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头楚尾,一棹人千里,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
吴头楚尾¹,一棹(zhào)人千里,休说旧愁新恨,长亭树,今如此²
译文:我坐船顺流而下,转眼便在这吴头楚尾的地方行了千里。不说那些令人忧愁的事情,看长亭边的大树已经长成今天的样子了。
注释:¹吴头楚尾: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可称“吴头楚尾”。²长亭树:今如此:以“树”代“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
(huàn)游吾倦矣¹,玉人²留我醉,明日万花寒食³,得且住,为佳耳。
译文:我已经厌倦了宦游生活,幸好有美人留醉。明天就是寒食节了,风雨吹打落花,暂且住留几日,等天气好了再走。
注释:¹宦游吾倦矣:宦场中的生活,我厌倦了。²玉人:容貌美丽的人。后来多以此指美人。这里指高贵的朋友。³寒食,约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左右,清明节前一二天。

  该词从所表现的情调来看,主要表达了词人对宦旧的厌倦之情。而对宦旧的厌倦,又是出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词人颇想在一个地方与美色亲近盘桓而留连不归。此词抒情,有词人一定的真实情感在内,如对情欲的追求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官场往来的厌烦,但从总体上看,似乎带有一种“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因为此时的词人,正当意气风发,在朝廷任职,当更激发词人奋身为国的决心。可此词却写得如此颓丧,这就不能不令人怀疑词人写这首词的真实思想。

  上片写旅途中所见,舟行千里,看到长亭边的树木已经长大,不由想起了“旧愁新恨”。词人此时已经三十九岁,南归也已经有十六七年了,几十年间作者频繁的调动职务,抗金恢复的壮志一直不能实现。这让词人感到十分的愁苦。

  下片词人直抒胸臆,点出来主旨,这分明是对自己饱受朝廷猜忌,大材小用的抱怨之辞,词人此时又遇到了一位美女,这位美人不仅邀词人共饮,而且还留词人多住几日,要词人等到寒食节的风雨过了再走,顺便解除旅途疲劳,这使词人归隐的想法更加强烈。

  全词主要抒发了词人“宦旧吾倦矣”的感情。这首词所体现的归隐之意,还不同于词人后期词作中的那种归隐的心情,因为这只是一时的牢骚之语,词人仍然对朝廷能够振作精神、北伐复国抱有相当大的希望。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 .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50页

shuāngtiānxiǎojiǎo··xìng--xīn

tóuchǔwěizhàorénqiānxiūshuōjiùchóuxīnhènzhǎngtíngshùjīn

huànyóujuànrénliúzuìmíngwànhuāhánshíqiězhùwèijiāěr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坐船顺流而下,转眼便在这吴头楚尾的地方行了千里。不说那些令人忧愁的事情,看长亭边的大树已经长成今天的样子了。

我已经厌倦了宦游生活,幸好有美人留醉。明天就是寒食节了,风雨吹打落花,暂且住留几日,等天气好了再走。

注释

吴头楚尾: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故可称“吴头楚尾”。

长亭树:今如此:以“树”代“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宦游吾倦矣:宦场中的生活,我厌倦了。

玉人:容貌美丽的人。后来多以此指美人。这里指高贵的朋友。

寒食,约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左右,清明节前一二天。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辛弃疾时年三十九岁。在前一年由知江陵府兼湖北路安抚使,迁知隆兴府兼江西路安抚使,这一年的春天,又召为大理寺少卿。可能作者在赴大理少卿任时作的这首词。

参考资料:
1、 徐汉明.辛弃疾全集校注 下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03:第618页
赏析

  该词从所表现的情调来看,主要表达了词人对宦游的厌倦之情。而对宦游的厌倦,又是出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词人颇想在一个地方与美色亲近盘桓而留连不归。此词抒情,有词人一定的真实情感在内,如对情欲的追求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官场往来的厌烦,但从总体上看,似乎带有一种“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意味。因为此时的词人,正当意气风发,在朝廷任职,当更激发词人奋身为国的决心。可此词却写得如此颓丧,这就不能不令人怀疑词人写这首词的真实思想。

  上片写旅途中所见,舟行千里,看到长亭边的树木已经长大,不由想起了“旧愁新恨”。词人此时已经三十九岁,南归也已经有十六七年了,几十年间作者频繁的调动职务,抗金恢复的壮志一直不能实现。这让词人感到十分的愁苦。

  下片词人直抒胸臆,点出来主旨,这分明是对自己饱受朝廷猜忌,大材小用的抱怨之辞,词人此时又遇到了一位美女,这位美人不仅邀词人共饮,而且还留词人多住几日,要词人等到寒食节的风雨过了再走,顺便解除旅途疲劳,这使词人归隐的想法更加强烈。

  全词主要抒发了词人“宦游吾倦矣”的感情。这首词所体现的归隐之意,还不同于词人后期词作中的那种归隐的心情,因为这只是一时的牢骚之语,词人仍然对朝廷能够振作精神、北伐复国抱有相当大的希望。

参考资料:
1、 李肇翔.辛弃疾词 .沈阳:万卷出版社,2009年:第50页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8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海霞红,山烟翠。故都风景繁华地。谯门画戟,下临万井,金碧楼台相倚。芰荷浦溆,杨柳汀洲,映虹桥倒影,兰舟飞棹,游人聚散,一片湖光里。
海霞红,山烟翠。故都¹风景繁华地。谯(qiáo)²画戟(jǐ),下临万井,金碧楼台相倚。芰(jì)³浦溆(xù),杨柳汀(tīng),映虹桥倒影,兰舟飞棹(zhào),游人聚散,一片湖光里。
译文:红红的早霞映照西湖,翠绿的山峦云雾缭绕。杭州乃风景秀丽繁华之地。谯楼城门的左右画戟林立,下临辽阔而整饬有序的街市,金黄和华绿色的楼台一座挨着一座。水边荷叶菱角,汀洲杨柳飘絮,水面上倒映着拱桥的身影,小舟飞快地前行,游人聚集在一片湖光山色里。
注释:¹故都:指杭州。五代时吴越王钱镠建都于此。²谯门:古时建在城门上用以了望的楼。³芰荷:出水的菱与荷。⁴杨柳汀洲:汀和洲均指水中的陆地;杨柳汀洲系指长满了杨柳树的汀洲。⁵虹桥:状若霓虹的拱桥。⁶兰舟飞棹:兰舟,指船,是船之美称;棹为船桨的别名,飞棹,是指飞快地划动船桨,喻船行甚速。
汉元侯,自从破虏征蛮,峻陟枢庭贵。筹帷厌久,盛年昼锦,归来吾乡我里。铃斋少讼,宴馆多欢,未周星,便恐皇家,图任勋贤,又作登庸计。
汉元侯¹,自从破虏(lǔ)征蛮,峻陟(zhì)²枢庭³贵。筹帷(wéi)厌久,盛年昼锦,归来吾乡我里。铃斋少讼(sòng),宴馆多欢,未周星,便恐皇家,图任勋贤,又作登庸计。
译文:孙沔犹如当年首功封侯的三国魏将张既,自从破虏征蛮,很快被进用至显贵的枢密院。厌恶久在军中,壮年衣绣昼行,回到故乡知杭州太守。身居铃斋清静悠闲,不必再操劳国事,游冶之所多欢乐,未到一年,便唯恐朝廷又要启用有功劳的贤能之士,又征召自己去朝廷做官啊!
注释:¹元侯:诸侯之长。此颂扬地方官地位显赫。²峻陟:威严地登上。³枢庭:犹枢府,政权的中枢,宋代多用以指枢密院。⁴筹帷厌久:筹,筹划;帷,帷幄,行军作战的帐篷。筹帷:是指对战略战术的谋划,也不仅仅是指对战争的谋划,包括对治理国家的谋划。厌久:久而生厌之意。⁵昼锦:白天穿锦绣服装,以示炫赫。⁶铃斋少讼:即铃阁,将帅或州郡长官办事的地方。少讼,本意为很少有官司公案需要处理,这里则指退居田园就不必再为国家之事操心费力了。⁷周星:岁星。岁星十二年在天空循环一周。⁸图任勋贤:计划任用功臣贤人。⁹登庸:举用。

  词作上阕写景,景是杭州之景;下阕写人,人是镇杭是官,上下合璧,地灵人杰。

  上阕写杭州之景。开头先从大处落笔,以自然界中的烟霞来渲染气氛:大海映着如火的红霞,远山笼着青色的烟雾。境界阔大,设色艳丽。接下来“故都风景繁华地”一句既点出所写之地——杭州,又是一句总的概括,将“繁华”的杭州置于“海红霞,山烟翠”的大背景中,使人觉得杭州就像镶嵌在这幅美丽画面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接下来数句,是对杭州城美丽、繁华的具体描绘。映入读者眼帘的首先是宏伟壮观的城门,城门上望楼高高耸立,画戟尽显威仪。然后词人再以城门为立足点自上而下分写了杭州城内、城外的景色。写城内,主要描绘静态的人文景观。“万井”、“金碧楼台相倚”,只用八个字就写出了杭州城内人烟繁阜,市容严整,建筑华美。写城外,物境人事共同构成画面,动静结合,一气呵成。至此,故都的山光水色,已呈现在眼前。

  词的下阕,转笔颂扬镇杭之官的事功人品。下片五十二字, 仅三处用韵,从内容上看,恰可分为三个层次:一为征战立功, 二为衣锦还乡,三为政绩卓著,并预祝升迁。写得舒徐有致, 雍容闲雅。

  此词作为一首投献词,有“贡谀”的成分,但词中所展现的杭州的社会生活图景、自然风光的确是北宋前期“承平气象”的真实写照。再者,从“贡谀”的角度说,上片只是作为背景与陪衬;但若从反映都市生活的角度说,上片正是此词的精华。写景的视角由远及近,自上而下,笔触亦随之由阔大旷远至精细俊美,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谐相映,确是柳永词中极具审美价值的雅词。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1-1:第16-17页

zǎoméifāng··hǎixiáhóng--liǔyǒng

hǎixiáhóngshānyāncuìdōufēngjǐngfánhuáqiáoménhuàxiàlínwànjǐngjīnlóutáixiāngyángliǔtīngzhōuyìnghóngqiáodàoyǐnglánzhōufēizhàoyóurénsànpiànguāng

hànyuánhóucóngzhēngmánjùnzhìshūtíngguìchóuwéiyànjiǔshèngniánzhòujǐnguīláixiānglíngzhāishǎosòngyànguǎnduōhuānwèizhōuxīng便biànkǒnghuángjiārènxūnxiányòuzuòdēngyōng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春风入树绿,童稚(zhì)¹望柴扉(fēi)
译文:春风吹来了,染绿了树林,孩子们眺望着柴门。
注释:¹童稚:儿童,小孩。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远壑(hè)杜鹃¹响,前山蜀客归。
译文:远方山谷回响着杜鹃的啼鸣,触痛了山南蜀客的似箭归心。
注释:¹杜鹃:又名子规。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¹
译文:想象着回到家里时刚好是春社,燕子飞回来了,下马浣洗着旅途中的衣服。
注释:¹征衣:旅人之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¹
译文:天天独自来到水边,知道自己已经摆脱了世俗杂务,可以轻松愉快的生活了。
注释:¹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为“何遁山人”,“山人”一般指隐士或与世无争的高人。根据题目中的“归蜀”一词可知,何遁山人是要回在蜀地的家。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想象手法的使用。送别诗用想象的手法,想象所送之人与自己分别之后的情况,当属常见。但这首诗却与别诗另有不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全诗四联八句均为想象之语,没有一句实写两人分别时的情形。此诗全用想象,读来却无重复累赘之感,这是为什么?诗人想象的角度不同使然。

  根据诗人想象的角度,这首诗可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后两联为一层。

  我们先看前两联。这两联是从何遁山人远在蜀地的孩子(“童稚”)的角度进行想象。

  首联“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乃诗人想象何遁山人的孩子在自家柴扉外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首句“春风入树绿”是写景,描写春风吹过,蜀地的枯树骤然变绿的情形。此句写景,作用有二:一,为全诗奠定明朗、欣悦的感情基调;二,引出下面一句“童稚望柴扉”。“童稚望柴扉”是说何遁山人的孩子站在自家的柴扉之外向父亲归来的方向望去。这个孩子之所以急切地盼望父亲归来,正是因为春风重归蜀地的景象让他想起在外未归的父亲。

  颔联“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紧承首联,想象何遁山人倚门远望的孩子忽然听到远处的山壑中传来杜鹃的叫声,仔细一看,原来是自己的父亲翻过前山回来了。此联,诗人不写孩子望到父亲归来时的反应,只说孩子看到父亲回来了,这就给读者留下了极大地想象空间。孩子看到父亲时的欢喜雀跃自不待说,除此之外,他还会做些什么?是赶紧回家将喜讯告诉母亲以及其他家人?还是直接兴冲冲地跑过去迎接父亲?还是先告诉家人,然后和家人一起去迎接父亲?这是诗人故意留下的空白,需读者通过想象去填充。要指出的是,首联和颔联虽然只写了何遁山人的孩子,但透过孩子,我们能看到的是一家人对山人归来的急切盼望和看到山人归来的极度喜悦。

  因为颔联已写到“蜀客归”,诗歌后两联就自然转而从何遁山人的角度展开想象,想象其回家之后的情形。

  颈联“到家壑社燕,下马浣征衣”,想象何遁山人初到家乡的情形。社燕者,春燕也。燕子春社时来,秋社时去,故有“社燕”之称。何遁山人刚刚返乡,燕子也刚刚归来,两者相见真如老友相壑,其场面当何等亲切、喜悦!“征衣”,旅人之衣。山人到家,下得马来,立即脱下征衣,洗掉征尘,其对漂泊生活当是何等厌恶,到家之后的心情当是何等轻松、愉快!此联一“壑”一“浣”,写尽了山人回乡后的喜悦。

  尾联“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想象何遁山人的隐居生活:终日在水边钓鱼,完全摆脱了世俗的琐事杂务,恬淡闲适。此联想象何遁山人的隐居生活,一方面表达了对朋友的良好祝愿,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除想象手法的使用,作为送别诗,这首诗与其它送别诗还有一个极大的不同:全诗丝毫没有送人时的惆怅感伤,甚至没有对朋友的留恋,有的是为朋友归乡而高兴,有的是对其以后生活的良好祝愿,有的是对朋友归乡的羡慕。

先天二载,龙集癸丑,我皇帝御宇之明年也。理内及外,穷幽极远,日月普烛,舟车运行,无不求其所宁、易其所弊者也。初岭东废路,人苦峻极。行径夤缘,数里重林之表;飞梁嶫嵥,千丈层崖之半。颠跻用惕,渐绝其袁故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而海外诸国, 日以通商,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而越人绵力薄材,夫负妻戴,劳亦久矣。不虞一朝而见恤者也。不有圣政,其何以臻兹乎!
先天¹二载,龙²³癸丑,我皇帝御宇之明年也。理内及外,穷御极远,日月普烛,舟车运行,无不求其所宁、易其所弊者也。初岭东废路,人苦峻极。行径夤(yín),数里重林之表;飞梁嶫(yè)¹⁰(jié),千丈层崖之半。颠¹¹(jī)¹²用惕(tì)¹³,渐绝其袁故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而海外诸国, 日以通商,齿¹⁴¹⁵¹⁶¹⁷之殷,鱼盐蜃(shèn)¹⁸蛤之利,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¹⁹江淮之求;而越人²⁰绵力薄材,夫负妻戴,劳亦久矣。不虞²¹一朝而见恤²²者也。不有圣政,其何以臻(zhēn)²³兹乎!
译文:先天二年,岁在癸丑,这正是当今皇上登位的第二年。治理朝廷内外的事,精明到没有哪个幽僻、偏远的地方不考虑到的地步,真像日月之光,普照大地,凡有车船交通的地方,全都求其安乐,革除弊害。早先岭东的旧路,行人都为其陡峻所苦。行在路上,须攀缘数里,置身重林之上;还要翻过高大险峻的山梁,高度已达到千丈重崖的一半。攀登坠跌令人惧怕,于是旧路行人渐少,乃至废弃。所以如以此路运输,竟容纳不下一车通过,只有靠人力用背负送。而海外各国,一天天来联系通商,象牙犀革之类那样丰富,鱼盐蛤蜊之物很能得益,如得转运,对上来说,可以满足国家财库的须要,对下来说,长江淮河一带百姓的生活要求也可充分照顾。可是岭南人民力量条件薄弱,只能男人背,妇女顶,这种苦受得太久了。没有料到有一天会得到同情关怀,如果不是今上圣明的政治,哪里会有这样的事出现呢!
注释:¹先天:唐玄宗在位使用的第一个年号。先天二载为公元713年。²龙:岁星。³集:止,次。龙集癸丑意即正当癸丑年。⁴我皇帝:指唐玄宗。⁵御宇:统治宇内。⁶穷、极:动词,达到……的尽头。⁷易:革除。⁸岭东:唐称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为岭南,区域很广,其中今广东一带为岭东,后来设置岭南东道。⁹夤缘:攀缘貌。¹⁰嶫:高大险峻貌。¹¹颠:跌倒。¹²跻:登上。¹³惕:惧。¹⁴齿:象牙。¹⁵革:犀牛皮。¹⁶羽:贵重的鸟羽。¹⁷毛:旄牛尾。¹⁸蜃:大蛤蜊。¹⁹赡:满足。²⁰越人:古时岭南一带为百越人所居,故称其地人为越人。²¹不虞:不料。²²见恤:受到关心。²³臻:达到。
开元四载,冬十有一月,俾使臣左拾遗内供奉张九龄,饮冰载怀,执艺是度,缘磴道,披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其坂险之故。岁已农隙,人斯子来,役匪逾时,成者不日,则已坦坦而方五轨,阗阗而走四通,转输以之化劳,高深为之失险。于是乎鐻耳贯胸之类,殊琛绝责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坻;宋与夫越裳白雉之时,尉佗翠鸟之献,语重九译,数上千双,若斯而已哉!
开元四载,冬十有一月,俾使臣左拾遗内供奉张九龄,饮冰载怀¹,执艺是度²,缘磴(dèng)道,披灌丛,相其山谷之宜,革³其坂险之故。岁已农隙,人斯子来,役匪逾,成者不日,则已坦坦而方五轨¹⁰,阗(tián)¹¹而走四通,转输以之化劳,高深为之失险。于是乎鐻(jù)¹²贯胸¹³之类,殊琛¹⁴绝责¹⁵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坻¹⁶;宋与夫越裳¹⁷白雉¹⁸之时,尉佗(tuó)¹⁹翠鸟之献,语重九译²⁰,数上千双²¹,若斯而已哉!
译文:开元四年,冬天十一月,朝廷派遣了左拾遗、内供奉张九龄,一来便满腔热情,从事勘测,缘着开凿的石磴,在荆棘丛中开出道路,观察山谷地势适宜利用之处,改变旧路中陡险的地方。季节到了一年中农闲的时候,人们自觉地踊跃而来,工程没有超过一季度,没到期限很快就完成了。现在新路平坦,可以并行五辆车,来往不绝,四通八达,转运物资可以靠它省掉很多劳力,过去高崖深谷的危险不再威胁行人。于是接着海外各族人,过去中断了进贡通商的,又都来了,路上有驿亭可宿可息,十分方便,行人及车货都多极了。周初越裳国献白雉,汉初南粤王尉佗献翠鸟,他们都要通过多重展转翻译,奉上千鸟双璧,像那样的确颇为不易,但怎能同现今的盛况相比呢!
注释:¹饮冰载怀:形容心情焦急。载,助词。《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²执艺是度:拿着标杆测量。艺,标的。³革:除。⁴坂险:坡路的险况。⁵子来:像儿子为父母做事一样自觉来到。⁶逾:超过。⁷时:季节。⁸不日:没指定日期。⁹方:并。¹⁰五轨:五辆东。¹¹阗阗:车辆往来貌。¹²鐻耳:以鐻穿耳。鐻,金银器。¹³贯胸:传说中国名。¹⁴殊琛:奇珍异宝。¹⁵绝賮:中断了朝贡。¹⁶如京如坻:形容货物堆积很多。京,高丘。坻,水中高地。¹⁷越裳:古国名。¹⁸白雉:鸟名。《后汉书·南蛮传》:“交耻之南有越裳国。周公居摄,越裳以三象重译而献白雉。”¹⁹尉佗:即汉初南粤王赵陀。汉文帝时曾向朝廷献成千翠鸟。²⁰语重九译:指多次辗转翻译。²¹千双:指赵陀向汉廷献璧一双,翠鸟千。
凡趣徒役者聚而议曰:虎始者功百而变常,乐成者利十而易业;一隅何幸,二者尽就!况启而未通,通而未有斯事之盛。皆我国家玄泽寝远,绝垠胥洎;古所不载,宁可默而无述也?盍刊石立纪,以贻来裔,是以追之琢之,树之不朽。
凡趣徒役者聚而议曰:虎始者功百¹而变常²,乐成者利十³而易业;一隅(yú)何幸,二者尽就!况启而未通,通而未有斯事之盛。皆我国家玄泽寝远,绝垠(yín)(xū);古所不载,宁可默而无述也?盍刊石立纪,以贻¹⁰来裔¹¹,是以追之琢¹²之,树之不朽。
译文:所有领工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商量道:起初谋划工程的人,预见到百倍的功利而决定革除旧规,享受成果的人向往十倍的好处而愿意改换旧业;地方上真是太幸运了,规划者和受益者今天都得到了满足。何况说过去即使开路,却未筑通,就是筑通了,哪有这件工程这么盛大。这都是我们国家的大恩泽,能沾溉远方,使我们这边区都受到了浸润。这是古书上未见的大好事,怎么能沉默不语呢?何不用石碑刻下纪念文章,以遗留后代呢?因此就雕刻起来,立起这块石碑,使之永传不朽。
注释:¹功百:功效百倍。²变常:改变旧情况。³利十:获十倍利益。⁴易业:改变旧行为。《汉书·韩安国传》“利不十者不易业,功不百者不变常。”⁵二者:指虑始者与乐成者。⁶就:完成。⁷玄泽:大恩德。玄通“元”,大也。⁸绝垠:极远的边界之地。⁹胥洎:都润泽到了。洎,浸。¹⁰贻:遗赠,送。¹¹来裔:后代。¹²追、琢:都指雕刻。
艳阳天气,烟细风暖,芳郊澄朗闲凝伫。渐妆点亭台,参差佳树。舞腰困力,垂杨绿映,浅桃秾李夭夭,嫩红无数。度绮燕、流莺斗双语。
艳阳¹天气,烟细风暖,芳郊澄朗²闲凝伫³。渐妆点亭台,参(cēn)(cī)佳树。舞腰困力,垂杨绿映,浅桃秾(nóng)夭夭,嫩红¹⁰无数。度绮燕、流莺斗双语¹¹
译文:阳光明媚的春天,烟气淡薄,微风和暖,郊外澄明清朗,我久久伫立凝视。春天渐渐地将亭台打扮一新,树木高高矮矮。杨柳随风舞动,浅色的桃花浓艳的李花开得都很妖娆,还有无数浅红色的花。燕莺飞来飞去不停地叫着,好像在互相说话。
注释:¹艳阳:阳光明媚,指春天。²澄朗:澄清明朗。³凝伫:伫立凝视。⁴妆点:打扮。⁵参差:不齐貌。⁶舞腰:舞动的腰身。这里用来形容迎风摇摆的柳枝。⁷垂杨:即垂柳。古诗文中杨柳常通用。⁸秾李:华美的李花。⁹夭夭:茂盛而艳丽。¹⁰嫩红:浅红。¹¹斗双语:指燕与莺双双相对语。
翠娥南陌簇簇,蹑影红阴,缓移娇步。抬粉面、韶容花光相妒。绛绡袖举。云鬟风颤,半遮檀口含羞,背人偷顾。竞斗草、金钗笑争赌。
翠娥¹南陌²(cù)簇,蹑影红阴³,缓移娇步。抬粉面、韶容花光相妒。绛绡(xiāo)袖举。云鬟(huán)风颤,半遮檀口含羞,背人偷顾。竞斗草、金钗笑争赌。
译文:南边路上美丽的女子成群结队,身影在花阴中飘动,缓慢的移动脚步。抬起漂亮的脸,姣好的容颜让艳丽的花相都嫉妒。红袖举起,云鬟随着风吹轻轻颤动,女子害羞得半遮住红唇,又背着人群偷偷地看。斗草之戏竞争激烈,笑着以金钗作为赌注。
注释:¹翠娥:女子美丽的眉毛,泛指美女。²南陌:南面的道路。³蹑影红阴:指女子之身影在花阴中飘动。蹑,追随。红,指女子的红妆。⁴韶容:美丽的容貌。⁵绛绡:红色绡绢。绡,生丝织成的薄纱、细绢。⁶云鬟:高耸的环形发髻。⁷檀口:红艳的嘴唇。盖因檀木色红而香,故多用于形容女性嘴唇之美。⁸偷顾:偷看。⁹斗草:古代民间习俗,农历五月初五有斗草之戏,唐宋时称为“斗百草”。
对此嘉景,顿觉消凝,惹成愁绪。念解佩、轻盈在何处。忍良时、孤负少年等闲度。空望极、回首斜阳暮。叹浪萍风梗知何去。
对此嘉景,顿觉消凝¹,惹成愁绪。念解佩²、轻盈³在何处。忍良时、孤负少年等闲度。空望极、回首斜阳暮。叹浪萍风梗知何去。
译文:面对如此美景,我竟伤感到出神,生出许多愁绪。想念起所爱之人,不知她现在又在何处呢?怎忍辜负良辰美景,像少年时期一般平常度过。白白得望尽天边,回首却发现夕阳已经快下山了。感叹自己像浪中的浮萍,风中的断梗一样,今不知要去往何处。
注释:¹消凝:消魂,凝神。意谓因感伤而出神。²解佩:代指所爱的女子。³轻盈:形容女子姿态纤柔,行动轻快。⁴忍:怎忍。⁵孤负:即辜负。违背;对不住。⁶等闲:寻常。⁷浪萍风梗:浪中之浮萍,风中之断梗,形容漂泊无定的行迹。

  这首《夜平乐》写春日离情。上中下三叠,上叠写大自然绚丽的美好春光,意象错杂叠呈,色彩斑斓;中叠写春光中嬉戏的美丽少女,生命活力和自然景色相契如一;末叠情感陡然直下,直抒漂泊生涯中孤寂的情怀。

  首韵三句中,展开广阔的视野,先以“艳阳天气”概写时序,又以“烟细风暖”渲染弥漫于空间的和煦春意,再以“芳郊澄朗”给广袤原野涂上春色,“闲凝伫”三字既写词人自身在春日郊野中的情态,又点明此叠所绘春景都是“凝伫”中之所见,从而增加了所绘景色与人的亲和力。次韵以“渐”字领起两个四字写景短句,描述春日的“亭台”、“佳树”。亭台本是没有生机之物,它不会随着节序的变化而变化,词人缀以“妆点”二字,让大自然的变化为亭台铺设美好的环境,装扮了亭台,使亭台随之也面貌焕然一新了。佳树是有生机之物,它随着节序的变化而变化,此刻,它柔枝渐伸,嫩叶舒展,词人以“参差”二字修饰,再恰当不过了。领字“渐”使春日的亭台、佳树处于正在变化而益发悦目的状态下, 使词人笔下的春景更为鲜活生动。这个“渐”字与《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里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之“渐”字,正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三韵四句承前韵之“佳树”,细写其中的“垂杨”、“浅桃”、“桃李”。以“垂”状写杨柳袅娜之形,以“绿映”状写杨柳清嫩欲滴之色;以“夭夭”状写桃李娇美的情态;以“嫩红无数”涂染桃李以娇艳的颜色,又与垂杨之绿相衬相映。在这一韵中,词人绘制了一幅色彩鲜明耀眼的绿树繁花图。末韵八字仍承“佳树”,以前韵三句描绘的画面为背景,再以工笔细绘佳树间的“绮燕”与“流莺”。“绮”本是花纹倾斜的丝织物,词中借用来状燕子展翅斜飞的体态,新颖别致又十分传神。以“流”字修饰莺,则是表现黄莺轻盈流动的舞姿和谐婉流啭的鸣声。“绮燕流莺”四字前的“度”字绘出了莺燕穿飞于垂杨桃李间的情状,而之后的“斗双语”三字,更以拟人手法赋莺燕以灵性,让它们双双地相对召唤。而且它们的双双斗语,又为后叠词人自身愁情的引发埋设了伏笔。

  词至此,词人已展现了春回大地,生机无限的“艳阳天气”。继而中叠以上叠之艳阳美景为背景,描绘这个背景中活动着的一群游春少女。

  “翠娥”二字为此叠开端。以局部代整体是人们习惯用的修辞手法,柳永单单择取翠墨色的长眉写少女的美貌,给人以清纯秀丽之感。“翠娥南陌簇簇”,“簇簇”二字既写其人数之众多,更写其气氛之热烈,“南陌”二字尽管是写地点,但夹在 “翠娥”与“簇簇”之间,就画出了少女们的行动路线,以及少女们远远而来愈走愈近的效果,使整个画面有了动感,立即活了起来。接下来,“蹑影红阴”二句写少女们在“嫩红无数”的桃李树下轻松徐缓地移动着脚步,那份自在已在其中,但“娇步”二字稍觉俗腻。她们越走越近了,词人不仅已经看清了她们的“韶容”和“抬粉面”的动态,还体味到这“韶容”竟引得“花光相妒”。此处词人再用拟人手法,以桃李之妒写少女之美。这些少女们自然也看到了观赏春色的游人,所以不免有些娇羞之态:“绛绡袖举。云鬟风颤,半遮檀口含羞,背人偷顾。”词人以四个参差交错的句子来描绘她们的表情与动作,“绛绡袖举”是“半遮檀口”的动作,“云鬟风颤”是“背人”又“偷顾”的结果,这四句语序别致,动作表情中又含心理描写,但写的有些矫情作态,不及“翠娥南陌”的清纯、“蹑影红阴”的绚烂,与后句斗草嬉戏埘的天真本色也有些失谐。此叠未句写少女们“斗草”之戏,前缀以一个“竞”字,写出了游戏激烈竞争的场面,后缀以动作描写,把少女们拔下金钗为争胜赌注的热闹场面表现了出来。这里不可忽略了“笑争赌”的这一个“笑”字,虽只一字,然力重千钧。“笑争赌”既是场景描写,更是性格化的描绘,完全再现了女孩子们的天真无邪、无忧无虑、活泼欢快;如无这一个“笑”字,就成了一群莽汉斗草,完全失却了女孩子可爱的本色,更有什么美感可言。

  至此,词人以一叠文字绘制了一幅富有情趣与生机的少女游春图。

  词至未叠,首句“对此嘉景”四字,结上启下,以“嘉景”二字总括以上两叠的内容,以“对此”二字点明如上“嘉景”既是自己所亲临目见,更是引发自身情愫的触媒。二、三两句“顿觉消凝“与“着成愁绪”之间有一个情感转换变化的过程。词人陶醉于嘉景之中,霎时间形消神凝,竟忘掉了自身的存在;但陶醉毕竟是短暂的,他旋即回到了现实,“嘉景”中的艳阳春色、双双莺燕、娇美女娃反惹出自己满怀的愁绪。

  以下连用四个领字句。以“念”、“忍”、“空”、“叹”四个强化感情的领字,引领出四个层次,层层铺衍自己的愁绪。词人由眼前嘉景特别是其中的少女,“念”及自己那曾经“解佩”相赠的恋人,她那轻盈的身影如今不在词人身边。“嘉景”、“良时”,双双莺燕度柳穿花,正应双双情侣共度,而今词人却独自一人,自是辜负了良时美景,辜负了心上之人。词人不忍辜负,但又不得不忍心辜负。一个“忍”字领起“良时孤负少年等闲度”,写尽了词人内心的苦痛与失衡。词人不禁极目远望并回首前尘,但看到的却是令人心伤的“斜阳暮”,伊人不见,前尘不再,遥想与回首也是徒然,这就是“空”字的分量。最后词人只得哀叹自己如浪中之萍、风中之梗的身世处境,前途渺茫。一个“叹”字,使词人那深沉的叹息声如在耳边。末叠最后的四个领字句,每句为一韵,一层比一层深地叙写一位多情游子内心无可疗治的伤痛与无奈,显示了柳永擅用领字抒发情感的长处,十分真实地向世人剖露了他内心的一切。

  全词三叠,纵向看,依序写来,由客观之景而及景中之人,由景中之人而及景外之己,环环相扣,逐叠深化,纹丝不乱,富有层次感;横向看,三叠分别写景、绘人、抒己,又形成三足对峙的形势,均衡完整,相依相辅,缺一不可。由此词可见柳永长调慢词结构布局之精妙。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 等.柳永词新释辑评.北京市:中华书局,2005年1月第1版:570-574

bàn··yànyángtiān--liǔyǒng

yànyángtiānyānfēngnuǎnfāngjiāochénglǎngxiánníngzhùjiànzhuāngdiǎntíngtáicānchàjiāshùyāokùnchuíyáng绿yìngqiǎntáonóngyāoyāonènhóngshùyànliúyīngdòushuāng

cuìénánnièyǐnghóngyīnhuǎnjiāotáifěnmiànsháorónghuāguāngxiāngjiàngxiāoxiùyúnhuánfēngchànbànzhētánkǒuhánxiūbèiréntōujìngdòucǎojīnchāixiàozhēng

duìjiājǐngdùnjuéxiāoníngchéngchóuniànjiěpèiqīngyíngzàichùrěnliángshíshǎoniánděngxiánkōngwànghuíshǒuxiéyángtànlàngpíngfēnggěngzhī

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
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¹
译文:自古人生就有死,谁能长寿命不亡?
注释:¹灵长:与神灵一般长久。
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
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
译文:竟有不死也不老,命活万岁也平常。
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
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
译文:赤泉之水供我饮,员丘之树我当粮。
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
¹与三辰²游,寿考³岂渠(qú)央!
译文:日月星辰同我游,哪能很快把命丧!
注释:¹方:当。²三辰:指日、月、星。³考:老。⁴渠:同“遽”,忽然。
此诗实际上是组诗的前后两大部分的一个转折点。诗借《海外南经》、《大荒南经》以及郭璞注中有关“不死之民”“不死国”之神话传说,渲染神话世界里长生不死之乐,“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亦有赤泉,饮之不老”,不死之民超越生死,与日月星辰相交往的自由生活,亦真亦幻。但诗人所借以表现的,是他在人间世所感受到的美好之物无法长存的深刻失落。而组诗从这一首开始,亦从理想转入现实,从借美丽神话所抒发的对理想政治社会的向往,进入到对晋宋之际某些隐秘的政治历史事件的揭露及对统治者恶行的批判。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90-593

shānhǎijīngshísānshǒu ·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jiēyǒu rénlíngcháng 
lǎo wànsuìpíngcháng 
chìquányǐn yuánqiūliáng 
fāngsānchényóu shòu寿kǎoy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