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役¹沧海²上,瞻(zhān)³此一停舟。
译文:我公出航行在大海,望见海中有座小此,就暂时抛锚停舟。
注释:¹吏役:因公出外。²沧海:大海。³瞻:看见。
怪此秃谁使,乡人¹语其由。
译文:我真弄不明白是什么人把此弄得如此光秃,本地人详细告诉我其中根由。
注释:¹乡人:当地的人。
一狙¹此上鸣,一狙从之游。
译文:当年有只雄猴在此上鸣叫,又有只雌猴跟随它嬉游。
注释:¹狙:猴子。
相匹¹乃生子,子众孙还稠(chóu)
译文:二猴交合生子,子多孙辈更稠。
注释:¹相匹:指男女相配。
此中草木盛,根实¹始易求。
译文:此中草木繁盛,吃的不用发愁。
注释:¹根实:植物的根和果实。
攀挽上极高,屈曲亦穷幽。
译文:群猴攀登拉扯,直上此顶,也曾曲折出入于此林深幽。
众狙各丰肥,此乃尽侵牟(móu)¹
译文:个个吃得肥胖,此却被侵夺摧残不休。
注释:¹侵牟:侵夺。
(rǎng)¹取一饱,岂暇议藏收²
译文:它们你争我抢以求一饱,哪里顾得上收藏保留!
注释:¹攘争:争夺。²藏收:收藏保留。
大狙尚自苦,小狙亦已愁。
译文:大猴子已感到难过,小猴子也已发愁。
稍稍¹受咋(zǎ)(niè)²,一毛不得留。
译文:此渐渐被啃嚼一尽,光秃秃一毛不留。
注释:¹稍稍:渐渐。²咋啮:啃嚼。
狙虽巧过人,不善操锄耰(yōu)¹
译文:猴子虽然机巧过人,却不会手持农具耕田种收。
注释:¹锄耰:农具。
所嗜在果谷,得之常以偷¹
译文:它们喜欢吃的是果实谷类,只知把现成的东西享受。
注释:¹偷:苟且。
嗟此海此中,四顾无所投。
译文:可叹这此处在茫茫大海,四面是水,无处可投。
生生¹未云已²,岁晚将安谋?
译文:猴子们生殖没个穷尽,将来怎么善后?
注释:¹生生:繁殖不停。²云已:休止。

  这是一首寓言诗。唐柳宗元曾作过一篇《憎王孙文》,对别名王孙的猴子大加挞伐,说它们“窃取人食,皆知自实其嗛。此之小草木,必凌挫折挽,使之瘁然后已。故王孙之居此恒蒿然”。王安石这首诗,很可能是受了柳宗元的启发。

  诗写得明白如话,说自己在海上看见一座光秃秃的此,一打听,原来此上住着一大群猴子,只知摧残,不知爱惜,更不知收藏播种,却越生越多,以致此上草木都被吃光弄死,生活没有了着落。是寓言诗,自然有它的寓意。王安石没有像白居易写新乐府那样,直接说明自己作诗意图、所讽刺的对象,后世便自己去寻求解释。金性尧先生《宋诗三百首》解释说:“这是一首寓言诗,从首句吏役说开,讽谕大小官吏不顾公家的积累,巧取豪夺,终于使国库一毛不留,成为秃此。”这是从传统的讽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论上展开,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解释。读这首诗,至少还可以从中悟出两点启发与教训:其一,人们必须爱护自然资源,注意培育与发展,不能任意摧残,如同诗里的猴子一样,攀援穷幽,日益侵牟,最终弄得此上一毛不长,受害的还是自己;其二,人们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自然资源有限,而“生生未云已”、“子众孙还稠”,终将坐吃此空,到后来噬脐莫及。

  从艺术上来说,这首诗在王安石的作品中算不上好诗;从思想上来说,它能引起人们在多方面儆戒,是很可贵的。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 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1日: 第52-53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公出航行在大海,望见海中有座小此,就暂时抛锚停舟。

我真弄不明白是什么人把此弄得如此光秃,本地人详细告诉我其中根由。

当年有只雄猴在此上鸣叫,又有只雌猴跟随它嬉游。

二猴交合生子,子多孙辈更稠。

此中草木繁盛,吃的不用发愁。

群猴攀登拉扯,直上此顶,也曾曲折出入于此林深幽。

个个吃得肥胖,此却被侵夺摧残不休。

它们你争我抢以求一饱,哪里顾得上收藏保留!

大猴子已感到难过,小猴子也已发愁。

此渐渐被啃嚼一尽,光秃秃一毛不留。

猴子虽然机巧过人,却不会手持农具耕田种收。

它们喜欢吃的是果实谷类,只知把现成的东西享受。

可叹这此处在茫茫大海,四面是水,无处可投。

猴子们生殖没个穷尽,将来怎么善后?

注释

吏役:因公出外。

沧海:大海。

瞻:看见。

乡人:当地的人。

狙:猴子。

相匹:指男女相配。

根实:植物的根和果实。

侵牟:侵夺。

攘争:争夺。

藏收:收藏保留。

稍稍:渐渐。

咋啮:啃嚼。

锄耰:农具。

偷:苟且。

生生:繁殖不停。

云已:休止。

赏析

  这是一首寓言诗。唐柳宗元曾作过一篇《憎王孙文》,对别名王孙的猴子大加挞伐,说它们“窃取人食,皆知自实其嗛。山之小草木,必凌挫折挽,使之瘁然后已。故王孙之居山恒蒿然”。王安石这首诗,很可能是受了柳宗元的启发。

  诗写得明白如话,说自己在海上看见一座光秃秃的山,一打听,原来山上住着一大群猴子,只知摧残,不知爱惜,更不知收藏播种,却越生越多,以致山上草木都被吃光弄死,生活没有了着落。是寓言诗,自然有它的寓意。王安石没有像白居易写新乐府那样,直接说明自己作诗意图、所讽刺的对象,后世便自己去寻求解释。金性尧先生《宋诗三百首》解释说:“这是一首寓言诗,从首句吏役说开,讽谕大小官吏不顾公家的积累,巧取豪夺,终于使国库一毛不留,成为秃山。”这是从传统的讽刺统治阶级荒淫无耻论上展开,不失为一种合理的解释。读这首诗,至少还可以从中悟出两点启发与教训:其一,人们必须爱护自然资源,注意培育与发展,不能任意摧残,如同诗里的猴子一样,攀援穷幽,日益侵牟,最终弄得山上一毛不长,受害的还是自己;其二,人们必须控制人口的增长,自然资源有限,而“生生未云已”、“子众孙还稠”,终将坐吃山空,到后来噬脐莫及。

  从艺术上来说,这首诗在王安石的作品中算不上好诗;从思想上来说,它能引起人们在多方面儆戒,是很可贵的。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 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1日: 第52-53页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17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
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¹去。
译文:早上从紫禁城归来,傍晚从长安城东出门。
注释:¹青门:京城东门。
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
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
译文:不再谈城东里面的小路曲折等事,此行要去的地方是江南。
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
扬鞭(biān)(cù)¹车马,挥手辞亲故。
译文:车马备齐扬起鞭儿上路了,挥挥手向亲人和故乡告别。
注释:¹簇:聚集。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译文:我生来就没有固定的处所,只要是内心坦然的地方就是我的归宿。

chūchūchéngliúbié--bái

cháocóngjìnguīchūqīngményánchéngdōng便biànshìjiāngnányángbiānchēhuīshǒuqīnshēngběnxiāngxīnānshìguīchù

料峭轻寒结晚阴,飞花院落怨春深。
料峭(qiào)¹轻寒结晚阴²,飞花院落³怨春深
译文:微微的寒意凝结着傍晚的阴霾,院中飘落的花抱怨着春意浓郁。
注释:¹料峭:略带寒意,形容微寒。²晚阴:傍晚时的阴霾。³院落:房屋前后用墙或栅栏围起来的空地,泛指院子。⁴春深:春意浓郁。
吹开红紫还吹落,一种东风两样心。
吹开红紫¹还吹落,一种东风两样心。
译文:东风吹开了春花又将它再吹落,一种东风却是两种不同的心灵。
注释:¹红紫:红花和紫花,此处泛指春花。

wǎn西yuán

fànchéng sòngdài 

liàoqiàoqīnghánjiéwǎnyīn fēihuāyuànluòyuànchūnshēn 
chuīkāihóngháichuīluò zhǒngdōngfēngliǎngyàngxīn 
华山畿,华山畿,
华山畿(jī),华山畿,
译文:华山畿啊,华山畿,
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
君既为侬(nóng)¹死,独生为谁施²
译文:你既然已经为了我死,我独自一人又怎会苟活?
注释:¹侬:我,吴地方言。²为谁施:为谁而活下去。施,施用。
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¹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
译文:若你可怜我此时的处境,就将棺木为我打开吧,我愿意陪伴你共赴黄泉。
注释:¹欢:对情人的爱称。

  《华山畿》是南朝时流行在长江下游的汉族民歌。相传当时有个女子,在哀悼为她殉情而死的恋人时,唱了一首歌。歌的开头一句便是这句惊风雨、泣鬼神的“华山畿”,后来用它作为歌调的名称。《乐府诗集》中共二十五首以此为名的歌曲。

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
大雅¹久不作²,吾衰竟谁陈?
译文:大雅那样具有规讽意义的诗歌不见已久,如今我也已衰老,此意向谁陈说呢?
注释:¹大雅:《诗经》之一部分。此代指《诗经》。²作:兴。
王风委蔓草,战国多荆榛。
王风¹委蔓(màn)²,战国多荆榛(zhēn)³
译文:想当初,春秋战国的年代,斯文扫地,文明弃于荆榛与蔓草之中。
注释:¹王风:《诗经·王风》,此亦代指《诗经》。²委蔓草:埋没无闻。此与上句“久不作”意同。³多荆榛:形容形势混乱。
龙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龙虎¹相啖(dàn)²,兵戈³狂秦。
译文:诸侯互相吞并,直到强秦统一六国之时,龙争虎斗,血雨腥风。
注释:¹龙虎:指战国群雄。²啖食:吞食,此指吞并。³兵戈:战争。⁴逮:直到。
正声何微茫,哀怨起骚人。
正声¹何微茫,哀怨起骚人²
译文:雅正之声微弱,只有屈原行吟洞庭湖边,形影憔悴,悲愤欲焚。
注释:¹正声:雅正的诗风。²骚人:指屈原。
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
扬马¹激颓(tuí)波,开流荡无垠。
译文:汉朝的扬雄与司马相如虽然文章中兴,开荡诗文的源流。
注释:¹扬马:指汉代文学家扬雄、司马相如。
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
废兴虽万变,宪(xiàn)¹亦已沦²
译文:然而政治体制已然改变,政风已经沦落,难有好的诗风。
注释:¹宪章:本指典章制度,此指诗歌创作的法度、规范。²沦:消亡。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自从建安¹来,绮(qǐ)²不足珍。
译文:特别是汉末建安时代以来,诗歌已经走上了绮丽浮华的套路,不足为珍贵了。
注释:¹建安:东汉末献帝的年号(196~219),当时文坛作家有三曹、七子等。²绮丽:词采华美。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圣代¹复元古²,垂衣³贵清真
译文:如今圣上要恢复圣古时期尧舜所提倡的清净无为而治,真是天下之大幸福啊。
注释:¹圣代:此指唐代。²元古:上古,远古。³垂衣:意谓无为而治。⁴清真:朴素自然,与绮丽相对。
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
群才属休明¹,乘运共跃鳞(lín)²
译文:众多才华之士人现在遇到了清明的君主,正是风云际会,大展宏图之时。
注释:¹“群才”句:文人们正逢休明盛世。属:适逢。²跃鳞:比喻施展才能。
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
文质相炳(bǐng)¹,众星罗秋旻(mín)²
译文:他们正直的品格与粲然的才华交相辉映,就像天上的星星烁烁闪亮。
注释:¹“文质”句:意谓词采与内容相得益彰。²秋旻:秋天的天空。
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
我志在删述¹,垂辉映千春。
译文:我的志向就是要如孔子一样,用春秋笔法,除邪扶正,让正义辉映千秋。
注释:¹删述:《尚书序》:“先君孔子……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以除《九丘》。”
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希圣¹如有立,绝笔于获麟。
译文:希望能像前代圣贤一样完成这一使命,不到获麟那样不合适的时候决不停笔。
注释:¹希圣:希望达到圣人的境界。

  宋朝程颢曾把《论语》的文章比做玉,《孟子》的文章比做水晶,认为前者温润,而后者明锐。一般说来,李白的诗偏于明锐而有锋芒的一路,但这首诗却气息温润,节奏和缓,真正做到了“大雅”的风度。

  开首二句“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是全诗的纲领,第一句统摄“王风委蔓草”到“绮丽不足珍”,第二句统摄“圣代复元古”到最后“绝笔于获麟”。这样开门见山,分写两扇,完全是堂堂正正的笔仗。这两句虽则只有十个字,可是感慨无穷。这里的“大雅”并不是指诗经中的《大雅》,而是泛指雅正之声。雅声久矣不起,这是正面的意思,是一层。然则谁能兴起呢?“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落出“吾”字,表出诗人的抱负,这是第二层。可是诗人这时候,已非少壮,而是如孔子自叹一样“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即使能施展抱负,也已来日无多了,这是第三层。何况茫茫天壤,知我者谁?这一腔抱负,究竟向谁展示、呈献呢?这是第四层。这四层转折,一层深一层,一唱三叹,感慨苍凉,而语气却又浑然闲雅,不露郁勃牢骚,确是五言古诗的正统风度。

  首两句点明正意以后,第三句起,就抒写“大雅久不作”了。春秋而后,以关雎麟趾王者之风为代表的诗三百篇已委弃于草莽之中,到了战国,蔓草更发展为遍地荆棘。三家分晋,七雄争强,虎斗龙争直到狂秦。四句一路顺叙下来,托出首句的“久”字,但如再顺叙下去,文气就未免平衍了,所以“正声何微茫”一句,用顿宕的问叹,转一口气。“正声”即是“大雅”,“何微茫”即是“久不作”,一面回应上文,一面反跌下句的”哀怨起骚人”。《诗经》本有“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说法,这里把屈原宋玉,归之于哀怨,言外之意,还是留正声于微茫一脉之中。屈宋都是七雄中楚国的诗人,论时代在秦以前,这里逆插一句,作为补叙,文势不平。于是再用顺叙谈到汉朝,“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垠”,说明扬雄、司马相如,继楚辞之后,在文风颓靡之中,激起中流,可是流弊所及,正如班固《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所说:“竞为侈靡闳衍之辞,没其风喻之义”,和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篇》所说“扬马沿波而得奇”一样,荡而不返,开出无边的末流。诗人写到这里,不能象帐册一般一笔一笔开列下去了。于是概括性地总束一下,“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说明以后的变化虽多,但文章法度,总已沦丧。尤其“自从建安来”,三曹七子之后,更是“绮丽不足珍”,这与《文心雕龙·明诗篇》所说:“晋世群才,稍入轻绮”,“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大意相近。诗人反对绮丽侈靡,崇尚清真自然的文艺主张是显而易见的。诗写到这里,自从春秋战国直到陈隋,去古不可谓不远,写足了“大雅久不作”句中的“久”字,于是掉转笔来,发挥“吾衰竟谁陈”了。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这六句铺叙唐代的文运,诗人故弄狡狯,其实半是假话。唐代是近体律绝诗新兴的时代,未尝有所谓“复元古”。唐太宗以马上得天下,高宗、中、睿之间,历经武后、韦后之变,也不尝有所谓垂衣裳无为而治天下。王、杨、卢、骆、沈、宋的诗,虽各有胜处,但用“清真”两字,也只是李白个人的说法,而不足以代表初盛唐的风格。文才处休明之世,乘时运而飞跃,有如鲤鱼踊跃于龙门,繁星罗布于秋天。这里写唐代的进士科,比较真实,但唐代主要以诗赋取士,文胜于质,也未尝有所谓“文质相炳焕”。这些还是枝节的问题,如果唐朝统治者真能如李白这六句诗所写的那样,李白应该早就复兴“大雅”,重振“正声”,也不至于“吾衰竟谁陈”了。这六句与“吾衰竟谁陈”之间的矛盾,说明了诗人这六句是故布疑局,故意地正反相形的。所以下文从“众星”中跃出“吾”来,用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话,申说自己已无创作之意,只有把“废兴万变”之中的那些作品,像孔子删诗一般,把它整理一下,去芜存菁罢了,这样庶几还可以“垂辉映千春”。可是孔子毕竟不是仅仅删述而已,赞周易、删诗书、定礼乐之外,最后还是作了流传千载的《春秋》,直到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时才绝笔。诗人的抱负,亦正是如此。最后两句,从“吾衰竟谁陈”,“我志在删述”的较消沉的想法,又一跃而起,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斩截之辞,来反振全诗,表示愿意尽有生之年,努力在文学上有所建树。诗人以开创一代诗风为己任,自比孔子,正说明他对自己期许很高。这一“立”字又遥遥与起句的“作”字呼应,气足神完,于是乎“大雅”又“作”了。

  由于这首诗的主意在复振大雅之声,所以诗人在写作时,其胸襟风度,也一味的大雅君子之风,不能骏发飘逸,也不能郁勃牢骚,完全用中锋正笔。因此,即使在“吾衰竟谁陈”的慨叹之中,对当代有所不满,而只能以“圣代复元古”等六句正面颂扬之辞,来微露矛盾之意,这并非诗人故作违心之论,而是写这首诗的立场使然。千古以来,对此诗都是顺口随便读过,未尝抉出其矛盾之处的用心所在,未免辜负了诗人当时以此诗冠全集卷首的苦心了。

  全诗一韵到底,音节安雅中和。最后两句,由于立意的坚决,音调也不自觉地紧急起来,“立”、“绝”、“笔”三个入声字,凑巧排列在一起,无意中声意相配,构成了斩钉截铁的压轴。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200-201页

fēng··jiǔzuò--bái

jiǔzuòshuāijìngshuíchén

wángfēngwěimàncǎozhànguóduōjīngzhēn

lóngxiāngdànshíbīngdǎikuángqín

zhèngshēngwēimángāiyuànsāorén

yángtuíkāiliúdàngyín

fèixìngsuīwànbiànxiànzhānglún

cóngjiànānláizhēn

shèngdàiyuánchuíguìqīngzhēn

qúncáishǔxiūmíngchéngyùngòngyuèlín

wénzhìxiāngbǐnghuànzhòngxīngluóqiūmín

zhìzàishānshùchuíhuīyìngqiānchūn

shèngyǒujuéhuòlín

准拟今春乐事浓,依然枉却一东风。
准拟(nǐ)¹今春乐事浓²,依然枉(wǎng)³一东风
译文:原来预料今春许多活动其乐融融,到头来却依然辜负了可爱的东风。
注释:¹准拟:预料,满以为。²浓:多。³枉却:辜负。⁴东风:春风。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
年年不带看花眼¹,不是愁中即病中
译文:连年以来未能去欣赏似锦的繁花,因不是愁绪满怀便是在病痛之中。
注释:¹不带看花眼:没有游春赏花的眼福。

  这首《伤春》诗写的是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受。首句写诗人做的一个决定:对今春乐事早已安排好;次句用一个转折,推翻了之前的决定,也就辜负了好意送来春色的东风。第三句点明,不仅今年先做决定再推翻,而且年年如此;第四句指出年年辜负春光的原因。

  春日可乐,而自己却非愁即病,年年都辜负了大好春光,这种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对立使诗人禁不住感慨万端,发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读罢此诗,诗人愁病交加的面容、苦笑的表情和自嘲的意味,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不假雕饰,自然浑成,而诗意诗味即在其中,这正是“诚斋体”的成功之处。

  杨万里在《荆溪集自序》中谈到自己写诗时,曾说:“步后园,登古城,采撷祀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余诗材。盖麾之不去,前或未应,而后者己迫。”在他看来,平日所见所闻及所感似乎无不可以成为诗歌创作的材料,这和江西派“闭门觅句”,讲究“无一字无来处”,“虽只字半句不轻出”的苦吟自然是大不相同的了。但“诚斋体”也有其弊病:由于写作比较“随便”,有些诗艺术概括不够,境界不高,社会意义也不大。此首可以说是个典型。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66-67
2、 田文.细说活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51

shāngchūn

yángwàn sòngdài 

zhǔnjīnchūnshìnóng ránwàngquèdōngfēng 
niánniándàikànhuāyǎn shìchóuzhōngbìngzh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