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相逢思渺然,归期犹滞楚云边。衡阳自是无来雁,纵有乡书何处传。
江上相逢思渺然,归期犹滞楚云边。衡阳自是无来雁,纵有乡书何处传。

xiāngzhōngyǒng--xiāng

jiāngshàngxiāngféngmiǎoránguīyóuzhìchǔyúnbiānhéngyángshìláiyànzòngyǒuxiāngshūchùchuán

区大相

区大相

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2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这首诗采用独白的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全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这是因为诗中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

  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这表现在开头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兔丝,即“菟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菟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菟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这位新娘子之所以会伤心到这步田地,“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了这个问题的原因。“结发”二字,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然而,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床席都没有睡暖,这根本不像是结发夫妻过的生活。“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丈夫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眼面前,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妻子也就无法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此时,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唐王朝自己家门口来了,这不能不让诗人感到十分可叹。所以,这两句也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她非常疼爱,把她当作宝贝似的。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她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她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是新婚之时,“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丈夫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她就不能再依靠谁了。想到这些,这让她沉痛得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但又怕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复杂。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出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是打仗了。真是叫人左右为难。”这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诗的第三段,是从“勿为新婚念”到“与君永相望”。在这里,女主人公经过一番痛苦的倾诉和内心剧烈的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远了。“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她一变哀怨沉痛的诉说而为积极的鼓励,话也说得痛快,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吞吞吐吐的了,她决定不随同丈夫前去,并且,为了使丈夫一心一意英勇杀敌,她表示了自己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这爱情,是通过一些看来好像不重要,其实却大有作用的细节,或者说具体行动表达出来的。这就是“自嗟贫家女”这四句所描写的。新娘说,费了许久的心血好不容易才备办得一套美丽的衣裳,现在不再穿了。并且,当着丈夫的面,她这就把脸上的脂粉洗掉。丈夫走了以后,我更没心情梳妆打扮了。这固然是她对丈夫坚贞专一的爱情的表白,但是更可贵的,是她的目的在于鼓励丈夫,好叫他放心地、并且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去杀敌。她对丈夫的鼓励是明智的。因为只有把幸福的理想寄托在丈夫的努力杀敌、凯旋归来上面,才有实现的可能。应该说,她是识大体,明大义的。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这四句是全诗的总结。其中有哀怨,有伤感,但是已经不像最初那样强烈、显著,主要意思还是在鼓励丈夫,所以才说出“人事多错迕”,好像有点人不如鸟,但立即又振作起来,说出了“与君永相望”这样含情无限的话,用生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斗志。

  《新婚别》是一首高度思想性和完美艺术性结合的作品。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浪漫的艺术虚构,实际上杜甫不可能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不可能去偷听新娘子对新郎官说的私房话。在新娘子的身上倾注了作者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另一方面,在人物塑造上,《新婚别》又具有现实主义的精雕细琢的特点,诗中主人公形象有血有肉,通过曲折剧烈的痛苦的内心斗争,最后毅然勉励丈夫“努力事戎行”,表现战争环境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丝毫没有给读者勉强和抽象之感,而显得非常自然,符合事件和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并且能让读者深受感染。

  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是《新婚别》的一大艺术特点。诗人化身为新娘子,用新娘子的口吻说话,非常生动、逼真。诗里采用了不少俗语,这也有助于语言的个性化,因为他描写的本来就是一个“贫家女”。

  此外,在押韵上,《新婚别》和《石壕吏》有所不同。《石壕吏》换了好几个韵脚,《新婚别》却是一韵到底,《垂老别》和《无家别》也是这样。这大概和诗歌用人物独白的方式有关,一韵到底,一气呵成,更有利于主人公的诉说,也更便于读者的倾听。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88-490

xīnhūnbié

 tángdài 

péng yǐnmàncháng 
jiàzhēng páng 
jiéwèijūn nuǎnjūnchuáng 
hūnchéngàobié nǎitàicōngmáng 
jūnxíngsuīyuǎn shǒubiānyáng 
qièshēnwèifēnmíng bàizhāng 
yǎngshí lìngcáng 
shēngyǒusuǒguī gǒujiāng 
jūnjīnwǎng chéntòngzhōngcháng 
shìsuíjūn xíngshìfǎncānghuáng 
wèixīnhūnniàn shìróngxíng 
rénzàijūnzhōng bīngkǒngyáng 
jiēpínjiā jiǔzhìluócháng 
luóshī duìjūnhóngzhuāng 
yǎngshìbǎiniǎofēi xiǎoshuāngxiáng 
rénshìduōcuò jūnyǒngxiāngwàng 

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
去时梅萼(è)¹初凝粉²。不觉小桃³风力损。梨花最晚又凋(diāo),何风归期无定准。
译文:离去的时候梅萼还是刚刚凝粉,眼见小桃花开都被风吹损,梨花开得最晚也凋零了,为什么归期没有个定准?
注释:¹梅萼:梅花的蓓蕾。萼,花萼,花瓣下部的一圈绿色小片。²初凝粉:指花蕾刚开始孕育,在花萼中呈现出雏形。³小桃:桃花的一种,元宵前后即著花,状如垂丝海棠。⁴凋零:泛指花的凋谢,零落。⁵何风:为何,何故。
阑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lán)¹倚遍重来凭²。泪粉偷将红袖印。蜘蛛³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
译文:栏杆都倚遍了又来凭栏远望,眼泪偷偷地沾湿了红袖。蜘蛛与喜鹊多么误人,像这样没有凭据怎么值得相信?
注释:¹阑干:同“栏杆”。²凭:依靠。读去声,义与读平声者相同。严格地说,此处“凭”字失韵。“偷“字有避人垂泪意。³蜘蛛:这里指一种小蜘蛛,俗称“喜蛛”。古人也视为喜风之瑞,如同喜鹊。⁴喜鹊:俗传能报喜讯,有“喜鹊登枝”之说。⁵安足信:怎么值得相信。安,哪里,怎么。

  此词上片通过写景表现时光的流逝,来烘托心中的闺思。下片通过人物行为表现对心上人的思念,情感委婉、真实。

  上片从分手的时候写起:“去时梅萼初凝粉,不觉小桃风力损。”唐刘禹锡《崔元受少府自贬所还遗山姜花以答之》:“驿马损筋骨,贵人滋齿牙。”这里指桃花被风摧残而凋谢。这两句是说:分手的时候,梅花刚要长出花蕾,不知不觉小桃花也已经凋谢。“梨花最晚又凋零,何事归期无定准?”梨花在清明前后开放。晏殊《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两句是说:开花最晚的梨花都已经凋落,你因为什么事耽搁还确定不了归来的日期?上片三折而下,写心上人久不归来,闺中人相思日重。

  下片前两句具体描绘相思之情:“阑干倚遍重来凭,泪粉偷将红袖印。”“阑干倚遍”,说明登高盼归次数之多,而又“重来凭”,表现出相思之深、之切。“泪粉偷将红袖印”是说擦拭眼泪把衣袖弄上了脂粉。“偷”字表现出相思之情怕人知道的害羞之态,将情感写得很含蓄。结语由盼心上人不归,转而怨恨蜘蛛、喜鹊:“蜘蛛喜鹊误人多,似此无凭安足信。”这两句是说:蜘蛛和喜鹊已多次报喜讯,但心上人始终未归,真是“误人”不浅,像这样地不讲信用怎么能让人相信。不怨人不归,而怨蜘蛛、喜鹊“无凭”,无理而妙。

  此词以浅近质朴之语,曲折表现思妇幽怨之情,足见词人笔力不浅。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邱少华.欧阳修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1:133-134
陟彼北芒兮,噫!
(zhì)¹彼北芒兮,噫!
译文:登上北芒山啊,噫!
注释:¹陟:登高。《北芒:横卧于洛阳北侧,为崤山支脉。东西绵亘190余公里,海拔250米左右。
顾瞻帝京兮,噫!
¹²帝京兮,噫!
译文:回首遥望那皇帝住的京城啊,噫!
注释:¹顾:回头看。²瞻:向远处或向高处看。
宫阙崔嵬兮,噫!
宫阙(què)(cuī)(wéi)¹兮,噫!
译文:宫殿那高大壮丽啊,噫!
注释:¹崔嵬:高大,高耸。
民之劬劳兮,噫!
民之劬(qú)¹劳兮,噫!
译文:百姓那辛勤劳作啊,噫!
注释:¹劬:过分劳苦,勤劳。
辽辽未央兮,噫!
¹辽未央²兮,噫!
译文:遥远漫长那无止境啊,噫!
注释:¹辽:遥远。²未央:未已,未尽。

  前三句如实描写人人皆有的生活经验,登高可以望远。皇宫苑囿百姓无法进去的,其宅地之广大与建筑之豪华难以想见,但登高可以一目了然。诗人登山也一定看到了老百姓破烂、窄小、拥挤的平民窟,也一定看到了熙来攘往的商店街市,但这些同诗人要表达的主题无关,并且也不是诗人登高所见最突出的印象。因为这些景象不登高也可以看到,故诗人将这些省略不写,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描写登高望远所得的最强烈的印象:帝王最崔嵬的宫阙殿阁,贵族那如连云般的宅第苑囿。这朴实的描写,为下文抒发感叹作铺垫,或者说是诗人发生感叹的物质基础。

  后两句诗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皇帝、贵族的豪华享乐是建筑在老百姓的血汗之上!为了修建这些宫殿、宅第、苑囿,要花费老百姓多少血汗啊!

  《五噫歌》在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是:(1)选材上,描写诗人登高所见最强烈的印象,突出主体,删除一切枝叶,非常凝练。(2)结构上,一句紧扣一句,一气呵成。先描写诗人动作:登山,登上高处再回头望(顾瞻),看见“宫阙崔嵬”,感叹“民之劬劳”。如同电影剪辑一样形象、直观、合乎逻辑。(3)语气上,每句结尾都用一个感叹词“兮”,每句终了,又有一个“噫”字停顿,表现出一言难尽、欲言又止、满腹忧愤、无穷悲痛的感情,很有独创性。清代张玉彀在《古诗赏析》中评此诗:“无穷悲痛,全在五个‘噫’字托出,真是创体。”(4)构思上,《五噫歌》即事兴情,并非拼凑字句作文章。何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五中说写诗词有“流露于不自知,触发于弗克自已”的情况。梁鸿由于出身家贫,亲自耕织,了解人民苦难,所以看到帝王“宫阙崔嵬”时“弗克自已”,想到人民的苦难,深刻揭示了一种社会现象的本质。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等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 .北京 :中国和平出版社 ,1990年 :20-21页 .

liánghóng鸿 liǎnghàn 

zhìběimáng  
zhānjīng  
gōngquècuīwéi  
mínzhīláo  
liáoliáowèiyāng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¹
译文:去年安禄山叛军攻破潼关,与妻儿分隔两地很久很都无法见面。
注释:¹隔绝久:至德元年(756年)六月安禄山破潼关,杜甫不久被俘,至是将一年,故有隔绝久的话。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
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¹
译文:今年夏天草木繁茂的时候,才得以脱身向西逃走。
注释:¹得西走:由长安往凤翔得向西走。陶潜诗“孟夏草木长”,杜甫脱离长安时当在四月。草木长,则比较容易逃脱,故下句用一“得”字。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
译文:脚穿麻鞋去拜见天子,破旧的衣袖露出两肘。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朝廷愍(mǐn)生还,亲故¹伤老丑。
译文:朝廷怜悯我得以生还,亲朋故友感伤我已憔悴老丑。
注释:¹亲故:即亲旧或亲友。
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
涕泪受拾遗¹,流离主恩厚;
译文:感激涕零拜授左拾遗,颠沛流离中更感皇恩深厚。
注释:¹涕泪受拾遗:至德二年(757年)五月十六日唐肃宗任杜甫为左拾遗。唐制有左右拾遗各二人,虽只是一个从八品的官儿,但因系谏官,能常在皇帝左右,并向皇帝提出不同意见。因在流离之中,益觉主恩之厚,所以涕泪而受官。
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柴门¹虽得去,未忍即开口。
译文:虽然我可以回到家去,却不忍心立即开口求情。
注释:¹“柴门”:应前妻子。前陷安史叛军中,今逃归,所以说“得去”,即“能去”的意思。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
寄书问三川¹,不知家在否。
译文:寄一封书信探问三川,不知道家中亲人是否还在。
注释:¹三川:县名,在鄜州。
比闻同罹祸,杀戮到鸡狗。
比闻¹同罹(lí)²,杀戮(lù)到鸡狗。
译文:听说家乡一带也遭遇了祸患,疯狂杀戮连鸡狗都不留。
注释:¹比闻:即近闻。口语则为“比来闻道”。²罹祸:即遭难。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
山中漏茅屋,谁复依户牖(yǒu)
译文:山中的茅屋早已破败残漏,谁还能在家中留守?
摧颓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摧颓¹苍松根,地冷骨未朽。
译文:苍松的树根被摧折断毁,山地寒冷尸骨还未腐烂。
注释:¹摧颓:是形容渭头的撑柱狼藉。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译文:能有几个人保全性命,一家人岂能相伴为偶。
嵚岑猛虎场,郁结回我首。
(qīn)(cén)¹猛虎²场,郁结³回我首
译文:高山上有猛虎出没,心中郁结连连摇头叹气。
注释:¹嵚岑:山高峻貌。²猛虎:喻贼寇的残暴。³郁结:心上的疙瘩。⁴回我首:摇头叹气。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译文:自从寄出去书信后,至今已经有十个月了。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译文:反倒害怕消息传来,心中除此别无他有。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酒。
汉运初中兴,生平老耽(dān)¹
译文:国家命运刚要从衰微中复兴,年老后比平时更爱饮酒。
注释:¹耽酒:即嗜酒。
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
沉思欢会处,恐作穷独叟¹
译文:想到日后欢聚的时候,恐怕我已经成为一个贫穷孤独的老叟。
注释:¹叟:是年老的称呼,社甫这时四十六岁。

  这首诗是作者根据自己的见闻,在诗中简述了一年来的经历以及对家属的思念,用丰富的想象,把心中的忧虑和惊恐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出来。全诗没有一句空闲之语,只是平铺直叙,却有声有泪,感人至深。

  这首诗一共分为三段:

  第一段十二句(开头至“未忍即开口),抒写诗人初授拾遗后思念家室又不忍告假探亲的矛盾心情。开篇两句是一篇之主。“去年潼关破”,点出国家残破、京都沦陷、战乱流离的大背景:“妻子隔绝久”,点明诗人与妻子儿女长久相互隔绝、不通音讯的事实。这两句为下面两段对家室的千回百转的忧念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全诗的纲领。

  接下来两句从,写诗人从沦陷的长安城脱身西走,投奔唐肃宗。杜甫潜逃出京在孟夏四月,其时草木繁茂,可以隐蔽间道潜行的诗人,故说“脱身得西走”。与妻子儿女隔绝已久,但一有脱身机会,并不是先去探寻家室,而是投奔凤翔的唐肃宗,正见出先国后家是诗人的自觉行动。

  第二段,写抵凤翔见唐肃宗得授拾遗的情景,描写得极朴质、真切、生动、细致。拜见唐肃宗时,脚上穿着麻鞋,破旧的衣袖露出两个胳臂肘,完全是间道逃奔途中的狼狈形象,可以想见麻鞋上还沾有斑斑的污泥,衣衫上处处留下荆棘的痕迹。这样不加任何整饰地去拜见唐肃宗,正透露出其心情的急切和对君主的一片赤诚,也透露出在非常时期君臣朝仪的草率不拘。原生态的生活细节即用极朴质的原生态表达方式来呈现,收到的是极生动真切的艺术效果。千载之下,犹可想见当时情景。细节传神,朴俗传真,正是这两句诗的魅力,也是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歌创作共同的艺术取向。正因为狼狈的形象透露出一片忠君爱国的赤诚,因此朝廷上下悯其幸得生还,而亲朋故旧则伤其形容憔悴,皇帝也为其忠诚所感动,亲授拾遗之职,诗人则深感在颠沛流离之中君主的厚恩,不免涕泪交零。这四句写诗人在朝廷上下,亲朋故旧和君主眼中的形象,同样不加掩饰,不避“老丑”,真情所至,淋漓尽致。

  这六句乍看与忧念家室的主题似乎关系不大,实则正是由于诗人一片忠君爱国的赤诚和君主的厚遇才逼出这一段的最后两句。“柴门虽得去,未忍即开口。”国家仍在危难之中,君恩又如此深厚,诗人无法开口要求告假探视家人。“未忍”二字中正含有忠于君国与忧念家室的内心矛盾,这才引出下面两段千回百转的至情之性之文。

  第三段(“寄书问三川”句至“心中郁结摇头”句),抒写对家室存亡未卜的忧念和悲慨。因未忍开口告假,故有“寄书问三川”之举,但由于久与家人隔绝,音信不通,不知道家究竟还在不在三川。这两句是一层。“比闻”以下,因新近听到传言说,那一带的百姓因遭战祸,惨遭叛军杀戮,已经到了鸡犬不留的程度,因而不能不想到自己的家室恐怕也难逃此劫难。

  “山中”四句,便是对家室罹祸的想象:三川山中那漏雨漏风的茅屋里,此刻还能有谁在倚窗户而相望呢?也许都已惨遭杀戮,在摧折衰败的苍松之根,尸骨狼藉,地虽冷而骨尚未朽吧。“地冷”句,体贴入微而又沉痛彻骨。诗人的心似乎和家人的尸骨一起感受到异乡土地的寒冷。但毕竟“杀戮到鸡狗”的景象只是出之传闻,因此诗人意中仍有所犹疑,“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二句便是这种心理的反映。在这种“杀戮到鸡狗”的情况下,很少有几个人能侥幸保全性命,就算有人侥幸活命,全家人不可能团聚,这虽是对情况的泛测,却也透露出诗人意中或存此想。虽然比全家尽遭劫难似乎好一点,但同样是家室残破的悲剧。这又是一层。

  叛军的杀戮使京城周边的大片地区成了险恶的猛虎肆虐的场所,诗人心情郁结,难以解释,只能频频回首了。从“不知家在否”到“地冷骨未朽”,再到“尽室岂相偶”,意凡三层,有转进,有曲折,充分表现出在音讯隔绝、只凭传闻的情况下诗人对家室存亡情况的种种预测与想象,语极沉痛。而“嶔岑”二句作一收束,意更沉郁悲凉。

  第三段(“自寄”句至篇末),承上“寄书问三川”,追溯到去年八月与家人隔绝后音讯不通的情况,转出“反畏消息来”的心理和“恐作穷独叟”的深悲。在叛军肆行杀戮的战乱背景下,十个月来音讯不通,未接家书,诗人的心理便从长期的盼家书转为害怕有关家人消息的到来,生怕传来的消息竟是家人罹难的噩耗。因为长期得不到家书的客观事实很可能预示着家人早已不在人间。这种不祥的预感随着时间的进程愈积愈强烈,愈执着,最后便由“切盼”演变为“反畏”。

  处于对立两极的心理这种出人意料的变化,却最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战乱给诗人心理上造成的巨大创伤。这种心理描写,确实非亲历者不能道。而“寸心亦何有”五字,则将诗人“反畏消息来”时那种既惶恐不安叉一片茫然的心境和盘托出。“汉运初中兴”,国运初显转机,这是值得庆幸和欣然的,但个人的命运却不可预料,只能借酒遣闷,沉思默想将来庆祝胜利欢会之时,诗人只能是孑然一身,孤独终老了。国家的中兴,将来的欢会,反而更衬托出了个人悲剧的命运。

  本首诗题为“述怀”,所述之“怀”虽主要是对家室存亡的忧怀,但由于处在安史之乱的战乱流离的大背景下,这种家室之忧就和国家危难密不可分,充分体现出家室之忧的时代特殊性,并从一个侧面对战乱流离的时代作了真切的反映。它既是杜甫内心情感的抒写,也是时代的写照。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撰. 唐诗选注评鉴 上[M].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881-884.

shùhuái怀

 tángdài 

niántóngguān juéjiǔ 
jīnxiàcǎozhǎng tuōshēn西zǒu 
xiéjiàntiān xiùliǎngzhǒu 
cháotíngmǐnshēnghuán qīnshānglǎochǒu 
lèishòushí liúzhǔēnhòu 
cháiménsuī wèirěnkáikǒu 
shūwènsānchuān zhījiāzàifǒu 
wéntónghuò shādàogǒu 
shānzhōnglòumáo shuíyǒu 
cuītuícāngsōnggēn lěngwèixiǔ 
rénquánxìngmìng jìnshìxiāngǒu 
qīncénměngcháng jiéhuíshǒu 
fēngshū jīnshíyuèhòu 
fǎnwèixiāolái cùnxīnyǒu 
hànyùnchūzhōngxīng shēngpínglǎodānjiǔ 
chénhuānhuìchù kǒngzuòqióngsǒu 
金屋旧题烦乙子,蜜脾新采赖蜂臣。
金屋旧题¹烦乙子²,蜜脾(pí)³新采赖蜂臣
译文:每天校对黄本书籍,令人有些厌烦,自己正如工蜂一样,每天在书房里辛勤校对。
注释:¹金屋旧题:指皇宫藏书中的旧籍。²乙子:图书分类名称。《旧唐书·经籍志》“四部者,甲乙丙丁之次也。甲部为经,乙部为史,丙部为子,丁部为集。”³蜜脾:蜜蜂营造连片巢房,酿蜜其中,其形如脾,因称蜜脾。⁴蜂臣:与蜂皇相对,指采蜜的工蜂。
蜻蜓蛱蝶无情思,随例颠忙过一春。
蜻蜓蛱蝶无情思,随例颠忙过一春。
译文:细细想来,蜻蜓和蝴蝶与工蜂比起来,该是没有什么意思了,它们也跟着颠忙了一生,结果一事无成,不像工蜂那样留给人们甜蜜。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