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娥坠柳,离佩摇葓,霜讯南圃。漫忆桥扉,倚竹袖寒日暮。还问月中游,梦飞过、金风翠羽。把残云、胜水万顷,暗熏冷麝凄苦。
怨娥坠柳,离佩摇葓,霜讯南圃。漫忆桥扉,倚竹袖寒日暮。还问月中游,梦飞过、金风翠羽。把残云、胜水万顷,暗熏冷麝凄苦。
渐浩渺、凌山高处。秋澹无光,残照谁主。露粟侵肌,夜约羽林轻误。翦碎惜秋心,更肠断、珠尘藓路。怕重阳,又催近、满城细雨。
渐浩渺、凌山高处。秋澹无光,残照谁主。露粟侵肌,夜约羽林轻误。翦碎惜秋心,更肠断、珠尘藓路。怕重阳,又催近、满城细雨。

  沧浪指苏州沧浪亭,在州学之南。这首《古香慢》是吴梦窗的一首咏物词,所咏之物即为沧浪亭的桂。从词风和内容看。此词大约写于公元1243年(宋理宗淳祐三年),反映的是词人面临南宋衰亡的哀感。

  此词写于重阳节前,一开始就写秋气萧瑟。“怨娥坠柳,离佩摇葓,霜讯南圃。”以景物起兴,以“霜”点时节,引入本题。写背景,用的是半拟人化手法。“怨娥”指柳叶,柳叶像愁眉不展的怨女一样从枝头坠落。“离佩”指水葓即红蓼的红色花穗分披。像分开的玉佩一样,摇荡着红蓼。然后归结到秋霜已来问讯南圃,意指秋天到了。“讯”也是拟人化的字眼。

  词随后写“漫忆桥扉,倚竹袖寒日暮”,就是用拟人手法写桂。词人看到桂,引起无限遐思,漫想是佳人薄袖凌寒,日暮倚竹。“桥扉”即小桥通往宅院的门。下二句另作别想:“还问月中游,梦飞过、金风翠羽。”问是问桂,疑是梦游月宫时,有金风吹来、翠鸟飞过、似曾相识的桂树。到此就点出了沧浪亭桥头的桂树。时间已近傍晚,上片最后二句“把残云剩水万顷,暗薰冷麝凄苦”,又转笔到桂花的现实处境来。日晚云残,天寒水浅,桂树只把周围云水以自己的冷香薰射,内心含着莫乎名状的凄凉悲苦。从第一句起,直到写桂,中间比拟佳人,设想月桂,是顿挫之处,寓有今昔不同之感。写杨柳红蓼及桂树与修竹、云水相依的地方、则完全是体现沧浪亭一片寂寞无主的悲凉,其悲哀远过于“庭草无人随意绿”、“空梁落燕泥”。

  下阕,便紧接着“无主”写沧浪亭的情境,再转到看桂上。“渐浩渺、凌山高处。秋澹无光,残照谁主。”一片寒波渺茫,是登上山之高处所见,然后明写词人的感想:沧浪亭的一片冷落淡漠的秋色,这斜阳秋树的主人是谁呢?后一句分明是寄托了濒于危亡、国事无人管的沉痛,这种境界,不仅仅是韩王已死,园林无主的一般诉说。随后又转入本题,再用拟人化手法写桂:“露粟侵肌,夜约羽林轻误。”这里借用《飞燕外传》“飞燕通邻羽林射鸟者,……雪夜期射鸟者于舍旁,飞燕露立,闭息顺气,体温舒,无疹粟(毛孔不起粟)”的故事,却一反其本意,因为桂的花象积聚在一起的金粟,所以说露下侵肌生粟,是入夜约会过羽林郎而被他轻率误期的缘故。这一笔从寂寞无主境况中宕开,写眼中的桂花,用笔很美。然而又陡转入更深一步的悲惜。下二句“翦碎惜秋心,更肠断、珠尘藓路”,因桂花小蕊,故言“碎”,又以“翦碎”为言,似乎桂花之所以是小蕊,乃惜秋而心碎之故。此二句极见词心之细。最后写:“怕重阳,又催近、满城风雨。”用宋人潘大临“满城风雨近重阳”句意,但语言颠倒错置,说:怕重阳将近,又催得满城风雨。这是紧逼一步的写法,句意重点落在随后的“满城风雨”四个字上。不但桂花正纷纷落下,而且葬花天气一来,桂花将不可收拾。但他又不明白写出,只做含蓄的示意,以淡淡的哀愁寄寓苍凉的感慨。

  吴梦窗这首词字眼用得美而生动,层次亦极分明,上下阙一开始都是先横写境,然后纵写桂。上阙发挥了自己充分的想象力,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桂的美,然而处境凄凉,又写出其与修竹云水相依的寂寞。下阙写残照无主,一片荒凉,再转用拟人法写桂的寂寞无主,在悲寂无廖之中孤独地凋谢了。词中处处有令人感到内心沉痛的情感显现,真是极精之品。

xiāngmàn··cānglàngkànguì--wényīng

yuànézhuìliǔpèiyáohóngshuāngxùnnánmànqiáofēizhúxiùhánháiwènyuèzhōngyóumèngfēiguòjīnfēngcuìcányúnshèngshuǐwànqǐngànxūnlěngshè

jiànhàomiǎolíngshāngāochùqiūdànguāngcánzhàoshuízhǔqīnyuēlínqīngjiǎnsuìqiūxīngèngchángduànzhūchénxiǎnzhòngyángyòucuījìnmǎnchéng

赏析

  沧浪指苏州沧浪亭,在州学之南。这首《古香慢》是吴梦窗的一首咏物词,所咏之物即为沧浪亭的桂。从词风和内容看。此词大约写于公元1243年(宋理宗淳祐三年),反映的是词人面临南宋衰亡的哀感。

  此词写于重阳节前,一开始就写秋气萧瑟。“怨娥坠柳,离佩摇葓,霜讯南圃。”以景物起兴,以“霜”点时节,引入本题。写背景,用的是半拟人化手法。“怨娥”指柳叶,柳叶像愁眉不展的怨女一样从枝头坠落。“离佩”指水葓即红蓼的红色花穗分披。像分开的玉佩一样,摇荡着红蓼。然后归结到秋霜已来问讯南圃,意指秋天到了。“讯”也是拟人化的字眼。

  词随后写“漫忆桥扉,倚竹袖寒日暮”,就是用拟人手法写桂。词人看到桂,引起无限遐思,漫想是佳人薄袖凌寒,日暮倚竹。“桥扉”即小桥通往宅院的门。下二句另作别想:“还问月中游,梦飞过、金风翠羽。”问是问桂,疑是梦游月宫时,有金风吹来、翠鸟飞过、似曾相识的桂树。到此就点出了沧浪亭桥头的桂树。时间已近傍晚,上片最后二句“把残云剩水万顷,暗薰冷麝凄苦”,又转笔到桂花的现实处境来。日晚云残,天寒水浅,桂树只把周围云水以自己的冷香薰射,内心含着莫乎名状的凄凉悲苦。从第一句起,直到写桂,中间比拟佳人,设想月桂,是顿挫之处,寓有今昔不同之感。写杨柳红蓼及桂树与修竹、云水相依的地方、则完全是体现沧浪亭一片寂寞无主的悲凉,其悲哀远过于“庭草无人随意绿”、“空梁落燕泥”。

  下阕,便紧接着“无主”写沧浪亭的情境,再转到看桂上。“渐浩渺、凌山高处。秋澹无光,残照谁主。”一片寒波渺茫,是登上山之高处所见,然后明写词人的感想:沧浪亭的一片冷落淡漠的秋色,这斜阳秋树的主人是谁呢?后一句分明是寄托了濒于危亡、国事无人管的沉痛,这种境界,不仅仅是韩王已死,园林无主的一般诉说。随后又转入本题,再用拟人化手法写桂:“露粟侵肌,夜约羽林轻误。”这里借用《飞燕外传》“飞燕通邻羽林射鸟者,……雪夜期射鸟者于舍旁,飞燕露立,闭息顺气,体温舒,无疹粟(毛孔不起粟)”的故事,却一反其本意,因为桂的花象积聚在一起的金粟,所以说露下侵肌生粟,是入夜约会过羽林郎而被他轻率误期的缘故。这一笔从寂寞无主境况中宕开,写眼中的桂花,用笔很美。然而又陡转入更深一步的悲惜。下二句“翦碎惜秋心,更肠断、珠尘藓路”,因桂花小蕊,故言“碎”,又以“翦碎”为言,似乎桂花之所以是小蕊,乃惜秋而心碎之故。此二句极见词心之细。最后写:“怕重阳,又催近、满城风雨。”用宋人潘大临“满城风雨近重阳”句意,但语言颠倒错置,说:怕重阳将近,又催得满城风雨。这是紧逼一步的写法,句意重点落在随后的“满城风雨”四个字上。不但桂花正纷纷落下,而且葬花天气一来,桂花将不可收拾。但他又不明白写出,只做含蓄的示意,以淡淡的哀愁寄寓苍凉的感慨。

  吴梦窗这首词字眼用得美而生动,层次亦极分明,上下阙一开始都是先横写境,然后纵写桂。上阙发挥了自己充分的想象力,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桂的美,然而处境凄凉,又写出其与修竹云水相依的寂寞。下阙写残照无主,一片荒凉,再转用拟人法写桂的寂寞无主,在悲寂无廖之中孤独地凋谢了。词中处处有令人感到内心沉痛的情感显现,真是极精之品。

吴文英

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 383篇诗文

猜您喜欢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易于即自腰笏,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何易于尝为益昌令,县距刺史治所四十里,城嘉陵江南。刺史崔朴尝乘春¹自上游,多从宾客歌酒。泛舟东下,直出益昌旁。至则索民挽舟²。易于即自腰笏(hù)³,引舟上下。刺史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不耕(gēng)即蚕,隙不可夺。易于为属令,当其无事,可以充役。”刺史与宾客跳出舟,偕骑还去。
译文:何易于曾经做过益昌县县令。益昌县离刺史的治所四十里,县城在嘉陵江南岸。有一次,刺史崔朴曾经趁着春光明媚,带了许多宾客,坐着大船,唱歌喝酒,从上游放舟东下,船一直到益昌县附近。船到,就下令要民夫拉纤。何易于就亲自把手板插在腰带里,拉着纤,跑上跑下奔忙。刺史发现县令在拉纤,很吃惊,问他为什么。何易于说:“现在正是春天,百姓不是忙于春耕,就在养桑喂蚕,一点点时间都不能损失。易于是您主管下的县令,现在没什么事干,可以来承当这个差使。”刺史(听了很羞愧)和几个宾客跳出船舱,上岸骑马一起回去了。
注释:¹乘春:乘着春天的美景。²挽舟:指拉纤。³腰笏把手板插在腰带上。⁴隙:空闲,这里指时间。⁵属令:属于县的县令。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玉露¹凋伤²枫树林,巫山巫峡³气萧森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注释:¹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²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³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⁴萧森:萧瑟阴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间波浪兼天涌¹,塞上²风云接地阴³
译文: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注释:¹兼天涌:波浪滔天。²塞上:指巫山。³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丛菊两开¹他日²泪,孤舟一系故园³心。
译文: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注释:¹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长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²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³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寒衣处处催刀尺¹,白帝城²高急暮砧(zhēn)³
译文: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¹催刀尺: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²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³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kuí)¹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²
译文:夔州的高城上又迎来了落日。每当晚上北斗星出现的时候,我就按照它的方向来寻找长安的所在。
注释:¹夔府:唐置夔州,州治在奉节,为府署所在,故称。²京华:指长安。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¹
译文:听到巫峡的猿啼,我真的流下泪来。我也希望乘着浮槎回到自己的故乡,但这愿望终究还是落空了。
注释:¹槎:木筏。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画省¹香炉违伏枕,山楼²粉堞(dié)隐悲笳(jiā)
译文:我还记得我从前在中书省值夜的时候,晚上熬夜写些明朝的封事,点燃书案上的香。可现在我早已不在那里就职。滞留此地,傍晚时分听到城楼上吹起悲笳,心中升起一股隐然的悲痛。
注释:¹画省:指尚书省。²山楼:白帝城楼。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译文: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我一夜无眠,一直在怀念长安。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千家山郭静朝晖(huī),日日江楼坐翠微¹
译文:白帝城里千家万户静静地沐浴在秋日的朝晖中,我天天去江边的楼上,坐着看对面青翠的山峰。
注释:¹翠微:青山。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¹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译文:连续两夜在船上过夜的渔人,仍泛着小舟在江中漂流。虽已是清秋季节,燕子仍然展翅飞来飞去。
注释:¹信宿:再宿。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匡衡¹抗疏²功名薄,刘向³传经心事违。
译文:汉朝的匡衡向皇帝直谏,他把功名看得很淡薄;刘向传授经学,怎奈事不遂心。古人尚且如此,我更是不必说了。
注释:¹匡衡:字雅圭,汉朝人。²抗疏:指臣子对于君命或廷议有所抵制,上疏极谏。³刘向:字子政,汉朝经学家。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¹
译文:年少时一起求学的同学大都已飞黄腾达了,他们在长安附近的五陵,穿轻裘,乘肥马,过着富贵的生活,我却注定要为一个信念苦渡人间。
注释:¹轻肥:即轻裘肥马。《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闻道¹长安似弈(yì)²,百年³世事不胜悲。
译文:听说长安的政坛就像一盘未下完的棋局,彼争此夺。反复不定,反思国家和个人所经历的动乱与流亡,有说不尽的悲哀。
注释:¹闻道:听说。杜甫因离开京城日久,于朝廷政局的变化,不便直言,故云“闻道”。²似弈棋:是说长安政局像下棋一样反复变化,局势不明。³百年:指代一生。此二句是杜甫感叹自身所经历的时局变化,像下棋一样反复无定,令人伤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王侯第宅¹皆新主²,文武衣冠异昔时³
译文:世道的变迁,时局的动荡,国运今非昔比,王侯们的家宅更换主人,无奈宦官当道,贤臣良相更成泡影。
注释:¹第宅:府第、住宅。²新主:新的主人。³异昔时:指与旧日不同。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直北¹关山金鼓振²,征西³车马羽书
译文:中央的典章、文物、制度都已废弃,在政治上我已经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了。回纥内侵,关山号角雷动、兵戈挥舞;吐蕃入寇,传递情报的战马正急速奔驰。
注释:¹北:正北,指与北边回纥之间的战事。²金鼓振:指有战事,金鼓为军中以明号令之物。³征西:指与西边吐蕃之间的战事。⁴羽书:即羽檄,插着羽毛的军用紧急公文。⁵驰:形容紧急。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鱼龙¹寂寞²秋江冷,故国³平居有所思。
译文:在这国家残破、秋江清冷、身世凄苦、暮年潦倒的情况下,昔日在长安的生活常常呈现在怀想之中。
注释:¹鱼龙:泛指水族。²寂寞:是指入秋之后,水族潜伏,不在波面活动。³故国:指长安。⁴平居:指平素之所居。
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
蓬莱宫阙(què)¹对南山²,承露金茎³(xiāo)汉间
译文:日复一日,大明宫遥望着终南山,却望不到。那些深居的隐士,天露和玉屑,都已被他们吸光饮尽。
注释:¹蓬莱宫阙:指大明宫。蓬莱,汉宫名。唐高宗龙朔二年,重修大明宫,改名蓬莱宫。²南山:即终南山。³承露金茎:指仙人承露盘下的铜柱。汉武帝在建章宫之西神明台上建仙人承露盘。唐代无承露盘,此乃以汉喻唐。⁴霄汉间:高入云霄,形容承露金茎极高。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西望瑶池¹降王母²,东来紫气³满函(hán)
译文:青鸟报信,西王母自瑶池驾临,紫气弥漫,老子骑牛西去。
注释:¹瑶池:神化传说中女神西王母的住地,在昆仑山。²降王母:《穆天子传》等书记载有周穆王登昆仑山会西王母的传说。³东来紫气:用老子自洛阳入函谷关事。⁴函关:即函谷关。此二句借用典故极写都城长安城宫殿的宏伟气象。
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
云移¹(zhì)²开宫扇,日绕龙鳞³识圣颜
译文:记得当年朝上,雉尾扇开合如同祥云移回,日光沐浴着圣殿,让我看清玄宗的容貌。
注释:¹云移:指宫扇云彩般地分开。²雉尾:指雉尾扇,用雉尾编成,是帝王仪仗的一种。³日绕龙鳞:形容皇帝衮袍上所绣的龙纹光彩夺目,如日光缭绕。⁴圣颜:天子的容貌。
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¹卧沧江²惊岁晚³,几回青琐点朝班
译文:记得当年位列朝班,青琐门下意气风发,而现在,疾病无情地消磨着时光……秋已渐深。
注释:¹一:一自,自从。²卧沧江:指卧病夔州。³岁晚:岁末,切诗题之“秋”字,兼伤年华老大。⁴几回:言立朝时间之短,只不过几回而已。⁵青琐:汉未央宫门名,门饰以青色,镂以连环花纹。后亦借指宫门。⁶点朝班:指上朝时,殿上依班次点名传呼百官朝见天子。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
瞿塘峡¹口曲江²头,万里风烟³接素秋
译文:谙练一种时空的分身术,瞿塘峡、曲江头,距离被心灵无限地缩短。
注释:¹瞿塘峡:峡名,三峡之一,在夔州东。²曲江:在长安之南,名胜之地。³万里风烟:指夔州与长安相隔万里之遥。⁴素秋:秋尚白,故称素秋。
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
花萼¹夹城²通御气³,芙蓉小苑入边愁
译文:十五年前我写《乐游园歌》,花萼楼、芙蓉园历历在目。
注释:¹花萼:即花萼相辉楼,在长安南内兴庆宫西南隅。²夹城:据《长安志》记载,唐玄宗开元二十年,从大明宫依城修筑复道,经通化门,达南内兴庆宫,直至曲江芙蓉园。³通御气:此复道因系方便天子游赏而修,故曰“通御气”。⁴芙蓉小苑:即芙蓉园,也称南苑,在曲江西南。⁵入边愁:传来边地战乱的消息。
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樯起白鸥。
珠帘绣柱¹围黄鹄²,锦缆牙樯³起白鸥。
译文:安禄山的铁蹄已使一切烟消云散。那时,黄鹄还在亭院内高飞,成群的白鸥被游人的舟楫惊起。
注释:¹珠帘绣柱:形容曲江行宫别院的楼亭建筑极其富丽华美。²黄鹄:鸟名,即天鹅。³锦缆牙樯:指曲江中装饰华美的游船。锦缆,彩丝做的船索。牙樯,用象牙装饰的桅杆。
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回首可怜歌舞地¹,秦中²自古帝王州³
译文:而今,一切都消逝了,消逝了,没有任何留恋的事物。
注释:¹歌舞地:指曲江池苑。²秦中:此处借指长安。³帝王州:帝王建都之地。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昆明池¹水汉时功,武帝旌旗²在眼中。
译文:遥想汉武帝曾在昆明池上练习水兵,一面面战旗迎风击鼓。
注释:¹昆明池:遗址在今西安市西南斗门镇一带,汉武帝所建。²旌旗:指楼船上的军旗。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织女¹机丝²虚夜月³,石鲸鳞甲动秋风。
译文:池中石刻的织女辜负了美好的夜色,只有那巨大的鲸鱼还会在雷雨天与秋风共舞。
注释:¹织女:指汉代昆明池西岸的织女石像,俗称石婆。²机丝:织机及机上之丝。³虚夜月:空对着一天明月。⁴石鲸:指昆明池中的石刻鲸鱼。汉代石鲸今尚在,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波漂菰(gū)¹米沉云黑,露冷莲房²坠粉红³
译文:波浪中的菰米丛犹如黑云聚拢,莲子结蓬,红花坠陨。
注释:¹菰:即茭白,一种草本植物,生浅水中,叶似芦苇,根茎可食。秋天结实,皮黑褐色,状如米,故称菰米,又名雕胡米。²莲房:即莲蓬。³坠粉红:指秋季莲蓬成熟,花瓣片片坠落。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关塞¹极天²惟鸟道³,江湖满地一渔翁。
译文:多想像飞鸟一般自由滑翔于秦中的天空,现实却困我在冷江上无言垂钓。
注释:¹关塞:此指夔州山川。²极天:指极高。³唯鸟道:形容道路高峻险要,只有飞鸟可通。此句指从夔州北望长安,所见惟有崇山峻岭,恨身无双翼,不能飞越。⁴江湖满地:指漂泊江湖,苦无归宿。渔翁:杜甫自比。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昆吾¹御宿²自逶(wēi)(yí)³,紫阁峰入渼(měi)(bēi)
译文:从长安到渼陂,途径昆吾和御宿,紫阁峰在终南山上闪耀。
注释:¹昆吾:汉武帝上林苑地名,在今陕西蓝田县西。²御宿:即御宿川,又称樊川,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杜曲至韦曲一带。³逶迤:道路曲折的样子。⁴紫阁峰:终南山峰名,在今陕西户县东南。⁵阴:山之北、水之南,称阴。⁶渼陂:水名,在今陕西户县西,唐时风景名胜之地。陂,池塘湖泊。紫阁峰在渼陂之南,陂中可以看到紫阁峰秀美的倒影。
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香稻啄馀(yú)鹦鹉粒¹,碧梧²栖老凤凰枝。
译文:即使是剩下的香稻粒,也是鹦鹉吃剩下的,即使碧梧枝老,也是凤凰所栖。
注释:¹香稻啄馀鹦鹉粒:即使是剩下的香稻粒,也是鹦鹉吃剩下的。²碧梧:即使碧梧枝老,也是凤凰所栖。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佳人拾翠¹春相问²,仙侣³同舟晚更移
译文:等到春天,曼妙的仕女们还会采摘花草相互赠送,伙伴们在暮晚时分仍要移棹出发,不愿归返。
注释:¹拾翠:拾取翠鸟的羽毛。²相问:赠送礼物,以示情意。³仙侣:指春游之伴侣,“仙”字形容其美好。⁴晚更移:指天色已晚,尚要移船他处,以尽游赏之兴。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彩笔¹昔曾干气象,白头²吟望³苦低垂。
译文:昔日,我可以凭借词语凿穿时代的黑井,痛饮山河甘洌,而今却只能在回忆中围拢水源,抚摸它岑寂的微光。
注释:¹彩笔:五彩之笔,喻指华美艳丽的文笔。²白头:指年老。³望:望京华。

  《秋兴八首》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秋兴”这个题目,意思是说因感秋而寄兴。这兴也就是过去汉儒说《诗经》的所谓“赋比兴”的“兴”(在四声应读去声)。晋代的潘岳有《秋兴赋》, 也是一篇感秋寄兴之作。但《秋兴赋》的体裁是属于辞赋类。而杜甫的《秋兴八首》则是律诗,是唐代新兴的一种诗体。若论它们创作的成就和对后世发生的影响,杜甫的《秋兴八首》当然不是潘岳的《秋兴赋》所可比拟。

  《秋兴八首》的结构,从全诗来说,可分两部,而以第四首为过渡。前三首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首详长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长安,后五首则由思长安而归结到夔州;前三首由现实引发回忆,后五首则由回忆回到现实。至于各首之间,则亦首尾相衔,有一定次第,不能移易,八首只如一首。八首诗,章法缜密严整,脉络分明,不宜拆开,亦不可颠倒。从整体看,从诗人身在的夔州,联想到长安;由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满目萧条景色而引起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叹;以对长安盛世胜事的追忆而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今昔对比的哀愁。这种忧思不能看作是杜甫一时一地的偶然触发,而是自经丧乱以来,他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表现。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作为,其中曲折,诗人不忍明言,也不能尽言。这就是他所以望长安,写长安,婉转低回,反复慨叹的道理。

  为理解这组诗的结构,须对其内容先略作说明。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这一首开门见山,抒情写景,波澜壮阔,感情强烈。诗意落实在“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两句上,下启第二、三首。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夜不寐,上应第一首。最后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第三首写晨曦中的夔府,是第二首的延伸。诗人日日独坐江楼,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而这种宁静给作者带来的却是烦扰不安。面临种种矛盾,深深感叹自己一生的事与愿违。第四首是组诗的前后过渡。前三首诗的忧郁不安步步紧逼,至此才揭示它们的中心内容,接触到“每依北斗望京华”的核心:长安象“弈棋”一样彼争此夺,反复不定。人事的更变,纲纪的崩坏,以及回纥、吐蕃的连年进犯,这一切使诗人深感国运大非昔比。对杜甫说来,长安不是个抽象的地理概念,他在这唐代的政治中心住过整整十年,深深印在心上的有依恋,有爱慕,有欢笑,也有到处“潜悲辛”的苦闷。当此国家残破、秋江清冷、个人孤独之际,所熟悉的长安景象,一一浮现眼前。“故国平居有所思”一句挑出以下四首。第五首,描绘长安宫殿的巍峨壮丽,早朝场面的庄严肃穆,以及自己曾得“识圣颜”至今引为欣慰的回忆。值此沧江病卧,岁晚秋深,更加触动他的忧国之情。第六首怀想昔日帝王歌舞游宴之地曲江的繁华。帝王佚乐游宴引来了无穷的“边愁”,清歌曼舞,断送了“自古帝王州”,在无限惋惜之中,隐含斥责之意。第七首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第八首表现了诗人当年在昆吾、御宿、渼陂春日郊游的诗意豪情。“彩笔昔曾干气象”,更是深刻难忘的印象。

  八首诗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正如一个大型抒情乐曲有八个乐章一样。这个抒情曲以忧念国家兴衰的爱国思想为主题,以夔府的秋日萧瑟,诗人的暮年多病、身世飘零,特别是关切祖国安危的沉重心情作为基调。其间穿插有轻快欢乐的抒情,如“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有壮丽飞动、充满豪情的描绘,如对长安宫阙、昆明池水的追述;有表现慷慨悲愤情绪的,如“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有极为沉郁低回的咏叹,如“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白头吟望苦低垂”等。就以表现诗人孤独和不安的情绪而言,其色调也不尽相同。“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以豪迈、宏阔写哀愁;“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以清丽、宁静写“剪不断、理还乱”的不平静的心绪。总之,八首中的每一首都以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基调的思想情绪。它们每一首在八首中又是互相支撑,构成了整体。这样不仅使整个抒情曲错综、丰富,而且抑扬顿挫,有开有阖,突出地表现了主题。

  《秋兴八首》中,杜甫除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外,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组诗的纲目是由夔府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组诗的枢纽是“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相去遥远,诗中以“接”字,把客蜀望京,抚今追昔,忧邦国安危……种种复杂感情交织成一个深厚壮阔的艺术境界。第一首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四处砧声所打断。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府的往复。第二首,由夔府孤城按着北斗星的方位遥望长安,听峡中猿啼,想到“画省香炉”。这是两次往复。联翩的回忆,又被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唤醒。这是第三次往复。第三首虽然主要在抒发悒郁不平,但诗中有“五陵衣马自轻肥”,仍然有夔府到长安的往复。第四、五首,一写长安十数年来的动乱,一写长安宫阙之盛况,都是先从对长安的回忆开始,在最后两句回到夔府。第六首,从瞿塘峡口到曲江头,从目前的万里风烟,想到过去的歌舞繁华。第七首怀想昆明池水盛唐武功,回到目前“关塞极天惟鸟道”的冷落。第八首,从长安的“昆吾……”回到“白头吟望”的现实,都是往复。循环往复是《秋兴八首》的基本表现方式,也是它的特色。不论从夔府写到长安,还是从追忆长安而归结到夔府,从不同的角度,层层加深,不仅毫无重复之感,还起了加深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真可以说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赠郑谏议十韵》)了。

  情景的和谐统一,是抒情诗里一个异常重要的方面。《秋兴八首》可说是一个极好的范例。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性格。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景物就有了生命,而作者企图表现的感情也就有所附丽。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促,不狭窄)。苏东坡曾说:“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确实是有见识、有经验之谈。

  杜甫住在成都时,在《江村》里说“自去自来堂上燕”,从栖居草堂的燕子的自去自来,表现诗人所在的江村长夏环境的幽静,显示了诗人漂泊后,初获暂时安定生活时自在舒展的心情。在《秋兴八首》第三首里,同样是燕飞,诗人却说:“清秋燕子故飞飞。”诗人日日江楼独坐,百无聊赖中看着燕子的上下翩翩,燕之辞归,好像故意奚落诗人的不能归,所以说它故意飞来绕去。一个“故”字,表现出诗人心烦意乱下的着恼之情。又如“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瞿塘峡在夔府东,临近诗人所在之地,曲江在长安东南,是所思之地。黄生《杜诗说》:“二句分明在此地思彼地耳,却只写景。杜诗至化处,景即情也”,不失为精到语。至如“花萼夹城通御气,芙蓉小苑入边愁”的意在言外;“鱼龙寂寞秋江冷”的写秋景兼自喻;“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的纯是写景,情也在其中。这种情景交融的例子,八首中处处皆是。

  前面所说的情景交融,是指情景一致,有力地揭示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此外,杜甫善于运用壮丽、华美的字和词表现深沉的忧伤。《秋兴八首》里,把长安昔日的繁华昌盛描绘得那么气象万千,充满了豪情,诗人早年的欢愉说起来那么快慰、兴奋。对长安的一些描写,不仅与回忆中的心情相适应,也与诗人现实的苍凉感情成为统一不可分割、互相衬托的整体。这更有助读者体会到诗人在国家残破、个人暮年漂泊时极大的忧伤和抑郁。诗人愈是以满腔热情歌唱往昔,愈使人感受到诗人虽老衰而忧国之情弥深,其“无力正乾坤”的痛苦也越重。

  《秋兴八首》中,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按通常的写法,总要多用一些清、凄、残、苦等字眼。然而杜甫在这组诗里,反而更多地使用了绚烂、华丽的字和词来写秋天的哀愁。乍看起来似和诗的意境截然不同,但它们在诗人巧妙的驱遣下,却更有力地烘托出深秋景物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如“蓬莱宫阙”、“瑶池”、“紫气”、“云移雉尾”、“日绕龙鳞”、“珠帘绣柱”、“锦缆牙樯”、“武帝旌旗”、“织女机丝”、“佳人拾翠”、“仙侣同舟”……都能引起美丽的联想,透过字句,泛出绚丽的光彩。可是在杜甫的笔下,这些词被用来衬托荒凉和寂寞,用字之勇,出于常情之外,而意境之深,又使人感到无处不在常情之中。这种不协调的协调,不统一的统一,不但丝毫无损于形象和意境的完整,而且往往比用协调的字句来写,能产生更强烈的艺术效果。正如用“笑”写悲远比用“泪”写悲要困难得多,可是如果写得好,就把思想感情表现得更为深刻有力。刘勰在《文心雕龙》的《丽辞》篇中讲到对偶时,曾指出“反对”较“正对”为优。其优越正在于“理殊趣合”,取得相反相成、加深意趣、丰富内容的积极作用。运用豪华的字句、场面表现哀愁、苦闷,同样是“理殊趣合”,也可以说是情景在更高的基础上的交融。其间的和谐,也是在更深刻、更复杂的矛盾情绪下的统一。

  有人以为杜甫入蜀后,诗歌不再有前期那样大气磅礴、浓烈炽人的感情。其实,诗人在这时期并没消沉,只是生活处境不同,思想感情更复杂、更深沉了。而在艺术表现方面,经长期生活的锻炼和创作经验的积累,比起前期有进一步的提高或丰富,《秋兴八首》就是明证。

参考资料:
1、 冯钟芸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70-575 .

qiūxìngshǒu

 tángdài 

diāoshāngfēngshùlín shānxiáxiāosēn 
jiāngjiānlàngjiāntiānyǒng sàishàngfēngyúnjiēyīn 
cóngliǎngkāilèi zhōuyuánxīn 
hánchùchùcuīdāochǐ báichénggāozhēn 

kuíchéngluòxié měiběidǒuwàngjīnghuá 
tīngyuánshíxiàsānshēnglèi fèngshǐ使suíyuèchá 
huàshěngxiāngwéizhěn shānlóufěndiéyǐnbēijiā 
qǐngkànshíshàngténgluóyuè yìngzhōuqiánhuā 

qiānjiāshānguōjìngzhāohuī jiānglóuzuòcuìwēi 
xìn宿rénháifànfàn qīngqiūyànfēifēi 
kuānghéngkàngshūgōngmíng liúxiàngchuánjīngxīnshìwéi 
tóngxuéshàoniánduōjiàn língqīngféi 

wéndàochángān bǎiniánshìshìshèngbēi 
wánghóuzháijiēxīnzhǔ wénguānshí 
zhíběiguānshānjīnzhèn zhēng西chēshūchí 
lóngqiūjiānglěng guópíngyǒusuǒ 

péngláigōngquèduìnánshān chéngjīnjīngxiāohànjiān 
西wàngyáochíjiàngwáng dōngláimǎnhánguān 
yúnzhìwěikāigōngshàn ràolónglínshíshèngyán 
cāngjiāngjīngsuìwǎn huíqīngsuǒdiǎnzhāobān 

tángxiákǒujiāngtóu wànfēngyānjiēqiū 
huāèjiáchéngtōng róngxiǎoyuànbiānchóu 
zhūliánxiùzhùwéihuáng jǐnlǎnqiángbáiōu 
huíshǒulián qínzhōngwángzhōu 

kūnmíngchíshuǐhànshígōng jīngzàiyǎnzhōng 
zhīyuè shíjīnglínjiǎdòngqiūfēng 
piāochényúnhēi lěngliánfángzhuìfěnhóng 
guānsàitiānwéiniǎodào jiāngmǎnwēng 

kūn宿wēi fēngyīnměibēi 
xiāngdàozhuóyīng lǎofènghuángzhī 
jiārénshícuìchūnxiāngwèn xiāntóngzhōuwǎngèng 
cǎicénggānxiàng báitóuyínwàngchuí 

微月生西海,幽阳始代升。
微月生¹西海²,幽阳³始代升。
译文:月牙儿从西方极远之地生长,太阳落山后就变化上升。
注释:¹生:一作“出”。²西海:指西方极远之地。³幽阳:指落山后的太阳。⁴代:一作“化”。
圆光正东满,阴魄已朝凝。
圆光¹²东满,阴魄(pò)已朝凝。
译文:圆月正向东方运行满盈,阴暗月魄已在早晨凝成。
注释:¹圆光:满月。²正:一作“恰”。
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
太极生天地,三元更废兴。
译文:从混沌元气萌生了天地,三代纪元就已交替废兴。
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
至精谅斯在,三五谁能征。
译文:天道谅必还是这样存在,三正五德谁能加以确证?
本首诗是《感遇诗三十八首》组诗中的第一首。传统说法认为这组诗是陈子昂年轻时期的作品,而近现代学者多认为它们不是一时一地之作,整个作品贯穿于诗人的一生,而作于后期的较多。各篇所咏之事各异,创作时间各不相同,应当是诗人在不断探索中有所体会遂加以纪录,积累而成的系列作品。其中其三、其三十五作于公元686年(垂拱二年),其二十九作于公元687年(垂拱三年)。
参考资料:
1、 王 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1-59
2、 宇文所安.初唐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48-180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译文: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有个随从主帅出塞回来的人,写了《燕歌行》诗一首给我看。我感慨于边疆战守的事,因而写了这首《燕歌行》应和他。
注释:燕歌行:乐府旧题。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汉家¹烟尘²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译文: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
注释:¹汉家:汉朝,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²烟尘:代指战争。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男儿本自重横行¹,天子非常赐颜色²
译文:男儿本来就看重驰骋沙场,杀敌打仗,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注释:¹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²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chuāng)¹²³鼓下榆关,旌(jīng)(pèi)(wēi)(yí)(jié)间。
译文: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舒展飘扬在碣石山间。
注释:¹摐:撞击。²金: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³伐:敲击。榆关:山海关,通往东北的要隘。⁴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⁵逶迤:舒展的样子。⁶碣石;山名。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校尉¹羽书²飞瀚(hàn)³,单于猎火照狼山
译文: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注释:¹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²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³瀚海:沙漠。这里指内蒙古东北西拉木伦河上游一带的沙漠。⁴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⁵猎火: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⁶狼山:又称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西北。一说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县境内。此处“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实指。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山川萧条极¹边土,胡骑凭陵²杂风雨³
译文: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
注释:¹极:穷尽。²凭陵:仗势侵凌。³杂风雨:形容敌人来势凶猛,如风雨交加。一说,敌人乘风雨交加时冲过来。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军前半死生¹,美人帐下犹歌舞。
译文:战士在前线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将军们依然逍遥自在地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注释:¹半死生:意思是半生半死,伤亡惨重。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大漠穷秋塞草腓(féi)¹,孤城落日斗兵稀²
译文: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
注释:¹腓(一作衰):指枯萎。²斗兵稀: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 一作:恒轻敌)
身当恩遇¹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常轻敌 一作:恒轻敌)
译文:主将身受朝廷的恩宠厚遇常常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
注释:¹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铁衣远戍(shù)辛勤久,玉箸¹应啼别离后。
译文:身披铁甲的征夫,不知道守卫边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
注释:¹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妇的泪水如注。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少妇城南¹欲断肠,征人蓟(jì)²空回首。
译文: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
注释:¹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²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飘飖 一作:飘摇;无所 一作:更何)
边庭飘飖(yáo)¹那可度²,绝域³苍茫无所有。(飘飖 一作:飘摇;无所 一作:更何)
译文: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哪里能够轻易归来,绝远之地尽苍茫更加荒凉不毛。
注释:¹边庭飘飖:形容边塞战场动荡不安。庭,一作“风”。飘飖:随风飘荡的样子。²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³绝域:更遥远的边陲。⁴无所有:更加荒凉不毛。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杀气三时¹作阵云²,寒声一夜³传刁斗
译文: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
注释:¹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历时很久。三,不表确数。)。²阵云: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即战云。³一夜:即整夜,彻夜。⁴刁斗:军中夜里巡更敲击报时用的、煮饭时用的,两用铜器。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相看白刃血¹纷纷,死节²从来岂顾勋³
译文:战士们互相观看,雪亮的战刀上染满了斑斑血迹;坚守节操,为国捐躯,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
注释:¹血:一作“雪”²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³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¹
译文: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注释:¹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

  《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虽用乐府旧题,却是因时事而作的,这是乐府诗的发展,如果再进一步,就到了杜甫《丽人行》、《兵车行》、“三吏”、“三别”等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了。《燕歌行》是一个乐府题目,属于《相和歌》中的《平调曲》,这个曲调以前没有过记载,因此据说就是曹丕开创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两首,是写妇女愁思,由他首创,所以后人多学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调做闺怨诗。高适的《燕歌行》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调写此题材他是第一个。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历来注家未对序文史事详加考核,都以为是讽张守珪而作。其实,这是不符史实的。此诗所刺对象应是受张守珪派遣、前往征讨奚、契丹的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安禄山。

  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

  第二段八句写战斗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

  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

  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

  《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良非偶然。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矫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

  诗意在慨叹征战之苦,谴责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利,使战士受 到极大痛苦和牺牲,反映了士兵与将领之间苦乐不同,庄严与荒淫迥异的现实。诗虽 叙写边战,但重点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讽刺和愤恨不恤战士的将领。同时,也写出了 为国御敌之辛勤。主题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壮。

yānxíng (bìng )

gāoshì tángdài 

kāiyuánèrshíliùnián yǒucóngyuánróngchūsàiérhuánzhě zuò yānxíng shì shìgǎnzhēngshùzhīshì yīnéryān 

hànjiāyānchénzàidōngběi hànjiàngjiācánzéi 
nánérběnzhònghéngxíng tiānfēichángyán 
chuāngjīnxiàguān jīngpèiwēijiéshíjiān 
xiàowèishūfēihànhǎi chánlièhuǒzhàolángshān 
shānchuānxiāotiáobiān pínglíngfēng 
zhànshìjūnqiánbànshēng měirénzhàngxiàyóu 
qióngqiūsàicǎoféi chéngluòdǒubīng 
shēndāngēnchángqīng jìnguānshānwèijiěwéi  (chángqīngzuò héngqīng )
tiěyuǎnshùxīnqínjiǔ zhùyīngbiéhòu 
shàochéngnánduàncháng zhēngrénběikōnghuíshǒu 
biāntíngpiāoyáo juécāngmángsuǒyǒu  (piāoyáozuò piāoyáo suǒzuò gèng )
shāsānshízuòzhènyún hánshēngchuándiāodǒu 
xiāngkànbáirènxuèfēnfēn jiécóngláixūn 
jūnjiànshāchǎngzhēngzhàn zhìjīnyóujiàngjūn 

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天山雪云常不开¹,千峰万岭雪崔(cuī)(wéi)²
译文:天山上的云雪终年不开,巍巍千山万岭白雪皑皑。
注释:¹开:消散。²崔嵬:山势高耸的样子。
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
北风夜卷赤亭口¹,一夜天山雪更厚。
译文:夜来北风卷过赤亭路口,天山一夜之间大雪更厚。
注释:¹赤亭口:即赤亭守捉。约在今新疆吐鲁番附近。
能兼汉月照银山,复逐胡风过铁关。
能兼汉月¹照银山²,复逐胡风过铁关³
译文:雪光和着月光照映银山,雪花追着北风飞过铁关。
注释:¹汉月:汉时明月,说明月的永恒。²银山: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³铁关:即铁门关,中国古代二十六名关之一。
交河城边鸟飞绝,轮台路上马蹄滑。
交河¹城边鸟飞绝,轮台²路上马蹄滑。
译文:交河城边飞鸟早已断绝,轮台路上战马难以走过。
注释:¹交河:又名西州,天宝元年改西州为交河郡,在今新疆吐鲁番一带,治所在高昌,今吐鲁番东南达克阿奴斯城。²轮台:唐代庭州有轮台县,这里指汉置古轮台(今新疆轮台县东南)。
晻霭寒氛万里凝,阑干阴崖千丈冰。
(ǎn)(ǎi)¹寒氛²万里凝,阑干³阴崖千丈冰。
译文:寒云昏暗凝结万里天空,山崖陡峭悬挂千丈坚冰。
注释:¹晻霭:昏暗的样子。²寒氛:寒冷的云气。³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⁴阴崖:背阴的山崖。
将军狐裘卧不暖,都护宝刀冻欲断。
将军狐裘(qiú)¹卧不暖,都护²宝刀冻欲断。
译文:将军皮袍久卧不觉温暖,都护宝刀冻得像要折断。
注释:¹狐裘:用狐皮制的外衣。²都护:官名,汉宣帝置西域都护,总监西域诸国,并护南北道,为西域地区最高长官。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归京师。
正是天山雪下时,送君走马¹归京师。
译文:天山正是大雪纷飞之时,送别为友走马归还京师。
注释:¹走马:跑马。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雪中何以赠君别,惟有青青松树枝。
译文:冰雪之中怎将心意表示,只有赠您青青松柏树枝!

  这是一首赞美天山雪的诗歌。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开始四句,概括地写天山雪景之壮观,从高空的雪云,到半空的雪岭。雪云凝集,终日不开,使人想见,天山之雪天上来,绵延无尽。“千峰万岭雪崔嵬”,形象地表现出天山雪景的壮阔,耸立云霄,连绵宽广。这里,明写雪山,实咏白雪,因此说“雪崔嵬”,而不说山崔嵬,不是山使雪厚,而是雪使山高。这两句写出了天山雪的静态庄严。接下去,写天山雪的动态威势:“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天山雪已崔嵬高耸,却还在不断增高加厚。北风入雪,造成天山雪景风雪交加的气势,气氛更为强烈,为第二部分具体叙述天山雪的特色作了充分的铺垫。

  写天山雪的特色,仅用了八句,写出了雪的光华,写出了雪带来的严寒。白雪光华亮如明月,一句“能兼汉月照银山”,足以炫人眼目,更何况是汉家之月。“复逐胡风过铁关”,天山雪,不但光华照人,更兼呼呼有声,真是有声有色。奇寒是天山雪突出的特色,接下去六句,用夸张手法,由外及内,从各个角度叙写天山雪的奇寒。两河相交之处,水草肥美,本是鸟儿乐栖喜游之所,此时却因畏惧奇寒而绝迹;安西都护府所在地轮台,驰道宽平,马儿在上面可以疾步如飞的,此时却因积雪成冰,马蹄踏上打滑而寸步难行;云雾和空气,往日是飘浮流动的,如今也已冷冻凝结;而那崇山峻岭的背阴处,挂上了千丈冰凌。将军身上的狐皮大袄,皮厚毛丰,该是很暖和的了,可将军蜷缩着身子躺着,冷得难耐;都护的佩刀多么坚硬,也几乎被奇寒冷冻而折断。这六句诗,写雪而不见雪,只抓住在雪的世界中的几件实物:飞鸟、马蹄、晻霭、阴崖、狐裘和宝刀;加以烘托映衬,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第三部分四句诗,写珍惜友情,依依难舍。细细体味,仍是处处有雪。送别时间,是大雪纷扬之时;赠送的礼物,是傲雪松枝。这一句“惟有青青松树枝”,意味甚浓,可以想见诗人此时此地的心境:为了国家和百姓的安宁,戍边将士离开温暖的家,来到冰天雪地之中,时而坚守阵地,时而驰骋疆场,其凛凛英姿岂不恰似傲雪迎风的碧绿松枝!边塞奇寒是难以忍耐的,戍边将士,却乐在其中。诵读全诗,有寒气彻骨,却热血沸腾,无怨天尤人之意,有保国安民之情。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323-324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