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劲木初落,霜轻花更幽。晴香山苦马,冷艳水牵牛。
风劲木初落,霜轻花更幽。晴香山苦马,冷艳水牵牛。

yuánzhōngshìèrjuéèr--liángnéng

fēngjìnchūluòshuāngqīnghuāgèngyōuqíngxiāngshānlěngyànshuǐqiānniú

喻良能

喻良能

婺州义乌人,字叔奇,号香山。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补广德尉。历迁工部郎中、太常寺丞。出知处州,寻以朝请大夫致仕。尝进《忠义传》二十卷,孝宗深加叹赏,即命颁行。为文精深典雅。有《香山集》、《家帚编》等。 ▶ 7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白日白日,舒天昭晖。
白日白日,舒天昭晖¹
译文:白天的太阳啊,照得满天光明。
注释:¹舒天昭晖:照得满天光明。
数穷则尽,盛满则衰。
数穷则尽,盛满则衰。
译文:天数达到极点时就将完结,事物异常鼎盛时就将衰落。

bái--zhāngróng

báibáishūtiānzhāohuīshùqióngjǐnshèngmǎnshuāi

扶风马孺子言:年十五六时,在泽州,与群儿戏郊亭上。顷然,有奇女坠地,有光晔然,被緅裘,白纹之理,首步摇之冠。贵游少年骇且悦之,稍狎焉。奇女頩尔怒焉曰:“不可。吾故居钧天帝宫,下上星辰,呼嘘阴阳,薄蓬莱、羞昆仑而不即者。帝以吾心侈大,怒而谪来,七日当复。今吾虽辱尘土中,非若俪也。吾复且害若。”众恐而退。遂入居佛寺讲室焉。及期,进取杯水饮之,嘘成云气,五色翛翛也。因取裘反之,化成白龙,徊翔登天,莫知其所终,亦怪甚矣!
扶风¹马孺(rú)²言:年十五六时,在泽州³,与群儿戏郊亭上。顷然,有奇女坠地,有光晔(yè)然,被(pī)(zōu)(qiú),白纹之理,首步摇之冠。贵游少年(hài)且悦之,稍狎(xiá)焉。奇女頩(pīng)怒焉曰:“不可。吾故居钧(jūn)帝宫¹⁰,下上星辰¹¹,呼嘘阴阳¹²,薄(bó)¹³蓬莱、羞昆仑¹⁴而不即¹⁵者。帝以吾心侈(chǐ)¹⁶大,怒而谪(zhé)来,七日当复。今吾虽辱尘土中,非若俪也。吾复且害若。”众恐而退。遂入居佛寺讲室¹⁷焉。及期,进取杯水饮之,嘘成云气,五色翛(xiāo)¹⁸也。因取裘(qiú)反之¹⁹,化成白龙,徊(huái)翔登天,莫知其所终,亦怪甚矣!
译文:扶风县有一个姓马的年轻人这样说:十五六岁的时候,住在泽州,一次和一群同伴在郊外的凉亭里玩游戏。忽然之间,不知道从哪里出现了一个奇妙的女子,身上光彩耀眼,穿着青色的皮衣,皮衣里衬上有白色的花纹,头上戴着配有步摇的花冠。所有见了她的富豪公子们都对她产生爱慕之情,不时地走到她身边挑逗她。这时女子突然将脸色沉了下来,愤怒地说道:“不可以这样。我原先是住在玉皇大帝天宫的,经常往来于各大星宿之间,阴阳二气供我呼吸,我鄙视小小的蓬莱,看不起远处的昆仑,没有兴趣到那些地方。玉皇大帝觉得我过于心高气傲,一气之下将我贬下凡间,七天以后才能回到天宫。现在我虽含辱屈居于人世间,但是成为你们的配偶是不可能的。等我有一天再回到天宫,会把灾害降临到你们头上的。”这些富豪公子听到这些话,一时间都被吓跑了。这个女子就住在了一个佛庙的讲经堂。七天之后,她喝下了一杯水,将水喷成了色彩绚烂的云雾,色彩斑斓的云雾就飘荡在空中。然后她反穿上皮衣,变成了一条白龙,不停地向上飞,直冲向天宫。人们从此再也没有见到过她。只是觉得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注释:谪:贬官之意。¹扶风:唐朝的县名,指的是今陕西扶风县。²马孺子:人名,具体不详。³泽州:唐朝的州名,指的是今山西晋城市。⁴晔:光彩耀眼。⁵被緅裘,白纹之理:穿着的皮衣是青色的面、白花纹的里子。被:同“披”,身穿;緅:青色。⁶步摇:古代妇女佩戴的一种首饰,上面连着珠子,在走动的时候会来回晃动。⁷贵游少年:贵族、富豪家的公子。⁸頩尔:一脸严肃的样子。⁹钧天:天空中。¹⁰帝宫:天帝的宫殿。¹¹下上星辰:在星宿之间自由地穿梭。¹²呼嘘阴阳:呼吸阴阳二气。¹³薄:轻视、轻看的意思。¹⁴蓬莱、昆仑:二者都是传说中的神山名。¹⁵不即:不愿意去靠近的意思。¹⁶侈:傲慢的样子。¹⁷讲室:指的是寺院的讲经堂。¹⁸五色翛翛:色彩斑斓的云雾飘荡在空中。翛:自在没有约束的样子。¹⁹反之:反穿上皮衣。
呜呼!非其类而狎其谪,不可哉!孺子不妄人也,故记其说。
呜呼!非其类而狎(xiá)其谪,不可哉¹!孺子不妄人也,故记其说。
译文:哎!尽管不是一类的,但是当她被贬之后调戏她是不对的!那个年轻人从来不胡言乱语,所以这件事被我记了下来。
注释:¹非其类而狎其谪,不可哉:尽管不是一类的,但是当她被贬之后调戏她是不对的。

  这是一篇寓言性质的小品文。作者在文中以谪龙自比,用轻蔑的态度回击了腐朽势力对自己的侮辱,表现了决不与那些“非其类”的人们同流合污的昂扬气概。文章内容神奇瑰丽,形象生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文中的谪龙——奇女子一样。这个奇女子,是一个性格坚强、光彩照人的女神形象。虽然被贬,心中志趣未消。她的人身志趣容不得外人轻辱冒犯。她捍卫自己的圣洁,正如同作者要保持自己人格的完美一样,一直坚定不移。这里显示了作者在发扬古代士大夫“可杀不可辱”的凛然正气。当然作者对朝廷仍然心存幻想。所谓“七日当复”,即是说朝廷不久就会收回成命,招作者重归长安,加以重用的。殊不知作者至死也没有再回到朝廷任职。被贬十四年后客死于柳州刺史任上。这正是历代士大夫认识上的悲剧:就算朝政混乱,君主还是好的;小人虽然横行一时,正人君子终会有好报。然而,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打破了作者一类的善良的知识分子的美梦。文章结句“非其类而狎其谪,不可哉!”的严正警示,更令读者深切感受到处于逆境中的作者不甘受辱而自我保护、自我期许的人格精神。

  文章通篇记述了扶风马孺子所讲少年时的一段见闻,只有篇末两句是作者的话,但是含义却非常深刻。全文具有借谪龙以喻谪人的象征性,具有强烈鸣不平的现实指向性和警示性。而作为文学作品,它又极生动形象。奇幻惊警。从奇女初谪人间时的“有光晔然”和华丽穿戴,到她被贵游少年狎辱时的“頩尔怒焉”、“今吾虽辱尘土中,非若俪也。吾复且害若”,再到她七天之后取杯水饮之,呼嘘云气,化为白龙,徊翔在天的变化,无不悚人耳目,使读者对其事始则同情,终而快意。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主编.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 第三卷 (重排版):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7 第1版:第126-129页
2、 洪迎华,尚永亮编选.柳宗元集:凤凰出版社,2014.10:第183页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沧浪独步亦无悰(cóng)¹,聊上危台四望中。
译文:沧浪亭中独步亦感无趣,登高四望排遣心中惆怅。
注释:¹悰:欢乐;乐趣。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译文:深秋时节,日光穿过竹林,翠绿的竹子越发玲珑可爱。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译文: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译文:你来了一刻又原路返回,无人陪伴我喝酒吟唱。

  这是诗人登沧浪亭怀念朋友之作。一开始就出现了诗人孤独寂寞的形象。他在园中独步觉得无聊,正是因为友人离去产生了一种若有所失的空虚之感。继而登高四望,则属于寻觅怅望,自我排遣。由于心境寂寥,望中的景色也偏于清冷。霜林自红,而说秋色入林,在拟人化的同时,着重强调了秋色已深。竹色至秋依然青翠,而日光穿过其间,更显得玲珑。林红竹翠,本来正宜会集朋友把酒吟诗,但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颈联两句写景,比兴意味很重,零落的秋景中带有人事象征,因而自然地过渡到末联,引起诗人惋惜聚散匆匆,慨叹无人伴其醉吟。

  诗题为“怀贯之”,篇中并没有出现“怀”的字样,但从诗人长吟远慕的情绪和行动中,却表现出对友人的强烈、深沉的怀念。诗中友人虽未出面,而处处让人感到他的存在,时时牵绕着诗人的感情和思绪。那危台,那林木,那翠竹,都曾经是作者和友人登览、吟咏的对象,其间都如同留有友人的一点什么,却又无可寻觅,反而触景兴慨。这样从诗人怅惘的状态和表现中,便把萦绕在心头难以排遣的怀念之情表现得非常深入切至。

  怀念人的诗,格调上一般以低回婉转容易取得成功,但此诗气格却颇显高远。开头独步无聊、危台四望,就有一种超迈迥拔之气。所写的红叶、秋桐等秋景,也是以清幽萧疏的基调,反映着人的情绪。诗中说友人是“暂来径往”,从字面上来看,他离别的当儿也没有那种依依之情。诗人的怀念属于更深沉、更内在的一种类型。而这,在艺术上更难于表现一些。

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
昔别黄鹤楼¹,蹉(cuō)(tuó)²淮海³秋。
译文:昔日你我在黄鹤楼分别之后,我一直游离在淮海一带,大好时光也全都虚度。
注释:¹黄鹤楼:故址原在湖北武昌黄鹄矾上。²蹉跎:失时。³淮海:指今江苏扬州一带。
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
俱飘零落叶,各散洞庭流¹
译文:想当年,你我在洞庭湖分离,如同洞庭湖的支流一样分散各方,如同落叶一样各自飘零。
注释:¹各散洞庭流:此句言如汇入洞庭湖的支流一样各自分散。
中年不相见,蹭蹬游吴越。
中年不相见,蹭(cèng)(dèng)¹游吴越。
译文:时值中年依然没能再相见.失意的我独自一人在吴越漫游。
注释:¹蹭蹬:失意,不得志。
何处我思君?天台绿萝月。
何处我思君?天台¹绿萝²月。
译文:我在什么地方恩念你呢?是天台山的月光正在照耀着绿萝的时候。
注释:¹天台: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县北。²绿萝:即女萝、松葛,地衣类植物。
会稽风月好,却绕剡溪回。
会稽(jī)¹风月好,却绕剡(shàn)²回。
译文:会稽的风光是多么美好,剡溪水在周围萦回。
注释:¹会稽:今浙江绍兴。²剡溪:在今浙江嵊县南。
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
云山海上出,人物镜中来。
译文:云山仿佛是从那海上生出来,水清如镜,人行走在水边,就像是在镜子中走来。
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
一度浙江北,十年醉楚台¹
译文:自从北渡浙江以后,十年的时间都在楚王的宫殿楼台上饮酒吟诗,沉醉不已。
注释:¹楚台:楚地的楼台。古楚地包括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和河南部分地区。
荆门倒屈宋,梁苑倾邹枚。
荆门¹²屈宋,梁苑³(zōu)
译文:才智压倒了那荆门的屈原、宋玉,也可以令梁园的邹阳和枚乘倾倒。
注释:¹荆门:荆州荆门山。²倒:压倒。屈宋:屈原与宋玉,古代著名作家,他们都是荆州人。³梁苑:西汉梁孝王的兔园。⁴倾:超越。⁵邹枚:邹阳和枚乘,古代著名作家,他们都曾做过梁孝王的宾客。
苦笑我夸诞,知音安在哉?
苦笑我夸诞¹,知音安在哉?
译文:才华如此卓绝,却不见知音在何处,对此我只能苦笑。
注释:¹夸诞:浮夸放诞。
大盗割鸿沟,如风扫秋叶。
大盗¹割鸿沟²,如风扫秋叶³
译文:而今时局动乱,安禄山叛军猖獗,像秋风扫落叶一样。
注释:¹大盗:指安禄山。²鸿沟:今河南贾鲁河。曾是楚汉的分界线。³如风扫秋叶:此句形容安史叛军破坏的厉害。
吾非济代人,且隐屏风叠。
吾非济代¹人,且隐屏风叠。
译文:而我却不是那个可以拯救时局的人,只好在这屏风叠隐居。
注释:¹济代:济世。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世”为“代”。
中夜天中望,忆君思见君。
中夜¹天中望,忆君思见君。
译文:夜半时分,我仰望天空,思念着你啊,想要和你相见。
注释:¹中夜:夜半。
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
明朝拂衣去,永与海鸥群¹
译文:明天我就要拂衣归去了,从此以后永远都要隐居避世了。
注释:¹永与海鸥群:此句指归隐。

  本篇历叙与王判官聚散行迹,并因世乱而归隐庐山屏风叠。其所以退也,非所谓“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膂”(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乃报国无门也。

  开篇“昔别黄鹤楼,蹉跎淮海秋”二句,飘然而来,写的是公元726(开元十四年),诗人离开蜀中,自湖北顺江而下,在金陵、扬州一带漫游的往事。屈指算来,流光已经过去整整三十年,自己仍然功业无成,一个“昔”,一个“蹉跎”,包含了无限的感慨。

  “俱飘”二句,牵入王判官。自己与王判官分手,就像落叶随风飘散,又像洞庭湖的诸多支派各自流向天之一方。

  这一别就是多年。青年惜别,至中年仍未能相见。自己虽曾于公元742(天宝元年),得道士吴筠举荐,应诏赴京,但至公元744(天宝二载),便为谗言所中,而赐金还山。自己于是再次放浪江湖,漫游吴越。这里用了一个“蹭蹬”,蹭蹬者,失道也,反映出诗人政治上失意之后的悲愤心情。

  当诗人政治上失意之时,只有美好的大自然能给诗人以心灵的慰藉。那天台山上翠绿的藤萝,剡溪水面清朗的风月,海上变幻的云山,水中清彻的倒影,无不令人心旷神怡,乐而忘返。然而置身于山水风月之间。有一件事诗人始终未能忘却,那就是“思君”,时时思念自己的朋友王判官。

  李白极重朋友交谊,尤致慨于知音之难得。诗人是很自负的,认为自己的才气,足可以倾倒生于荆州的屈原、宋玉,在梁孝王门下为客的邹阳、枚乘。但世人多笑我浮夸放诞,我的知音究竟在哪里呢?言外之意,只有您王判官是我的知音,可惜这样的知音是太少了。

  “大盗’’以下急转,由对往事的追忆转入当前的现实。“大盗”者,窃国之盗也,指安禄山。“割鸿沟”言其侵占地方之广,“扫秋叶”言其为害之烈。而被扫一方以“秋叶”喻之,也隐约可以见出诗人对唐军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的不满。

  “济代”即济世,唐人避李世民(唐太宗)讳而改。“吾非济代人”是作者的愤激之言,“且隐屏风叠”是作者此时不得不作出的抉择。这是一个痛苦的抉择。越是这样的时刻,诗人就越是企盼知音,思念自己的知心朋友,然而尽管夜中长望,仍然是思君不见,这更使诗人感到无限的孤独和怅惘。但无论如何,诗人决心拂衣而去,立即踏上隐居的道路,永远与自由飞翔的海鸥为友。这一愿望诗人曾经多次表述过,但诗人的初心是“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而这次的表述却是面临着国难当头、自己却不能有所作为的痛苦现实,这对诗人的政治理想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因此本诗的情调便于豪放和旷达之中又带有激愤和伤感。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1-16册)第1版: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381页
2、 《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99页
3、 宋绪连、初旭编.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341页
4、 林东海编著.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09月:第309页
惊沙猎猎风成阵,白雁一声霜有信。琵琶肠断塞门秋,却望紫台知远近。
惊沙猎猎¹风成阵,白雁一声霜有信。琵琶肠断塞门秋,却望紫台²知远近。
译文:北风猎猎吹起阵阵风沙,白雁鸣叫,报道了霜天的降临。王昭君戎装骑马,手抱琵琶,一路弹奏着思归的曲调,回头远望着紫台,一步一步地走远。
注释:玉楼春:词牌名,又称为《木兰花》《转调木兰花》、《玉楼春令、《西湖曲》《呈纤手》《东邻妙》《春晓曲》《惜春容》《梦相亲》《归风便》《归朝观令》《续渔歌》等。双调,上片四句,押三仄韵,二十八字,下片四句。共五十六字。 ¹猎猎:风声。²紫台:即紫宫,指汉都长安宫廷。
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明妃留在两眉愁,万古春山颦不尽。
深宫桃李无人问,旧爱玉颜今自恨。明妃留在两眉愁,万古春山¹(pín)²不尽。
译文:昭君当初在寂寞宫中,无人过问,昔日曾那么珍惜自己的容貌,如今却无比的悔恨?她那微微皱起的两眉间含着无限的愁绪,似如重重叠叠的远山。
注释:¹春山:喻眉。²颦:皱。

  借咏史以抒怀,本是诗人家数,昭君出塞,又是传统的诗歌题材,如杜甫的《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王安石的《明妃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但元好问不畏前贤,推陈出新,突破了体裁和题材本身的局限,拓宽和加深了同类作品的内涵。

  这首词的上片写塞外秋肃,昭君触景生怀,回顾汉宫旧事,心潮难平;下片前两句继续抒写昭君情怀,揭示了昭君悲愤之深,揭示了这种悲剧的历史延续性。全词音节浏亮宛转,沉郁顿挫;字面绮丽温润,震撼人心,可谓寓刚健于婀娜,变温婉成悲凉。

  朔风惊沙,白雁掠霜,词人面对荒凉萧想的北地风光,俯仰千古,引人昭君出塞的历史画面。“白雁”在这里,不仅点明了时令,而且渲染了情境,昭君就是在这揪心的悲秋时节去国出塞的。“琵琶肠断”二句,是悬想昭君出塞的情景。传说谓昭君戎装骑马,手抱琵琶,一路弹奏着思归的曲调,则更把昭君的形象诗意化了。“紫台”,即紫宫,指长安宫廷。

  过片二句说昭君当初寂寞宫中,无人过问。直到决定嫁给呼韩邪单于,临行之时,“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官,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旧爱”句言昭君一向顾惜自己的美艳容颜,“人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后汉书·南匈奴列传》),因此而致远嫁匈奴,故翻自恨其有此“玉颜”也。元好问不像前代诗人或后世戏剧家那样,停留在同情或怨愤的情调,而是透过一层,把目光转向那些没有出塞、因而也不为后代诗人注意的千百宫女。

  言“深宫桃李”,自不只谓昭君一人,不妨理解为:广大的闭锁深宫的女,虽然艳如桃李,却只能空自凋谢。年复一年,花开花落,她们只能伴随着迟迟钟鼓、耿耿星河,终此一生。她们并不比王昭君更幸福,而是同样可悲。正如《明妃曲》云:“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结尾两句,词人笔锋又转。从黛青的远山,想到昭君含愁感恨的双眉;因为有了前两句的铺垫,昭君就成为当时及后代所有言女的代表,“万古春山颦不尽”,揭示了昭君悲愤之深,也揭示了这种悲剧的历史延续性。作者所指斥的不是--个汉元帝,他所同情的也不是一个王昭君,他凭着词人的直觉意识到,宫女的悲剧乃是封建专制王朝的一种社会病,后人复哀后人,此恨绵绵,有如万古春山。

  这首词写作的具体时间不可确考,联系当时整个时代背景来看,可以说它也反映了元好问内心的愁苦。岁月流逝,风物依旧,离井怀乡之情亦复相似。白雁惊心,青山含愁,不仅基于对昭君的同情,也是词人心态的外化。故吊古与伤今,怜人与自伤,实不可分。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唐圭璋,缪钺,叶嘉莹,周汝昌,俞平伯,施蛰存撰写. 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 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 ,2065-2066

lóuchūn··jīngshālièlièfēngchéngzhèn--yuánhǎowèn

jīngshālièlièfēngchéngzhènbáiyànshēngshuāngyǒuxìnchángduànsāiménqiūquèwàngtáizhīyuǎnjìn

shēngōngtáorénwènjiùàiyánjīnhènmíngfēiliúzàiliǎngméichóuwànchūnshānpínjǐ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