泷西一龙井,涓滴是真泉。有本云根里,无声瀑布边。
泷西一龙井,涓滴是真泉。有本云根里,无声瀑布边。
寒宜带冰食,暖待扫花眠。清绝使君爱,为亭向紫烟。
寒宜带冰食,暖待扫花眠。清绝使君爱,为亭向紫烟。
屈大均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 2341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
秦州城北寺,胜迹隗嚣宫。
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
月明垂叶露,云逐渡溪风。
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清渭无情极,愁时独向东。
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
与客携壶¹上翠微²,江涵³秋影雁(yàn)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雁,菊花须插满头归。
译文:同客人带酒登山,长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刚刚从这里飞过。人活在世上难遇一次开心欢笑的时候,趁年轻时头插满菊花玩个痛快回来。
注释:定风波: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一作《定风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琼枝》。格律以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韵,二仄韵,下片六句四仄韵,二平韵,即欧阳炯所做格律为正体,另有七种变体。重阳:即重阳节。¹携壶:带酒。²翠微: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³涵:容纳,倒映。⁴初:第一次,刚刚。⁵尘世:人间。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mǐng)(dǐng)¹²(chóu)³佳节了,云峤(qiáo),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雁,牛山何必更沾衣。
译文:以大醉来酬谢重阳节日之景,朝着高耸入云的山登高,用不着去怨太阳快落山了。古往今来有谁不老死,数不清啊,没有必要像齐景公登牛山触景生情而哭泣。
注释:¹酩酊:沉醉,大醉。²但:只是。³酬:酬谢。⁴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⁵登临:登山临水。⁶斜晖:夕阳。⁷多雁:数不清。⁸牛山: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上片,以景入情,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开头两句点明“上翠微”的行踪,描绘“江涵秋影”与“雁初飞”的两幅画面。触景生情,便迅速推出“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三句人生箴言。趁着这大好的年华、大好的秋光大笑,插黄花。上片即花生情,也为过渡到下片暗示了一笔。

  下片,由即花生情进入到写以酒助兴。饮酒抒情,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文化,称之为“酒文化现象”,苏轼也不例外。“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写把酒临风,喝个痛快是为了酬谢佳节。登山临水,同样也是为了酬谢佳节。即使夕阳快落山了,也用不着愁怨。夕阳是自然界中“无限好”的景致,自然人生“夕阳”也应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直言人的衰老死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杜牧含蓄地说人生“只如此”,而苏轼则直言不讳人生“谁不老”。尤其词的最后引齐景公泣牛山的故事,传情达意,精炼入微,可谓妙笔。

  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苏轼虽然感叹世事多艰,但是不消沉,不伤感,充分显示了苏轼对世事、人生短暂的恬淡达观的胸襟。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620-622

dìngfēng··zhòngyáng--shì

xiéshàngcuìwēijiānghánqiūyǐngyànchūfēichénshìnánféngkāikǒuxiàoniánshǎohuāchāmǎntóuguī

mǐngdīngdànchóujiājiéleyúnjiàodēnglínyòngyuànxiéhuīwǎngjīnláishuílǎoduōshǎoniúshāngèngzhān

松雪飘寒,岭云吹冻,红破数椒春浅。衬舞台荒,浣妆池冷,凄凉市朝轻换。叹花与人凋谢,依依岁华晚。
松雪飘寒,岭¹云吹冻,红破数椒²春浅。衬舞台荒,浣(huàn)妆池³冷,椒凉市朝轻换。叹花与人凋谢,依依岁华
译文:古松积雪飘来寒意,岭头冬云吹成冰冻,数点红梅绽出浅浅的春色。聚景园中当年的歌舞楼台今已荒芜,宫女浣沙池今日冷寂,繁华市朝变作椒凉废苑,竟如此轻易!可叹梅花与人一样所存无几,相对依依共同迎来又一度岁暮。
注释:雪香亭:南宋孝宗在杭州清波门外建聚景园,奉高宗游幸,其后遂为累朝临幸之所。至理宗以后,日渐荒废。¹岭:即葛岭,在杭州西北十二里,西湖北。相传葛洪炼丹于此。²椒:梅花含苞未放时,其状如椒也。³衬舞台,浣妆池:应是聚景园中旧有之池台。浣:洗。⁴市朝:本指人众会集之处,这里是指朝代、世事。⁵岁华:既指岁月,也指年华。⁶晚:终,将尽。
共凄黯。问东风、几番吹梦,应惯识、当年翠屏金辇。一片古今愁,但废绿、平烟空远。无语销魂,对斜阳、衰草泪满。又西泠残笛,低送数声春怨。
共椒黯¹。问东风、几番吹梦²,应惯识³、当年翠屏金辇(niǎn)。一片古今愁,但废绿、平烟空远。无语销魂,对斜阳、衰草泪满。又西泠(líng)残笛,低送数声春怨。
译文:心情是一样的椒凉黯淡!试问东风方才几度来去,往日繁华已然成梦去远。东风啊,你一定多次见识过宋帝后妃的仪仗御辇。四处笼罩着伤今怀古的愁绪,满目是荒芜的草木与茫茫暮霭。我面对衰草斜阳默默无语,黯然魂消,泪流满面。远处西泠桥又传来断续的笛声,低低呜咽着春天的哀怨。
注释:¹椒黯:椒凉暗淡。²吹梦:吹醒当年的繁华梦。³惯识:识惯。翠屏金辇:翠屏,碧玉屏风,代指宫苑旧日豪华的设施。辇,人推挽的车。⁴金辇:贵族的车驾。⁵废绿:荒芜的园林。⁶销魂:非常感伤。李煜《子夜歌》:“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⁷西泠残笛:西泠,即西泠桥,在杭州西湖孤山下,为后湖与里湖之界。也名西陵、西林。残笛:断断续续的笛音。

  “松雪飘寒,岭云吹冻”,起笔一组工巧而自然的对句,点出天气,勾画梅亭的寒景,已透出凄怨之音。一个“飘”字,一个“吹”字,并见出体物之细、炼字之精。紧接着,“红破数椒春浅”一句揭示所咏之物。在料峭的寒风中,含苞如椒的梅花又绽出了几点红色。“红破”带出饱满的生机。梅花预报了春的到来。自然之春方始来临,而人事之春却早已消歇了。这是运用反衬手法,被衬托者便是下面“衬舞台荒,浣妆池冷”的残败景象。衬舞台、浣妆池疑是聚景园中旧有之池台,尚可令人想见当日歌舞管弦之繁,红拥翠簇之盛。奈何“市朝轻换”,良辰难再,如今这里只剩下荒凉的舞台,冷寂的妆池了。唯有那红梅依旧花开花落,念及于此,作者怎能不感到“凄凉”呢?句中“荒”、“冷”诸字形象地写出了物是人非之变。“轻换”是用淡笔写浓情,加重了哀痛,又有世情遽变,恍若梦幻的感觉。三句中,前两句开,后一句合。“叹花”两句折回雪香亭梅。词人为家国之恨忧思郁结,愁损年华;那红梅有知,似也同其哀感。这里,物我交映,彼此相怜,把伤国自伤,寂落无依的情感深沉地吐露出来。梅花初放,而诗人却想到了它的凋谢,则亡国之人的心绪可知,悼伤故国之意如见了。

  “共凄黯”三句近承上文之“凋谢”,远接篇首之“飘寒”、“吹冻”,是词论家所谓岭断云连的“提空之笔”。上片题面已足,此处又反复申说,以尽其意。“问东风”,是满腔悲愤无可告语之状,益见悲凉。“几番吹梦”,言恋恋于前朝,其情不能自己,至于梦魂牵绕;一梦觉来,更是凄伤惆怅无限。“应惯识”者,当就老梅而言,谓今日之梅“应惯识”当年之“翠屏金辇”之盛时车骑。屏、辇意从前文“衬舞台”、“浣妆池”出,反透“市朝轻换”之意。“惯识”,有殷勤问故朝的深情;“应”,推度之辞,含心事茫茫、然疑不定之神态。下面两句倒装。“但”字一转,然后落下,作一波峭。“废绿平烟空远”,指眼前之景物。曰“废”、曰“空”,语气衰颓。曰“平”、曰“远”,则置身亭上,居高远眺之状。六字中一字一层,情景兼胜。回应上文,反剔出江山兴废之恨。寄慨苍茫,令人生无穷的哀叹。接下,“无语”二句,花与人共写。昔日宫苑的官梅,如今自开自落在荒寒的废圃。衰草、斜阳,状其景;销魂、泪满,言其情。与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同一机杼。结拍两句,以《落梅花》之西泠残笛,重加渲染。面对废绿、荒烟、斜阳、衰草、残笛,词人们唯有满腔的亡国之痛,唯有沉默无语黯然销魂,唯有欷欺大恸热泪纵横!国亡园荒梅落人老,至此,吊故国、吊梅花和吊自己已浑然不可分辨。

参考资料:
1、 郑春山主编.千古绝唱 中国古典文学赏析: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09:第3042页

xiànxiānyīn··diàoxuěxiāngtíngméi--zhōu

sōngxuěpiāohánlǐngyúnchuīdònghóngshùjiāochūnqiǎnchèntáihuānghuànzhuāngchílěngliángshìcháoqīnghuàntànhuāréndiāoxièsuìhuáwǎn

gòngànwèndōngfēngfānchuīmèngyīngguànshídāngniáncuìpíngjīnniǎnpiànjīnchóudànfèi绿píngyānkōngyuǎnxiāohúnduìxiéyángshuāicǎolèimǎnyòu西língcánsòngshùshēngchūnyuàn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高标¹跨苍穹²,烈风³无时休。自非旷士怀,登兹(zī)百忧。
译文:慈恩寺塔高超出穹庐似的青天之外,强劲的风吹得没有休止的时候。假若没有心胸开阔之人的胸怀,登上此楼反而会触景生情,生出许多忧愁。
注释:¹高标:指慈恩寺塔。标:高耸之物。²苍穹:青天。穹:一作“天”。³烈风:大而猛的风。⁴休:停息。⁵旷士:旷达出世的人。旷:一作“壮”。⁶兹:此。翻:反而。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非教¹力,足²可追冥(míng)³。仰穿龙蛇窟(kū),始出枝撑
译文:登上慈恩寺塔极目远驰,方知佛教的威力之大,足可以构思佳作,探寻胜境。仰面穿过弯曲的磴道,方才走出支木交错的暗处,终于登上顶层。
注释:¹非教:佛祖释迪牟尼说法时常借形非以教人,故佛教又有非教之称。佛塔即是佛教的非征。²足:一作“立”。³冥搜:即探幽。⁴龙蛇窟:形容塔内磴道的弯曲和狭窄。⁵出:一作“惊”。⁶枝撑:指塔中交错的支柱。⁷幽:幽暗。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七星¹在北户²,河汉³声西流。羲(xī)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译文:夜间在塔上仰观北斗七星好像在塔的北窗口,耳边仿佛听到银河的水声向西流动。白日登塔仰视天空,那羲和鞭赶太阳迅速西进,秋神少昊给人间带来了清秋。
注释:¹七星:北斗七星,属大熊星座。²北户:一作“户北”。 ³河汉:银河。⁴羲和:古代神话中为太阳驾车的神。⁵鞭白日:言日行之快,如鞭促赶。⁶少昊:古代神话中司秋之神。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秦山¹忽破碎²,泾(jīng)³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译文:俯看终南诸山忽若破碎成块,泾渭之水清浊也难以分辨。从上往下一眼望去,只是一片空蒙,哪还能辨出那里是都城长安呢?
注释:¹秦山:指长安以南的终南山,山为秦岭山脉一部分,故云秦山。²破碎:终南诸峰,大小错综,登高眺望,山峦如破碎。³泾渭:泾水和渭水。⁴不可求:难辨清浊。⁵但:只是。⁶一气:一片朦胧不清的样子。⁷焉能:怎能。⁸皇州:京城长安。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回首叫虞(yú)(shùn)¹,苍梧²云正愁。惜哉瑶池饮³,日晏(yàn)昆仑丘。
译文:回过头去呼唤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见虞舜的寝陵苍梧之地正生起一片愁云。痛惜啊!当年穆王与王母在昆仑瑶池饮酒作乐,竟然喝到夜幕降临到昆仑山头。
注释:¹虞舜:虞是传说中远古部落名,即有虞氏,舜为其领袖,故称虞舜。²苍梧:这里用以比拟葬唐太宗的昭陵。³饮:一作“燕”。⁴晏:晚。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黄鹄(hú)¹去不息²,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³,各有稻粱谋
译文:黄鹄不停地一个个远走高飞,哀哀鸣叫不止,不知前去投向何方。你们看那些追阳逐暖的群雁,各自有着谋取稻梁的术算。
注释:¹黄鹄:即天鹅,善飞,一举千里。²去不息:远走高飞。³随阳雁:雁为候鸟,秋由北而南,春由南而北,故称。此喻趋炎附势者。⁴稻粱谋:本指禽鸟觅取食物的方法,此喻小人谋取利禄的打算。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诗一开头就出语奇突,气概不凡。不说高塔而说高标,使人想起左思《蜀都赋》中“阳鸟回翼乎高标”句所描绘的直插天穹的树梢,又使人想起李白《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句所形容的高耸入云的峰顶。这里借“高标”极言塔高。不说苍天而说“苍穹”,即勾画出天像穹窿形。用一“跨”字,正和“苍穹”紧联。天是穹窿形的,所以就可“跨”在上面。这样夸张地写高还嫌不够,又引出“烈风”来衬托。风“烈”而且“无时休”,更见塔之极高。“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二句委婉言怀,不无愤世之慨。诗人不说受不了烈风的狂吹而引起百忧,而是推开一步,说他自己不如旷达之士那么清逸风雅,登塔俯视神州,百感交集,心中翻滚起无穷无尽的忧虑。当时唐王朝表面上还是歌舞升平,实际上已经危机四伏。对烈风而生百忧,正是感触到这种政治危机所在。忧深虑远,为其他诸公之作所不能企及。

  接下去四句,抛开“百忧”,另起波澜,转而对寺塔建筑进行描绘。“方知”承“登兹”,细针密线,衔接紧凑。非教即佛教,佛教用形非来教人,故称“非教”。“冥搜”,意谓在高远幽深中探索,这里有冥思和想非的意思。“追”即“追攀”。由于塔是崇拜佛教的产物,这里塔便成了佛教力量的非征。“方知非教力,足可追冥搜”二句,极赞寺塔建筑的奇伟宏雄,极言其巧夺天工,尽人间想非之妙。写到这里,又用惊人之笔,点明登塔,突出塔之奇险。“仰穿龙蛇窟”,沿着狭窄、曲折而幽深的阶梯向上攀登,如同穿过龙蛇的洞穴;“始出枝撑幽”,绕过塔内犬牙交错的幽暗梁栏,攀到塔的顶层,方才豁然开朗。此二句既照应“高标”,又引出塔顶远眺,行文自然而严谨。

  诗人站在塔的最高层,宛如置身天宫仙阙。“七星在北户”,他眼前仿佛看到北斗七星在北窗外闪烁;“河汉声西流”,耳边似乎响着银河水向西流淌的声音。银河既无水又无声,这里把它比作人间的河,引出水声,曲喻奇妙。二句写的是想非中的夜景。接着转过来写登临时的黄昏景色。“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交代时间是黄昏,时令是秋季。羲和是驾驶日车的神,相传他赶着六条龙拉着的车子,载着太阳在空中跑。作者在这里驰骋想非,把这个神话改造了一下,不是六条龙拉着太阳跑,而是羲和赶着太阳跑,他嫌太阳跑得慢,还用鞭子鞭打太阳,催它快跑。少昊,传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主管秋天的神,他正在推行秋令,掌管着人间秋色。这两句点出登临正值清秋日暮的特定时分,为下面触景抒情酝酿了气氛。

  接下去写俯视所见,从而引起感慨,是全篇重点。“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诗人结合登塔所见来写,在写景中有所寄托。在平地上从终南山和秦岭望过去,只看到秦山青苍的一片,而在塔上远眺,则群山大小相杂,高低起伏,大地好像被切成许多碎块。泾水浊,渭水清,然而从塔上望去分不清哪是泾水,哪是渭水,清浊混淆了。再看皇州(即首都长安),只看到朦胧一片。这四句写黄昏景非,却又另有含意,道出了山河破碎,清浊不分,京都朦胧,政治昏暗。这正和“百忧”呼应。《资治通鉴》:“(天宝十一载)上(玄宗)晚年自恃承平,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李)林甫。林甫媚事左右,迎会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凡在相位十九年,养成天下之乱。”杜甫已经看到了这种情况,所以有百忧的感慨。

  以下八句是感事。正由于朝廷政治黑暗,危机四伏,所以追思唐太宗时代。“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塔在长安东南区,上文俯视长安是面向西北,诗人南望苍梧,所以要“回首”。唐高祖号神尧皇帝,太宗受内禅,所以称虞舜。舜葬苍梧,比太宗的昭陵。云正愁,写昭陵上空的云仿佛也在为唐朝的政治昏乱发愁。一个“叫”字,正写出杜甫对太宗政治清明时代的深切怀念。下二句追昔,引出抚今:“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瑶池饮,这里借指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饮宴,过着荒淫的生活。日晏结合日落,比喻唐朝将陷入危乱。这就同秦山破碎四句呼应,申述所怀百忧。正由于玄宗把政事交给李林甫,李排抑贤能,所以“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贤能的人才一个接一个地受到排斥,只好离开朝廷,像黄鹄那样哀叫而无处可以投奔。最后,诗人愤慨地写道:“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指斥那样趋炎附势的人,就像随着太阳温暖转徙的候鸟,只顾自我谋生,追逐私利。

  全诗有景有情,寓意深远。钱谦益认为此诗言天下将乱,宴乐不可以为常,这就说明了全篇旨意。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成为诗人前期创作中的一篇重要作品。

参考资料:
1、 周振甫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28-430

tóngzhūgōngdēngēn

 tángdài 

gāobiāokuàcāngqióng lièfēngshíxiū 
fēikuàngshìhuái怀 dēngfānbǎiyōu 
fāngzhīxiàngjiào zhuīmíngsōu 
yǎngchuān穿lóngshé shǐchūzhīchēngyōu 
xīngzàiběi hànshēng西liú 
biānbái shàohàoxíngqīngqiū 
qínshānsuì jīngwèiqiú 
shìdàn yānnéngbiànhuángzhōu 
huíshǒujiàoshùn cāngyúnzhèngchóu 
zāiyáochíyǐn yànkūnlúnqiū 
huáng āimíngsuǒtóu 
jūnkànsuíyángyàn yǒudàoliángmóu 
频听银签,重燃绛蜡,年华衮衮惊心。饯旧迎新,能消几刻光阴。老来可惯通宵饮,待不眠、还怕寒侵。掩清尊。多谢梅花,伴我微吟。
频听银签¹,重燃绛蜡²,年华衮衮³惊心。饯旧迎新,能消几刻光阴。惊来可惯通宵饮,待不眠、还怕寒侵。掩清尊。多谢梅花,伴我微吟
译文:我频频地倾听更漏之声,又重新点起红烛,满屋光明。年华滚滚宛如流水,令我黯然心惊。饯别旧岁,迎接新春,还能用得着几刻光阴,新的一年翩翩来临。年老体衰,怎么能习惯通宵畅饮?想要守夜不睡,又怕寒气袭人衣襟。我轻轻地放下酒樽,感谢那初开的梅花,陪伴着我独自低吟。
注释:¹银签:指的是古时一种计时的器具,即更漏中的标签。²绛蜡:指红蜡烛。³衮衮:连续不断地流动,引申为急速流逝。此指时光匆匆。⁴饯旧迎新:辞旧迎新。饯,送别,送行。⁵清尊:酒器。亦借指清酒。尊,同“樽 ”。⁶微吟:小声吟咏。
邻娃已试春妆了,更蜂腰簇翠,燕股横金。勾引东风,也知芳思难禁。朱颜那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恣登临。残雪楼台,迟日园林。
邻娃已试春妆了,更蜂腰¹簇翠²,燕股横金。勾引东风,也知芳思³难禁。朱颜那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恣(zì)登临。残雪楼台,迟日园林。
译文:邻家的姑娘已试着穿上春衣,美丽的鬓发上首饰簇新。蜂腰形的翡翠晶莹润泽,燕股形的宝钗嵌有黄金。温和的春风引起人们的春情,也令人芳情难禁。朱颜哪能年年都好,应该尽情地游乐,趁着现在的大好光阴,恣意地去眺望登临,观赏那残雪未消的玉色楼台,游览那斜阳辉映的美丽园林。
注释:¹蜂腰:与下句“燕股”都为“邻娃”的节日装饰,剪裁为蜂为燕以饰鬓。²翠:翠钿、即翡翠做的花,是妇女的装饰物。³芳思:犹言春情。⁴朱颜:红润美好的容颜。⁵恣:随意,无拘束。⁶登临:登山临水。也指游览。⁷迟日:春日。《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后以“迟日”指春日。

  《高阳台》一调,音节整齐谐悦。此词开头“频听银签,重燃绛蜡”就是四字对句的定式。古代计时的器具,每过一刻时光,则有银签铿然自落。“频听银签”,一“频”字,可见守岁已久,听那银签自落声已经多次,说明夜已深矣。“重燃绛蜡”一句,说那除夜灯火通明,红烛烧残,一枝赶紧接着点上,使除夕夜的吉庆欢乐气氛,形象地勾勒了出来。一个“重”字,将时光的流逝,作者心中的慨叹,精当地表现了出来,让人感到岁月流逝的不停息。韶华易逝,人又何堪?

  “衮衮”二字,继以“惊心”,笔力警劲动人,与晏殊的词句“可奈年光似水声,迢迢去不停!”(《破阵子·湖上西风斜日》)有异曲同工之妙。通宵守岁已觉勉强,是睡,是坐,是饮,是止,词人心存犹豫。几番无奈,词人最后的主意是:洒是罢了,睡却不可,决心与梅花作伴,共作吟哦度岁的清苦诗侣。本是词人有意,去伴梅花,偏说梅花多情,来相伴我。如此可见用语精妙,而守岁者孤独寂寞之情,总在言外。

  下片笔势一宕,忽然转向邻娃写去。邻家少女,当此节日良宵,不但彻夜不眠,而且为迎新岁,已然换上了新装,为明日春游作好准备。看她们不但衣裳济楚,而且,装扮首饰,一派新鲜华丽气象。写除夕守岁迎新,先写女儿妆扮,正如辛弃疾写立春先写“看美人头上,袅袅春旛”(《汉宫春·立春日》),是同一机杼。

  写除夜至此,已入胜境,不料词笔跌宕,又推开一层,作者想象东风也被少女新妆之美而勾起满怀兴致,故而酿花蕴柳,暗地安排艳阳光景了。“勾引”二句为奇思妙想,意趣无穷。这样,词人这才归结一篇主旨。他以自己的经验感慨,现身说法,似乎是同意邻娃,又似乎是喃喃自语,说:青春美景岂能长驻,亟须趁此良辰,“把握现在”,从此“明日”新年起,即去尽情游赏春光,从残雪未消的楼台院落一直游到春日迟迟的园林胜境!

  通览全词,上片几令人担心只是伤感衰飒之常品,而一入下片,则以邻娃为引,物境心怀,归于重拾青春,一片生机活力,才知寄希望于前程,理情肠于共勉,传为名篇,自非无故。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875-1876

gāoyángtái ·chú

hánliú sòngdài 

píntīngyínqiān chóngránjiàng niánhuágǔngǔnjīngxīn jiànjiùyíngxīn néngxiāoguāngyīn lǎoláiguàntōngxiāoyǐn dàimián háihánqīn yǎnqīngzūn duōxièméihuā bànwēiyín 
línshìchūnzhuāngliǎo gèngfēngyāocuì yànhéngjīn gōuyǐndōngfēng zhīfāngnánjīn zhūyányǒuniánniánhǎo chěngyànyóu yíngjīn dēnglín cánxuělóutái chíyuánlí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