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
西楼遗迹¹尚豪雄²,锦绣笙(shēng)³在半空
译文:西楼上前人的遗迹依然是那样地豪雄,锦锈般华美的笙箫声声缭绕在空中。
注释:¹西楼遗迹:西楼为五代时蜀国权臣的故宅。西楼:指宋代成都转运司园的西楼。²尚豪雄:依然很有气派。³锦绣笙箫:指席间有歌妓助兴,有乐器伴唱。锦绣,代指美人。笙箫,指乐器。⁴在半空:夸张地形容歌舞乐曲声传得很远。
万里因循¹成久客,一年容易²又秋风。
译文:当时远行万里并未认真考虑,谁知竟成了久客;一年年飘忽而去,如今楼头又刮起了秋风。
注释:¹因循:轻率,随便。²容易:轻易,草草,不注意。
烛光低映珠鞴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烛光低映珠鞴(bèi)¹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译文:烛光低照着珍珠帘幕,显得特别华美;酒后慢慢泛出醉晕,舞女的双颊更加润红。
注释:¹珠鞴:饰有珍珠的衣衫。鞴,单衣。
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上月方中。
归路¹迎凉更堪爱,摩诃(hē)²上月方中。
译文:迎着秋风转回驿舍,归路越发地可爱;隋将军的摩诃池上,明月正挂在高空。
注释:¹归路:指宴罢而归。²摩诃池:池名,故址在今成都市旧县城东南。为隋代萧摩诃所置,故名。一说为隋代蜀王杨秀所筑,其名为胡僧所取。月方中:月亮已升至天空的正中。

  前四句通过描写当在由蜀入陕路途中的所见所感,回忆自己从军南郑的光荣历史。对仗俱极工稳,描绘有声有色,情景历历如在眼前。后四句表达自己不甘老死乡里的悲愤心情。写得十分凄壮感人。尤其是颈联,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强烈的失落感表现得很充分。

  “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萧在半空”。首联紧扣题目,从宴饮的场所——西楼着笔。首句先以“豪雄”二字虚点一笔,次句进一步就此着意渲染:“锦绣笙箫。”描绘其豪华壮美、歌管竞逐,暗藏题内“宴”字;句末缀以“在半空”三字,则西楼耸立天半的形象宛然在目。

  “万里因循成久客,一在容易又秋风。”颔联从宴饮现境触发诗人久客无成的感慨。因循,这里有时日蹉跎,一事无成的意思。万里作客,光阴虚度,忽然又到了秋风萧飒的季节。陆游从1170在(乾道六在)入川,到写这首诗时,首尾已达五在,已是“万里”、“久客”了。这一联从表面看,只是抒写留滞异乡的客愁和时序更迭的悲叹,实际上所包蕴的内容要深广得多。陆游怀着报国的雄心壮志,到了南郑前线,但未到一在,就因王炎去职而离幕入川。此后几在,一直无所作为。蹉跎岁月,壮志销磨,这对于像他这样的爱国志士,精神上是最大的折磨。“因循”“容易”“成”“又”,感叹成分很浓。

  “烛光低映珠鞴丽,酒晕徐添玉颊红。”颈联折归现境,续写西楼宴饮:烛光低低地映照着穿着盛装的女子,衬托得她们更加俏丽;酒晕渐渐扩散加深,使得她们的玉颊更加红艳。两句意境温馨旖旎。由于有颔联饱含悲慨的抒情在前,这一联所透露的便不是单纯的沉醉享乐,而是透出了无可奈何的悲凉颓放情绪。诗人醉宴西楼,置身衣香鬓影之中,只不过是为了缓和精神的苦闷而已。

  “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上月方中。”宴罢归途,夜凉迎面,摩诃池上,明月方中。宴饮笙歌,驱散了心头的愁云惨雾,对此佳景,更生赏爱之情。至此,诗情振起,以写景作结。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941-942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西楼上前人的遗迹依然是那样地豪雄,锦锈般华美的笙箫声声缭绕在空中。

当时远行万里并未认真考虑,谁知竟成了久客;一年年飘忽而去,如今楼头又刮起了秋风。

烛光低照着珍珠帘幕,显得特别华美;酒后慢慢泛出醉晕,舞女的双颊更加润红。

迎着秋风转回驿舍,归路越发地可爱;隋将军的摩诃池上,明月正挂在高空。

注释

西楼遗迹:西楼为五代时蜀国权臣的故宅。西楼:指宋代成都转运司园的西楼。

尚豪雄:依然很有气派。

锦绣笙箫:指席间有歌妓助兴,有乐器伴唱。锦绣,代指美人。笙箫,指乐器。

在半空:夸张地形容歌舞乐曲声传得很远。

因循:轻率,随便。

容易:轻易,草草,不注意。

珠鞴:饰有珍珠的衣衫。鞴,单衣。

归路:指宴罢而归。

摩诃池:池名,故址在今成都市旧县城东南。为隋代萧摩诃所置,故名。一说为隋代蜀王杨秀所筑,其名为胡僧所取。月方中:月亮已升至天空的正中。

赏析

  前四句通过描写当年由蜀入陕路途中的所见所感,回忆自己从军南郑的光荣历史。对仗俱极工稳,描绘有声有色,情景历历如在眼前。后四句表达自己不甘老死乡里的悲愤心情。写得十分凄壮感人。尤其是颈联,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强烈的失落感表现得很充分。

  “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萧在半空”。首联紧扣题目,从宴饮的场所——西楼着笔。首句先以“豪雄”二字虚点一笔,次句进一步就此着意渲染:“锦绣笙箫。”描绘其豪华壮美、歌管竞逐,暗藏题内“宴”字;句末缀以“在半空”三字,则西楼耸立天半的形象宛然在目。

  “万里因循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颔联从宴饮现境触发诗人久客无成的感慨。因循,这里有时日蹉跎,一事无成的意思。万里作客,光阴虚度,忽然又到了秋风萧飒的季节。陆游从1170年(乾道六年)入川,到写这首诗时,首尾已达五年,已是“万里”、“久客”了。这一联从表面看,只是抒写留滞异乡的客愁和时序更迭的悲叹,实际上所包蕴的内容要深广得多。陆游怀着报国的雄心壮志,到了南郑前线,但未到一年,就因王炎去职而离幕入川。此后几年,一直无所作为。蹉跎岁月,壮志销磨,这对于像他这样的爱国志士,精神上是最大的折磨。“因循”“容易”“成”“又”,感叹成分很浓。

  “烛光低映珠鞴丽,酒晕徐添玉颊红。”颈联折归现境,续写西楼宴饮:烛光低低地映照着穿着盛装的女子,衬托得她们更加俏丽;酒晕渐渐扩散加深,使得她们的玉颊更加红艳。两句意境温馨旖旎。由于有颔联饱含悲慨的抒情在前,这一联所透露的便不是单纯的沉醉享乐,而是透出了无可奈何的悲凉颓放情绪。诗人醉宴西楼,置身衣香鬓影之中,只不过是为了缓和精神的苦闷而已。

  “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上月方中。”宴罢归途,夜凉迎面,摩诃池上,明月方中。宴饮笙歌,驱散了心头的愁云惨雾,对此佳景,更生赏爱之情。至此,诗情振起,以写景作结。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941-942
创作背景

  这首七律作于1174年(淳熙元年)诗人以蜀州通判摄理知州期间。这年六月,他在成都西楼宴饮后,有感而作此诗。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941-942
陆游

陆游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 8404篇诗文

猜您喜欢
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
众星罗列¹夜明深,岩点孤灯²月未沉。
译文:众多星星像棋子排列,使夜空显得非常幽深。尚未西沉的月亮像一盏孤灯在山崖上点亮。
注释:¹罗列:排列。²孤灯:指月亮。
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
圆满光华¹不磨莹(yíng)²,挂在青天是我心。
译文:光彩明丽、圆满如镜的月亮不用打磨也晶莹剔透。那挂在青天上的,就是我的一颗心哪。
注释:¹光华:光彩明丽。²莹:光亮透明状。

zhòngxīngluólièmíngshēn--hánshān

zhòngxīngluólièmíngshēnyándiǎndēngyuèwèichén

yuánmǎnguānghuáyíngguàzàiqīngtiānshìxīn

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作 一作:为)
翻手作云覆¹手雨,纷纷轻薄²何须数(shù)³。(作 一作:为)
译文:富贵之交总是翻手覆手之间,忽云忽雨,反复无常,轻薄之辈却纷纷追随,无法计数。
注释:贫交行:描写贫贱之交的诗歌。贫交,古歌所说:“采葵莫伤根,伤根葵不生。结交莫羞贫,羞贫友不成。”贫贱方能见真交,而富贵时的交游则未必可靠。¹覆:颠倒。²轻薄:轻佻浮薄,不敦厚。³何须数:意谓数不胜数。数,计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君不见管鲍(bào)¹贫时交,此道今人²³如土。
译文:君不见现在世人中像管仲、鲍叔牙那种贫富不移的深厚交情,已被视如粪土,抛弃净尽了。
注释:¹管鲍:指管仲和鲍叔牙。管仲早年与鲍叔牙相处很好,管仲贫困,也欺骗过鲍叔牙,但鲍叔牙始终善待管仲。现在人们常用“管鲍”来比喻情谊深厚的朋友。²今人:指轻薄辈。³弃:抛弃。

  此诗感伤交道浅薄,世态炎凉,人情反复,所谓“人心不古”。全诗通过正反对比手法和过情夸张语气的运用,反复咏叹,造成了“慷慨不可止”的情韵,吐露出诗人心中郁结的愤懑与悲辛之情。

  开篇“翻手为云覆手雨”,就给人一种势利之交“诚可畏也”的感觉。得意时的趋合、失意时的纷散,翻手覆手之间,忽云忽雨,其变化迅速无常。“只起一语,尽千古世态。”(浦起龙《读杜心解》)“翻云覆雨”的成语,就出在这里。所以首句不但凝炼、生动,统摄全篇,而且在语言上是极富创造性的。

  虽然世风浇薄如此,但人们普遍对交友之道毫不在意,“皆愿摩顶至踵,隳胆抽肠;约同要离焚妻子,誓殉荆轲湛(沉)七族”,“援青松以示心,指白水而旌信”(刘峻《广绝交论》),说穿了,不过是“贿交”、“势交”而已。第二句斥之为“纷纷轻薄”,诗人说“何须数”,轻蔑之极,愤慨之极。寥寥几个字,强有力地表现出诗人对假、恶、丑的东西极度憎恶的态度。

  这黑暗冷酷的现实使人绝望,于是诗人记起一桩古人的交谊。《史记》载,鲍叔牙早年与管仲交游,知道管仲的贤能。管仲贫困,曾欺负鲍叔牙,而鲍叔牙却始终善待他。后来鲍叔牙辅佐齐国的公子小白(即后来齐桓公),又向公子小白荐举管仲。管仲终于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他感喟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鲍叔牙对待管仲的这种贫富不移的交道是感人肺腑的。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当头一喝,将古道与现实作一对比,给这首抨击黑暗的诗篇添了一点理想光辉。但其主要目的,还在于鞭挞现实。古人以友情为重,重于磐石,相形之下,“今人”的“轻薄”越发显得突出。“此道今人弃如土”,末尾三字极形象,古人的美德被“今人”像土块一样抛弃了,抛弃得十分彻底。这话略带夸张意味。尤其是将“今人”一概而论,范围过大。但只有这样,才能把世上真交绝少这个意思表达得更加充分。

  这首诗“作‘行’,止此四句,语短而恨长,亦唐人所绝少者”(见《杜诗镜铨》)。其所以能做到“语短恨长”,是由于它发唱惊挺,造形生动,通过正反对比手法和过情夸张语气的运用,反复咏叹,造成了“慷慨不可止”的情韵,吐露出诗人心中郁结的愤懑与悲辛。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40-442

pínjiāoxíng

 tángdài 

fānshǒuzuòyúnshǒu fēnfēnqīngshǔ  (zuòzuò wéi )
jūnjiànguǎnbàopínshíjiāo dàojīnrén 
遥羡风流顾恺之,爱翻新曲复残棋。
遥羡风流顾恺(kǎi)¹,爱翻新曲²复残棋³
译文:钦慕顾恺之卓尔不群,悠闲地过着谱制新曲,复录棋局的隐居生活。
注释:¹顾恺之:东晋时无锡人,博学多才。²翻新曲:谱制新乐曲。³复残棋:下棋老手在棋枰上棋子完局后,能再摆出原来某一阶段的残局。
家临绿水长洲苑,人在青山短簿祠。
家临绿水长洲苑¹,人在青残短簿祠(cí)²
译文:家在绿水之畔长洲苑,人能在青山之边短簿祠徜徉。
注释:¹长洲苑:在苏州西南,春秋时吴王阖闾游猎处。²短簿祠:《吴郡志》:“短簿祠在虎丘云岩寺。寺本晋东亭献穆公王珣及其弟珉之宅,珣居桓温征西府时号‘短主簿’,俗因以名其祠。”
芳草渐逢归燕后,落花已过浴蚕时。
芳草渐逢归燕后,落花已过浴蚕¹时。
译文:芳草逐渐青绿,正逢归来的燕子;百花凋谢委地,已过了浴蚕的时节。
注释:¹浴蚕:指古时用盐水选蚕种。
一春不得陪游赏,苦恨蹉跎满鬓丝。
一春不得陪游赏,苦恨蹉(cuō)(tuó)¹满鬓(bìn)²
译文:整整一个春天不能游山玩水,遗憾只能任苦闷白了双鬓。
注释:¹蹉跎:白费时间。²丝:借指白发。

  所谓“吴门故人”,是指作者的挚友顾苓。他在明亡之后隐居不仕,吟赏残水,棋曲自娱,颇得人生乐趣。相反,作者汪碗却羁身宦途,不能尽游赏之乐。

  这首诗首联先引用故人,表现对顾苓所选择的隐居生涯的钦羡之情。颔联写顾苓隐居地的名胜,再进一步抒发自己对顾苓的羡慕与向往。颈链则紧承上联,从季节景物入手,又写顾苓隐居生活所具有的盎然生机。尾联最后表达出作者对仕途生活厌倦悔恨情感的直接表白。

  诗的开头两句“遥羡风流顾恺之,爱翻新曲复残棋”表明了对顾苓所选择的隐居生涯的钦羡之情。将顾苓直接比作才华绝世的顾恺之,更为充沛地肯定了顾苓的人品才学;以谱制新曲、复录棋局概括顾苓的生活乐趣,更能衬托出自己宦途的忙碌无聊。

  “家临绿水长洲苑,人在青残短薄祠”,这两句写顾苓隐居地的名胜,进一步抒发自己对顾苓的羡慕与向往。长洲苑与瓶簿祠都是苏州的游览胜地,“绿水”、青残”描绘出了环境的优美动人,“家临”,“人在”则刻画出了顾苓徜徉于名胜古迹、绿水青残之中的自得。仿佛人与爱物完全融化在了一起,彼此毫无阻隔,这正是作者所向往、所追求的人生乐趣。

  “芳草渐逢归燕后,落花已过浴蚕时”,这两句紧承上联,从季节景物入手,写顾苓隐居生活所具有的盎然生机。作者选择春天的景象,芳草、归燕、落花、浴蚕,使生活充满诗意,充满春的气息。这与作者所处的官场又形成了鲜明对比。

  最后两句“一春不得陪游赏,苦恨蹉跎满鬓丝”,是作者对仕途生活厌倦悔恨情感的直接表白。“苦恨”两字有力,“蹉跎”一词真实感人。作者内心的苦恼烦闷、仿徨、矛盾,通过这四个字贴切准确地揭示了出来。明知这是生命的浪费,却不得不继续敷衍周旋;明知这与自己的志趣相违背,却不能与之彻底决裂,其中的苦涩滋味只有当事者才能品味得出。所以作者写来也就分外的真切感人。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等撰写.《元明清诗鉴赏辞典》(清·近代):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943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
近寒食雨草萋(qī)萋,著¹麦苗风柳映堤。
译文:时令将近寒食,春雨绵绵春草萋萋;春风过处苗麦摇摆,堤上杨柳依依。
注释:¹著:吹入。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等 一作:早)
等是¹有家归未得,杜鹃²休向耳边啼。(等 一作:早)
译文:同样是有家,我却有家归不得,杜鹃啊,不要在我耳边不停地悲啼。
注释:¹等是:同样是,都是。²杜鹃:鸟名,即子规。

shī

míng tángdài 

jìnhánshícǎo zhuómàimiáofēngliǔyìng 
děngshìyǒujiāguīwèi juānxiūxiàngěrbiān  (děngzuò zǎo )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清晨发陇(lǒng)西¹,日暮飞狐(hú)²
译文:在天刚破晓的时分,就从陇西出发飞奔;要于夕阳落山之前,赶到狐谷客店安身。
注释:¹陇西:郡名,在今甘肃省内。²飞狐谷:关名,在今河北涞源县。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秋月照层岭¹,寒风扫²高木³
译文:金秋皓月当空照,凉气充满万山林;西风呼啸连日不停,折断高树扬起沙尘。
注释:¹层岭:重重山岭。²扫:扫落树叶。³高木:高大的树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zhóu)¹
译文:雾气漾漾露水成珠,寒气袭来侵入衣襟;千山万岭道路崎岖,天咧即走何等艰辛。
注释:¹催轴:催促行车。轴,车轴,这里指车轮的转动。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君去欲何之¹?参差间²原陆³
译文:您这次远去他乡,是要到哪里扎根?高原平地参差错落,相距遥远颠簸难行。
注释:¹之:到,往。²间:间隔。³原陆:原野大地。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一见终无缘(yuán)¹,怀悲空²满目。
译文:从今以后各一方,无缘用范太伤心;我胸怀离愁别恨,满目凄然暗昏昏。
注释:¹缘:机会,缘分。²空:空自,徒然。

  “清晨”二句是应柳诗“夕宿飞狐关,晨登碛砾坂”而来,设想分手之后,柳恽的行色匆匆,日夜兼程。“陇西”是郡的名称,在今甘肃省陇西县,“飞狐谷”即柳恽诗中所说的“飞狐关”,是古代的要塞关隘,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跨蔚县界,古称“飞狐之口”。这两句举出两个遥远的地名,极言柳恽所去之地的辽远。“陇西”与“飞狐谷”相去不啻数千里,但这里说朝发夕至,自是夸张之辞,形容柳恽的行旅匆忙,道途艰险。这两句中用两个具体的地名,给读者以实在的感受;同时它又是想像的、夸张的,用了虚写的手法,由虚实的结合,令诗意更为明朗而形象。

  “秋月照层岭”四句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扫”字下得极有力,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因为是夜行,所以说雾露侵湿了衣衫,经过一夜的旅途颠顿,至天色拂晓时分,关山才在晨曦中露出了它峥嵘的面貌,似乎在催促着行人快快前去。这里的“月”、“风”、“雾露”等天象与“层岭”、“高木”、“关山”等景物结合起来构成了索莫而壮阔的画面,“侵衣”、“催轴”则将人点缀其中,一幅“关山行旅图”宛然在目,柳恽旅途的艰险与辽远于此可见。

  “君去欲何之”以下四句写自己由分别而引起的悲哀。“君去”两句以设问的形式说明友人远去,去向那参差起伏的高原和平陆之间,正因为路途遥远,因而最后说,今后会面恐不容易,旧时情景虽历历在目,然也只是徒增悲伤,空怀追忆而已。以“君去欲何之”一问从描写行旅而过渡到抒怀,极为自然。“参差”二字描写高原平陆,也很形象,最后落实到送友,别情离绪,油然而生。

  吴均是描写山水的能手,他的诗文多模山范水之作,风格清新挺拔,此诗描述离情,却能从想象中的旅况落笔,构思巧妙。诗中刻画山川阻隔,风露凄凉,形象而准确,体现了诗人描摹自然物象的本领。同时,诗的炼意炼字也都相当著力,如“寒风扫高木”之“扫”字,“雾露夜侵衣”之“侵”字,“关山晓催轴”之“催”字,都是锤炼得之,开了后代诗中“字眼”的风气,令读者想象出旅途中的风霜之苦,行程的匆遽无息,由此加强了诗的感染力,令离愁别绪更有了基础,“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就不是无病呻吟了。

  吴均的诗文后人以为“清拔有古气”(《南史》本传),即指出他的诗貌似信手写来,却不乏清新劲拔之气。此诗的描述中就可见既遒练清劲,又古朴自然的风格,全诗一气流走,似行云流水,自然写来,却不乏匠心,所以被后人视为一首成功的惜别之作。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085-1086页

liǔyùn--jūn

qīngchénlǒng西fēi

qiūyuèzhàocénglǐnghánfēngsǎogāo

qīnguānshānxiǎocuīzhóu

jūnzhīcānchàjiānyuán

jiànzhōngyuán怀huáibēikōngmǎ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