憔悴西风梦不成,娉婷相见在春城。欢场九锡传花瑞,隐语双文赠鸟名。
憔悴西风梦不成,娉婷相见在春城。欢场九锡传花瑞,隐语双文赠鸟名。
宝镜背悬交吐燄,索铃初护尽无声。看多怕有香尘上,出浴依然媚晚晴。
宝镜背悬交吐燄,索铃初护尽无声。看多怕有香尘上,出浴依然媚晚晴。

yángzhōutóngzhūgōngshèzhèngchāozōngyǐngyuányǒnghuángdānshíshǒujiǔ--suìqiú

qiáocuì西fēngmèngchéngpīngtíngxiāngjiànzàichūnchénghuānchǎngjiǔchuánhuāruìyǐnshuāngwénzèngniǎomíng

bǎojìngbèixuánjiāoyànsuǒlíngchūjǐnshēngkànduōyǒuxiāngchénshàngchūránmèiwǎnqíng

黎遂球

黎遂球

(?—1646)广东番禺人,字美周。天启七年举人。再应会试不第。善诗、古文,工画山水。崇祯中,陈子壮荐遂球为经济名儒,以母老不赴。明亡,方应陈子壮荐,为南明隆武朝,兵部职方司主事,提督广东兵援赣州,城破殉难。谥忠悯。有《莲须阁诗文集》。 ▶ 4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池上山寒欲雾。竹暗小窗低户。数点秋声侵短梦,檐下芭蕉雨。
池上山寒欲雾。竹暗小窗低户。数点秋声侵¹短梦,檐下芭户雨。
译文:池塘上和山林间升起寒雾。低矮门窗的房子掩映在幽暗的竹林中。几点秋雨打在屋檐下的芭户叶上,打断了我的浅睡和梦境。
注释:¹侵:进入。
白酒浮蛆鸡啄黍。问陶令、几时归去。溪月岭云红蓼岸,总是思量处。
白酒浮蛆鸡啄黍(shǔ)¹。问陶令²、几时归去。溪月岭云红蓼(liǎo)岸,总是思量处。
译文:浑浊的米酒上还浮着米粒,农家的鸡啄食着黍米。问一声陶渊明啊,你什么时候归隐田家呢?印着月光的溪岸、有云雾的山岭,长着红蓼花的水岸,都是我所向往思念处啊。
注释:¹黍:一种粮食作物,与稻类相似,俗称黄米。²陶令:指陶渊明。陶渊明曾任彭泽令,故称。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渔舟逐(zhú)¹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²
译文: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
注释:¹逐水:顺着溪水。²古津:古渡口。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不见 一作:忽值)
¹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²。(不见 一作:忽值)
译文: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
注释:¹坐:因为。²见人:遇到路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山口潜行始隈(wēi)¹(yù),山开旷(kuàng)²³平陆。
译文: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
注释:¹隈:山、水弯曲的地方。²旷望:指视野开阔。³旋:不久。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遥看一处攒(cuán)云树¹,近入千家散花竹²
译文: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
注释:¹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²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qiáo)¹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译文: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
注释:¹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居人共住武陵(líng)¹,还从物外²起田园。
译文: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
注释:¹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²物外:世外。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月明松下房栊(lóng)¹静,日出云中鸡犬喧(xuān)²
译文: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
注释:¹房栊:房屋的窗户。²喧:叫声嘈杂。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惊闻俗客¹争来集,竞引²还家问都邑(yì)³
译文: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
注释:¹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²引:领。³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平明¹(lǘ)²扫花开³,薄暮渔樵乘水入。
译文: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
注释:¹平明:天刚亮。²闾巷:街巷。³开:指开门。⁴薄暮:傍晚。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初因避地¹²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译文: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
注释:¹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²去:离开。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译文: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不疑灵境¹难闻见,尘心²未尽思乡县³
译文: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
注释:¹灵境:指仙境。²尘心:普通人的感情。³乡县:家乡。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yǎn)¹
译文: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
注释:¹游衍:留连不去。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自谓¹经过旧不迷²,安知峰壑(hè)³今来变。
译文: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
注释:¹自谓:自以为。²不迷:不再迷路。³峰壑:山峰峡谷。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¹
译文: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
注释:¹云林:云中山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春来遍是桃花水¹,不辨仙源何处寻。
译文: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注释:¹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好的诗应当像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都成了酿“酒”的原材料,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像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读者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酒”的醇味,也就蕴含其中了。接着,读者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已不知在何处了。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读者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

  王维这首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现代的人多有非议。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颇为后人称道。清代王士禛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王维)、韩退之(韩愈)、王介甫(王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极高的评价。翁方纲也极口推崇说,这首诗“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这正是结论性的评价。

táoyuánxíng

wángwéi tángdài 

zhōuzhúshuǐàishānchūn liǎngàntáohuājiājīn 
zuòkànhóngshùzhīyuǎn xíngjìnqīngjiànrén  (jiànzuò zhí )
shānkǒuqiánxíngshǐwēi shānkāikuàngwàngxuánpíng 
yáokànchùcuányúnshù jìnqiānjiāsànhuāzhú 
qiáochūchuánhànxìngmíng rénwèigǎiqín 
réngòngzhùlíngyuán háicóngwàitiányuán 
yuèmíngsōngxiàfánglóngjìng chūyúnzhōngquǎnxuān 
jīngwénzhēnglái jìngyǐnháijiāwèn 
píngmíngxiàngsǎohuākāi qiáochéngshuǐ 
chūyīnrénjiān zhìchéngxiānsuìhái 
xiáshuízhīyǒurénshì shìzhōngyáowàngkōngyúnshān 
língjìngnánwénjiàn chénxīnwèijìnxiāngxiàn 
chūdònglùnshānshuǐ jiāzhōngchángyóuyǎn 
wèijīngguòjiù ānzhīfēngjīnláibiàn 
dāngshízhǐshānshēn qīngdàoyúnlín 
chūnláibiànshìtáohuāshuǐ biànxiānyuánchùxún 
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褰衣。
苦热¹中夜²起,登楼独褰(qiān)³
译文:酷热难熬半夜起床,披上衣服到西楼乘凉。
注释:¹苦热:为热所苦。²中夜:半夜。³褰衣:提起衣服,揭起衣裳。褰:撩起,披起。
山泽凝暑气,星汉湛光辉。
山泽¹凝暑气,星汉²(zhàn)³光辉。
译文:山泽凝聚着炎炎的暑气,银河闪耀着清澈的亮光。
注释:¹山泽:山林与川泽。²星汉:银河。³湛:清澈。
火晶燥露滋,野静停风威。
火晶¹燥露滋,野静停风威。
译文:骄阳早已晒干了滋润万物的露水,旷野宁静却没有凉风送爽。
注释:¹火晶:日头像火一样。
探汤汲阴井,炀灶开重扉。
探汤¹汲阴井,炀(yàng)²开重扉。
译文:热浪滚滚汲取井水洗澡,火烧般的燥热打开门扉纳凉。
注释:¹探汤:摸着开水般。汤,开水。²炀灶:在灶前烤火。引申为焚烧。
凭阑久彷徨,流汗不可挥。
凭阑¹久彷徨,流汗不可挥。
译文:靠着栏杆久久地徘徊傍徨,热汗淋漓在全身四处流淌。
注释:¹凭阑:即“凭栏”,身倚栏杆。
莫辩亭毒意,仰诉璿与玑。
莫辩亭毒¹意,仰诉璿(xuán)与玑(jī)²
译文:这么热难道还谈得上什么保养吗?抬头见北斗,将疑问诉上苍。
注释:¹亭毒:化育、养成。²璿玑:亦作“璇玑”,古代称北斗星的第一星至第四星。斗魁称为璇玑,斗柄称为玉衡。
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
¹非姑射子²,静胜³安能希。
译文:我知道自己不是姑射山上肌肤如冰雪的处子,想要以静胜热实在是毫无希望。
注释:¹谅:料想。²姑射子,姑射山上的神女。姑射,山名,亦名石孔山,在今山西临汾市西。³静胜:以静取胜。希,希望。

  全篇紧扣诗题,句句写“夏夜苦热”。起首二句开门见山,交代时间、处所,直截点题,并提挈全篇。永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日温度高,且时间长。诗人半夜尚不能入睡,悄悄起身登西楼去乘凉;夜半如此,骄阳暴晒的白天,可想而知。简略几笔,就高度概括了夏天之热,生灵之苦。

  “山泽凝暑气”四句是登西楼时之所见所感,极写赤日炎炎似火烧的环境。时值中夜,山泽还如蒸笼,凝聚着暑热的炎气;长天无云,银河里也闪耀着刺眼的光辉;太阳烈焰的烧烤,滋润万物生长的露水已无影无踪;四野宁静,没有一丝凉风。

  “探汤汲阴井”四句是登西楼后的活动,极写诗人如在火炉中熬煎的苦况。炎热不可挡,诗人想方设法来解暑:汲井水冲凉,开门扉纳凉,靠着栏杆乘凉。但是,井水却成了滚烫的开水,打开门灼焰扑面。

  最末四句,基于以上厚实的铺垫,诗人直接抒写了自己的感触。面对这种恶劣的环境,如此致命的气候,诗人简直难于呼吸,他抬头看见北斗,不禁向苍天提出质疑:长此下去,万物怎能蕃长?生灵怎能延续?此时,读者似乎看见诗人在仰天长啸:何当一夕金风起,为我扫除天下热!但是,这美好的愿望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引用“姑射子”这一典故,自嘲自解,既然不能以静胜热,就只能怅恨无边了。结尾以反诘语收束,诗的意境也渐臻极顶。

  诗人笔下的夏夜,实在令人望而生畏。表现入微,首先取决于作者的体物入神。诗人长期困居永州,对当地气候有极深入细致的感受,再经过缜密的构思和精心提炼,才收到了如此精妙的艺术效果。由于诗人将自己的感受、情绪写得很形象,很具体,就隐含着一种抽象的概念,因而带有象征意味。柳宗元生活在唐代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统治阶级奢侈腐化,赋税徭役日增,老百姓困苦不堪,形成了“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答元饶州论政理书》)的局面。诗人在永州期间广泛地接触百姓,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捕蛇者说》一文就以毒蛇与赋敛作比衬,深刻地揭露了唐王朝统治集团“苛政猛于虎”的黑暗现实。因此,诗人写夏夜酷热使人难以忍受,这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且又暗示着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唐王朝的暴政,使老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在死亡线上挣扎,还有什么“亭毒”可言!这正如杜甫在《无家别》所言“何以为蒸黎”一样,把老百姓逼到没法做老百姓的境地,又怎能做老百姓的主上呢?大唐王朝的统治又怎能巩固呢?这种在比兴中巧寓象征的手法,大大地拓展了诗的内涵,又增强了艺术表达效果。

美淑人之妖艳,因盼睐而倾城。扬绰约之丽姿,怀婉娩之柔情。超六列于往古,迈来今之清英。既惠余以至欢,又结我以同心。交恩好之款固,接情爱之分深。誓中诚于曒日,要执契以断金。嗟夫!天道幽昧,差错缪于参差。怨禄运之不遭,虽义结而绝离。执缠绵之笃趣,守德音以终始。邀幸会于有期,冀容华之我俊。傥皇灵之垂仁,以收欢于永已。
美淑人之妖艳,因盼睐(lài)¹而倾城。扬绰(chuò)²之丽姿,怀婉娩(miǎn)³之柔情。超六列于往古,迈来今之清英。既惠余以至欢,又结我以同心。交恩好之款固,接情爱之分深。誓中诚于曒(jiǎo),要执契(qì)以断金。嗟(jiē)夫!天道幽昧,差错缪于参差。怨禄(lù)运之不遭,虽义结而绝离。执缠绵之笃(dǔ)趣,守德音以终始。邀幸会于有期,冀容华之我俊。傥(tǎng)皇灵之垂仁,以收欢于永已。
译文:赞美那淑女的美丽妖艳,正因含情脉脉的顾盼而更加倾国倾城。彰显着城美的美好姿色,怀着婉约含蓄的城情。超越过去的历代女子,胜过如今的清丽精英。既给了我极度的欢乐,又与我同心同德心心相印。结交稳固的恩好,连接深刻的情爱。对着太阳宣誓忠诚,用斩断金铁来寓意契约。哎!天道幽暗愚昧,在极小的地方发生了疏漏。怨恨官途的不幸,即使结交了贵人但却离开了官场。守着缠绵的趣味,自始至终坚守美好的事物。希望有朝一日可以邀请你,期望那时我还英俊。假如皇天的神灵垂怜我的不幸,就让我永远的欢乐。
注释:¹盼睐:顾盼。²绰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³婉娩:委婉含蓄。⁴曒日:骄日。
香幞赭罗新,盘龙蹙蹬鳞。
香幞(fú)¹(zhě)²新,盘龙³(cù)(dèng)鳞。
译文:覆盖在马鞍上的红褐色罗帕,喷香崭新,马镫上绣绘的盘龙,鳞甲生动逼真。
注释:¹香幞:即香罗帕。平时盖在马鞍上,骑时则去掉。²赭罗:红褐色的罗纱。³盘龙:弯曲着的龙。⁴蹙:指用金丝银线把丝织品刺绣成皱纹状。这种丝织品叫“蹙金”。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回看南陌¹上,谁道不逢春²
译文:这匹受宠马儿在村南小路上昂首回顾,看看我,谁能说时机不好难以逢春?
注释:¹陌:田间小路。²逢春:遇着好时机。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