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
有田有地皆吾主,无法无天是为民。
译文:有田有地的都是我的主人,无法无天的却是你的国民。
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
重庆有官皆墨吏¹,延安无土不黄金。
译文:重庆当官的都是贪官污吏,延安得每一寸土地都黄金。
注释:¹墨吏:贪官污吏。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
译文:我们炸桥挖路是团结,夺地争城是革命斗争。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遍地哀鸿¹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²
译文:纵便安鸿遍地血流满地,这无非是想拯救中国人民。
注释:¹哀鸿:悲鸣的鸿雁。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²救苍生:拯救中国人民。

  “有田有地皆吾主”,诗人在此传达给我们的意思并不是表面的有田有地的人都是我的主人,而有更深的意思,即:全中国广大人民都是我的主人;工人、农民将当家作主,田、地将收归国有。

  接着诗人一转,剑锋指向蒋介石集团,“无法无天是为民”。反动派认为我们共产党不交出军队就没有合法地位,那么我们这群“无法无天”的革命者就是你的国民。1945年3月1日,蒋介石就亲口说过:共产党交出军队,才有合法地位。而毛主席回答道:“我们没有交出军队,所以没有合法地位,我们是‘无法无天’。”(引自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这里的“为民”就是指国民党政府的百姓。

  “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句,诗人概括地写出“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不同情形。重庆的国民党官僚个个都是贪官污吏,而共产党领导的延安每一寸土地都是黄金。前者腐败没落,后者廉洁清明、欣欣向荣。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句,写了共产党同国民党所进行的斗争。人民军队“炸桥挖路”是为了团结,即解放全中国人民;我们夺地争城是为了同反动派作斗争,为了建设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中国。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句,诗人告诉我们,斗争是会流血的;中国的土地哀鸿遍野,血流遍地,但这一切无非是为了最后拯救中国人民,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旧中国中解救出来。最后一句,诗人庄严地表达了共产党人的信念与良心。

参考资料:
1、 人民网.七律·忆重庆谈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田有地的都是我的主人,无法无天的却是你的国民。

重庆当官的都是贪官污吏,延安得每一寸土地都黄金。

我们炸桥挖路是团结,夺地争城是革命斗争。

纵便安鸿遍地血流满地,这无非是想拯救中国人民。

注释

墨吏:贪官污吏。

哀鸿:悲鸣的鸿雁。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

救苍生:拯救中国人民。

赏析

  “有田有地皆吾主”,诗人在此传达给我们的意思并不是表面的有田有地的人都是我的主人,而有更深的意思,即:全中国广大人民都是我的主人;工人、农民将当家作主,田、地将收归国有。

  接着诗人一转,剑锋指向蒋介石集团,“无法无天是为民”。反动派认为我们共产党不交出军队就没有合法地位,那么我们这群“无法无天”的革命者就是你的国民。1945年3月1日,蒋介石就亲口说过:共产党交出军队,才有合法地位。而毛主席回答道:“我们没有交出军队,所以没有合法地位,我们是‘无法无天’。”(引自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这里的“为民”就是指国民党政府的百姓。

  “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句,诗人概括地写出“国统区”和“解放区”的不同情形。重庆的国民党官僚个个都是贪官污吏,而共产党领导的延安每一寸土地都是黄金。前者腐败没落,后者廉洁清明、欣欣向荣。

  “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句,写了共产党同国民党所进行的斗争。人民军队“炸桥挖路”是为了团结,即解放全中国人民;我们夺地争城是为了同反动派作斗争,为了建设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中国。

  “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句,诗人告诉我们,斗争是会流血的;中国的土地哀鸿遍野,血流遍地,但这一切无非是为了最后拯救中国人民,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旧中国中解救出来。最后一句,诗人庄严地表达了共产党人的信念与良心。

参考资料:
1、 人民网.七律·忆重庆谈判
创作背景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等从延安到重庆和国民党谈判。在谈判期间,毛泽东会见了宋庆龄、冯玉祥、柳亚子等民主人士和妇女界、民族工商业界的著名人士以及外国友好人士,柳亚子先生向毛泽东要诗词,毛泽东抄写了以前作的《沁园春·雪》给他,之后又吟成这首《七律·忆重庆谈判》。

参考资料:
1、 李晓琳、唐名利.毛泽东诗词鉴赏.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143~144页
毛泽东

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 7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夜市¹千灯照碧云²,高楼红袖(xiù)³客纷纷
译文:扬州城里夜市繁华,千灯万火映照碧云,高楼内外到处可见浓妆艳抹的女子,那些寻欢作乐的游客纷纷而来,络绎不绝。
注释:¹夜市:夜间的集市。反映唐时城市商业的繁荣。²碧云:碧空。³红袖:原指女子的艳色衣衫,这里借代女子。⁴纷纷:众多。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如今不似时平日¹,犹自²(shēng)³彻晓闻
译文:如今的天下纷乱不已,再也不像以往的太平盛世那样,但想不到这里依然是笙歌一片,通宵不散。
注释:¹时平日:承平之日。²自:语气助词,表肯定,无实义。³笙歌:歌舞的音乐。笙,簧管乐器。此处泛指乐器演奏时发出的声音。⁴晓闻:通宵达旦。

  这首诗从其夜景着笔,可说从一个重要侧面表现了扬州的繁华,连同诗人的感慨。

  前两句实写扬州夜景。首句写其静景。“千灯”,说明灯之多。诗人在地面“千灯”和距离地面遥远的“碧云"之问只用一个“照”字,就将夜晚扬州灯光的光亮程度真实表现了出来。次句则写动景,整个扬州市,酒楼多,歌妓多,乘兴吃酒玩乐的商客多;而这“三多”合为一体,就使扬州市的夜晚成为一个喧嚣的、旋转的世界。

  三、四句写诗人的感慨。看到眼前繁盛景象,诗人不禁联想到扬州以外广大地区的萧条败落。自从“安史之乱”以来,唐帝国整体机制日见衰朽,外患频仍,内忧不绝,所以诗人感慨“如今”时局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安定太平了。可是这种国势日衰景况在扬州好像还没有被感知到,人们仍然由着自己的心性,踏着乐器吹奏出的节拍,载歌载舞,通宵达旦。这中间虽有辛辣的嘲讽,但更多的还是对人们感觉迟钝而表现出的深深忧虑。

  这首诗不惟内容深刻,而且构思精奇。诗人巧妙地由写扬州繁华夜景开局,最终却落在将人们视线引向对整个唐帝国命运的思考上,显示出一种讽喻的创作意向。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482

kànyángzhōushì--wángjiàn

shìqiāndēngzhàoyúngāolóuhóngxiùfēnfēn

jīnshìshípíngyóushēngchèxiǎowén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凝碧¹旧池头²,一听管弦³凄切。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kān)华发
译文:想起往日宫廷中的池苑,一听到过去宫中的音乐,我立刻感到无限的凄凉之情。有多少当年梨园的曲调在里面,一声声,令我这白发老人实在难以回想往事所添的忧愁。
注释:¹凝碧:王维被安禄山所拘,曾赋《凝碧池》诗。²池头:犹池边。³管弦:指管弦乐。⁴梨园:唐明皇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号皇帝梨园弟子。宫女数百,亦称梨园弟子。后泛指演剧的地方为梨园。⁵华发:花白头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bàng)野烟发。惟有御沟¹声断,似知人呜咽。
译文:乱世之间,杏花也无处可逃,只有独自依傍着荒野默默开放,没有人欣赏和怜惜。只有御沟中的水声,知道人心中的忧伤。
注释:¹御沟:皇宫水沟。

  这首小词可谓字字哀婉,句句凄切,爱国情思通贯全篇。汴京原是宋朝故都,特别是上源驿原是宋太祖赵匡胤举行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奠定宋朝基业的发祥地。可是经过“靖康之变”,这儿竟成了金人的天下。如今韩元吉来到这宋朝的故都,宋朝的发祥之地,江山依旧,人物全非,怎能不凄然饮泣?

  词的上片运用了一个情境与它相似的历史事件,抒写此时此际的痛苦。据《明皇杂录》记载,天宝末年,安禄山叛军攻陷东都洛阳,大会凝碧池,令梨园子弟演奏乐曲,他们皆欷?#91;泣下,乐工雷海青则掷乐器于地,西向大恸。诗人王维在被囚禁中听到这一消息,暗地里写了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宫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诗中描写了战后深宫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自己的哀苦心境。韩元吉此词,在措词与构思上,无疑是受到这首诗的影响。但它所写的矛盾更加尖锐,感情更加沉痛。

  因为作者是直接置身于矛盾冲突之中,对心灵的震动更甚。“凝碧池”虽是以古喻今,属于虚指,而着一“旧”字,则有深沉的含义。偏偏就在这宋朝旧时“虏使迎饯之所”,听到宋朝旧时的教坊音乐,“汉使作客胡作主”,整个历史来了一个颠倒。这对于一个忠于宋朝的使者来说,该是多么强烈的刺激!上源驿的一草一木,教坊乐中的一字一腔,无不震撼着他的心灵,于是词人不禁发出一声感叹:“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这是一个从声音到外貌的转化,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心理矛盾,包藏着无比深沉的隐痛。因为这音乐能触发人的悲愁,而悲愁又易催人衰老,所以说“总不堪华发”。词人以形象精炼的言语,道出了自己在特定环境下复杂心理活动,手法是极其高明的。

  词的下片,构思尤为巧妙。开头两句,既点时间,亦写环境,并用杏花以自拟“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以虚带实,兴寄遥深,其中隐有深刻的含义。所谓写实,是指杏花在二月间开花,而汴京赐宴恰在其时。金人的万春节在其中都燕山(今北京市)举行庆典,韩元吉此行的目的地为燕山;其到汴京时间,当如前引陆游诗所云在二月中间。杏花无法避开料峭的寒风,终于在战后荒凉的土地上开放了;词人也象杏花一样,虽欲避开敌对的金人,但因身负使命,不得不参与宴会,不得不聆听令人兴感生悲的教坊音乐。词人以杏花自喻,形象美丽而高洁;以野烟象征战后荒凉景象,亦极富于意境。而“无处避春愁”五字,则是“词眼”所在。有此五字,则使杏花人格化,使杏花与词人产生形象上的联系。此之谓美学上的移情。“野烟”二字,虽从王维诗中来:“杏花”的意念,也可能受到王维诗中的“秋槐”句的启迪,但词人把它紧密地联系实境,加以发展与熔铸,已浑然一体,构成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品。

  结尾二句仍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心中的悲哀。北宋汴京御沟里水,本是长年流淌的。可是经过战争的破坏,早已阻塞干涸了。再也听不到潺潺流淌的声音。这在寻常人看来可能没什么感觉,可是对韩元吉这位宋朝的使臣来说,却引起他无穷的感怆,他胸中怀有黍离之悲,故国之思,想要发泄出来,却碍于当时的处境。满腔泪水,让它咽入腹中。但这种感情又不得不抒发,于是赋予御沟流水以人的灵性,说它之所以不流,乃是由于理解到词人内心蕴有无限痛苦,怕听到呜咽的水声会引起抽泣。这样的描写是非常准确而又深刻的。人们读到这里,不禁在感情上也会引起共鸣。

hǎoshìjìn ·biànjīngyànwénjiàofāngyuèyǒugǎn

hányuán sòngdài 

níngjiùchítóu tīngguǎnxiánqiè duōshǎoyuánshēngzài zǒngkānhuá 
xìnghuāchùchūnchóu bàngyān wéiyǒugōushēngduàn zhīrén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¹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²。易于即自腰笏(hù)³,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gēng)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译文:何易于曾经做过益昌县县令。益昌县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在嘉陵江南岸。有一次,刺史崔朴曾经趁着春光明媚,带了许多宾客,坐着大船,唱歌喝酒,从上游放舟东下,船一直到益昌县附近。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亲自把手板插在腰带里,拉着纤,跑上跑下奔忙。刺史发现县令在拉纤,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何易于说:“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在养桑喂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损失。易于是您主管下的县令,现在没什么事干,可以来承当这个差使。”刺史(听了很羞愧)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上岸骑马一起回去了。
注释:¹乘春:乘着春天的美景。²挽舟:指拉纤。³腰笏把手板插在腰带上。⁴隙:空闲,这里指时间。⁵属令:属于县的县令。
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
春城¹儿女纵春游,醉倚(yǐ)层台²笑上楼。
译文:扬州城里的儿女纵情地春游,饮酒微醉便斜倚高台欢笑地登上高楼。
注释:¹春城:指扬州。²层台:高台。
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
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¹无个解春愁(chóu)
译文:满眼落花纷飞,让人生出多少惜春情意,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懂得春将归去的忧愁!
注释:¹若何:如何。

  这首诗写春游的欢乐情景,表达了诗人由春游产生悲愁的独特感受。前两句写春城儿女春游的欢乐情景,后两句写诗人对春光无限珍惜的悲愁。用语平平,但能传达出意味深长之感。

  “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写春游之景。王令家居扬州,乃繁华之地。春天的扬州更是满城春风春景,春柳春花。杜牧有诗“春风十里扬州路”,韩拥有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诗以“春城”以首,接之以“春游”,无限恣游之景,尽在一“纵”字之中。具体“纵”意,接下来“醉倚层台笑上楼”便展开一幅明媚春光下春城儿女纵情春游的热闹画卷。当此春情,渐上层台,渐倚高楼,如斯风光,好不醉人。一“醉”字,既可理解为春酒小酌,酒意使然,又可理解为春风化人,春景使醉。正是:莫问春情几许,但看春情如醉。

  “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诗人笔锋一转,由满城春花骤至满眼落花,感伤之意,倏忽袭来,令人防不胜防。此等落花,非被风雨所摧,故无苏轼“西园落红难缀”之恨;非因暮春所取,故亦无曹雪芹“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之怨。此处落花,落在繁华时节,落在盛春之际。韶光未逝,我独凋零,众人皆欢,我独悲婉。诗人‘偷穷心狂高,不肯束世程。揭欲望丘轲,今昔相招迎”(《谢束丈见赠》),空怀抱负在身,奈何世不相容。王令逝时年未三十,作此诗时亦正当二十余岁的大好年华,而忧愁苦闷如斯,决非偶然。“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用语平平,未有奇字,与其《假山》诗“旧山风老狂云根,重湖冻脱秋波骨”之奇险风格绝不相类,然而用意别出,自有机杼,故亦能传达出意味深长之感。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88-290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阴晴 一作:晴阴)
乳鸭¹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阴晴 一作:晴阴)
译文:小鸭在池塘中或浅或深的水里嬉戏,梅子已经成熟了,天气半晴半阴。
注释:¹乳鸭:刚孵出不久的小鸭。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pí)(pá)¹一树金。
译文:在这宜人的天气里,邀约一些朋友,载酒宴游了东园又游西园。风景如画,心情格外舒畅,尽情豪饮,有人已经醉醺醺了。园子里的枇杷果实累累,像金子一样垂挂在树上,正好都摘下来供酒后品尝。
注释:¹枇杷:植物名,果实球形,成熟时呈金黄色。味甜,可食。

  《初夏游张园》属于田园诗,色调明丽,气氛热烈,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这首诗写的是江南初夏时人们宴饮园林的生活情景。

  题目“游”字,自然点出了诗人赏心悦目、情致勃勃的感受。张园的风光夺目生辉,引人入胜。“乳鸭”在时深时浅的水中戏游,“熟梅天气”似阴似晴,在诗人的眼里都是那样的富有情趣,增添了无限的游兴。诗中“半”字用得精妙,状写天气忽阴忽晴、变幻莫测的特点,至为准确;同时也传达了诗人的内心感受,迷离恍惚,朦朦胧胧。一树一树的梅子,熟透了,红褐色,硕大果.样子很是令人垂涎。

  春末夏初,梅雨季节,江南的天气似阴还晴,变幻不定,那些机灵活泼的小鸭,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地跳下水塘,不管水深水浅,自由自在游乐。池塘清波粼粼之上,游动着一个个淘气调皮的小精灵,池塘似阴似晴的上空回荡着嘎嘎欢叫的声音,好一派欢快、热闹的景象。诗人被张园的风光陶醉了。

  诗歌前两句里,通过“乳鸭”、“熟梅”等景物,逼真地描绘了初夏的景致,读后使人感到真实生动。

  一个“醉”字不仅状写果农欢饮至醉的情态,更折射出人们幸福快乐的心情。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乡,他们勤劳能干,经营自己的生活,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焉能不醉?同时从读者、诗人这个角度来看,这个“醉”字,其实也流露出诗人、读者深深地被果园的气氛所感染,满心欢喜、无比幸福的感觉。“一树金”这种表达属于超常搭配,本来是一树枇杷,颗颗饱满,金黄灿烂,耀眼生辉,令人垂涎,诗人形象描绘为“一树金”,给人的感觉就是一树金子,一树丰收,一树欢悦。快乐洒在枇杷树上,欢笑回荡在果园上空,果农们欢天喜地,心花怒放啊!他们用最朴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满足和幸福。

  诗歌三、四两句就描写了果农丰收欢乐的生活情景。每一座果园都在庆贺丰收,那满树金黄色的枇杷,带给果农无限欢乐。年成好,果园丰收,理当庆贺,偌大园子,到处是欢笑的声音,到处是陶醉的笑容。

  丰收的喜悦、生活的富足是诗歌要表现的主题,这首《初夏游张园》,诗人用心用情,用欢乐、用幸福感染和陶醉读者。

参考资料:
1、 偃月公子著.你的时光,我曾来过: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05:第167页
2、 (宋)谢枋得选编;郭春艳,郑婷评注.千家诗:黄山书社,2011.07:第38页
3、 康素娟等注译.白话千家诗:三秦出版社,1996年05月第1版:第71页
4、 屈原,李白等著.楚辞 千家诗: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05:第244页

chūxiàyóuzhāngyuán

dài sòngdài 

chítángshuǐqiǎnshēn shúméitiānbànyīnqíng  (yīnqíngzuò qíngyīn )
dōngyuánzàijiǔ西yuánzuì zhāijìnshùjī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