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寻寻觅(mì)¹,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qī)²。乍暖还(huán)³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译文: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秋天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冷,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挡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
注释:¹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²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³乍暖还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⁴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⁵怎敌他:对付,抵挡。⁶晚:一本作“晓”。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¹,如今有谁堪²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³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译文:园中菊花堆积满地,唯独我因忧伤而憔悴瘦损,如今有谁可以摘取?孤独地守着窗前,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这般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注释:¹损:表示程度极高。²堪:可。³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⁴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⁵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⁶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如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213-1215页
2、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第144-151页

shēngshēngmàn ·xúnxún

qīngzhào sòngdài 

xúnxún lěnglěngqīngqīng cǎncǎn zhànuǎnhuánhánshíhòu zuìnánjiāng sānbēiliǎngzhǎndànjiǔ zěn wǎnláifēng yànguò zhèngshāngxīn quèshìjiùshíxiāngshí 
mǎnhuánghuāduī qiáocuìsǔn jīnyǒushuíkānzhāi shǒuzhechuāngér zěnshēnghēi tónggèngjiān dàohuánghūn diǎndiǎn zhè zěnchóuliǎo  shǒuzhechuāngérzuò shǒuzhechuāngér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苦苦地寻寻觅觅,却只见冷冷清清,怎不让人凄惨悲戚。秋天总是忽然变暖,又转寒冷,最难保养休息。喝三杯两杯淡酒,怎么能抵挡得住傍晚的寒风紧吹?一行大雁从头顶上飞过,更让人伤心,因为都是当年为我传递书信的旧日相识。

园中菊花堆积满地,唯独我因忧伤而憔悴瘦损,如今有谁可以摘取?孤独地守着窗前,独自一个人怎么熬到天黑?梧桐叶上细雨淋漓,到黄昏时分,那雨声还是点点滴滴。这般光景,怎么能用一个“愁”字了结!

注释

寻寻觅觅:意谓想把失去的一切都找回来,表现非常空虚怅惘、迷茫失落的心态。

凄凄惨惨戚戚:忧愁苦闷的样子。

乍暖还寒:指秋天的天气,忽然变暖,又转寒冷。

将息:旧时方言,休养调理之意。

怎敌他:对付,抵挡。

晚:一本作“晓”。

损:表示程度极高。

堪:可。

怎生:怎样的。生:语助词。

梧桐更兼细雨:暗用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诗意。

这次第:这光景、这情形。

怎一个愁字了得: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呢?

译文三

我到处寻找,寻到的只有冷清,十分凄惨。乍暖还寒的季节,最难忍受。两杯淡酒,怎能压住心头的悲伤?大雁飞过,我正伤心,却发现它正是我在故乡认识的那只。
满地黄花堆积着,十分憔悴,有谁忍心去摘?我守着窗,独自一人,一个人怎么才能熬到天黑?细雨敲打着梧桐,此正是黄昏,一点一滴落著。这种场景,这种“愁”又怎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呢?

参考资料:
1、 庄灿煌的博客
2、 庄灿煌的博客
3、 庄灿煌的博客
4、 庄灿煌的博客
赏析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就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于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感叹: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难道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无限无法诉说的哀愁。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词人想: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如今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赋比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前人评此词,多以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为其特色。但只注意这一层,不免失之皮相。词中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却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这乃是百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

  “乍暖还寒时候”这一句也是此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这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有人以为在古汉语中应解为“节候”;但柳永《永遇乐》云:“薰风解愠,昼景清和,新霁时候。”由阴雨而新霁,自属较短暂的时间,可见“时候”一词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下面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古人晨起于卯时饮酒,又称“扶头卯酒”。这里说用酒消愁是不抵事的。至于下文“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唐宋词选释》说:“雁未必相识,却云‘旧时相识’者,寄怀乡之意。赵嘏《寒塘》:‘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词意近之。”

  上片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于是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这才是“如今有谁堪摘”的确解。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比唐人杜秋娘所唱的“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要深远多了。

  从“守著窗儿”以下,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进一层。“守著”句如依张惠言《词选》断句,以“独自”连上文。秦观(一作无名氏)《鹧鸪天》下片:“无一语,对芳樽,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与此词意境相近。但秦词从人对黄昏有思想准备方面着笔,李则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梧桐”两句不仅脱胎淮海,而且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更直而情更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也是蹊径独辟之笔。自庾信以来,或言愁有千斛万斛,或言愁如江如海(分别见李煜、秦观词),总之是极言其多。这里却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仿佛不了了之。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淋漓尽致了。

  这首词大气包举,别无枝蔓,相关情事逐一说来,却始终紧扣悲秋之意,深得六朝抒情小赋之神髓,而以接近口语的朴素清新的语言谱入新声,运用凄清的音乐性语言进行抒情,又却体现了倚声家的不假雕饰的本色,诚属个性独具的抒情名作。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版:第1213-1215页
2、 陈祖美.李清照作品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9月版:第144-151页
创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具体写作时间待考。有人认为作于南渡以后,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丈夫去世,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有人则认为是中年时期所作。

参考资料:
1、 徐中玉 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104-105页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 97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家住孟津河¹,门对孟津口。
译文:家住在孟津河旁,家门与孟津渡口相对。
注释:¹孟津河:指河南洛阳北部的黄河南岸一带,是“武王伐纣,与八百诸侯会盟”之地,为古代交通要道。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译文:每天沿河有来自江南的小船,是否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呢?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¹自有乡²来,应知有乡事。
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注释:¹君:对对方的尊称,您。²有乡:家乡,这里指作者的有乡。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来日¹绮窗²前,寒梅³(zhuó)花未
译文: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注释:¹来日:来的时候。²绮窗:雕画花纹的窗户。³寒梅:冬天绽放的梅花。⁴著花未:开花没有?著花,开花。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译文:看见梅花已经开了,又听见鸟儿的啼叫声。
愁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愁心视春草,畏向阶前生。
译文:一颗充满忧愁的心看着春草生长,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到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了。

  其一:这首诗从触发、联想展开情感活动。女主人公住近渡口,每天沿河上下的船只从门前经过;于是她就想,其中也许有从江南来的船。丈夫在江南的某地长久不归。既然有江南船,就可能有丈夫从江南寄回的书信。她可能每天都倚门望几次。每当看到渡头有船只停泊,就不免要上前去打问,可结果总是失望而归。诗中说江南船“常有”,就是说书信“总无”。然而,主人公仍把希望寄托于下一趟船来,她想:大概书信已经寄出,正在途中,所以诗的结句“寄书家中否”便是这位少妇不断幻灭又不断复生的希望。 

  其二: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应知”云云,迹近噜,却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王绩的那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朴质的程度也许超过这首诗,但它那一连串的发问,其艺术力量却远远抵不上王维的这一问。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一句看起来是问家乡的情况,但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诗人心里满腹的问题一时竟不知从何问起了。这句描写出诗人的踌躇,对方的诧异。“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一问倒令对方感到困惑,不问人事而问物事,可是正是这样一问,才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其实诗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诗人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

  其三:这首诗以时序的递进、物候的变化,加深主人公的情感。“已见寒梅发”一句是对上一首询问寒梅著花的呼应。此句是女主人公失望的深深怨情。因为光景蹉跎,不能如期践约,此时在女主人公眼中,寒梅花发已由希望之光变为幻灭之色。不仅如此。便是这象征青春、爱情的春天,欣欣向荣的春天,也发生了质的变化。梅花开了,早春已过。百鸟叫了,仲春也已飞逝。现在是莺飞草长的暮春了。随着节序的推移,女主人公的心绪也由百无聊赖到终日惆怅,以至看花落泪、见月伤心了。以前,她觉得,时间过去一天,距离自己美好愿望的实现就近一日。现在完全是逆反心理:时间愈是过得快,幻灭就愈彻底,犹如滔滔日下的江河,无可如何。此时,鸟鸣,春草都变作主人公情感的对立物。诗人说女主人公是以一颗充满忧愁的心“视春草”,她看到愈来愈茂盛的春草眼看就要连到阶前,禁不住惶恐起来了。

参考资料: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组.《唐诗选注上、下 》:北京出版社,1978-09:第75页

shīsānshǒu

wángwéi tángdài 

jiāzhùmèngjīn ménduìmèngjīnkǒu 
chángyǒujiāngnánchuán shūjiāzhōngfǒu 

jūnxiānglái yīngzhīxiāngshì 
láichuāngqián hánméizhuóhuāwèi 

jiànhánméi wénniǎoshēng 
chóuxīnshìchūncǎo wèixiàngjiēqiánshēng 

白须宗孙侍坐时,愿持寿酒前致词。
白须宗孙侍坐时,愿持寿酒前致词。
致词何所拟?愿自边城始。
致词何所拟?愿自边城始。
边城贵者李将军,战鼓遥疑天上闻。
边城贵者李将军¹,战鼓遥疑天上闻。
注释:¹李将军:指汉李广。匈奴称他是飞将军。
屯田布锦周千里,牧马攒花溢万群。
屯田¹布锦周千里,牧马攒花²溢万群。
注释:¹屯田:用戍卒开荒种田。²攒花、布锦:都是形容词。是说马群色杂如攒花,田园齐整如布锦。
白云本是乔松伴,来绕青营复飞散。
白云¹本是乔松伴,来绕青营²复飞散。
注释:¹白云:指送别的那人。²青营:指本人的营寨。
三声画角咽不通,万里蓬根一时断。
三声画角¹咽不通,万里蓬根一时断。
注释:¹画角:军乐。
丰州闻说似凉州,沙塞清明部落稠。
丰州¹闻说似凉州²,沙塞清明部落稠。
注释:¹丰州:唐朝时的丰州,在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右翼旗与麟州接连。²凉州:在甘肃。
行客已去依独戍,主人犹自在高楼。
行客已去依独戍,主人犹自在高楼。
梦视旌旆何由见,每值清风一回面。
梦视旌旆¹何由见,每值清风一回面。
注释:¹旌旆:指送别的那人。
洞里先生那怪迟,人天无路自无期。
洞里先生¹那怪迟,人天无路自无期。
注释:¹洞里先生:仙人。
砂泉丹井非同味,桂树榆林不并枝。
砂泉丹井非同味,桂树榆林不并枝。
吾翁致身殊得计,地仙亦是三千岁。
吾翁致身殊得计,地仙¹亦是三千岁。
注释:¹地仙:指地上的神仙,这里指别者无意功名,归隐修仙。
莫着戎衣期上清,东方曼倩逢人轻。
莫着戎衣¹期上清²,东方曼倩³逢人轻。
注释:¹戎衣:军人的服装。²上清:道家指天帝的住处为上清宫。³东方曼倩:汉东方朔字曼倩,善于诙谐滑稽,传说中以东方朔为仙人。这几句意思是说,你将成仙长寿,于仙人往来,乐趣无穷。

sòngjiàncóngshūfēngzhōuguīsōngyángjiù--lún

báizōngsūnshìzuòshíyuànchí寿shòujiǔqiánzhì

zhìsuǒyuànbiānchéngshǐ

biānchéngguìzhějiāngjūnzhànyáotiānshàngwén

túntiánjǐnzhōuqiānzǎnhuāwànqún

báiyúnběnshìqiáosōngbànláiràoqīngyíngfēisàn

sānshēnghuàjiǎoyàntōngwànpénggēnshíduàn

fēngzhōuwénshuōshìliángzhōushāsāiqīngmíngluòchóu

xíngshùzhǔrényóuzàigāolóu

mèngshìjīngpèiyóujiànměizhíqīngfēnghuímiàn

dòngxiānshēngguàichíréntiān

shāquándānjǐngfēitóngwèiguìshùlínbìngzhī

wēngzhìshēnshūxiānshìsānqiānsuì

zheróngshàngqīngdōngfāngmànqiànféngrénqīng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piān)¹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译文:在堂前翩翩飞翔的燕子,冬天躲藏夏天就出来相见。
注释:¹翩翩:疾飞貌。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兄弟两三人,流宕¹在他县²
译文:一家兄弟两三人,漂流游荡在他乡。
注释:¹流宕:同“流荡”,漂流游荡。²他县:即他乡,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
故衣谁当补¹,新衣谁当绽(zhàn)²
译文:旧衣服请谁来补,新衣服叫谁来缝?
注释:¹谁当补:“谁给补”的意思。当,语助词,无义。²绽:同“组”,原义是“裂缝”,这里是解裂布帛,缝制新衣的意思。
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绽。
赖得贤主人¹,览²取为吾绽³
译文:多亏贤主人给我补旧衣,缝新衣。
注释:¹贤主人:指女房东。一说指劳作的东家。²览:是“揽”的假借字,取,撮持。³绽:缝补。
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
夫婿¹从门来²,斜柯³西北眄(miǎn)
译文:她的丈夫从门外进来,斜倚着西北角的枝杈观看。
注释:¹夫婿:“贤主人”的丈夫。²从门来:即从门外来。³斜柯:叠韵连绵字,犹今口语“歪斜”。一作“斜倚”,疑是依义改字。⁴眄:斜着眼。这句是说丈夫发生了猜疑。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yù)卿且勿眄¹,水清石自见。
译文:请您别怒目相待,水澄清时石子自然显现。
注释:¹语卿且勿眄:请您别怒目相待。卿,古人相互之间的尊称,犹今口语的“您”。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石见何累(léi)(léi)¹,远行不如归。
译文:事情真相虽已清清楚楚,但还是不如回自己的家好。
注释:¹累累:联缀而众多的样子。

  此诗写了一个普通的家庭“兄弟两三人”为了生计,流浪他乡。因女主人为他们缝补衣裳而被归来的女主人丈夫发现而产生了误会。诗歌围绕一个尴尬场面写出了流浪汉的凄苦,写得情节紧张,矛盾集中,真切生动,活泼而富有谐趣,但谐中寓庄,于中更能反衬出游子之凄苦;同时也显示了乐府作者观察生活、把握生活、再现生活的卓越才能。全诗以比兴起,巧妙地引发诗兴,过渡到诗的本体,结尾又用比收,轻松自然,浑然天成。

  诗的开笔就很低回忧伤。“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二句用比兼兴的手法。堂前之燕,冬去夏来,有一定之时,而我“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却久出不归,长为他乡人。这两句概括了流浪汉有家归不得的凄苦生涯。这是第一层凄苦。

  因流浪他乡,天长日久,除了生活的艰辛,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由于没有家庭,就不免会仪表不修,形象狼狈,尤其是衣服着装方面,衣衫破烂,但是“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旧衣服坏了无人缝,新衣服针线裂开了无人补,由此可以想象主人公憔悴落魄的形象。这是第二层凄苦。

  由无人补缝衣服之事,遂引出下文一段情节:“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绽。”此处说的“主人”,究竟是游子所临时寄居的人家,还是他们为之劳作的东家,不得而知。但后一种可能性较大。这家的女主人,很是贤惠,见流浪汉衣衫破烂,乃主动为之缝补。这当然是求之不得之事,流浪汉内心之欣喜可想而知。此承上文两层之凄苦,文思来了一个转折。

  但正在流浪汉内心欣喜之际,情况陡然发生变化——“夫婿从门来”,女主人的丈夫回家来了。夫婿见此情景,作出了一个异常的、但也是可以理解的反映——“斜柯西北眄”,他不是与妻子欢叙,也不是与客人打招呼,而是侧身倚门,瞟眼斜视。他外出归来,看到这一情景,不免心有所疑,但又不明底里,不好发作,故才在瞬间表现为如此情态。而乐府作者亦即能如同一个高明的摄影师,立即按动相机快门,将这一精彩镜头摄下。在这一特写镜头中,容纳了三对矛盾、三个方面人物的内心世界,即:夫妻之间,夫与流浪汉之间,流浪汉与女主人之间,此时各生想法,各具心态,各有难言之隐。

  在这矛盾聚焦的节骨眼,还是流浪汉先说话了:“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请您不必斜眼看,我们和你家女主人之间的关系,清水白石,不必多心。后来的“水清石见”成语即本此。流浪汉口中说着这番自表心境的话,尖锐的矛盾冲突似乎缓和了,但其内心之凄苦却可想而知。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这是写流浪汉的心理活动。水清石见了,一切清白。尽管如此,远行在外,还是不如回家的好。又一次点出凄苦,收束全诗。

  这首诗也有规劝游子早归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傅锡壬.大地之歌——乐府.北京:线装书局,2012:136-137
2、 吕晴飞等.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0:66

yànxíng

míng liǎnghàn 

piānpiāntángqiányàn dōngcángxiàláijiàn 
xiōngliǎngsānrén liúdàngzàixiàn 
shuídāng xīnshuídāngzhàn 
làixiánzhǔrén lānwèizhàn 
婿cóngménlái xié西běimiǎn 
qīngqiěmiǎn shuǐqīngshíjiàn 
shíjiànlěilěi yuǎnxíngguī 
天迷关,地迷户,东龙白日西龙雨。
天迷关,地迷户¹,东龙²白日西龙³雨。
译文:乌云弥漫秦时的雄关,大地掩没山河的门户。两只苍龙正在相斗,一会儿白日高照,一会又满天大雨。
注释:鸿门会: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咸阳,废秦苛法。项羽率诸侯军至鸿门,听部下言,邀刘邦赴宴,欲杀刘邦,幸项伯相助与张良、樊哙谋勇,刘邦逃脱了厄运。鸿门:地名,在今陕西新丰镇鸿门堡村。¹天迷关,地迷户:传说中天有门,地有户。用“迷”用来形容天地混沌莫辨之状,这里喻秦末天下无主。²东龙:指刘邦。传刘邦为赤帝子。³西龙:指项羽。
撞钟饮酒愁海翻,碧火吹巢双猰貐。
撞钟饮酒愁海翻,碧火吹巢¹双猰(yà)(yǔ)²
译文:且举玉钟饮酒,愁云恨海翻覆,那边正巢居窥伺,有一对凶恶的猰貐。
注释:¹碧火吹巢:化用李贺《神弦曲》“笑声碧火巢中起”一句。碧火,王充《论衡·论死》:“人之兵死也,世言其血为磷。磷火色碧,故言碧火。吹巢,烧鸟巢。²双猰貐:喻指欲害刘邦的范增、项庄。猰貐,食人怪兽,似狸而善走。
照天万古无二乌,残星破月开天馀。
照天万古无二乌¹,残星破月开天馀²
译文:万古千秋的天上,岂能有两轮金色的太阳。天的那一个角落,只有残星和月亮的光芒。
注释:¹二乌:即二日。《淮南子·精神训》曰:“日中有踆乌。”故以乌代日。²馀:有版本作“余”。
座中有客天子气,左股七十二子连明珠。
座中有客¹天子气²,左股七十二子连明珠。
译文:座中的来客有天子的气象,七十二颗黑痣像明珠排布在左腿之上。
注释:¹座中有客:此指刘邦。客:即刘邦。²天子气:《史记》载,刘邦所至有五采气,为天子气。左股七十二子:事见《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军声十万振屋瓦,排剑当人面如赭。
军声十万振屋瓦,排剑当人面如赭(zhě)¹
译文:十万大军齐声呼喊,呼喊声震地摇天。将军拔出长剑,剑光照红了容颜。
注释:¹赭:这里指赤红色。
将军下马力排山,气卷黄河酒中泻。
将军下马力排山,气卷黄河酒中泻。
译文:将军下马,力能拔山,豪气于云,黄河翻卷。
剑光上天寒彗残,明朝画地分河山。
剑光上天寒彗¹残,明朝画地分河山。
译文:剑光上天,星月凋残,明朝划却了河山一半。
注释:¹彗:即所谓扫帚星。古人认为此星为妖星,是不祥之兆。
将军呼龙将客走,石破青天撞玉斗。
将军呼龙将客走¹,石破青天撞玉斗²
译文:将军把来客送走,亚父的玉斗撞破了耿耿青天。
注释:¹“将军”句:承上文,句中“将军”当指项羽。呼龙:鸿门会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故曰“呼龙”。客:指刘邦,在鸿门宴中刘邦为客。²撞玉斗:指范增挥剑击碎刘邦送来的玉斗。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刘邦、项羽鸿门之会。此诗前六句,写秦末大乱,楚、汉抗争,作时代氛围的刻画;中间六句,从大形势的渲染跳到宴会上,分别描写刘、项双方:刘邦的志向、实力,项羽的气概、军威;后四句则概括了鸿门会的结局,以刘邦溜回军中,范增撞碎玉斗宣告了鸿门会的结束。全诗结构紧凑,用词精炼,事至繁而笔极简,造语奇崛,意境幽诡。

  杨维桢这首诗的所长是想象丰富,运笔兼有空灵和奇崛两个不容易统一在一起的特点。鸿门宴中刘邦、项羽以及范增、项庄、樊哙、张良等都有许多生动的性格鲜明的言语行动,这些经过司马迁的刻画,人们早已耳熟能详,若再重复描写,便无新意。如张宪《鸿门会》写:“披帷壮士发指冠,侧盾当筵请公舞。白发老臣心独苦,玉玦三看君不语。”这不如读《史记》更具体、更生动。杨维桢此《鸿门会》则不然,他完全撇开刘、项等人在宴会中具体的言语行动,而驰骋其缥缈不羁的灵思,从当时群雄角逐的大形势着眼,刻画其风云变幻、惊心动魄的时代氛围。因此,读此诗的时候有一种读《史记》时所没有的审美感受。

  此诗前六句,纯作时代氛围的刻画。首句迭用两个“迷”字,极言天地混沌莫辨之状,暗喻秦末天下无主,一切都动荡不定的情势。其时秦王子婴已降,秦军已摧垮了,然各起义将领拥军自重,为“东龙”或为“西龙”行云布雨,阴晴不定。一场更为复杂、难以逆料的战争在酝酿着,因为“照天万古无二乌”,天无二日,秦朝一亡,揭竿起义的诸将领终究是要决一雌雄的。鸿门会可以说正是这一矛盾激化与公开化的标志。

  中间六句,从大形势的渲染顿然跳到宴会上,分别描写刘、项双方:刘邦的志向、实力,项羽的气概、军威。诗中描写项羽,称他“将军下马力排山”。项羽素以勇猛称,设鸿门宴把刘邦召来,虽然恼恨刘邦捷足先登,然也并没有把刘邦当作一回事,大有一跺足便可使山河颤抖之气概。故诗中以“气卷黄河酒中泻”句形容之。李贺《梦天》诗有“一泓海水杯中泻”句,描写从天上望下来大海之小似乎只能注满一杯;此则写项羽气概之大,似乎可以把黄河注入酒杯中,一饮而尽。此充分说明了项羽对潜在的敌手刘邦是掉以轻心了。

  后四句则以极精练、极富韵致的笔调,概括了鸿门会的结局。“剑光上天寒彗残”鸿门会中双方剑拔弩张,最惊心动魄者莫过于项庄舞剑了。诗写其直如天上飞划而过的彗星,是险到了极点。而后,项伯为报张良救命之恩通敌,项羽因自傲而手软,其结果是刘邦得以逃席逸去,鸿门会不了了之,这便是诗中所写的“将军呼龙将客走”的局面。项羽坐失了消灭潜在对手刘邦的最佳时机,对此范增愤愤不已,在刘邦脱身后,张良谢,以白璧一双赠项羽,玉斗一双赠范增。项羽受璧,范增则恼恨已极,置玉斗于地,拔剑撞而破之。诗人高度评价范增的识见,故把他撞玉斗的行动喻为“石破青天”。

  全诗造语奇崛,意境幽诡,颇有些接近李贺的风格,个别地方如“碧火吹巢”,袭自李贺的《神弦曲》:“百年老鸮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他没有正面去实写刘、项对峙的军事形势,而是用了一连串似乎无关的奇特的比喻加以烘托。如“东龙白日西龙雨”、“残星破月开天余”、“碧火吹巢”、“石破青天”等词句,均难以通常的语法或逻辑去理解。然它们组合在一起,却又十分形象地勾画了秦末动乱的社会状态以及波谲云诡的政治、军事的形势。这样一种以许多奇丽古怪的物象来烘托诗歌意旨的手法正是李贺诗歌的特征,显然杨维桢此诗颇多借鉴李贺之处,特别是同一题材的《公莫舞歌》。然比较而言,李贺的《公莫舞歌》稍嫌堆砌,格局不大,此诗则纵横驰骋,元气淋漓。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71-173页

hóng鸿ménhuì

yángwéizhēn yuándài 

tiānguān  dōnglóngbái西lóng 
zhuàngzhōngyǐnjiǔchóuhǎifān huǒchuīcháoshuāng 
zhàotiānwànèr cánxīngyuèkāitiān 
zuòzhōngyǒutiān zuǒshíèrliánmíngzhū 
jūnshēngshíwànzhèn páijiàndāngrénmiànzhě 
jiāngjūnxiàpáishān juǎnhuángjiǔzhōngxiè 
jiànguāngshàngtiānhánhuìcán míngzhāohuàfēnshān 
jiāngjūnlóngjiāngzǒu shíqīngtiānzhuàngdǒu 
缅想咸阳事可嗟,楚歌哀怨思无涯。
(miǎn)想咸阳¹事可嗟(jiē),楚歌²哀怨思无涯。
注释:¹咸阳:古地名,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二十里。²楚歌:为古楚国(以今湖北省为中心的广大地区)的歌曲,详见本诗说明。
八千子弟归何处?万里鸿沟属汉家。
八千子弟归何处?万里鸿沟¹属汉家²
注释:¹鸿沟:古运河名,故道在今河南省中部。后世以鸿沟比喻难以逾越的界限。²汉家:指刘邦所建立的西汉王朝。
弓断阵前争日月,血流垓下定龙蛇。
弓断阵前¹争日月²,血流垓(gāi)下定龙蛇³
注释:¹弓断阵前:弓断意思是不能或不敢再射箭。²日月:意为天下。³龙蛇:比喻杰出的人物。又解作龙和蛇,指成功者与失败者。
拔山力尽乌江水,今古悠悠空浪花。
拔山力尽乌江¹水,今古悠悠²空浪花。
注释:¹乌江: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江畔的乌江镇内有唐代所建项王庙,庙后有明代所建项羽衣冠冢。²悠悠:遥远,长久。
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系楚汉之争最后决战之处。史载公元前202年,汉王刘邦联合各路诸侯,统军三十万,兵分三路追击西楚霸王项羽,把项羽围困在咳下。刘邦并用张良计,命汉军夜时皆于四面唱起楚歌,楚兵闻之,军心涣散。项羽在楚歌声中亦不能寐,披衣饮酒帐中,缅怀往日称雄于世,至今穷途没落,顿生英雄末路的凄怆之情,遂对着爱妾虞姬和心爱的战马而慷慨悲歌,潸然泪下。天明后孤身突围至乌江,自刎而死。《垓下怀古》综述了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一代英豪由于刚愎自用、暴戾骄矜,政治上霸道不仁而丧失民心,终于帝业无成,自杀身死的史实。本诗格调深沉悲壮,充满感慨,充满激情,令人回肠荡气,一唱三叹。

gāixià怀huái--

miǎnxiǎngxiányángshìjiēchǔāiyuàn

qiānziguīchùwàn鸿hónggōushǔhànjiā

gōngduànzhènqiánzhēngyuèxuèliúgāixiàdìnglóngshé

shānjǐnjiāngshuǐjīnyōuyōukōnglànghu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