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江浪阔。清尘凝、层层刻碎冰叶。水边照影,华裾曳翠,露搔泪湿。湘烟暮合。□尘袜、凌波半涉。怕临风、□欺瘦骨,护冷素衣叠。
空江浪阔。清尘凝、层层刻碎冰叶。水边照影,华裾¹曳翠,露搔泪湿。湘烟暮合。□尘袜、凌波半涉。怕临风、□欺瘦骨,护冷素衣叠。
注释:¹裾:一本作“裙”。
樊姊玉奴恨,小钿疏唇,洗妆轻怯。汜人最苦,纷痕深、几重愁靥。花隘香浓,猛熏透、霜绡细摺。倚瑶台,十二金钱晕半掐。
樊姊玉奴恨,小钿疏唇,洗妆轻怯。汜人最苦,纷痕深、几重愁靥。花隘香浓,猛熏透、霜绡¹细摺。倚瑶台,十二金钱晕半掐²
注释:¹绡:一本作“绢”。²掐:一本作“灭”。

  “空江”两句,一虚一实描述水仙。此言词人观赏水仙,自然想起它产于江河之滨,而江河中必定是浪高水阔矣。又见眼前重台水仙长得冰清玉洁,超绝尘俗,花瓣更如层层叠叠碎刻出来的冰叶一般。“水边”三句,状水仙的倒影。“裾”,世俗称衣的前后摆也;“冰”通早。此言重台水仙倒影水中,绿叶蓬松似翠衣曳地,晨露似颗颗晶莹的泪珠在花叶上滚动。“湘烟”两句,第二句前空一字,疑补为“刬”或“绝”字。两句幻想也。言水仙花好像湘水女神在暮霭中刬袜绝尘飘然于碧波之上一样。“怕临风”三句,第二句前缺一字,疑为“寒”字。此状花之重台也。言水仙临风而立,因为惧怕寒风侵蚀它瘦削的花蕊,所以特地开出白玉般的重台花瓣来抵御寒冷。

  “樊姊”三句,状浇水后的水仙花。“钿”,金宝制的花饰。“樊姊、玉奴”,本指能歌善舞的女子,这里借以比拟水仙花。言经过水浇之后的水仙花,好像刚洗梳过的女子,因要受人评赏,还微含着愁恨怯意。“汜人”两句,写词人眼中的经水后的重台水仙。“汜”,据《楚辞·卜居》:“将汜汜若水中之凫乎。”注:“汜,一作泛。”“汜人”,即是浪迹天涯之人。这里为词人自称也。此言水仙花重瓣上滚动的水珠像女子的清泪一样,流在愁靥上,使浪迹天涯的词人见到后更感凄苦。“花隘”两句,赞花香。“隘”,狭也。此言水仙的花瓣虽然狭长了一些,但是它散发出来的花香却浓烈异常。这香气甚至能透过白色的绡衣褶缝,使人一染此香历久不散。“倚瑶台”两句,叹好景不常也。“瑶台”,仙人居处,这里指栽水仙的陶瓷盆。“十二金钱”,十二,喻花之多;金钱,状花之形。“晕”,眩也,陆龟蒙《吴中苦雨》诗有“看花啼眼晕,见酒忘肺渴”句可证之。此言词人倚在陶瓷盆边,欣赏盆中的水仙花。但他一边欣赏这许多眩人眼目的水仙花,一边却又想到这些花不久就会逐渐枯萎,从而减弱了它们的艳美,因此词人为它又生出了一种好景不常的悲哀来。

liángfàn··zhòngtáishuǐxiān--wényīng

kōngjiānglàngkuòqīngchénníngcéngcéngsuìbīngshuǐbiānzhàoyǐnghuácuìsāolèi湿shīxiāngyānchénlíngbànshèlínfēngshòulěngdié

fánhènxiǎodiànshūchúnzhuāngqīngqièrénzuìfēnhénshēnzhòngchóuhuāàixiāngnóngměngxūntòushuāngxiāozhéyáotáishíèrjīnqiányūnbànqiā

注释

注释

裾:一本作“裙”。

绡:一本作“绢”。

掐:一本作“灭”。

鉴赏

  “空江”两句,一虚一实描述水仙。此言词人观赏水仙,自然想起它产于江河之滨,而江河中必定是浪高水阔矣。又见眼前重台水仙长得冰清玉洁,超绝尘俗,花瓣更如层层叠叠碎刻出来的冰叶一般。“水边”三句,状水仙的倒影。“裾”,世俗称衣的前后摆也;“搔”通早。此言重台水仙倒影水中,绿叶蓬松似翠衣曳地,晨露似颗颗晶莹的泪珠在花叶上滚动。“湘烟”两句,第二句前空一字,疑补为“刬”或“绝”字。两句幻想也。言水仙花好像湘水女神在暮霭中刬袜绝尘飘然于碧波之上一样。“怕临风”三句,第二句前缺一字,疑为“寒”字。此状花之重台也。言水仙临风而立,因为惧怕寒风侵蚀它瘦削的花蕊,所以特地开出白玉般的重台花瓣来抵御寒冷。

  “樊姊”三句,状浇水后的水仙花。“钿”,金宝制的花饰。“樊姊、玉奴”,本指能歌善舞的女子,这里借以比拟水仙花。言经过水浇之后的水仙花,好像刚洗梳过的女子,因要受人评赏,还微含着愁恨怯意。“汜人”两句,写词人眼中的经水后的重台水仙。“汜”,据《楚辞·卜居》:“将汜汜若水中之凫乎。”注:“汜,一作泛。”“汜人”,即是浪迹天涯之人。这里为词人自称也。此言水仙花重瓣上滚动的水珠像女子的清泪一样,流在愁靥上,使浪迹天涯的词人见到后更感凄苦。“花隘”两句,赞花香。“隘”,狭也。此言水仙的花瓣虽然狭长了一些,但是它散发出来的花香却浓烈异常。这香气甚至能透过白色的绡衣褶缝,使人一染此香历久不散。“倚瑶台”两句,叹好景不常也。“瑶台”,仙人居处,这里指栽水仙的陶瓷盆。“十二金钱”,十二,喻花之多;金钱,状花之形。“晕”,眩也,陆龟蒙《吴中苦雨》诗有“看花啼眼晕,见酒忘肺渴”句可证之。此言词人倚在陶瓷盆边,欣赏盆中的水仙花。但他一边欣赏这许多眩人眼目的水仙花,一边却又想到这些花不久就会逐渐枯萎,从而减弱了它们的艳美,因此词人为它又生出了一种好景不常的悲哀来。

吴文英

吴文英

吴文英(约1200~1260),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原出翁姓,后出嗣吴氏。与贾似道友善。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分四卷本与一卷本。其词作数量丰沃,风格雅致,多酬答、伤时与忆悼之作,号“词中李商隐”。而后世品评却甚有争论。 ▶ 38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扶桑¹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²照嫩寒³
译文:你的祖国正值风景美丽的秋天,枫叶在微寒的秋光映照下更加红艳。
注释:增田涉(1903-1977):日本的中国文学研究者,曾任日本根岛大学、关西大学等校教授。¹扶桑:日本的别称。²丹:红色。³嫩寒:微寒。
却折垂杨送归客,心随东棹忆华年。
却折垂¹杨送归客,心随东棹(zhào)²忆华年³
译文:我却想象古人那样折柳给你送别,心则随着东去的船回忆起在日本度过的青年时代。
注释:¹折垂杨:古人折柳赠别。²东棹:东去的船。³华年:华同花,华年即如花之年,青年。此处指鲁迅留学日本时风华正茂的时期。

  “如丹”的“枫叶”,和似霞的樱花一样,是扶桑之国“水木明瑟”的景物留给诗人鲁迅最为鲜明、深刻的印象。辛稼轩词《临江仙》有“金谷无烟宫树绿,嫩寒生怕春风”之句。辛稼轩所写的“嫩寒”,是残冬的轻寒,作为意象,与“春风”相对立;鲁迅笔下的“嫩寒”,是“冬暖”的“景暄”,作为意象,与“枫叶”相映照。“枫叶如丹照嫩寒”是暖色调和冷色调、暖意和寒意的对比、交流和融汇;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主意象”,则赋予扶桑秋光以明媚秀丽、生机盎然的个性。这是“景语”,更是“情语”。诗人想象中明丽热烈的扶桑秋景,寄托着他对即将归国的“远客”的殷殷祝愿,更寄托着他对逝去的青春“华年”的深情忆念。

  诗人的心,仿佛随着归客东去的客舟,回到了旧游之地。“心随东掉忆华年”中的“忆华年”三字,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内涵。可能诗人又看到了”绯红的”、“轻云”般的上野樱花,又回到了“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水户,又见到了“脸色仿佛有些悲哀”的藤野先生,又听到了留学生会馆里慷慨激烈的论争……回忆中的这些美好的景物人事以及那勃发着少年意气的峥嵘岁月,都是和那个遥远的国度联系在一起的。如今,来自日本的诚挚而友好的增田涉即将回去了,等待着他的,一定是诗人所见到过的明瑟秋光,诗人的情感像涓涓清流,形成一个无尽的回环,荡漾不已。

  全诗四句,只有“却折垂杨送归客”一句是实写,它反映着一个真实的物理时空。秋光正好的扶桑,是一个辽远的空间;已经流逝的华年,是一段遥远的时间,它们构成一组内涵丰厚、外延广阔的心理时空。东去的归棹,既把“远客”渡向彼岸,也把诗人从真实的时空渡入心理的时空,使他的想象从“华夏”遨游到“扶桑”,从“现在”飞翔到“往昔”。在这心理时空中的扶桑,既是“现在时”的,又是“过去时”的。借有限之实境,拓无限之虚境,此诗构思,深得虚实相生、虚实互补的艺术。

参考资料:
1、 王景山.鲁迅名作鉴赏辞典: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年:941页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曾宰¹西畿(jī)²,三年马不肥。
译文:你曾经就任西畿县县令,三年下来,马不生膘。
注释:¹宰:主管。²西畿县:唐长安西边的一个县。
债多平剑与,官满载书归。
(zhài)多平剑与¹,官满载书归²
译文: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任满还乡时,也仅仅是满载车书而归。
注释:¹“债多”句:这句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债多平剑与”,《嘉靖宁夏新志》等宁夏地方志作“债多凭剑与”, 此从《全唐诗》本。²“官满”句:这句说,官满卸任后,只有书籍了。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译文:现在冒着边关风雪远游朔方,衣衫单薄,难御寒风。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灵州听晓角¹,客馆未开扉(fēi)²
译文:此去就住在灵州的一个角落,每日早上可以听到报晓的号角,平时也没有什么客人来往。
注释:¹晓角:古代军中报晓的号角。²扉:门扇。

  此诗前两联刻画作者友人邹明府的形象。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就任三年,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颔联是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只好把佩剑卖了。这句目的是为了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所以任满以后,没有搜刮民脂民膏,满载而归的仅有一车诗书。这说明了他的志向。后两联是作者的推测与想象。颈联说,如今他冒着边关风雪雪远游朔方,这一路狂风暴雪,路上都看不到他的踪迹,说明了其前程的艰险。大风吹来就掀起了他身上的睡衣,说明他衣衫简朴,没有什么锦衣华冠,更显得他大方,简朴,不拘小节。尾联是说,他到了灵州,每天早上能听得到报晓的号角声,家里的人客房根本没有开过,说明基本也没有什么人来往。这也是为了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此诗所刻画的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此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颈联的“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2012湖北高考语文试卷AB答案

sòngzōumíngyóulíng

jiǎdǎo tángdài 

céngzǎi西xiàn sānniánféi 
zhàiduōpíngjiàn guānmǎnzàishūguī 
biānxuěcángxíngjìng línfēngtòu 
língzhōutīngxiǎojiǎo guǎnwèikāifēi 
杜陵贤人清且廉,东谿卜筑岁将淹。
杜陵¹贤人清且廉,东谿(xī)卜筑²岁将淹。
译文:杜陵贤士清正廉洁,在东溪筑屋已经多年。
注释:¹杜陵:在长安东南二十里。²卜筑:择地建筑。
宅近青山同谢脁,门垂碧柳似陶潜。
宅近青山¹同谢脁(tiǎo),门垂碧柳似陶潜。
译文:宅地如谢脁一样靠近青山,门垂碧柳,又像那陶潜。
注释:¹青山:在当涂县东南三十里。齐时宣城太守谢脁筑室于山南,绝顶有谢公池。唐天宝间改为谢公山。
好鸟迎春歌后院,飞花送酒舞前檐。
好鸟迎春歌后院,飞花送酒舞前檐。
译文:美丽的鸟儿在后院唱着迎春的欢歌,落花伴着酒香在前庭飞旋。
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晶盐。
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晶盐¹
译文:有客到来,就让他开怀一醉,盘中菜肴,只有水精盐。
注释:¹水晶盐:《金楼子》:“胡中白盐,产于山崖,映日光明如精。胡人以供国厨,名君王盐,亦名玉华盐。”

  “杜陵贤人清且廉,东谿卜筑岁将淹。”讲述杜陵贤士清正廉洁、东溪卜筑终老的淡泊人生。其中,“卜筑”强调了东溪公隐居的决心,寓意出东溪公的人品及其决意在此过清贫的生活。

  “宅近青山同谢脁,门垂碧柳似陶潜。”诗句中含有两位诗人名字:南朝齐诗人谢朓和东晋诗人陶潜。谢朓诗歌影响了唐代诗风,陶渊明的田园诗风陶醉过了多少代人。诗句中借南朝齐诗人谢朓和东晋诗人陶潜的高尚品格喻杜陵贤人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人生情怀。

  “好鸟迎春歌后院,飞花送酒舞前檐。”描绘出一幅鸟儿后院飞翔高歌、是飞花落絮送酒的艳丽景色,更是突显出《题东溪公幽居》中的“幽”字,幽僻之处、深而幽静。与此同时,诗人将“飞花”拟人化,飘舞的花朵“送酒”为来客喝酒助兴,以此营造热烈氛围,暗示了主人对客人的真诚。

  “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晶盐。”意境开阔,让人感受到杜陵贤人的纯朴善良、热情好客的性情,但亦蕴含着盘内空空没有菜蔬、三亩两亩闲田也懒种的田园生活,表现出东溪公的“清且廉”,照应开头,首尾照应,再次升华主旨。

  全诗围绕“清”“廉”两字为主线,以谢脁、陶潜喻东溪公杜陵贤人,诗中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突显杜陵贤人的清正廉洁、高雅绝浴,同时也肯定了东溪公的淡泊明志之情。

dōng谿gōngyōu--bái

língxiánrénqīngqiěliándōng谿bozhùsuìjiāngyān

zháijìnqīngshāntóngxiètiǎoménchuíliǔshìtáoqián

hǎoniǎoyíngchūnhòuyuànfēihuāsòngjiǔqiányán

dàodànzhīliúzuìpánzhōngzhǐyǒushuǐjīngyán

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
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
译文:沿途各地荒无人烟,还有毒蛇猛兽出没,坐了一整天的船也没有看到一个村庄。
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
江风萧萧云拂(fú)¹,山木惨惨天欲雨。
译文:江上寒风呼啸,地面弥漫着云雾,山中林木衰残,天上笼罩着阴霾,倍感荒凉。
注释:¹云拂地:写云随风掠地而过,正是将雨之象。
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谁复数?
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¹谁复数?
译文:女儿病了,妻子很忧虑,就想快点到家,溪上的秋花锦石哪里还有精神去欣赏?
注释:¹锦石:水底有花纹的小石。
别家三月一得书,避地何时免愁苦?
别家三月一得书,避地¹何时免愁苦?
译文:为逃难而流落异地,离家几个月才收到一封家书,什么时候才不用愁苦与悲伤?
注释:¹避地:为避难而流寓异地。杜甫自公元七五九年由华州避地秦州后,转徙至此时,已近五年,故有“何时”之叹。

lángzhōng--

qiányǒushéhòuměngxíngjǐncūn

jiāngfēngxiāoxiāoyúnshāncǎncǎntiān

bìngyōuguīqiūhuājǐnshíshuíshù

biéjiāsānyuèshūshímiǎnchóu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麻叶层层檾(qǐng)¹叶光,谁家煮茧(jiǎn)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²
译文:村外的层层麻叶因雨的滋润而泛着光泽,村内处处飘散着煮茧的清香。不时听到篱笆边传来缫丝女子悦耳的谈笑声。
注释:¹檾:同“苘”,俗称青麻。²络丝娘:本为虫名,此处代指缫丝的妇女。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垂白¹杖藜(lí)²抬醉眼,捋青³捣麨(chǎo)饥肠。问言豆叶几娘黄。
译文: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老眼迷离似醉,捋下新麦捣成粉末用来果腹。我关切地询问老翁:豆类作物何时能成熟?
注释:¹垂白:鬓发将白的老人。²杖藜:倚仗藜茎制成的手杖;藜,植物名,此处指以藜茎制成的手杖。³捋青: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⁴麨:用麦子制成的干粮。⁵软:饱之意。

  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初夏时节农村的生活情趣:煮蚕香、络丝娘娇语、白发老翁捋新麦等。

  “麻叶层层檾叶光”,麻叶一层一层地密密麻麻地铺着,而且一层一层的麻叶都泛着光泽,麻叶、檾叶互文见义,层层二字可见麻叶的繁茂,光字又写出了檾叶的光滑滋润,此处虽然未写明曾降下甘霖,但由层层聚集且泛出光亮的麻叶,读者就可以知道这都是由于求雨之后甘霖如约而至的功效,暗含了谢雨之意。谁家煮茧一村香?词人一进入村庄,便闻到弥漫着的煮茧香味,禁不住好奇地问询一声:此时是谁家正在煮茧?行文更显变化摇曳之美,毫无板滞之感。“一村香”三字写尽了香气浓郁、芳香四溢之感。隔篱娇语络丝娘,循着香气望去,便听见缫丝的妇女在隔着篱笆娇语交谈、轻声欢笑,场景逼真,富有情趣。把缫丝女比喻成声音动听的络丝娘,更见其声音的娇软美妙。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词人看见一位老翁须发垂白,手扶藜杖,抬着那迷离朦胧的双眼,从未全熟的麦穗上捋下麦粒,希望能够捣碎之后做成干粮充饥。垂白、杖藜、醉眼三个词从不同的方面刻画出老翁的年迈老态,而如此年老可怜的老人还得捋青捣麨可见这一场过去了的春旱曾给百姓造成的灾难之重。“问言豆叶几时黄?”词人见后,忍不住地上前关切地问道:叶黄豆熟之时还要多久呢?便也就是说:甘霖之后的新一轮的丰收还要多长时间呢?这是在替老翁的一份期待,也是对老翁的一种安慰。关切之心、爱民之意跃然纸上。

huànshā ·céngcéngqǐngguāng

shì sòngdài 

céngcéngqǐngguāng shuíjiāzhǔjiǎncūnxiāng jiāoluòniáng 
chuíbáizhàngtáizuìyǎn luōqīngdǎochǎoruǎncháng wènyándòushíhu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