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白发太难平,去雁来鸿亦世情。我亦少时曾得意,十年回首是浮名。
青云白发太难平,去雁来鸿亦世情。我亦少时曾得意,十年回首是浮名。

wèirènhóngzhūyǒushīèrshǒuèr--jǐngmíng

qīngyúnbáitàinánpíngyànlái鸿hóngshìqíngshǎoshícéngshíniánhuíshǒushìmíng

何景明

何景明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 ▶ 12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新晴¹原野旷,极目²无氛垢(gòu)³
译文:雨后初晴,放眼向田野眺望,视野开阔空旷,极目远望不见半点雾气尘埃。
注释:野望:放眼向田野眺望。¹新晴:初晴。²极目:穷尽目力向远处看。³氛垢:雾气和尘埃;氛,雾气,云气;垢,污秽,肮脏。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guō)¹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译文:外城的门楼紧靠着摆渡的码头,村庄边的绿树连接着溪流的入河口。
注释:¹郭门:外城之门。郭:外城。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白水明田外¹,碧峰出山后。
译文: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苍翠的山峰突兀出现在山脊背后。
注释:¹白水明田外:田埂外流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农月¹无闲人,倾家²事南亩(mǔ)³
译文:农忙季节没有悠闲的人,农民们都是全家出动在田亩间忙碌的干活。
注释:¹农月:农忙季节。²倾家:全家出动。³事南亩:在田野干活。事:动词,从事。南亩:农田的代称。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雨过天晴,诗人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只见原野显得格外空旷开阔,空气清新,明净得一点儿尘埃都没有。

  开篇两句,概写诗人“新晴野望”的感受:经过雨门的洗涤,空气显得格外清新明净,一尘不染;纵目四望,雨后的田野不仅开阔而且明亮,让人可以看到很远很远,仿佛可以把目光用尽似的。

  诗人仅仅用了十个字,就牢牢抓住了雨后新晴的景物特征。读者也一下子被引进到这一特定的情境中去,随着诗人一起远眺。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远处,村口的城门矗立在河边渡头旁,村里的树木紧紧相连,一直延伸到小溪边。中国古代的城市大都设有人工开掘的护城河,高高的城墙就紧靠着护城河。但也有一些靠着江河的城市,因地制宜,以天然的江河为护城河,形成了“郭门临渡头”的情形。诗中这个临门的村落便是如此。

  一座临着溪门的山村,村子的门楼紧靠着渡口,村中绿树环抱,一直伸延到溪边。溪门的白,城门的灰,村树的绿,在阳光的普照下交相辉映。这是一片令人神往的景色。而在平时,是不可能看得如此清晰分明的。随着雨过天晴而变化的,还不止这些。

  “白门明田外,碧峰出山后”银白色的河门在麦田外闪动着粼粼波光,青碧的山峰在连绵的群山后傲然挺立。一场夏雨,改变了天空,改变了村庄,也改变了山和门。因为雨后门涨,晴日照映下,田野外的河门显得异常明亮;近处的山脊背后,平日模糊的远峰也清晰地显现出来,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层次。

  这两句诗对仗工整,音韵优美,“明”、“出”二字用得尤其巧妙。“明”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在雨后阳光的照耀下,溪门兀自明亮着,晃人眼目。与“明”相对应的“出”,将山峰拟人化了:远处碧色的峰峦,就仿佛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突然出现在群山的身后,让人惊奇。

  诗到这里,一幅绝妙的图画已经俨然读者眼前:开阔的原野,恬静的村庄,清亮的溪流,兀立的山峦,这些在雨门洗涤下为之一新的景象,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画面上,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明暗,意境清幽。然而,这样一幅画,虽然秀美,却总显得有些空旷,缺乏生机。于是,诗人在最后两句,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初夏正是农忙季节,收割麦子、播种秧苗都在这个时候。而此时正值雨过天晴,农民们自然更要抓紧这有利的时机,倾家而出,到田地里劳作。农家人忙碌的身影,顿时给田野平添了无限生意。

  这样的结尾,虚写一笔,却使整个画面都生动了起来。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不仅景色秀美,而且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诗情画意,一片祥和安乐。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xīnqíngwàng

wángwéi tángdài 

xīnqíngyuánkuàng fēngòu 
guōménlíntóu cūnshùliánkǒu 
báishuǐmíngtiánwài fēngchūshānhòu 
nóngyuèxiánrén qīngjiāshìnán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夜合花¹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译文:深宵酒醒,小雨轻轻的下着,庭院里百合花的清香阵阵袭来。
注释:宿:留宿过夜。话旧:叙谈过去的事。¹夜合花:落叶乔木的花朵。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远书¹珍重²何曾达³,旧事凄凉不可听。
译文:和兄弟说起在纷乱的年代写一份叮咛亲友珍重的书信也寄不到,家中的事情,件件桩桩都够凄初的。
注释:¹远书:远方来的书信。²珍重:珍贵。³达:到达。⁴旧事:往事。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去日¹儿童皆²长大,昔年³亲友半凋零
译文:离开的日子里那些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过去的亲朋好友大部分已经亡故。
注释:¹去日:离开的日子。²皆:都。³昔年:过去的年代。⁴凋零:死去的委婉语。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明朝¹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màn)²青。
译文:明天一早又要孤零零的乘船远离,想起河桥下青色的酒幔,心中不由得一阵忧愁,因为又要在那里与亲人分别饯行。
注释:¹明朝:明天一早。²酒幔:从前酒店门前招客的幌子。

  此诗主题为怀旧与惜别,诗中描述诗人与表兄夜晚一起畅聊往事,回忆旧时场景,抒发诗人的亲故久别,老大重逢的感慨之情。全诗技巧浑熟,风格平易近人,语言亲切有味,感情真实动人,堪称“情文兼至”的佳作。

  诗人首先由深夜酒醒落笔。“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久别重逢,又是中表至亲,自不免开怀畅饮,一醉方休。等到深宵酒醒的时候,微雨萧疏,花气袭人,显得格外宁静。白天初见时由于诸多烦扰,未及细述衷曲,现在夜深人静,正好翦烛西窗,畅聊往事。

  中间二联即话旧。离别久远,年头长,经历多,千头万绪。那纷乱的年代,写一封告嘱亲友珍重的书信也往往寄不到,彼此消息不通,该说的事情太多了。但是真要说起来,那一件件一桩桩都够凄凉的,教人听不下去,可说的事却又太少了。就说熟人吧。当年离别时的孩子,如今都已长大成人,聊可欣慰。但是从前的亲戚朋友却大半去世,健在者不多,令人情伤。这四句,乍一读似乎是话旧只开了头;稍咀嚼,确乎道尽种种往事。亲故重逢的欣喜,人生遭遇的甘苦,都在其中,也在不言中。它提到的,都是常人熟悉的;它不说的,也都是容易想到的。诚如近人俞陛云所说:“以其一片天真,最易感动。中年以上者,人人意中所有也。”(《诗境浅说》)正因为写得真切,所以读来亲切,容易同感共鸣,也就无庸赘辞。

  末联归结到话别,其实也是话旧。聚散匆匆,人生无定,今夕相聚,明朝又将分手。“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两句,是想象明朝分别的情景。“又是孤舟别”,一个“又”字,表达了诗人对动荡生活的厌倦。今日相晤,亲情无极,明朝一别,孤舟飘零,想到此,真令人惆怅万分。想起那黄河边,桥头下,亲友搭起饯饮的青色幔亭,又要见到当年离别的一幕,真叫人犯愁。最令人难受的怕是明朝河桥边的送别宴了。“那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相逢重别的新愁,其实是勾起往事的旧愁;明朝饯别的苦酒,怎比今晚欢聚的快酒;所以送别不如不送,是谓“愁见”,这两字将诗人惜别之意尽情托出。这两句结束了话旧,也等于在告别,有不尽惜别之情,有人生坎坷的感慨。

  诗从“酒初醒”起,到“酒幔青”结,在重逢和再别之间,在欢饮和苦酒之间,这一夜的话旧,也是清醒地回顾他们的人生经历。

  这首诗的特点是亲切自然。诗中语言朴素,真如对床夜语,闲话家常,朴素中自有一番真趣。司空图《诗品》论“自然”一格时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又说:“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其意大抵谓一依自然,无须离饰。如出自纯情自然,固有不夺之美,若感情单薄而欲假修饰以成章,纵使雕绘满目,终如剪彩为花,而生气皆绝。诗中“夜合花开香满庭”句,浅而不浮,艳而不俗,无待修饰而韵味天成。夜合花开,紧扣诗题“夏夜”,结构浑然。花香满庭,透入帘幕。人未出户,已知香气的浓郁程度。“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两句,信手拈来,自然妙对,绝不露斧凿痕迹。前人说,“自然则当然而然,不知其所以然而然。”叔向此诗,大约可以当之。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66-667

xià宿biǎoxiōnghuàjiù--dòushūxiàng

huākāixiāngmǎntíngshēnwēizuìchūxǐng

yuǎnshūzhēnzhòngcéngjiùshìliángtīng

értóngjiēzhǎngniánqīnyǒubàndiāolíng

míngcháoyòushìzhōubiéchóujiànqiáojiǔmànqīng

湖山经醉惯。渍春衫、啼痕酒痕无限。又客长安,叹断襟零袂,涴尘谁浣。紫曲门荒,沿败井、风摇青蔓。对语东邻,犹是曾巢,谢堂双燕。
湖山¹经醉惯。渍(zì)²春衫、啼痕酒痕无限。又客长安,叹断襟(jīn)零袂(mèi)³,涴(wǎn)尘谁浣。紫曲门荒,沿败井、风摇青蔓。对语东邻,犹是曾巢,谢堂双燕。
译文:湖光山色间醉饮我早已见惯,那时我衣服上染遍了点点泪痕、斑斑酒痕。如今我又一次来到京城临安客居,可叹衣服破碎,可又有谁来为我洗涤呢?熟悉的坊曲门前已是一片荒凉,只有爬满枯井边沿的青青藤蔓在风中摇摆。东邻梁间相对呢喃的,大概还是旧时筑巢于华堂的双燕吧!
注释:三姝媚:词牌名。史达祖创调。调名源于古乐府《三妇艳》。双调,94字,仄韵。毛先舒《填词名解》云:“古乐府《三妇艳》词,缘以名,亦名《三姝媚》曲。”¹湖山:指西湖及湖边的高山。²渍:沾染。³断襟零袂:指衣服破碎。襟:衣领。⁴浣:洗涤。⁵紫曲:指妓女所居的坊曲。
春梦人间须断。但怪得、当年梦缘能短。绣屋秦筝,傍海棠偏爱,夜深开宴。舞歇歌沈,花未减、红颜先变。伫久河桥欲去,斜阳泪满。
春梦人间须断。但怪得、当年梦缘能短。绣屋秦筝,傍海棠偏爱,夜深开宴¹。舞歇歌沈,花未减、红颜先变。伫久河桥欲去,斜阳泪满。
译文:人间的春梦总是要做完的我也知道,奇怪的只是那段如梦的情缘,竟会这样的短暂。还记得你在绣房里抚弄秦筝的情景,特别令我喜爱的是深夜里在海棠花下摆开宴席。不再能见到你跳舞了,你的歌声也从此沉寂,花儿仍不减当初的娇艳,可似花的容颜却早已凋残。我久久地站立在河桥上,当要离去时,夕阳洒下了余晖,我的眼中不觉已充满了泪水。
注释:¹绣屋秦筝,傍海棠偏爱,夜深开宴:是说承平时的歌筵酒宴。绣屋:指华丽的住所。

  这是一首感旧伤怀词,萍踪浪迹的词人吴梦窗一日路过都城临安(今杭州),来到当年曾栖息过的住处看望,但见荒草填门,井垣颓败,不禁感触纷纭,情不自胜,于是吟成此词,以抒襟怀。

  上阕着重描写故居现时的荒凉景象。开头三句交代自己自离开故居之后这许多年来的飘零生涯:“湖山经醉惯。”寥寥五字便作了一个形象的概括。“湖山”表现浪迹江湖;“醉”意味着借酒浇愁,生不得意;而“惯”则表示这样的生活已习以为常,成为习惯。为了进一步形象化,词人以“渍春衫,啼痕酒痕无限”加以具体描写。陆放翁有“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的诗句,词人在这里以酒痕啼痕湿渍春衫表现自己的飘零生涯,比陆诗分量更重,其悲苦程度也更胜一筹。“又客长安”乃“过都城”的点题之笔,“长安”不过是一个借喻,实指南宋都城临安。“叹断襟零袂”二句自画出诗人窘困落魄的形象:衣衫褴褛,尚且积尘染垢,无人替他收拾洗涮。按诗人吴文英一生未曾入仕,只做过一点掌管文书的小职务,生活经常穷苦落魄,他曾有“几处路穷车绝”的词句自诉境遇的困顿窘迫。

  “紫曲荒门”以下三句写自家故居今日败落的景象:“紫曲”系京都巷陌的称谓,在紫门朱院的映衬下,自己的门前长满荒草,院中的井台破败不堪,蔓草披离,在风中摇曳着……更令人触目伤怀。“对语东邻”三句用的是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典故,系指旧居东邻的家门亦已败落,而今为平民所居,那巢中栖着的还是当年华屋下的燕子。词中不仅写自己旧居的荒芜,也写东邻的变迁,这就较为广阔地写出世事的沧桑和朝廷的倾轧,暗示出南宋王朝的内部矛盾斗争,和日益走向衰败的颓势。

  下阕侧重描写昔日故居的繁华,由今抚昔,更表现出词人内心的伤痛。“春梦人间须断”是一句饱含哲理内涵的警语,也是词人凭吊旧居后的一声深沉的感叹:春梦是短暂的,而且其中断也是必然的,“世间哪有不散的筵席”?这是古往今来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理。谁也不能责怪梦缘的转瞬即逝,然而过去的记忆毕竟是让人留恋的。“绣屋秦筝”三句是对昔日美好记忆的展示:绣屋中筝声阵阵;海棠花在阶前傍着人儿开得那般娇艳;夜深了、酒宴才开;轻歌曼舞更增添了欢乐的氛围……“舞歇歌沉”三句是追述当年的情变:就在那时,歌方停,舞才歇,花还盛开着,不知为何,她便变了心,从此就再无信息……唉,昔日的悲欢都像梦一样逝去了,又如东流水般永不再返。久久地站在河桥边眺望自家荒草丛生的故居的词人要走了,却又舍不得离去,在夕阳影里,诗人的眼中满含的是苦涩辛酸的泪水。“伫久河桥欲去,斜阳泪满”实在是一个漂亮的结尾,它不仅最后点明了词人怅观故居的方位和距离,而且使我们看到了词人茕茕凭吊的身影,河桥一斜阳;伫久一欲去一泪满,既有环境、时间,又有动作、情绪,这二者交融渗透,创造出一个多么充满诗意、多么富有内蕴的鲜明独特的意境呵!

sānshūmèi ·guòchéngjiùyǒugǎn

wényīng sòngdài 

shānjīngzuìguàn chūnshān hénjiǔhénxiàn yòuchángān tànduànjīnlíngmèi wǎnchénshuíhuàn ménhuāng yán沿bàijǐng fēngyáoqīngmàn duìdōnglín yóushìcéngcháo xiètángshuāngyàn 
chūnmèngrénjiānduàn dànguài dāngniánmèngyuánnéngduǎn xiùqínzhēng bànghǎitángpiānài shēnkāiyàn xiēchén huāwèijiǎn hóngyánxiānbiàn zhùjiǔqiáo xiéyánglèimǎn 
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
去岁辞巢(cháo)¹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
译文:去年离开这里,挥别左邻右舍,今年回来惊讶草堂竟然焕然一新。
注释:¹巢:家。
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
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
译文:在花丛里聊天相互问侯,但这些已经不是去年的故人了。
塞垣秋草,又报平安好。尊俎上,英雄表。金汤生气象,珠玉霏谭笑。春近也,梅花得似人难老。
塞垣(yuán)秋草,又报平安好。尊俎(zǔ)上,英雄表¹。金汤生气象,珠玉上(fēi)谭笑。春近也,梅花得似²人难老。
译文:你守边有功,塞垣年年平安无事。你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有“决胜尊俎之间”的才能。你使金陵城防固若金汤,呈现出一派新气象,且谈笑风生,言如珠玉。春天就要到了,梅花有衰老的时候,而人并不像梅花那样易老。
注释:¹英雄表:英雄气概。上,散。²得似:怎似。
莫惜金尊倒。凤诏看看到。留不住,江东小。从容帷幄去,整顿乾坤了。千百岁,从今尽是中书考。
莫惜金尊¹倒。凤诏²看看到。留不住,江东小。从容帷(wéi)(wò)³去,整顿乾坤了。千百岁,从今尽是中书考
译文:尽情饮酒吧,你很快便会应诏入朝。你是治国之才,在江东地方千里,难以施展才华。回到朝廷,运筹帷幄,整顿乾坤,收复中原地区,把国家治理好。这样你将和唐代郭子仪一样,从今至老,永为贤相,千古流芳。
注释:¹尊,同“樽”,古代盛酒器具。²凤诏:指皇帝的诏书。³帷幄:指决策处。⁴中书考:用唐郭子仪事。中书,即中书令,指宰相。唐以中书、尚书、门下为三省,其令长俱为宰相。

  《千秋岁·为金陵史致道留守寿》是一首寿词。其思路与寿韩南涧词相近,大致是赞颂寿主的事功,寄托词人的爱国情思。

  词的上片写史致道的事功与谈吐。在中国古代,每逢秋高马肥的季节,北方外族统治者往往侵扰汉族地区,宋代也是如此。“塞垣”二句从此出发,写史致道守边有功,塞垣年年平安无事。这两句紧扣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突出地描叙了史致道的功业。塞垣“平安好”。这同史致道的非凡才能有极大关系。《战国策·齐策》说,一个有才华的人,能使“千丈之城,拔之尊俎之间;百尺之冲,折之桩席之上”,徐陵《九锡文》也说:“决胜尊俎之间。”“尊俎”二句,运用上述典故,写史致道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有“决胜尊俎之间”才能,从而揭示出塞垣平安的原因。作为一路的主帅,史致道不仅在对敌斗争中取得显著成绩,在内政方面也表现不俗。故接下去二句先写兴建“镇淮”、“饮虹”二桥,使金陵城防固若金汤,呈现出一派新气象。而“珠玉霏谈笑”,实为“谈笑霏珠玉”的倒装,谓其谈笑风生,言如珠玉,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春近也”二句以梅衬人,言梅有哀时.而人并不像梅那样易老,用婉转手法,表达出祝君长寿之意。

  词的下片写对史致道的期望,祝史致道出将入相,整顿乾坤,建功立业。“莫惜”句劝其尽情饮酒,再表祝寿之意。“看看”有转眼之间的意思。“风诏看看到”,言其很快便会应诏入朝,担当大任。“留不住”二句则反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之意,谓史致道为治国之才,江东地方千里,难以施展其才华。从容,言举动舒缓,具体到为政而言,是说宽不失制,动不失和,处理问题得当。故“从容”二句是说,史致道回到朝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整顿乾坤,收复中原地区,把国家治理好。“千百”二句是说,那样的话,史致道将和唐代郭子仪一样,从今至老,永为贤相,千古流芳。史致道的治绩、才能如何,史无明言,词人对其是否过誉或谀佞,也应引起注意。

  此词语美词工,格调恢宏,字里行间,不仅赞颂了寿主的功绩,还热切期望将领们挥军北伐,净扫强虏,恢复河山。这也是众多爱国志士们的共同心愿。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朱德才 等.辛弃疾词新释辑评(上册).北京:中国书店,2006:22-25

qiānqiūsuì··wèijīnlíngshǐzhìdàoliúshǒu寿shòu--xīn

sāiyuánqiūcǎoyòubàopíngānhǎozūnshàngyīngxióngbiǎojīntāngshēngxiàngzhūfēitánxiàochūnjìnméihuāshìrénnánlǎo

jīnzūndàofèngzhàokànkàndàoliúzhùjiāngdōngxiǎocóngróngwéizhěngdùngānkūnleqiānbǎisuìcóngjīnjǐnshìzhōngshūkǎ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