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客携壶¹上翠微²,江涵³秋影雁(yàn)飞,尘世难逢开口笑,年雁,菊花须插满头归。
译文:同客人带酒登山,长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刚刚从这里飞过。人活在世上难遇一次开心欢笑的时候,趁年轻时头插满菊花玩个痛快回来。
注释:定风波: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一作《定风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琼枝》。格律以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韵,二仄韵,下片六句四仄韵,二平韵,即欧阳炯所做格律为正体,另有七种变体。重阳:即重阳节。¹携壶:带酒。²翠微: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³涵:容纳,倒映。⁴初:第一次,刚刚。⁵尘世:人间。
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
(mǐng)(dǐng)¹²(chóu)³佳节了,云峤(qiáo),登临不用怨斜晖。古往今来谁不老,多雁,牛山何必更沾衣。
译文:以大醉来酬谢重阳节日之景,朝着高耸入云的山登高,用不着去怨太阳快落山了。古往今来有谁不老死,数不清啊,没有必要像齐景公登牛山触景生情而哭泣。
注释:¹酩酊:沉醉,大醉。²但:只是。³酬:酬谢。⁴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⁵登临:登山临水。⁶斜晖:夕阳。⁷多雁:数不清。⁸牛山: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上片,以景入情,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开头两句点明“上翠微”的行踪,描绘“江涵秋影”与“雁初飞”的两幅画面。触景生情,便迅速推出“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三句人生箴言。趁着这大好的年华、大好的秋光大笑,插黄花。上片即花生情,也为过渡到下片暗示了一笔。

  下片,由即花生情进入到写以酒助兴。饮酒抒情,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文化,称之为“酒文化现象”,苏轼也不例外。“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写把酒临风,喝个痛快是为了酬谢佳节。登山临水,同样也是为了酬谢佳节。即使夕阳快落山了,也用不着愁怨。夕阳是自然界中“无限好”的景致,自然人生“夕阳”也应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直言人的衰老死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杜牧含蓄地说人生“只如此”,而苏轼则直言不讳人生“谁不老”。尤其词的最后引齐景公泣牛山的故事,传情达意,精炼入微,可谓妙笔。

  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苏轼虽然感叹世事多艰,但是不消沉,不伤感,充分显示了苏轼对世事、人生短暂的恬淡达观的胸襟。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620-622

dìngfēng··zhòngyáng--shì

xiéshàngcuìwēijiānghánqiūyǐngyànchūfēichénshìnánféngkāikǒuxiàoniánshǎohuāchāmǎntóuguī

mǐngdīngdànchóujiājiéleyúnjiàodēnglínyòngyuànxiéhuīwǎngjīnláishuílǎoduōshǎoniúshāngèngzhān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同客人带酒登山,长江水倒映着秋天景物的影子,大雁刚刚从这里飞过。人活在世上难遇一次开心欢笑的时候,趁年轻时头插满菊花玩个痛快回来。

以大醉来酬谢重阳节日之景,朝着高耸入云的山登高,用不着去怨太阳快落山了。古往今来有谁不老死,数不清啊,没有必要像齐景公登牛山触景生情而哭泣。

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为双调小令。一作《定风波令》,又名《卷春空》、《醉琼枝》。格律以六十二字,上片五句三平韵,二仄韵,下片六句四仄韵,二平韵,即欧阳炯所做格律为正体,另有七种变体。重阳:即重阳节。

携壶:带酒。

翠微: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

涵:容纳,倒映。

初:第一次,刚刚。

尘世:人间。

酩酊:沉醉,大醉。

但:只是。

酬:酬谢。

云峤:耸入云霄的高山。

登临:登山临水。

斜晖:夕阳。

多雁:数不清。

牛山:在今山东省淄博市。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九月,重阳节到来,苏轼与徐君猷等客人登高赏菊,饮酒赋诗。苏轼有感于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心境一致,作该词以表达苏轼唯物的生死观。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620-622
赏析

  上片,以景入情,描叙登高赏菊,饮酒言欢的情景。“与客携壶上翠微,江涵秋影雁初飞”,开头两句点明“上翠微”的行踪,描绘“江涵秋影”与“雁初飞”的两幅画面。触景生情,便迅速推出“尘世难逢开口笑,年少,菊花须插满头归”的三句人生箴言。趁着这大好的年华、大好的秋光大笑,插黄花。上片即花生情,也为过渡到下片暗示了一笔。

  下片,由即花生情进入到写以酒助兴。饮酒抒情,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文化,称之为“酒文化现象”,苏轼也不例外。“酩酊但酬佳节了,云峤,登临不用怨斜晖”。写把酒临风,喝个痛快是为了酬谢佳节。登山临水,同样也是为了酬谢佳节。即使夕阳快落山了,也用不着愁怨。夕阳是自然界中“无限好”的景致,自然人生“夕阳”也应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直言人的衰老死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杜牧含蓄地说人生“只如此”,而苏轼则直言不讳人生“谁不老”。尤其词的最后引齐景公泣牛山的故事,传情达意,精炼入微,可谓妙笔。

  全词,以景入情,即景生情。苏轼虽然感叹世事多艰,但是不消沉,不伤感,充分显示了苏轼对世事、人生短暂的恬淡达观的胸襟。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饶晓明.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年1月:620-622
苏轼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335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柳拖金缕,着烟浓雾,濛濛落絮。凤皇舟上楚女,妙舞,雷喧波上鼓。
柳拖金缕,着烟浓雾,濛(méng)濛落絮(xù)¹。凤皇²舟上楚女³,妙舞,雷喧絮上鼓。
注释:¹落絮:落下的杨花。²凤皇:即凤凰。³楚女:泛指江汉一带女子。
龙争虎战分中土,人无主,桃叶江南渡。襞花笺,艳思牵,成篇,宫娥相与传。
龙争虎战¹分中土²,人无主,桃叶江南渡。襞(bì)花笺(jiān)³,艳思牵,成篇,宫娥相与传。
注释:¹龙争虎战:指诸侯王混战。²中土:泛指中原。³襞花笺:折叠彩笺。襞:褶(zhě)子,衣服上折叠的线条。这里作动词用,折叠之意。
这首词是怀古之作。上片写秦淮河上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下片写中原战火纷飞,动荡不安。并用了王献之送爱妾渡江的典故,隐约地嘲讽了东晋王朝偏安江左,不图统一大业的腐败政治。这是作者盼望统一大业的思想反映。

chuán··liǔtuōjīn--sūnguāngxiàn

liǔtuōjīnzheyānnóngméngméngluòfènghuángzhōushàngchǔmiàoléixuānshàng

lóngzhēngzhànfēnzhōngrénzhǔtáojiāngnánhuājiānyànqiānchéngpiāngōngéxiāngchuán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永夜¹(yān)²欢意少。空³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认,花光月影宜相照。
译文:漫漫长夜让人提不起一点精神,心情也郁郁不欢,只能在梦里梦见京城,还能认出那些熟悉的京都街道。为了报答眼下的好春色,花儿与月影也是相互相映照。
注释:¹永夜:长夜。²恹恹: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³空:徒然。⁴长安:原为汉唐故都,这里代指北宋都城汴京。⁵认取:记得,熟悉。⁶报:答谢。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随意杯盘¹虽草草²。酒美梅酸³,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译文:简便的宴席,虽然菜很一般,酒却是美酒,味道也很合口,一切都让人称心如意。喝醉了将花插在头上,花儿不要笑我,可怜春天也像人的衰老一样快要过去了。
注释:¹杯盘:指酒食。²草草:简单。³梅酸:代指菜肴可口。梅是古代所必需的调味品。⁴称:合适。⁵怀抱:心意。

  这首词作于建炎三年,是一首寄寓南渡之恨的力作。

  上片首句“永夜恹恹欢意少”开门见山。南渡以后,清照隽永含蓄的风格,一变而为沉郁苍凉。上巳虽是传统的水边修禊节日,但词人此时心情不愉,欢意甚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写长夜辗转反侧,梦见汴京,看到汴京的宫阙城池,然而实不可到,故说“空”,抒写对汴京被占的哀思和沉痛。

  “为报今年春色认,花光月影宜相照”写今年的自然春色和往年一样认,而今年的政局远远不如从前了。“为报”二字,点明这春天的消息是从他人处听来的,并非词人游春所见。实际上是说,今年建康城毫无春意,虽是朝花夜月如故,而有等于无。“宜相照”的“宜”字,作“本来应该”解。“相照”前著一“宜”字,其意似说它们没有相照,更确切一点,是词人对此漫不经心,反映出她的忧闷。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承上启下,点明题旨,透露了女主人公并无心过认这个上巳节日,酸梅酿成的酒,和自己辛酸的怀抱是相称的。这两句,貌似率直,其实极婉转,极沉痛。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这里把“花”拟人化。“花莫笑”,就是不要笑我老大不小还插花,这一层词意,与末句“可怜春似人将老”紧接,意思是说最需要怜念的是春天也像人一样快要衰老了。“春”暗喻“国家社稷”,“春将老”暗喻“国将沦亡”。

  《蝶恋花》是一首六十字的词,这首词题是“上巳召亲族”,带含丰富的思想内容,深厚的感伤情绪,写得委婉曲折,层层深入而笔意浑成,具有长调铺叙的气势。写出作者的国破家亡之恨,寄寓词人对国家社稷的赤子之情

参考资料:
1、 陈祖美 .李清照作品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92 :89-92 .
2、 黄墨谷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212-1213 .
3、 陆费逵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年版 :第1533页 .

diéliànhuā ·shàngzhàoqīn

qīngzhào sòngdài 

yǒngyānyānhuānshǎo kōngmèngchángān rènchángāndào wèibàojīnniánchūnhǎo huāguāngyuèyǐngxiāngzhào 
suíbēipánsuīcǎocǎo jiǔměiméisuān qiàchènrénhuái怀bào zuìchāhuāhuāxiào liánchūnrénjiānglǎo 
商飙乍发,渐淅淅初闻,萧萧还住。顿惊倦旅。背青灯吊影,起吟愁赋。断续无凭,试立荒庭听取。在何许?但落叶满阶,惟有高树。
商飙(biāo)¹乍发,渐淅(xī)²初闻,萧萧还住。顿惊倦旅³。背青灯吊影,起吟愁赋。断续无凭,试立荒庭听取。在何许?但¹⁰落叶满阶,惟有高树。
译文:秋天的肃杀之声突然响起,渐渐的能听到声音,淅淅萧萧的风声似乎没有停住的意思。这风声惊到了倦于行旅的人。对着油灯望着影子自我感叹,不由得站起来吟诵愁赋。风声断断续续的,便尝试到荒院里仔细听听。可是风声在哪里呢?但庭院里只有高树,还有落满台阶的树叶。
注释:秋声:时至秋日,西风起,草木凋零,多肃杀之声,曰秋声。¹商飙:指秋风 。古人把五音与四季相配。商音配秋。商音凄厉。与秋天肃杀之气相应。因以商指秋季。²淅淅:象声词,形容风声。³倦旅:指倦于行旅的人。⁴青灯:光线青荧的油灯,借指孤寂、清苦的生活。⁵吊影:对影自伤。极言孤独。⁶愁赋:度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⁷断续:意指风声不定时断时续。⁸无凭:无准或不定之义。⁹何许:何处。¹⁰但:只,只有。
迢递归梦阻。正老耳难禁,病怀凄楚。故山院宇。想边鸿孤唳,砌蛩私语。数点相和,更著芭蕉细雨。避无处。这闲愁,夜深尤苦。
(tiáo)¹归梦阻。正老耳难禁²,病怀凄楚。故山院宇。想边鸿³孤唳(lì),砌蛩(qióng)私语。数点相和,更著芭蕉细雨。避无处。这闲愁,夜深尤苦。
译文:仿佛进入遥远的梦境。正好老来不堪听取凄凉的秋声,有着生病憔悴的样子。本来是山里的庭院。却想到边疆鸿雁的孤鸣,台阶下的蟋蟀的秘密私语。雨打芭蕉之声与雁唳蛩鸣之声相应和。我无处可躲避。这种闲愁,夜越深越痛苦。
注释:¹迢递:遥远的样子。²老耳难禁:老来不堪听取凄凉的秋声。³边鸿:边塞的鸿雁。⁴孤唳:指鸿雁孤鸣。⁵砌蛩:台阶下的蟋蟀。⁶数点:指雨滴。⁷更著:更加上。李清照《声声慢》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王沂孙在咏物词上有较为独到之感觉。《扫花游·秋声》是从欧阳修《秋声赋》中转换而来。周颐《蕙风词话》中首评论其为:“以性灵语咏物,以沉著之笔达出。” 这首词有很新颖之处,无论在咏物赋情,还是在布局构思上。在词中表达了一种倦旅思归、欲归不能、老病缠身的难言之痛、亡国之恨和身世之悲。

  欧阳修在《秋声赋》云“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发端三句即由此化来。“商飙乍发,渐淅淅初闻,萧萧还住。”写秋风乍起,秋声随作的声势。古代用五音和方位配春夏秋冬四时,商声主西方属秋,秋风故云商飙。概括了欧阳修洋洋洒洒几十字所作的描写。“乍发、渐、初闻、还住”一系列动作,将秋声散在的听觉形象写得起伏宛然、张弛有致,将秋风秋声写得姿态卓立、声势宛然。“顿惊倦旅”,写词人闻秋声感羁旅之苦,词人的境遇较为凄惨。“顿惊”与“乍发”呼应,将秋声与情怀拍合一处。笔势转折。秋声是人惊起时所闻,倦旅之怀是闻秋声所发。咏秋声意在于其情,故意境顿深。“惊”字承前之秋声,熔铸行旅之梦被打断的缘起与惊醒后的神态;启后之倦旅,它又是对秋声触目惊心的心态。“背青灯吊影”,写词人身受漂泊不定、孤寂不堪的羁旅之苦,和一种凄凉的心境:形单影只,独影孤灯,本已情伤。灯影的幽冷摇曳动荡不定,秋声相和。使人倦旅之心顿生,只好借赋咏,抒发心中愁绪。

  下面由心情又转写秋声。“断续无凭”这里则写有意追寻秋声。“试立荒庭听取。”一句以“听取”的方式追寻时断时续终于悄然无息的秋声,通过客舍到荒庭的转换,为从听觉转至视觉作了巧妙而又自然的过渡。以下秋声已住,无处追寻,仿佛秋声留下的足迹。“无凭”是感觉,“但有”是视觉,树叶落后更觉峥嵘。在秋声中徒增冷寂和凋零。此段写法独到,即见无处寻声,却有迹可见的水尽云生,在凝重质实中见出清刚流转。

  上片秋声是所闻、所感、所见。“迢递归梦阻”是上片“顿惊倦旅”的进一步铺陈。“归梦”为秋声所断,在“倦旅”中,思乡之情段段。“归梦阻”之“阻”,一表归梦为秋声所断,二表时间渺渺,空间遥遥,梦醒后也有家难归。有家不能归,是为不幸,归梦都难成,又何幸焉。客居的孤寂中闻秋声且见落叶飘零之形色,愈益感发他老病交加的凄楚,比之倦旅之情,悲苦过之矣。“阻”所隐含的秋声惊梦,“老耳难禁”暗示的凄楚秋声,均处处遥遥切合题旨,含蓄而曲折,想象较为丰裕自如。

  既然归期遥遥,就只有异乡的秋夜遥想故乡,自我慰藉,词人在秋声中展开对故乡的想象:孤雁唳鸣,寒蛩哀吟,雨打芭蕉,透露出凄惶孤寂的意味。比之异乡所闻秋声,愁苦交织,令人肠断心碎。思乡或归家能解脱愁怀,岂料客居愁,归家更愁。“避无处”,这愁又是与秋声相感发的,秋声无处不在,此愁也无有已时,这是秋声所感发的愁怀的第三层曲折。将秋声与愁怀推至悲苦不堪的极致,笔致极为拙重含蓄。“这闲愁,夜深尤苦”,愁而曰“闲”,是以轻淡之笔写郁结之情。绾合种种愁思一处,在夜深人静、无可诉说的背景之中,显得格外“尤苦”。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42页
2、 刘石主编;清华大学《宋词鉴赏大辞典》编写组.宋词鉴赏大辞典:中华书局,2011.08:第1379页

sǎohuāyóu··qiūshēng--wángsūn

shāngbiāozhàjiànchūwénxiāoxiāoháizhùdùnjīngjuànbèiqīngdēngdiàoyǐngyínchóuduànpíngshìhuāngtíngtīngzàidànluòmǎnjiēwéiyǒugāoshù

tiáoguīmèngzhènglǎoěrnánjìnbìng怀huáichǔshānyuànxiǎngbiān鸿hóngqióngshùdiǎnxiānggèngzhejiāochùzhèxiánchóushēnyóu

王翱一女,嫁于畿辅某官为妻。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恚而语妻曰:“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何吝者?”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而宿于朝房,旬乃还第。婿竟不调。
王翱(áo)¹一女,嫁于畿(jī)²某官为妻。公³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xù)固不公(qiǎn)。恚(huì)而语妻曰:“而翁长铨(quán),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且迁我如振落叶耳,而何吝者?”女寄言于母。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公大怒,取案上器击伤夫人,出,驾¹⁰而宿于朝房¹¹,旬乃还第¹²。婿竟¹³不调。
译文:王翱的一个女儿,嫁给京城附近的一个官员为妻。王翱的夫人非常疼爱女儿,每次要女儿回家,女婿坚持不放走。他愤怒地对妻子说:“你的父亲是选拔官吏的长官,把我调到京城做官,那么你可以整天陪侍你的母亲。况且调动我轻易得就像振落树叶,有什么可吝啬的呢?”于是女儿将想法告诉了母亲,夫人在当天准备了酒菜,跪着禀告王翱,王翱非常生气,拿起几案上的器具打伤了夫人,出门去,坐马车住到朝房里,十天后才回家,女婿最终没有被调职。
注释:¹王翱:明朝人。²畿辅:京城附近地区。³公:指王翱。⁴恚:愤怒。⁵而翁:你的父亲。⁶长铨:选拔官吏的长官。⁷迁:调动。⁸白:禀报。⁹案:几案。¹⁰驾:坐马车。¹¹朝房:朝廷中供值班的房间。¹²旬乃还第:十天后才回家。¹³竟:最终。
秉公。王翱作为朝廷中选拔官吏的长官,要调动女婿的工作,真是轻而易举。但他秉公处事,任凭夫人“枕边风”怎么吹,他就是不干,最后竟与夫人“对着干”。2004年因公殉职的河南登封公安女局长任长霞,“奉命于危难之间”,在整顿当地极为混乱的治安局面中,她一身正气,秉公处事,两年间铲除了数十个大小不等的黑社会性质的团伙,百姓交口称赞。秉公才能执法,秉公执法才有正气。
客舟贪利涉,闇里渡湘川。
客舟¹贪利涉²,闇(àn)³里渡湘川。
译文:客船贪赶路程错过了宿处,只好在黑夜里暗渡湘川。
注释:¹舟:一作“行”。²利涉:利于渡江。语出《易经》:“利涉大川。”³闇:即暗。一作“夜”。
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
露气闻芳杜¹,歌声识采²莲。
译文:露气中飘来杜若的香气,远处不时传来悠扬、清脆的歌声,那是采莲女的欢声笑语。
注释:¹杜:杜若,芳草名。²采:一作“暗”。
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
榜人¹投岸火,渔子宿潭(tán)烟。
译文:船夫把船驶向岸上灯火处,到了近处才发现是渔人夜宿潭边,燃起的烟火。
注释:¹榜人:船夫。
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
行侣时¹相问,浔(xún)²何处边?
译文:只能不时地问船夫:浔阳在什么地方?何时才能到达?
注释:¹时:一作“遥”。²浔阳:地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浔,一作“涔(cén)”。

  此诗叙述作者夜渡湘水时的所见、所感,表现出作者的淡雅、闲适以及对渔村生活的赞赏。全诗记叙自然,情感真挚而恬淡,反映渔村生活的宁静、和乐,描述采莲女和渔夫的劳动情景,生动真实。

  首联“客行贪利涉,夜里渡湘川”两句,写作者为贪赶路程,急于渡河而错过了宿处,只好在夜里乘船渡湘水了。作者用白描手法记述了匆匆赶路的情况,同时也点明了题目“夜渡湘水”。

  颔联“露气闻芳杜,歌声识采莲”两句表明,因为是夜渡,对于周围的一切看不清楚,但是,野草的芳香,却带着露水的潮润扑鼻而来,远处不时传来悠扬、清脆的歌声,那是采莲女劳动中的欢声笑语。

  颈联“榜人投岸火,渔子宿潭烟”两句写撑船人看到了对岸的光亮,以为是江边渔村,就把船向火光处驶去,等到了近前,才发现原来是渔人夜宿潭边,燃起的烟火。这两句是视觉所见,把渔家生活形象地展现出来。

  尾联两句“行侣时相问,浔阳何处边?”一个“时”字,表达出诗人的急切心情。因为诗人急于见到久别的好友,不时地问船夫:浔阳在什么地方?何时才能到达?连夜行舟诗人还嫌慢,可见他当时心情是何等急切。“浔阳”一作“涔阳”。涔阳在今湖南澧县涔阳浦。《九歌·湘君》有“望涔阳兮极浦,横大江兮扬灵”之句,诗人因联想及此而发问。

  全诗记叙自然,情感真挚而恬淡,反映渔村生活的宁静、和乐,描述采莲女和渔夫的劳动情景,生动真实。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43-44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