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水¹无声绕竹流,竹西²花草弄春柔³
译文:山涧中的流水,静悄悄的,绕着竹林流淌。竹林西畔,那繁花绿草,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摇晃。
注释:¹涧水:山涧流水。²竹西:竹林西畔。³弄春柔:在春意中摆弄柔美姿态的意思。
茅檐(yán)¹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²
译文:我坐在茅屋檐下,整天看着这明媚的春光;夕阳西下,耳边听不到一声鸟鸣,山中显得格外的静寂幽旷。
注释:¹茅檐:茅屋檐。相对,对着山 。²幽:幽静,幽闲。

  王安石在晚年罢相隐居之后,诗歌创作也发生了变化,政治题材减少了,写湖光山色的小诗多了,壮年时代的豪放雄奇的风格改变了,取而代之的是清空精绝、雅丽低回。这个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则更为成熟了,有一唱三叹之感。

  这是一首饶有风味的小诗。诗人坐在家门口,对着涧水、绿竹、花草,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地,白天过去,夕阳下山,山中十分幽静,连鸟都不叫一声。看似脱去世故,其还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诗,以表达心中的不平。 在诗人王安石的笔下,一切都是鲜活的,都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涧”是鲜活的,在山间竹林里回环往复,奔腾跳跃,唱着歌,带着笑流向远方;“竹”也是鲜活的,仿佛在你的思维深处亭亭玉立,舞动腰身,款款弄姿,将那婀娜的影子倒影于流水之中;再看那“花草”,正在舞弄柔情。

  然而,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涧”是幽静的,“竹”是幽静的,“花草”也是幽静的,无声无息,自生自长,随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人,“茅檐相对坐终日”,整天整日一声不响地在屋檐下对着大山静静的坐着,幽闲、寂寞至极。末句是改用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安石翻过一层,变成“一鸟不鸣山更幽”。对这样的改写,前人多有讥刺,认为一鸟不鸣,山自然更幽,用不着多说,所以王安石这么一改,是点金成铁。王安石的诗与王籍的诗实际上代表了两种修辞手法。王籍是用反衬。山中鸟雀齐鸣,声音扑耳,是因为山里已没有人,成了鸟的世界,鸟才会如此啼鸣,就像欧阳修《醉翁亭记》所说,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群鸟乐也”。这样写,寓静于闹,更富有情理韵味,经常被诗家所采用,如杜甫《题张氏隐居》:“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就是用此手法。王安石的诗是直写,从正面渲染静态,显得平淡自然,直截明快。从诗歌的底蕴来说,王籍的诗更耐读一些。

  王安石善于融合前人诗句入诗,有很多成功的例子。这首诗从这一点上来说,改得似乎太不高明,与他的学养不称。从这一反常来考虑,古人常以鼠雀喻谗佞的人攻击别人,王安石推行新法,受到很多人反对,在诗中也许即以“一鸟不鸣”表示自己退居后再也听不到这些攻讦声因此而很高兴。

参考资料:
1、 张鸣 .宋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164 .
2、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68-69 .

zhōngshānshì

wángānshí sòngdài 

jiànshuǐshēngràozhúliú zhú西huācǎonòngchūnróu 
máoyánxiāngduìzuòzhōng niǎomíngshāngèngyōu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山涧中的流水,静悄悄的,绕着竹林流淌。竹林西畔,那繁花绿草,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摇晃。

我坐在茅屋檐下,整天看着这明媚的春光;夕阳西下,耳边听不到一声鸟鸣,山中显得格外的静寂幽旷。

注释

涧水:山涧流水。

竹西:竹林西畔。

弄春柔:在春意中摆弄柔美姿态的意思。

茅檐:茅屋檐。相对,对着山 。

幽:幽静,幽闲。

鉴赏

  王安石在晚年罢相隐居之后,诗歌创作也发诗了变化,政治题材减少了,世湖光山色的小诗多了,壮年时代的豪放雄奇的风格改变了,取而代之的是清空精绝、雅丽低回。这个时期的作品在艺术上则更为成熟了,有一唱在叹之感。

  这是一首饶有风味的小诗。诗人坐在家门口,对着涧水、绿竹、花草,兴趣盎然。不知不觉地,白天过去,夕阳下山,山中十分幽静,连鸟都不叫一声。看似脱去世故,其还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诗,以表达心中的不平。 在诗人王安石的笔下,一切都是鲜活的,都是充满诗机与活力的,“涧”是鲜活的,在山间竹林里回环往复,奔腾跳跃,唱着歌,带着笑流向远方;“竹”也是鲜活的,仿佛在你的思维深处亭亭玉立,舞动腰身,款款弄姿,将那茅娜的影子倒影于流水之中;再看那“花草”,正在舞弄柔情。

  然而,在诗人的笔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静寂,“涧”是幽静的,“竹”是幽静的,“花草”也是幽静的,无声无息,自诗自长,随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人,“茅檐相对坐终日”,整天整日一声不响地在屋檐下对着大山静静的坐着,幽闲、寂寞至极。末句是改用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安石翻过一层,变成“一鸟不鸣山更幽”。对这样的改世,前人多有讥刺,认为一鸟不鸣,山自然更幽,用不着多说,所以王安石这么一改,是点金成铁。王安石的诗与王籍的诗实际上代表了两种修辞手法。王籍是用反衬。山中鸟雀齐鸣,声音扑耳,是因为山里已没有人,成了鸟的世界,鸟才会如此啼鸣,就像欧阳修《醉翁亭记》所说,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群鸟乐也”。这样世,寓静于闹,更富有情理韵味,经常被诗家所采用,如杜甫《题张氏隐居》:“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就是用此手法。王安石的诗是直世,从正面渲染静态,显得平淡自然,直截明快。从诗歌的底蕴来说,王籍的诗更耐读一些。

  王安石善于融合前人诗句入诗,有很多成功的例子。这首诗从这一点上来说,改得似乎太不高明,与他的学养不称。从这一反常来考虑,古人常以鼠雀喻谗佞的人攻击别人,王安石推行新法,受到很多人反对,在诗中也许即以“一鸟不鸣”表示自己退居后再也听不到这些攻讦声因此而很高兴。

参考资料:
1、 张鸣 .宋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164 .
2、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68-69 .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钟山时有感而作。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68-69 .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17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绕郭云烟¹(zā)²几重,昔人³曾此感怀嵩
译文:环绕城郭的浓浓云烟,迷迷朦朦不知有多少重,唐时的名相曾经在此地怀念嵩洛感慨无穷。
注释:怀嵩楼:唐文宗开成元年(836年),李德裕由袁州长史徙为滁州刺史,建“怀嵩楼”,并写有《怀嵩楼记》一文。嵩(sōng):中岳嵩山,五岳之一,在河南登封县北,洛阳东南。轩:窗。¹绕郭云烟:一作“绕阁烟云”。郭,内城称城,外城称郭。²匝:环绕一周叫一匝。³昔人:指李德裕。⁴嵩:这里兼指嵩山与洛阳,因洛阳又称嵩京,李曾分司东都(洛阳)。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霜林¹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译文:秋霜下树林里木叶凋尽,众山争相显露各自面容,野菊开放的美好时令,我们畅饮醇酒逸兴正浓。
注释:¹霜林:指带霜的林木。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解带¹西风飘画角²,倚栏斜日³照青松。
译文:西风中飘来画角清哀的声音,我解开衣带胸怀更加豪雄,斜倚着楼上高栏观赏夕阳照在苍翠的青松。
注释:¹解带:解开衣带。²画角:彩绘的号角,用以报时。³斜日: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乘醉 一作:乘兴)
会须乘醉¹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²
译文:我将要乘着醉意带领佳客,冬雪皑皑时再踏上如玉的群峰。
注释:¹乘醉:乘着醉意。²群玉峰:群玉山,神话传说中的仙山。此处借指白雪覆盖的山峰。

  这首诗中表现出诗人傲岸的性格,坚强的意志,嶙峋的风骨。首联写登上高楼,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遥想古人,借古伤今,气氛凝重。中间两联回到现实,写眼前所见所闻,这两联视野开阔,人与物浑融无问。诗人把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寓于精炼的景物描写之中:颔联写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表现出作者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颈联则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自己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尾联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宏,群山银妆素裹冰清玉洁之态,仍是以景物暗喻人品。诗写得神完气足,潇洒道劲,景物描写形象鲜明而意味深长。

  作者登上此楼,站立楼头,纵目四望,滁州城外群山环绕,云雾从山中腾涌而出,将滁州城重重缭绕起来,使整座城池如在仙界一样。

  李德裕对嵩洛感情深厚,视之为第二故乡。他是一代英才,功业赫然,却不幸遭遇朋党之祸,先是被贬滁州,最终客死海南。他在滁州时建造了这座楼,而且给它取名为怀嵩楼,就是为了表达对嵩洛的深深怀念。欧阳修年轻时也曾在洛阳做官,常与朋友们畅游嵩洛一带名山大川。后来他也常常想起这段壮游,对嵩洛怀有极深的感情。造化弄人啊,没想到两百年之后,命运把他与李德裕联系在了一起,二人命运遭际竟然如此相似。他也被人指控与范仲淹等人结为朋党祸乱朝政,也被贬滁州。此时此刻,在这怀嵩楼上,引发了他怀人追往的感慨。

  从内容看,首联写滁州城云遮雾绕,虽然不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但重重的云烟却也叫人艰于呼吸。“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不禁感慨万端。感慨之后,不由想起和自己有着相似经历和命运的李德裕。

  颔联写得最妙,秋风瑟瑟,“无边落木萧萧下”,可群山却争相露峥嵘,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是谁也扼杀不了的。面对“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野菊花,即使没有陶渊明那样闲情逸致,不妨对菊举杯,来个“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颈联写诗人面对凛冽的西风,解带披襟而笑纳之;耳闻悲鸣的画角,却无“城上斜阳画角哀”之凄凉。红日西坠,倚着栏杆,“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诗人突然吟起沈约的《寒松》:“梢耸振寒声,青葱标募色。疏叶望岭齐,乔干临云直。”

  尾联和林逋的《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出于同一机杼,但有更深一层的含义。“秋风秋雨愁杀人”,这算不了什么,哪怕是“雪压冬云百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的数九寒冬也吓不倒,诗人还要邀上几个肝胆相照的朋友,再来怀嵩楼,看“积雪浮云端”,看“琼树似新裁”,这才叫做“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歧!”“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从艺术特点看,这首诗的好处,不止境界高远,风格遒上;即以写景而论,同样是自然流畅而又层次分明的。全诗以“感”宇入题,以“兴”字结穴。“云烟”是俯瞰负郭之景,“霜林”是平视远处之景;“野菊”写楼下景物,“解带西风”写楼上风光。“斜日青松”是“倚栏”所见;踏雪看山是登临所想。前六句写所见所感,是实写;后两句设想来朝风物,是虚写。摄景的角度不断变换,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实有虚,描绘了开阔深远的画面,画幅中凝聚着傲岸昂扬的精神。陆游与欧阳修一样,有似火肝肠,如山意志。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37-138
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88-89
王室符长庆,环中得水精。
王室¹²长庆³,环中得水精。
译文:这皇家长福宫的符玺,是一个水晶的环饰。
注释:水精环:水晶所制之环。水精:即水晶,无色透明的结晶石英,是一种贵重矿石。¹王室:帝王之家。²符:符瑞,吉祥之兆。³长庆:长福。
任圆循不极,见素质仍贞。
任圆循不极¹,见(xiàn)²质仍贞。
译文:圆转往复没有尽头,洁白的质地更显本真。
注释:¹循不极:循环无尽。不极:无穷,无限。²见素:现其本真。见,同“现”。
信是天然瑞,非因朴斫成。
信是天然瑞,非因朴斲(zhuó)¹成。
译文:确实是圆然形成的吉祥之物啊,而不是经斫削修琢而成。
注释:¹朴斲:斫削修琢。朴:一作“璞(pú)”。
无瑕胜玉美,至洁过冰清。
无瑕(xiá)¹胜玉美,至洁过冰清。
译文:胜过无瑕的美玉,比得过最洁净的寒冰。
注释:¹无瑕:指玉上没有斑点。瑕:玉上之斑点。
未肯齐珉价,宁同杂佩声。
未肯齐珉(mín)¹价,宁同杂佩²声。
译文:绝不能拿它跟普通的玉石同价,哪能跟一般的佩饰叮当声韵相同?
注释:¹珉:似玉之石。²佩:古人衣襟上所系之玉。
能衔任黄雀,亦欲应时明。
能衔任黄雀¹,亦欲应时²³
译文:就如杨宝所救的黄雀嘴里衔着的宝环,能顺应时势出现而表明盛世昌明。
注释:¹黄雀:用黄雀报恩典故。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载,东汉时杨宝在华阴山路上救了一只黄雀,黄雀化为黄衣童子,赠以宝环四枚,后杨宝子孙四世皆为三公。蔡邕论云:“昔曰黄雀报恩而至。”²应时:顺应时势;适合时会。³明:一作“鸣”。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¹终欲付何人?
译文:自古以来一个人要历尽苦辛才名就功成,可如实记载下他们的事迹要靠哪一个人?
注释:¹行藏:行止,指事迹。
当时黮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当时黮(dàn)¹犹承误²,末俗³纷纭更乱真。
译文:往往是由于当时的情况不清而以讹传讹,加上后世的流付更搅乱了事实以假乱真。
注释:¹黮暗:蒙昧;湖涂。²犹承误:还以误传误,以讹传讹。³末俗:后世的习俗。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zāo)(pò)所传非粹美¹,丹青²难写是精神。
译文:低付的东西即使怎样流传也不会是精华,要知道绘画最难的是画出人的气质精神。
注释:¹粹美:指精华。²丹青:中国古代绘画的材料,这里指绘画艺术。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区区¹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²
译文:点点记录怎能写尽古代贤哲的品格学问,付儒们只会死抱着史书里的典籍当宝贝。
注释:¹区区:形容很少,指一点点历史记载。²尘:尘土,这里指典籍。

  这首诗是王安石针对当时俗儒歪曲历史事实,把糟粕当精华的情况而写的,诗的前四句说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这首诗写得深沉、抑郁,抒发了诗人的忧愁和怨愤,容量甚大,耐人寻味。

  诗的开头四句说自古以来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但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说清的,即便是在当时也是非难辨,在遥远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

  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即便是最出色的画师,也无法描绘出人的精神。因而史书不过是故纸堆而已,并不能真正表达出历代高贤的品格。王安石不只是替古人感慨,也是为自己担忧,他已经预感到那些守旧势力不可能轻易放过自己,后世强加于他的污水肯定不会少。他提醒人们,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正史”对他的评价。应当透过层层迷雾追寻历史的真相。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是被后人推崇引用的名句,常用来说明在文艺创作上刻画人物时,外表好写而内心世界和本质精神却不易写的道理;或者说明要反映事物的本质是不容易的。

参考资料:
1、 余建忠.中国古代名诗词译赏: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05:第307页

shǐ

wángānshí sòngdài 

gōngmíngxīn xíngcángzhōngrén 
dāngshídànànyóuchéng fēnyúngèngluànzhēn 
zāosuǒchuánfēicuìměi dānqīngnánxiěshìjīngshén 
jìngāoxián shǒuqiānqiūzhǐshàngchén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¹矣上帝,临²³有赫(hè)。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yuán)¹⁰¹¹爰度(duó)¹²。上帝耆(jī)¹³之,憎其式廓¹⁴。乃眷¹⁵西顾¹⁶,此¹⁷维与宅¹⁸
译文:天帝伟大而又辉煌,洞察人间慧目明亮。监察观照天地四方,发现民间疾苦灾殃。就是殷商这个国家,它的政令不符民望。想到天下四方之国,于是认真研究思量。天帝经过一番考察,憎恶殷商统治状况。怀着宠爱向西张望,就把岐山赐予周王。
注释:¹皇:光辉、伟大。²临:监视。³下:下界、人间。⁴赫:显著。⁵莫:通“瘼”,疾苦。⁶二国:有谓指夏、殷,有谓指豳、邰,皆不确。此说是,上国系指殷商。⁷政:政令。⁸获:得。不获,不得民心。⁹四国:天下四方。¹⁰爰:就。¹¹究:研究。¹²度:图谋。¹³耆:读为“稽”,考察。¹⁴式廓:犹言“规模”。式:语助词。¹⁵眷:思慕、宠爱。¹⁶西顾:回头向西看。西,指岐周之地。¹⁷此:指岐周之地。¹⁸宅:安居。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
¹之屏(bǐng)²之,其菑(zī其翳(yì)。修之平之,其灌其栵(lì)。启之辟¹⁰之,其柽(chēng)¹¹其椐(jū)¹²。攘¹³之剔¹⁴之,其檿(yǎn)¹⁵其柘(zhè)¹⁶。帝¹⁷迁明德¹⁸,串夷¹⁹²⁰²¹。天立厥²²²³,受命既²⁴²⁵
译文:砍伐山林清理杂树,去掉直立横卧枯木。将它修齐将它剪平,灌木丛丛枝杈簇簇。将它挖去将它芟去,柽木棵棵椐木株株。将它排除将它剔除,山桑黄桑杂生四处。天帝迁来明德君主,彻底打败犬戎部族。皇天给他选择佳偶,受命于天国家稳固。
注释:¹作:借作“柞”,砍伐树木。²屏:除去。³菑:指直立而死的树木。⁴翳:通“殪”,指死而仆倒的树木。⁵修:修剪。⁶平:铲平。⁷灌:丛生的树木。⁸栵:斩而复生的枝杈。⁹启:开辟。¹⁰辟:排除。¹¹柽:木名,俗名西河柳。¹²椐:木名,俗名灵寿木。¹³攘:排除。¹⁴剔:剔除。¹⁵檿:木名,俗名山桑。¹⁶柘:木名,俗名黄桑。以上皆为倒装句式。¹⁷帝:天帝。¹⁸明德:明德之人,指太王古公亶父。¹⁹串夷:即昆夷,亦即犬戎。²⁰载:则。²¹路:借作“露”,败。太王原居豳,因犬戎侵扰,迁于岐,打败了犬戎。²²厥:其。²³配:配偶。太王之妻为太姜。²⁴既:犹“而”。²⁵固:坚固、稳固。
帝省其山,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
帝省(xǐng)¹其山²,柞(zuò)(yù)³,松柏斯兑(duì)。帝作作对,自大伯¹⁰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¹¹。则¹²友其兄,则笃¹³其庆¹⁴,载¹⁵¹⁶之光¹⁷。受禄无丧¹⁸,奄¹⁹有四方。
译文:天帝省视周地岐山,柞树棫树都已砍完,苍松翠柏栽种山间。天帝为周兴邦开疆,太伯王季始将功建。就是这位祖先王季,顺从父亲友爱体现。友爱他的两位兄长,致使福庆不断增添。天帝赐他无限荣光,承受福禄永不消减,天下四方我周占全。
注释:¹省:察看。²山:指岐山,在今陕西省。³柞、棫:两种树名。⁴斯:犹“乃”。⁵拔:拔除。⁶兑:直立。⁷作:兴建。⁸邦:国。⁹对:疆界。¹⁰大伯:即太伯,太王长子。¹¹友:友爱兄弟。¹²则:犹“能”。¹³笃:厚益,增益。¹⁴庆:吉庆,福庆。¹⁵载:则。¹⁶锡:同“赐”。¹⁷光:荣光。¹⁸丧:丧失。¹⁹奄:全。尽。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mò)¹其德音,其德克²³。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wàng)此大邦,克顺克比。比于¹⁰文王,其德靡悔¹¹。既受帝祉(zhǐ),施(yì)¹²于孙子。
译文:就是这位王季祖宗,天帝审度他的心胸,将他美名传布称颂。他的品德清明端正,是非类别分清眼中,师长国君一身兼容。统领如此泱泱大国,万民亲附百姓顺从。到了文王依然如此,他的德行永远光荣。已经接受天帝赐福,延及子孙受福无穷。
注释:¹貊:《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及《礼记·乐记》皆引作“莫”。莫,传布。²克:能。³明:明察是非。⁴类:分辨善恶。⁵长:师长。⁶君:国君。⁷王:称王,统治。⁸顺:使民顺从。⁹比:使民亲附。¹⁰比于:及至。¹¹悔:借为“晦”,不明。¹²施:延续。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帝谓文王:无然畔(pàn)(yuán)¹,无然歆(xīn)²,诞³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gōng)。王赫¹⁰怒,爰整其旅¹¹,以按¹²徂旅¹³。以笃¹⁴于周祜(hù)¹⁵,以对¹⁶于天下。
译文:天帝对着文王说道:“不要徘徊不要动摇,也不要去非分妄想,渡河要先登岸才好。”密国人不恭敬顺从,对抗大国实在狂傲,侵阮伐共气焰甚嚣。文王对此勃然大怒,整顿军队奋勇进剿,痛击敌人猖狂侵扰。大大增加周国洪福,天下四方安乐陶陶。
注释:¹畔援:犹“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²歆羡:犹言“觊觎”,非分的希望和企图。³诞:发语词。⁴先登于岸:喻占据有利形势。⁵密:古国名,在今甘肃灵台一带。⁶阮: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一带,当时为周之属国。⁷徂:往,至。⁸共:古国名,在今甘肃泾川北,亦为周之属国。⁹赫:勃然大怒的样子。¹⁰斯:犹“而”。¹¹旅:军队。¹²按:遏止。¹³徂旅:此指前来侵阮、侵共的密国军队。¹⁴笃:厚益、巩固。¹⁵祜:福。¹⁶对:安定。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¹其在京²,侵自阮疆。陟(zhì)³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yǎn)原,居岐(qí)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
译文:密人凭着地势高险,出自阮国侵我边疆,登临我国高山之上。“不要陈兵在那丘陵,那是我国丘陵山冈;不要饮用那边泉水,那是我国山泉池塘。”文王审察那片山野,占据岐山南边地方,就在那儿渭水之旁。他是万国效法榜样,他是人民优秀国王。
注释:¹依:凭借。²京:高丘。³陟:登。⁴矢:借作“施”,陈设。此指陈兵。⁵阿:大的丘陵。⁶鲜:犹“巘”,小山。⁷阳:山南边。⁸将:旁边。⁹方:准则,榜样。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訽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¹声以²色,不长³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谓文王:訽(gòu)尔仇,同尔弟兄¹⁰。以尔钩援¹¹,与尔临冲¹²,以伐崇¹³(yōng)¹⁴
译文:天帝告知我周文王:“你的德行我很欣赏。不要看重疾言厉色,莫将刑具兵革依仗。你要做到不声不响,天帝意旨遵循莫忘。”天帝还对文王说道:“要与盟国咨询商量,联合同姓兄弟之邦。用你那些爬城钩援,和你那些攻城车辆,讨伐攻破崇国城墙。”
注释:¹大:注重。²以:犹“与”。³长:挟,依恃。⁴夏:夏楚,刑具。⁵革:兵甲,指战争。⁶顺:顺应。⁷则:法则。⁸仇:同伴。⁹方:方国。仇方,与国、盟国。¹⁰弟兄:指同姓国家。¹¹钩援:古代攻城的兵器。以钩钩入城墙,牵钩绳攀援而登。¹²临、冲:两种军车名。临车上有望楼,用以瞭望敌人,也可居高临下地攻城。冲车则从墙下直冲城墙。¹³崇:古国名,在今陕西西安、户县一带,殷末崇侯虎即崇国国君。¹⁴墉:城墙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临冲闲闲¹,崇墉言言²。执讯³连连,攸(guó)安安。是是禡(mà),是致¹⁰是附¹¹,四方以无侮。临冲茀(fú)¹²,崇墉仡(yì)¹³。是伐是肆¹⁴,是绝是忽¹⁵。四方以无拂¹⁶
译文:临车冲车轰隆出动,崇国城墙坚固高耸。抓来俘虏成群结队,割取敌耳安详从容。祭祀天神求得胜利,招降崇国安抚民众,四方不敢侵我国中。临车冲车多么强盛,哪怕崇国城墙高耸。坚决打击坚决进攻,把那顽敌斩杀一空,四方不敢抗我威风。
注释:¹闲闲:摇动的样子。²言言:高大的样子。³讯:读为“奚”,俘虏。⁴攸:所。⁵馘:古代战争时将所杀之敌割取左耳以计数献功,称“馘”,也称“获”。⁶安安:安闲从容的样子。⁷是:乃,于是。⁸类:通“禷”,出征时祭天。⁹禡:师祭,至所征之地举行的祭祀;或谓祭马神。¹⁰致:招致。¹¹附:安抚。¹²茀茀:强盛的样子。¹³仡仡:高崇的样子。¹⁴肆:通“袭”。¹⁵忽:灭绝。¹⁶拂:违背,抗拒。

  这首颂诗先写西周为天命所归及古公亶父(太王)经营岐山、打退昆夷的情况,再写王季的继续发展和他的德行,最后重点描述了文王伐密、灭崇的事迹和武功。这些事件,是周部族得以发展、得以灭商建国的重大事件,太王、王季、文王,都是周王朝的“开国元勋”,对周部族的发展和周王朝的建立,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作者极力地赞美他们,歌颂他们,字里行间充溢着深厚的爱部族、爱祖先的思想感情。全诗八章,有四章叙写了文王,说明是以文王的功业为重点的。

  全诗八章,章十二句。内容丰富,气魄宏大。前四章重点写太王,后四章写文王,俨然是一部周部族的周原创业史。

  首章先从周太王得天眷顾、迁岐立国写起。周人原先是一个游牧民族,居于今陕西、甘肃接境一带。传说从后稷开始,做了帝尧的农师,始以农桑为业,并初步建国,以邰(今陕西武功一带)为都(见《大雅·生民》)。到了第四代公刘之时,又举族迁往豳(邠)地(今陕西旬邑一带),行地宜,务耕种。开荒定居,部族更加兴旺和发展(见《大雅·公刘》)。第十三代(依《史记·周本纪》)为古公亶父(即周太王),因受戎狄之侵、昆夷之扰,又迁居于岐山下之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开荒垦田,营建宫室,修造城郭,革除戎俗,发展农业,使周部族日益强大(见《大雅·緜》)。此章说是天命所使,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尊天和尊祖的契合,正是周人“君权神授”思想的表现。

  第二章具体描述了太王在周原开辟与经营的情景。连用四组排比语句,选用八个动词,罗列了八种植物,极其生动形象地表现太王创业的艰辛和气魄的豪迈。最后还点明:太王赶走了昆夷,娶了佳偶(指太姜),使国家更加强大。

  第三章又写太王立业,王季继承,既合天命,又扩大了周部族的福祉,并进一步奄有四方。其中,特别强调“帝作封作对,自大伯王季”。太王有三子:太伯、虞仲和季历(即王季)。太王爱季历,太伯、虞仲相让,因此王季的继立,是应天命、顺父心、友兄弟的表现。写太伯是虚,写王季是实。但“夹写太伯,从王季一面写友爱,而太伯之德自见”(方玉润《诗经原始》),既是夹叙法,亦是推原法,作者的艺术用心,是值得深入体味的。

  第四章集中描述了王季的德音。说他“克明克类,克长克君;王比大邦,克顺克比”,充分表现了他的圣明睿智,为王至宜。其中,用“帝度其心,貊其德音”,以突出其尊贵的地位和煊赫的名声;而“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说明了王季的德泽流长,又为以下各章写文王而做了自然的过渡。

  《皇矣》在《大雅·文王之什》,当然重点是在歌颂和赞美文王。因而此诗从第五章起,就集中描述文王的功业了。

  第五章先写上天对文王的教导:“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即要文王勇往直前,面对现实,先占据有利的形势。虽不言密人侵入和文王怎么去做,但其紧张的气氛已充分显示了出来。接着作者指出“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一场激烈的战争势在难免了。密人“侵阮阻共”,意欲侵略周国,文王当机立断,“爰整其旅,以按徂旅”,并强调,这是“笃于周祜”、“对于天下”的正义行动。

  第六章写双方的战斗形势进一步发展。密人“侵自阮疆,陟我高冈”,已经进入境内了。文王对密人发出了严重的警告,并在“岐之阳”、“渭之将”安扎营寨,严正对敌。写出情况十分严峻,使读者如临其境。

  第七章写战前的情景,主要是上天对文王的教导,要他“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就是不要疾言厉色,而要从容镇定;不要光凭武器硬拼,而要注意策略。要“顺帝之则”、“询尔仇方,同尔兄弟”,即按照上天意志,联合起同盟和兄弟之国,然后再“以尔钩援,与尔临冲”,去进攻崇国的城池。崇国当时也是周国的强敌,上言密,此言崇,实兼而有之,互文见义。

  最后一章是写伐密灭崇战争具体情景。周国用它“闲闲”、“茀茀”的临车、冲车,攻破了崇国“言言”、“仡仡”的城墙,“是伐是肆”,“执讯”、“攸馘”,“是致是附”、“是绝是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从而“四方无以拂”,四方邦国再没有敢抗拒周国的了。这些内容表现了周从一个小部族逐渐发展壮大,依靠的绝对不是后世所歌颂的单纯的所谓礼乐教化,而主要是通过不断的武力征伐,扩张疆域,从而获得了灭商的实力。

  由此可见,《皇矣》在叙述这段历史过程时是有顺序、有重点地描述的。全诗中,既有历史过程的叙述,又有历史人物的塑造,还有战争场面的描绘,内容繁富,规模宏阔,笔力遒劲,条理分明。所叙述的内容,虽然时间的跨度很大,但由于作者精心的结构和安排,却又显得非常紧密和完整。特别是夸张词语、重叠词语、人物语言和排比句式的交错使用,章次、语气的自然舒缓,更增强此诗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37-544
2、 姚小鸥 郑丽娟.《大雅·皇矣》与“文王之德”考辨[J].中州学刊,2007,02.

huáng

shījīng··wénwángzhīshí xiānqín 

huángshàng línxiàyǒu jiānguānfāng qiúmínzhī wéièrguó zhènghuò wéiguó yuánjiūyuánduó shàngzhī zēngshìkuò nǎijuàn西 wéizhái 

zuòzhībǐngzhī  xiūzhīpíngzhī guànliè zhīzhī chēng rǎngzhīzhī yǎn檿zhè qiānmíng chuànzài tiānjuépèi shòumìng 

xǐngshān zuò sōngbǎiduì zuòbāngzuòduì tàiwáng wéiwáng yīnxīnyǒu yǒuxiōng qìng zàizhīguāng shòusàng yǎnyǒufāng 

wéiwáng duóxīn yīn míng mínglèi zhǎngjūn wángtàibāng shùn wénwáng huǐ shòuzhǐ shīsūn 

wèiwénwáng ránpànyuán ránxīnxiàn dànxiāndēngàn réngōng gǎntàibāng qīnruǎngōng wáng yuánzhěng àn zhōu duìtiānxià 

zàijīng qīnruǎnjiāng zhìgāogāng shǐlíng língē yǐnquán quánchí duóyǎnyuán zhīyáng zàiwèizhījiāng wànbāngzhīfāng xiàmínzhīwáng 

wèiwénwáng huái怀míng tàishēng zhǎngxià shízhī shùnzhī wèiwénwáng gòuěrqiúfāng tóngěrxiōng ěrgōuyuán ěrlínchōng chóngyōng 

línchōngxiánxián chóngyōngyányán zhíxùnliánlián yōuguóānān shìlèishì shìzhìshì fāng línchōng chóngyōng shìshì shìjuéshì fāng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¹²有巢(cháo)³,维鸠(jiū)之。之子于归,百(yà)之。
译文:喜鹊筑成巢,鳲鸠来住它。这人要出嫁,车队来迎她。
注释:¹维:发语词。²鹊:喜鹊。³有巢:比兴男子已造家室。⁴鸠:一说鳲鸠(布谷鸟),自己不筑巢,居鹊的巢。⁵居:侵占。⁶归:嫁。⁷百:虚数,指数量多。⁸两:辆。因为车都有两个轮子,所以称“两”。⁹御(yà):同“迓”,迎接。一说陪侍。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¹之。之子于归,百两将(jiāng)²之。
译文:喜鹊筑成巢,鳲鸠占有它。这人要出嫁,车队送走她。
注释:¹方:并,比,此指占居。²将:送。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¹之。之子于归,百两成²之。
译文:喜鹊筑成巢,鳲鸠住满它。这人要出嫁,车队成全她。
注释:¹盈:满。此指陪嫁的人很多。²成:迎送成礼,此指结婚礼成。

  这是一首描写婚礼的诗。《毛诗序》以此诗为国君之婚礼。朱熹《诗集传》以此诗为诸侯之婚礼。从诗中描写的送迎车辆之盛可以知道,应为贵族的婚礼,而不是一般民间的婚礼。

  关于此诗诗旨历来争议较大,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

  一、鹊喻新郎,鸠喻新娘。这个观点又分两种意见:(一)这首诗是诗人代新郎言说,表达了诗人对男子的同情。喜鹊搭好了窝,鸠来居住。新郎准备好了房子,新娘来居住。以鸠居鹊巢比喻女居男室。此说以姚际恒为代表。姚际恒《诗经通论》言:“按此诗之意,其言鹊鸠者,以鸟之异类况人之异类也。其言巢与居者,以鸠之居鹊巢,况女之居男室也。”姚氏之说,尊者甚众。但是清代另一位善说《诗》者方玉润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方玉润《诗经原始》辨驳说:“自《序》《传》来,说《诗》者无不以鹊巢鸠居况女居男室矣,夫男女同类也,鹊鸠异物也,而何以为配乎?”意思是说:用鸠居鹊巢比喻女居男室,就像是说鸠婚配给了鹊犹如女嫁给了男。但是男女同类可以婚配,鸠鹊异类又怎么能相配昵?方玉润又说:“姚氏际恒最攻《序》《传》,乃其自解诗意,又以为‘言鹊鸠者,以鸟之异类况人之异类也,其言巢居者,况女之居男室也'则与旧说何异?且谓'以鸟之异类况人之异类’,男女纵不同体,而谓之异类可乎哉?此不通之论也。”(二)这首诗是新娘家人在唱赞歌,是一首新婚礼赞诗。如果以鹊喻新郎,以鸠(布谷)喻新娘,则此诗为新婿礼赞诗。朱熹将《鹊巢》的诗旨强解为以鸠比喻文王之化,行后妃之德盛而赞颂之。此一说出现最早,流传最久,影响也最大,而批评者亦最多。这种赞颂文王之化,后妃之德的说法,虽然历来因为牵强附会而被指责为完全是一种背离诗义的经学化理学化的臆断,但是他将这首诗解释为是一首新娘家人赞美婚礼的诗,是值得肯定的。

  二、鹊喻弃妇,鸠喻新妇,这是一首弃妇诗。如果以鹊喻弃妇,以鸠(布谷)喻新妇,则此诗的作者是代弃妇立言或作者本人就是弃妇,那么这是一首深切沉痛的弃妇诗。弃妇的丈夫遗弃了同他一起艰苦经营,创立家室的结发妻子,却用百辆盛车的热闹场面迎娶新妇,致使新妇占了旧妇之位,恰如”鸠占鹊巢“一般。弃妇心生嫉恨,因作此诗,以责备丈夫另娶新妇,新妇占据其家:我辛辛苦苦终于经营了一个家,现 在丈夫却将我抛弃,用盛大的车队去接新人了,而有个新妇要霸占我的家了。表达了一个为家操劳,却遭丈夫遗弃的妇女内心无比哀怨的心情。《诗经》中这类妇女很多,如《国风·邶风·谷风》。《召南·鹊巢》中这位妇女的遭遇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这首诗就是古代毫无话语权的妇女对喜新厌旧的丈夫的指责和对自己悲惨命运的无奈叙述。这实际上也是对男权社会里痴心女子负心汉婚姻现象的一种沉痛控诉,获得了强烈的社会意义。高亨在其《诗经今注》对此表示了相同的看法:”诗以鸠侵占鹊巢比喻新夫人夺去原配夫人的宫室。“同时高亨说:”(这是)召南的一个国君废了原配夫人,另娶一个新夫人,作者写这首诗叙其事,有讽刺的意味。“将这首诗的当事人具体地指为:召南的一个国君和他的两个夫人。

  三、鹊与鸠并无明确所指,只是自然界的两种鸟,且此诗的叙述者是与婚礼无关的他者。这首诗也可能只是一个与婚礼毫无关系的路人所作,诗人无意中看到一场婚礼,于是有所联想有所感触,便作了此诗。

  全诗三章,都以鸠居鹊巢起兴。喜鹊筑好巢,鳲鸠住了进去,这是二鸟的天性。《齐诗》曰:“鹊以夏至之月始作室家,鳲鸠因成事,天性然也。”诗中还点明成婚的季节,郑笺云:“鹊之作巢,冬至架之,至春乃成。”这也是当时婚嫁的季节。各章二句写鳲住鹊巢分别用了“居”“方”“盈”三字,有一种数量上的递进的关系。“方”,是比并而住;“盈”,是住满为止。因此诗三章不是简单的重章叠唱。

  一章“百两御之”,是写成婚过程的第一环,新郎来迎亲。迎亲车辆之多,是说明新郎的富有,也衬托出新娘的高贵。二、三章继续写成婚过程第二、三环:迎回与礼成。“百两将之”是写男方已接亲在返回路上,“百两成之”是迎回家而成婚了。“御”“将”“成”三字就概述了成婚的整个过程。“之子于归”,点明其女子出嫁的主题。因此,三章是选取了三个典型的场面加以概括,真实地传达出新婚喜庆的热闹。仅使用车辆之多就可以渲染出婚事的隆重。

  这首诗以平浅的语言写成婚的过程,没有如《周南·桃夭》里以桃花来衬托新娘的艳丽,更没有直接去描写新娘的容貌。如果说“之子于归”一句还点出新娘这一主角,让人在迎亲的车队之中找出新娘来,那么,另一位主角新郎则完全隐在诗中场景的幕后,他是否来迎亲,就留给读者去想像了。细味诗中所写,往返的迎亲车队给画面以较强的时空感,短短三章,却回味悠长。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6-27

quècháo

míng xiānqín 

wéiquèyǒucháo wéijiūzhī zhīguī bǎiliàngzhī 
wéiquèyǒucháo wéijiūfāngzhī zhīguī bǎiliàngjiāngzhī 
wéiquèyǒucháo wéijiūyíngzhī zhīguī bǎiliàngchéngzh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