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开日户,霞向赤城分。故国无芳草,斯人竟白云。
四明开日户,霞向赤城分。故国无芳草,斯人竟白云。
春居桐柏观,夜过武夷君。莫漫发长啸,恐惊鸾鹤群。
春居桐柏观,夜过武夷君。莫漫发长啸,恐惊鸾鹤群。
屈大均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 234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月黑星移灯屡闪,依稀打过初更。清游如此太多情。豆花凉帖地,知雨咽虫声。
月黑星移灯屡闪,依稀¹打过初更。清游如此太多情。豆花凉帖更,知雨咽虫声。
注释:¹依稀:仿佛。
渐逼疏蓬风淅淅,几家茅屋都扃。茨茹荷叶认零星。不知潮欲落,渔梦悄然生。
渐逼疏蓬风淅淅¹,几家茅屋都扃²。茨茹荷叶认零星。不知潮欲落,渔梦悄然生。
注释:¹淅淅:微风声。²扃:关闭。

  此词首两句点明时刻,以下写景,呈现出一片朦胧夜色。荒村人静,遂觉茨菇荷叶,凡舟中所能辨识者莫不饶有诗趣。

  “渔梦”语双关,可解作静极欲眠,亦可释为隐遁之想。“凉帖地”之“凉”字,“咽虫声”之“咽”字,均可见作者体物炼字之工。

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少。
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¹已老韦偃(yǎn)²(shào)
译文:天下有几人精于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还年轻。
注释:¹毕宏:当时著名画家,善画古松奇石,天宝年间官为御史,后拜给事中。²韦偃:《历代名画记》“偃”作“鷃”,是唐代著名画家,本为京兆人,后寓居于蜀。
绝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
绝笔¹长风起纤末²,满堂动色嗟(jiē)³神妙。
译文:画成停笔便觉松梢长风起,满堂观者无不动容叹神奇。
注释:¹绝笔:谓画成而搁笔。²长风起纤末:形容此画之笔力劲健,风格末举。³嗟:赞叹。
两株惨裂苔藓皮,屈铁交错回高枝。
两株惨裂苔藓(xiǎn)皮,屈铁¹交错回末枝。
译文:两株古松暴裂着长满苔藓的皮,盘绕的高枝有如青铁交错而屈曲。
注释:¹屈铁:比喻松枝弯曲而色黑如铁。
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
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¹雷雨垂。
译文:剥蚀的树干好像龙虎的白骨,阴森的树叶好像低垂的雷雨。
注释:¹太阴:这里指阴森黑暗。
松根胡僧憩寂寞,庞眉皓首无住著。
松根胡僧¹(qì)²寂寞,庞眉皓首³无住著
译文:松很处一位西域僧人在静息,眉发斑白神情超脱无拘羁。
注释:¹胡僧:西域僧人。²憩:休息。³庞眉皓首:长眉白头。⁴住著:佛教用语,即执著。
偏袒右肩露双脚,叶里松子僧前落。
偏袒(tǎn)右肩¹露双脚,叶里松子僧前落。
译文:袒露右肩光着双脚,身前松子落满地。
注释:¹偏袒右肩:佛教徒身披袈裟,袒露右肩,以表示恭敬。
韦侯韦侯数相见,我有一匹好东绢。
韦侯¹韦侯数²相见,我有一匹好东绢³
译文:韦侯啊韦侯尽快来相见,我有一匹好素绢。
注释:¹韦侯:即韦偃。²数:快。³东绢:四川盐亭县有鹅溪,县出绢,谓之鹅溪绢,亦名东绢。
重之不减锦绣段,已令拂拭光凌乱。
重之不减锦绣段¹,已令拂拭光凌乱²
译文:其价不亚于锦绣缎,舒展时能把光影乱。
注释:¹锦绣段:精美的丝织品。²光凌乱:指素绢舒展时光影凌乱的样子。
请公放笔为直干。
请公放笔为直干¹
译文:我已让人把它修饰得平展,请您挥笔画直干。
注释:¹直干:指树干挺拔的松树。

  此诗起句语调平缓,“天下几人画古松,毕宏已老韦偃少”总出韦偃善画松且正当年,接着,突然发出警语:“绝笔长风起纤末,满堂动色嗟神妙。”是说当韦偃画成搁笔的时候,松树梢末忽起清风,满堂观画的人都为之动色,惊叹松画的神妙。这与“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的惊人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段八句,具体描绘韦偃《双松图》中的景象,诗境即是画境。“两株惨裂苔藓皮,屈铁交错回高枝。”意思长满苔藓的双松树皮,已经坼裂,屈曲如铁的松枝,交错回环。“白摧”、“黑入”二句分承上文诗意,就“皮裂”和“枝回”作进一步的形象描绘。“白摧朽骨龙虎死”,是指松皮坼裂的枝干好象龙虎的朽骨,韦偃用枯淡的笔法画枝干,所以说“白摧”。“黑入太阴雷雨垂”,形容回环枝干上的松叶,好像下垂的阴云雷雨,韦偃用浓润的笔触画树荫,因此称“黑入”。“松根胡僧”以下四句,描写松下入定僧,神态宛然。须眉花白的胡僧在松下入定,右肩和双脚任其袒露,寂无声息,似乎在休憩,连松叶中的松子掉下来也不知道。

  诗人喜爱韦偃的松画,于是备绢求画。“韦侯韦侯数相见”,可见诗人与韦偃已是熟识的朋友,所以他便拿出“不减锦绣段”的“好东绢”,请画家纵笔作画。韦偃画松,以屈曲见奇,画直干松就难以显示出他画技的长处,杜甫却请求他“放笔为直干”,这里是说:你能纵笔画直干的松树吗?强人所难,戏之也。也可见两人交情深厚。全诗别无“戏”意,直到结句才照应题上的“戏”字。

  题画诗最基本的艺术要求是,诗人应当进入画的实境中,把绘画美转化为诗艺美。此诗开头四句和结尾五句,从《双松图》的艺术效果着笔,渲染韦偃画艺的出神入化,以至引起诗人的极大兴致,出绢求画。而中段八句,才是描写《双松图》的画面,画的实境是双松和松下老僧。前四句,描绘双松宛转盘曲之态、烟霞风云之变,着力表现松的奇崛之美;后四句,描摹松下老僧潇洒脱俗的神情,着力再现人物的灵异之美。松之奇崛和僧之灵异,融为一体,构成整幅《双松图》的绘画美。诗人用诗的语言再现了它们,造成了奇峭的诗境美。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99-300

wèiwéiyǎnshuāngsōng--

tiānxiàrénhuàsōnghónglǎowéiyǎnshǎo

juézhǎngfēngxiānmǎntángdòngjiēshénmiào

liǎngzhūcǎnliètáixiǎntiějiāocuòhuígāozhī

báicuīxiǔlónghēitàiyīnléichuí

sōnggēnsēngpángméihàoshǒuzhùzhe

piāntǎnyòujiānshuāngjiǎosōngzisēngqiánluò

wéihóuwéihóushùxiāngjiànyǒuhǎodōngjuàn

zhòngzhījiǎnjǐnxiùduànlìngshìguānglíngluàn

qǐnggōngfàngwèizhígàn

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
西湖¹南北烟波阔,风里丝²(huáng)³声韵(yùn)咽。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声香腮(sāi)红一抹。
译文:西湖阔,烟波浩渺波连波,东西南北望,不见岸堤坡。丝竹篁管声悲咽,随风荡湖面。绿裙罗带伴娇飞,舞罢双双垂。尊前美酒入红唇,染就香腮红云。
注释:¹西湖:指颍州城西北的西湖。²丝:琴瑟之类。³簧:笙筝之类;丝簧:泛指乐器。
杯深不觉琉璃滑,贪看六幺花十八。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
杯深不觉琉璃(lí)¹,贪看六幺²花十八。明朝车马各西东,惆(chóu)(chàng)画桥风与月。
译文:贪看歌舞人入迷,酒盈金杯,不知滑欲坠,欢乐极时宜生悲,想起日后各南北。面对美景与歌舞,不禁惆怅盈腹肺。
注释:¹琉璃滑:喻美酒甘甜爽口。琉璃:本指绿色或金黄色的釉料,此指绿色的酒。²六幺:又名绿腰,唐宋时期的歌舞曲名。

  本篇起二句以简炼的笔触,概括地写出了西湖的广阔与繁华。“烟波阔”,一笔渲染过去,背景很有气派。“风里丝簧声韵咽”,则是浑括不流于纤弱的句子,使人想象到那广阔的烟波中,回荡着丝簧之声,当日西湖风光和一派繁华景象,便如目前。

  三、四句承次句点到的丝簧之声,具体写歌舞。“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写的不是丝簧高奏,而是舞后。但从终于静下来的“裙带绿双垂”之状,可以想象此前“舞腰红乱旋”的翩翩之态;从“香腮红一抹”的娇艳,可以想象酒红比那粉黛胭脂之红更为好看,同时歌舞女子面容之白和几乎不胜酒力,也得到了传神的表现。

  换头由上片点出的“酒”过渡而下,但描写的角度转移到了正观赏歌舞的人们的一边。六幺是一种琵琶舞曲,花十八属于六幺中的一叠。因其包括花拍,与正拍相比,表演上有更多的花样与自由,也就格外迷人。酒杯手,连“琉璃滑”都感觉不到,为贪君歌舞而忘情之状。这样,转入明朝,就跌宕得更有力了。“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明朝”不一定机械地指第二天,而是泛指日后或长或短的时间。随着人事的变化,今天沉醉不觉者会有一天被车马带向远方。那时,异乡,甚至无可奈何的孤独寂寞中,回首画桥风月,该是何等惆怅。

  词中关于西湖烟波、风里丝簧和歌舞场面的描写,似带有欣赏的意味,而车马东西,回首画桥风月的惆怅,则表现出无可奈何之中若有所失又若有所思的一种很复杂的情绪。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lóuchūn··西nánběiyānkuò--ōuyángxiū

西nánběiyānkuòfēnghuángshēngyùnyànqúndài绿shuāngchuíjiǔxiāngsāihóng

bēishēnjuéliúhuátānkànliùyāohuāshímíngcháochē西dōngchóuchànghuàqiáofēngyuè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译文:梅岭花朵盛开的时候,天山的雪还没有融化。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译文:有雪的地方看上去疑是开满了白白的梅花,而梅花的边缘处又像是落了一层积雪。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译文:因着风儿的吹拂片片梅花飞入舞女的广袖中,又混杂着脂粉飘向女儿家的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译文:几万里广袤荒凉的匈奴之地笼罩在茫茫白雪之中,春天到了也还无从知晓。

  这首诗由梅岭的梅花开放,联想到遥远的边塞,仍然处于严寒之中,忽发奇想,觉得仿佛眼前花似雪,彼处雪似花,于是遥远的空间阻隔便消弥于错觉之中。然而一旦清醒,才想起征人远在万里之外的冰天雪地之中,春天到了也不知归来。诗人从小处入手,细腻婉转,但笔锋一转,描写塞外征人,升华了诗的主旨。

  卢照邻此诗在梅花和雪花的形态颜色相似上做文章,利用这一简单的比喻构成了两个白色世界的奇异混淆,读来既新颖又奇特,描绘了一幅美丽奇妙的画卷。

  虽说是混淆的,分不清是梅是雪,但梅和雪的世界却是对立的:冰天雪地的匈奴地区和婉约柔美的中原地区。

  诗中的“开”字也起到了双关的作用:在北方,雪尚未“开”,“开”指“雪尚未融化”,也指“开化”,即谓匈奴的边塞地区处于较落后的境地,还没有得到中华文明的开化。

méihuāluò

zhàolín tángdài 

méilǐnghuāchū tiānshānxuěwèikāi 
xuěchùhuāmǎn huābiānxuěhuí 
yīnfēngxiù fěnxiàngzhuāngtái 
xiōngwàn chūnzhìzhīlái 
大江东去,长安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心待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低处苦。
大江东去,长安¹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厌舟车²,喜琴书³,早星星鬓(bìn)瓜田暮。心待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低处苦。
译文:江水滔滔东流入海,车轮滚滚西往长安,我为了博取和保持功名走遍了天南海北。厌恶了车马舟船的旅途劳顿,喜欢悠闲自在地抚琴读书,我早已两鬓斑白像种瓜的召平到了暮年。心里知足了,功名也就满足了。深居高位,有高的苦处;身居低位,有低的苦处。
注释:山坡羊:曲牌名。北曲中吕宫、南曲商调,都有同名曲牌。¹长安:今西安。²厌舟车:厌倦了舟车之苦,有了退隐之想。³喜琴书:喜欢退隐弹琴读书。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乐琴书以消忧”。⁴星星鬓影:两鬓斑白如星。⁵待:将要。

  首三句写出作者早年为功名利禄奔波于大江南北的辛酸和痛苦。“大江东去”袭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占》,但却没有苏词的豪放。它与次句“长安两去”形成对仗,作者在小令《塞鸿秋》所写的“功名万里忙如雁,斯文一脉微如线。光阴寸隙流如电.风霜两鬓自如练”,也是此意。只不过一气呵成,连用四个长句构成“连璧对”。更为酣畅淋漓罢了。

  中间三句作者用陶渊明及召平典来写隐居生活。“厌舟车,喜琴书”。喜琴书即陶渊明在《归来去兮辞》中所写的那种文人雅士的诗意生活。一厌一喜,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时人刘将孙称赞薛昂夫:“以公侯胄子人门家地如此,顾萧然如书生,厉志于诗,其志意过流俗远矣。”(《九皋诗集序》)可见,这并非是作者的自我标榜,而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瓜田暮”是用典,表示隐居生活。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从召平以为名也。”召平是一个非常具有政治远见的有才之士。韩信被诛以后,刘邦派使者拜萧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他为萧何剖析利害关系,劝其让封不受。召平于秦亡汉兴后之所以高蹈远祸,归隐不仕,当是对刘邦大肆屠杀功臣的行为有所不满。在薛昂夫售勺散曲中多次提到召平,如“召圃无荒地”(《双调·庆东原》)、“瓜苦瓜甜,秦衰秦盛,青门浪得名”(《中吕·朝天曲》)等。作者在官场竞逐中青春消尽,两鬓如霜,极度厌倦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憧憬向往着召平式的隐逸生活。虽然这种隐居生活注定要远离名利,但“心待足时名便足”,只要能摆脱“名缰利锁”,像召平那样甘于寂寞和平淡,就一定能够让生命自在徜徉。

  末尾“高,高处苦;低,低处苦。”是指个人命运的得失穷达。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较多表现的是“低,低处苦”。即文人的困顿不遇。“高,高处苦”则相对表现的较少。所谓高处苦,这当是作者对宦海生涯的真切体验,而非一般文人想象之词,当然,相对于张养浩所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山坡羊·潼关怀古》),此作还是过于拘泥于个人的成败得失,在境界上稍逊一筹。

  此曲抒写作者身居宦海的苦闷与自省。作者虽有退隐之想,却并未做到。说只要心满足也就得到满足,又说在高处做官也苦,在低处隐居也有低处的苦,道出了人生的矛盾,表现了真实的内心情感。

参考资料:
1、 周青云.历代诗词曲精选.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497
2、 陈鹏、闫丽红.元曲三百首鉴赏辞典.湖北:崇文书局,2016:275
3、 李修生.元曲大辞典.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227

shānyáng··jiāngdōng--xuēáng

jiāngdōngzhǎngān西wèigōngmíngzǒubiàntiānyànzhōuchēqínshūzǎoxīngxīngbìnyǐngguātiánxīndàishímíng便biàngāogāochùchù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