阵风,事事顺当。

连绵千里的麦子覆盖了原野,翻腾着金浪;满山的谷子与云彩相连,散发着芳香。

水田里稻子青青,雨水充足,水车被闲置在檐下派不了用处。

撒下渔网,网上的鲥鱼堆满了水中的沙洲;水边的荻芽又肥又甜,味道超过了牛乳。

花上百十个小钱就能沽到斗酒,虽然不是社日,可处处听到庆丰收的喧天锣鼓。

吴地的少年打着拍子唱起歌,姑娘们高兴地翩翩起舞;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真快乐,再也没愁苦。

我老翁乘着只小船沿着护城河向西南漂流,有时在杨柳间系上小舟。

满目美景看不够,又乘兴斜躺着漂过金陵石头。见到的人都是那么的欢乐,个个红光满面,喜上眉头。

注释

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078—1085)。

十日五日一雨风:古人形容气候和美,风调雨顺叫“五日一风,十日一雨”。

麦行:麦垅。

连山没云皆行黍:一山连着一山,从山下到山上,没入云端都行上了黍。

绵绵:绵延无边的样子。

稌:糯稻。

龙骨:水车。

梁梠:屋梁的屋檐。因为雨充足,水车用不着,总是干燥着挂在家里。

鲥鱼:体侧扁,银白色,生活在海中,五六月间溯江产卵,肉味鲜美,为名贵食用鱼。

荻笋:芦笋。

斗许:一斗左右。 许:表约数。此句言因年丰酒价低。

吴儿:苏南一带属古吴国,故称那里的青年男女为吴儿吴女。

踏歌:用脚踏着拍子唱歌。

但道:只说。

无所苦:没有苦恼。

堑水:开挖水道。

杙:小木桩。这里作动词用,“系”、“拴”的意思。

敧眠:斜躺着。

白下:白下城,南朝齐、梁时曾为南方琅邪郡治所。北宋时为金陵的别称。故址在今南京市。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081年(元丰四年)。元丰初,风调雨顺,农丰物贱,百姓安居乐业,作者见到这一欢乐场面,十分高兴,在元丰四年作了两首诗进行讴歌,这是第二首。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5-56
赏析

  以年号为诗题,虽然是受到韩愈《永贞行》些启发,但这首诗实是效法杜甫。不过,杜甫那些以诗歌记时事,深刻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些诗作,基本上是写实,而这首诗则把理想和现实紧紧结合起来,为北宋中叶些变法改对唱了一曲颂歌,因而是一篇富于理想色彩些史诗。

  全诗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开头两句,歌颂元意年间(1078—1085)风调雨顺些气象:“歌元意,十日五日一雨风。”元意年间风调雨顺是客观事实。反对新法些范纯仁也曾写道:“赖睿明之在上兮,常十雨而五风。”(《喜雪赋》)相传周公辅政时,天下太平,岁无荒年,曾出现过这样些奇迹(见《盐铁论·水旱》)。古人认为政有德,则阴阳调、风雨顺。这》说法虽然不科学,但却寄托着古人对于理想政治些赞美之意。“五风十雨”之数为加倍形容之词,故王充曾说:“言其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褒之也。风雨虽适,不能五日、十日正如其数。”(《论衡·是应篇》)王安石化上这个典故入诗,也是持赞扬些态度。从全篇来分析,“五风十雨”还是新法些象征。新法所至,如东风吹拂,时雨润苗,万物得所,百姓太平。这从下文些描写中可以看出。

  第二部分是中间四句,歌颂元意五谷意衍、物产精美些盛况。“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黍”,写旱田作物长势喜人,且播》面积极为广大。“麦行”就是麦垄。“千里”状其遥远。“不见土”形容麦苗稠密茂盛。“连山没云”即无边无际、远与天齐之意,不单指延伸得很远些山丘。如此广大些原野都》满了黍麦,秋后些粮食就会使家给人足,国无饥谨。“水秧绵绵复多稌,龙骨长干挂梁梠”,写水田作物花色品》增加,且农田管理比较省力。“稌”是糯稻,产量低,一般上以酿造美酒。由于连年意收,粮食有余,故能多》糯稻,多酿美酒。此句与下文“百钱可得酒斗许”暗相呼应。“龙骨”句上承“十雨五风”而来。因为风雨顺适,所以抗旱上些龙骨水车也就长年沾不到水滴,被挂在梁上檐下,任其赋闲。农民不上为灌溉操劳,也就乐得轻松了。他们出其余力,经营副业。“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两句,把江南鱼米之乡些富庶和农民生活些美好,渲染得令人神往。鲥鱼、荻笋原是佐酒佳肴,欧阳修《离峡州后回寄元珍表臣》诗说:“获笋鲥鱼方有味,恨无佳客共杯盘”。以下几句便以酒事承接上文。

  第三部分是最后八句,歌颂元意时人民些幸福生活。先总写农村些欢乐气氛:“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社日是古代春、秋两季祭祀土神些日子。四邻互相招邀,带上酒肉、社糕,搭棚于树下,先祭土神,然后会餐。社日击鼓,唐诗中就有描写。刘禹锡《秋日送客至潜水驿》:“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便是一例。由于连年意收,酒肉便宜易得,所以人们不上等到社日,同样可以聚会欢饮,击鼓自娱。诗中总写以后,再分写青年人与老年人各自些快乐。南国水乡,本来就有男女青年在花前月下踏歌起舞些风俗,大熟之年,更为这》古老些风俗增添了欢声喜气。“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不仅描绘了青年们纵情欢乐些情景,而且还写出了他们美滋滋、乐陶陶些内心世界。“但道”,意思是只上一句话来表达。“快乐无所苦”,即一切美满如意。言外之意是说,这些青年些爱情、婚姻生活也是十分甜蜜些。乡村老农淳朴率真,爱说爱笑。此时意收在望,心里越想越美,一肚子些开心话总想找个地方说说。“老翁堑水西南流”四句,生动地勾画了老人坐船进城寻亲访友些快乐和对于生活心满意足些情态。

  王安石与多数宋代诗人一样,喜欢以学问为诗,但他能够把渊博些学问纵横役使,入手而化,因此又不会显得掉书袋。这是一》很高些艺术素养。这首诗虽然有其现实基础,但整篇些构思和命意却从《礼记》中来。《礼记·礼运篇》描绘先王些大顺之治说:“上民必顺,故无水旱昆虫之灾,民无凶饥妖孽之疾,故天不爱其道,地不爱其宝,人不爱其情……则是无故,先王能修礼以达义,体信以达顺,故此顺之实也。”这首诗第一部分写天从人愿,慷慨助顺,仁风惠雨,略不失时,即“天不爱其道”之意;第二部分写满山遍野,庄稼弥望,江河沼泽,产物无穷,即“地不爱其宝”之意;第三部分写美酒易得,鼓声长闻,青年欢舞,老人嬉游,即“人不爱其情”之意。诗中未援引《礼运》篇上些片言只语,而其内容与《礼运》篇所描绘些大顺之治丝丝入扣,十分契合。杨万里曾称黄庭坚写诗“备上古人语而不上其意。”(《诚斋集》卷一一四《诗话》)这首诗则正好相反,是“备上古人意而不上其语”。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书卷气,而且还可以收到言浅意深,味外有味些艺术效果。

  反变法派刘述等曾上书宋神宗:“陛下欲致治如唐、虞,而安石操管、商权诈之术。”(《续资治通鉴》卷六十七)王安石罢相以后,继续受到攻击,因此他身虽闲居,外示平淡,内心实系念新法,忧思深切。他些《元意行示德逢》旨在宣传新法些成效,而这首诗则进一步指出,元意朝国富民安些景象已经使唐、虞些盛世复现于当时,新法完全符合尧、舜致治安民之道。他把《礼记》上记载些大顺境界写进了富于江南水乡特色些农村意乐图中,使得这首史诗不仅护住了他自己,而且还替新法抹上了神圣些光彩。以此歌颂新法所取得些辉煌成果,歌颂宋神宗有“修礼达义,体信达顺”之功,就有堂堂正正、理直气壮之势了。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15-217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5-56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17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盆城去鄂渚,风便一日耳。
盆城去鄂(è)(zhǔ)¹,风便一日耳。
译文:旅途中停靠的湓口城到鄂州您的治所,顺风只消一日,(但我还是不能去拜访专)。
注释:除官:拜授新官。指元和十五年九月自袁州刺史召拜国子.监祭酒。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市。鄂岳李大夫:指鄂岳观察使李程。盆城:即湓城,又称湓口城,唐江州治所。¹鄂渚:鄂州,治今湖北武汉市武昌。鄂岳观察使治所在此。
不枉故人书,无因帆江水。
不枉故人书,无因帆¹江水。
译文:不是要枉费老友你的(情谊)书信,(我实在)没有什么理由(不好意思)扬帆去拜访您。
注释:¹帆:挂帆,扬帆。
故人辞礼闱,旌节镇江圻。
故人辞礼闱(wéi)¹,知旌(jīng)节镇江圻²
译文:(因为)您是辞别庙堂属,风光地做镇守一方的封疆大吏。
注释:¹礼闱:指礼部。李程于元和十三年四月拜礼部侍郎,六月出为鄂州刺史、鄂岳观察使。见《旧唐书》本传。²江圻:江岸,指鄂州。
而我窜逐者,龙钟初得归。
而我窜逐者,龙钟初得归
译文:而我只是个被谪贬远地的人,老态龙钟了才能返回。
别来已三岁,望望长迢递。
别来已三岁,望望¹长迢(tiáo)(dì)²
译文:距离上次离别已经三年了,在漫漫的时光长河里对彼此的思念是如此的急切。
注释:¹望望:一望再望。表示盼望急切的意思。²迢递:遥远。
咫尺不相闻,平生那可计。
咫尺不相闻,平生那可计。
译文:如今近在迟尺,却不敢去探望,这在平生又是哪里会料想到会是这样呢?
我齿落且尽,君鬓白几何。
我齿落且尽,君鬓¹白几何。
译文:我的牙齿掉光了,您的鬓毛也白了许多。
注释:¹鬓:全诗校:一作“须。”
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
年皆过半百,来日苦无多。
译文:我俩都已年过半百,来日苦短,恐是时日不多。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
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
译文:少年人乐于结交新知己,老年人则思念昔日的老朋友。
譬如亲骨肉,宁免相可不。
譬如亲骨肉,宁免相可不¹
译文:你我就如亲兄弟一样,在之前共事之时也难免有合与不合。
注释:¹相可不:相合与不合。
我昔实愚蠢,不能降色辞。
我昔实愚蠢,不能降色辞。
译文:我过去实际上很愚蠢,对人脸色不好看,说话也不中听。
子犯亦有言,臣犹自知之。
子犯¹亦有言,臣犹自知之。
译文:就像晋文公的舅舅狐偃对晋文公道歉时说的那句话:“连我自己尚且知道有罪”。
注释:¹子犯:即春秋晋国狐偃,晋公子重耳之舅,随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靠秦国帮助返国为君,行至黄河岸,“子犯以璧授公子日:‘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从此亡。”’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公其务贳过,我亦请改事。
公其务贳¹过,我亦请改事²
译文:希望您务必宽恕我的过错,我也期待着能像郑襄公对楚庄王求和时所说的那样,“重新事奉于您”。
注释:¹贳:宽免。²改事:《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围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谢罪,日:“使改事君,夷于九县,君之惠也,孤之愿也。”
桑榆倘可收,愿寄相思字。
桑榆(yú)倘可收¹,愿寄相思字²
译文:我愿意通过这封书信,弥补我们友情上曾经的缺失。
注释:¹桑榆可收:《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这里比喻失之于前而得之于后。²相思字:指书信。
一卷阴符,二石硬弓,百斤宝刀。更玉花骢喷,鸣鞭电抹,乌丝阑展,醉墨龙跳。牛角书生,虬髯豪客,谈笑皆堪折简招。依稀记,曾请缨系粤,草檄征辽。
一卷阴符¹,二石(dàn)²硬弓,百斤宝刀。更玉花骢(cōng)³,鸣鞭电抹,乌丝阑(lán)展,醉墨龙跳。牛角书生,虬(qiú)髯豪客,谈笑皆堪折简¹⁰招。依稀记,曾请缨(yīng)系粤¹¹,草檄(xí)¹²征辽。
译文:熟读一卷《阴符》,能开两石硬弓,手提百斤宝刀。更有玉花骢喷着粗气,挥舞马鞭,鞭梢作响,鞭快如电;展开乌丝阑,醉中的墨迹如蛟龙跳跃。与之谈笑的是勤奋攻读的书生、行侠仗义的豪客,都值得寄信相召。依稀记得,曾经主动请缨出战南越事,草拟檄文征讨辽兵。
注释:¹阴符:古兵书名。阴符经。旧题黄帝撰,言虚无之道.修炼之术。又历代史志皆以《周书阴符》著录兵家。而黄帝阴符入道家,判然两书。此当指《周书阴符》。²二石:古代计量单位,约为现在的二百四十斤。³玉花骢:又称菊花青,是一种良马。⁴喷:吐气。⁵电抹:形容宝马飞奔,迅如闪电。⁶乌丝阑:指上下以乌丝织成栏,其间用朱墨界行的绢素,亦指有墨线格子的笺纸。⁷龙跳:比喻书法笔势纵逸雄健。⁸牛角书生:指李密,亦用于比喻勤奋读书的人。⁹虬髯豪客:指唐传奇小说《虬髯客传》中的人物虬髯客,为豪迈卓异之士。¹⁰折简:亦折柬、折札。言其礼轻,随便。¹¹请缨系粤:用汉终军请缨出征南越事,粤,同越。¹²檄:下文书征讨。
当年目视云霄。谁信道凄凉今折腰。怅燕然未勒,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迢。老去胸中,有些磊块,歌罢犹须著酒浇。休休也,但帽边鬓改,镜里颜凋。
当年目视云霄¹。谁信道凄凉今折腰²。怅燕(yān)然未勒³,南归草草,长安不见,北望迢(tiáo)。老去胸中,有些磊(lěi),歌罢犹须著酒浇。休休也,但帽边鬓(bìn),镜里颜凋
译文:当年我傲岸不羁、目视云霄,谁肯信,如今竟落得为五斗米而折腰。草草南归,未能在燕然山刻石记功令人十分惆怅;遥遥北望,却不见故都长安。年华已老,胸中郁结着不平之气,高歌后仍需用酒浇灭。罢了罢了,但见帽子两边鬓发渐白,镜中容颜日益憔悴。
注释:¹目视云霄:指眼界高。²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³燕然未勒:燕然,指杭爱山,位于今蒙古境内;勒,指刻石记功。⁴草草:随便。⁵迢迢:形容路途遥远。⁶磊块:一作垒块,谓胸中郁结不平之气。⁷休休:罢休。⁸鬓改:鬓发改变颜色。⁹颜凋:容颜衰老。

  词的上片,词人回忆年少时意气风发、征战沙场的光辉岁月。一卷《阴符》说明词人年少熟读兵书,深谙用兵之道;而“二石硬弓,百斤宝刀”则突出他力大无穷,身手不凡。“一”、“二”、“百”三个数词,读起来如泉喷涌,咄咄逼人。开篇三句将词人文武双全、雄才大略,气度非凡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接着以去声“更”字领格,统领四个偶句,对仗工整,节奏明快,激壮之情随之奔涌而出。接下来四句写词人扬鞭策马奔腾,速度犹如风驰电掣。“更玉花骢喷”至“谈笑皆堪折简招”几句写词人年少时文韬武略,广交贤能,与志同道合之士煮酒论天下,豪气干云。“龙跳”二字,极言其书法苍劲有力,有如蛟龙跳跃。“谈笑皆堪折简招”,把他们的从游关系,写得随便、热烈而又亲切。在九个四言偶句之后,突然出现这一平仄协调的七言句,显得音律和谐,语调从容,从而反映出主人公不仅仅是一介武夫,而是一个带有儒将风度的英雄。歇拍三句略一转折,歌颂他怀有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从语言上看,又恢复了四言格局,庄重之中饶有豪迈气概。整个上片,从尚文习武、谈笑交游、建功立业等方面,塑造了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实际上正是词人的自我形象。

  词的下片,词人先以一语扫过,随即描写现在。“当年目视云霄”一句,表现了词人傲岸不羁的性格。“谁信道、凄凉今折腰”,反用陶渊明作彭泽令不肯为五斗米折腰事,暗指此时之不得志。上句回忆当年,下句慨叹当前,给读者以强烈的对比感。后一句的前面冠以“谁信道”三字,更加强了愤懑不平的感情色彩。词人以苍凉深沉的笔调抒写壮志未酬、英雄暮年的悲慨。在这种强烈对比之下,感情的浓烈,已是至极。“怅燕然未勒”四句,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后汉书·窦宪传》所载窦宪登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二是李白《金陵凤凰台诗》所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此四句由一个“怅”字统领,表达作者请壮志难酬的激愤和悲凉。“老去”,也援用一典。可见其胸中积有多少愤懑情结。结尾三句全从上面的“老”字生发,用的却是形象化的语言。“歌罢犹须着酒浇”突出作者的深重苦闷,唱歌也无法将其排解,还需借酒,但却是借酒浇愁愁更愁。“休休也”是作者不甘而无奈的感叹,他回头看见镜中的自己,已经是白发生、容颜改,凄凉悲苦的感觉油然而生。

  词的上片先写武艺,次写驭马,郊游,最后写建功立业,塑造出一个英武豪迈、兼具文韬武略的英雄形象,既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又是词人的自我形象。下片则写老年悲慨,苍凉郁勃。综合来看,词的上下两片对比强烈,过渡自然,语言精炼。词人用豪迈深沉的笔调,将一个已处暮年的爱国英雄渴望建功之志的情感充分而强烈地表达出来,全词豪宕疏放、雄肆激昂。同时,该词用典较多,既扩大了容量,却又并不粘滞板涩,其间融会贯通,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606-607页
2、 宋安群主编.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知识出版社,2007.10:第588页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赵且¹伐燕,苏代为²燕谓³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bàng)出曝,而鹬(yù)啄其肉,蚌合而箝(qián)其喙(huì)。鹬曰:‘今日不雨¹⁰,明日不雨,即¹¹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¹²,渔者得而并¹³¹⁴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¹⁵,以弊¹⁶大众,臣恐¹⁷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注释:¹且:将要。²为:替,给。³谓:对……说。⁴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⁵方:刚刚。⁶曝:晒。⁷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⁸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⁹喙:嘴,专指鸟兽的嘴。¹⁰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¹¹即:就,那就。¹²相舍:互相放弃。舍:放弃。¹³并:一起,一齐,一同。¹⁴禽:同“擒”,捕捉,抓住。¹⁵支:支持,即相持、对峙。¹⁶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¹⁷恐:担心。 

  有一天,天气很好,太阳照在大地上,一只河蚌顺着河水上了岸,躺在沙滩上,张开两个蚌壳悠闲地晒着太阳。

  这时,一只名鹬的水鸟从河边飞过。鹬鸟悄悄地落在河蚌附,轻轻地走到河蚌旁边,猛地伸着又长又尖的嘴巴,猛的捉住了甲壳内的蚌肉。

  河蚌反应也很快,鹬鸟一咬住蚌肉,它就猛然合上蚌壳,紧紧夹住了鹬鸟的长嘴。

  鹬鸟急了,赶紧甩动长嘴,想甩开河蚌。可是河蚌夹得很紧,根本甩不开。它们各自用力搏斗了一会儿,鹬鸟和河蚌谁也不肯相让,就这样僵持着。

  双方争吵起来。鹬鸟威胁河 蚌说:"你若不张开甲壳,今天不下雨,明天也不下雨,你会被晒死在这里的, 我看你能撑到什么时候。

  河蚌也不甘示弱地说:我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您的嘴巴抽不出来,你就会在这里饿死和憋死在这河滩上,

  就这样,鹬鸟和河 蚌谁也不肯让谁。时间一长,它们俩都累得筋疲力尽。

  正在这时,一个老渔夫从河滩打鱼回家路过,就从沙滩上走过。看见鹬蚌相争的情景,渔夫觉得很有趣。他悄悄地走上前去,没有费多大力气, 把两个一起抓住,高兴地拿走了。

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
石径入丹壑,松门闭青苔。
译文:石径丹壑,松木门紧闭,地上长青苔。
闲阶有鸟迹,禅室无人开。
闲阶有鸟迹,禅室无人开。
译文:闲阶上满是鸟迹,敲敲禅室无人开。
窥窗见白拂,挂壁生尘埃。
窥窗见白拂,挂壁生尘埃。
译文:从窗户窥见白拂尘,挂在墙壁上生满尘埃。
使我空叹息,欲去仍裴回。
使我空叹息,欲去仍裴回¹
译文:使我空自叹息,想离去又不愿意,犹豫徘徊。
注释:¹裴回:即“徘徊”。
香云徧山起,花雨从天来。
窥云徧山起¹,花雨从天来²
译文:芳窥的云彩遍山而起,鲜花如雨从天上飞来。
注释:¹窥云徧山起:《华严经》:乐音和悦,窥云照耀。徧,同“遍”。²花雨从天来:《楞严经》:即时天雨百宝莲花,青黄赤白,间错粉糅。
已有空乐好,况闻青猿哀。
已有空乐好,况闻青猿哀。
译文:空中传来美妙的天籁,却又听到青猿的哀鸣。
了然绝世事,此地方悠哉!
了然绝世事,此地方悠哉!
译文:很明显,要了绝世事,这个地方最悠哉。

  诗中访友诗的套路展现出了散文化倾向。诗的前六句是一种明快流程的交代:径——壑——门——阶——室——窗——壁。谈不上行云流水,却能窥见这首诗的门户:乍看起来,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辞章搭配得体,步履从容,但揣度二三,就为这笔清晰的流水账而叹息,怪它没有更丰富的诗意进项。但这种责怪,并不殃及散文化倾向,对散文化现象需要一次又一次关乎价值观的认识;散文化的感觉跟一首诗有头有尾进行某种叙事的憧憬有关,这首诗在较短的篇幅内寄情于一桩事情的脉络而非关于这件事的激情,就极有可能显示出散文化的特征。

  从作者的立场看,在构思(哪怕是即兴发挥)之际,“不遇”的结果已经发生,他所进行的描述依然显得较为重视“不遇”之前兆,就好像那些依次展开的芳踪是一首诗最大的卖弄点。径之石、壑之丹、门之松、阶之闲、室之禅、窗之见、壁之生……联袂演出的情景剧并不比停顿下来独观一物更划算,他只是需要记录这一流程来测试一首诗的雅量。而这些场景的铺垫明摆着朝“不遇”的主题靠拢,对景物的过度描写已预告人的次要性。

  根据诗词断定:作者不可能反写实际情况,明明山僧不在,却在诗句中假想两人会谈的幽趣。诗在当时似乎还不致走到这一步。青苔、鸟迹、白拂、尘埃、无人……这一系列的环境元素虽契合抒情诗的表征,却奉献事实性依据,也就是说,看起来挺雅致的,但本质上只是一连串基本事实。只不过“青苔”一类的事实又不限于其本身的属性,已不可避免侵入了情态的细菌,滋生出属于修辞层面的意义。

  作者是在寻求一种补偿:由于山僧不在,他必须从这一无人情境中获取诗的慰藉。不在之妙在于他反而可以凭空想像“了然”的主题性意趣。无需一位具体的僧人启发,他就可以从虚空中找到信仰的入口。乃至于云、雨的亮相也有不俗表现,使他不去思索山僧出门去干什么,以及有这么出色的所在,山僧为何还要滞留在他处。他仿佛是这一境界的独占者,山僧的所有者属性已显得次要:他为自己碰巧得到这么一块临时的乐土,与此前所行居的尘世保持对峙,而倍感欣慰,甚至这时听到猿声也不免理解为这是一种得体的、赞同他的伴奏。

  从事后的记述人角度看,作者能了解下山返程中的心理变化,以及这一旅程中的新发现,但他并没有触及这一范畴,而是终止在一次世界观的洗礼中。

参考资料:
1、 于至堂. 唐诗鉴赏辞典 :北京出版社,2009年05月:第137页

xúnshānsēngzuò--bái

shíjìngdānsōngménqīngtái

xiánjiēyǒuniǎochánshìrénkāi

kuīchuāngjiànbáiguàshēngchénāi

使shǐkōngtànréngpéihuí

xiāngyúnbiànshānhuācóngtiānlái

yǒukōnghǎokuàngwénqīngyuánāi

leránjuéshìshìfāngyōuzāi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萧疏玉漏催。
水窗低傍画栏开,枕簟(diàn)¹萧疏²玉漏³催。
译文:打开窗户,窗户临水敞开,躺在寝卧的凉席上也能够感受到秋天的凉爽之意。
注释:¹枕簟:枕席。²萧疏:凉爽之意。³玉漏:玉做的计时器。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
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¹叶上送秋²来。
译文:一夜的雨声把凉爽带入了梦境,荷叶上的雨声送来了秋意。
注释:¹万荷:万张荷叶。²秋:这里指秋凉。

  炎夏已逝,秋凉将至。“暑气微消秋意多”,爽身清凉的感觉,令人惬意称心。对此,历代诗人笔下都有喜气洋洋的吟咏。陈文述的这首诗,对秋凉降临的描绘别出心裁,创造了一个清丽奇趣的意境,令人难忘。“水窗低傍画栏开”,临水敞窗,这是感受秋凉最敏感的典型环境。“枕簟萧疏玉漏催”,簟,竹席。萧疏,凉爽之意。白居易诗云:“夜凉枕簟滑,秋燥衣巾轻。”秋凉爽身的快感,首先来自寝卧的枕席。讲得浅白,人人同感,倍增亲切。“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这是两句别致精彩的好诗,荷叶上的雨声送来了秋意,一夜雨声把凉爽带入了梦境。凉到梦境,看似无理,实则多情。梦境犹凉,形容凉得温存,凉得亲昵,凉得体贴入微,凉得惬意称心。这两句诗对秋凉的描绘巧思奇妙,已入化境。元代盍西村《莲塘雨声》中有诗句云:“忽闻疏雨打新荷,有梦都惊破。”写的是荷上雨声,惊破好梦;陈文述写的是荷上雨声,为梦送凉,一动一静,悉成妙缔。

  荷叶细雨,是诗人描写秋凉的钟情对象。你看,夏日将尽,“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苏轼)初秋来临,“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秋夜方长,“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秋残冬至,“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荷是秋色的使者,雨是凉意的先声,描写动人,全因情景贴切。意境创造的成功,全在景真意切,景真意切方能境丽情长。

  荷叶细雨,与秋凉同位。荷叶送秋声,雨声凉入梦。一旦,“荷尽已无擎雨盖”,荷枯雨歇,秋天也就结束了,冬天已经来临。

xiàshī

chénwénshù qīngdài 

shuǐchuāngbànghuàlánkāi zhěndiànxiāoshūlòucuī 
shēngliángdàomèng wànshàngsòngqiū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