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悠悠万世功,矻(kū)¹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
译文:大禹治水的功绩留传万古,当年他奔波劳碌多么辛苦!他使鱼儿乖乖地游进深渊,人们安安稳稳地定居在平土。
注释:¹矻矻:勤劳不懈的样子。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红日又西沉,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¹,我自思量禹(yǔ)
译文:一轮红日自向西天沉沉下坠,江中的白浪却永远向东流去。我并非眺望金山,而是在缅怀大禹。
注释:¹金山:《舆地纪胜》镇江府景物:“金山,在江中,去城七里。旧名浮玉,唐李绮镇润州,表名金山。因裴头陀开山得金,故名。”

  按理说,登临如此高耸的山亭,自应细写其杳渺之景象,雄阔之意境。然而辛弃疾竟以豪情壮志、险思奇想出之,大发思禹之情,却又能不肯离题意。如上片“悠悠万世功”二句,通过“悠悠”“矻矻”两个叠词,既生动地写出其历史久远,又形象地道出大禹的劳苦功高。这纵横高远的境界,正是最恰当地扣住了“尘表”二字。作者面对一派江山如画、烟火万家的绚丽景象,他考虑的却是“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尘世万物均能各得其所,推本溯源,这都是禹的伟大业绩。这三、四两句,又将“高”和“远”更推进了一步,可以说是超然玉立于尘表之外了。

  如果说上片是吊古,那么下片则是伤今。过片“红日又西沉”二句,仿佛写的是眼前景,倘若简单地这样去理解,显然与上片高、远的意境不相符合。因而,“红日”句是比喻南宋朝廷岌岌可危的局势;“白浪”句是指流光飞逝,历史是无情的。这正是一代爱国者的时代忧虑,是作者愤懑难平的情感流露。煞尾二句,既照应了前阕,又阐明了词意:危亭登眺,无意于赏心悦目,主旨在忧时伤世。我自思量禹”句,寓含着作者无限心事:在这苟且偷安、不思自振的人欲横流中,必须要再有个为民造福的神禹出来治水平土,力挽狂澜,重整山河。全词紧紧系住“尘表”铺写,居高临远,吊古伤今,上下片浑然一体,意境奇特,造语清俊,在小令中洵为不可多得的妙品。

参考资料:
1、 齐鲁书社编辑.《辛弃疾词鉴赏》.济南:齐鲁书社,1986

shēngcházi··jīngkǒujùnzhìchénbiǎotíng--xīn

yōuyōuwànshìgōngdāngniánshēnyuānrénpíng

hóngyòu西chénbáilàngzhǎngdōngshìwàngjīnshānlià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大禹治水的功绩留传万古,当年他奔波劳碌多么辛苦!他使鱼儿乖乖地游进深渊,人们安安稳稳地定居在平土。

一轮红日自向西天沉沉下坠,江中的白浪却永远向东流去。我并非眺望金山,而是在缅怀大禹。

注释

矻矻:勤劳不懈的样子。

金山:《舆地纪胜》镇江府景物:“金山,在江中,去城七里。旧名浮玉,唐李绮镇润州,表名金山。因裴头陀开山得金,故名。”

创作背景

  嘉泰四年(1204),辛弃疾奉密旨,出任镇江知府,扼守战略要冲,并为北伐做准备。这首词是词人到任之初,为北固山山腰郡守官署内的尘表亭而题写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郑小军.《众里寻他千百度 辛弃疾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简析

  按理说,登临如此高耸的山亭,自应细其其杳壮之景象,雄阔之意境。然而辛弃疾竟以豪情壮志、险思奇想出之,大发思禹之情,却又能不肯离题意。如上片“悠悠万世功”二句,通过“悠悠”“矻矻”两个叠词,既生动照其出其历史久远,又形象照道出大禹的劳苦功高。这纵横高远的境界,正是最恰当照扣住了“尘表”二字。作者面对一派江山如画、烟火万家的绚丽景象,他考虑的却是“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尘世万物均能各得其所,推本溯源,这都是禹的伟大业绩。这三、四两句,又将“高”和“远”更推进了一步,可以说是超然玉立于尘表之外了。

  如果说上片是吊古,那么下片则是伤今。过片“红日又西沉”二句,仿佛其的是眼前景,倘若简单照这样去理解,显然与上片高、远的意境不相符合。因而,“红日”句是比喻南宋朝廷岌岌可危的局势;“白浪”句是指流光飞逝,历史是无情的。这正是一代爱国者的时代忧虑,是作者愤懑难平的情感流露。煞尾二句,既照应了前阕,又阐明了词意:危亭登眺,无意于赏心悦目,主旨在忧时伤世。我自思量禹”句,寓含着作者无限心事:在这苟且偷安、不思自振的人欲横流中,必须要再有个为民造福的神禹出来治水平土,力挽狂澜,重整山河。全词紧紧系住“尘表”铺其,居高临远,吊古伤今,上下片浑然一体,意境奇特,造语清俊,在小令中洵为不可多得的妙品。

参考资料:
1、 齐鲁书社编辑.《辛弃疾词鉴赏》.济南:齐鲁书社,1986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8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寻阳¹五溪水,沿洄(huí)²直入巫山里。
译文:寻阳五溪的溪水,逆流而上一直流入巫江。
注释:¹寻阳:原为湓城县(又叫湓口城),唐武德四年改为浔阳县,治所在现今江西九江。²沿洄: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译文: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你到了那里一定会很喜欢。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sà)¹芦花复益愁。
译文:金秋八月送你离去,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
注释:¹飒飒:拟声词。风吹动树木枝叶等的声音。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译文:远眺你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
楚天空阔月成轮,蜀魄声声似告人。
楚天空阔月成轮,蜀魄¹声声似告人。
译文:天高地阔,一轮明月高悬夜空,月光下的杜鹃声声嘶叫,似乎在告诫人们。
注释:¹蜀魄:指杜鹃。
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
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jiān)¹过残春。
译文:可就算它将嗓子喊破也没用,该去的总会去,不如安安静静地过好余下的春天时光。
注释:¹缄口:闭着嘴(不说话)。
朝作猛虎行,暮作猛虎吟。
朝作猛虎行¹,暮作猛虎吟。
译文:早上吟《猛虎行》,晚上也吟《猛虎行》。
注释:¹猛虎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三十一列入《相和歌辞·平调曲》。晋人陆机、谢惠连都赋有《猛虎行》诗,都表现行役苦辛,志士不因艰险改节。
肠断非关陇头水,泪下不为雍门琴。
肠断非关陇(lǒng)头水¹,泪下不为雍(yōng)门琴²
译文:我之所以潸然泪下与听《陇头歌》的别离之辞无关,也并非是因为听了雍门子周悲切的琴声。
注释:¹陇头水:古乐府别离之曲。²雍门琴:战国时鼓琴名家雍门子周所鼓之琴。
旌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倾倒。
(jīng)旗缤纷两河道¹,战鼓惊山欲倾倒。
译文:河南河北战旗如云,咚咚的战鼓声震得山动地摇。
注释:¹两河道:谓唐之河北道和河南道,即现在的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和辽宁省部分地区。此二道于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已先后被安禄山叛军所攻陷。
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洛阳草。
秦人半作燕地囚,胡马翻衔(xián)洛阳草¹
译文:秦地的百姓半为燕地的胡人所虏,东都沦陷,胡人的战马已在洛阳吃草。
注释:¹“秦人”二句:秦人指秦地(今陕西一带)的官军和百姓。
一输一失关下兵,朝降夕叛幽蓟城。
一输一失关下兵,朝降夕叛幽蓟(jì)¹城。
译文:抗敌的官兵败退守至渔关之下,将帅被诛,实是大大的失策。幽蓟之地的城池朝降夕叛。
注释:¹幽蓟:幽州和蓟州。在今北京市和河北一带。
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
巨鳌(áo)¹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
译文:安禄山这只翻江倒海的巨鳌未除,朝野上下君臣百姓奔走不暇,不得安静。
注释:¹巨鳌:此指安禄山。
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
颇似楚汉时,翻覆无定止。
译文:这就好像楚汉相争时的情况一样,双方翻来覆去,胜负不见分晓。
朝过博浪沙,暮入淮阴市。
朝过博(bó)浪沙¹,暮入淮阴市。
译文:我到过博浪沙和淮阴市,想起了张良和韩信这两位决定楚汉命运的人物。
注释:¹博浪沙:在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南。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张良未遇韩信贫,刘项存亡在两臣。
译文:那时张良未遇,韩信穷苦潦倒。
暂到下邳受兵略,来投漂母作主人。
暂到下邳(pī)受兵略,来投漂(piǎo)¹作主人。
译文:张良在下邳受了黄石公的兵书,韩信还在淮南依靠漂母的接济为生。
注释:¹漂母:漂洗衣絮的老妇人。此用《史记》韩信典故。
贤哲栖栖古如此,今时亦弃青云士。
贤哲栖(xī)¹古如此,今时亦弃青云士。
译文:自古以来贤哲之士都栖栖惶惶,不得其所。而如今也是如此,将青云之士却弃而不用。
注释:¹栖栖:急迫不安貌。
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
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¹
译文:我胸有灭胡之策,但不敢触怒皇帝,只好逃奔南国以避战乱。
注释:¹胡尘:指安史之乱战尘。
宝书长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
宝书长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
译文:却敌的宝书和玉剑,只好束之高阁、挂在壁间,杀敌的金鞍宝马也只好送给了朋友。
昨日方为宣城客,掣铃交通二千石。
昨日方为宣城客,掣(chè)铃交通二千石¹
译文:昨日还在宣城作客,与宣州太守交游。
注释:¹二千石:指太守、刺史类的官员。汉代郡守俸禄为二千石,故以二千石称郡守。
有时六博快壮心,绕床三匝呼一掷。
有时六博¹快壮心,绕床三匝(zā)呼一掷。
译文:心中的郁愤无从发泄,只好玩玩赌博游戏,绕床三匝,大呼一掷,以快壮心。
注释:¹六博:古代的一种博戏。共有十二棋,六黑六白。
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
楚人每道张旭奇,心藏风云世莫知。
译文:是人都说张旭是位奇士,胸怀韬略而世人不晓。
三吴邦伯多顾盼,四海雄侠皆相推。
三吴邦伯多顾盼,四海雄侠皆相推。
译文:三吴的官长都对他特别垂青,四海的英侠们都争相追随。
萧曹曾作沛中吏,攀龙附凤当有时。
萧曹曾作沛中吏,攀(pān)龙附凤¹当有时。
译文:萧何和曹参也作过沛中的小吏,他们后来都有了风云际遇的讥会。
注释:¹攀龙附凤:此指君巨际遇。
溧阳酒楼三月春,杨花漠漠愁杀人。
(lì)¹酒楼三月春,杨花漠漠愁杀人。
译文:阳春三月,在溧阳酒楼相会,楼前的杨花茫茫,使人调怅。
注释:¹溧阳:即今江苏省溧阳县。
胡人绿眼吹玉笛,吴歌白纻飞梁尘。
胡人绿眼吹玉笛,吴歌白纻(zhù)¹飞梁尘。
译文:楼上酒筵上有绿眼的胡儿在吹玉笛,有瓯女唱着吴歌《白紵》,余音绕梁。
注释:¹白纻:即《白纻歌》,乐府曲名。为吴地歌舞曲。
丈夫相见且为乐,槌牛挝鼓会众宾。
丈夫相见且为乐,槌(chuí)¹(zhuā)鼓会众宾。
译文:大丈夫相见应杯酒为乐,宰牛擂鼓大会众宾。
注释:¹槌牛:此处槌牛谓宰牛。
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
我从此去钓东海,得鱼笑寄情相亲¹
译文:我从此就要去东海垂钓,钓得大鱼即寄与诸位知己,与好友共享知交之情。
注释:¹情相亲:谓知己。

  全诗共分三段。从开始至“鱼龙奔走安得宁”为第一段,叙述安禄山攻占东都洛阳,劫掠中原的暴行及诗人眼见河山破碎,社稷危亡,生灵涂炭,忧心如焚的思想感情。诗中将安禄山叛军比做吃人的猛虎。对安史叛乱,大唐帝国危在旦夕的局势,诗人十分焦虑。他肠断泪下,不是因为古乐府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的忧伤曲调勾起了他的故乡之思;也并非因为听了像战国时的音乐家雍门子周那样的高手所弹的凄楚动人的琴声而触动了他个人的伤心之事。而是为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灾难痛哭。以下八句写胡兵掳掠洛阳,时局混乱,国衰民亡的惨状,亦即诗人伤心的原因。“非旗缤纷两河道,战鼓惊山欲倾倒。”安禄山叛乱时,河北道、河南道相继陷落,被胡人所占领。安禄山攻破洛阳后,朝廷派大将高仙芝率兵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抵抗,被安史乱军所败,成了安禄山的俘虏,因为他的部下多是关中人(即秦人),禄山的军队多是燕人,因此说“ 秦人半为燕地囚”; 东都陷落,胡骑遍于市郊,故而说“胡马翻衔洛阳草” 。

  “ 一输一失关下兵” ,是指高仙芝因兵败于安禄山(故云“一输”),明皇闻此大怒,命宦官边令诚斩高仙芝于军中。高仙芝不战而退,退守潼关,乃出于保卫长安的战略考虑,而唐明皇听信宦官谗言,草率杀掉干城大将,是极失策的(故云“一失”)。“关下兵”,指退守潼关的军队。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贼,河北十七郡皆归朝廷,等到颜杲卿被安史乱军攻陷,河北诸郡又复归贼手,故云“朝降夕叛”。“幽蓟城”指唐河北道的幽州、蓟州(均在今河北、辽宁地区)等地的城池。安史乱军如海中的巨鳌,搅得海水翻滚,以致海中的鱼龙(指唐朝的军民百姓)奔走不宁,此所谓:“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第一段将洛阳沦陷后敌焰猖狂,天下罹乱的情景及诗人忧心如焚的心情,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来。

  从“颇似楚汉时”至“绕床三匝呼一掷”为第二段。此段借张良、韩信未遇的故事,抒发诗人身遭乱世,不为昏庸的统治者任用,虽胸怀“王霸大略”、匡世济民之术,也无处施展,无奈随逃难的人群“窜身南国”的感慨。安史乱军来势凶猛,东都洛阳很快沦陷,战争的局势颇似楚汉相争时,呈拉锯状态。这使李白联想起历史上决定汉朝命运的杰出的谋臣和大将——张良和韩信来。他们在未遭君臣际遇之时,境况也与自己目前的状况差不多。张良在博浪沙椎击秦始皇,误中副车,被秦追捕,他只能更名改姓,亡命下邳(今江苏邳县),在下邳圮上遇黄石公,授他《太公兵法》。韩信最初在淮阴(今江苏淮阴)市曾受市井无赖的胯下之辱,无以为生,钓于城下。受漂絮的老妇的饭食充饥。后来韩信投汉,汉高祖一开始也未重用他,他月夜逃亡,演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

  像张良和韩信这样的贤才智士,尚且有困顿不遇之时,像汉高祖那样的明君,还有不明之时,“今时亦弃青云士”就不足为怪了。李白在安史之乱未发前,就曾单身匹马闯幽州,探安禄山虚实。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曾三入长安,欲向朝廷报告安禄山欲反叛的情状,无奈唐玄宗十分昏聩,凡是告安禄山欲反的人,都被送给安禄山发落。李白因此“有策不敢犯龙鳞,窜身南国避胡尘”了。传说龙的颈下有逆鳞径尺,若触动他的逆鳞,则必怒而伤人,这里以此喻皇帝喜怒无常,不喜听批评意见,暗示唐玄宗、肃宗决非是汉高祖那样的贤君明主。愤慨之馀,诗人只好“宝书玉剑挂高阁,金鞍骏马散故人”。表面上看起来是很旷达,其实所表达的是对朝廷不用贤才的深切愤懑。诗人无事可做,只好在诸侯门里做客。刚刚在宣城太守家里做筵上客,此时又在溧阳府上当座上宾。自己的满腔豪情和壮志无处抒发,唯有在赌博场中吆五喝六,搏髀大呼,以快壮心,一吐愤懑。

  从“楚人每道张旭奇”至诗末为第三段。前六句盛赞大书法家张旭的才能和为人,后六句写在溧阳酒楼和众宾客及张旭饮宴的情景,最后两句写自己欲钓鳌东海的胸襟和抱负,表达自己壮志未已,仍旧伺机报国立功的思想。张旭是李白的好友,在长安时,他们曾与贺知章、崔宗之等人有过“饮中八仙”之游。

  张旭不但因善书被尊为“草圣”,而且胸怀大志,“心藏风云世莫知。”“三吴邦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两追随”是写他不但深得吴郡的地方长官的赏识,而且甚为海内雄侠所钦佩。因张旭做过常熟县尉,因此诗中将他与曾做过沛中吏的汉初大臣萧何、曹参相比,称他将来也会有风云际会“攀龙附凤”之时,干出一番事业来。这几句话虽是祝愿张旭的,其中也有诗人自期的意味。后几句点明和张旭等人宴别的时间和地点,及席上轻歌曼舞、挝鼓欢饮的热闹场面。最后向张旭等人赠别,表示自己要像《庄子》中的神人任公子一样去钓鳌东海,施展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宏伟抱负。

  《庄子·外物篇》中所说的任公子所钓的“大鱼”“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就是指此诗开始所说的使得海水震动的“巨鳌”,或诗中屡提起的“长鲸”。“巨鳌”和“长鲸”在李白诗中很多地方都是指安史叛军的。因此,东海钓鳌,当喻指寻找平叛报国机会。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42-146
红毛国,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请赐一毡地足矣。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但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登,顷刻毡大亩许,已数百人矣。短刃并发,出于不意,被掠数里而去。
红毛国¹,旧许与中国相贸易,边帅见其众,不许登岸。红毛人固²³一毡(zhān)地足矣。帅思一毡所容无几,许之。其人置毡岸上,但容二人,拉之容四五人。且拉且¹⁰¹¹,顷(qǐng)¹²毡大亩许¹³,已数百人矣。短刃(rèn)¹⁴¹⁵¹⁶,出于不意¹⁷,被掠(lüè)¹⁸数里而去¹⁹
译文:红毛国,过去许诺与中国互通贸易。边防的元帅见他们来的人太多,就不准许他们登岸。红毛国的人再三请求说:“只要赐给我们一块毛毡那么大的地方就足够了。”元帅想,一块毛毡能容纳的人没有几个,就答应了。红毛国的人就把毛毡放到岸上,仅能容纳两个人;他们把毛毡拉扯一下,就能容纳四五人;他们一边拉扯毛毡一边从船上登陆,顷刻之间,毛毡大到一亩多,已能容纳数百人了。这些红毛国人一齐抽出短刀,由于出其不意,被他们劫掠了好几里的地方才离去。
注释:¹红毛国:明、清时有些人称英国、荷兰国为“红毛国”。据《明史·和兰传》及《清史稿·邦交志》,自明 万历中,荷兰海商始借船舰与中国往来。迄崇帧朝,先后侵扰澎湖、漳州、 台湾、广州等地,强求通商,但屡遭中国地方官员驱逐,不许贸易;惟台湾 一地,荷兰人以武力据守,始终不去。清顺治间,荷兰要求与清政府建交, 至康熙二年遣使入朝。其后清廷施行侮禁。二十二年,荷兰以助剿郑成功父 子功,首请开海禁以通市,清廷许之,乃通贸易。本篇所记,系据作者当时 传闻,时、地未详。²固: 坚持。³请: 请求。⁴赐:赐予。⁵足:足够。⁶容:容纳。⁷无几: 没多少。⁸许之:允许。⁹但:只。¹⁰且……且……:一边……一边……。¹¹登:登上。¹²顷刻:片刻。¹³许:左右。¹⁴刃:刀。¹⁵并:一起。¹⁶发:发射。¹⁷意:思想,意料。¹⁸掠:掠夺。¹⁹去:离开。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移舟¹²烟渚(zhǔ)³,日暮客新。
译文: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落时新愁又涌上了心头。
注释:¹移舟:划动小船。²泊:停船靠岸。³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小块陆地。⁴客:指作者自己。⁵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¹²天低树³,江清月近人
译文: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注释:¹野:原野。²旷:空阔远大。³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⁴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首句中“移舟”就是移舟近岸的意思;“泊”,这里有停船宿夜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

  “日暮客愁新”,“日暮”显然和上句的“泊”、“烟”有联系,因为日暮,船需要停宿;也因为日落黄昏,江面上才水烟蒙蒙。同时“日暮”又是“客愁新”的原因。“客”是诗人自指。若按旧日作诗的所谓起、承、转、合的格式,这第二句就将承、转两重意思揉合在一句之中了,这也是少见的一格。为什么“日暮”会撩起“客愁新”呢?我们可以读一读《诗经》里的一段:“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王风·君子于役》)这里写一位妇女,每当到夕阳西下、鸡进笼舍、牛羊归栏的时刻,她就更加思念在外服役的丈夫。借此,我们不也正可以理解此时旅人的心情吗?本来行船停下来,应该静静地休息一夜,消除旅途的疲劳,谁知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黄昏时刻,那羁旅之愁又蓦然而生。

  接下去诗人以一个对句铺写景物,似乎要将一颗愁心化入那空旷寂寥的天地之中。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种极富特色的景物,只有人在舟中才能领略得到的。诗的第二句就点出“客愁新”,这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然而,言虽止,意未尽。“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来沓至,涌上心头。“江清月近人”,这画面展示的是清澈平静的江水,以及水中的明月伴着船上的诗人;可那画面背后却是诗人的愁心已经随着江水流入思潮翻腾的海洋。“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孟浩然的这首小诗正是在这种情景相生、思与境谐的“自然流出”之中,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此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宇宙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一隐一现,虚实相间,两相映衬,互为补充,构成一个特殊的意境。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然野旷江清,秋色历历在目。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8-99
2、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8-389

宿jiànjiāng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zhōuyānzhǔ chóuxīn 
kuàngtiānshù jiāngqīngyuèjìnr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