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月满卮,水鉴坐看时。别去一年易,回头万事疑。
清秋月满卮,水鉴坐看时。别去一年易,回头万事疑。
旷怀观海换,骚兴问天痴。寂莫蒹葭远,伊人吾所思。
旷怀观海换,骚兴问天痴。寂莫蒹葭远,伊人吾所思。

怀huáiliúxuánxiānshēngèrshǒu--suìqiú

qīngqiūyuèmǎnzhīshuǐjiànzuòkànshíbiéniánhuítóuwànshì

kuàng怀huáiguānhǎihuànsāoxìngwèntiānchījiānjiāyuǎnrénsuǒ

黎遂球

黎遂球

(?—1646)广东番禺人,字美周。天启七年举人。再应会试不第。善诗、古文,工画山水。崇祯中,陈子壮荐遂球为经济名儒,以母老不赴。明亡,方应陈子壮荐,为南明隆武朝,兵部职方司主事,提督广东兵援赣州,城破殉难。谥忠悯。有《莲须阁诗文集》。 ▶ 47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楚塞¹三湘²接,荆(jīng)³九派通。
译文:汉江流经楚塞又折入三湘,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
注释:汉江临泛:又做“汉江临眺”。¹楚塞:楚国边境地带,这里指汉水流域,此地古为楚国辖区。²三湘:湖南有湘潭、湘阴、湘乡,合称三湘。一说是漓湘、蒸湘、潇湘总称三湘。³荆门:山名,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的长江南岸,战国时为楚之西塞。⁴九派:九条支流,长江至浔阳分为九支。这里指江西九江。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译文:江水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两岸山色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郡邑(yì)¹浮前浦(pǔ)²,波澜(lán)动远空。
译文:远处的城郭好像在水面上飘动,波翻浪涌,辽远的天空也仿佛为之摇荡。
注释:¹郡邑:指汉水两岸的城镇。²浦:水边。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襄阳好风日¹,留醉与山翁²
译文:襄阳的风景天气好,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注释:¹好风日:一作“风日好”,风景天气好。²山翁:一作“山公”,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

  此诗以淡雅的笔墨描绘了汉江周围壮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也隐含了歌颂了地方行政长官的功绩之意。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颔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颈联由远而近,远近相映,笔墨酣畅;尾联直抒胸臆,可比作画上题字。诗人采取的几乎全是白描的写意手法,从大处着墨,于平凡中见新奇,将登高远眺、极目所见的山川景物写得极为壮阔飞动,奔放雄伟,全诗犹如一巨幅水墨山水,意境开阔,气魄宏大。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三湘”,一说湘水合漓水为漓湘,合蒸水为蒸湘,合潇水为潇湘,合称三湘;一说为湖南的湘潭、湘阴、湘乡。古诗文中,三湘一般泛称今洞庭湖南北、湘江一带。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九派”,指长江的九条支流,相传大禹治水,开凿江流,使九派相通。诗人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诗虽未点明汉江,但足已使人想象到汉江横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的浩渺水势。诗人将不可目击之景,予以概写总述,收漠漠平野于纸端,纳浩浩江流于画边,为整个画面渲染了气氛。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以山光水色作为画幅的远景。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而其“胜”,就在于画面的气韵生动。

  王世贞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说得很中肯。而“天地外”、“有无中”,又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首联写众水交流,密不间发,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

  接着,诗人的笔墨从“天地外”收拢,写出眼前波澜壮阔之景:“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正当诗人极目远望,突然间风起浪涌,所乘之舟上下波动,眼前的襄阳城郭也随着波浪在江水中浮浮沉沉。风越来越大,波涛越来越汹涌,浪拍云天,船身颠簸,仿佛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风浪之前,船儿是平缓地在江面行驶,城郭是静止地立于岸边,远空是不动地悬于天际;风浪忽至,一切都动了起来。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浮”、“动”两个动词用得极妙,使诗人笔下之景活起来了,诗也随之飘逸起来了,同时,诗人的一种泛舟江上的怡然自得的心态也从中表现了出来,江水磅礴的气也表现了出来。诗人描绘的景象是泛舟所见,舟中人产生了一种动荡的错觉,这种错觉也正好符合诗句中的汉水的描写,所以这两个词用得极其恰当。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山翁,即山简,晋人。《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当地习氏的园林,风景很好,山简常到习家池上大醉而归。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绘之中,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留恋山水的志趣。

参考资料:
1、 徐应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61-162

hànjiānglínfàn

wángwéi tángdài 

chǔsàisānxiāngjiē jīngménjiǔpàitōng 
jiāngliútiānwài shānyǒuzhōng 
jùnqián lándòngyuǎnkōng 
xiāngyánghǎofēng liúzuìshānwēng 
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
(huò)¹翻营²一夜行,神旗冻定³马无声。
译文:部队冒着风雪严寒全营出动,夜袭蔡州,军旗已经被冰雪冻得僵硬,不能飘扬,军纪严明,人马无声。
注释:¹和雪:大雪纷飞,人与雪混在一起。²翻营:倾营出动。³冻定:指战旗冻得发硬,不能招展飘动。
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遥看火号¹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译文:身在远处就看到预先约好的火号到处亮起,知道先锋部队已经攻下了蔡州城。
注释:¹火号:举火为信号。

  这首诗以平蔡战役为题材,抓住天气的极端恶劣与部队纪律的高度严明这两个特点,着力刻画,写得生动形象,不落俗套。

  “和雪翻营一夜行”,“和雪”,与雪搅和在一起,说明是在大雪中行动;“翻营”,倾营出动,足见规模之大;“一夜行”点明是夜晚奇袭。这句诗七个字,分为三层,一层一转,不但读来铿锵有力,而且以诗句强劲的节奏再现了部队顶风冒雪夜间急行军的情景。

  “神旗冻定马无声”,紧承上句,军旗都已经被冰雪冻得僵硬,不能飘扬。在如此奇寒之中,读者会想到人该会怎么样。但接下去却没有写人,而出人意外地写了马,他是以“马无声”来引导读者去想象人的无声。试想九千人的部队在一夜之间要行军一百三十里已属不易,竟能做到人马无声,不但表现了军纪的严明,也反映了将士的斗志。

  “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这两句没有具体写战斗的如何英勇激烈,只撷取了一个“遥看”的镜头:先头部队已举火攻下了蔡州城,预先约好的火号到处燃起,照亮了州城的夜空。这一笔给读者充分的想象余地,展开了一幅壮阔的画面。诗人不写攻城的先头部队怎样战斗,而写后续部队遥望城内的变化,不写胜利后的喜庆,而写标志着胜利的烛天火号,这是经过精心构思,精心选材的。如果写城上的战斗厮杀,则不免失于露,且寥寥数字不易概括传神;如果写胜利后的喜庆,则不免使人有曲终意尽之感,不能给读者留下足够的回味余地。现在这样写,可谓恰到好处,说明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最富于表现力的细节,而且妙于结构安排,使全诗生动真实而又韵味悠长。写后续部队是从“遥望”中看到连营大火获得全胜消息的,说明他们尚未投身战斗,这就愈加使人感到战斗进行的顺利和迅速,从而反衬出准备的充分和筹划的精到。这一切,对策划、指挥这场战斗的李愬来说,就是最好、最具体的赞颂了。

  这首诗在结构上张弛有度。前两句写急行军,节奏急促,情节变化快捷;后两句写胜利的火号,虚中见实,把战斗发展的高潮隐含在画面中,别具匠心。

参考资料:
1、 绛云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72-773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¹两处销魂²。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译文:明明是一生一世,天作之合,却偏偏不能在一起,两地分隔。经常想念、盼望却不能在一起,看着这一年一年的春色,真不知都是为谁而来?
注释:¹争教:怎教。²销魂:形容极度悲伤、愁苦或极度欢乐。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jiāng)向蓝桥¹易乞(qǐ),药成碧海难奔²。若容相访饮牛津(jīn)³,相对忘贫。
译文:蓝桥相遇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即使有不死的灵药,也不能像嫦娥那样飞入月宫与她相会。如果能够像牛郎织女一样,渡过天河团聚,即使抛却荣华富贵也甘心。
注释:¹蓝桥:地名。在陕西蓝田县东南蓝溪上,传说此处有仙窟,为裴航遇仙女云英处。此处用这一典故是表明自己的“蓝桥之遇”曾经有过,且不为难得。²药成句:这里借用此典说,纵有不死之灵药,但却难像嫦娥那样飞入月宫去。意思是纵有深情却难以相见。³饮牛津:这里是借指与恋人相会的地方。

  这首描写爱情的《画堂春》与纳兰容若以往大多数描写爱情的词不同,以往容若的爱情词总是缠绵悱恻,动情之深处也仅仅是带着委屈、遗憾和感伤,是一种呢喃自语的絮语,是内心卑微低沉的声音。而这一首词仿佛换了一个人,急促的爱情表白,显得苍白之余,还有些呼天抢地的悲怆。

  上片“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明白如话,更无丝毫的妆点;素面朝天,为有天姿的底蕴。这样的句子,并不曾经过眉间心上的构思、语为惊人的推敲、诗囊行吟的揣摩,不过是脱口而出,再无其他道理。

  明明天造地设一双人,偏要分离两处,各自销魂神伤、相思相望。他们在常人的一日里度过百年,他们在常人的十分钟里年华老去。纵使冀北莺飞、江南草长、蓬山陆沉、瀚海扬波,都只是平白变故着的世界,而不是真实发生过的人生。万千锦绣,无非身外物外,关乎万千世人,唯独非关你我。

  下片转折,接连用典。小令一般以频繁用典为大忌,此为通例,而才子手笔所向,再多的禁忌也要退避三舍。这,就是容若。“魂向蓝桥易乞”,这是裴航的一段故事:裴航在回京途中与樊夫人同舟,赠诗以致情意,樊夫人却答以一首离奇的小诗:“一饮琼魂百感生,玄霜捣尽见云英。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

  航见了此诗,不知何意,后来行到蓝桥驿,因口渴求水,偶遇一位名叫云英的女子,一见倾心。此时此刻,裴航念及樊夫人的小诗,恍惚之间若有所悟,便以重金向云英的母亲求聘云英。云英的母亲给裴航出了一个难题:“想娶我的女儿也可以,但你得给我找来一件叫做玉杵臼的宝贝。我这里有一些神仙灵药,非要玉杵臼才能捣得。”裴航得言而去,终于找来了玉杵臼,又以玉杵臼捣药百日,这才得到云英母亲的应允。——这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在裴航娶得云英之后还有一个情节:裴航与云英双双仙去,非复人间平凡夫妻。

  “魂向蓝桥易乞”,句为倒装,实为“向蓝桥乞魂易”,容若这里分明是说:像裴航那样的际遇于我而言并非什么难事。言下之意,似在暗示自己曾经的一些因缘往事。到底是些什么往事?只有词人冷暖自知。

  那么,蓝桥乞魂既属易事,难事又是什么?是为“药成碧海难奔”。这是嫦娥奔月的典故,颇为易解,而容若借用此典,以纵有不死之灵药也难上青天,暗喻纵有海枯石烂之深情也难与情人相见。这一叹息,油然又让人想起那“相逢不语”的深宫似海、咫尺天涯。

  之后所写的“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也是一个典故。传说大海的尽头就是天河,那里曾有人每年八月乘槎往返于天河与人间,从不失期,好奇的人便效仿踏上了探险之路。漂流数日后,那人见到了城镇房屋,还有许多男耕女织的人们。他向一个男子打听这是什么地方,男子只是告诉他去蜀郡问问神算严君平便知道了。严君平掐指一算后,居然算出那里就是牛郎织女相会的地方。词人用这个典故,是想说自己虽然知道心中爱的人与自己无缘,但还是渴望有一天能够与她相逢,在天河那里相亲相爱。结句则采用了中国诗词用典时暗示的力量,纳兰容若有意让词意由“饮牛津”过渡到“牛衣对泣”的典故,他是权相明珠之子,家产本不贫穷,现在用“相对忘贫”之语,无非说如果他若能同她相见,一个像牛郎,一个像织女,便是做睡在牛衣中的贫贱夫妇,他也满足。

  全词直抒胸臆,落落大方,将一段苦恋无果乃至悲痛终生的感情完美呈现,丝毫没有其他爱情词中小女人式的委婉,表达了词人纵然无法相守也保留着一线美好的愿望。

参考资料:
1、 施议对.纳兰性德集:凤凰出版社,2011:第74页
2、 安意如.当时只道是寻常: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背郭¹²³(yīn)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译文:草堂用白茅盖成,背向城郭,邻近锦江,坐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上。从草堂可以俯瞰郊野青葱的景色。
注释:¹背郭:背负城郭。²堂:即“草堂”。³成:落成。⁴荫白茅:用茅草覆盖。⁵缘江路熟:堂在浣花溪上,溪近锦江,故得通称江。熟:熟悉。⁶俯青郊:面对郊野。堂势较高,故用府字。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qī)¹林碍(ài)日吟风叶,笼竹²和烟滴露梢。
译文:草堂修在桤林深处,桤林茂密透不进强烈的阳光,仿佛漠漠轻烟笼罩着,连风吹叶子,露水滴树梢都能听到。
注释:¹桤:落叶乔木,叶长倒卵形,果穗椭圆形,下垂,木质较软,嫩叶可作茶的代用品。²笼竹:蜀人称大竹为笼竹。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暂止飞乌将¹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译文:草堂的落成,使乌鸦带领小鸟翔集,让燕子也来筑巢。
注释:¹将:率领。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
旁人错比扬雄¹宅,懒惰(duò)无心作解嘲。
译文:旁人把草堂错比成扬雄的草玄堂,我可是懒惰之人,也无心像扬雄那样作《解嘲》文章。
注释:¹扬雄,西汉末年大赋家。

  诗的开头两句,从环境背景勾勒出草堂的方位。中间四句写草堂本身之景,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把诗人历尽战乱之后新居初定时的生活和心情,细致而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桤林碍日”、“笼竹和烟”,写出草堂的清幽。它隐在丛林修篁深处,透不进强烈的阳光,好像有一层漠漠轻烟笼罩着。“吟风叶”,“滴露梢”,是“叶吟风”,“梢滴露”的倒文。说“吟”,说“滴”,则声响极微。连这微细的声响都能察觉出,可见诗人生活的宁静;他领略、欣赏这草堂景物,心情和草堂景物完全融合在一起。因此,在他的眼里,乌飞燕语,各有深情。“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乳燕定新巢”,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这两句“盖因乌飞燕语而类己之携雏卜居,其乐与之相似。此比也,亦兴也”。诗人正是以他自己的欢欣,来体会禽鸟的动态的。在这之前,他像那“绕树三匝,无枝可栖”的乌鹊一样,带着孩子们奔波于关陇之间,后来才飘流到这里。草堂营成,不但一家人有了个安身之处,连禽鸟也都各得其所。翔集的飞乌,营巢的燕子,也与诗人一同喜悦。在写景状物的诗句中往往寓有比兴之意,这是杜诗的特点之一。然而杜甫居住的草堂,毕竟不同于陶渊明归隐的田园,杜甫为了避乱才来到成都,他初来成都时,就怀着“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鸟雀各夜归,中原杳茫茫”(《成都府》)的羁旅之思;直到后来,他还是说:“此身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因而草堂的营建,对他只不过是颠沛流离的辛苦途程中的歇息之地,而不是终老之乡。从这个意义来说,尽管新居初定,景物怡人,而在宁静喜悦的心情中,总不免有彷徨忧伤之感。“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这种复杂而微妙的矛盾心理状态,通过“暂止飞乌”的“暂”字微微地透露了出来。

  尾联“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有两层涵意。扬雄宅又名草玄堂,故址在成都少城西南角,和杜甫的浣花草堂有着地理上的联系。杜甫在浣花草堂吟诗作赋,幽静而落寞的生活,有些和左思《咏史》诗里说的“寂寂扬子宅,门无卿相舆”的情况相类似。扬雄曾闭门著书,写他那模拟《周易》的《太玄》,草玄堂因而得名。当杜甫初到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时,高适寄给他的诗说:“传道招提客,诗书自讨论。……草《玄》今已毕,此后更何言?”(《赠杜二拾遗》)就拿他和扬雄写《太玄》相比;可是他的答复却是:“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酬高使君相赠》)这诗说草堂不能比拟扬雄宅,也是表示他自己并没有像扬雄那样,写《太玄》之类的鸿篇巨著。这意思是可以从上述答高适诗里得到印证的。此其一。扬雄在《解嘲》里,高自标榜,说他闭门写《太玄》,阐明圣贤之道,无意于富贵功名。实际上,他之所以写这篇《解嘲》,正是发泄宦途不得意的愤懑之情。而杜甫只不过把这草堂作为避乱偷生之所,和草玄堂里的扬雄心情是不同的,因而也就懒于发那《解嘲》式的牢骚了。这是第二层意思。

  诗从草堂营成说起;中间写景,用“语燕新巢”作为过脉;最后由物到人,仍然回到草堂,点出身世感慨。“背郭堂成”的“堂”,和“错比扬雄宅”的“宅”遥相呼应。关合之妙,不见痕迹。

参考资料:
1、 马茂元 等.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36-537

tángchéng--

bèiguōtángchéngyīnbáimáoyuánjiāngshúqīngjiāo

línàiyínfēnglóngzhúyānshāo

zànzhǐfēijiāngshùzipínláiyàndìngxīncháo

pángréncuòyángxióngzháilǎnduòxīnzuòjiěcháo

后赵王勒悉召武乡耆旧诣襄国,与之共坐欢饮。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遽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因拜参军都尉。《资治通鉴》
后赵王勒悉¹召武乡耆(qí)²³襄国,与之共坐欢饮。初,勒微襄,与李阳邻居,数争沤(òu)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容天下,岂仇匹夫乎!”遽(jù)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往日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因拜¹⁰参军都尉。《资治通鉴》
译文:后赵王石勒把武乡全部的年高望重者召到襄国,和他们坐在一起畅快宴饮。当初,石勒身份卑微低贱襄,和李阳是邻居,多次因争夺沤麻的池子相互殴斗,因此只有李阳因此不敢来。石勒说:“李阳是勇士。当初因沤麻结恨,是我做平民襄结下的恩怨,孤正准备兼并天下,怎会记恨一个普通百姓呢?”于是急速征召李阳前来参加宴饮。石勒挽着李阳的胳臂说:“孤过去饱受您的老拳,您也饱尝了我的毒手。”随后任命李阳为参军都尉。
注释:¹悉:全,都。²耆旧:年高望重者。指六十岁以上的老人。³诣:到。⁴微:贫贱。⁵数:屡次,多次。⁶沤麻:将麻茎或已剥下的麻皮浸泡在水中,使之自然发酵,达到部分脱胶的目的。⁷殴:打架,斗殴。⁸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⁹引:拉,牵引。¹⁰拜:任命。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