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当作人杰¹,死亦为鬼雄²
译文: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注释:¹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²鬼雄: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¹,不肯过江东²
译文: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注释:¹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²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发调惊挺,掷地有声。“人杰”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指张良、萧何和韩信等贤臣良将;“鬼雄”出自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高度凝练的诗句鲜明而响亮地唱出了李清照的人生价值观:为国捐躯,生死何惧!自先秦以来,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李清照的人生价值观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但是如果把这两句诗放置在女性文学的视野中,却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战争对于女性而言,其残酷之处在于她们无法像男性一样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只能是铁蹄下哀叹呻吟的承受者。然而在李清照的笔下,她所显现的自我形象却并不是一个等待挽救的弱者。她虽然不能亲临沙场,但也从未置身事外,她关心着时局,为深受压抑的抗金志士扼腕不平,又毫不掩饰对惜命逃跑的南宋君臣的轻蔑和愤怒。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即借咏史而讽世。项羽兵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舣船相待,劝他暂避江东,重振旗鼓,项羽却拒绝东渡,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项羽暴露了作为军事领袖的诸多缺点,然而在其生命的最后关头,却显示了一个英雄的凛然无畏。在李清照看来,他无愧“人杰”“鬼雄”之称。而在当时金兵铁蹄长驱南下,宋朝君臣望风而逃的大背景下,项羽之“不肯过江东”更具有鲜明的批判性。以当时的形势而言,金兵是孤军深入,黄河南北的许多州郡有的尚在宋人之手,有的虽已被占,但金兵数量不多,立足未稳;在金兵的进攻下,太行山一带抗金的义军蜂起,威胁着金兵的后方;如果赵构能蓄志抗金,中原事是大有可为的。但赵构一开始就没有恢复国土保卫人民的愿望,带着臣僚仓皇南逃,喘息刚定,就在临安定都。举出项羽的不肯东渡,正是对怯懦畏葸、只顾逃命苟安的南宋君臣的辛辣讽刺。而对于赵明诚临危而遁的行为,一向光明磊落的李清照内心是有着诸多失望的,“人杰”“鬼雄”之语也当包含着对丈夫的劝诫和勉励。

  这首诗在字面上只是对千年前的英雄抒发感慨,但对时事沉痛悲愤的谴责之情却溢于言表。她正是在朝廷败逃的情势下被弄得家破人亡,更因此颠沛流离,尝尽人间艰辛。面对时局,她不得不兴起“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吕本中《兵乱后杂诗》)的怨愤。这种怨愤也正是当时千万蒙难人民共同的怨愤。因此,此诗不仅抒发了个人的悲愤,还是广大百姓的心声。这样一首诗出自一位封建时代的女子之手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著. 宋诗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5:852, 861-862.
2、 胡晓明主编. 历代女性诗词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6:132-133.

xiàjué

qīngzhào sòngdài 

shēngdāngzuòrénjié wéiguǐxióng 
zhìjīnxiàng kěnguòjiāngdō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注释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鬼雄:鬼中的英雄。

项羽:秦末时自立为西楚霸王,与刘邦争夺天下,在垓下之战中,兵败自杀。

江东:项羽当初随叔父项梁起兵的地方。

赏析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前两句,语出惊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当作人杰”,为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死”也应该做“鬼雄”,方才不愧于顶天立地的好男儿。深深的爱国之情喷涌出来,震撼人心。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来讽刺南宋当权者不思进取、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发调惊挺,掷地有声。“人杰”出自《史记·高祖本纪》,指张良、萧何和韩信等贤臣良将;“鬼雄”出自屈原《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高度凝练的诗句鲜明而响亮地唱出了李清照的人生价值观:为国捐躯,生死何惧!自先秦以来,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李清照的人生价值观正是这种文化精神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但是如果把这两句诗放置在女性文学的视野中,却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战争对于女性而言,其残酷之处在于她们无法像男性一样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只能是铁蹄下哀叹呻吟的承受者。然而在李清照的笔下,她所显现的自我形象却并不是一个等待挽救的弱者。她虽然不能亲临沙场,但也从未置身事外,她关心着时局,为深受压抑的抗金志士扼腕不平,又毫不掩饰对惜命逃跑的南宋君臣的轻蔑和愤怒。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即借咏史而讽世。项羽兵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舣船相待,劝他暂避江东,重振旗鼓,项羽却拒绝东渡,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江边。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项羽暴露了作为军事领袖的诸多缺点,然而在其生命的最后关头,却显示了一个英雄的凛然无畏。在李清照看来,他无愧“人杰”“鬼雄”之称。而在当时金兵铁蹄长驱南下,宋朝君臣望风而逃的大背景下,项羽之“不肯过江东”更具有鲜明的批判性。以当时的形势而言,金兵是孤军深入,黄河南北的许多州郡有的尚在宋人之手,有的虽已被占,但金兵数量不多,立足未稳;在金兵的进攻下,太行山一带抗金的义军蜂起,威胁着金兵的后方;如果赵构能蓄志抗金,中原事是大有可为的。但赵构一开始就没有恢复国土保卫人民的愿望,带着臣僚仓皇南逃,喘息刚定,就在临安定都。举出项羽的不肯东渡,正是对怯懦畏葸、只顾逃命苟安的南宋君臣的辛辣讽刺。而对于赵明诚临危而遁的行为,一向光明磊落的李清照内心是有着诸多失望的,“人杰”“鬼雄”之语也当包含着对丈夫的劝诫和勉励。

  这首诗在字面上只是对千年前的英雄抒发感慨,但对时事沉痛悲愤的谴责之情却溢于言表。她正是在朝廷败逃的情势下被弄得家破人亡,更因此颠沛流离,尝尽人间艰辛。面对时局,她不得不兴起“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吕本中《兵乱后杂诗》)的怨愤。这种怨愤也正是当时千万蒙难人民共同的怨愤。因此,此诗不仅抒发了个人的悲愤,还是广大百姓的心声。这样一首诗出自一位封建时代的女子之手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著. 宋诗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5:852, 861-862.
2、 胡晓明主编. 历代女性诗词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6:132-133.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 9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大江一浩荡,离悲¹足几重。
译文:江水浩荡而去,离愁却袭上心来,真是几重波浪几重悲啊。
注释:¹离悲:离别的悲愁。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潮落犹如盖¹,云昏²不作峰³
译文:尽管江上潮势已经低落,但汹涌翻滚的波涛仍然犹如高张的车盖,水面之上云雾沉沉,无有峰峦之状。
注释:¹盖:车盖。此处指退潮时的波浪。²云昏:指云雾迷漫。³不作峰:谓山峰因云雾迷漫而显现不出山峰的形状。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远戍(shù)¹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译文:戍鼓之声从远处隐隐传来,顿添几分肃杀之气;远眺江岸,落有寒山老松,满目萧索。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jù)¹有踪。
译文:如果人的一生九十年,我才刚刚过去一半,现在孤舟远征,可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
注释:¹讵:怎,岂,难道。

  这首《晚出新亭》诗,是写江上景色的代表性作品,写景以抒情,情景交融。

  新亭在建康(今南京市)境内,是朝士们游宴之所。诗的起势不凡,首句写景,次句写情。江水浩荡而去,离愁却袭上心来,真是几重波浪几重悲啊。此诗的发端与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中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正同,开首两句即点出“离悲”的主题。以下四句具体写江景:尽管江上潮势已经低落,但汹涌翻滚的波涛仍然犹如高张的车盖;水面之上云雾沉沉,无有峰峦之状。戍鼓之声从远处隐隐传来,顿添几分肃杀之气;远眺江岸,唯有寒山老松,满目萧索。“潮落”二句以潮落云昏暗示诗人心潮不平,“远戍”二句则通过戍鼓、寒松一步渲染悲愁的气氛。在这荒寒萧条,满目凄凉的时刻,诗人却不得不孤舟远征,艰难独行,最后两句自然而然的直抒情怀,感叹征程艰难,归程无期。

  此诗语言洗炼,写景抒情,皆出于自然,将落潮、昏云、戍鼓、寒松等景物组合成一幅《孤舟远行图》,形象鲜明,意境幽远。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雨霁¹风光,春分²天气,千花百卉(huì)争明媚。画梁³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译文:春雨过后,天空放晴,春分天气,一派好风光。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画梁之上,刚归来的燕子,出双入对。玉笼里的鹦鹉却在发愁自己孤独眠睡。
注释:踏莎行:词牌名,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踏云行》《潇潇雨》等。双调小令,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四言双起,例用对偶。¹雨霁:雨过天晴。²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在公历3月20或21日。此日,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平分,故称。³画梁:有彩绘装饰的屋梁。⁴玉笼:玉饰的鸟笼。亦用为鸟笼的美称。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bì)(lì)¹依墙,莓苔²满地,青楼³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liǎn)皱眉山翠。
译文:薜荔香草爬上了墙面,莓苔绿藓铺满了地面,远处的青楼断断续续地传过来清丽的歌声。想起过去的事情不禁沉默无言,眉头紧皱,远山眉色变成了青绿。
注释:¹薜荔:常绿藤本植物。又称木莲。²莓苔:青苔。³青楼:妓院。⁴眉山:形容女子秀丽的双眉。

  是词写春愁。前阕写“春分天气”的明媚景色,但也以成双的燕子反衬孤眠的鹦鹉春景,成为对比强烈的两个具象,象征主人公的孤独。后阕写闺妇。特写居所周围的春天景色。“薜荔依墙,莓苔满地”的荒芜景象同上片的明丽春景退然不同,这也是使观赏者思旧的契执。青楼的歌声,勾起了主人公对旧事的回忆,“旧事”,既有甜蜜的,亦有苦涩的,这里当指苦涩的,指心上人沉迷于游冶,不时到青楼寻欢作乐,感慨自己正如“卉笼鹦鹉愁孤睡”,“敛皱眉山”就是明证。

  在这首词中,春分时节的明媚风光跃然纸上:百花盛开,新燕归来,还有依墙而长的薜荔,遍生满地的莓苔。然而,哪知青楼的歌声引来愁绪,可惜了这美挥的“春风时光*”一词人由景到情,情景交融,借春分节道出难言的心境。先咏春日韶景,后叹浮云旧事,字面上是在说新燕鹦鹉,青藤苔蔓,实际上分明是一个孤寂冷清的场景,是在比喻自己孤独的命运。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编著.欧阳修词全集:崇文书局,2014.06:第30页
2、 林兆祥编撰.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第604页
3、 费振刚主编 陶尔夫 杨庆辰著.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词传 晏欧词传: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第200页
4、 九天书苑编著.不可不知的二十四节气生活常识一本通 插图版:中国铁道出版社,2014.03:第70页

shāxíng--ōuyángxiū

fēngguāngchūnfēntiānqiānhuābǎihuìzhēngmíngmèihuàliángxīnyànshuāngshuānglóngyīngchóushuì

qiángméitáimǎnqīnglóuchùshēngránjiùshìshàngxīnláiyánliǎnzhòuméishāncuì

黛薄红深,约掠绿鬟云腻。小鸳鸯,金翡翠,称人心。
(dài)薄红深¹,约掠²绿鬟(huán)云腻(nì)³。小鸳鸯,金翡翠,称人心。
注释:¹黛薄红深:眉黛色淡,胭脂红深,写面部打扮。²约掠:粗略地梳理。³腻:油光。这里指头发细柔而光润。。
锦鳞无处传幽意,海燕兰堂春又去,隔年书,千点泪,恨难任。
锦鳞¹无处传幽意,海燕²兰堂春又去,隔年书³,千点泪,恨难任
注释:¹锦鳞:鱼。以鳞代鱼,以鱼代书信。²海燕:即燕子,古人认为燕子产于南方,渡海而至,故称“海燕”。³隔年书:去年的书信。⁴恨难任:怨恨之情难以承受。
这首词写闺怨。上片写女子的美丽装束。下片写她的心意无法传给她所爱的人。她羡慕燕子双双来而又去,她却孤独一人,还是前一年的书信,因无法传寄,每看一遍,都要洒下几滴泪,不知洒了多少,实为情深意长。

jiǔquánzi··dàibáohóngshēn--xiòng

dàibáohóngshēnyuēlüè绿huányúnxiǎoyuānyāngjīnfěicuìchēngrénxīn

jǐnlínchùchuányōuhǎiyànlántángchūnyòuniánshūqiāndiǎnlèihènnánrèn

红藕花香到槛频,可堪闲忆似花人,旧欢如梦绝音尘。
红藕¹花香到槛(jiàn)²频,可堪闲忆似花人³,旧欢如梦绝音尘
译文:一阵阵爽风吹过亭栏,频频飘来红莲的香馨,叫我如何忍受悠悠的思念,我又想起那如花的佳人。旧日的欢情好似一场梦幻,此时的她早已杳无音信。
注释:¹红藕:红莲的别称。²槛:栏杆,这里指亭栏。³似花人:与荷花一样艳丽的美人。⁴绝音尘:断绝了音信。
翠叠画屏山隐隐,冷铺文簟水潾潾,断魂何处一蝉新?
翠叠画屏山隐隐¹,冷铺文簟(diàn)水潾潾²,断魂何处一蝉新³
译文:画屏上那重峦叠翠的山景,在我眼中模糊成团团绿云,冰凉的竹席上,水一样的花纹如水波粼粼。不知何处骤响一阵蝉鸣,可是要召回我飘断的思魂?
注释:¹“翠叠”句:画屏上翠山重叠,隐约可见。²“冷铺”句:铺上冰凉的簟席,簟纹如水波潾潾。文,同“纹”。簟,竹席。³一蝉新:突然响起一声蝉鸣。

  李珣的这首词是写男子对女子的想念,写得清奇流丽,与花间词秾艳香软的基本风格很有些不同。从横向看,倒是与南唐词风颇为接近。

  李珣的这首词,与他的另一首《浣溪沙·访旧伤离欲断魂》取的是同题材,不过时间稍有先后。从两词所用韵脚来看,五韵中有三韵相重,估计写作日期也不会相距太远。从内容来看,另一首写的是春天,寻“旧欢”不着,颇觉意外,所以情绪起伏较大。而这一首则写夏秋之际,已是痛定思痛,因此意蕴也就较前首更为婉约深沉。

  此词上片首句用的是传统的比兴手法。荷花发出阵阵幽香,不时地飘进廊槛上来。第二句即点出主题,由花香引发愁思,在百无聊赖中实在不堪回忆所爱之人。由于上句已经写明荷花,就使下句的“似花人”变得很具体。第三句进一步说明不堪回忆往事的缘由。旧欢已成梦幻,“她”也不会再来了。这就把词人的绝望心情和盘托出,足以引起读者的同情与共鸣。

  此词下片写得很成功,历来为人所激赏。第一句写屏风,其上远山含翠,隐约多姿;第二句写竹席,其上竹枝如波纹,十分清澈,给人带来一丝凉意。这两句虽然写的都是眼前景物,但用山水来象征词人与意中人的分离,是十分妥帖的。这两句在艺术上的确堪称杰构。首先,对仗十分工巧,又具有鲜明的词的特色,绝不混同于一般的律诗。其次,“冷铺文簟水潾潾”,比喻新奇,内涵丰富,既有季节特点,又有人的感受,写得十分出色。尤为难得的是,在连续两个佳句之后,并无“才尽”之感,最后一句竟又翻出新意:伤心的思绪在空中飘荡,突然听到一声蝉鸣。蝉鸣,既使作者回到了现实,又提供了很多的想象余地。“断魂”二字,通过“一蝉新”告诉人们,无穷无尽的悲哀正在等待着词人。

  李珣《浣溪沙》共四首,笔触清丽,情深意切,正如《栩庄漫记》所说:“其词温厚而不儇薄。”

参考资料:
1、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709-710
2、 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19-220

huànshā··hóngǒuhuāxiāngdàokǎnpín--xún

hóngǒuhuāxiāngdàokǎnpínkānxiánshìhuārénjiùhuānmèngjuéyīnchén

cuìdiéhuàpíngshānyǐnyǐnlěngwéndiànshuǐlínlínduànhúnchùchánxīn

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
朝旦发阳崖¹,景²落憩(qì)³阴峰
译文:清晨出发于南山岩崖,傍晚歇息在北山顶峰。
注释:南山:指今浙江省嵊州市西北的突山、石门山一带。北山:相对南山而言,指今浙江省上虞市南的东山一带。瞻(zhān):往前或往上看。¹阳崖:指南山。古时以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所以称南山为阳崖。²景:日光,这里指太阳。³憩:休息。⁴阴峰:北山。
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
舍舟眺(tiào)¹(jiǒng)²(zhǔ)³,停策倚茂松。
译文:离船眺望远处的沙洲,拄杖倚靠丰茂的青松。
注释:¹眺:远望。²迥:远。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也称洲。⁴停策:止步的意思。策,手杖。
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
侧径既窈(yǎo)(tiǎo)¹,环洲亦玲珑²
译文:盘山的小径蜿蜒幽深,圆圆的小洲晶莹空明。
注释:¹窈窕:细长曲折的样子。²玲珑:澄明闪光的样子,形容小洲在天光水色辉映中的状态。
俯视乔木杪,仰聆大壑淙。
俯视乔木杪(miǎo)¹,仰聆大壑淙(cóng)²
译文:俯视可见高树的梢头,举首聆听深谷的水声。
注释:¹杪:树梢。²淙:流水声。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
石横水分流,林密蹊(xī)¹绝踪。
译文:巨石横谷使涧水分流,密林遮断路径的去向。
注释:¹蹊:小路。
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
解作¹竟何感?升长皆丰容²
译文:春雨普降催万物萌动,草木滋长正葱葱茏茏。
注释:¹解作:雷雨大作。²丰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初篁苞绿箨,新蒲含紫茸。
初篁(huáng)¹²绿箨(tuò)³,新蒲含紫茸(róng)
译文:初生的丛竹包裹绿皮,新绿的蒲草紫花待放。
注释:¹篁:竹子。²苞:包裹。³箨:竹笋一层层的外皮。⁴新蒲:新生的蒲草。蒲,即菖蒲,生于水边,有香气,根可入药。⁵紫茸:初生的蒲叶呈紫色,所以称紫茸。茸,初生的草。
海鸥戏春岸,天鸡弄和风。
海鸥¹戏春岸,天鸡²弄和风。
译文:海鸥嬉戏于春日水岸,天鸡弃羽于和煦暖风。
注释:¹海鸥:一名江鸥,水鸟名,随潮水上下翻飞。²天鸡:鸟名,丹鸡。
抚化心无厌,览物眷弥重。
抚化¹心无厌²,览物³(juàn)(mí)重。
译文:与万物同化内心仍是不满足,观照物象而悄然移情。
注释:¹抚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到自然万物之中,并与之融为一体;万物有盛衰荣枯的变化,自己也就随之而产生喜怒哀乐。²心无厌:面对美好的自然万物,总是看不够。厌,满足。³览物:观赏景物。⁴眷:留恋。⁵弥:更。
不惜去人远,但恨莫与同。
不惜去人¹远,但恨莫与同。
译文:不惜古人隐逸去久远,只遗憾今人情志不与同。
注释:¹去人:隐逸之人。
孤游非情叹,赏废理谁通?
孤游非情叹,赏废¹理谁通?
译文:独游违我真情而慨叹,赏乐废止玄理谁能通。
注释:¹赏废:赏心之事废止,也就是说,再也不能与好友欢会言笑了。

  这是一首写景咏物诗,它以从南山往北山经巫湖中的所见为主要描绘对象,勾勒出一幅秀美的山水长卷。由于诗人在南山和北山都有住所,故经常往来于两地之间。

  诗的一开始,以“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指出湖中的旅程要行一天。这一天的浮游乐趣,所见佳景自然是不胜抒写的。诗人对此并未用墨,而将笔力放在登岸后的所见之上。当诗人结束水面漂泊,舍舟登岸并以马代步时,别是一种情趣。举目四望,远处的沙诸依稀可辨,驻马依傍于茂林古松之下,放眼远眺。“侧径既窈窕,环洲亦玲珑。”这是远景描写,因为离得远,“侧径”显得“窈窕”细小,“环洲”也更见其“玲珑”巧妙。诗人用两个连绵字将陆地水中的景致写活了。 “侧径’’既弯曲细小,便以“窈窕”昵称, “环洲”在湖水的波光潋滟中愈觉高低明灭、娇小别致,故冠之以“玲珑”。然后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改变视觉角度,从听,闻两个侧面写景抒情,“俯视”是参天的乔木,反映出诗人是憩息于阴峰之上,故有俯视乔木的奇笔;“仰聆”是山间大壑中的波声,群岩叠嶂,谷中水流与怪石相搏,在万壑之问激起万千优美的回响。下句“石横水分流,林密蹊绝踪’’,是对上文的承接。“石横”是指分水岭,水因之分流,这是沟壑中流水声响变化万千的原因;“林密”是对上文“茂松’’的照应,而“蹊绝踪"也正是因为“侧径既窈窕’’之故。谢灵运直睹除沅的风光,当他陷入路绝之境无法更向上攀登时,才会觉得情怀得到畅快的抒泄。只有到了险峰之巅可以栖迟的地方,他才能纵目四顾,饱览周围的景物。

  “解作竟何感?升长皆丰容”这两句是用典,是据《周易》“天地解而雷雨作”仿改,天地变化,乾坤交泰,造物主使万物丰容繁盛。接下来,用工笔重彩绘出一幅山水图:新竹长出嫩绿的苞芽,芦蒲的初蕊绽出紫色的茸毛。沙鸥在春水江岸嬉戏,美丽的飞禽在和风中上下颓飞。诗人以客观的笔触刻画山水景物,使之历历如在目前。面对这秀丽的大自然,只有与万物同化才能不为外物所惑以致贪欲无厌。但是对景难排,眷恋人间之美的情感愈加强烈。由于诗人厌倦世态,宁愿离开喧嚣的人境,独处于此深山之中,唯恨憾的是没有古代贤人青甚与同游。既然已是孤居独游,一味伤感而嗟叹便大可不必。这种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情怀无人理解,字里行间流露出“世人莫余知”的遗憾心情。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姚奠中,胡国瑞等著.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03:第692页

nánshānwǎngběishānjīngzhōngzhāntiào--xièlíngyùn

cháodànyángjǐngluòyīnfēng

shězhōutiàojiǒngzhǔtíngmàosōng

jìngyǎotiǎohuánzhōulínglóng

shìqiáomiǎoyǎnglíngcóng

shíhéngshuǐfēnliúlínjuézōng

jiězuòjìnggǎnshēngzhǎngjiēfēngróng

chūhuángbāo绿tuòxīnhánrōng

hǎiōuchūnàntiānnòngfēng

huàxīnyànlǎnjuànzhòng

rényuǎndànhèntóng

yóufēiqíngtànshǎngfèishuít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