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雨霁¹风光,春分²天气,千花百卉(huì)争明媚。画梁³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译文:春雨过后,天空放晴,春分天气,一派好风光。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画梁之上,刚归来的燕子,出双入对。玉笼里的鹦鹉却在发愁自己孤独眠睡。
注释:踏莎行:词牌名,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踏云行》《潇潇雨》等。双调小令,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四言双起,例用对偶。¹雨霁:雨过天晴。²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公历3月20或21日。此日,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平分,故称。³画梁:有彩绘装饰的屋梁。⁴玉笼:玉饰的鸟笼。亦用为鸟笼的美称。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bì)(lì)¹依墙,莓苔²满地,青楼³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liǎn)皱眉山翠。
译文:薜荔香草爬上了墙面,莓苔绿藓铺满了地面,远处的青楼断断续续地传过来清丽的歌声。想起过去的事情不禁沉默无言,眉头紧皱,远山眉色变成了青绿。
注释:¹薜荔:常绿藤本植物。又称木莲。²莓苔:青苔。³青楼:妓院。⁴眉山:形容女子秀丽的双眉。

  是词写春愁。前阕写“春分天气”的明媚景色,但也以成双的燕子反衬孤眠的鹦鹉春景,成为对比强烈的两个具象,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后阕写闺妇。特写居所周围的春天景色。“薜荔依墙,莓苔满地”的荒芜景象同上片的明丽春景退然不同,这也是使观赏者思旧的契执。青楼的歌声,勾起了主人公对旧事的回忆,“旧事”,既有甜蜜的,亦有苦涩的,这里当指苦涩的,指心上人沉迷于游冶,不时到青楼寻欢作乐,感慨自己正如“卉笼鹦鹉愁孤睡”,“敛皱眉山”就是明证。

  在这首词中,春分时节的明媚风光跃然纸上:百花盛开,新燕归来,还有依墙而长的薜荔,遍生满地的莓苔。然而,哪知青楼的歌声引来愁绪,可惜了这美挥的“春风时光*”一词人由景到情,情景交融,借春分节道出难言的心境。先咏春日韶景,后叹浮云旧事,字面上是在说新燕鹦鹉,青藤苔蔓,实际上分明是一个孤寂冷清的场景,是在比喻自己孤独的命运。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编著.欧阳修词全集:崇文书局,2014.06:第30页
2、 林兆祥编撰.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第604页
3、 费振刚主编 陶尔夫 杨庆辰著.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 晏欧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200页
4、 九天书苑编著.不可不知的二十四节气生活常识一本通 插图版: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03:第70页

shāxíng--ōuyángxiū

fēngguāngchūnfēntiānqiānhuābǎihuìzhēngmíngmèihuàliángxīnyànshuāngshuānglóngyīngchóushuì

qiángméitáimǎnqīnglóuchùshēngránjiùshìshàngxīnláiyánliǎnzhòuméishāncuì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雨过后,天空放晴,春分天气,一派好风光。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画梁之上,刚归来的燕子,出双入对。玉笼里的鹦鹉却在发愁自己孤独眠睡。

薜荔香草爬上了墙面,莓苔绿藓铺满了地面,远处的青楼断断续续地传过来清丽的歌声。想起过去的事情不禁沉默无言,眉头紧皱,远山眉色变成了青绿。

注释

踏莎行:词牌名,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踏云行》《潇潇雨》等。双调小令,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四言双起,例用对偶。

雨霁:雨过天晴。

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公历3月20或21日。此日,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平分,故称。

画梁:有彩绘装饰的屋梁。

玉笼:玉饰的鸟笼。亦用为鸟笼的美称。

薜荔:常绿藤本植物。又称木莲。

莓苔:青苔。

青楼:妓院。

眉山:形容女子秀丽的双眉。

赏析

  是词写春愁。前阕写“春分天气”的明媚景色,但也以成双的燕子反衬孤眠的鹦鹉春景,成为对比强烈的两个具象,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后阕写闺妇。特写居所周围的春天景色。“薜荔依墙,莓苔满地”的荒芜景象同上片的明丽春景退然不同,这也是使观赏者思旧的契执。青楼的歌声,勾起了主人公对旧事的回忆,“旧事”,既有甜蜜的,亦有苦涩的,这里当指苦涩的,指心上人沉迷于游冶,不时到青楼寻欢作乐,感慨自己正如“玉笼鹦鹉愁孤睡”,“敛皱眉山”就是明证。

  在这首词中,春分时节的明媚风光跃然纸上:百花盛开,新燕归来,还有依墙而长的薜荔,遍生满地的莓苔。然而,哪知青楼的歌声引来愁绪,可惜了这美挥的“春风时光*”一词人由景到情,情景交融,借春分节道出难言的心境。先咏春日韶景,后叹浮云旧事,字面上是在说新燕鹦鹉,青藤苔蔓,实际上分明是一个孤寂冷清的场景,是在比喻自己孤独的命运。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编著.欧阳修词全集:崇文书局,2014.06:第30页
2、 林兆祥编撰.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第604页
3、 费振刚主编 陶尔夫 杨庆辰著.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 晏欧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200页
4、 九天书苑编著.不可不知的二十四节气生活常识一本通 插图版: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03:第70页
创作背景

  约皇祜末年任夷陵县令时作。欧阳修对女性的心理有颇深体会,他以相当谅解的同情心描写女性的心情,而不是只把她们当成艺术品去欣赏。

参考资料:
1、 (宋)欧阳修著.欧阳修集编年笺注 7,:巴蜀书社,2007.12:第209页
2、 乐黛云主编 詹杭伦著.文津书系 刘若愚 融合中西诗学之路:文津出版社,2005年08月第1版:第140页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 1168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五代史¹·冯道²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³。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¹⁰之巧者,无所用耻¹¹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bèi)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译文:五代史冯道传评论说:“礼、义、廉、耻,是国家的四个纲纪;这四个纲纪不能伸张,国家就会灭亡。”说得好啊!管仲如此善于立论啊!礼、义,是治理人民的重要法则;廉、耻是培植人民的重要操守。因为不廉洁就没有什么不贪取的,不知耻就没有什么不敢做的。人如果像这样,那么灾祸、颓败、变乱、灭亡,也就没有不降临的了。何况身为大臣若是没有什么不贪取,没有什么不敢做的,那么天下那有不混乱,国家那有不灭亡的道理呢?”可是在这四个纲纪当中,知耻是最为重要的,所以孔子的在谈论士人的道理时说:“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有羞耻心。”孟子说:“人不可以没有羞耻心。能将无耻视为最可耻的事,则终身必能远离耻辱。”又说:“羞耻心对于人是很重要的,从事投机应变巧术的人,是没什么事情会感到羞耻的。”他们会这么说的原因,是由于一个人如果不廉洁,到了违背礼节损害道义的地步,那原因都是出自于没有羞耻心啊。所以身为士大夫如果没有羞耻心,这可说是国家的耻辱。
注释:¹《五代史》:即《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共七十四卷。《冯道传》列入该书第五十四卷杂传第四十二。 ²冯道:字可道,景城(今河北沧州)人,历事五代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官为首相、太师。³“礼义”四句:语见《管子·牧民》。四维,维,网罟之纲,用以系网者。网之四角系之,则纲举目张。 故以礼义廉耻四者比喻维持国家的纲。⁴管生:管仲先生,春秋时齐国杰出的政治家,曾辅佐齐桓公进行政治改革,使齐首先称霸于诸侯。⁵其:同“岂”。⁶夫子:指孔子。⁷论士:见《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 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⁸行己有耻:言为士者立身行事知耻而有所不为。⁹“人不可以”三句:语见《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人能以无耻为可耻,自然不会有耻辱之事到他身上来。¹⁰机变:巧伪变诈。¹¹无所用耻:把廉耻不放在心上的意思。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 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吾观三代¹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²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diāo)于岁寒³,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顷读《颜氏家训》,有云:“齐朝一士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bēi),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嗟(jiē)乎!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¹⁰诗人之意,彼阉(yān)¹¹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译文: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头不答。怪哉,此人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
注释:¹三代:指夏、商、周。²捐:弃。³松柏后凋于岁寒:见《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岁寒:风雨并指衰乱之世。⁴“鸡鸣”句:见《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已,止。⁵独醒:比喻不随从流俗。 《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颜氏家训》:北朝颜之推著,共七卷,分二十篇,以儒家思想为立身治家之道。⁶书疏:上书、奏疏之类。⁷鲜卑语:北魏统治者本鲜卑人,齐之先世虽为渤海人,但因久处北方,亦从鲜卑俗,用鲜卑语。⁸汝曹:你辈。⁹之推:颜之推,字介,文学家,《颜氏家训》的作者,先后在梁、北齐、北周、隋为官。¹⁰《小宛》:《诗经·小雅》篇名。《诗集传》认为本篇是大夫遭时之乱,兄弟相戒以免祸的诗。¹¹阉然:昏暗闭塞貌。

liánchǐ (jiéxuǎn )

yán míngdài 

     dàishǐ ·féngdàozhuàn lùnyuē liánchǐ guózhīwéi wéizhāng guónǎimièwáng shàn guǎnshēngzhīnéngyán  zhìrénzhī liánchǐ rénzhījié gàiliánsuǒ chǐsuǒwéi rénér huòbàiluànwáng suǒzhì kuàngwéichénérsuǒ suǒwéi tiānxiàyǒuluàn guójiāyǒuwángzhě ránérzhězhīzhōng chǐyóuwéiyào zhīlùnshì yuē  xíngyǒuchǐ  mèngyuē  rénchǐ chǐzhīchǐ chǐ  yòuyuē  chǐzhīrén wéibiànzhīqiǎozhě suǒyòngchǐyān  suǒránzhě rénzhīlián érzhìbèifàn yuánjiēshēngchǐ shìzhīchǐ shìwèiguóchǐ 

    guānsāndàixià shìshuāidàowēi  juānliánchǐ fēicháozhī ránérsōngbǎihòudiāosuìhán míngfēng hūnzhī wèichángxǐngzhīrén qǐng yánshìjiāxùn  yǒuyún  cháoshì chángwèiyuē  yǒuér niánshí xiǎoshūshū jiàoxiǎnbēi tán shāotōngjiě shìgōngqīng chǒngài  shíér zāirénzhījiào !ruòyóu zhìqīngxiàng yuàncáowéizhī  jiē zhītuīérshìluànshì yóuwéiyán shàngyǒu xiǎowǎn shīrénzhī yānránmèishìzhě néngkuìzāi 

平生志业在琴诗,头上如今有二丝。
平生志业在琴诗,头上如今有二丝。
译文:我平生志愿都在嗜学方面孜孜不倦,如今头上已经增添了白发。
渔父尚知溪谷暗,山妻不信出身迟。
渔父尚知溪谷暗,山妻不信出身迟。
译文:渔夫都知道溪谷深处鱼才更多,山妻却不信我的功名迟迟才能熬出头。
荆钗任意撩新鬓,明镜从他别画眉。
荆钗任意撩新鬓,明镜从他别画眉。
译文:她用荆条制作的鬓钗撩拨着鬓角,对着明镜化妆描眉。
今日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
今日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下山时。
译文:今天我们就成了互不相识的过路人了,再相逢也许就是下山的时候了。

sòng--yángzhìjiān

píngshēngzhìzàiqínshītóushàngjīnyǒuèr

shàngzhīànshānxìnchūshēnchí

jīngchāirènliāoxīnbìnmíngjìngcóngbiéhuàméi

jīn便biàntóngxíngxiāngféngshìxiàshānshí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旅雁(yàn)¹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tīng)²
译文:大雁南飞,风雨中与雁群失散。饥渴辛苦的大雁双翅无力地下垂,只好独宿在冷落凄清的河中小洲。
注释:¹旅雁:征雁。这里比喻战乱时人们纷纷南逃。²寒汀立:冷落凄清的河中小洲。
鸥鹭苦难亲,矰缴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鸥鹭(lù)¹苦难亲,矰(zēng)²(zhuó)³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译文:苦于和沙鹞、白鹭难以亲近,时刻担心被弓箭射杀。云海茫茫归处又在何方?有谁来听鸿雁的声声哀号。
注释:¹鸥鹭:即沙鸥、白鹭。²矰:用丝绳系住的短箭。³缴:系在箭上的丝绳。

  该词上片写失群旅雁遭遇风雨后的疲累饥渴之状与孤独之感,下片写他乡的不适、危机与迷惘感。同时词人运用象征手法,借所遇到的景物来为自己写照,抒发自己的心声。

  上阙写失群旅雁遭遇风雨后的疲累饥渴之状与孤独之感。

  词的首句写冬天雁由北向南迁徙。“情沿物应”,才发而为词,“道寄人知”,借以表达因雁而兴起的伤感。“风雨群相失”的“风雨”,表面是指自然的风雨,骨子里却是喻指人世社会的风雨,是骤然袭来的战祸。接下去便以雁之饥渴辛劳、无力续飞与孤宿寒汀的情景,来比喻人们在逃难途中忍饥受寒、疲惫不堪和孤苦无依的惨状。

  下阕以雁之忧惧被人弋射和茫茫无处归宿,以及哀鸣而无人怜顾的孤危,象征他与广大人民当时类似的处境与心情。

  “渴鹭苦难亲”一句,承上句“寒汀立”而有所深入。渴、鹭与雁,都是栖宿于沙洲汀渚之间的鸟类,而说“难亲”,便有地下亦难宁处之苦;“赠缴忧相逼”,则天空中更怕有性命之忧。《史记·留侯世家》载汉高祖歌日:“鸿鹄高飞,一举千里。······虽有赠缴。尚安所施!”而这里的鸿雁苦于身心交瘁,无力高飞,便易被猎人所射杀。如此借旅雁的困厄以写人间的忧患,可谓入木三分。结尾续写旅雁之苦。“云海茫茫”亦即人海茫茫,一语双关,余悲不尽。

  全词处处写雁,但又处处在写自身的处境与心绪,收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艺术效果。词人写的虽然是个人在逃难途中的遭遇与感受,但作品所反映的内容却具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普遍的意义。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著,宋词鉴赏辞典 上,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921页
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白葛道衣凉。
紫李黄瓜村路香,乌纱¹白葛道衣²凉。
译文:村路上紫李黄瓜一阵阵芳香,戴着乌纱帽穿着白葛衣道袍只觉十分清凉。
注释:祖塔院:即虎跑寺,在杭州虎跑山上。寺内有泉(虎跑泉)自山岩中流出,甘洌胜常。为西湖名胜之一。葛布:以葛的纤维织成的布,俗称夏布。¹乌纱:本是官帽,至唐时,已逐渐流行于民间。²道衣:僧道所穿之服,亦指家居穿的道袍。
闭门野寺松阴转,欹枕风轩客梦长。
闭门野寺¹松阴转,欹(qī)²风轩³客梦长。
译文:野寺里闭门休息任他松阴转移,斜倚枕头睡在有窗槛的小室午梦正长。
注释:¹野寺:野外庙宇。²欹枕:斜倚枕头。欹:通“倚”,斜倚,斜靠。³风轩:有窗槛的小室。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
因病得闲殊不恶¹,安心是药²更无方。
译文:因病得到闲暇确实不错,安心就是医治一切疾病的良方。
注释:¹殊不恶:确实不错。²安心是药:《景德传灯录》卷三:“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我与汝安心竟。’”本意是安心要靠自己,不假外求,这里则进一步说,得病亦是心有未安的表现。
道人不惜阶前水,借与匏樽自在尝。
道人¹不惜阶前水²,借与匏(páo)(zūn)³自在尝。
译文:僧人不吝惜阶前甘洌的泉水,借给我容器让我随意品尝。
注释:¹道人:这里指僧人。²阶前水:指虎跑泉水,味极甘洌。³匏樽:葫芦作的酒樽,泛指饮器。

  诗中所写紫李黄瓜的乡村风光,与乌纱白葛道衣装束的诗人,搭配成一幅色彩清丽、情调脱俗的图画。而野寺的幽静清凉正宜于病中的诗人休息,于是诗人由此深深体悟了因病得闲的妙处,并借佛祖故事表明,此心安处是医治一切身体与灵魂创伤的良方。末二句归结到和僧侣自然而亲切的关系,以见诗人自己已经“近道”的内心境界。全诗写景有味,蕴含着更深的哲理。

  诗的开头写到祖塔院去的村路景物和作者的服饰。在村路上看到紫李黄瓜的色彩和香味,作者戴着乌纱帽、穿着白葛衣,感觉凉快。《冷斋夜话》称:“哲宗间右珰陈衍:‘苏轼衬朝章者何衣?’衍对曰:‘是道衣。’”朝章是上朝穿的官服,道衣是民间有道者穿的便服,较为凉快。接下来写到了祖塔院,那是在野地里的寺庙,故称“野寺”。作者在病中,所以在寺里闭门靠枕,就入梦乡了。当时是夏天,所以开着轩窗迎风,称“风轩”;因为入梦的时间较长,所以醒来看到窗外的松阴转移了。这一联写在寺中的情景。

  作者在杭州做通判,与知州共理政事,平时不可能到庙里去游息。所以说:“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因为有病,所以有闲到庙里来休息,也是不错的事情。有了病,安心就是药,不用再求药方了。佛家认为,人求安心在于自己,自己认为心安了就是,不用外求。作者更认为只要自己能安心就能治病,不用再求药方了,结尾联系虎跑泉,说和尚借给匏瓢,供他自由自在地喝泉水。

  这首诗的构思,先写到寺前的路上景物,联系诗人自己的装束。次写到寺后的情景,结合诗人病中情事,再跟祖塔院的祖师慧可联系,从慧可询问安心的方法想到诗人自己的病。诗人把院僧同自己联系,归结到虎跑寺的泉水。这样的结构,容易形成一种可供后人摹仿的写诗样式。纪昀指出,苏轼这首诗“易于摹仿”,说明他的写法,按照游祖塔院的经过来写,可以供后人取法。钱钟书《宋诗选注》说,陆游除爱国诗外,还有“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纪昀讲“此种已居然剑南派”,就指这一方面的诗,苏轼这首诗正是例证。它的艺术特色,就是闲适细腻,像“因病得闲”,“歌枕客梦”,“松阴转”,“安心是药”等等都是。纪昀的批注指出,“剑南别有安身立命之地”,钱钟书又指出:“什么是诗家的生路、‘诗外’的‘工夫’呢?”“他说:‘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换句话说,要做好诗,该跟外面世界接触,不用说,该走出书本的字里行间,跳出蠹鱼蛀孔那种陷人坑。”就苏轼这首诗而言,虽然容易让后人摹仿,但它从生活中来,也是创造。后人摹仿这样的写法,这是后人的事,对苏轼来说却是他自己的创造。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51-352
2、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85-86

bìngzhōngyóuyuàn--shì

huángguācūnxiāngshābáidàoliáng

ménsōngyīnzhuǎnzhěnfēngxuānmèngzhǎng

yīnbìngxiánshūèānxīnshìyàogèngfāng

dàorénjiēqiánshuǐjièpáozūnzàicháng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渺然 一作:悄然)
独上江楼¹思渺(miǎo)²,月光如水水如天。(渺然 一作:悄然)
译文:我独自登上江楼不由得思绪万千,眼前月光皎皎如水流淌,江水澄莹如天。
注释:感旧:感念旧友旧事。¹江楼:江边的小楼。²思渺然:思绪怅惘。渺然:悠远的样子。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¹似去年。
译文:曾经与我一同来此赏景观月的人现在在哪里呀?这儿的风景一如去年,没有变化。
注释:¹依稀:仿佛;好像。

  这是一首怀念旧友旧事的诗作,抒写了对友人的忆念及独登江楼时的惆怅之情。前二句写诗人夜登江楼,所见只有江天月色。后二句由今思昔,写出风光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慨。全诗语言淡雅,以景寄情,情感真挚,诗人运笔自如,写旧事则虚实相间,赋予全篇一种空灵神远的艺术美,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隽永的韵味。

  “独上江楼思渺然”,语同随口说出,但情致绵渺,引人遐思。而这一句至少可以体味到以下几层意思:首先是“独”字的运用,写诗人处境之寂寞,身边无人陪伴因而在这样一个月凉如水的夜晚独自出行;其次是“上江楼”,在古人的传统中,“登高”和愁思似乎不可分割,诗人此刻一定是有什么忧心之事;第三,“思茫然”,诗人的心境显然并不安宁。此句写诗人独自登上江边之楼的情形,“独上”写行动,“思渺然”写心理。叙事之中挟以情韵,使其独倚高楼、寂寞沉思的情态形象生动。

  “月光如水水如天”,这一句故意将笔移开去从容写景,进一层点染“思渺然”的环境气氛。登上江楼,放眼望去,但见清澈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波光荡漾的江面上,因为江水是流动的,月光就更显得在熠熠闪动。“月光如水”,波柔色浅,宛若有声,静中见动,动愈衬静。诗人由月而望到水,只见月影倒映,恍惚觉得幽深的苍穹在脚下浮涌,意境显得格外幽美恬静。整个世界连同诗人的心,好像都溶化在无边的迷茫恬静的月色水光之中。这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叠字回环的技巧,一笔包蕴了天地间景物,将江楼夜景写得那么清丽绝俗。这样迷人的景色,一定使人尽情陶醉了。

  然而,诗人却道出了一声声低沉的感喟:“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同来”与第一句“独上”相应,巧妙地暗示了今昔不同的情怀。原来诗人是旧地重游。去年也是这样的良夜,诗人结侣来游,凭栏倚肩,共赏江天明月,那是非常欢快的。曾几何时,人事蹉跎,昔日伴侣不知已经飘泊何方,而诗人却又辗转只身来到江楼。面对依稀可辨的风物,缕缕怀念和怅惘之情,正无声地啃啮着诗人孤独的心。写到这里,诗意豁然开朗,篇首“思渺然”的深远意蕴得到充分展示,诗人江楼感旧的旨意也就十分清楚了。

  短小的绝句律诗,一般不宜写得太实,而应“实则虚之”,这才会有余情余味。这首诗,诗人运笔自如,赋予全篇一种空灵神远的艺术美,促使读者产生无穷的联想。诗中没有确指登楼的时间是春天还是秋天,去年的另一“望月人”是男还是女,是家人、情人还是朋友,“同来”是指点江山还是互诉情衷,离散是因为世乱飘荡还是情有所阻,这一切都隐藏在诗的背后。只有充分发挥想象,才能充分领略这首小诗的幽韵和醇美。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53-1254
2、 孙育华.唐诗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804-805
3、 贺新辉.唐诗名篇赏析(四):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695-696

jiānglóugǎnjiù

zhào tángdài 

shàngjiānglóumiǎorán yuèguāngshuǐshuǐtiān  (miǎoránzuò qiǎorán )
tóngláiwàngyuèrénchù fēngjǐngn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