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堂宾已合,画帐旦须开。叶似春云剪,花如承露杯。
华堂宾已合,画帐旦须开。叶似春云剪,花如承露杯。
红芳无比拟,丽藻竞新裁。绵绣王公谷,烟霞仙客醅。
红芳无比拟,丽藻竞新裁。绵绣王公谷,烟霞仙客醅。
物华天上贵,春色日边来。有美韶年赏,淹留皆上才。
物华天上贵,春色日边来。有美韶年赏,淹留皆上才。

shàngyǒngdānjiāxiōngzhūgòng--xiāng

huátángbīnhuàzhàngdànkāishìchūnyúnjiǎnhuāchéngbēi

hóngfāngzǎojìngxīncáimiánxiùwánggōngyānxiáxiānpēi

huátiānshàngguìchūnbiānláiyǒuměisháoniánshǎngyānliújiēshàngcái

区大相

区大相

广东高明人,字用儒,号海目。区益子。善为文,下笔千言立就。万历十七年进士。初选庶吉士,累迁赞善、中允。掌制诰。居翰院十五年,与赵志皋、张位、沈一贯等有旧。赵等先后当国,大相皆引避不轻谒。后调南太仆寺丞,以疾归,卒。工诗词,皆严于格律,为明代岭南大家。有《太史集》、《图南集》、《濠上集》。 ▶ 12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嘉靖辛卯,余自南都下第归,闭门扫轨,朋旧少过。家无闲室,昼居于内,日抱小女儿以嬉;儿欲睡,或乳于母,即读尚书。儿亦爱弄书,见书,辄以指循行,口作声,若甚解者。故余读常不废,时有所见,用著于录。意到即笔不得留,昔人所谓兔起鹘落时也。无暇为文章,留之箱筥,以备温故。章分句析,有古之诸家在,不敢以比拟,号曰别解。
嘉靖辛卯¹,余自南都²下第³归,闭门扫轨,朋旧少过。家无闲室,昼门于内,日抱小女儿以嬉;儿欲睡,或乳于母,即读尚书。儿亦爱弄书,见书,辄(zhé)以指循(háng),口作声,若甚解者。故余读常不废,时有所见,用著于录。意到即笔不得留,昔人¹⁰所谓兔起鹘(hú)¹¹时也。无暇为文章,留之箱筥(jǔ)¹²,以备温故¹³。章分句析,有古之诸家¹⁴在,不敢以比拟,号曰别解。
译文:嘉靖辛卯年间,我在南都考试,未被录取而从南都回家,闭门闲居,亲朋好友们较少到访。因里面没有空闲的房子,白天住在家里,抱着小女儿逗趣,在小女儿是或者吃奶时,我就读《尚书》,小女儿也喜欢摆弄书,一看见书就就用小手指头顺着一行行的文字指着,同时口中念念有声,似乎很懂的样子。所以我一直没有把读书这件事荒废,偶尔有些感悟,就记录下来。不论想到什么都有有想写的冲动,手中的笔想停也停不下来,正像古人所说的“兔起鹘落”(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一样。(因为)没有什么时间写文章,(所以)就把这些记录下来的感悟保存在箱子中,以用来日后复习。本人对文章的分析,因为有古代名家在,所以不敢和他们的相提并论,所以取名为《别解》。
注释:《尚书别解》:书名,是归有光读《尚书》的心得笔记。本文是他为自己这部书写的序言。¹嘉靖辛卯:即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是年作者25岁。²南都:南京。明初建都南京,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以南京为陪都。³下第:科举考试落榜。⁴扫轨:扫除车迹,以示谢绝与外界交往。⁵嬉:游戏、玩耍。⁶循:顺。⁷行:书页上的字行。⁸不废:不被耽误。⁹意到即笔:有什么感受马上提笔记下。¹⁰昔人:从前的人。此指苏东坡。¹¹兔起鹘落:兔子刚刚跳起来,鹘:一种猛禽)就猛冲下去,本比喻动作的敏捷,后以之比喻作家、书画家创作时思绪与笔力的敏捷。此喻见于苏东坡《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矣。” ¹²筥:圆形竹器。¹³温故:温习从前所学的知识。¹⁴古之诸家:在归有光之前分析《尚书》章句著名的有东汉马融的《尚书马注》、唐代孔颖达的《尚书正义》等。
余尝谓观书,若画工之有画耳、目、口、鼻,大、小、肥、瘠,无不似者,而人见之,不以为似也。其必有得其形而不得其神者矣。余之读书也,不敢谓得其神,乃有意于以神求之云。
余尝谓观书,若画工之有画耳、目、口、鼻,大、小、肥、瘠¹,无不似者,而人见之,不以为似也。其必有得其形而不得其神者矣。余之读书也,不敢谓得其神,乃有意于以神求之云。
译文:我曾说过:看画家作画,耳朵、眼睛、嘴巴、鼻子、大小、胖瘦都画得很像了,但人们看了之后仍说不像,那一定只画外表而没有画到人的精神、气质等。我读书,不敢说是已经得到了书的“神”,但我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努力地领悟书中的“神”罢了。
注释:¹瘠:瘦。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挂绝壁¹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wù)齐飞²。四围不尽³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译文:弯曲的枯松倒挂在悬崖绝壁上,残留的片片晚霞和孤零的野鸭在天上一齐飘飞。四周围是数不尽的青山,一望无际的碧水,西风箫箫,天地间一派浓浓的秋意。静静的夜里皎洁的月影映照着高挂云帆的船儿,载着我行舟在湘江上,恍如置身在画图之中。
注释:沉醉东风:曲牌名,南北曲兼有。北曲属双调,南曲属仙吕入双调。¹绝壁:陡峭的山壁。²落残霞孤鹜齐飞:落霞与野鸭一起飞翔。残霞:落霞。鹜:野鸭。³不尽:数不完。⁴云帆:一片白云似的船帆。⁵潇湘画里:这里极言潇湘两岸的风景如画。

  “挂绝壁枯松倒倚。”首句描写悬崖之上一棵枯松倚绝壁而倒挂,既写出枯松的奇姿,又衬托出山势的险峻。作者放在小令的开头,使人有突兀不凡之感。”落残霞孤鹜齐飞。“写秋天傍晚江上明丽的景物。这两句刻意经营,本身极富形象感,又借得了名句所固有的审美效应,从而一上来便先声夺人,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四围不尽山”两句,是对前面两句所写景物的概括,也是在意象上的扩大和补充。前面两句是镜头各对准一个焦点,摄取最动人的画面,他们的景观是具体的,但却是定位的,是在某一个方向上。现在加上这两句,进一步扩大了读者的视野,使他们看到除了上面所写到的景物之外,四围还有数不尽的山,无穷的水。这种大笔勾勒似的写景,为下面写”秋意“作了心理上的铺垫。

  “齐西风满天秋意。”西风“无形,”秋意“无迹,然而又确实有”意“可感。这境界既有物境,也有心境。曲写至此,自成一段落,它把秋景、秋意都提供给读者了。但是如果曲子就到此结束,它还不过是一幅没有人物的静物画,而且构图不够多样与丰富。

  “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静静的夜,静静的湘水,一只船,高挂着云帆,悠悠前进。“月影低”说明月亮才刚刚升起,它的清光投射在船帆上,使帆影显得低而且长。在这里,作者把自己摆进图画中,成为画面中的一员。人物出现,画面顿时活了起来。因为“云帆月影”的夜航点缀了清旷的江面,太富有画意了,而且地点正好在潇湘之上,就像一幅潇湘景物图一样,所以说“载我在潇湘画里”。

  整首小令写的都是潇湘行舟所见。是按照时间顺序道来。作者的态度,更多的是冷静的观照二视野所及,潇湘两岸的山水风物,都使他感到心旷神怡;虽然两风的轻拂带来了满天的秋意,传统的季节感受,加上身在旅途,不能不使他产生微微的萧瑟之感;但因为他身为湖南宪使,也许是外出公干,也许就在赴任途中,所以心境是平静的。正因如此,我们获得了一幅气象阔大、意境飞动的秋光图。

参考资料:
1、 王辉编著.唐诗·宋词·元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08:第391页

chénzuìdōngfēng··guàjuésōngdào--zhì

guàjuésōngdàoluòcánxiáfēiwéijǐnshānwàngqióngshuǐsàn西fēngmǎntiānqiūjìngyúnfānyuèyǐngzàizàixiāoxiānghuà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
霜黄¹碧梧²白鹤栖,城上击柝(tuò)³复乌啼。
译文:秋霜打黄了碧绿的梧桐树上,白鹤在栖息,城楼上的梆子声惊得乌鸦在啼叫。
注释:¹黄:在此用作动词,霜使原来的碧梧变黄。²梧:梧桐。³柝:击柝即打更。乌:乌鸦。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客子¹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²风凄凄。
译文:踏着明亮的月色我回家进门,寒凉的风中传来不知谁家的捶绢声。
注释:¹客子:作者自谓。²捣练:捣洗白绸。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鼓鼙。
南渡桂水¹(quē)²舟楫(jí),北归秦川³多鼓鼙(pí)
译文:想南去渡过桂水却没有船只,想北回秦川又到处战乱不息。
注释:¹桂水:今连江,一说为漓江,均在广西。这里应指湘水。²阙:缺。³秦川:古地区名。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一带。这里指长安。⁴鼙:一种军用小鼓。鼓鼙在唐诗之中常用来比喻战争。可能是指当年吐蕃入侵。
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年过半百不称意¹,明日看云还杖²(lí)³
译文:虽然年过半百却不称心如意,明天看云还要抚杖而行。
注释:¹不称意:不如意。²杖:拄(杖)。³藜:用藜茎制成的手杖。

  这首诗前四句写暮归的景色,营造出凄凉的氛围,衬托诗人的悲哀之感。白鹤都已栖止在被浓霜冻黄的绿梧桐边。城头已有打更击柝的声音,还有乌鸦的啼声。寄寓在此地的客人回进家门时,月光已亮了,不知谁家妇女还在捣洗白练,风传来悲凄的砧杵声。天色晚了,城上守卫兵要打梆子警夜。唐诗中写夜景,常有捣练、捣衣、砧杵之类的词语。大约当时民间妇女都在晚上洗衣服,木杵捶打衣服的声音,表现了民生困难,故诗人听了有悲哀之感。

  下半首四句也同样转入抒情。要想渡桂水而南行,可没有船;要想北归长安,路上还多兵戎。都是去不得。年纪已经五十多岁,事事不称心,明天还只得拄着手杖出去看云。这最后一句是描写他旅居夔州时生活的寂寞无聊,只好每天拄杖看云。浦起龙说:“结语见去志。”(《读杜心解》)此评并不准确。应该说第三联见去志,结句所表现的并不是去志,而是寂寞无聊。

  这首拗体七律体现了杜甫在诗艺上的追求。在这首诗中值得注意的艺术特点是虚实结合。尤其是第一句“霜黄碧梧白鹤栖”,一句中出现了三种颜色。仔细推究,这些颜色是有虚实之分的。“黄”和“白”是实在的,但“碧”就是虚写,因为“碧梧”叶已给严霜打“黄”了。可见用字也像用兵那样,可以“虚虚实实”。“虚写”,实质就是突破词义的束缚,使词的组合形式达到意义的丰富性,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努力就是一种“陌生化”的艺术感染力,值得借鉴。

参考资料:
1、 曹余章.历代文学名篇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30
2、 杜甫 等.杜甫集:三晋出版社,2008:222

guī

 tángdài 

shuānghuángbái chéngshàngtuò 
ményuèjiǎojiǎo shuíjiādǎoliànfēng 
nánguìshuǐquēzhōu běiguīqínchuānduō 
niánguòbànbǎichèn míngkànyúnháizhàng 
猛风飘电黑云生,霎霎高林簇雨声。
猛风飘电黑云生,霎(shà)¹高林簇雨声。
译文:风狂、电闪,天空布满了浓墨似的乌云;只听得大树林里传来风雨侵袭的声响。
注释:¹霎霎:指风雨声。
夜久雨休风又定,断云流月却斜明。
夜久雨休风又定,断云流月却斜明。
译文:夜已经很深了,风也停了,雨也止了;一轮弯月从云缝里斜洒出淡淡月光。

xià

hán tángdài 

měngfēngpiāodiànhēiyúnshēng shàshàgāolínshēng 
jiǔxiūfēngyòudìng duànyúnliúyuèquèxiémíng 
半世交亲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
半世交亲¹随逝水,几人图画入凌烟²
译文:半世交往,亲密的情谊像流水般地过去,有几人能建立功名,绘像在凌烟?
注释:¹交亲:指相互亲近,友好交往。²凌烟:阁名,在唐代长安太极宫内。唐太宗曾令著名人物画家阎立本将功臣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的像画在阁内,以表彰他们的勋劳。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春风春雨花经眼¹,江北江南水拍天。
译文:又是春风,又是春雨,又是番春花过眼;我怅望着江南,怅望着江北,只见到波浪拍天。
注释:¹经眼:过目。
欲解铜章行问道,定知石友许忘年。
欲解铜章¹²问道³,定知石友许忘年
译文:我想解下铜印辞去官职前去寻求人生的真谛,知道你这位金石之友一定不会嫌弃,彼此忘掉年龄辈分的界限。
注释:¹铜章:指县令的印。²行:将。³问道:就是要向子由学道。⁴石友:指志同道合的金石之交。指子由。⁵忘年:指朋友投契,不计年岁的大小差别。许忘年,是说料想子由定会同意自己的要求。
脊令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
(jí)(líng)¹各有思归恨,日月相催雪满颠(diān)²
译文:我们都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兄长,但欲归不得,日月相催,都已是白发苍颜。
注释:¹脊令:借指兄弟。“脊令”是一种水鸟,后人常用“脊令”借指兄弟。²雪满颠:比喻白发满头。

  诗首联就对,突破律诗常格,是学杜甫《登高》一类诗的痕迹。首句平平而起,感慨年华犹如逝水,笔势很坦荡。次句提出问题,指出朋友中这么多人,有谁能够建功立业图形凌烟阁呢?问得很自然,稍见有一丝不平之气透出,但不是剑拔弩张式的直露刻薄语。诗虽然用对偶,因为用的是流水对,语气直贯,既均齐又不呆板,这样作对是黄庭坚的拿手好戏。

  “春风春雨”二句是名联,在对偶上又改用当句对,语句跳荡轻快。在诗意上,由上联半世交亲,几人得遂功名的感慨而联想到朋友间聚散无端,相会无期。在表现上只是具体说春天到来,满眼春雨春花,怅望江北江南,春水生波,浪花拍天。诗全用景语,无一字涉情,但自然令人感到兴象高妙,情深无边。黄庭坚诗很喜欢故作奇语,像这样清通秀丽、融情入景的语句不很多,看似自然,实际上费尽炉锤而复归于自然,代表了江西诗派熔词铸句的最高成就。

  五、六句转入议论,以虚词领句,以作转折。诗说自己要解下官印,寻求人生的真谛,想来对方这样的金石交,一定会忘掉年龄的差异,共同研道。这两句得赠答诗正体,一方面表示自己对苏辙的人品仰慕,并恰到好处地进行颂扬,一方面又表明自己的心意志向。因为诗中加入了自己,便不显得空洞,不单是应酬,这样写就使被赠者觉得自然,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末二句又转笔,说自己与苏辙都在怀念自己的兄长,但欲归不得,空自惆怅,时光飞度,日月催人,二人都是满头白发了。黄庭坚与哥哥元明、苏辙与哥哥苏轼,兄弟间感情都很好,诗所以作双收,把共同的感情铸合在一起。诗又通过《诗经》典,写兄弟之情,与题目所说自己是和哥哥原韵相结合。这样收,含蓄不露,又具有独特性,所以方东树称赞说:“收别有情事,亲切。”

  黄庭坚喜欢步韵以显露才气,同一韵,他往往赓和四五次之多。他曾经自夸说:“见子瞻粲字韵诗和答,三入四返,不困而愈崛奇,辄次韵。”在黄庭坚诗集中,次韵诗占了很大比例,如《戏呈孔毅夫》诗,用的是书、珠等窄韵,叠和了多首,都自然而富有变化,很见工力。但也有不少诗片面追求新巧,卖弄才气,成为后世口实。这首《次元明韵寄子由》是他叠韵诗中的佳篇,全诗四句,都用同一韵,虽是和作,但丝毫不见局促,为人称道。

  其次,黄庭坚这首诗中间两联,一写景,一议论,写景时流丽绵密,议论时疏朗有致,轻重虚实,对比分明,一直被人当作律诗的样板。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598-599页

yuánmíngyùnziyóu--huángtíngjiān

bànshìjiāoqīnsuíshìshuǐrénhuàlíngyān

chūnfēngchūnhuājīngyǎnjiāngběijiāngnánshuǐpāitiān

jiětóngzhāngxíngwèndàodìngzhīshíyǒuwàngnián

lìngyǒuguīhènyuèxiāngcuīxuěmǎndi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