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善射 一作:尧咨善射)
陈康肃公¹善射²,当世无双 ,公亦以³此自矜(jīn)。尝射于家圃(pǔ),有卖油翁释担立,睨(nì)之久而不去。见其发¹⁰矢十中八九,但微颔(hàn)¹¹
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注释:¹陈康肃公:陈尧咨,谥号康肃,北宋人。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²善射:擅长射箭。³以:凭借,按照。⁴自矜:自夸。⁵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⁶释担:放下担子。释,放。⁷而:表承接。⁸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⁹去:离开。¹⁰发:射,射箭。¹¹但微颔之:只是微微对此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不过。颔之,就是”对之颔”。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¹,但手熟尔²。”康肃忿(fèn)³曰:“尔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ó)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áo)¹⁰(zhuó)油沥之¹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¹²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¹³
译文: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注释:¹无他:没有别的(奥妙)。²但手熟尔:不过手熟罢了。但,只,不过。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³忿然:气愤的样子。然,作形容词或者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或“地”,可译为“........的样子”。⁴尔:你。⁵安:怎么。⁶轻吾射:看轻我射箭(的本领)。轻,作动词用。⁷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酌,斟酒,这里指倒油。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⁸覆:盖。⁹徐:慢慢地。¹⁰杓:同“勺”,勺子。¹¹沥之:注入葫芦。沥,注。之,指葫芦。¹²惟:只,不过。¹³遣之:让他走,打发。
此与庄生所谓解(jiě)牛斫(zhuó)¹者何异?(教材无此句)
译文: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不同呢?
注释:¹解牛斫轮:指《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和《庄子·天道》中的“轮扁斫轮”两个寓言故事。两个寓言都说明长期从事某一专业而技术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本文是一篇富含哲理与情趣的小品文章,通俗易懂,意味深长,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多年来为中学课本必选篇目。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熟能生巧这个大道理。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加以阐释,达到了发人深省、心领神会的目的。

  第一段写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看射箭。文章一开始用极简洁的语言交代了陈尧咨善射,而“当世无双”突出了他射箭技术的熟练;“以此自矜”又写出他沾沾自喜韵骄矜态度。卖油翁“释担”、“久而不去”,表明他被陈尧咨射箭所吸引,想看个究竟。看见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斗”,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睨之”、“微颔”神态的描述,准确而传神。既表示对陈尧咨熟练的射箭技术的肯定,又写出他尚有不满意的静观神情。一个是稍有成绩,就沾沾自喜,一个是看了半天,没有一句赞扬和捧场的话,表现出颇不以为意的神态。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初步揭示了这两个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对待射箭技术的不同态度,这就构成了矛盾并使读者产生了悬念,由此,引出了进一步的叙述。

  第二段写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这段一开始,通过陈尧咨和卖油翁的两组对话,进一步对照地写出两人对射箭技术的不同看法,不同态度。“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陈尧咨连着发出两句问话,显得盛气凌人,并流露出对卖油翁轻视的态度;而卖油翁的回答却是淡然一句:“无他,但手熟尔”,语气平静,表现出卖油翁的从容和自信。卖油翁的神情和语气激怒了陈尧咨,陈尧咨气呼呼地斥责卖油翁“尔安敢轻吾射”,这就进一步表现出陈尧咨的狂妄自大、咄咄逼人。老翁却仍然是坦然沉着,用冷静的语气回答:“以我酌油知之。”接着作者连用“取”,“置”、“覆”、“酌”、“沥”几个动词,井然有序地而又十分简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卖油翁沥油的过程,表现了他沉着镇静,从容不迫的态度。有这样的高超和熟练的技术,却仍然毫不夸饰地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和陈尧咨的自矜态度相对照,卖油翁朴实、谦逊、毫不骄矜的品德不是跃然如在眼前。“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力”,这是文章画龙点睛之笔,作者两次点这句活,强调和突出了本文叙事的主旨所在,亦即强调和突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文章的最后,用一句话交代了陈尧咨态度的转变和事情的结束。一个“笑”字,也是传神之笔,无须多加笔墨,就表示出陈尧咨从卖油翁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笑而遣之”,这样处置,也符合陈尧咨的身份。这个结尾简洁、含蓄、发人深省。

  陈尧咨学问不小,官职做得也很大,而且是文武双全,不愿屈居人下,可是却不得不在卖油翁面前认输,因为卖油翁指出的道理辩驳不倒,只得”笑而遣之”,没有责备”犯上”的小百姓,对于”用刑惨急,数有杖死”的陈尧咨确实不大容易。”笑”,既是有所领悟,也是自我解嘲,自是”传神之笔”。

参考资料:
1、 北京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室编,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广播讲座 讲稿汇编,北京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函授教育办公室,1979年07月第1版,第58-62页

màiyóuwēng

ōuyángxiū sòngdài 

    chénkānggōngshànshè dāngshìshuāng gōngjīn chángshèjiā yǒumàiyóuwēngshìdànér zhījiǔér jiànshǐshízhòngjiǔ dànwēihànzhī  (shànshèzuò yáoshànshè )

    kāngwènyuē  zhīshè shèjīng  wēngyuē   dànshǒushúěr  kāngfèn忿rányuē  ěrāngǎnqīngshè  wēngyuē  zhuóyóuzhīzhī  nǎizhì qiánkǒu sháozhuóyóuzhī qiánkǒng érqiánshī湿 yīnyuē   wéishǒushúěr  kāngxiàoérqiǎnzhī 

    zhuāngshēngsuǒwèijiěniúzhuólúnzhě  (jiàocái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不在意地看着他,许久都不离开。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不同呢?

注释

陈康肃公:陈尧咨,谥号康肃,北宋人。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善射:擅长射箭。

以:凭借,按照。

自矜:自夸。

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释担:放下担子。释,放。

而:表承接。

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去:离开。

发:射,射箭。

但微颔之:只是微微对此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不过。颔之,就是”对之颔”。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但手熟尔:不过手熟罢了。但,只,不过。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忿然:气愤的样子。然,作形容词或者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或“地”,可译为“........的样子”。

尔:你。

安:怎么。

轻吾射:看轻我射箭(的本领)。轻,作动词用。

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酌,斟酒,这里指倒油。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覆:盖。

徐:慢慢地。

杓:同“勺”,勺子。

沥之:注入葫芦。沥,注。之,指葫芦。

惟:只,不过。

遣之:让他走,打发。

解牛斫轮:指《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和《庄子·天道》中的“轮扁斫轮”两个寓言故事。两个寓言都说明长期从事某一专业而技术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赏析

  本文是一篇富含哲理与情趣的小品文章,通俗易懂,意味深长,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多年来为中学课本必选篇目。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熟能生巧这个大道理。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加以阐释,达到了发人深省、心领神会的目的。

  第一段写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看射箭。文章一开始用极简洁的语言交代了陈尧咨善射,而“当世无双”突出了他射箭技术的熟练;“以此自矜”又写出他沾沾自喜韵骄矜态度。卖油翁“释担”、“久而不去”,表明他被陈尧咨射箭所吸引,想看个究竟。看见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斗”,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睨之”、“微颔”神态的描述,准确而传神。既表示对陈尧咨熟练的射箭技术的肯定,又写出他尚有不满意的静观神情。一个是稍有成绩,就沾沾自喜,一个是看了半天,没有一句赞扬和捧场的话,表现出颇不以为意的神态。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初步揭示了这两个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对待射箭技术的不同态度,这就构成了矛盾并使读者产生了悬念,由此,引出了进一步的叙述。

  第二段写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这段一开始,通过陈尧咨和卖油翁的两组对话,进一步对照地写出两人对射箭技术的不同看法,不同态度。“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陈尧咨连着发出两句问话,显得盛气凌人,并流露出对卖油翁轻视的态度;而卖油翁的回答却是淡然一句:“无他,但手熟尔”,语气平静,表现出卖油翁的从容和自信。卖油翁的神情和语气激怒了陈尧咨,陈尧咨气呼呼地斥责卖油翁“尔安敢轻吾射”,这就进一步表现出陈尧咨的狂妄自大、咄咄逼人。老翁却仍然是坦然沉着,用冷静的语气回答:“以我酌油知之。”接着作者连用“取”,“置”、“覆”、“酌”、“沥”几个动词,井然有序地而又十分简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卖油翁沥油的过程,表现了他沉着镇静,从容不迫的态度。有这样的高超和熟练的技术,却仍然毫不夸饰地说:“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和陈尧咨的自矜态度相对照,卖油翁朴实、谦逊、毫不骄矜的品德不是跃然如在眼前。“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力”,这是文章画龙点睛之笔,作者两次点这句活,强调和突出了本文叙事的主旨所在,亦即强调和突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文章的最后,用一句话交代了陈尧咨态度的转变和事情的结束。一个“笑”字,也是传神之笔,无须多加笔墨,就表示出陈尧咨从卖油翁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并心悦诚服;“笑而遣之”,这样处置,也符合陈尧咨的身份。这个结尾简洁、含蓄、发人深省。

  陈尧咨学问不小,官职做得也很大,而且是文武双全,不愿屈居人下,可是却不得不在卖油翁面前认输,因为卖油翁指出的道理辩驳不倒,只得”笑而遣之”,没有责备”犯上”的小百姓,对于”用刑惨急,数有杖死”的陈尧咨确实不大容易。”笑”,既是有所领悟,也是自我解嘲,自是”传神之笔”。

参考资料:
1、 北京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室编,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广播讲座 讲稿汇编,北京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函授教育办公室,1979年07月第1版,第58-62页
创作背景

  《卖油翁》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这是欧阳修所著的别集,共153卷,附录5卷。 《归田录》是其中的一卷。 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欧阳修再次遭飞语中伤,自请外任,这一卷是在出知亳州时作的。

参考资料:
1、 肖毅 展冀编著,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中考必备,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08月第2版,第158页
2、 北京教育学院语文教研室编,中学语文教材教法广播讲座 讲稿汇编,北京市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函授教育办公室,1979年07月第1版,第58-62页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6日 -1072年9月8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江南西路吉州庐陵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 1168篇诗文

猜您喜欢
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一角阑干聚落花,此是春归处。
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¹雨。一角阑(lán)²聚落花,此是春归处。
译文:在小小庭院中,燕子没有来,只是阴雨连绵,一片幽暗。院中一个角落的栏杆处,聚集着一堆落花;落花飘飘零零,标志着春天已经迟暮。
注释:¹阴阴:形容阴暗的样子。²阑干:栏杆。
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
弹泪¹别东风²,把酒浇飞絮(xù)³:化了浮(fú)(píng)也是愁,莫向天涯去!
译文:挥泪告别东风,用酒来祭纷纷扬扬的飞絮。传说柳絮杨花飞入池塘,便化作浮萍,所以不要飞向天涯去。
注释:¹弹泪:掉泪,流着眼泪。²东风:春风。这里借指春天。³飞絮:飞舞的柳絮。⁴化了浮萍:古人以为柳絮落水化为浮萍。⁵莫:不如。

  词的上片,前两句写春归后的凄凉景象,后两句则回答了“春归何处”的疑问。作者以心中想念的“燕子”和眼前望见的“小院”、“阑干”、“阴雨”、“落华”组成春已归去的词境,托出黯淡哀怨的词情。这里展现的不是透露淡淡闲愁的欧阳修《采桑子》词所写的“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或晏几道《l临江仙》词所写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之景。其写燕子,是“不曾来”的燕子;写雨,是“小院”中的“阴阴雨”;写落花,不是尚在空中飘舞之飞花,是被风吹聚到阑干一角的早已委落在地之花,而这一堆落花,在作者心目中竟是“春归处”。刘铉《蝶恋花·送春》词中“只道送春无送处,山花落得红成路”两句,似已指出春归之处,实则只说春是沿着花落之路而归去的;这“阑干”两句则把落花聚集之处看作春的最后归宿,看作春的埋葬之所,从而进一步、深一层地揭示了春之悲剧。广而言之,岂止春光之易逝如此、春归之可悲如此,世上一切美好事物也往往迅即消失,转眼成空,如白居易在《简简吟》中所说,“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这本是无可奈何的人间憾事。这两句词实有其人事的象征意义,有其深广的哲理内涵。

  在词的下片中,作者把自我的身世之恨与春的悲剧下场融合为一。前两句写告阑“东风”的悲苦之怀、系心“飞絮”的眷恋之意。而对“东风”、对“飞絮”之如此情深者,究竟是归去之春的心,还是送春之人的情?这在作者的笔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后面“浮萍”两句紧承“飞絮”句,用杨花入水成浮萍的传说,把词意、词情转进一层。词是送春,写春之归去,但作者却并不写到春去而止,更从春的本身写到春的化身,从春的今生写到春的来生,再从化身写到化身的化身,从来生写到来生的来生,以见春的身世之倍加可怜、春的命运之倍加可哀。春魂之化作天涯絮,而飞絮又落水化作浮萍,这来世杨花转来世萍的三生命运,使辞阑人间的春魂注定了要生生世世飘荡下去,其苦恨深愁是无穷无尽的。纵然作者在词的结拍处希冀其“莫向天涯去”,而其终必流落天涯,是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结局。这下片的词意,似从前引万俟咏词“念远情怀,分付杨花”两句和贯云石曲“东君何处天涯”、“随柳絮吹归那答”两问,以及辛弃疾《摸鱼儿》词“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的意境化出,但其辞则更苦,其情则更悲。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08月:第469页

bosuànzi··yànzicénglái--jiǎngchūnlín

yànzicéngláixiǎoyuànyīnyīnjiǎolángànluòhuāshìchūnguīchù

dànlèibiédōngfēngjiǔjiāofēihuàlepíngshìchóuxiàngtiān

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
冬十二月岁辛丑¹,我初从政见鲁叟(sǒu)²
译文:嘉祐六年寒冬的十二月,我刚上任便去孔庙拜鲁叟。
注释:¹辛丑:指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²鲁叟:指孔子。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¹蛟蛇走。
译文:旧时听说的石鼓今天见到了,鼓文雄奇有力如蛟似蛇走。
注释:¹郁律:屈曲的样子。
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钳在口。
细观初以指画肚¹,欲读嗟(jiē)如钳之口。
译文:细看石鼓文字模糊好象指画肚,想读出声来又是那么难上口。
注释:¹画肚:据说唐代书法家虞世南学书法时,常用手指之腹上划写。
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
韩公¹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
译文:好古的韩退之慨叹自己生得迟,何况我又在韩公百年后。
注释:¹韩公:唐韩愈。
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
强寻偏旁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¹
译文:强去寻找石鼓文的偏旁推敲点画,只认得一二还剩下八九。
注释:¹“强寻”二句:勉强辨认偏旁,推断其笔画,也只能辨认出其十分之一、二,其它大部分推断不出来。
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惟鲔贯之柳。
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惟鲔(wěi)贯之柳。
译文:终于认出了“我车既攻马亦同”,又辨认出“其鱼维鱿贯之柳”。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¹
译文:好象在纵横成堆的古玩器中识得古鼎,又象那错落的众星辰中辨出了北斗。
注释:¹名斗:辨认出北斗。
模糊半已隐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
模糊半已隐瘢(bān)¹(zhī)²,诘(jié)曲犹能辨跟肘(zhǒu)³
译文:多半模糊得象疮痕和手掌老茧,形体不全尚能辨认出足跟与臂肘。
注释:¹瘢:疮伤好了之后皮肤留下的斑。²胝:手掌或脚掌上因劳动或走路等摩擦而生成的硬皮。³跟肘:脚跟和手肘。
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
娟娟¹缺月隐云雾,濯(zhuó)²嘉禾秀³(láng)(yǒu)
译文:那么象娟娟的月牙隐入云雾,又真象好苗秃秃埋进深草里。
注释:¹娟娟:姣好的样子。²濯濯:形容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树木。此处指遍地是莠草而没有禾苗。³秀:挺拔,突出。⁴稂莠:莠草。稂,古书上指狼尾草。
漂流百战偶然存,独立千载谁与友?
漂流百战¹偶然存,独立千载谁与友?
译文:石鼓四处漂流历经百战还偶然幸存,不知它独立千载与谁作朋友。
注释:¹百战:众多的战乱。
上追轩颉相唯诺,下揖冰斯同鷇鹁。
上追轩颉(jié)¹相唯诺,下揖(yī)²冰斯³同鷇(gòu)(gǔ)
译文:上可与轩辕、颉帝古文奇字抗礼,下可把李冰阳和李斯的小篆哺育。
注释:¹轩颉:轩辕(即黄帝)、仓颉。相传仓颉是中国汉文字的始创者,观鸟迹而创文字。唯诺,互相应答之声。此句指石鼓文字与上古苍颉创造的文字同声相求。²揖:揖让。³冰斯:李阳冰与李斯。李阳冰,唐代书法家,擅长篆书。李斯,秦始皇时丞相,曾取籀文(大篆)简省笔画,作小篆,彀毂:彀,待哺食的雏鸟;毂,哺乳。此句谓篆文与石鼓文字一脉相承。
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
忆昔周宣¹歌鸿雁²,当时籀(zhòu)³变蝌蚪。
译文:追忆昔日的鸿雁是歌周宣王名篇,当年太史籀用大篆来改变古文蝌蚪。
注释:¹周宣:周宣王。²鸿雁:《诗经·小雅》篇名,旧注说《鸿雁》一篇是歌颂周宣王使离散的百姓能够安居乐业的政绩的。³籀史:指周宣王时的史籀,史籀作大篆,俗称蝌蚪文。
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耈。
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qí)(gǒu)¹
译文:人心厌恶厉王、夷王之乱思圣贤,周室中兴天生了辅佐周王众耆耆。
注释:¹生耆耈:使老年人得以安生。
东征徐虏阚虓虎,北伐犬戎随指嗾。
东征徐虏(lǔ)¹(kàn)²(xiāo)³,北伐犬戎(róng)随指嗾(sǒu)
译文:他们东征徐虏象勇猛的强虎咆哮,北伐降伏犬戎多象轻易地驱使走狗。
注释:¹徐虏:指春秋时东方的诸侯小国徐国。²阚:虎怒吼的声音。³航虎:虎。⁴犬戎:春秋时西北方少数民族。⁵随指嗾:使其服贴,听从指挥。
象胥杂沓贡狼鹿,方召联翩赐圭卣。
象胥(xū)¹杂沓(tà)²贡狼鹿,方召³联翩(piān)赐圭(guī)(yǒu)
译文:周穆王征战犬戎得四狼四鹿而归,连连赐方叔、召虎以玉器斗酒。
注释:¹象胥:周代官名,执掌各方少数民族。²杂沓:指各方来进贡的少数民族纷纷而至。³方召:方叔、召虎,周宣王时大臣,曾先后出征,建立战功,为宣王所赏识。⁴联翩:连续不断,前后相接。⁵圭:玉制手版。⁶卣:铜制酒器。
遂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蒙瞍。
遂因鼓鼙(pí)¹思将帅,岂为考击²烦蒙瞍(sǒu)³
译文:每因军中击响犬小鼓而思将帅功绩,岂能敲击军鼓而烦劳瞎眼的礞瞍。
注释:¹鼓鼙:擂动战鼓。²考击:敲击,指敲打乐器。³蒙瞍:指盲人乐师。
何人作颂比崧高,万古斯文齐岣嵝。
何人作颂比崧(sōng)¹,万古斯文²³(gǒu)(lǒu)
译文:何人曾作《崧高》歌颂周王功业,写此文的作者名声应如衡山岣嵝。
注释:¹崧高:《诗经·大雅》篇名,旧注说是尹吉甫所作,颂扬周宣王功高如崧(嵩)山。²斯文:指石鼓文。³齐:等同。⁴岣嵝:衡山的主峰,之今湖南省衡山市西,相传大禹之此得到金简玉书。
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
勋劳至大¹不矜(jīn)²,文武³未远犹忠厚。
译文:勋功极大而又不矜夸居功占为已有,手下的文臣武将又那么的老实忠厚。
注释:¹至大:极大。²矜伐:夸矜,骄傲。³文武:指周文王、周武王。⁴未远:指周宣王距离周文王、武王时代不远。
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文字谁记某。
欲寻年岁无甲乙,岂有文字谁记某。
译文:周王留下的石鼓文寻不到年岁甲乙,那里还有名字记载着谁或某。
自从周衰更七国,竟使秦人有九有。
自从周衰¹²七国³,竟使秦人有九有
译文:自从周王衰退更叠七国相继灭亡,竟然使一统的泰国积有九有之师。
注释:¹周衰:周王室衰落。²更:变更。³七国:指战国时燕、赵、韩、魏、齐、楚、秦七国。⁴九有:九州。有,通“域”,此指秦国统一天下。
扫埽诗书诵法律,投弃俎豆陈鞭杻。
扫埽(sào)诗书¹诵法律²,投弃俎(zǔ)³陈鞭杻(chǒu)
译文:秦朝扫除诗书崇尚暴虐的法律。放弃了祭祀祖先的器具用上鞭枉。
注释:¹埽除诗书:指秦始皇焚烧天下之书事。²诵法律:指实行严酷的法律统治。³俎豆:古代祭祀用的器具。⁴陈鞭杻:陈列刑具。杻,手铐。后句指秦朝抛弃礼仪文治,而施用严刑处罚。
当年何人佐祖龙?上蔡公子牵黄狗。
当年何人佐祖龙¹?上蔡公子²牵黄狗。
译文:当年是何人辅佐暴君秦始皇帝?上蔡公子李斯牵着害民的黄狗。
注释:¹祖龙:指秦始皇赢政。²上蔡公子:指李斯。
登山刻石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
登山刻石¹颂功烈,后者无继前无偶。
译文:登山刻石想记下自己功勋著烈,真个是后无继人前也不能成偶。
注释:¹登山刻石: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不断巡行各地,到处刻石勒铭,夸示其功绩。
皆云皇帝巡四国,烹灭强暴救黔首。
皆云皇帝巡四国¹,烹灭强暴救黔(qián)²
译文:都说秦皇巡视被他占领的四个国家,烹灭了强暴说是他解救了黔首。
注释:¹四国:秦始皇登上邹峄、琅琊、之罘、碣石诸山,此四处地方春秋战国时分属邹、齐、鲁、燕四国。²黔首:指老百姓。秦始皇登之罘山刻石,辞中有“烹灭强暴,振救黔首”之句。
六经既已委灰尘,此鼓亦当随击掊。
六经¹既已委灰尘²,此鼓亦当随击掊(pǒu)³
译文:连《六经》也化作了灰尘,真担心石鼓文也在当年遭到击剖。
注释:¹六经:指《诗》、《书》、《易》、《礼》、《春秋》、《乐》。《乐》经今已佚。²委灰尘:指被秦始皇焚毁。³击掊:击破。
传闻九鼎沦泗上,欲使万夫沉水取。
传闻九鼎¹沦泗上,欲使万夫沉水取。
译文:传说九鼎之一沉沦在泗水河里,想让万民沉入水底去摸取。
注释:¹九鼎:相传大禹所铸,象征九州之地,历代相传,奉为传家宝,后沉于泗水。下文“神物”也指九鼎。
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
暴君纵欲穷人力,神物义不污秦垢(gòu)¹
译文:暴君即使用尽了众多的人力,神物也不会染上秦国的污垢。
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天工令鬼守。
是时石鼓何处避?无乃¹天工²令鬼守。
译文:当时真不知石鼓到何处去避厄运,无奈何天工令神鬼把石鼓把守。
注释:¹无乃:莫非。²天工:造化的功能。
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
兴亡百变物自闲,富贵一朝名不朽。
译文:人世兴亡多变而石鼓依然自闲,那些大富大贵们不朽也只有一朝。
细思物理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
细思物理¹坐叹息,人生安得如汝寿。
译文:细细思量万物事理而坐着叹息,人生怎么才能与石鼓那样长寿?
注释:¹物理:事物之道理。

  首四句为第一小节,以初见石鼓的时、地领起。言时,用古史笔法,是长篇大赋的常用手段。言地,仅出“见鲁叟”三字,却既点明凤翔孔庙的所之地,又借此烘示出古鼓的庄重崇隆,意兼虚实。诗人从政伊始即思先睹为快,其渴慕之情可以想见。所以,“文字郁律蛟蛇走”云,既是“今见”的感觉,又实是“旧闻”的印证。石鼓的古拙而玄妙,庄严而飞动,以及诗人快慰而不满足,而亟欲深究的心情,竟都之短短四句之中显露出来了。

  “细观初以指画肚”以下十八句为第二小节,具体描写了所见石鼓的情状。诗人不言其妙,而言“指画肚”的揣摩;不言其古,而言“箝之口”的懊丧。昔韩愈作《石鼓歌》,有“嗟予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的喟叹,今诗人又瞠乎其后,如之奈何。然而,唯石鼓之妙而且古,令人欲罢不能。于是有“强寻偏旁推点画”的举动,一个“寻”字、一个“推”字,苦心孤诣,晰然可见。居然不无所得,前后辨认出“我车既攻”等完整的六句来,好比于器玩中识得古鼎、于星辰中识得北斗一般。“犹识”的“犹”字有聊以自慰之意,“仅名”的“仅”字却又见难以餍足之心,诗人此时,可谓憾喜参半。一脔既尝,必细窥全豹。于是诗人着力描摹了石鼓上其余的文字。“模糊”二句言其没者,斑驳漫漶,如瘢疤如胼胝,而残笔依稀。“娟娟”二句言其存者,秀见挺出,如缺月如嘉禾,而字形怪奇。“漂流百战”,回应前者,饱经风霜、硕果仅存,残破中有劲气。“独立千载”,回应后者,卓然标举、奇古无二,混沌中见精神。叙写至此,意犹未尽,故用“谁与友”的反诘。最后收束到石鼓的大篆书体,上与黄帝、仓颉的古文奇字分庭抗礼,下则哺育李斯、李阳冰的小篆,光前裕后。这八句用四组对仗,以存、没、显、隐的参错和对比来增加变化;句句如言石鼓之可识,句句又实言石鼓之不可识,然而,句句中却皆有石鼓的“古”“妙”二字之。用笔精炼,而石鼓的态势已历历之目。

  “忆昔周宣歌《鸿雁》”以下十六句为第三小节,追叙石鼓的原始。石鼓经近人考证,断为秦时记载国君游猎的刻石,而唐宋人因“我车既攻,我马既同”与《小雅·车攻》的起句相同,多附会为周宣王时物。苏轼也不例外。

  周宣王是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之主,诗人以“忆昔”突作折笔,以下即转入了对宣王政绩的赞颂。特为拈明“歌《鸿雁》”,不仅仅是为同下句“变蝌蚪”作文字上的工对。《鸿雁》为《诗经》篇名,古人认为是赞美宣王的作品,《毛诗序》所谓“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定安集之”,这里正代表了宣王安内的治绩。诗人重点之歌颂宣王攘外的武功,故此处仅用一句为后文拓出地步,王文诰评作者“得过便过,其捷如风”,颇中肯綮。同样,次句表出当时太史籀变古文为大篆,亦隐含了文德修明的意思。诗人认为宣王的中兴,合乎天道人心,人心厌夷王、厉王之乱而思治,而老成干臣如方叔、召虎、申甫、尹吉甫等又适为之辅弼,于是轰轰烈烈,武功烜赫:东征淮夷徐戎,壮士猛如怒虎;北平玁狁之患,军队如其指挥。掌管外交传言的象胥官,不断献上出自外邦的战利品;方叔、召虎一类的功臣,接连领受国君隆重的赏赐。“杂沓”、“联翩”两组联绵字,可用乐章作比:前者如促节,回应战事的频繁;后者如缓板,状写胜利的平易。至此,诗人方点明石鼓的原委:宣王制鼓是为推重将帅亦即是推重拨乱的政治,而不是用于自颂和自娱。《礼记·乐记》:“君子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大雅·有瞽》:“有瞽有瞽,之周之庭······永观厥成。”二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诗人断定石鼓是如《诗经·崧高》那样的颂功之作,与衡山岣嵝峰上的神禹治水碑同垂不朽;从宣王不炫己,以及鼓上无纪年、无作者姓名的情节上,进而推见了石鼓特出的一大长处,即“勋劳至大不矜伐”,有周文王、周武王的忠厚之风。结末的这段笔墨,实际上是对前所言石鼓辞密难晓的关应和生发。这一小节铺写酣畅,一气呵成。所谓物以人传,人亦以物传,著述宣王的“勋劳”,益见石鼓的崇高。之此小节中,诗人之笔已从石鼓的表象,进入了石鼓的内涵。

  第四小节为“自从周衰更七国”至“无乃天工令鬼守”的十八句,写石鼓“义不污秦垢”。上文“欲寻”、“岂有”二句运用缓笔,似漫无收束,此处首二句即紧接着突兀而至,犹如天空中适才还是白云冉冉,陡然阴霾一布,霆雨将至,具有撼动人心的效果。“竟使秦人有九有”,诗人毫不掩饰对暴秦的憎恶。用一“竟”字,比用遂、乃、因、却等字更见感情色彩。“扫除”二句,为秦朝焚诗书、废礼乐的暴政先定一铁案。之这样严峻的形势背景之下,读者不禁要为石鼓的命运担忧。然而,诗人并未接写石鼓所遭受的浩劫,却串入了一段秦时石刻的情况。秦始皇、李斯等人,好刻石谀功,史载其先后于邹峄山、泰山、芝罘、琅玡、石门、会稽等处立石,这些石刻几乎便是秦人留与后世的全部文化遗产。其内容则无一不是“颂秦德”(《史记·秦始皇本纪》语),如芝罘刻石词:“皇帝东游,巡登芝罘······烹灭强暴,振救黔首。”

  苏轼不无讽刺地援引了这些话,然与前定案数语对读,可见是欺人之谈。诗人于此串叙中多用讥刺,如以“上蔡公子牵黄狗”称代李斯,预示其日后覆灭的下场;以“后者无继前无偶”状写秦人刻石的骄矜,然而,“后者无继”,又同时带有不齿于后人的寓意。串写这一段,起着两个作用:一是以秦人“刻石颂功”的伪与劣,反衬出石鼓“功大不矜”的真与高;二是谓秦石既如此作伪,石鼓自然羞与同伍,必定不见容于当世,由此领起下文“此鼓亦当遭击掊”,可见它历劫犹存的不易。昔韦应物《石鼓歌》也写到“秦家祖龙还刻石,碣石之罘李斯迹。世人好古犹共传,持来比之犹悬隔”。但苏轼于此,挖掘得更深刻,发明得更透彻。石鼓究竟如何度此大劫,世无明载。诗人遂联想到另一“神物”———相传铸于夏禹时代的九鼎。《史记·秦始皇本纪》:“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石鼓不显于秦,当亦是鬼神暗中呵护吧!这里以“传闻”证未传未闻,虽以不解解之,但揆度合于情理,又仍关应全篇所叙述的石鼓的古、妙、真、高,可谓神来之笔。

  最后四句为第五小节,以感叹石鼓的长存作尾。前面极力铺排石鼓经周之盛,历秦之衰,此处仅用“物自闲”三字轻轻带住。前面大量篇幅驰神走笔于石鼓之中,此处却又忽出作者,与起首四句呼应,而余意固无止尽。

  苏轼擅长比喻,描写一件事物,有时接连用比喻,使人应接不暇。此诗即是一例。而此诗还有一大特点,即几乎全篇运用对仗,于整饬中求变化。不少地方开合雄阔,使人浑然不觉。不可否认,有些对句互文见义,少数甚而有合掌之嫌,但细细品味,作者于上下句总求各具重点,尽量扩大其内容的涵量。诗人这样做不是偶然的。之此以前,韩愈、韦应物俱有《石鼓歌》,韩诗尤为著名。韩诗以己身与石鼓的关系为经纬,酣恣行笔,而苏诗则以客观为主,欲免雷同。正因如此,后人往往以此二诗相比,并称名作。苏轼作此诗时,意中处处有韩、韦诗之,于是争奇逞胜,有些地方未免雕琢太过。然而,之前人留下的不多余地中,复以格律自囿,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尤见功力。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14-319
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
(bāo)¹不容幰(xiǎn)²,之子³去何之。
译文:褒斜道狭险容不下车辆,你这位君子离京将去哪里?
注释:¹褒斜:古道路名。因取道褒水、斜水二河谷得名。²幰:车幔,代指车辆。³之子:这个人。
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
鸟道¹一千里,猿(yuán)²十二时³
译文:险绝的鸟道绵延千余里,两岸猿啼会连续昼夜十二时!
注释:¹鸟道:险峻狭窄的山路。²猿声:一种“猿啼”。³十二时:古时分一昼夜为十二时,以干支为记。
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
官桥¹(jì)²客,山木³女郎祠(cí)
译文:官桥边有款待行人的祭酒巫客,林麓中掩映着女神的庙祠。
注释:¹官桥:官路上的桥梁。²祭酒:指出行的饯别酒。³山木:山中的树木。⁴女郎祠:陕西褒城县女郎山上有女郎祠,此处泛指女神祠庙。
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
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¹
译文:分手之后我们只能同看明月,你且还多听子规而生归思!
注释:¹子规:杜鹃鸟。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

  此诗开头“褒斜不容幰,之子去何之”两句,明知故问,强调了蜀道之难,表明了对友人远行的担忧。颔联“鸟道一千里,猿声十二时”二句,一为空间,一为时间,真切具体地写出了友人行程之远,离别之久。颈联“官桥祭酒客,山木女郎祠”二句,通过对旅途情景的想象,表达了对友人入蜀旅途的关切。结尾“别后同明月,君应听子规”两句是对别后的想象和对友人的嘱咐。

  随着阅历的加深和艺术上的成熟,王维晚年的作品审美选择更加入妙,点染更加出人意料之外。这首诗兴韵寄于风土,诗中官桥的巫祝,树丛的女神祠,都是入蜀道上特有的风物。作者又善于用数目字加以夸张,一千里写尽鸟道,十二时写尽猿啼,完全避开了送别俗套,寥寥几笔就把蜀地的险阻和风物的优美写出来,具有超俗的画意和诗情。首尾两联写尽的关切和相思,浑然神秀,无迹可求。纪晓岚说“一片神骨,不必凡马空多肉”,的确道出了此诗的妙处。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59-160
平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骚骚。记玉勒青丝,落花时节,曾逢拾翠,忽听吹箫。今来是、烧痕残碧尽,霜影乱红凋。秋水映空,寒烟如织,皂雕飞处,天惨云高。
平原草枯矣,重阳后、黄叶树骚(sāo)¹。记玉勒(lè)青丝²,落花时节,曾逢拾翠³,忽听吹箫。今来是、烧痕残碧尽,霜影乱红凋(diāo)。秋水映空,寒烟如织,皂(zào)(diāo)飞处,天惨(cǎn)云高。
译文:重阳节过后,平原上的草都枯萎了,黄叶在疾风中凋落。记得春日骑马来此踏青时,多么的意气风发。如今故地重游已是萧瑟肃杀,空旷凋零。秋水映破长空,寒烟弥漫,苍穹飞雕,一片苍茫。
注释:¹骚骚:秋日风吹草木声。²玉勒青丝:玉饰之马衔及马缰绳。此代指骑马游春。³拾翠:拾取翠鸟羽毛作首饰。后多代指女子或女子游春踏青。⁴寒烟如织:清寒浓郁的烟雾弥漫在四处。⁵皂雕:一种黑色的大型猛禽。⁶天惨:天色昏暗不明。
人生须行乐,君知否?容易两鬓萧萧。自与东君作别,刬地无聊。算功名何许,此身博得,短衣射虎,沽酒西郊。便向夕阳影里,倚马挥毫。
人生须行乐,君知否?容易两鬓(bìn)萧萧。自与东君¹作别,刬(chàn)²无聊。算功名何许,此身博得,短衣射虎³,沽(gū)酒西郊。便向夕阳影里,倚马挥毫。
译文:人生在世,年华易逝,须及时行乐。春天过后,依旧心绪绪无聊。想想功名利禄算得了什么,不若借酒射猎,英姿勃发,在夕阳下挥毫泼墨那是何等畅快。
注释:¹东君:司春之神。²刬地:只是、依旧、照旧。³短衣射虎:短衣,打猎的装束。射虎,用汉李广故事。在诗词中常以此形容英雄气概、英勇豪迈。

  上片布景,展现行猎的场景。谓平原革枯,黄叶骚骚。这是重阳后郊外的景象。清秋时节,郊外平原,行猎的时间、地点,因此已有清楚的交代。但步入现场,却引起对于另一场景的思忆。接着,“今来是”,现场的场景又回到眼前。上片以“枯”、“残”、“惨”,显示今日郊原的萧瑟情状,并以记忆中的“玉勒青丝”加以映衬,令今日郊原,更显萧瑟,为布景。

  下片说情,谓人生在世,应当及时行乐。此生若能够穿着短衣,在原野打猎,到西郊的酒肆,大碗喝酒,趁着黄昏,靠着马背,在夕阳影里,任意挥毫。下片就眼前事叙说观感,即就“短衣射虎”,表达词人的人生观感。

  全词情调悲壮,意境沉雄,艺术上似已达化境。词人使用了黄、青、翠、碧、红、皂、惨、白等多种反差比较大的颜色,使词境绚丽,色感丰富。于秋景、猎事中穿插拾翠女子的青春形象,可谓神来之笔,犹如东坡笔下有小乔,稼轩词中有红襟翠袖,而又比这二者更富活力与诗意美,故她又是一种象征,以下阕中的“东君”称之,并不为过。这样写,使全词刚而有柔,直而有媚,可代表豪放词的一格。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慷慨激烈的壮怀和伤春悲秋、忆昔怀旧的情绪,并抒发了岁月空老、平生不得志的身世之叹。

参考资料:
1、 张秉戌著.纳兰词笺注:北京出版社,2007年2月:第444页
2、 施议对编选.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29页
3、 彭国忠,刘锋杰编注.豪放词: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7月:第538页

fēngliúzi··qiūjiāoshì--lánxìng

píngyuáncǎozhòngyánghòuhuángshùsāosāolēiqīngluòhuāshíjiécéngféngshícuìtīngchuīxiāojīnláishìshāohéncánjǐnshuāngyǐngluànhóngdiāoqiūshuǐyìngkōnghányānzhīzàodiāofēichùtiāncǎnyúngāo

rénshēngxíngjūnzhīfǒuróngliǎngbìnxiāoxiāodōngjūnzuòbiéchǎnliáosuàngōngmíngshēnduǎnshèjiǔ西jiāo便biànxiàngyángyǐnghuīháo

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
黄帝¹(zhù)(dǐng)于荆山²,炼丹砂³
译文:黄帝采集首山的铜,铸造宝鼎于荆山之下,炼制仙丹。
注释:¹黄帝:我国古代神话中的五天帝之一,中华民族的始祖。²荆山,在今河南省灵宝县附近。相传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此,亦名覆釜山。³丹砂,即朱砂,矿物名,深红色,古代道教徒用以化汞炼丹,中医作药用,也可制作颜料。
丹砂成黄金,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
丹砂成黄金,骑龙飞上太清¹家,云愁成思令人嗟(jiē)
译文:仙丹炼制成功了,黄帝和群臣后宫乘龙飞仙进入仙境。天上的彩云迷迷茫茫,变幻如成,找不到升仙的途径,让我们世间的凡人空自叹息。
注释:¹太清:三清之一。道教徒谓元始天尊所化法身,道德天尊所居之地,其境在玉清、上清之上,惟成仙方能入此,故亦泛指仙境。
宫中彩女颜如花,飘然挥手凌紫霞,从风纵体登鸾车。
宫中彩女颜如花,飘然挥手凌紫霞,从风纵体登鸾(luán)¹
译文:联想天宫中披着七彩霓裳羽衣的宫女一定貌美如花。真想乘风飞身而上,登上黄帝乘坐的鸾车。
注释:¹鸾车:神仙所乘之车。
登鸾车,侍轩辕,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
登鸾车,侍轩辕(yuán),遨(áo)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
译文:登上鸾车,陪在黄帝旁边,一起遨游在青天之上,那种乐趣一定妙不可言。
注释:¹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故名曰“轩辕”。

fēilóngyǐnèrshǒu ·

bái tángdài 

huángzhùdǐngjīngshān liàndānshā 
dānshāchénghuángjīn lóngfēishàngtàiqīngjiā yúnchóuhǎilìngrénjiē 
gōngzhōngcǎiyánhuā piāoránhuīshǒulíngxiá cóngfēngzòngdēngluánchē 
dēngluánchē shìxuānyuán áoyóuqīngtiānzhōng y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