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日,候附舟者,日中乃行。南过水月洞东,又南,雉山、穿山、斗鸡、刘仙、崖头诸山,皆从陆遍游者,惟斗鸡未到,今舟出斗鸡山东麓。崖头有石门净瓶胜,舟隔洲以行,不能近悉。去省已十里。又东南二十里,过龙门塘,江流浩然,南有山嵯峨骈立,其中峰最高处,透明如月挂峰头,南北相透。又东五里,则横山岩屼突江右。渐转渐东北行,五里,则大墟在江右,后有山自东北迤逦来,中有水口,疑即大涧榕村之流南下至此者。于是南转又五里,江右复有削崖屏立。其隔江为逗日井,亦数百家之市也。又南五里,为碧崖,崖立江左,亦西向临江,下有庵。横山、碧崖,二岩夹江右左立,其势相等,俱不若削崖之崇扩也。碧崖之南,隔江石峰排列而起,横障南天,上分危岫,几埒巫山,下突轰崖,数逾匡老。于是扼江而东之,江流啮其北麓,怒涛翻壁,层岚倒影,赤壁、采矶,失其壮丽矣。崖间一石纹,黑缕白章,俨若泛海大士,名曰沉香堂。其处南虽崇渊极致,而北岸犹夷豁,是为卖柴埠。共东五里,下寸金滩,转而南入山峡,江左右自是皆石峰巑岏,争奇炫诡,靡不出人意表矣。入峡,又下斗米滩,共南五里,为南田站。百家之聚,在江东岸,当临桂、阳朔界。山至是转峡为坞,四面层围,仅受此村。过南田,山色已暮,舟人夜棹不休。江为山所托,饱东佹南,盘峡透崖,二十五里,至画山,月犹未起,而山色空濛,若隐若现。又南五里,为兴平。群峰至是东开一隙,数家缀江左,真山水中窟色也。月亦从东隙中出,舟乃泊而候曙,以有客欲早起赴恭城耳。由此东行,有陆路通恭城。
二十一日,候附舟者,日中乃行。南过水月洞东,又南,雉(zhì)山、穿山、斗鸡、刘仙、崖头诸山,皆从陆遍游者,惟斗鸡未到,今舟出斗鸡山东麓(lù)。崖头有石门净瓶胜,舟隔洲以行,不能近悉。去省已十里。又东南二十里,过龙门塘¹,江流浩然,南有山嵯(cuó)峨(é)骈(pián)立,其中峰最高处,透明如月挂峰头,南北相透。又东五里,则横山岩屼(wù)突江右。渐转渐东北行,五里,则大墟²在江右,后有山自东北迤(yǐ)逦(lǐ)来,中有水口,疑即大涧榕村之流南下至此者。于是南转又五里,江右复有削崖屏立。其隔江为逗日井,亦数百家之市也。又南五里,为碧崖,崖立江左,亦西向临江,下有庵。横山、碧崖,二岩夹江右左立,其势相等,俱不若削崖之崇扩也。碧崖之南,隔江石峰排列而起,横障南天,上分危岫,几埒巫山,下突轰崖,数逾匡老。于是扼江而东之,江流啮其北麓,怒涛翻壁,层岚倒影,赤壁³、采矶,失其壮丽矣。崖间一石纹,黑缕白章,俨若泛海大士,名曰沉香堂。其处南虽崇渊极致,而北岸犹夷豁,是为卖柴埠。共东五里,下寸金滩,转而南入山峡,江左右自是皆石峰巑(cuán)岏(wán),争奇炫诡,靡不出人意表矣。入峡,又下斗米滩,共南五里,为南田站。百家之聚,在江东岸,当临桂、阳朔界。山至是转峡为坞,四面层围,仅受此村。过南田,山色已暮,舟人夜棹不休。江为山所托,饱东佹(ɡuǐ)⁴南,盘峡透崖,二十五里,至画山,月犹未起,而山色空濛,若隐若现。又南五里,为兴平⁵。群峰至是东开一隙,数家缀(zhuì)江左,真山水中窟色也。月亦从东隙中出,舟乃泊而候曙,以有客欲早起赴恭城耳。由此东行,有陆路通恭城⁶。
译文:二十一日 等人来搭船,日上中天才开船。往南经过水月洞东面,又向南,是雉山、穿山、斗鸡山、刘仙岩、崖头诸山,都是陆地所游之处,唯有斗鸡山未到过,今天船经过斗鸡山东麓。崖头有石门、净瓶两处胜景,船隔着小洲行走,不能接近仔细观看。离省城已有十里,又往东南行船二十里,经过龙门塘,江流浩浩荡荡,南面有山巍峨并立,此山中峰最高处有亮光透出,如同明月挂在峰头,南北相通。又向东行五里,就见横山岩突兀在江右。渐渐转向东北行,五里,就见大墟在江右,后面有山从东北方逶迤而来,市中有河口,怀疑就是大涧榕村的水流向南下流至此的河口;于是转向南又行五里,江右又有削崖屏风样矗立。那隔江之处是逗日井,也是有数百家人的集市。又向南五里,是碧崖,石崖立在江左,也是向西面临江流,下边有寺庵。横山、碧崖两座高峻的山崖,夹立在江流左右,它们的山势相等,都不如削崖那样高大。碧崖的南边隔江处石峰排列而起,横向遮挡住南面的天空,上边分出险峰,几乎与巫山相等,下部突出崩裂的石崖,每每超过庐山。石峰在这里扼住江流往东延去,江流啃咬着它的北麓,怒涛翻卷上石壁,层层雾气倒映着山影,赤壁、采石矶与之相比都失去了壮丽。崖壁间有一条石纹,黑白花纹相间,俨然似飘洋过海的观音大士,名叫沉香堂。此处南面虽然极其高峻渊深,但北岸仍然平坦开阔,这里是卖柴埠。共往东行五里,下了寸金滩,转向南驶入山峡间,江左右两岸从这里起都是突兀的石峰,争奇夸异,无不出人意外。进入峡中,又下了斗米滩,共向南五里,是南田站。是有百户人家的村落,在江东岸,位于临桂县、阳朔县的交界处。山到了这里峡谷变成了山坞,四面层层围住,仅能容纳此村。过了南田站,山色已晚,船夫夜间划船不止。江流被山体衬托,忽而往东忽而往南,绕着峡谷穿过山崖,行二十五里,来到画山,月亮还未升起,可山色空濛,若隐若现。又向南五里,是兴平。群峰至此在东面张开一道缝隙,几户人家点缀在江左岸上,真是山水中隐居的景色呀!月亮也从东面的缝隙中露出来,船便停泊下来等待天明,因为有乘客打算一早起身赶到恭城去。由此往东走,有陆路通到恭城去。
注释:¹龙门塘:今仍作龙门,在漓江北岸,桂林市东隅。²大墟:明时为广西四大墟市之一。今名同,又作大圩,在漓江转折处,灵川县东南隅。³赤壁: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军败曹操的战场。⁴佹:偶然。⁵兴平:今作兴坪,在阳朔县北境,漓江东岸。熙平河从此汇入漓江。北距桂林53公里。⁶恭城:明为县,隶平乐府,即今恭城县。
漓江自桂林南来,两岸森壁回峰,中多洲渚分合,无翻流之石,直泻之湍,故舟行屈曲石穴间,无妨夜棹;第月起稽缓,暗行明止,未免怅怅。
漓江自桂林南来,两岸森壁回峰,中多洲渚分合,无翻流之石,直泻之湍,故舟行屈曲石穴间,无妨夜棹(zhào);第月起稽缓,暗行明止,未免怅怅。
译文:漓江自桂林往南流来,两岸的山崖石壁森立,峰峦回绕,江中有许多小洲时分时合,没有翻卷江流的岩石和直泻的急流,所以船虽行走在弯弯曲曲的山石洞穴之间,不妨害夜里行船;但是月亮升起得太迟缓,在暗中行船,月明了却停下不走,心中未免怅怅不乐。
二十二日,鸡鸣,恭城客登陆去,即棹舟南行。晓月漾波,奇峰环棹,觉夜来幽奇之景,又翻出一段空明色相矣。南三里,为螺蛳岩。一峰盘旋上,转峙江右,盖兴平水口山也。又七里,东南出水绿村,山乃敛锋。天犹未晓,乃掩篷就寐。二十里,古祚驿。又南十里,则龙头山铮铮露骨,县之四围,攒作碧莲玉笋世界矣。
二十二日,鸡鸣,恭城客登陆去,即棹舟南行。晓月漾波,奇峰环棹,觉夜来幽奇之景,又翻出一段空明色相矣。南三里,为螺蛳岩。一峰盘旋上,转峙江右,盖兴平水口山也。又七里,东南出水绿村¹,山乃敛锋。天犹未晓,乃掩篷就寐。二十里,古祚驿²。又南十里,则龙头山铮(zhēng)铮露骨,县之四围,攒(cuán)作碧莲玉笋世界矣。
译文:二十二日 鸡鸣时,去恭城的乘客登陆离开了,马上划船往南行。晓月荡漾在碧波之中,奇峰环绕着小船,觉得夜里幽奇的景色,又呈现出一片空旷明澈的景象来了。往南三里,是螺蛳岩。一座山峰盘旋而上,转峙在江右,大概是兴平的水口山。又行七里,从东南方经过水绿村,山体这才收敛了锋芒。天还未发亮,我就掩下船篷上床睡觉。二十里,到古祚驿。又向南十里,就见龙头山露出铮铮石骨,县城的四周围,山峰攒聚成碧莲玉笋的世界了。
注释:¹水绿村:今作水洛,在阳朔县北境,漓江东岸。²古祚驿:应即今高州,在阳朔县北境,漓江西岸。
阳朔县北自龙头山,南抵鉴山,二峰巍峙,当漓江上下流,中有掌平之地,乃东面濒江,以岸为城,而南北属于两山,西面叠垣为雉,而南北之属亦如之。西城之外,最近者为来仙洞山,而石人、牛洞、龙洞诸山森绕焉,通省大路从之,盖陆从西而水从东也。其东南门鉴山之下,则南趋平乐,水陆之路,俱统于此。正南门路亦西北转通省道。直南则为南斗山延寿殿,今从其旁建文昌阁焉,无径他达。正北即阳朔山,层峰屏峙,东接龙头。东西城俱属于南隅,北则以山为障,竟无城,亦无门焉。而东北一门在北极宫下,仅东通江水,北抵仪安祠与读书岩而已,然俱草塞,无人行也。惟东临漓江,开三门以取水。从东南门外渡江而东,濒江之聚有白沙湾、佛力司诸处,颇有人烟云。
阳朔县¹北自龙头山,南抵鉴山²,二峰巍峙(zhì),当漓江上下流,中有掌平之地,乃东面濒江,以岸为城,而南北属于两山,西面叠垣为雉,而南北之属亦如之。西城之外,最近者为来仙洞山,而石人、牛洞、龙洞诸山森绕焉,通省大路从之,盖陆从西而水从东也。其东南门鉴山之下,则南趋平乐,水陆之路,俱统于此。正南门路亦西北转通省道。直南则为南斗山延寿殿,今从其旁建文昌阁焉,无径他达。正北即阳朔山,层峰屏峙,东接龙头。东西城俱属于南隅,北则以山为障,竟无城,亦无门焉。而东北一门在北极宫下,仅东通江水,北抵仪安祠与读书岩而已,然俱草塞,无人行也。惟东临漓江,开三门以取水。从东南门外渡江而东,濒江之聚有白沙湾、佛力司诸处,颇有人烟云。
译文:阳朔县北面起自龙头山,南边抵达鉴山,两座山峰巍峨雄峙,正在漓江的上下游,当中有块手掌大的平地,却东面濒江,凭借江岸筑城,而南北两面连接着两座山,西面筑墙作为城墙,而且南北两面连接山的地方也如此。城西之外,最近的地方是来仙洞山,而石人、牛洞、龙洞诸山森然环绕着,通往省城的大路经由那里,大概是陆路从西面走而水路从东边走。阳朔县城东南门的鉴山之下,是往南通向平乐府的路,水路陆路,全会聚于此。正南门的道路也是向西北转通到省城。一直往南就是南斗山延寿殿,今天在它旁边建起了文昌阁,没有路通到其他地方。正北就是阳朔山,层层山峰似屏风样耸峙,东边接着龙头山。东西两面的城墙都连接到城南隅,北面就以山作为屏障,竟然没有城墙,也无城门;而东北的一道城门在北极宫下,仅往东通到江水,往北抵达仪安祠与读书岩而已,然而全被荒草堵塞了,无人行走。唯有在东边濒临漓江处,开了三道城门以便取水。从东南门外渡江往东去,濒江的村落有白沙湾、佛力司各地,有很多人烟。
注释:¹阳朔县:隶桂林府,即今阳朔县。²鉴山:即通常所称碧莲峰,在阳朔县城边,漓江西岸。山麓的鉴山寺,抗日战争时被毁。近年重建为鉴山楼,并有迎江阁。通过阁四周的画窗,能眺览如画的阳朔胜景。
上午抵城,入正东门,即文庙前,从其西入县治,荒寂甚。县南半里,有桥曰“市桥双月”,八景之一也。桥下水西自龙洞入城,桥之东,飞流注壑。壑大四五丈,四面丛石盘突,是为龙潭,入而不溢。桥之南有峰巍然独耸,询之土人,名曰易山,盖即南借以为城者。其东麓为鉴山寺,亦八景之一。“鉴寺钟声。”寺南倚山临江,通道置门,是为东南门。山之西麓,为正南门。其南崖之侧,间有罅如合掌,即土人所号为雌山者也。从东南门外小磴,可至罅傍。余初登北麓,即觅道上跻,盖其山南东二面即就崖为城,惟北面在城内,有微路级,久为莽棘所蔽。乃攀条扪隙,久之,直造峭壁之下,莽径遂绝。复从其旁蹑巉石,缘飞磴,盘旋半空,终不能达。乃下,已过午矣。时顾仆守囊于舟,期候于东南门外渡埠旁。于是南经鉴山寺,出东南门,觅舟不得,得便粥就餐于市。询知渡江而东十里,有状元山,出西门二里,有龙洞岩,为此中名胜,此外更无古迹新奇著人耳目者矣。急于觅舟,遂复入城,登鉴山寺。寺倚山俯江,在翠微中,城郭得此,沈彬云“碧莲峰里住人家”,诚不虚矣。时午日铄金,遂解衣当窗,遇一儒生以八景授。市桥双月,鉴寺钟声,龙洞仙泉,白沙渔火,碧莲波影,东岭朝霞,状元骑马,马山岚气。复北由二门觅舟,至文庙门,终不得舟。于是仍出东南门,渡江而东,一里至白沙湾,则舟人之家在焉。而舟泊其南,乃入舟解衣避暑,濯足沽醪,竟不复搜奇而就宿焉。
上午抵城,入正东门,即文庙前,从其西入县治,荒寂甚。县南半里,有桥曰“市桥双月”,八景之一也。桥下水西自龙洞入城,桥之东,飞流注壑。壑大四五丈,四面丛石盘突,是为龙潭,入而不溢。桥之南有峰巍然独耸,询之土人,名曰易山,盖即南借以为城者。其东麓为鉴山寺,亦八景之一。“鉴寺钟声。”寺南倚山临江,通道置门,是为东南门。山之西麓,为正南门。其南崖之侧,间有罅(xià)如合掌,即土人所号为雌山者也。从东南门外小磴(dèng),可至罅傍。余初登北麓,即觅道上跻,盖其山南东二面即就崖为城,惟北面在城内,有微路级,久为莽棘所蔽。乃攀条扪隙,久之,直造峭壁之下,莽径遂绝。复从其旁蹑(niè)巉(chán)石,缘飞磴(dèng),盘旋半空,终不能达。乃下,已过午矣。时顾仆守囊于舟,期候于东南门外渡埠旁。于是南经鉴山寺,出东南门,觅舟不得,得便粥就餐于市。询知渡江而东十里,有状元山,出西门二里,有龙洞岩,为此中名胜,此外更无古迹新奇著人耳目者矣。急于觅舟,遂复入城,登鉴山寺。寺倚山俯江,在翠微中,城郭得此,沈彬云“碧莲峰里住人家”,诚不虚矣。时午日铄(shuò)金¹,遂解衣当窗,遇一儒生以八景授。市桥双月,鉴寺钟声,龙洞仙泉,白沙渔火,碧莲波影,东岭朝霞,状元骑马,马山岚气。复北由二门觅舟,至文庙门,终不得舟。于是仍出东南门,渡江而东,一里至白沙湾,则舟人之家在焉。而舟泊其南,乃入舟解衣避暑,濯(zhuó)足沽(gū)醪(láo),竟不复搜奇而就宿焉。
译文:上午到达县城,进入正东门,就是文庙前,从文庙西边走入县衙,十分荒凉寂寥。县城南面半里,有座桥叫“市桥双月”,是八景之一。桥下的水流自西边龙洞岩流入城中,桥的东面,飞流注入壑谷中。壑谷大四五丈,四面成丛的岩石盘结飞突,这是龙潭,水流进去却不见溢出。桥的南边有山峰岿然独耸,向本地人打听它,名叫易山,大概就是南面借以筑城的山。它的东麓是鉴山寺,也是八景之一。叫“鉴寺钟声”。寺南面依山临江,通有道路,设置了城门,这就是东南门。山的西麓,是正南门。山南面山崖的侧边,壁间有裂缝像合起来的手掌,就是当地人号称为雌山的地方了。从东南门外的小石磴,可走到裂缝旁。我起初登上北麓,马上找路上登,原来此山南东两面便就着山崖筑城,唯有北面在城内,有小路石阶,长期被丛莽荆棘所遮蔽。只好攀着枝条抓住石缝走,很久,径直到达峭壁之下,丛草杂生的小径便断了。再从峭壁旁踩着高险的岩石,沿着飞空的石磴,盘旋在半空中,始终不能到达。只好下山,已过了中午了。此时顾仆在船上守行李,约定在东南门外的渡口码头旁等候。从这里往南经过鉴山寺,出了东南门,找不到船,在市场上买到些方便稀粥就餐。问知渡江后往东走十里,有座状元山,出了西门走二里,有个龙洞岩,是这一带的名胜,此外再无古迹与新奇的景色能吸引人的耳目了。急于找到船,便再次进城,登上鉴山寺。寺院靠山临江,在一片翠微之中,在城郭中能有此种景色,沈彬的诗所说的“碧莲峰里住人家”,确实不假呀!此时正午的太阳能熔化金属,便解开衣服站在窗前,遇到一位儒生把八景讲给我听。八景是市桥双月,鉴寺钟声,龙洞仙泉,白沙渔火,碧莲波影,东岭朝霞,状元骑马,马山岚气。再向北经过两道城门去找船,走到文庙门,始终找不到船;于是仍出了东南门,渡江后往东走,一里路来到白沙湾,就是船夫的家在这里;但船停泊在他家南边,于是进船脱衣避暑,洗脚买酒,居然不再去搜寻奇景就上床睡下了。
注释:¹午日铄金:形容天气酷热,中午的太阳能使金属熔化。铄:熔化。
白沙湾在城东南二里,民居颇盛,有河泊所在焉。其南有三峰并列,最东一峰曰白鹤山。江流南抵其下,曲而东北行,抱此一湾,沙土俱白,故以白沙名。其东南一溪,南自二龙桥来,北入江。溪在南三峰之东,逼白鹤西址出。溪东又有数峰,自南趋北,界溪入江口,最北者,书童山也,江以此乃东北逆转。
白沙湾¹在城东南二里,民居颇盛,有河泊所在焉。其南有三峰并列,最东一峰曰白鹤山。江流南抵其下,曲而东北行,抱此一湾,沙土俱白,故以白沙名。其东南一溪,南自二龙桥来,北入江。溪在南三峰之东,逼白鹤西址出。溪东又有数峰,自南趋北,界溪入江口,最北者,书童山也,江以此乃东北逆转。
译文:白沙湾在县城东南二里处,居民十分兴盛,有河泊所在这里。它南边有三座山峰并列,最东的一座山峰叫白鹤山。江流向南流抵山下,曲向东北流去,围抱着这一处水湾,沙土都是白色的,所以用白沙来起名。它东南方有一条溪流,在南面自二龙桥流来,往北流入漓江。溪流在南边三座山峰的东面,逼近白鹤山西面的山脚流出去。溪东又有几座山峰,自南奔向北,隔在溪流的入江口处,最北面的是书童山,江水从此处便向东北逆转而去。
注释:¹白沙湾:在阳朔城东南,漓江转一大湾。河湾岸上,遍地白沙,称白沙湾。岸上的村子也叫白沙湾村。
二十三日,早索晨餐,从白沙随江东北行。一里,渡江而南,山东界书童山之东。由渡口东望,江之东北岸有高峰耸立,四尖并起,障江南趋。其北一峰,又岐分支石,缀立峰头作人形,而西北拱邑,此亦东人山之一也。既渡,南抵东界东麓。陂塘高下,林木翛然,有澄心亭峙焉,可憩。又东一里,过穆山村,复渡江而东,循四尖之南麓趋出其东,山开目旷,奇致愈出。前望东北又起一峰,上分二岐,东岐矮而欹斜,若僧帽垂空,西岐高而独耸,此一山之二奇也。四尖东枝最秀,二岐西岫最雄,此两山之一致也。而回眺西南隔江,下则尖崖并削,上则双岫齐悬,此又即书童之南,群峰所幻而出者也。时循山东向,又五里已出二岐,东南逾一岭而下,是为佛力司。司当江南转处,北去县十里。置行李于旅肆,问状元峰而上,犹欲东趋,居人指而西,始知即二岐之峰是也。西峰最高,故以状元名之。乃仍逾后岭,即从岭上北去,越岭北下,西一里,抵红旗峒。竟峒,西北一里抵山下,路为草没,无从得上,乃攀援踯躅,渐高渐得磴道,旋复失之,盖或翳或现,俱草之疏密为致也。西北上一里,逾山西下坳。乃东北上二里,逾山东上坳,此坳乃两峰分岐处也。从坳西北度,乱石重蔓,直抵高峰,崖畔则有洞东向焉。洞门虽高,而中不深广,内置仙妃像甚众,土人刻石于旁,言其求雨灵验,又名富教山焉。洞上悬窍两重,檐覆而出,无由得上。洞前有峰东向,即似僧帽者。其峰亦有一洞西与兹山对,悬崖隔莽,不能兼收。坐洞内久之,东眺恭城,东南瞻平乐,西南睨荔浦,皆重山横亘。时欲一登高峰之顶,洞外南北俱壁立无磴,从洞南攀危崖,缘峭石,梯险踔虚,猿垂豹跃,转从峭壁之南,直抵崖半,则穹然无片隙,非复手足之力所及矣。时南山西市,雨势沛然,计上既无隙,下多灌莽,雨湿枝缪,益难着足。亟投崖而下,三里,至山足,又二里,逾岭,饭于佛力肆中。居人苏氏,世以耕读起家,以明经贡者三四人。见客至,俱来聚观,言此峰悬削,曾无登路。数年前,峰侧有古木一株,其仆三人祷而后登,梯转怨级,备极其险,然止达木所,亦未登巅,此后从无问津者。下午,雨中从佛力返,共十里,仍两渡而抵白沙湾,遂憩舟中。
二十三日,早索晨餐,从白沙随江东北行。一里,渡江而南,山东界书童山之东。由渡口东望,江之东北岸有高峰耸立,四尖并起,障江南趋。其北一峰,又岐分支石,缀立峰头作人形,而西北拱邑,此亦东人山之一也。既渡,南抵东界东麓。陂(bēi)塘高下,林木翛然,有澄心亭峙焉,可憩。又东一里,过穆山村,复渡江而东,循四尖之南麓趋出其东,山开目旷,奇致愈出。前望东北又起一峰,上分二岐,东岐矮而欹斜,若僧帽垂空,西岐高而独耸,此一山之二奇也。四尖东枝最秀,二岐西岫最雄,此两山之一致也。而回眺西南隔江,下则尖崖并削,上则双岫齐悬,此又即书童之南,群峰所幻而出者也。时循山东向,又五里已出二岐,东南逾一岭而下,是为佛力司¹。司当江南转处,北去县十里。置行李于旅肆,问状元峰而上,犹欲东趋,居人指而西,始知即二岐之峰是也。西峰最高,故以状元名之。乃仍逾后岭,即从岭上北去,越岭北下,西一里,抵红旗峒。竟峒,西北一里抵山下,路为草没,无从得上,乃攀援踯(zhí)躅(zhú),渐高渐得磴(dèng)道,旋复失之,盖或翳或现,俱草之疏密为致也。西北上一里,逾山西下坳。乃东北上二里,逾山东上坳,此坳乃两峰分岐处也。从坳西北度,乱石重蔓,直抵高峰,崖畔则有洞东向焉。洞门虽高,而中不深广,内置仙妃像甚众,土人刻石于旁,言其求雨灵验,又名富教山焉。洞上悬窍两重,檐覆而出,无由得上。洞前有峰东向,即似僧帽者。其峰亦有一洞西与兹山对,悬崖隔莽,不能兼收。坐洞内久之,东眺恭城,东南瞻平乐,西南睨荔浦²,皆重山横亘。时欲一登高峰之顶,洞外南北俱壁立无磴,从洞南攀危崖,缘峭石,梯险踔(chuō)虚,猿垂豹跃,转从峭壁之南,直抵崖半,则穹然无片隙,非复手足之力所及矣。时南山西市,雨势沛然,计上既无隙,下多灌莽,雨湿枝缪,益难着足。亟投崖而下,三里,至山足,又二里,逾岭,饭于佛力肆中。居人苏氏,世以耕读起家,以明经³贡者三四人。见客至,俱来聚观,言此峰悬削,曾无登路。数年前,峰侧有古木一株,其仆三人祷而后登,梯转怨级,备极其险,然止达木所,亦未登巅,此后从无问津者。下午,雨中从佛力返,共十里,仍两渡而抵白沙湾,遂憩舟中。
译文:二十三日 早晨找早餐吃了,从白沙湾顺江往东北行。一里,渡江往南走,到了东面分界的书童山的东边。由渡口向东望,江的东北岸有高峰耸立,四个山尖并排耸起,挡住江水往南流。它北面的一座山峰,又岔出分支的岩石,缀立在峰头如人的样子,并面向西北拱手作揖,这也是东人山之一了。渡江后,往南到达东面分界山的东麓。上上下下都是池塘,林木秀美自然,有个澄心亭屹立在那里,可以歇息。又往东一里,路过穆山村,再渡江往东走,沿着四座尖峰的南麓赶到它的东面,山体开阔眼界宽广,奇异的景致愈加显现出来。望见前边东北方又突起一峰,上边分为两岔,东岔矮而倾斜,好似和尚的帽子垂在空中,西侧高而独耸,这是一座山上的两处奇景。四座尖峰中东面的支峰最秀丽,分出两岔的峰西峰最雄壮,这是两座山一致之处。回头眺望西南方隔江之处,下边尖尖的石崖都很陡峭,上面却双峰一同高悬,这又是书童山的南面,群峰变幻而出现的景观。此时沿着山向东行,又走五里已走出分为两岔的那座山,往东南越过一岭向下走,这是佛力司。佛力司正当江流向南转之处,北边距县城十里。把行李放在旅店中,问了去状元峰的路就上登,还打算往东赶,居民指向西,这才知道就是那分出两岔的山峰了。西峰最高,所以用状元来命名。于是仍越过后岭,马上从岭上往北去,越过岭向北下山,向西一里,抵达红旗峒。走遍全洞,向西北一里来到山下,路被草淹没了,无法上去,只得跌跌绊绊地攀援而上,渐渐登高渐渐找到有石磴的路,随即路又消失了,大体上一段路被遮住了一段路又显现出来,全是草丛的疏密所导致的。往西北上山一里,翻过山向西下到山坳中,就往东北上山二里,翻过山向东登上山坳,这个山坳就是两座山峰分岔的地方了。从山坳往西北越过去,乱石重叠杂乱,一直抵达高峰,山崖侧旁就有个洞朝向东方。洞口虽高,可洞中不深也不宽,里面放置很多仙妃像,当地人在旁边刻有石碑,说向她们求雨灵验,名字又叫富教山。洞上方悬着两层洞穴,像屋檐样倾覆出来,无法上去。洞前有座山峰向东,就是那像和尚帽子的山峰。那座山峰也有一个洞向西与此山对望,隔着悬崖丛莽,不能兼收。坐在洞内很久,向东眺望恭城县,往东南远瞻平乐府,朝西南斜视荔浦县,都有重重山峰横亘着。此时想要一气登上高峰之顶,洞外南北两面全是绝壁耸立没有石磴,从洞南攀着险峻的山崖,沿着陡峭的岩石,踏着险要之处,跳过虚空,如猿猴样垂吊着,豹子般的跳跃;转而从峭壁的南边,一直抵达悬崖半中腰,却是穹窿状没有丝毫缝隙,不再是手脚的力量所能及的了。此时南山和西面的集市上空,雨势很大,考虑上边既没有裂缝,脚下灌木草丛很多,雨水潮湿,枝条纠结,益加难以落脚。急忙跳下悬崖来下山,走了三里,来到山脚,又走二里,越过山岭,到佛力司旅店中吃饭。居民苏姓,世代靠种田读书起家,靠考明经科成为贡生的有三四人。见有客人来,都来聚在一起观看,讲说此峰高悬陡峭,从来没有登上去的路。几年前,峰侧有一棵古树,他家的三个仆人祷告后登山,用梯子、粗绳一层层转上去,备尝那各种危险,然而只到达树在的地方,也未登上峰顶,此后从无人问津。下午,在雨中从佛力司返回来,共走十里,仍两次渡江后抵达白沙湾,便歇息在船中。
注释:²佛力司:今作福利,在阳朔县东境,漓江南转处,为阳朔主要圩市之一。²荔浦:明为县,隶平乐府,即今荔浦县。³明经:唐时科举制度的科目之一,与进士科并列,主要考经义。明清时用作贡生的别称。
佛力司之南,山益开拓,内虽尚余石峰离立,而外俱绵山亘岭,碧簪玉笋之森罗,北自桂林,南尽于此。闻平乐以下,四顾皆土山,而巉厉之石,不挺于陆而藏于水矣。盖山至此而顽,水至此而险也。
佛力司之南,山益开拓,内虽尚余石峰离立,而外俱绵山亘岭,碧簪玉笋之森罗,北自桂林,南尽于此。闻平乐以下,四顾皆土山,而巉厉之石,不挺于陆而藏于水矣。盖山至此而顽,水至此而险也。
译文:佛力司的南面,山体益加开阔,里边虽然还有残余的石峰独立,可外围都是绵亘的山岭,似碧玉簪白玉笋般地森然罗列,北边起自桂林,南面尽于此地。听说平乐府以下,四面环顾都是土山,而险峻危峭的岩石,不挺拔于陆上却藏在水中。大体上山势至此便圆浑起来,水势到此却险恶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