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讼风伯,谓天懲雨师。
天阍几万里,聩聩安得知。
谁将讼风伯,谓天懲雨师。
天阍几万里,聩聩安得知。
吴潜

吴潜

吴潜(1195—1262) 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5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飞雪初停酒未消,溪山深处踏琼瑶。
飞雪初停酒未消,溪山深处踏琼(qióng)(yáo)¹
译文:山村中的大雪才刚刚停了下来,而我的酒意还未完全消减,惬意地在这深山野溪旁踩踏着似玉的雪。
注释:¹琼瑶:比喻似玉的雪。
不嫌寒气侵入骨,贪看梅花过野桥。
不嫌寒气侵入骨,贪看梅花过野桥。
译文:我不介意这侵骨的寒气,只为走过野桥,贪看那高洁的梅花一眼。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月华收¹,云淡霜天曙(shǔ)。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é)执手送临歧²,此(yà)³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zhù)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
译文:月亮已收起了光华,云淡淡的,地上有霜。天色已黎明。将远行西去的人,此时心情最苦。美人儿紧握着我的手,为了送我上分别的岔路,她把朱红的大门轧轧地打开。千娇百媚的脸庞、婀娜轻盈的身姿,她久久地站着,没有话,只流泪。我肠都要痛断了,又怎么忍心回头再看她一眼呢?
注释:¹月华收:指月亮落下,天气将晓。²临歧:岔路口。此指临别。³此此:象声词,门轴转动的声音。⁴争忍:怎忍。
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一叶兰舟,便恁(nèn)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¹,但饮恨,脉脉²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译文:我乘坐的一叶扁舟,便如此急急地随着水波去了。船家急于赶路,不体会分离者的心情,哪里知道离别的心绪会万般千种地袭来心头!我只得心怀怨恨,含情脉脉,这满腹的话又能对谁去说呢?待到我再回过头去时,重城已看不到了。寒飕飕的秋江上,唯见天外隐隐约约地有两三株烟蒙蒙的远树而已。
注释:¹方寸:指心绪,心情。²脉脉:含情貌。

  此词描写一对恋人的离别之情。由于作者是一位善于铺叙的高手,所以把女主人公的千娇百媚,自己的满腹离愁都写得十分细致。上阕着意刻画的是主人公的情态,“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这十一个字,把一个美丽多情的女子的形象描写得十分可人怜惜。为了烘托离别的凄苦,作者在描写这位纯情女子之先,特地把呀呀的开门声写出来,起到增加气氛的作用。开门有“此此”之声,而女子的送行却“无言有泪”,有声与无声前后照应,构成了一种更加令人断肠的凄惨画面。下阙写自己的落寞情绪,与心爱的女子分别,这是多么令人难以接受的现实,如果一切静止该多好啊,那样自己和心爱的人就不会分离了,爱就能永恒。可惜那不解人意的扁舟匆匆前行,不长时间,心上人所居的城市就不能再见了。

  全词写到这里,作者已经把离别之苦倾诉殆尽了,为了更强调凄苦悲切的气氛,作者用写景作为结束语:清寒的江流那边,只剩下烟云笼罩的两三棵树!这种以景言情的写法在古词曲中并不少见,但此词把景致的描写放在全词的末尾,这就好比古歌曲中的“乱”,把前此所铺排的种种情绪推向了最高潮。

  斜月西沉,霜天破晓,执手相送,情何以堪!这首送别词,既表现了送行者的无限依恋,也抒写了行人的感怀。把送别和别后相思的情景,层层铺开。深刻细致地写出了人物的感受。最后以景结情,倍觉有情。全词铺叙展衍,层次分明而又曲折婉转。不仅情景“妙合”,而且写景、抒情、叙事自然融合,完美一致。体现了柳词的特色。

cǎiliánlìng ·yuèhuáshōu

liǔyǒng sòngdài 

yuèhuáshōu yúndànshuāngtiānshǔ 西zhēng shíqíng cuìézhíshǒusònglín kāizhū qiānjiāomiàn yíngyíngzhù yányǒulèi duànchángzhēngrěnhuí 
lánzhōu biàn便nènjiǎnglíng tānxíng zhī wànbānfāngcùn dànyǐnhèn tóngshuí gènghuíshǒu chóngchéngjiàn hánjiāngtiānwài yǐnyǐnliǎngsānyānshù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xiāo)¹何事等闲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³
译文:你为何如此轻易的从潇水湘水那样美丽的地方回来呢?那里溪水澄澈,沙石明净,岸边还有青苔可以供你觅食,你何故不肯呆了呢。
注释:¹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²等闲:轻易、随便。³苔:鸟类的食物,雁尤喜食。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二十五弦¹弹夜月,不胜(shēng)²清怨却飞来。
译文:大雁答道:湘灵之神在月夜弹的瑟曲调太伤感了,我忍受不了那悲怨欲绝的曲调,不得不离开潇湘飞回到北方来。
注释:¹二十五弦:指瑟。《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²胜:承受。

  这首《归雁》,虽写于北方,所咏却是从南方归来的春雁。

  诗咏“归雁”,雁是候鸟,深秋飞到南方过冬,春暖又飞回北方。古人认为,秋雁南飞,不越过湖南衡山的回雁峰,它们飞到峰北就栖息在湘江下游,过了冬天再飞回北方。作者依照这样的认识,从归雁想到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湘江,又从湘江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话,再根据瑟曲有《归雁操》进而把鼓瑟同大雁的归来相联系,这样就形成了诗中的奇思妙想。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开头两句用的是倒置法。古人一般不大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认为它们飞到湖南衡阳县南的回雁峰,就不再南飞,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就向北返回。潇湘在洞庭湖南面,水暖食足,气候很好,古人认为是大雁过冬的好地方,所以诗人想象归雁是从潇湘飞来的。大雁作为一种候鸟,每当春来,由南返北本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现象,但诗人偏要发问,连用两句设问,一反历代诗人把春雁北归视为理所当然的惯例,而故意对大雁的归来表示不解,询问归雁为什么舍得离开那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而回来。这突兀的询问,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路引上了诗人所安排的轨道——不理会大雁的习性,而另外探寻大雁归来的原因。

  作者在第三、四句代雁作了回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湘江女神在月夜下鼓瑟(二十五弦),那瑟声凄凉哀怨,大雁不忍再听下去,才飞回北方的。这两句化用了湘灵鼓瑟的传说。古传湘水女神善鼓瑟,瑟本来有五十弦,因女神弹得声调凄怨,上帝令改为二十五弦。诗人发挥丰富的想象并借助美丽的神话,为读者展现了湘神鼓瑟的凄哀意境,着意塑造了多情善感而又通晓音乐的大雁形象。那么诗人为什么将湘神鼓瑟写得如此凄哀?大雁为什么“不胜清怨”呢?实际上诗人笔下的大雁是从“楚客不堪听”敷演而来,作者是按照贬迁异地的“楚客”来塑造客居湘江的旅雁的形象的。旅雁听到湘灵的充满思亲之悲的瑟声,便乡愁郁怀,羁思难耐,而毅然离开优美富足的湘江,向北方飞回。诗人借助充满羁旅愁苦的大雁,委婉地表达了客居他乡的羁旅愁思。从归雁想到了它们归来前的栖息地,又想到了湘江女神善于鼓瑟的神话,再根据瑟曲有《归雁操》进而把鼓瑟同大雁的归来相联系,这样就形成了诗中的奇思妙想。

  短短四句诗,构思新颖,想象丰富。诗中的潇湘夜景和瑟声虽都是想象之词,但通过这样一问一答,却把雁写成了通晓音乐和富于情感的生灵了。这首诗表面上写大雁,实际上是写诗人在春夜的感受。诗中没有直接说这种感受是什么。正因为没有明白说出,才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归雁》中的“不胜清怨却飞来”一句,原来是这首七言绝句构思巧妙新颖,想象丰富,笔法空灵,抒情婉转,意趣含蕴。它以独特的艺术特色,而成为引人注目的咏雁名篇之一。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217-218

guīyàn

qián tángdài 

xiāoxiāngshìděngxiánhuí shuǐshāmíngliǎngàntái 
èrshíxiántányuè shēngqīngyuànquèfēilái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争赏 一作:争玩)
长安豪贵¹惜春残,争玩街西²紫牡(mǔ)丹。(争赏 一作:争玩)  
译文:长安的富贵人家痛惜春色将残,争相观赏大街以西的紫色牡丹。
注释:¹豪贵:指地位极其贵显的人。²街西:指朱雀门大街以西,地属长安县,多私家名园。一作“新开”。
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
别有玉盘¹承露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kān)³
译文:另有白色牡丹像玉盘承着冷露,却没有人愿在月光下欣赏细看。
注释:¹玉盘:形容白牡丹开得大而美洁。²承露:承接甘露。³看:意为“观看”,音念平声。

  “长安豪贵惜春残,争赏街西紫牡丹。”开头写残春时节,富贵之家趋之若鹜争相观赏牡丹。唐代京城长安有一条朱雀门大街横贯南北,将长安分为东西两半。街西属长安县,那里有许多私人名园。每到牡丹盛开季节,但见车水马龙,观者如堵,游人如云。诗作选择“长安”、“街西”作为描写牡丹的背景,自然最为典型。作者描写牡丹花开时的盛景,只用“春残”二字点出季节,因为牡丹盛开恰在春暮。作者并没有着力写紫牡丹的美,甚至没有对紫牡丹的形象做任何点染,单从“豪贵”对她的态度着笔。豪贵们耽于逸乐,“无日不看花”,桃杏方尽,牡丹又开,正值暮春三月,为“惜春残”,更是对牡丹趋之若鹜。以争赏之众,衬花开之盛,“惜春残”一笔确实收到了比描写繁花似锦更好的艺术效果。次句“争”字用得很妙,不但暗示了牡丹的姿色绝伦,而且突出了赏花者的迷狂之态。

  以上使用侧面描写,着意渲染了紫牡丹的名贵。看似与题目无关,实则为后面展开对白牡丹的描写作了有力的铺垫。“别有玉盘承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一个“别”字,引出了迥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玉盘,冷露,月白,风清,再加上寂静无人的空园,与上联描写的情景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对白牡丹的形象刻画虽只是略加点染,但显然倾注了作者满心的爱悦和同情。用“玉盘”形容盛开的白牡丹,生动贴切。月夜的衬托和冷露的点缀,更增加了白牡丹形象的丰满。“承露冷”三字描写花的状态,既是实写夜色中白牡丹花承受着冷露的润泽,更是着意表现白牡丹冰清玉洁的品质。惟其不以秾艳撩人,自甘素淡,方显高雅脱俗。作者正是通过对紫牡丹和白牡丹这一动一静、一热一冷的对照描写,不加一句褒贬,不作任何说明,而寓意自显。为豪贵所争赏的紫牡丹尽管名贵却显得庸俗,相反,无人看的白牡丹却超尘脱俗,幽雅高尚,给人以冰清玉洁之感。诗人对白牡丹的赞美和对它处境的同情,寄托了对人生的感慨。末句“无人起就月中看”之“无人”,承上面豪贵而言,豪贵争赏紫牡丹,而“无人”看裴给事的白牡丹。即言裴给事之高洁,朝中竟无人赏识。诗题中特别点出“裴给事宅”,便是含蓄地点出这层意思。

  全诗通过紫、白牡丹的对比,赞美白牡丹的高洁,以花衬人,相得益彰。短短的一首七绝可谓含意丰富,旨趣遥深。可以说,在姹紫嫣红的牡丹诗群里,这首诗本身就是一朵姣美幽雅、盈盈带露的白牡丹花。

参考资料:
1、 张明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41-942
重臣分陕去台端,宾从威仪尽汉官。
重臣¹分陕去台端,宾从威仪²尽汉官³
译文:御史中丞受到朝廷的重用,离开御史台出管陕西,随行之人都是一时俊彦。
注释:沈左司:左司郎中沈某,名未详。汪参政:汪广洋,洪武二年(1369)由御史中丞出为陕西参政。¹重臣:指汪参政。²宾从威仪:僚属、随从的仪表威正。³汉官:这里指代明朝官员。
四塞河山归版籍,百年父老见衣冠。
四塞¹河山归版籍²,百年父老见衣冠。
译文:四塞河山尽纳入我大明版籍,中原父汉百年后又见汉衣冠。
注释:¹四塞:四面有山关之固,指陕西。²版籍:地图、户籍。这句是说陕西译成为明朝的疆土,明军于洪武二年平定陕西。
函关月落听鸡度,华岳云开立马看。
(hán)关月落听鸡度¹,华岳²云开³立马看。
译文:月落鸡鸣自可从容出函谷关,太华顶上立马遥望白云飘散。
注释:¹月落鸡鸣:《史记·孟尝君传》载,秦王欲杀孟尝君,孟半夜逃抵函谷关。但关须鸡鸣才开。孟一门客学鸡鸣骗开城门,孟才逃脱,此处反用其意。²华岳:指西岳华山。³云开:化用唐代狄仁杰典。
知尔西行定回首,如今江左是长安。
知尔西行定回首,如今江左¹是长安²
译文:料到您此次西行一定常回首,如今长江南岸就是国都长安。
注释:¹江左:江南。²长安:原为西汉、隋、唐首都。后指代国都。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言“别”和新王朝官员赴任的气象。颔联写目的地的形势和人民见到汉族士大大的喜悦心情。颈联概括友人行程,遥想友人从容愉悦的心情。尾联推知友人定有思召和怀念朝廷之怠。全诗开合有度,流转自然,不仅表达了送别的用意,而且透露出国家和平、统一的气象。

  “重臣分陕去台端,宾从威仪尽汉官。”从汪广洋写起,是因为沈某是以汪广洋幕府身份随行。首句先称赞汪广洋,也等于称赞了他的朋友沈左司。说汪广洋受到朝廷的重用,离开御史台出管陕西。随从的人都是当代的俊杰。“汉官威仪”典出自《后汉书》,这里用此典,既称赞了汪广洋等人即将出发的浩大声势,又切合明朝乱后新建的局势。第二联歌颂刚刚建立的明王朝。四塞,指陕西四面都是关隘,自古称四塞之地。如今已归入大明的版图。在元蒙统治下百年之久的人民终于又见到了自己汉人官员的服饰。

  “函关月落听鸡度,华岳云开立马看。”写汪广洋此去一定会受到热情的欢迎,不像孟尝君当年靠鸡鸣狗盗之徒骗开城门才得以逃出。当他们从容渡过函谷关,驻马华山,遥望天空,乌云散去,心胸是何等开朗。

  尾联写一行此去的终点是长安,而时代已经改变,当今明王朝的首都是南京,所以沈左司在长安定会回望江左,委婉地称赞了他的朋友为官在外而时刻把君王挂在心上。全诗开合有度,流转自然,不仅表达了送别的用意,而且透露出国家和平、统一的气象。

  明初众诗人中,高启是最有成就的诗人,所谓“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首诗被清代沈德潜高度评价,沈论诗提倡唐诗的蕴蓄正大,而此诗气势宏大,敦厚雅正,用典妥帖自然,是高启学唐的代表作,也是应酬诗中难得的佳作。

参考资料:
1、 李广柏.中国文学作品选(元明清时期):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91-292

sòngshěnzuǒcóngwāngcānzhèngfēnshěngshǎn西wāngyóushǐzhōngchéngchū

gāo míngdài 

zhòngchénfēnshǎntáiduān bīncóngwēijìnhànguān 
sàishānguībǎn bǎiniánlǎojiànguān 
hánguānyuèluòtīng huàyuèyúnkāikàn 
zhīěr西xíngdìnghuíshǒu jīnjiāngzuǒshìcháng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