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石拥山田。行遍凉沙不见泉。驱马独来林际寺,金仙。
乱石拥山田。行遍凉沙不见泉。驱马独来林际寺,金仙。
也倦津梁尽日眠。
也倦津梁尽日眠。
古柏翠笼烟。新月如弓乍引弦。何处霜钟声断续,诸天。
古柏翠笼烟。新月如弓乍引弦。何处霜钟声断续,诸天。
尚有藤萝绝壁悬。
尚有藤萝绝壁悬。

nánxiāngzi--shěnàndēng

luànshíyōngshāntiánxíngbiànliángshājiànquánláilínjīnxiān

juànjīnliángjǐnmián

bǎicuìlóngyānxīnyuègōngzhàyǐnxiánchùshuāngzhōngshēngduànzhūtiān

shàngyǒuténgluójuéxuán

沈岸登

沈岸登

(?—1702)浙江平湖人,一作嘉兴人,字覃九,号南渟,又号惰耕村叟。工词,与龚翔麟、朱彝尊等称“浙西六家”。兼善诗、书、画。有《黑蝶斋诗词钞》、《古今体词韵》、《春秋纪异》。 ▶ 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
三百六十日¹,日日醉(zuì)如泥²
译文:一年三百六十天,我天天都喝得酩酊大醉如烂泥一般。
注释:内:内子,即妻子。¹三百六十日:旧历中一年的天数。²泥:传说南海中的一种动物。无骨,在水中比较活跃,离开水之后如同喝醉了一般。
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虽为李白妇,何异(yì)太常妻¹
译文:你虽然是我李白的夫人,和那整天不顾家的周太常的妻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注释:¹太常妻:东汉时周泽为太常,嗜酒,又好斋戒,常卧病斋宫不归,其妻怜其老,前去看他,周泽大怒,将其妻收送诏狱谢罪。太常:官名,掌管天子的礼乐祭祀等事务。

  李白这首诗是初婚后与妻戏谑之词,伉俪之情由此可见端倪。虽是一首小诗,却写得生动活泼,用每日斋戒的太常和每日烂醉的自己相对应,充满谐趣。

  在某一次酒醒过后,醉眼朦胧的李白看到正在身边服侍的妻子,心中埋藏已久的愧意顿生。于是他深情地对妻子说:你看我天天烂醉如泥,还要你服侍。我李白虽然名声在外,可是你嫁给我这个“酒鬼”丈夫又得到了什么呢?与嫁给那古板的、不懂生活情趣的太常为妻又有什么区别?李白为自己日日烂醉而后悔,为妻子得不到应有的关怀而抱歉,他以自嘲的口吻说出来,幽默又很有情趣,表现了诗人对妻子深深的内疚。

  全诗共四句,却三句都从典中引出,而又不觉是用典,朴素自然,平实如话,自然流畅。全诗反映了诗人不得志时借酒浇愁的情形,同时也有几分对妻子的愧疚。

参考资料:
1、 周探科,张峰,成远镜主编;王向阳,赵年秀,鄢明定,倪正芳,游宇明副主编.新编大学语文=New Colleg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湘潭大学出版社,2010.08:第105页
2、 李敬一主编.休闲唐诗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1997年09月第1版:第403页
青蛾皓齿在楼船,横笛短箫悲远天。
青蛾(é)(hào)齿¹在楼船²,横笛短箫悲远天³
译文:青蛾皓齿的美人们站在楼船上,她们吹出的横笛短箫的悲声传的又高又远。
注释:西陂(bēi):即渼陂,古代湖名,在今陕西户县西,汇聚终南山各处的谷水,向西北流入涝水。一说因为水味美得名,一说所产鱼味美得名。泛舟:本义指船漂浮在水上,后多指划船。¹青蛾皓齿:青黛画的眉毛和洁白的牙齿,泛指美人。²楼船:高大有楼的船只,远在汉代以前就已出现,外观高大巍峨,一般甲板上有三层建筑,甲板建筑的四周还有较大的空间,便于士兵往来,甚至可以行车、骑马。³远天:高远的天空。这里指音乐声传的又高又远。
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
春风自信¹牙樯(qiáng)²动,迟日³徐看锦缆牵。
译文:象牙装饰的帆樯在春风中徐徐而动,锦彩做的缆绳在春日里缓缓牵动着船只。
注释:¹自信:自任,指任由春风吹动。²牙樯:用象牙装饰的帆樯。³迟日:指春天,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⁴徐看:慢慢的看。⁵锦缆:用锦做的船缆。牵:缆绳牵动船只。
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
鱼吹细浪¹摇歌扇²,燕蹴(cù)³飞花落动筵(yán)
译文:鱼儿游动的细浪中映出歌者手中扇子的倒影,燕子踩落的飞花飘落在歌舞的席子上。
注释:¹鱼吹细浪:细浪好像由鱼儿吹出。²歌扇:歌者以扇遮面。歌扇是唐朝动乐中的常用之物。³蹴:踩,踏。⁴动筵:跳动时铺在地上的席子或地毯。筵,竹席。
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
不有¹小舟能荡桨²,百壶那送酒如泉?
译文:没有荡桨的小船,哪里会有上百壶如泉的好酒送到楼船上来。
注释:¹不有:没有。²荡桨:划动双桨。

  此诗写皇家的豪华生活。仇兆鳌《杜诗详注》:“此泛陂而志声妓之盛也。”

  首联首句“青蛾皓齿在楼船”中的青蛾皓齿指船上的家妓或歌妓。在古代,携妓出游,是所谓“雅事”。青蛾,当时仕女的青眉并不是像后世那样细细弯弯的,而是用青黛涂描得很大,呈瓜子状斜峙,如同两只青蛾,故称。这在唐代的《簪花仕女图》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次句“横笛短箫悲远天”,由于笛声音色高亢哀厉的缘故,古人经常用“悲”之类的词来形容笛箫之声(特别是笛声)优美。例如江总诗:“横笛短箫凄复切”(《梅花落》)。杜甫在七律《吹笛》诗中也写道:“谁家巧作断肠声”。横笛相传为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输入长安。唐代笛子横吹,是没有笛膜的。杜甫曾有诗:“晚来横吹好”(《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所指即吹奏这种横笛。

  颔联:“春风自信牙樯动,迟日徐看锦缆牵。”明朝颜廷榘《杜律意笺》:象牙作帆樯,此乐府之侈词;锦彩为舟缆,此甘宁之侈事,皆属借形语。这里所说的“甘宁之侈事”,见于《三国志·吴志·甘宁传》:甘宁住止,常以缯锦缆舟,去辄割弃,以示奢(引自《太平御览》卷771)。

  颈联出句“鱼吹细浪摇歌扇”的鱼吹,仇兆鳌注认为典故出于《列子》,但查《列子·汤问》,有“瓠巴鼓琴而鸟舞鱼跃”,只见“鱼跃”,而未见“鱼吹”。尽管出处未知,“鱼吹浪”后来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固定用法,被清朝杨林兰选入用于教初学者的《声律发蒙》:“落叶缤纷鸟出林,浮萍聚散鱼吹浪”。联系到下句来看,很有可能是当时天气闷热,气压低,所以这时候一些水里的鱼儿连连透出水面吐泡泡(即所谓“鱼吹”),有的还纷纷跃出水面。对句中的“燕蹴飞花”进一步证实了当时的天气状况。因为气压低,当时燕子也就飞得极低,这样才有可能杜甫近距离观察到“燕蹴飞花”。这种气候情况易发生在麦收前后(阳历6月份左右),特别是第一场大雨来临之前。“燕蹴飞花落舞筵”与“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绝句》)的景象很相似,看来当时的燕子准头很好,既能踩到飞花,又能击到飞虫。同时也可以看出杜甫对生活观察很细致。杜甫很喜欢燕子,在诗中共歌咏76次,而且又有诗专门写燕子,其中一首为七律。

  尾联“不有小舟能荡桨,百壶那送酒如泉?”写小舟送酒,用反问句。清朝边连宝指出:“小舟送酒,若用正说,便味短而少力。”(《杜律启蒙》)

  此诗颌联、颈联均失粘,是一首拗体七律。不过,此时的作品和杜甫后期(特别是入夔州以后)的有意为之拗体七律意义不同。仇兆鳌《杜诗详注》:“盛唐七律,尚有宽而未严处。此诗“横笛短箫悲远天”,次联宜用仄承,下云“春风自信牙樯动”,仍用平接矣。如太白《登凤凰台》诗,上四句亦平仄未谐,此才人之不缚于律者。在中晚则声调谨严,无此疏放处,但气体稍平,却不能如此雄壮典丽耳。”这反映了七律在刚刚成型的初期尚不严谨,而且杜甫本人当时也处于七律创作的学习阶段。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城西陂泛舟

chéng西bēifànzhōu--

qīngéhào齿chǐzàilóuchuánhéngduǎnxiāobēiyuǎntiān

chūnfēngxìnqiángdòngchíkànjǐnlǎnqiān

chuīlàngyáoshànyànfēihuāluòyán

yǒuxiǎozhōunéngdàngjiǎngbǎisòngjiǔquán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章台¹²掩映³,郢(yǐng)路更参(cēn)(cī)
译文:章台柳色垂拂繁茂,柳色或明或暗,鄄都的大路旁,柳枝像妙龄女郎在蹁跹起舞。
注释:¹章台:汉代京城长安的街名。街旁多柳,唐时称为“章台柳”。²从:任从。³掩映:遮掩映衬。⁴郢:战国时楚国的国都,即今湖北江陵。⁵参差:柳条垂拂繁茂的样子。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见说¹风流极,来当²(ē)(nuó)³时。
译文:早就听到不少人赞美柳树风流至极,如今看到了,正当婀娜多姿时。
注释:¹见说:听说。意谓听到别人对柳的赞赏。²来当:今天自己见到的时候。³婀娜:与“风流”都是写柳丝的风流极致,妩媚多姿。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桥回¹行欲断,堤(dī)²意相随³
译文:迷人的柳色一直到桥边,眼看柳色要被隔断,跨过桥向长堤延伸,我的心也紧随不舍。
注释:¹桥回:桥向旁弯曲。²堤远:长堤向远延伸。³意相随:柳枝傍堤而去,遂意相随。这句既写柳丝,也写出诗人对柳的眷恋不舍。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¹放花如雪²,青楼³扑酒旗。
译文:柳树真忍心啊,放出如雪的柳絮,飘浮着,飞舞在青楼酒旗之间。
注释:¹忍:岂忍。²花如雪:柳花似雪。³青楼:古代歌舞宴饮的馆楼。

  《赠柳》,其实就是咏柳。咏而赠之,故题曰“赠”。前人认为此诗有本事,冯浩并认为系为洛阳歌妓柳枝作。由于年代久远,别无旁证,真实情况,已难考知。

  李商隐对柳很有感情,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这一首同他别的那些咏柳诗不同,它的背景不是一地一处,而是非常广阔的地域。“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首联就从京城长安到大江之滨的江陵,写柳从北到南,无处不在,“掩映”“参差”,秀色千里。

  “掩映”、“参差”,是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点出时间是在春天。由“从”(任从)到“更”的变化,把柳的蓬勃生机,渲染得更加强烈。次联“风流”、“婀娜”,则是写柳的体态轻盈。柔长的柳枝,千枝万缕,春风吹拂,宛若妙龄女郎,翩跹起舞,姿态是非常动人的。“见说”是听见别人说,包括古今之人对柳的赞赏。“来当”句是说自己见到眼前之柳的时候,正当其婀娜多姿之时,表现出诗人的欣喜之情。上面四句,从广阔的背景上,对春柳作了生动具体的描绘,写出了她妩媚可爱的风姿。

  下面接写柳色绵延不断。一到春天,路旁堤畔之柳笼烟罩雾,葱茏翠绿,望之令人心醉。诗人的目光,正是被这迷人的柳色所牵引,向前移去,直到桥边,眼看柳色就要被隔断,可是跨过桥去,向旁一弯,却又顺着长堤,向前延伸,最后虽然眼中已望不见柳,但心中仿佛仍然见到青青的柳色向远方伸去。“行”作“行踪”、“踪迹”解。“意相随”既指春柳傍随长堤而去,也指诗人的心为柳所系,紧随不舍,最后直至青楼酒旗、柳花似雪之处。“青楼”、“酒旗”是人间繁华之地;飞花似雪是春柳盛极之时。“忍”即忍心之意,字里透露出诗人的痛惜之情。花飞似雪,固然美极盛极,然而繁华已极,就意味着离凋谢不远。两句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也把诗人的爱惜之情写到极点。纪昀评此诗云:“五、六句空外传神,极为得髓。结亦情致可思。”(《李义山诗集辑评》)这四句,意境很美,言外之意不尽,很耐人寻味。

  清代王士禛说:“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带经堂诗话》)此诗全篇八句,纯用白描,篇中不着一个“柳”字,却句句写柳。而且,仔细玩味,又会发觉它们既是写柳,又象是在写人,字里行间,仿佛晃动着一位窈窕女郎的倩影,风流韵致,婀娜多情,非常逗人喜爱。她也许是诗人的友人,也许就是诗人的情人,由于某种原因,他们分离了。咏柳即咏人,对柳之爱怜不舍,即对其所爱之人的依恋与思念。似彼似此,亦彼亦此,不即不离,正是此诗艺术表现的巧妙之处。冯浩说此诗“全是借咏所思”(《玉溪生诗集笺注》),大旨是不错的。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141-1142页

zèngliǔ--shāngyǐn

zhāngtáicóngyǎnyìngyǐnggèngcānchà

jiànshuōfēngliúláidāngēshí

qiáohuíxíngduànyuǎnxiāngsuí

rěnfànghuāxuěqīnglóujiǔ

铁瓮城高,蒜山渡阔,干云十二层楼。开尊待月,掩箔披风,依然灯火扬州。绮陌南头,记歌名宛转,乡号温柔。曲槛俯清流。想花阴,谁系兰舟?
铁瓮(wèng)¹城高,蒜山渡²阔,干云十二层楼³。开尊待月,掩箔(bó)披风,依然灯火扬州。绮(qǐ)南头,记歌名宛转,乡号温柔。曲槛俯清流。想花阴,谁系兰舟?
译文:在镇江城楼头、西津渡口,楼有十二层高入云霄。在楼上的阁房里,品着酒以待赏月,夜寒了,就放下帘子挡挡风。居高临下,看着黄昏时镇江城的万家灯火,就像看到了扬州城。于是想起了以前在扬州的一段欢娱生活。歌妓唱着《宛转歌》,很温柔,惬和人意。那座妓楼二河流而居,我曾乘着兰舟寻访美色。
注释:¹铁瓮:镇江(今属江苏)古城名,三国时孙权所筑。²蒜山渡:蒜山渡口。³干云十二层楼:镇江城楼有十二层高,故曰干云。干云:冲云。干,冲。⁴开尊待月:斟上酒等待月亮升起。尊同樽,古代盛酒的器具。⁵掩箔披风:放下竹帘,当风而立。箔,竹帘子。披风,挡风。披,本指分散,此处引申为遮挡。⁶绮陌:纵横交错的道路。歌名宛转:指《宛转歌》,一名《神女宛转歌》。⁷乡号温柔:即温柔乡。兰舟:即木兰舟。
念凄绝秦弦,感深荆赋,相望几许凝愁。勤勤裁尺素,奈双鱼难渡瓜洲。晓鉴堪羞,潘鬓点、吴霜渐稠。幸于飞、鸳鸯未老,不应同是悲秋。
念凄绝秦弦¹,感深荆(jīng)²,相望几许凝愁。勤勤裁尺素³,奈双鱼难渡瓜洲。晓鉴堪羞,潘鬓(bìn)点、吴霜渐稠。幸于飞、鸳鸯未老,不应同是悲秋¹⁰
译文:我估量着,自分别以后,你一定每每弹着凄凉的曲调,思念着我;而我呢,也每每吟哦着哀怨的词句,思念着你;山山相隔,我们相望了多少次都看不见,只能把愁恨凝聚在乐曲里和词章里。我屡屡想给你写情书,无奈山高路远,到不了你那边。清晨临镜,白发日渐见多,老态堪羞。有幸的是,你尚未见老,不应像我这样,为衰老而悲伤。秋,寓有衰老意。
注释:¹秦弦:即秦筝,古代弦乐器,音调凄苦。相传为秦时蒙恬所造。²荆赋:指《楚辞》。楚,古称为荆。联系结句,知此指宋玉《九辩》。³尺素:指书信,古代以生绢作书,故名。⁴双鱼,指鱼形信函。⁵瓜洲:在今江苏扬州南四十里长江边,隔岸与镇江相对,亦作“瓜州”。⁶晓鉴:早起临镜。⁷幸:幸亏之意。⁸于飞:指夫妇好合。于飞,比翼而飞,喻夫妇好合。⁹鸳鸯,指情侣或夫妇。¹⁰悲秋:秋气萧森,令人伤感,故称。

  词人故里高邮,南距镇江仅不足二百里。他在宋元丰七年(1083年)前,曾数次到镇江,因此具有较丰厚的生活积累,写来十分真切。可与前面的《望海潮》“扬州怀古”、“越州怀古”相比,词之意境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词上阕涉及往昔欢娱,记忆犹新;下阕“感深荆赋”,托讽《九辨》。而《九辨》中有“坎凛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而无友生”之句,似与词人之坎坷遭遇相合。考少游生平,宋元丰元午(1078年)、五年(1082年)考进士,皆不中。六年(1083年)作《精骑集序》,曰:“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词云“感深荆赋”,又曰“潘鬓点、吴霜渐稠”。衰老之感,不遇之情,隐然而见。

  词之特点,是在雄伟壮丽的背景中寓有潇洒之致,柔婉之情,可谓豪放中有婉约,沉郁顿拙,感慨万千。起首三句,写镇江形势,备极壮丽。镇江北濒长江,中贯运河,周围有山,在历史上,除金、焦、北固外,以蒜山为著名。词云“铁瓮城高,蒜山渡阔”,以雄浑之笔,勾勒了这座古城的风貌。“干云十二层楼”,以夸张语气,描写了城内高楼直插云霄的气势。“开尊”二句谓斟满芳酒,等待月上东山;放下湘帘,迎风而立,充满了豪情胜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黄庭坚《念奴娇》“万里青天,垣娥何处,驾此一轮玉”?皆写待月,方之此词,可谓异曲而同工。苏黄之词超旷豪迈,秦观此词,则潇洒出尘。接着一句,由润州待月,而及扬州灯火,乍看有些突兀,实亦自然宛转。扬州在长江之北,距润州仅四十余里,唐宋时甚为繁华,词人故里,在其属下。此时他在润州“开尊待月”,忽见不远处灯火阑珊,于是情不自禁地忆起在扬州时的冶游。可见此句颇似今日电影之“暗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自此以下,乃回忆扬州时的艳遇。所谓“绮陌”,实乃“春风十里扬州路”。所谓“宛转歌”、“温柔乡”,实乃指在扬州青楼听歌赏舞之事。何以见得?试以《梦扬州》一词下阕印证:“长记曾陪宴游,酬妙舞清歌,丽锦缠头。滞洒困花,十载因谁淹留?”与此词所写,何其相似乃尔!歇拍三句,又写到在镇江时情景:他凭栏俯瞰长江,想象扬州旧游之地,此刻花阴之下,不知是谁系着兰舟。语意含蓄,充满惆怅迷惘之情。

  过片三句,以一“念”字领格,于凝想旧情之中,打并人“身世之感”。当时他在青楼听着凄凉怨慕的筝声,引起“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所谓“感深荆赋”,乃以宋玉自况。宋词中往往寓有《骚》《辩》之意。清代词论家张惠言《词选·序》说词是“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就是指的这一点。少游此词,足以当之。所谓勤裁尺素,双鱼难渡,表面上是说他修了许多情书,却难以寄到所思者的手中。镇江扬州不过一江之隔,传书送信断不会如词中写得困难。这不过是一种遁辞而已,实际上是说他的一腔理想,无由上达。因而进出“晓鉴堪羞,潘鬓点、吴霜渐稠”二句。当时秦观年约三十五、六,却发出叹老嗟卑之词,实乃抒不遇之情也。

  下阕歇拍,惆怅自怜,对未来犹未丧失信心。鸳鸯未老,反衬“潘鬓吴霜”,是一大转折,盖喻遇合有时。不应悲秋,说明词人欲拂去笼罩心头的阴云,重新振作起来,去争取美好的前程。自慰亦复自励,词情一波三折,令人抚绎不尽,一本结句仅作“绸缪”二字,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罗立纲编著.秦观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68-73

zhǎngxiāng··tiěwèngchénggāo--qínguān

tiěwèngchénggāosuànshānkuògànyúnshíèrcénglóukāizūndàiyuèyǎnfēngrándēnghuǒyángzhōunántóumíngwǎnzhuǎnxiānghàowēnróukǎnqīngliúxiǎnghuāyīnshuílánzhōu

niànjuéqínxiángǎnshēnjīngxiāngwàngníngchóuqínqíncáichǐnàishuāngnánguāzhōuxiǎojiànkānxiūpānbìndiǎnshuāngjiànchóuxìngfēiyuānyāngwèilǎoyīngtóngshìbēiqiū

不斗秾华不占红,自飞晴野雪濛濛。
不斗秾华¹不占红,自飞晴野雪濛(méng)濛。
译文:杨花不屑与春日百花争浓斗艳,在晴日的野外柳絮像漫天飞雪一样独自飞舞。
注释:¹秾华:盛开的花朵。
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译文:百花都讨厌自己被风吹落,唯独只有柳絮更喜爱来风吹动。

yánghuā

róng tángdài 

dòunónghuázhànhóng fēiqíngxuěméngméng 
bǎihuāchánghènfēngchuīluò wéiyǒuyánghuāàif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