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吹号寒振九关,滕神剪水下人间。琼葩乱发庭前树,皓鹤群飞海上山。
朔吹号寒振九关,滕神剪水下人间。琼葩乱发庭前树,皓鹤群飞海上山。
书幌不须银烛照,钓船披得玉蓑还。拥炉兀坐无佳句,对著梅华益厚颜。
书幌不须银烛照,钓船披得玉蓑还。拥炉兀坐无佳句,对著梅华益厚颜。

xuěsānshǒu--qiān

shuòchuīhàohánzhènjiǔguānténgshénjiǎnshuǐxiàrénjiānqióngluàntíngqiánshùhàoqúnfēihǎishàngshān

shūhuǎngyínzhúzhàodiàochuánsuōháiyōngzuòjiāduìzheméihuáhòuyán

于谦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堡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被迫与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 33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我爱山中春,苍崖鸟一声。
我爱山中春,苍崖¹鸟一声。
注释:¹苍崖:因林木葱茂而显得苍翠的山崖。
桃花源里住,罕见问津人。
桃花源¹里住,罕见问津²人。
注释:¹桃花源:简称桃源。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虚构的与世隔绝的乐土。其地人人丰衣足食,怡然自乐,不知世间有祸乱忧患。后因称这种理想境界为世外桃源。²问津:问路。津为渡口。
我爱山中夏,空冥花雨下。
我爱山中夏,空冥¹花雨下。
注释:¹空冥:犹言空中。冥为暗昧深远意,用以形容天空。
行吟屐齿肥,树色丽四野。
行吟屐齿肥¹,树色丽²四野。
注释:¹行吟句:谓穿着大登山鞋,吟着诗。²丽:光彩照耀,作动词。
我爱山中秋,黄云稻正稠。
我爱山中秋,黄云稻正稠¹
注释:¹黄云句:谓秋季稻熟,黄澄澄地稠密地一大片,有如金黄的云彩。
铎声连振起,镰子刈禾头。
¹声连振起,镰子刈²禾头。
注释:¹铎:铃。寺庙中以铃铎声召众出坡劳作。²刈(yì):割。
我爱山中冬,冰澌叠乱封。
我爱山中冬,冰澌¹叠乱封。
注释:¹冰澌:即冰。澌本指解冻时流动的冰块。此句谓冬天山上到处都被冰雪叠覆封闭,主要是指冰雪覆盖山头。
地炉无品字,一榻冷千峰。
地炉无品字¹,一榻冷千峰。
注释:¹品字:指木柴。木柴劈开后往往将之架叠起来以备使用,其架叠之形极似品字,故称,并以之代指木柴。
鹏公咏云居山之诗多达数十首,大多收入《云居山新志》。此选其咏云居山春、夏、秋、冬绝句一组。本诗以各个季节的典型风物、典型事件来直接反映鹏公及云居山真如禅寺僧众的禅隐生活。诗写得很精炼,很生动,简捷有力,诗味隽永,是鹏公咏云居山大量诗篇中的代表作。
霏霏点点回塘雨,双双只只鸳鸯语。灼灼野花香,依依金柳黄。
(fēi)¹点点回塘雨,双双只只鸳鸯语。灼(zhuó)²野花香,依依³金柳黄。
译文:濛濛细雨中,戏游池塘的鸳鸯,成双捉对,相偎相依,好像在缠绵私语,互诉心曲。池塘边开满了缤纷灿烂的野花,散发着阵阵清香;一缕缕金黄的柳丝,在春雨中随风摇曳,轻轻拂动。
注释:¹霏霏:形容雨丝细密。²灼灼:鲜明貌。³依依:轻柔貌。
盈盈江上女,两两溪边舞。皎皎绮罗光,青青云粉妆。
(yíng)¹江上女,两两溪边舞。皎(jiǎo)²绮罗光,青青云粉妆。
译文: 一群天真烂漫、体态婀娜、步履轻盈的少女,从坐落江岸的村舍里走来,她们三三两两,在春雨初霁的溪边,欢快地舞着,唱着。那艳丽缤纷的罗衣,随着舞姿的变幻,闪耀出绚烂的光彩;那脂粉薄敷的面颊,在霞光的映衬下,焕发出如云般的娇艳红润。
注释:¹鸯鸯:仪态美好貌。²皎皎:明亮貌。

  上片描写雨中池塘景色,中心在“双双只只鸳鸯语”。起句的霏霏细雨及歇拍的“灼灼野花”、“依依金柳”,全在于烘托那戏游池塘的“双双只只鸳鸯”,而上片景物的描写,目的是映衬下片“鸯鸯江上女”的美丽。她们体态婀娜,舞姿轻鸯;罗衣飘逸,光彩闪耀;面施薄粉,艳若云霞。在这里,大自然的美与少女们的美和谐地融为一体,而且相互映发——明媚的春景,把少女们烘托得格外妖娆;少女们的娇姿艳态,又为春天增添了无限光彩。上片的绘景,为下片的写人烘托气氛,景愈艳则人愈丽。

  这首词在艺术上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每句都用叠字开头,不仅摹景写人细致生动,而且声调抑扬谐婉,极富音乐性。这一借鉴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开了五代两宋之后文人词运用叠字的先河。在宋人词里,句句用叠字与此首相近者,有葛立方的《卜算子》:“袅袅水芝红,脉脉蒹葭浦。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草草展杯觞,对此鸯鸯女。叶叶红衣当酒船,细细流霞举。

  周密《草窗词评》赞此首《卜算子》“用十八叠字,妙手无痕,堪与李清照《声声慢》并绝千古”。其实,“堪与李清照《声声慢》并绝千古”的岂只葛氏之《卜算子》,这首《菩萨蛮》每句句头用叠字,且用得如此贴切自然,亦堪称千古并绝。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紫泉¹宫殿锁烟霞²,欲取芜(wú)³作帝家
译文:长安的殿阁内弥漫着一片烟霞,杨广还想把芜城作为帝王之家。
注释:¹紫泉:即紫渊,长安河名,因唐高祖名李渊,为避讳而改。此用紫泉宫殿代指隋朝京都长安的宫殿。²锁烟霞:空有烟云缭绕。³芜城:即广陵(今扬州)。⁴帝家:帝都。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玉玺(xǐ)¹不缘归日角²,锦帆³应是到天涯。
译文:如果不是李渊得到传国的玉玺,那么他的龙舟还会游遍到天涯。
注释:¹玉玺:皇帝的玉印。²日角:额角突出,古人以为此乃帝王之相。此处指唐高祖李渊。³锦帆:隋炀帝所乘的龙舟,其帆用华丽的宫锦制成。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于今腐草无萤(yíng)¹,终古垂杨²有暮鸦。
译文:如今隋朝的宫苑中已不见萤虫,只有低垂的杨柳和归巢的乌鸦。
注释:¹腐草无萤火:古人以为萤火虫是腐草变化出来的。²垂杨:隋炀帝自板诸引河达于淮,河畔筑御道,树以柳,名曰隋堤,一千三百里。”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¹
译文:如果杨广在地下和陈后主相遇,有心欣赏淫逸辱国的《后庭花》吗?
注释:¹“地下”二句:陈后主:南朝陈末代皇帝陈叔宝,荒淫亡国之君。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陈后主所创,歌词绮艳。

  首联“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点题。诗人把长安的宫殿和“烟霞”联系起来,形容它巍峨壮丽,高耸入云。用“紫泉”代替长安,也是为了选取有色彩的字面与“烟霞”相映衬,从而烘托长安宫殿的雄伟壮丽,可是,如此巍峨的宫殿,空锁于烟霞之中,而皇帝更愿意住在芜城。上句着一“锁”字,也突出了长安宫殿的雄伟。经此一垫,下句顺势而来。不居长安,另取江都,隋炀帝贪图享乐、为所欲为的本性已隐隐揭出。一写景,一叙事,一暗写,一明说,写法虽异,但都是围绕批判亡国之君这一主旨而驱使笔墨的。

  三、四句“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诗人以虚拟的语气说:如果不是由于皇帝的玉印落到了李渊的手中,杨广不会以游幸江都为满足,他的锦帆,大概一直要飘到天边去吧。据史书记载:杨广不仅开凿了二千余里的通济渠,多次到江都去玩;还开凿了八百余里的江南河,“又拟通龙舟,置驿宫”,准备到杭州去玩,只是未成行罢了。诗人从隋炀帝贪图游乐的众多史实中,信笔拈取他耽于乘舟出游这一典型事例,予以讽刺。用笔亦实亦虚,虚实结合。说它“实”,是因为它是以历史故事和隋炀帝贪图逸游的性格特征为依据的,所以尽管夸大其事,而终不失史实和人物性格之真;说它“虚”,是因为它揉入了诗人的艺术想象,是通过幻觉而产生出来的最高真实的假象。实际生活中,锦帆之游是绝不会远及天涯的。艺术创作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玉玺”一联是深得此道的佳句。在修辞上,此联采用了上下蝉联、一气奔腾的流水对,使诗句呈现出圆熟流美的动态。

  颈联“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涉及有关杨广逸游的两个故事。一个是放萤:杨广曾在洛阳景华宫征求萤火虫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在江都也放萤取乐,还修了个“放萤院”。另一个是栽柳:白居易在《隋堤柳》中写道:“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树映龙舟。”把“萤火”和“腐草”、“垂杨”和“暮鸦”联系起来,于一“有”一“无”的鲜明对比中感慨今昔,深寓荒淫亡国的历史教训。“于今腐草无萤火”,这不仅是说当年放萤的地方此时已成废墟,只有“腐草”而已;更深一层的含意是,杨广为了放萤夜游,穷搜极捕,弄得萤火虫绝种。“终古垂杨有暮鸦”,渲染了亡国后的凄凉景象。

  上句说“于今”“无”,自然暗示昔日“有”;下句说“终古”“有”,自然暗示当日“无”。从前杨广“乘兴南游”,千帆万马,水陆并进,鼓乐喧天,旌旗蔽空;隋堤垂杨,暮鸦自然不敢栖息。只有在杨广被杀,南游已成陈迹之后,日暮归鸦才敢飞到隋堤垂杨上过夜。这两句今昔对比,但在艺术表现上,却只表现对比的一个方面,既感慨淋漓,又含蓄蕴藉。

  尾联“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故事,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把批判荒淫亡国的主题深刻地揭示出来,陈叔宝因荒淫亡国,投降隋朝,和当时隋朝的太子杨广很相熟。杨广当了天子,乘龙舟游江都的时候,梦中与死去的陈叔宝及其宠妃张丽华等相遇,请张丽华舞了一曲《玉树后庭花》。这首舞曲是陈叔宝所作。被后人斥为“亡国之音”。诗人在这里特意提到它,意为杨广目睹了陈叔宝荒淫亡国之事,却不吸取教训,既纵情龙舟之游,又迷恋亡国之音,终于重蹈陈叔宝的覆辙,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诗在最后发问:他如果在地下遇见陈叔宝的话,难道还好意思再请张丽华舞一曲《后庭花》吗?问而不答,余味无穷。

  此诗取材于前朝亡国故事,以诗的语言,批判亡国之君,晓喻晚唐皇上,立意高远。篇中以实词撑住全诗,以虚词斡旋其间,取得了既整饬工严又流动活泼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53-1155
2、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435-437
3、 黄世中.李商隐诗选:中华书局,2006:166-167
4、 刘学锴.李商隐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63-166
5、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49-251

suígōng

shāngyǐn tángdài 

quángōngdiàn殿suǒyānxiá chéngzuòjiā 
yuánguījiǎo jǐnfānyīngshìdàotiān 
jīncǎoyínghuǒ zhōngchuíyángyǒu 
xiàruòféngchénhòuzhǔ chóngwènhòutínghuā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人生不作安期生¹,醉入东海骑长鲸(jīng)
译文:一个人活在世上,就算没法做个安期生那样的仙人,喝醉了,在东海里骑着鲸鱼玩耍游荡;
注释:¹安期生:传说是秦始皇时的仙人。
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
犹当¹出作李西平²,手枭(xiāo)³逆贼清旧京
译文:也该做个李晟那样的名将,带兵杀敌,收复沦陷的国土与首都长安。
注释:¹犹当:应当。表愿望。²李西平:唐朝名将李晟(成)因平定叛乱有功,封为西平王。³枭:杀。⁴旧京:指唐朝京城长安。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六月,李晟从叛将朱泚手中收复长安城。
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¹来无情²
译文:可怜我,什么功名也没建立,年龄却已老大,白发萧骚;
注释:¹种种:头发短的样子。²来无情:无情地生长。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成都¹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sēng)窗明。
译文:傍晚躺在这成都的古庙,眼见着落日的余晖,装点这僧房的纱窗。
注释:¹成都:今在四川省成都市。陆游时在成都,寄寓在多福院。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
岂其¹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jiāng)²鸣?
译文:哎,难道我这个驰骋沙场的杀敌能手,就成了这么个做做诗的无用之辈,像寒蝉那样?
注释:¹岂其:难道。表反诘。²寒螿:寒蝉。似蝉,体较小。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兴来买尽市桥¹酒,大车磊落²堆长瓶;
译文:酒兴来时我把桥边酒家的酒都买光;长长的酒瓶,把大车全都堆满。
注释:¹市桥:桥名,在成都石牛门。²磊落:酒瓶堆叠的样子。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钜野受黄河倾。
哀丝豪竹¹助剧饮²,如钜(jù)³受黄河倾。
译文:唤来了乐队奏起悲壮的音乐助兴,喝起来犹如黄河水倾倒在钜野中一样。
注释:¹哀丝豪竹:指悲壮的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²剧饮:放量喝酒。³钜野:古代大泽名。旧址在今山东钜野县附近,临近黄河。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¹使千人惊。
译文:我平时滴酒不沾,这番豪迈气概,顿时令许多人惊讶感叹。
注释:¹顿:立刻。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xiá)¹中宝剑夜有声²
译文:国仇还没报,壮士已衰老;匣中宝剑耐不了寂寞,半夜里发出阵阵吟啸。
注释:¹匣:剑鞘。²宝剑夜有声:这是表示壮志难酬的不平之鸣。
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何当¹凯旋²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³
译文:什么时候在三更大雪中收复了飞狐城,凯旋归来,与将士宴会欢笑!
注释:¹何当:哪时能够。²凯旋:胜利归来。³飞狐城: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当时被金人侵占。

  诗用浪漫手法开始,前四句谈自己生平的抱负:或者做个安期生那样的神仙,游戏人生;要么做个李西平那样的名将,杀敌立功。这四句写得气势很雄壮,与李白《将进酒》等古风一样,给人以一种强烈的激励,使人进入振奋的状态。就表达上来说,前者又只是后者的陪衬,做神仙是幻想,做名将才是诗人努力想实现的方向。同时,用李西平事又十分贴切当时时局,陆游正是想要同李西平扫平逆贼、收复旧京长安一样扫平金虏、收复旧都汴京。

  然而,现实是残酷无情的,愿望是那么地虚无缥缈。诗人回到了现实,便把前四句放出的狂澜一下子倒挽回来,进而感叹自己,年龄老大,功业无成,只能闲居在僧寮,无聊地躺着,默送着夕阳西下。他想着,像自己这样的战士,就不能只作个诗人,发出凄苦的吟声,这决不是自己所愿意的,于是诗在沉重的压抑中再度放开,故作豪语,先写自己放浪于酒,意气奋发,从而在吐露心中郁结的烦闷时,又表现自己的豪情、对未来的向往,这就是收复失地,饮酒庆功。末两句结得很自然,既承上饮酒而来,又与起首要做李西平遥遥呼应。

  后人评放翁诗十九都是从军之作,这首诗虽然是闲居遣怀,主题仍与从军诗保持了一致。诗的格调雄放豪轶,悲中带壮,既有不满与牢骚,又充满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无论是醉歌作达还是自我排遣,都紧密围绕对国事的关心与对未来的信心,所以很有鼓舞力。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2(2012.7重印):第942-944页

chángxíng

yóu sòngdài 

rénshēngzuòānshēng zuìdōnghǎichángjīng 
yóudāngchūzuò西píng shǒuxiāozéiqīngjiùjīng 
jīnyìnhuánghuángwèishǒu báizhǒngzhǒngláiqíng 
chéngqiūwǎn luòpiānbàngsēngchuāngmíng 
shàngzéishǒu óshīchángzuòhánjiāngmíng 
xìngláimǎijìnshìqiáojiǔ chēlěiluòduīchángpíng 
āiháozhúzhùyǐn shòuhuángqīng 
píngshíkǒu dùnshǐ使qiānrénjīng 
guóchóuwèibàozhuàngshìlǎo xiázhōngbǎojiànyǒushēng 
dāngkǎixuányànjiàngshì sāngēngxuěfēichéng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
嘉陵江¹色何所似?石黛(dài)²碧玉相因依。
译文:嘉陵江水色像什么?仿佛就是石黛碧玉相接交错的感觉。
注释:¹嘉陵江:长江上游支流。在中国四川省东部,发源于秦岭,重庆市注入长江。²石黛,即石墨。青黑色,诗词中因多称“青黛”。古时妇女用为画眉墨,相因依,犹相融和。因兼有黛碧二色。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¹归。
译文:可爱的红日正冲破浪花出来,更有春色从沙海那边归来。
注释:¹沙际,犹言水边岸边。岸草先绿,故春似从沙际而归。
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巴童¹荡桨欹(qī)²侧过,水鸡³衔鱼来去飞。
译文:巴地的孩童荡着桨从旁边经过,水鸡衔着小鱼来出飞翔。
注释:¹巴童:巴地儿童。²攲:倾斜。³水鸡:水鸟名。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
(làng)¹胜事²可肠断³,阆州城南天下稀!
译文:阆中胜事美景令人爱杀,阆州城南的胜景真是天下稀有!
注释:¹阆中:是举全部而言。²胜事:美景。这里指山水之美。³可肠断:极言其美之可爱。

  首句“嘉陵江色何所似”问春天的嘉陵江水的颜色,次句“石黛碧玉相因依”是对上一句的回答。这两句是在描述嘉陵江水的自然景色,属于寄情于景的抒情诗句表现法。

  “正怜日破浪花出”说乘船于嘉陵江上,正在对倒映在江面上的太阳进行欣赏之际,一阵阵浪花涌来而将水面上的日影搅乱,杜甫对此美景受破坏感到怜惜。杜甫在刚表达了对嘉陵江江面倒映着红日的美景被破坏之惋惜心绪后,紧接着又将岸边河滩上的绿草看在眼里而使用转折的语句“更复春从沙际归”说来赞美嘉陵江(西汉水)。前句中“日破浪花出”是在写景,而前面的“正怜”就是在写情;后句中“春从沙际归”,既与“日破浪花出”相对仗,又与“更复”即“更看到希望”所表达的情感相交融。这两句属于融景于情的抒情诗句表现法。

  “巴童荡浆欹侧过”在《杜诗镜铨》中被刘须溪评价为“景少”;“水鸡衔鱼来去飞”又被刘须溪评价为“语长”。这里的前句,虽然只描写了有巴人小儿划着小船从杜甫的身边穿过去这一较为单调的景色,但是在此却体现了杜诗之中的人民性——“巴童”,这是在《阆山歌》与《阆水歌》里面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直接出现在诗中的人物代表;这里的后句隐约寓指杜甫在写此首诗时他所处的位置——大约就是在阆中的南津渡或正处在南楼(华光楼)一带。这后句看似写景的诗,却被刘须溪评价为“语长”而之所长的地方,既是在为后人辨别杜甫写此诗的环境而告诉人们有关诗圣当时的位置,又能为此诗重点内容即最后一句的现出,铺展其必要的文化意境;所以,“语长”。这两句用了情景交融的抒情诗句表现法。

  “阆中胜事可肠断”,杜甫用“可肠断”的悲情,来叙说他在了解阆中古老“胜事”之后的感受;说明杜甫所得知阆中胜事的心绪、与回忆遭遇“安史之乱”的状况相似。《杜诗镜铨》所引《杜臆》犹云“恼杀人意”来解释杜甫此时此刻的心情,说明了杜甫此时很可能心绪悲怆。结句“阆州城南天下稀”:《杜诗镜铨》结合“阆州城南天下稀”所作的解释,举出了“阆之为郡,有五城十二楼之胜概”的例子。这说明在清代,已有文人(包括在此之前而可能前延于唐代或更早的文化背景)识阆中古地,就是昆仑阆苑、就是阆苑仙境——阆州城南的锦屏山以山载人、人高如山自成仙,其山势、其风水、其神话“三位一体”,成为了杜甫所赞的“天下稀”。最后两句诗,是抒情兼叙事的诗句——这样的表现手法,就更能够易于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在诗句之中。

  杜甫在阆中的时间虽然不长,创作的诗篇却不少。这首《阆水歌》专咏阆水之胜,它与《阆山歌》一起成为杜甫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参考资料:
1、 邓魁英 聂石樵.杜甫选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37-238
2、 刘文刚.《阆山歌》与《阆水歌》[J].杜甫研究学刊.1996,(01).

làngshuǐ

 tángdài 

jiālíngjiāngsuǒ shídàixiāngyīn 
zhèngliánlànghuāchū gèngchūncóngshāguī 
tóngdàngjiǎngguò shuǐxiánláifēi 
làngzhōngshèngshìchángduàn làngzhōuchéngnántiānxià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