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雨数宵倾,云端尽倾瓶。东南浮欲去,遐迩望俱平。
一雨数宵倾,云端尽倾瓶。东南浮欲去,遐迩望俱平。
伐鼓船头社,惜花江上城。飞书叹巫女,狼籍众相轻。
伐鼓船头社,惜花江上城。飞书叹巫女,狼籍众相轻。

qíngèrshǒu--suìqiú

shùxiāoqīngyúnduānjǐnqīngpíngdōngnánxiáěrwàngpíng

chuántóushèhuājiāngshàngchéngfēishūtànlángzhòngxiāngqīng

黎遂球

黎遂球

(?—1646)广东番禺人,字美周。天启七年举人。再应会试不第。善诗、古文,工画山水。崇祯中,陈子壮荐遂球为经济名儒,以母老不赴。明亡,方应陈子壮荐,为南明隆武朝,兵部职方司主事,提督广东兵援赣州,城破殉难。谥忠悯。有《莲须阁诗文集》。 ▶ 4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井底引¹银瓶²,银瓶欲上丝绳绝。
译文:从井底用丝绳向上拉起银瓶,银瓶快上来了丝绳却断掉了。
注释:¹引:拉起,提起。²银瓶:珍贵器具。喻美好的少女。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石上磨玉簪(zān),玉簪欲成中央折。
译文:在石头上磨玉做的簪子,玉簪快要磨成却从中间折断。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译文:银瓶沉入井底玉簪折断又能如何呢?就像如今我和君的离别。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shū)¹姿。
译文:回想起往日在家还是闺秀之时,人们都说(我)举动之间都有美丽的影姿。
注释:¹殊:美好。
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
(chán)¹两鬓(bìn)秋蝉翼,宛转²双蛾(é)³远山色
译文:头发梳成美丽的发髻如同秋蝉之翼,将双眉化成如同远山一般缠绵婉转。
注释:¹娟:美好。²宛转:轻细弯曲状。³蛾:代指蝉翼。⁴远山色:形容女子眉黛如远山的颜色。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译文:笑着和(侍婢)嬉戏大笑相伴在后花园,这个时候我还没有和君相识呢。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妾弄青梅¹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译文:我玩弄靠着矮墙青梅树的枝桠,君骑着白马立在垂杨边上。
注释:¹青梅竹马:指两小无猜的亲密。墙头马上遥相顾。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译文:我在墙头你在马上遥相对望,一看见君就知道已经有断肠的相思。
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
知君断肠共君语(yù)¹,君指南山松柏树。
译文:知道君断肠的相思想要和君倾诉,君将手指向了南山的松柏树。
注释:¹语:告诉、倾诉。
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
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huán)¹逐君去。
译文:感受到君心就如松柏化成,暗想着要结起双鬟随君离去。
注释:¹合双鬟:古少女发式为双鬟,结婚后即合二为一。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¹频有言。
译文:随着君到家里五六,君的父母常常有话告诉我。
注释:¹大人:指男方父母。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蘋蘩。
(pìn)则为妻¹²是妾³,不堪主祀(sì)奉蘋(píng)(fán)
译文:经过正式行聘的才是正妻,私奔的是妾室,没有资格参与家族祭祀。
注释:¹聘则为妻:指经过正式行聘手续的女子才能为正妻,正妻可以主祭。²奔:私奔。³妾:偏室。⁴不谌主祀:不能作为主祭人。⁵蘋蘩:两种可供食用的水草,古代常用于祭祀。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译文:终于知道君的家是不能够住下去的,可是奈何离开家门却没有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岂无父母在高堂¹?亦有亲情满故乡。
译文:难道我没有父母高堂?我的家乡也都是亲人。
注释:¹高堂:指父母。
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
潜来¹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
译文:因为和君私奔所以很久不与家乡通消息,如今悲愤羞愧无法归乡。
注释:¹潜来:偷偷来,私奔。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译文:对君而言不过一天的姻缘,却耽误了我一生的幸福。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寄言痴小¹人家女,慎(shèn)勿将身轻许人!
译文:以我的经历告诉那些小人家痴情的女儿,千万要慎重不要将终生轻易许人。
注释:¹痴小:指痴情而年少的少女。

  前三句的两个比喻总体的概括了全诗意旨,那瓶沉簪折正是女子遭遣弃命运的写照。次三句写女子年少时的美貌殊姿,以相识之前的欢悦与相识后四句横遭不幸的痛苦相对比。再下写女子以身相许,决然私奔的过程,表现了痴情女子的天真和纯洁及为情所动的真实形态。之后的五句叙述私奔带来的屈辱和痛苦。“聘则为妻奔是妾”表达了没有经过礼法嘉许的结合,即使相爱情深也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女子愤然出走,然而天地茫茫,已经无处可归。诗末两句凄凉悱恻,是对后世痴情女子的警策,也是女子自身屈辱悲愤的呐喊。“痴情女子负心汉,教人如何不悲伤。”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好好的良家女子,只因为随爱人私奔,便从此失去了为人妻的资格。”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侍奉公丈夫五六年之久,都换不来男家人的认可,她没有资格参与家族祭祀,她生的儿子也算不得夫家首选的继承人。这位重自尊的女性,终于决定离开这个家庭。一个追求真正爱情的弱女子是难以与强大的封建礼教相抗争的。在那个时代,像这样一个自主追求真正爱情的女子,不但在夫家会受到歧视,就是回到娘家,也会被自己的父母弟妹所鄙弃,她会被看成败坏门风的不祥之物。残酷的封建礼教就是这样直接摧残着人们的身心。因此诗人最后感叹说:“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看似劝戒,实为叹息,诗人对诗中主人公的同情远远超过了他的劝戒。诗歌的基调因之也变得深沉且凝重。

  此诗的最大成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单纯、美丽、多情的女子形象。除结尾外,整篇作品都是一个不幸女子的内心独白。刻画她的美丽不是通过自我欣赏而是借他人口中说出,手法颇高妙。“知君断肠共君语”,“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等语,刻画少女,贴切自然,充分表现出女主人公的单纯、多情。开头以银瓶、玉簪隐喻美丽的少女,新颖别致,托此以起兴,与下文衔接自然。结尾仅言她出门后没有去处,不进一步描写悲剧的结局,余韵深长,发人深省。

  在这首中长篇叙事诗中,诗人用凝练的语句表现了一私奔女子的悲哀。《礼记》:“奔者为妾,父母国人皆贱之”。它在题材上与古乐府中的弃妇诗类同,但其风格与情调与传统之作多有不同。从内容上看,全诗所表现的生活现象带有中唐都市生活的色彩,女子能有这样的机会与男子交往并能私奔,这在当时其他人的作品中也有所表现,这是唐人都市生活中特有的一个现象。唐朝的商业生活给青年男女的交往带来了一定自由,但传统的礼教观念却扼杀了他们追求幸福的权利,并制造了一些悲剧,而在这一悲剧中女子更是一个更大有受害者。诗人取材典型,对扼杀人性的礼教提出了批判。对不幸的女子表示了同情。其中对礼与情之间矛盾的表现体现了中唐士人的思想个性。其次在艺术表现上诗人也体现了中唐文人的叙事艺术的水平,诗人以女子之口叙述他们相识、私奔以及产生矛盾的整个过程,情节完整生动,极具戏剧性。诗人着重交代矛盾的原因,细致描写女子被弃后的心理, 突出故事的悲剧性与抒情性。诗人便就这种“奔者为妾”的社会现状写了这首长诗。同时,也表达了告诫女子不要轻易与人私奔之情。

参考资料:
1、 高晨博.唐代叙事诗:北京大学,2004年:45-47
2、 刘航等.白居易《井底引银瓶》的民俗学问题: 复旦大学,2001年:8-12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人之为学¹,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lòu)²而难成。久处一方³,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yù),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shù)¹⁰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xiàn)¹¹之贤,终无济¹²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yì)¹³,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¹⁴之好学也。”夫以¹⁵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¹⁶乎?
译文:人做学问,如果不是天天进步,那就是在天天退步。如果没有学伴,见解就会片面浅显,难以学成。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会染上某些习气而自己没有察觉。如果不幸处于穷乡僻壤,没有坐马车的盘缠,也仍要广泛的猎取学问并详细考究。要(将自己的思想)与古人的思想相合,以便知道学问的正确与否,这样一来,(才)差不多能掌握学问的十分之五六。如果又不岀门去,又不去读书,则是如面壁(不问世事)一般,对学问一无所知,即使是有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对国家还是没有用处的。孔子说:“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一定有像我这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那样好学罢了。” 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仍须努力地学习,现在的人难道不该以此勉励自己吗?
注释:¹为学:做学问。²孤陋:片面、浅陋。³方:地方。⁴觉:自觉。⁵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域:地方。⁶资:盘缠。⁷犹当:还应当。⁸审问:详细考究。审:详细。⁹稽:探究,考察。¹⁰庶几:差不多。¹¹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¹²济:有利。¹³邑:地方。¹⁴丘:孔丘,即孔子。¹⁵以:动词,和“如”“若”相同。¹⁶勉:勤勉,努力。

  顾炎武是我国十七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爱国活动家和具有进步思想的启蒙学者,博学强记,耿介绝俗,以著作《日知录》驰名于世。

  抗清失败后,顾炎武奔走南北,眼界大开,对人生的认识也更加殷实、深刻了。针对当时知识分子崇尚“游谈无根”的理学情况,《与友人书》以“为学”为话题,发抒了独具个性的治学观。

  文章的结构呈放射状。作者从为学者与自我、现实的学友、书本(实际上仍是人——古代作者或书中古人)、历史的“学友”(文中提到了孔子,实际上是指对提升学者的学养有帮助的一切古人)的关系切入,精到地阐述了这四组关系中的心灵互动的重要性。他要求为学者做到博学审问(广泛涉猎,详细考究)、稽(与别人心灵契合)、求其是非之所在(实际上指学会辨析,学会批判),使别人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从而拓展自己的知识疆域。作者强调为学不是始于学习,终于学习,而应该联系实际,学有所用,即“有济于天下”。为学应该贯穿人生的始终,不进则退。这是为学者必须谨记的一条法则,圣人也不例外。

  文中提倡的是一种注重“广博、渊深、实用”三位一体的治学观,辨证而深刻,实在而灵活。这不仅对当时的学人具有警策的作用,对现代的人们如何打造书香人生,创建学习型社会,也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的。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与友人书

yǒurénshū jiéxuǎn 

yán míngdài 

    rénzhīwéixué jìntuì退 xuéyǒu lòuérnánchéng jiǔchǔfāng rǎnérjué xìngérzàiqióngzhī chēzhī yóudāngxuéshěnwèn rén qiúshìfēizhīsuǒzài shùshízhīliù ruòchū yòushū shìmiànqiángzhīshì suīyǒugāo yuánxiànzhīxián zhōngtiānxià yuē  shíshìzhī yǒuzhōngxìnqiūzhěyān qiūzhīhàoxué  kǒngzhīshèng yóuhàoxué jīnrénmiǎn 
疏帘摇曳日辉辉,直阁深严半掩扉。
疏帘¹摇曳(yè)日辉辉²,直阁³深严半掩扉。
译文:疏疏的竹帘在轻风中摇曳,太阳灿烂辉煌。我当值的楼阁多么庄严,阁门一半儿开开,一半儿掩上。
注释:禁林春直:春天在翰林院值班。禁林:内廷。春直,春日值班。直,值班。¹疏帘:薄而透明的帘幌之类。²日辉辉:形容阳光明亮闪烁的样子。³直阁:值班的馆阁。《宋会要》:“中书李昉、知制诰卢多逊,并宜学士院,盖其始也。”
一院有花春昼永,八方无事诏书稀。
一院有花春昼永,八方¹无事诏书²稀。
译文:看繁花开满庭院,春天的白昼分外悠长。海内处处都平定安泰,君王诏书很少传达四方。
注释:¹八方:即四方(东、南、西、北)四隅(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之总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六合之内,八方之外,浸浮衍溢。”此代指国家。²诏书:皇帝下的命令、文书。
树头百啭鶑鶑语,梁上新来燕燕飞。
树头百啭(zhuàn)(yīng)¹语,梁上新来燕燕飞。
译文:树梢上黄莺婉啭地歌唱,新来的燕子在梁间欢乐飞翔。
注释:¹鶑鶑:即“莺莺”,与下文“燕燕”指自然界莺飞燕舞,一片明媚春光。
岂合此身居此地,妨贤尸禄自知非。
岂合¹此身居此地,妨贤尸禄²自知非。
译文:难道我真配待在这枢要地方?我深知自己白白享受着俸禄,妨碍了真正的贤才来作国家栋梁。
注释:¹岂合:难道应该。²妨贤尸禄:受禄而不尽职,妨害贤人晋升。这是诗者自谦的话。妨贤,阻抑贤人不得进用。典出《汉书·王尊传》: “趣自避退,毋久妨贤。”尸禄:尸位受禄。典出《汉书·鲍宣传》: “以苟容曲从为贤,以拱默尸禄为智。”颜师古注:“尸,主也。不忧其职,但主受禄而已。

  这首诗描写诗人作为太平宰相,在翰林院值班时所见春日熙熙、莺歌燕舞的融和景色。由此一院宁静和平的物象,引出对于“八方无事”的盛世的赞颂。即小见大,笔致清丽,歌咏承平光景而不落颂圣的俗套。

  此诗侧重于写景,用以表现馆阁宁静,国家安定和平的盛世气象,所以前六句都是景色的描绘。首联写馆阁春日辉照,帘幌轻明,静谧恬淡的气氛。颔联推而广之,由馆内而院中而天下,均是一派春光明媚,天下太平繁荣景象。颈联转为工笔描绘,用黄莺啼啭,燕子双飞,既写安宁美好景色,又扣紧“春”日。末以抒发感受作结,自责自愧,切合馆中大臣身份,又将诗意归总于“禁林春直”,同时也透露出作者以前朝元老人宋做官的谨小慎微小态。全诗起承转合,顺序井然,诗风清丽温婉,颇有馆阁气象。虽不无粉饰之辞,但也可反映宋初气象。

参考资料:
1、 王宏斌.诗说中国五千年 宋辽金元卷: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13-14
2、 许结.诗词精品 名家编注 宋诗 一:天地出版社,2004:1-2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
总辔(pèi)¹登长路,呜咽辞密亲。
译文:策马提缰赴征途,哽咽不语别至亲。
注释:洛:洛阳。¹总辔:控制缰绳。辔:驭马的缰绳。
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
借问子何之¹,世网²³我身。
译文:若问将要何处去?官事繁杂缠我身。
注释:¹之:往,至。²世网:尘俗社会的一切,喻指法律礼教、伦理道德对人的束缚。³婴:纠缠,羁绊。
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
永叹¹²北渚(zhǔ)³,遗思南津
译文:放声长叹沿北渚,离思郁结在南津。
注释:¹永叹:长久叹息。²遵:顺着,沿着。³北渚:北面的水涯。⁴遗思:犹怀念。⁵结:郁结,形容忧愁、气愤积聚不得发泄。⁶津:指渡口。
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
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
译文:不停前进行已远,野途荒漠空无人。
山泽纷纡余,林薄杳阡眠。
山泽纷纡余¹,林薄²³阡眠
译文:山泽众多且弯曲,草木丛生极茂繁。
注释:¹纡余:迂回曲折的样子。纡:屈曲,曲折。²林薄:交错丛生的草木。³杳:幽暗。⁴阡眠:草木茂密貌。
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
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diān)
译文:猛虎咆啸深谷底,山鸡呜叫在树巅。
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
哀风¹中夜²流,孤兽更我前。
译文:凄风呼叫彻夜刮,离群野兽跑我前。
注释:¹哀风:凄厉的寒风。²中夜:半夜。以上八句指作者旅途中的所见。
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
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
译文:触景感物生悲绪,深深思念更缠绵。
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译文:久久伫立望故乡,顾影自怜多忧烦。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写诗人悲伤地辞别亲人,离开故乡,骑马上路了。诗人没有说他要去哪里,只是说:世间的事缠绕着我,使我无法脱身。前两句写辞别上路,是紧扣“赴洛”题意。辞别而至于低声哭泣,这固然是由于古人往往把离别看做一件大事,正如齐梁诗人江淹所说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巳矣。”(《别赋》)也是由于诗人前途莫测而感到悲哀。后两句一问一答,而答非所问,似有难言之痛。据《晋书·武帝纪》载,太康九年(288年),晋武帝“令内外群官举清能,拔寒素。”而《晋书·陆机传》说:“机身长七尺,其声如钟,少有异才,文章冠世,伏膺儒术,非礼不动。”这样的人才,又出身名门,当然不乏官员推荐。迫于官府之命,赴洛阳似非他心中所愿意的,故以“世网”缠身喻之。

  “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写旅途中的忧思。诗人沿着向北的小洲往前走,思念纠结在故乡——南边的渡口。走啊走啊,越走越远,荒野的小道空旷不见人的踪影。一路上,他充满叹息和忧愁。这里记述的主要是行程,沿着“北渚”向前走,路越走越远,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终于到了荒无人烟的地方。他的心上满载着忧愁。

  “野途”句引起下文,诗人开始着力描写沿途的自然山川景物:“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意思是说: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山林川泽逶迤曲折向前延伸,草木丛生,茂盛稠密。深深的山谷不时传来虎啸声,高高的树巅有金鸡啼叫。半夜里悲风袭人,孤零零的野兽从我跟前走过。这里所描写的景物,除了山川、草木之外,还有“虎啸”、“鸡鸣”、“哀风”、“孤兽”。处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不能不使人感到胆战心惊。这样的自然景色的描写,令人想起王粲的《登楼赋》。这篇抒情小赋写道:“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这里写寒风四起,天空暗淡无光,野兽慌慌张张寻找它们的同伴,鸟儿相对悲鸣,展翅高飞。原野上一片寂静,只有征夫在赶路。王粲描写的凄凉景象,对环境起了渲染作用,对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起了烘托作用。如此说来,陆机笔下所描写的令人感到恐怖的景物,不仅渲染了环境的险恶,而且从侧面衬托出诗人在赴洛阳途中心境之不宁。这是因为诗人在赴洛阳之后的前途实在是吉凶难卜。

  “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自然景色触动了诗人,从而产生了悲哀的感情。深沉的忧思纠缠郁结,绵绵无尽。诗人伫立山上,眺望故乡,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的身影,只有自己怜悯自已了。诗人怀着国破家亡的痛苦和生离死别的悲哀步上赴洛阳的道路,面对沿途险恶的自然环境,激起他无限的愁思。孤独、失意、怀乡、自怜的感情油然而生。前途茫茫,他感到惆怅迷惘,

  陆机的诗注意词句的华美,讲究排偶。这种特点在这首诗中也可以看得出来,例如:“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等都是华美的排偶句子。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389-391
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
南望朱雀门¹,北望宣德楼²,皆旧御路也。
注释:¹朱雀门: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旧城南面有三座门,朱雀门是中间的一座,为正南门。²宣德楼:宫城的正门楼。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州桥¹南北是天街²,父老³年年等驾回
译文:天汉桥南北的天街之上,中原旧老年年都伫足南望,盼望王师返回。
注释:¹州桥:正名为天汉桥,在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宣德门和朱雀门之间,横跨汴河。²天街:京城的街道叫天街,这里说州桥南北街,是指当年北宋皇帝车驾行经的御道。³父老:指汴梁的百姓。⁴等驾回:等候宋朝天子的车驾回来。驾,皇帝乘的车子。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忍泪失声¹²使者,几时真有六军³来?
译文:哭不成声,强忍泪水询问使者,什么时候真有我们朝廷的军队过来?
注释:¹失声:哭不成声。²询:探问,打听。³六军:古时规定,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天子设六军。此处借指王师,即南宋的军队。

  此诗为过汴京时所作,作者以白描手法,撷取了一个特写镜头,表现了沦陷区人民盼望光复的殷切心情,隐晦地流露了作者对议和不战政策的不满。全诗在朴素的语言中把遗民盼望王师北返的急切而又失望的心情刻画得极为真实感人。

  此诗四句,截取了一个生动的场面,有人物、有环境、 有情节、有对话,完全可以作为一篇小小说来看。环境背景,是第一句的交代,州桥,是一个特定的环境,因为其南北是御路,作者经过此地,不直写自己内心的亡国之痛,而是从对面写来,写中原旧老的感情。丧国的痛楚,沦为异邦蹂躏的凄惨,令中原旧老苦不欲生。这里,“旧老”是宋金两个时期的人,他们对故国的怀念远比青年人深切,所以让其出场很典型;同时,这也是实情。他们盼啊盼,盼了几十年,忽然见到宋朝使者,一时间该有多少话要说、有多少泪欲流啊!可他们强行忍住,因为屈辱的遭遇虽然难堪,盼望官军的情绪最是激烈。

  接下来,两句忍泪失声的询问,是这个场面的高潮,然突然收结。从内容上看,这样更深刻地表现了中原人民盼望北伐的心情;从艺术上说, 在感情的顶点收结是诗歌创作的妙法, 往往起到语尽不尽的效果。此诗正是如此,诗在到达顶点时戛然而止,可是并非语意都尽,而是余音袅袅。诗人没有以使者身份回答“旧老”的问题,也没有以作者口吻发表议论;但他的感情已经与诗笔叙说的事实、描绘的形象融合为一了。如果一定要作想象的话,那范成大可能只是无言以对,因为南宋统治者的既定政策根本不想收复失地,这是十分可悲的。因此此诗对南宋王朝的投降政策也有一定的批判。

  诗歌的创作多用比、兴,然而“赋”──直接叙述或描写也是不可少的。尤其是直接叙述,往往比描写更难驾御,这就要求诗人要有敏锐的目光,能抓住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细节,将感情倾注于其中。这首诗的特色就在于此。诗中的典型细节在于两个字──“等”和“询”。旧老岁岁年年在等着“王师北定中原日”,几乎到了望穿双眼,几乎要化作“望驾石”,其强烈的愿望和痛苦的心情自然就融于“等”字中。而含泪失声的“询”则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旧老的神情,那颤颤巍巍的身影,如在眼前,那哽哽咽咽的声调,尤在耳旁,真是“沉痛不可多读”。而“几时真有”更是意味深长,早也盼,晚也盼,朝思暮想,朝朝暮暮州桥畔,伫立凝眸,企首悬望,旧老们的急切心情溢于言表。“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这是他们的弦外之音,因为他们的热切盼望一次又一次地变成失望。而诗人的无言以对,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20-1021

zhōuqiáo

fànchéng sòngdài 

nánwàngzhūquèmén běiwàngxuānlóu jiējiù 

zhōuqiáonánběishìtiānjiē lǎoniánniánděngjiàhuí 
rěnlèishīshēngxúnshǐ使zhě shízhēnyǒuliùjūn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