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ì)子伤春慵(yōng)¹更梳。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shū)疏。
译文:春天真烦闷啊,连发髻也懒得再梳。晚风吹过庭院,梅花开始凋落尘土。天上飘着淡淡云霞,地上洒满月影疏疏。
注释:¹慵:《历代名媛诗词》作“恼”。
玉鸭熏(xūn)¹闲瑞脑²,朱樱斗帐³掩流苏。遗犀(xī)还解辟寒无。
译文:鸭形的玉制香炉里,闲放着瑞脑。樱红色的斗帐上方,飘垂着流苏。早年遗留下来的犀角,还有没有避寒的好处?
注释:¹玉鸭熏炉:玉制(或白瓷制)的点燃熏香的鸭形香炉。熏炉形状各式各样,有麒麟形、狮子形、鸭子形等;质料也有金、黄铜、黄铜、铁、玉、瓷等不同。²瑞脑:一种香料名。³朱樱斗帐:斗帐,覆斗形的帐子。⁴流苏:指帐子下垂的穗儿,一般用五色羽毛或彩线盘结而成。⁵遗犀:犀,指犀牛的角。遗,应为“通”之误。

  这是一首反映贵族女子伤春情态的小调。运用正面描写、反面衬托的手法,着意刻划出一颗孤寂的心。

  上片首句写人,“髻子伤春慵更梳”似是述事,其实却是极重要的一句心态描写:闺中女子被满怀春愁折磨得无情无绪,只随意地挽起发髻懒得精心着意去梳理。接下来两句是写景,前句“晚风庭院落梅初”中的“初”字用得极工巧,它使得写景之中又点出了季节时间:习习晚风吹入庭院,正是春寒料峭经冬的寒梅已由盛开到飘零之时。春愁本就撩人,何况又见花落!后句“淡云来往月疏疏”写淡淡的浮云在空中飘来飘去,天边的月亮也显得朦胧遥远。以“疏疏”状月,除了给月儿加上月色朦胧、月光疏冷之外,仿佛那还是一弯残月,它与“淡云”、“晚风”、“落梅”前后相衬,构成了幽静中散发着凄清的景象,完全和首句渲染的心境相吻合。上片运用了由人及物、由近及远、情景相因的写法,深刻生动。

  下片通过富贵华侈生活的描写,含蓄地反衬伤春女子内心的凄楚。前两句写室内陈设极尽华美“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镶嵌着美玉的鸭形熏炉中,还闲置着珍贵的龙脑香,懒得去点燃熏香;织有朱红的樱桃花色的、覆盖如斗形的小帐低垂,上面装饰着五色纷披的丝穗。这里主要写室内的静物,但也有心情的透露,如“玉鸭熏炉闲瑞脑”中的一个“闲”字,不就闪现出女主人公因愁苦无绪,连心爱的龙脑香味也懒得闻嗅了吗!结尾是一个问句“通犀还解避寒无”,句中的“通犀”指能避寒气的犀角,名“辟寒犀”,据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开元二年冬,交趾国进犀一株,色黄如金。使者请以金盘置于殿中,温然有暖气袭人”,该句意思是说:试问这只金灿灿的辟寒犀角,现在还会不会再把温暖宜人的气味释放出来?句中“还解”的一个“还”字点出了这样的内容:往昔之时,这只犀角曾尽心尽意地为男女主人布温驱寒;而今伊人远去,天各一方,犀角有情也应感伤,你到底还知道抑或忘记了为孤独的女主人避寒的使命呢?词人假借向犀角的设问,进一步刻划词中人触物伤情多愁善感的性格,也使句意曲折婉转、摇曳生姿,好似在微波细纹的水面上,又激打起一圈向周边渐渐扩展的涟漪。

  该篇在写作技巧上的特点,值得加以强调的当推:炼字维妙,不着雕痕;未画愁容,愁态毕现。

huànshā ·shāngchūnyōnggèngshū

qīngzhào sòngdài 

shāngchūnyōnggèngshū wǎnfēngtíngyuànluòméichū dànyúnláiwǎngyuèshūshū 
xūnxiánruìnǎo zhūyīngdǒuzhàngyǎnliú háijiěhá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真烦闷啊,连发髻也懒得再梳。晚风吹过庭院,梅花开始凋落尘土。天上飘着淡淡云霞,地上洒满月影疏疏。

鸭形的玉制香炉里,闲放着瑞脑。樱红色的斗帐上方,飘垂着流苏。早年遗留下来的犀角,还有没有避寒的好处?

注释

慵:《历代名媛诗词》作“恼”。

玉鸭熏炉:玉制(或白瓷制)的点燃熏香的鸭形香炉。熏炉形状各式各样,有麒麟形、狮子形、鸭子形等;质料也有金、黄铜、黄铜、铁、玉、瓷等不同。

瑞脑:一种香料名。

朱樱斗帐:斗帐,覆斗形的帐子。

流苏:指帐子下垂的穗儿,一般用五色羽毛或彩线盘结而成。

遗犀:犀,指犀牛的角。遗,应为“通”之误。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贵族女子伤春情态的小调。运用正面描写、反面衬托的手法,着意刻划出一颗孤寂的心。

  上片首句写人,“髻子伤春慵更梳”似是述事,其实却是极重要的一句心态描写:闺中女子被满怀春愁折磨得无情无绪,只随意地挽起发髻懒得精心着意去梳理。接下来两句是写景,前句“晚风庭院落梅初”中的“初”字用得极工巧,它使得写景之中又点出了季节时间:习习晚风吹入庭院,正是春寒料峭经冬的寒梅已由盛开到飘零之时。春愁本就撩人,何况又见花落!后句“淡云来往月疏疏”写淡淡的浮云在空中飘来飘去,天边的月亮也显得朦胧遥远。以“疏疏”状月,除了给月儿加上月色朦胧、月光疏冷之外,仿佛那还是一弯残月,它与“淡云”、“晚风”、“落梅”前后相衬,构成了幽静中散发着凄清的景象,完全和首句渲染的心境相吻合。上片运用了由人及物、由近及远、情景相因的写法,深刻生动。

  下片通过富贵华侈生活的描写,含蓄地反衬伤春女子内心的凄楚。前两句写室内陈设极尽华美“玉鸭熏炉闲瑞脑,朱樱斗帐掩流苏”:镶嵌着美玉的鸭形熏炉中,还闲置着珍贵的龙脑香,懒得去点燃熏香;织有朱红的樱桃花色的、覆盖如斗形的小帐低垂,上面装饰着五色纷披的丝穗。这里主要写室内的静物,但也有心情的透露,如“玉鸭熏炉闲瑞脑”中的一个“闲”字,不就闪现出女主人公因愁苦无绪,连心爱的龙脑香味也懒得闻嗅了吗!结尾是一个问句“通犀还解避寒无”,句中的“通犀”指能避寒气的犀角,名“辟寒犀”,据唐·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开元二年冬,交趾国进犀一株,色黄如金。使者请以金盘置于殿中,温然有暖气袭人”,该句意思是说:试问这只金灿灿的辟寒犀角,现在还会不会再把温暖宜人的气味释放出来?句中“还解”的一个“还”字点出了这样的内容:往昔之时,这只犀角曾尽心尽意地为男女主人布温驱寒;而今伊人远去,天各一方,犀角有情也应感伤,你到底还知道抑或忘记了为孤独的女主人避寒的使命呢?词人假借向犀角的设问,进一步刻划词中人触物伤情多愁善感的性格,也使句意曲折婉转、摇曳生姿,好似在微波细纹的水面上,又激打起一圈向周边渐渐扩展的涟漪。

  该篇在写作技巧上的特点,值得加以强调的当推:炼字维妙,不着雕痕;未画愁容,愁态毕现。

创作背景

  根据词的内容看,这首词反映的是某贵妇伤春无聊的心情,当是李清照年轻时期的作品,但风格与词人年轻时赋诗鉴古忙忙不可终日不同,故有人认为当存疑。

参考资料:
1、 柯宝成编著.李清照全集.武汉:崇文书局,2015:109-111
2、 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90-91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 97篇诗文

猜您喜欢
长白山前知世郎,纯着红罗锦背裆。
长白山¹前知世郎²,纯着³红罗锦背裆
译文:长白山脚下有一位知世郎,一律穿着红罗袍,外罩着鲜艳华丽的马甲。
注释:大业:隋炀帝杨广年号(公元605—616年)。¹长白山:在今山东省邹平县南。²知世郎:王薄起义后的称号,意即了解时势,懂得历史趋向的人。这里泛指王薄领导下的农民起义军。³纯着:一律穿着。⁴罗锦:都是丝织品。⁵背裆:背心。这句描写王薄起义军身穿红衣,威武整齐。
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
长矟(shuò)¹侵天半²,轮(lūn)³刀耀日光。
译文:手持冲天的丈八长矛,手中挥动的宝刀刀光如日光耀眼。
注释:¹矟:同“槊”,长矛。²侵天半:伸到半空。³轮:同“抡”,旋转飞舞。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
译文:以獐鹿、牛羊为食,保持着勇猛豪放的生活习性。
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
忽闻官军¹至,提刀向前荡²
译文:一旦听到官军来围剿的消息,他便提刀上马,带领队伍奋勇杀敌。
注释:¹官军:指隋王朝的反动军队。²荡:冲击。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
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¹
译文:是啊,与其远征辽东去战死,还不如跟随这位领袖起义反抗,即使牺牲了,又有什么可伤心的呢?
注释:¹伤:这里指悲伤。

  这是一首歌颂农民起义领袖王薄的歌谣,热情地赞美了王薄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和他那种与反动统治阶级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这首歌谣以通俗的语言、高昂的格调、热烈的感情、铺叙的手法,颇为成功地塑造了中国古代革命农民的英雄群相。

  前四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其外貌:长白山脚下有一位英俊的青年,他身穿纯一色的红罗袍,外罩鲜艳华丽的马甲,手持着冲天的丈八长矛,腰挂着闪闪发光的弯刀……从衣着到携带的武器,一幅生动的肖像画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作者注意运用表现色彩的词语,如“红”“锦”“耀日光”等,使人物形象鲜明,富有立体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重点写他携带的武器,则突出了他的性格和身份,为下文作了铺垫。

  “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这两句从主人公的生活习性来写,突出主人公的英勇、剽悍和粗犷,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至此,一个勇猛英武的农民起义领袖在读者眼前树立起来了。“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转入战场斗争场面的描写。作为起义军领袖,他对朝中的贪官污吏和保护这些贪官污吏的官兵是怀着刻骨仇恨的,当他听到官军来围剿起义军的消息时,立即英姿勃勃地提刀上阵,带领起义军奋勇杀敌。起义军英勇无畏,所向无敌的气概在他身上得到了集中的表现。“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炀帝曾想远征辽东,大批征发百姓充当士卒。这两句的意思是:与其远征辽东,参加不义的战争,白白地死在外面,还不如拿起武器来反抗,斩杀那些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即使牺牲了,又有什么可惜的呢?这里,表现了当时广大民众的共同心声;与其受压迫而死,倒不如起义反抗而死!表现了当时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无比憎恨,和视死如归的反抗精神。

  这首歌谣气势雄浑、豪放,形式质朴、生动。遣词造句,也准确、精炼。特别是所用的动词,大都写得有声有色。如“侵”字,表现出起义军高昂的士气夭矫天际,“耀”字,衬托出起义军光辉的业绩昭同日月。一个“荡”字,更生动有力地描绘出起义军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气概。“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真实地描写了起义军的一个生活侧面。“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更喊出了起义军宁死不屈的心声。

  隋代的民谣,流传下来的并不多。现存的一些篇章,主要是反映当时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富于现实性和斗争性。这首《隋大业长白山谣》就是其中的代表。诗中通过对起义军领袖的塑造、歌颂,表现了人民对黑暗统治的不满,和对起义军的无比爱戴。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等主编.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969
2、 叶桂刚,王贵元主编,中国古代歌谣精品赏析 白话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3.05,第93页
大道青楼望不遮,年时系马醉流霞。
大道青楼¹望不遮,年时²系马醉流霞³
译文:扬州城的大道两旁耸立着华丽的高楼,登楼眺望,回想当年我曾在楼前系马,倾饮美酒,不觉沉醉了。
注释:¹青楼:指豪华精美的楼房。曹植《美女篇》:“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后常用指倡妓的居所。²年时:当年或那时也。³流霞:神话传说中的仙酒名。《抱朴子。祛惑》:“仙人但以流霞一杯,与我饮之,辄不饥渴。”因以泛指美酒。
风前带是同心结,杯底人如解语花。
风前带是同心结¹,杯底人如解语花²
译文:她在风前飘拂的裙带,系的同心结。在高高举起的酒杯下,她的颜容像解语的鲜花那样娇美。
注释:¹同心结:用锦带打成的连环回交样式的结子,用作男女相爱的象徵。²解语花: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唐玄宗与贵戚们在太液池边赏白莲花时,指着杨贵妃对左右说:“争如我解语花?”后因用以比喻美人。
下杜城边南北路,上阑门外去来车。
下杜¹城边南北路,上阑²门外去来车。
译文:下杜城边,大路贯通南北;上阑门外,车子来来往往。
注释:¹下杜:地名,在陕西长安县南故杜县西。²上阑:即“上兰”,地名,在长安城西。下杜城与上阑门都是长安繁华的郊区,诗中借指扬州城郊。
匆匆觉得扬州梦,检点闲愁在鬓华。
匆匆觉得扬州梦¹,检点闲愁在鬓(bìn)²
译文:这岁月匆匆,恍如一觉扬州之梦。试查点昔日的闲愁,都变成了鬓边星星的白发了。
注释:¹扬州梦:唐诗人杜牧管在扬州住过很久,沉沦下僚,生活放浪不检,纵情酒色,曾有《遣怀》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²鬓华:指鬓边的花白的头发。
不是逢人苦誉君,亦狂亦侠亦温文。
不是逢人苦誉(yù)¹君,亦狂亦侠亦温文。
译文:不是我每逢遇到人的时候就竭力地赞誉你,是你又狂放又侠义又温文尔雅。
注释:¹苦誉:竭力赞美。苦,竭力;尽力。
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
照人胆似秦时月,送我情如岭上云。
译文:示人以肝胆就像秦时的明月那么亮,送给我的友情又像山岭上的白云那么多。

hàishī ·èrshí

gōngzhēn qīngdài 

shìféngrénjūn kuángxiáwēnwén 
zhàoréndǎnqínshíyuè sòngqínglǐngshàngyún 
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
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¹依然。
译文:花还没有全开,月还没有全圆,寻花待月的心情仍一如往常。
注释:¹思:心情。
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
明知花月无情物,若使多情更可怜。
译文:但花开便谢,月满则亏,明明知道花月如此无情,却还要苦苦追寻等待,更加怜惜它们。
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挂席¹几千里,名山都未逢。
译文:经过了几千里江上扬帆,竟然都没遇到一座名山。
注释:¹挂席:张帆。
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
(bó)舟浔(xún)阳郭¹,始见香炉(lú)峰。
译文:当我在浔阳城外泊了船,才看到香炉峰非同一般。
注释:¹郭:外城。
尝读远公传,永怀尘外踪。
尝读远公传¹,永怀尘外踪(zōng)
译文:我曾读过慧远公的小传,其尘外之踪永使我怀念。
注释:¹远公传:梁代·释慧皎《高僧传》有东晋东林寺慧远法师的传记。
东林精舍近,日暮空闻钟。(空闻 一作:旦闻)
东林精舍¹近,日暮(mù)空闻钟。(空闻 一作:旦闻)
译文:东林精舍虽然近在眼前,却徒然听到传来的钟声。
注释:¹东林精舍:即东林寺,在庐山峪岭以北。精舍,僧人所居。

  这首《晚泊浔阳望庐山》,一开篇便是“挂席几千里,名山都未逢”,淡笔轻轻挥洒,勾勒出一片宽广的大自然,不精雕细刻个别景物,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的轻舟,掠过千里烟波江上的无数青山。诗的起势高舟。而且“名山都未逢”,又将诗人对于名山的热烈向往之情充分地抒写出来了。接着,“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只以“始见”二字轻轻点染,就描摹出诗人举头见到庐山在眼前突兀而起的惊喜神态。这四句如行云流水,一气直下,以空灵之笔叙事;感情却从“都未逢”、“始见”等平淡字眼含蓄地透露。

  上半首是从眼中所见直写“望”庐山之意,下半首则是从意中所想透出“望”字神情。面对着香炉峰上烟云缭绕,诗人的思绪也随之飘忽。他想起了曾经在香炉峰麓建造“东林精舍”,带领徒众“同修净业”的高僧慧舟。他读过慧舟的传记,深深地倾慕与怀念这位高僧弃绝尘俗的幽踪。此刻,东林精舍就在眼前,而舟公早作了古人,诗人因此而感到惆怅和感伤。诗的末尾,写夕照中从东林寺传来一阵悠扬的钟声。把诗人惆怅、怀念的感情抒写得更为深舟。山寺都是朝暮鸣钟,“日暮”是“闻钟”的时间,“闻钟”又渲染了“日暮”的气氛。日暮闻钟,带给人忧郁感和神秘感。而“空”字,表明高僧已逝,钟声空闻,从而传达出诗人的怀念、惆怅等复杂的感情。后四句字面上没有出现“望”字,但诗人遐想高僧和聆听暮钟,却透露出了“望”意。

  其实所谓“韵”和“神韵”,就是指诗人用平淡自然的语言和高度传神的笔法写景抒情罢了。由于笔墨疏淡,景物在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之间,却蕴藏着丰富悠舟的情思,余味无穷。王士祯等人推崇这首诗有“神韵”,足当“逸品”,“一片空灵”,主要是欣赏孟浩然诗的“清空”、“古淡”的韵致。这首诗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倾羡,企图超脱尘世的思想;在艺术上,诗人以简淡的文字传出景物和人物的风神,表现丰富的情意,给人以言简意赅、语淡味醇、意境清舟、韵致流溢的感受。

  纵观全诗,气势不凡,色彩清幽素淡,神韵自然贯通,诗人用“晚泊浔阳”的所见、所闻、所思,表露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慕。

wǎnxúnyángwàngshān

mènghàorán tángdài 

guàqiān míngshāndōuwèiféng 
zhōuxúnyángguō shǐjiànxiāngfēng 
chángyuǎngōngzhuàn yǒnghuái怀chénwàizōng 
dōnglínjīngshèjìn kōngwénzhōng  (kōngwénzuò dànwén )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