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í)(huò)¹盘中忽眼明,骈(pián)头脱襁(qiǎng)白玉婴。
译文:粗菜淡饭的餐盘中突然眼睛为之一亮,发现并列在餐盘中的还有如从襁褓中脱颖而出的婴儿一般洁白的玉笋。
注释:¹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
极知耿(gěng)¹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译文:大家都知道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性是由内在素质决定的,玉笋清淡苦涩的白操是与生俱来的。
注释:¹耿介:正直不阿,廉洁自持。
我见魏征殊媚妩¹,约束儿童勿多取²
译文:我看苦笋正如唐太宗看到魏征一样,不觉其苦,反倒觉得其妩媚可亲,告诫孩子们千万别把这些苦笋拔出太多。
注释:¹妩媚:太宗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²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xiāo)¹战风雨。
译文:自古以来,人才都是要靠培养锻炼才能成长的,要放手使他们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经受历练。
注释:¹干霄:高入云霄。

  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

  诗人首联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

  进而颔联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白”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白”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白操,矢志不渝为“苦白”。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

  颈联“我见魏徵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的气白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白”,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

  全诗尾联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历风雨砺。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苦笋与生俱来的“苦白”,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sǔn

yóu sòngdài 

huòpánzhōngyǎnmíng piántóutuōqiǎngbáiyīng 
zhīgěngjièzhòngxìngbié jiénǎishēngshēng 
jiànwèizhēngshūmèi yuēshùértóngduō 
réncáiyàoyǎngchéng fàngshǐ使gānxiāozhànfē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粗菜淡饭的餐盘中突然眼睛为之一亮,发现并列在餐盘中的还有如从襁褓中脱颖而出的婴儿一般洁白的玉笋。

大家都知道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性是由内在素质决定的,玉笋清淡苦涩的白操是与生俱来的。

我看苦笋正如唐太宗看到魏征一样,不觉其苦,反倒觉得其妩媚可亲,告诫孩子们千万别把这些苦笋拔出太多。

自古以来,人才都是要靠培养锻炼才能成长的,要放手使他们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经受历练。

注释

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

耿介:正直不阿,廉洁自持。

妩媚:太宗曰:“人言魏征举止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

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

干霄:高入云霄。

赏析

  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

  诗人首联先写一到一对洁白鲜嫩的“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

  进而颔联两句直接描写“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人洁自持;““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节”。肯定赞美“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

  颈联“我一魏徵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笋的““”便是魏征的“殊”,““”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笋的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笋性情“耿介”,天生““节”,与魏征正直不阿,人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

  全诗尾联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历风雨砺。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笋的滋味并不适口;“笋与生俱来的““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 8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yuán)门。
译文:大漠风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前军¹夜战洮(táo)²北,已报生擒吐谷(yù)³
译文: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夜在洮河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中途捷报传来,敌酋已被生擒。
注释:¹前军:指唐军的先头部队。²洮河:河名,源出甘肃临洮西北的西倾山,最后流入黄河。³吐谷浑: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称,晋时鲜卑慕容氏的后裔。

  这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部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中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在这种情势下,唐军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像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军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读者会悬想: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

  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这可以说是一落一起。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队展开的,可是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绰有余,胜券在握。

  从描写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难度,应该说是超过“温酒斩华雄”那样一类小说故事的。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76-79
2、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85-486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4-118

cóngjūnxíngshǒu ·

wángchānglíng tángdài 

fēngchénhūn hóngbànjuǎnchūyuánmén 
qiánjūnzhàntáoběi bàoshēngqínhún 
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
端坐¹苦愁思,揽衣²起西³游。
译文:安坐之时愁多心里忙,拖着衣裳来把西园逛。
注释:王粲:(177年—217),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作者友人之一。¹端坐:正坐。²揽衣:披衣。³西:指西园,在邺城城西。
树木发春华,清池激长流。
树木发春华¹,清池²激长流。
译文:树木逢春花儿已盛开,池水清澈激起波浪长。
注释:¹华:同“花”。²清池:指邺城玄武池,亦即王粲诗中所言“曲池”。
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
中有孤鸳鸯¹,哀鸣求匹俦(chóu)²
译文:池中仅有一只鸳鸯鸟,寻找同伴鸣声很哀伤。
注释:¹孤鸳鸯:喻王粲之孤独。²匹俦:配偶,伴侣。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愿执此鸟,惜哉无轻舟。
我愿执¹此鸟,惜哉无轻舟²
译文:我真想去把那鸟捉住,可惜无船难到水中央。
注释:¹执:捉拿,此处意为亲近。²无轻舟:比喻作者没有权势,因而无法重用王粲。
欲归忘故道,顾望但怀愁。
欲归忘故道¹,顾望²³怀愁。
译文:我要回去忘了来时路,不住回头步步结愁肠。
注释:¹故道:旧道,旧路。²顾望:回头看。³但:只。以上两句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之情。
悲风鸣我侧,羲和逝不留。
悲风鸣¹我侧,羲(xī)²逝不留。
译文:风儿凄厉在我身边叫,太阳无言滑向正西方。
注释:¹鸣:吹,指风声。²羲和:神话传说中太阳的御者,这里代指时日。
重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
(zhòng)¹润万物,何惧泽²不周³
译文:密云垂雨能够润万物,何必担心恩泽会不周到呢?
注释:¹重阴:密云,这里喻曹操。²泽:恩泽,恩惠。³周:普遍。
谁令君多念,自使怀百忧。
谁令君多念¹,自使怀百忧²
译文:是谁让你心细想得多,致使百般忧愁涌心上?
注释:¹念:思虑。²百忧:忧愁很多。

  《赠王粲》是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三曹”之一曹植的一首赠人之作。作者通过该诗劝勉王粲不要思虑太多并流露出自己虽有心提携却无能为力的遗憾。该诗写得委婉深厚,十分感人。

  该诗的头两句“端坐苦愁思,揽衣起西游”就点出游于邺城之西的原因:端坐愁思当然是苦闷的,所以要去找朋友们聊聊,使苦闷得以排遣。“揽衣”二字用得生动传神。

  “树木”二句写景,“发春华”点明是春天的景色,“清池”句写水景。在这个山明水秀的幽静景致中,作者发现了“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作者用“孤鸳鸯”喻王粲。用“求匹俦”指寻求同辈间的友谊。不过从后两句诗的意思看,似乎还有潜台词。大约对方希望与曹植既是朝夕相处的好友,又愿在曹植的麾下做事。否则,“我愿执此鸟,惜哉无轻舟”两句就不好理解。曹植对王粲这样的人才和朋友当然是珍惜的,可是愿望终究代替不了现实,“无轻舟”就是比喻作者自己没有权势,无力重用王粲。

  “欲归忘故道,顾望但怀愁。悲风鸣我侧,羲和逝不留”。这四句是写作者不能“执此鸟”而依恋回顾、不忍离去,“悲风”从身边吹过,久立其地直到太阳落山。这与王粲诗有相似之意:“徘徊不能去,伫立望尔形。风飙扬尘起,白日忽已冥。”只是该诗在表达眷念之情时显得更深厚些、更悲切些。

  最后四句,作者宽慰王粲:“重阴润万物,何惧泽不周。谁令君多念,遂使怀百忧。”劝勉对方不必多虑多忧,相信雨露会润泽万物的。这里以“重阴”喻曹操,暗示曹操会给他好处的。可谓用心良苦。有人认为:“多念”和“百忧”是指王粲整个诗歌创作中所表现的感情,例如遭乱伤时,目睹民生疾苦,发悲怆之词等等,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从全诗立意与创作背景来看,主要还是为王粲在《杂诗》中所涉及到的具体思想而发的。王诗的末四句是这样写的:“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人欲天不违,何惧不合并。”末二句与前面“褰袵欲从之,路险不得征”呼应,这样,意思就够清楚了。

  作者在这首诗中采用了比兴寄托的手法,以“鸟”比喻对方,从“鸟”对人和人对“鸟”的态度和情意方面着笔,表达自己对朋友的诚意和自己力不从心的歉意。比兴寄托的手法虽然比较隐微曲折,然而读者一旦明白其中喻义,也就不难理解其中的用意了。这首诗所描写的客体是“鸟”,这是含蓄的一面,但诗的主体(作者)却是明朗化的,在表露自己的情感方面则是真诚坦率的,做到与朋友交心,不掺半点虚假成分。

  这首诗的语言清新流畅,具有文采。节奏舒缓,韵味悠长。

海棠何事忽摧隤?今日繁花为底开?
海棠何事忽摧隤¹?今日繁花为底²开?
注释:¹隤:通“颓”。²底:何。
应是北堂增寿考,一阳旋复占先梅。
应是北堂¹增寿考²,一阳旋复³占先梅。
注释:¹北堂:母亲的代称,已见于小说前面薛宝钗给林黛玉的诗。²寿考,长寿,“考”是老的意思。³一阳旋复:冬至阴极阳回。占先梅,说海棠比梅花抢先了一步开。

  《红楼梦》八十回以后为续补文字,非曹雪芹所作。《赏海棠花妖诗》出自第九十四回,共有三首。这首《赏海棠花妖诗·海棠何事忽摧隤》就是其中之一,为贾宝玉所作。小说中,怡红院里的海棠本来枯萎了几棵,忽然冬日开花,贾赦、贾政说是花妖作怪,贾母说是喜兆,命人备酒赏花。贾宝玉等人“彼此都要讨老太太的喜欢”,就做了诗。

  八十回之前,曹雪芹让海棠在晴雯死时枯萎了,这象征着大观园女儿的命运。这里,续书者让海棠花也像气候的“阴极阳回”那样能够死而复生,这也是一种象征,它与原本该“一败涂地”的贾府后来衰而复兴一样,都反映了续书者的创作思想与坚持“按迹循踪”的曹雪芹是不同的。续书者在小说中宁可“失真”,也要顽强地表现自己维护传统制度和这个大家庭利益的主观愿望。

  贾母说:“我不大懂诗,听去倒是兰儿的好,环儿做的不好。”这是因为她喜欢听吉利话。其实三首诗都做得很蹩脚。别人还可以,连贾宝玉也写得如此笨拙,毫无诗意,这与小说前面的描写是不符合的。而且,这个“古今不肖无双”的传统叛逆者,在这里却成了一个善于说好话、能迎合长辈心理的孝子,这种转变也很惊人。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其一年一度相会。《月令广义》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zhù)¹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锦河西牵牛郎,锦后遂废织衽(rèn)²。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其一年一度相会。《月令广义》
译文:天河的东面有一位织女,她是天帝的女儿。每年都织布劳动,织成了云锦天衣,导致自己都没有时间整理自己的容颜。天帝怜惜她一个人独处,允许她嫁给河西的牛郎。织女嫁给牛郎后便渐渐荒废了织布。天帝非常生气,责令织女回到河东,只允许她和牛郎一年见一次面。
注释:¹机杼:织布机。²织衽:指织作布帛之事。
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当问:“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去后三十年当还耳。”明旦,成武丁失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续齐偕记》
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¹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当问:“织女何事渡河?兄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去后三十年当还耳。”明旦,成武丁失所在。世人至今犹云七月七日织女锦牵牛。《续齐偕记》
译文:桂阳有一个成仙的人叫成武丁,常在人间居住,有一天,他忽然对自己的弟弟说:“七月七日,织女要渡过银河,所有的神仙都要回到天宫;我已经被召集,不能在此停留了,与你告别。”他的弟弟问:“织女因为什么渡河?哥哥什么能时候回来?”成武丁回答说:“织女要嫁给牵牛,我离开后三十年就会回来。”第二天早上,成武丁消失在他的住所。世人至今还说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
注释:¹悉:全都;全部。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其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博物志》
旧说云,天河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chá)¹,去来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jī)²粮,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其严,遥望宫中多织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博物志》
译文:很有以前,传说天河与大海相通。近世有一个居住在海边的人,每年都看见在八月有浮槎 出现,去来都很按时。有一个人有不平凡的志向,站立在浮槎上的飞阁上,带了很多粮食,乘坐浮槎去了。十多天后,在白天还能看见星月日辰,从那以后就只有芒芒忽忽,已经分不清白天黑夜了。又过了十多天,才到一个地方,有城郭的样子,屋舍排列整齐,远远看见宫中有很多织妇。看见一丈夫,牵着牛在水边饮水。牵牛人很惊奇地问:“你是因为什么到这里的?”这个人将来意详细说了,并问这里是哪里。回答说:“你可以到蜀郡,访问严君平就知道。”那人于是不上岸,如期回来。后来到蜀郡,问君平,说:“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星。”计算年月,正是那个人到天河的时间。
注释:¹浮槎:指古代传说中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²赍:携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楼上晴天碧(bì)四垂¹,楼前芳草²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tī)³
译文:晴空万里,我登上杨柳掩映的高楼,眺望一片芳草绿到天边。劝你不要登上高楼的顶点,因为此时登高怀远,最是伤怀。
注释:¹碧四垂:四面青天与远处绿野相接,自高而下,同一碧色。²芳草:意为芳草掩映的归途。³高梯:高楼。暗指登高易动乡情。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cháo)¹。忍听林表²杜鹃(juān)³啼。
译文:堂下的新笋已长成竹子,落花已碾成尘土作了燕子筑巢的新泥。此时再怎忍心听那林梢上传来杜鹃的的啼叫呢?
注释:¹燕巢泥:落花化为泥土,被燕子衔去筑巢。²林表:林外。³杜鹃:鸟名,其声衷苦,似“不如归去”,勾人乡思。

  上阕首句“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中看似都是景语,实则化用了韩倔《有忆》“愁肠泥酒人千里,泪眼倚楼天四垂”和魏夫人《阮郎归》“夕阳楼处落花飞,晴空碧四垂”的物境和意境,词人看到了渺远而开阔的景物,思乡之情就油然而生。“劝君莫上最高梯”说出了自己思乡的心绪,因为登得愈高,思乡的离愁别恨也就愈加强烈,这里表现了词人怕触动无法排遣的乡情,才不敢凭高眺远,但词人却不予点破,可以说是含而不露,深沉蕴藉。

  下阕首句“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中,词人通过写新笋成竹、落花燕巢这样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时光流逝思念之情。结合上阕内容,词人把视角从天空原野拉到了眼前的新竹燕巢,一远一近,一大一小,丰富了词的层次感,也在广阔空间的基础上加入了时间的维度,使词的抒情更加真切、感人。末句是景中情语,而其情过于深切,“忍听林表杜鹃啼”采用反问的语气,表达了词人思念家乡,盼望回归故里的迫切之情。

  这首写思乡之情的小令从一开始就将愁情包含在了词句之中,全词更显愁思萦绕、不绝如缕,点明所愁的正是乡情,而用典自然,如从己出,也是这首词的重要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上官紫微.宋词三百首导读: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01:第134页

huànshā ·lóushàngqíngtiānchuí

zhōubāngyàn sòngdài 

lóushàngqíngtiānchuí lóuqiánfāngcǎojiētiān quànjūnshàngzuìgāo 
xīnsǔnchéngtángxiàzhú luòhuādōushàngyàncháo rěntīnglínbiǎoju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