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十里盘盘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带。
清溪奔快,不管¹青山碍。十里盘盘平世界,更著²溪山襟(jīn)带。
译文:清澈的溪流欢快地奔流而出,穿越了青山的重重障碍。方圆十里的一片小平原。就坐落在青山与溪流的环抱之中。
注释:¹不管:不许。²更著:再加上。
古今陵谷茫茫,市朝往往耕桑。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古今陵谷¹茫茫,市朝²往往耕桑(sāng)³。此地居然形胜,似曾小小兴亡。
译文:茫茫今古,曾经发生过多少次沧桑陵谷的变迁,许多昔日繁华兴旺的都市,后来却变成种植庄稼的田野。这个地方的山川形势不比寻常,莫非也曾经历过某种小小的盛衰兴废么!
注释:¹陵谷:高山深谷。²市朝:人口聚集的都市。³耕桑:田地。⁴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上片起韵赋写泉水,这是他站在桥上观望的第一景。他将泉水写得生气淋漓,气势不凡。先着一“清”字状其色,再以“奔快”写其流势之急,这样,泉水的声色形态就似乎写足了。以下在尽头处又以虚笔转出一境,以青山试图阻碍它,而它不管不顾一味奔腾向前的姿态,勾勒出了它的来处和去路,也赋予了它一种乐观、倔强的性格。接韵描绘上卢桥一带回旋曲折、山水环绕的地势,将一幅平常的山水画点染得清幽秀美。上片写景的特色,在于动静交错,生气栩栩,体现了词人对于山水的清赏能力。

  下片即景遐想,由对眼前山水的清赏,转入对于自然和人事沧桑的思索。他因上卢桥一带襟山带水、十里平地的地理形势,猜想它也许是从当年的城市变迁而来。为了证明自己猜想的可靠,他先在表明这一看法前作出铺垫,也就是用人们常说的沧海桑田的观点作引子。在邈远的时间内,深谷变为山陵、山陵变为深谷的地貌迁变,在漫长的历史上,闹市变为桑田、桑田变为闹市的人间兴废,既然都是可能的,那么,作为形胜的上卢桥一带,有过小小兴亡,当然也就很可能了。这是先立其大,再言其小,顺势而下,无可怀疑。这样的议论,畅快无碍。

  此词虽是随意点染,却也颇见理路,饶有趣味,写景兴叹,都臻上乘。而它的因小见大的思路,也表明了作者这一时期从大处、从根本处领略人生的情思趋向。

参考资料:
1、 (南宋)辛弃疾著;朱德才选注,辛弃疾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04,第127页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清澈的溪流欢快地奔流而出,穿越了青山的重重障碍。方圆十里的一片小平原。就坐落在青山与溪流的环抱之中。

茫茫今古,曾经发生过多少次沧桑陵谷的变迁,许多昔日繁华兴旺的都市,后来却变成种植庄稼的田野。这个地方的山川形势不比寻常,莫非也曾经历过某种小小的盛衰兴废么!

注释

不管:不许。

更著:再加上。

陵谷:高山深谷。

市朝:人口聚集的都市。

耕桑:田地。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

创作背景

  1181年冬天(宋淳熙八年),辛弃疾42岁,由于王蔺等人的弹劾而被罢官,归居上饶。此词当作于词人闲居上饶时期,内容主要写上卢桥一带形势景致,借以生发议论,提醒时人应以世之兴亡为念。

参考资料:
1、 郑小军编著,众里寻他千百度·辛弃疾词,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01,第130页
赏析

  上片起韵赋写泉水,这是他站在桥上观望的第一景。他将泉水写得生气淋漓,气势不凡。先着一“清”字状其色,再以“奔快”写其流势之急,这样,泉水的声色形态就似乎写足了。以下在尽头处又以虚笔转出一境,以青山试图阻碍它,而它不管不顾一味奔腾向前的姿态,勾勒出了它的来处和去路,也赋予了它一种乐观、倔强的性格。接韵描绘上卢桥一带回旋曲折、山水环绕的地势,将一幅平常的山水画点染得清幽秀美。上片写景的特色,在于动静交错,生气栩栩,体现了词人对于山水的清赏能力。

  下片即景遐想,由对眼前山水的清赏,转入对于自然和人事沧桑的思索。他因上卢桥一带襟山带水、十里平地的地理形势,猜想它也许是从当年的城市变迁而来。为了证明自己猜想的可靠,他先在表明这一看法前作出铺垫,也就是用人们常说的沧海桑田的观点作引子。在邈远的时间内,深谷变为山陵、山陵变为深谷的地貌迁变,在漫长的历史上,闹市变为桑田、桑田变为闹市的人间兴废,既然都是可能的,那么,作为形胜的上卢桥一带,有过小小兴亡,当然也就很可能了。这是先立其大,再言其小,顺势而下,无可怀疑。这样的议论,畅快无碍。

  此词虽是随意点染,却也颇见理路,饶有趣味,写景兴叹,都臻上乘。而它的因小见大的思路,也表明了作者这一时期从大处、从根本处领略人生的情思趋向。

参考资料:
1、 (南宋)辛弃疾著;朱德才选注,辛弃疾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04,第127页
辛弃疾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8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刺桐花底是儿家,已拆秋千未采茶。睡起重寻好梦赊。忆交加,倚著闲窗数落花。
刺桐¹花底是儿家²,已拆秋千³未采茶。睡起重寻好梦赊(shē)。忆交加,倚(yǐ)著闲窗数落花。
译文:开花的刺桐树下就是我的家,秋千刚刚拆下新茶还未采摘。睡觉时做了好梦,只可惜醒来美梦却渺茫难寻。本想倚靠着闲窗,静数落花,但脑海里却满是关于两人在这窗前依偎看花的回忆。
注释:忆王孙:忆王孙:词牌名,或名《念王孙》。此调创自李重元,取词句“萋萋芳草忆王孙”末三字为调名。单调三十一字,五句五平韵。¹刺桐:树名。亦称海桐、木芙蓉。落叶乔木,花、叶可供观赏,因枝干间有圆锥形棘刺,故名。²儿家:古代代年轻女子对其家的自称,犹言我家。³已拆秋千:旧俗于寒食清明后拆秋千,表明是晚春时节。⁴赊:渺茫、稀少。⁵交加:谓男女相偎,亲密无间。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写年轻女子期盼与心上人相守相聚的怀春之事。词人只轻轻几笔的勾画便使意象鲜明,境界全出。“倚著闲窗数落花”之结语,形神俱到,确是精妙的收束。通读全词,清新自然,明白如话。

  首句点明主人公身份:年轻女子。 “刺桐花底是儿家”,寥寥数语,听来无不给人以温柔旖旎,天真烂漫之感。接下“已拆秋千未采茶”一句,点明时令。古时,二月以后农事渐忙,故古人常于寒食清明后,拆掉秋千。秋千既拆,新茶未采,正是晚春时节。“睡起重寻好梦赊”,写少女春梦。醉眠之中,她做了好梦,但是醒后,美梦却渺茫难寻。“忆交加,倚著闲窗数落花。”这句“忆交加”点明了好梦为乃是“交加”之梦。睡梦之中,全是与心上人相守相聚的情景,醒来之后,却只有回忆。本想倚靠着闲窗,静数落花,但脑海里却满是关于两人在这窗前依偎看花的回忆。

  这首小令与纳兰其他作品的风格截然不同,倒与南宋中期杨万里的诗(如《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蜒立上头。”)有所相似,采用白描的手法,用近乎口语的语言,描写生活细节的小情趣,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情窦初开的渴望与心上人厮守的小儿女形象。

参考资料:
1、 (清)纳兰性德著.梦远主编,纳兰词全解 超值彩图白金版: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第313页
相逢欲话相思苦。浅情肯信相思否。还恐漫相思。浅情人不知。
相逢欲话相思苦,浅情¹肯信相思否。还恐漫相思,浅情人不知。
译文:邂逅相逢,欲说离别的相思之苦,但不知道她是否知道我们并不深厚的感情的相思的存在。深怕相思成灾,被相思的人还不知道。
注释:菩萨蛮:词牌名。¹浅情:薄情。情意不深。
忆曾携手处。月满窗前路。长到月来时。不眠犹待伊。
忆曾携(xié)手处,月满窗前路。长到月来时,不眠犹待伊(yī)¹
译文:回想起我们在洒满月光的窗前小路上携手同游。因此,每当明月高悬,我有像在等待着她重新到来而无法入眠。
注释:¹伊:她。
上阳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上阳¹人,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
译文:上阳宫人啊,上阳宫人,当年的花容月貌已经暗暗消失。如今垂暮之年,白发如银。
注释:¹上阳:即上阳宫,在洛阳皇宫内苑的东面。
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绿衣监使¹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译文:绿衣监使守着宫门,一下就关闭了上阳人多少个春天。
注释:¹绿衣监使:太监。唐制中太监着深绿或淡绿衣。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译文:说起来,还是玄宗末年被选进皇宫,进宫时刚十六,现在已是六十。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同时采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译文:一起被选的本有一百多人,然而,日久年深,凋零净尽,如今剩下只老身一人。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
译文:想当初,吞声忍泪,痛别亲人,被扶进车子里不准哭泣。
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皆云入内便承恩¹,脸似芙蓉胸似玉。
译文:都说进了皇宫便会承受恩宠,因为自己是那样的如花似玉。
注释:¹承恩:蒙受恩泽。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¹遥侧目²
译文:哪晓得一进宫,还没等到见君王一面,就被杨贵妃远远地冷眼相看。
注释:¹杨妃:杨贵妃。²遥侧目:远远地用斜眼看,表嫉妒。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译文:我遭到嫉妒,被偷偷地送进上阳宫,落得一辈子独守空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
译文:住在空房中,秋夜那样漫长,长夜无睡意,天又不肯亮。
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gěng)¹残灯背壁影,萧萧²暗雨打窗声。
译文:一盏残灯,光线昏昏沉沉,照着背影,投映在墙壁上;只听到夜雨萧萧,敲打着门窗。
注释:¹耿耿:微微的光明。²萧萧:风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
译文:春日的白天是那样慢,那样慢啊,独自坐着看天,天又黑得那样晚。
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宫莺百啭(zhuàn)¹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译文:宫里的黄莺儿百啭千啼,本该让人感到欣喜,我却满怀愁绪,厌烦去听;梁上的燕子成双成对,同飞同栖,是多么地让人羡慕,但我老了,再也引不起丝毫的嫉妒。
注释:¹啭:鸣叫。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
译文:黄莺归去了,燕子飞走了,宫中长年冷清寂寥。就这样送春,迎秋,已记不得过了多少年。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译文:只知对着深宫,望着天上月,看它东边出来,西边落下,已经四五百回圆缺。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¹号。
译文:现如今,在这上阳宫中,就数我最老。皇帝听说后,远远地赐了个“女尚书”的称号。
注释:¹尚书:官职名。
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小头鞵(xié)(lǚ)¹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译文:我穿的还是小头鞋子、窄窄的衣裳;还是用那青黛画眉,画得又细又长。
注释:¹鞵履:都是指鞋。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译文:外边的人们没有看见,看见了一定要笑话,因为这种妆扮,还是天宝末年的时髦样子。
上阳人,苦最多。  
上阳人,苦最多。  
译文:上阳宫人哪,苦可以说是最多: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译文:年轻也苦,老了也苦。一生孤苦,可又能怎样?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
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¹
译文:你不曾看到那时吕向的《美人赋》?
注释:¹美人赋:作者自注为“天宝末,有密采艳色者,当时号花鸟使,吕向献《美人赋》以讽之。”
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译文:你又没见到今日的《上阳宫人白发歌》?

  上阳宫宫女很多,有些宫女从未得到皇帝接见,终身等于幽禁宫中。古代宫女生活相当痛苦。所以诗序有“愍怨旷也”的说法。“愍”,同情。“怨旷”,指成年了没婚配的人。女人称“怨女”,男人称“旷夫”。这里偏指怨女。

  开头几句是说,上阳那老宫女,青春红颜悄悄地、不知不觉地衰老了,而白发不断地新生。太监把守的宫门,自从宫女们被关进上阳宫以后,一幽闭就是多少年过去了。“玄宗末岁”指唐玄宗天宝末年(天宝年间为742年—756年),当时女子刚被选入宫中,才只有十六岁,一转眼已到六十了。同时从民间采择来的宫女有百十多个,一个个都凋零死去了。多年后只剩下这一个老宫女了。“绿衣监”,是唐代掌管宫闱出入和宫人簿籍的太监。从七品下,六、七品官穿绿色官服。“入时十六今六十”,这里的岁数不是实指,而是指进去时很年轻,等几十年过后已经很老了。这几句概述了上阳宫女被幽闭在上阳宫达半个世纪之久,写出了她凄惨的一生,以充满哀怨忧郁之情的笔调,总括了全诗的内容,有统摄全篇的作用。

  接着转入该诗的主要部分,写她入宫后的遭遇及幽闭后的愁苦。“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这四句写她当年别亲入宫的悲恸场景,意思是说,回想当年离别亲人时,她忍悲吞声被家人扶进车里边,并嘱咐她不要哭。因为她长的很美,身材也很好,大家都说你一入宫里就会受到皇帝恩宠的,可事实并非如此。“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这四句写她进宫之后,被妒潜配上阳宫的悲惨结局。她来到宫中,还没容得君王看见她,就已被杨贵妃发现了,远远地对她加以侧目而视。由于嫉妒,杨贵妃就派人下令把她发配到上阳宫,于是她的一生就在空房度过了。至此,这位年仅十六岁的妙龄少女,一生命运就这样决定了。

  接下来围绕着潜配上阳宫后的情景展开了层层描写。“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这几句写她宿空房被幽闭时的痛苦。因为夜长,她睡不着盼天亮,但天色又迟迟不明。就在残灯、壁影,萧萧暗雨之中度过去了。这是写秋夜的漫长。“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春天白天长,虽然春光好,但她是孤独一人坐在那儿,所以天越长越难挨,越难往下熬过去。所以总是希望天快点黑。可天又长,很难黑。空中飞来的莺鸟叫得很好听,但她愁绪难展不愿听;春天燕子来了,在梁间做窝,总是双栖双宿,可她已老了无需去妒忌燕子的双栖双宿了。作者选择“秋夜”和“春日”两个典型时间,来概括上阳宫女四十四个年头的凄怨生活。写“秋夜”是“耿耿残灯”、“萧萧暗雨”等愁景;写“春日”,是“宫莺百燕双栖”等乐景;愁、乐交杂,相反相成,以景衬情,既渲染了凄恻哀怨的悲剧气氛,又细致、含蓄地反映了上阳宫女孤寂愁苦的心理。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问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这四句总写幽禁深宫时间之久。“莺归燕去”表示春天过去了,春往秋来,她总是这单调度过,不记得哪个年头了。只是因为在深宫常常看月亮,似乎还记得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大约有四五百回了。

  以上为该诗主体部分,描写老宫女一生的痛苦。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小头鞵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 这几句是说,她已成了宫中最老的一个宫女了。皇帝住长安,所以遥赐她一个尚书官衔。穿小头鞋窄衣裳,用青黛画细长细长的眉。外人是看不到的(因在宫中),如果一旦看到她了,谁都要笑的。因为这种小头鞋窄衣裳画细长眉,都是唐玄宗时流行的一种服装打扮,落后了半个世纪了,成了老古董。“大家”,指皇帝。唐朝宫中口语。“尚书号”是对老宫女的安慰,但这对一个女人来说是无济于事的。这六句以描绘她所穿天宝妆束,来反映她长期深锁冷宫、与世隔绝的凄惨境况,于貌似轻松平和的调侃笔调中,对最高封建统治者进行辛辣的讽刺。

  “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宫人白发歌。”末尾这几句是说,上阳宫女苦是最多的。年轻也苦,到老了也苦。这两方面的苦具体是怎样的,不用往下说了。这叫“卒章显其志”。“君不见”两句下面白居易自注:“天宝末,有密采艳者,当时号花鸟使,吕向献《美人赋》以讽之。”天宝末年有到民间采集美女的叫花鸟使,当时吕向献《美人赋》来讽谏这件事)意思是,那还要读读作者这篇上阳白发歌。这里以天宝年间吕向的《美人赋》与此诗并提,对一直没有改变的广选妃嫔制度进行讽谏,表现了诗人对宫女不幸命运的恻隐之情。

  这首诗的主题明确。作者在诗中以哀怨同情、如泣如诉的笔调,描述了上阳宫女“入时十六今六十”的一生遭遇,反映了无数宫女青春和幸福被葬送的严酷事实,从而鞭挞了封建朝廷广选妃嫔的罪恶,在客观效果上,具有揭露、控诉封建最高统治者荒淫纵欲、摧残人性的作用。如此深刻、尖锐的政治讽谕诗,在唐代众多的宫怨题材诗作中,是极为少有的。

  这首诗选材十分典型。作者没有罗列众多宫女的种种遭遇,而是选取了一个终生幽禁冷宫的老宫女来描写,并重点叙写了她的垂老之年和绝望之情。通过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高度概括了无数宫女的共同悲惨命运。该诗以人性之被摧残去激动人心,也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更富有尖锐性。

  在艺术上,此诗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来刻画上阳宫女的形象:

  生动的细节描写是其一。如对“天宝末年时世妆”的描写,形象地表明上阳宫女幽闭深宫、隔绝人世之久。用衣着落后半个世纪这一外在的表现,说明一个女人如花岁月,似水年华被毫无意义地践踏了,她一生都没有获得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和意义,艺术表现的容量是相当大的,足以诱发读者的想象力。

  细腻的心理描写是其二。如“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两句,包孕着一个从原先的喜闻、羡妒到今日的厌听、不妒的心理演变过程;它们与“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等诗句,均反映了上阳宫女对生活、爱情已失去信心的麻木心态,是她愁苦绝望心理的细致刻画。

  环境氛围的烘托是其三。从“宿空房”至“东西四五百回圆”这一精彩片断,通过渲染上阳宫环境的死寂、凄凉,衬托出生活在这座人间地狱中的上阳宫女的孤苦。

  从全诗来看,作者在写宫女的幽闭生活时,叙事、抒情、写景三者结合,诗句间具有浓郁的悲剧氛围。 这首诗的语言具有质朴平易、“意深词浅,思苦言甘”(袁枚《续诗品》)、“用常得奇”(刘熙载《艺概》)的特点,充分发扬了乐府民歌语言的优良传统。全诗以七字句为主,又时或掺杂三字句等,长短相间、错落有致。而“顶针”手法的运用,及音韵转换之灵活,则使诗读来琅琅上口,有一气流转之妙。

袅袅檐树动,好风西南来。
(niǎo)¹檐树动,好风西南来。
译文:檐边树木微微摆动,原是怡人凉风自西南而来。
注释:¹袅袅: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红缸霏微灭,碧幌飘飖开。
红缸(gāng)¹(fēi)微灭,碧幌(huǎng)²飘飖(yáo)开。
译文:灯盏随之轻晃,青烟腾起,火光微灭。碧色帷幔亦缓缓飘摇而开。
注释:¹红缸:亦作“红釭”。灯盏的别称。²碧幌;绿色的帏幔。
披襟有馀凉,拂簟无纤埃。
披襟¹有馀凉,拂簟(diàn)²无纤埃。
译文:我敞开衣襟,凉气充盈周身,心觉舒畅无比。轻拂竹席,未见有一丝纤尘沾染。
注释:¹披襟:敝开衣襟。²簟:竹席。
但喜烦暑退,不惜光阴催。
但喜烦暑退,不惜光开催。
译文:只愿恼人的酷暑褪去,不惜任由光阴渐催人老。
河秋稍清浅,月午方裴回。
河秋稍清浅,月午方裴(péi)¹
译文:河水入秋便逐渐显得清浅起来,月亮要等到午夜才会徘徊于水天之间。
注释:¹裴回:亦作“裵回”。彷徨。徘徊不进貌。
或行或坐卧,体适心悠哉。
或行或坐卧,体适心悠哉。
译文:这时不论是起身行走或是坐卧,身体和心都倍感舒适。
美人在浚都,旌旗绕楼台。
美人在浚都,旌旗绕楼台。
译文:我心有所怀的(你)啊,身处在浚都那旌旗围绕的楼台上呢。
虽非沧溟阻,难见如蓬莱。
虽非沧溟阻,难见如蓬莱。
译文:虽并未隔着大海那般遥远,可要相见却太难。
蝉迎节又换,雁送书未回。
蝉迎节又换,雁送书未回。
译文:蝉鸣迎来了节气的变更,替我送信给你的飞雁却还迟迟未归。
君位日宠重,我年日摧颓。
君位日宠重,我年日摧颓。
译文:你日渐位高权重,我却日渐衰老颓唐。
无因风月下,一举平生杯。
无因风月下,一举平生杯。
译文:再无法趁秋风起时,月色之下你我共同举杯畅谈人生了。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渐觉 一作:早觉)
遥夜¹亭皋(gāo)²闲信³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渐觉 一作:早觉)
译文:夜间在亭台上闲适的踱着步子,清明刚过,便已经感觉到了春天渐渐逝去的气息。夜里飘落了几点雨滴后又停住,积云遮挡的月亮朦胧不明,云层也随着风移动。
注释:¹遥夜:长夜。²亭皋:水边的平地。闲:吴本《二主词》误作“闭”。³信:吴讷本、吕远本、侯文灿本《南唐二主词》作“倒”。
桃杏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依稀 一作:依依)
桃杏¹依稀香暗渡。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寸²相思千万绪³。人间没个安排处。(依稀 一作:依依)
译文:桃花、杏花在暗夜中散发着幽幽香气,不知道在园内荡着秋千,轻声说笑的女子是谁?小小的心田里积聚着千丝万缕的相思意,辽阔的天地间竟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安排这些愁绪。
注释:¹杏:《尊前集》《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类编草堂诗余》《词的》《古今词统》作“杏”。²一寸:指心,喻其小。³千万绪:有千丝万缕的意思。绪:连绵不断的情丝。⁴安排:安置,安放。

  “遥夜”交待时间,夜色未深,但也入夜有一段时间了。词人“信步”上着一个“闲”字,点染出一副随意举步、漫不经心的样子。“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是无理之语。按说“清明才过”,春光正好,词人却已经“伤春暮”了,看来“闲信步”当含有排遣内心某种积郁的用意。

  上片最后两句是词人耳目所见,刚刚听到几点雨声,却被春风挡住而听不到了。天上的月亮因积有云层而朦胧不明。这两句写景,清新淡雅而又流转自然。

  过片谓这时虽说已过了桃杏盛开的花期,但余香依稀可闻。人为淡月、微云、阵阵清风、数点微雨和依稀可闻到的桃杏花香的美景所感染,那“伤春暮”的情怀暂时退却了。此处白描手法运用得当。

  下片二、三句词意陡转。词人遐想联翩之际,听到近处有妇女荡秋千的轻声笑语,她们说些什么听不清楚,但不断传来的莺语,对他来说是一番诱惑。

  结尾两句,写词人因意中人不身边,以致常常魂牵梦萦。今夜出来漫步,便有可能出于排遣对意中人的相思之苦。举天地之大,竟无一处可以安排作者的愁绪,由此可见其徬徨、感伤与苦闷的程度之深。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