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皇御六合,神武由天开。按剑清朔方,万里无飞埃。
圣皇御六合,神武由天开。按剑清朔方,万里无飞埃。
猛士若虓虎,超乘四方来。期门赋羽猎,正乏相如才。
猛士若虓虎,超乘四方来。期门赋羽猎,正乏相如才。
行行入幽冀,莫羡燕昭台。
行行入幽冀,莫羡燕昭台。
顾璘

顾璘

顾璘(1476~1545)明代官员、文学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有知人鉴。弘治间进士,授广平知县,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著称于时,与其同里陈沂、王韦号称“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其曾评注杨士弘《唐音》。 ▶ 15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不剪春衫愁意态。过收灯、有些寒在。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
不剪¹春衫愁意态。过收灯²、有些寒在。小雨空帘,无人深巷,已早杏花先卖。
译文:无意缝制春衫,春来一副愁苦样态。已经过了元宵灯节,仍然有袭人的寒气在。霏霏细雨家家门帘虚掩,深巷寂寂无人影,却早有杏花儿叫卖声。
注释:夜行船:此调又名“明月棹孤舟”。双调五十五字或五十六字,仄韵格。¹剪:裁剪。²过收灯:指过了收花灯的时间。收灯:宋代习俗,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前后数日燃灯纵赏,赏毕收灯,市人争先出城探春。
白发潘郎宽沈带。怕看山、忆他眉黛。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
白发潘郎¹宽沈带²。怕看山、忆他眉黛(dài)³。草色拖裙,烟光惹鬓,常记故园挑菜
译文:白发潘郎的我,腰身瘦损宽衣带,害怕看那苍翠的远山,那会让我忆起她的眉黛。绿草茵茵,像她拖到地面的长裙。迷蒙的云烟,令人想起她如云的双鬓。故乡二月二的挑菜节又快到了,常想起和她相见的情景。
注释:¹白发潘郎:潘岳中年鬓发斑白。潘郎:借指妇女所爱慕的男子。²宽沈带:指沈约因瘦损而衣带宽,此句为自指。³眉黛:古代女子用黛画眉,因此称眉为“眉黛”。⁴挑菜:唐代风俗,农历二月初二曲江拾菜,士民观游其间,谓之挑菜节。

  词的首句极写春日无聊况味。“不剪春衫”,有两重意:一是无人为剪春衫,一是无意出外春游。作者在《寿楼春·寻春服感念》词中写道:“裁春衫寻芳。记金刀素手,同在晴窗。”此时心事重重,意趣索然,唯有闭门不出。“愁意态”三字,补足句意。次句转接得极妙,仿佛是由于春寒料峭才不剪春衫,用意便觉渺远。元宵节赏完收灯,本该出门去探春,可是,作者却无心探春,只轻点一笔“有些寒在”,便把词人难以为怀的境况托出,为下片追忆往事作了铺垫。接以“小雨”三句,写听到卖杏花的情景。尽管词人意绪寥落,不愿出门探春,可是,春天的信息还是传到这无人的深巷中。写杏花之诗,宋人多有佳句,陈与义云:“杏花消息雨声中”,陆游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皆脍炙人口,而此词云“小雨空帘,无人深巷,些早杏花先卖”,余韵悠长,却是典型的词语。在恼人的春寒中,帘外,飘洒着丝丝细雨,深巷里阒寂无人,忽然,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勾起了词人无名的怅惘。情与景遇,一拍即合,下文便转入感慨与追忆。

  “白发潘郎宽沈带”,是关键之笔。晋代潘岳《秋兴赋》中说自己三十二岁时便鬓发斑白,南朝梁沈约在写给徐勉的信中说自己因病消瘦,腰带也觉得宽了。潘鬓沈腰,是诗词中常用的典实。点出愁怨与无奈,芳节重临,年华荏苒,索居憔悴,往事凄迷——“怕看山、忆他眉黛”,至此方转入正题,点出佳节不出的真正原因,与上文“不剪春衫”等语相呼应。《西京杂记》描写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故诗词中常将佳人之眉与青山互喻。作者《绮罗香》词云“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而此词说怕看山而想起伊人的眉黛,当有同样的感受。末三句,尽态极妍,辞情俱到,诚为妙笔。念念不忘的是伊人当年在故园中踏青挑菜的情景;她那绿如芳草的罗裙,拖曳在如茵的芳草地上;春日的艳阳,透过烟霭,斜照着她如云的鬓发。结句为全词着意所在。二月二日,为“挑菜节”,城中士女相率到郊外或园林中游现戏乐,这也是男女约会幽欢的好时机。题中“闻卖杏花有感”之意,至此全出。正月十八收灯之后,再过十多天便是挑菜节,卖花声声,触起心中的隐痛,中年情怀,就更是难堪了。

  上下片今昔对比,均以清丽之笔出之,写芳春景物情事,风致嫣然,唯于两片首句略点愁意,正见梅溪词笔高处。

参考资料:
1、 林力 肖剑.《宋词鉴赏大典 (上、中、下卷)》.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403页

xíngchuán ·zhēngyuèshíwénmàixìnghuāyǒugǎn

shǐ sòngdài 

jiǎnchūnshānchóutài guòshōudēng yǒuxiēhánzài xiǎokōnglián rénshēnxiàng zǎoxìnghuāxiānmài 
báipānlángkuānshěndài kànshān méidài cǎotuōqún yānguāngbìn chángyuántiāocài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人有卖人马者,比¹三旦²³市,人莫之。往见伯乐曰:“臣有人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¹⁰¹¹而视之。去¹²而顾¹³之,臣请献一朝之贾(jià)¹⁴。”伯乐乃¹⁵还而视之¹⁶,去而顾之,一旦¹⁷而马价十倍。
译文: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早晨守候在集市里,也无人知道他的马是一匹骏马。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早晨,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围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再回头看看,这样我愿意给您一天的费用。“伯乐于是就照着卖马人的话做了,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竟然涨了十倍。
注释:¹比:连续,接连。²旦:天。³立:站立。⁴于:在。⁵莫:没有谁。⁶知:知道,了解。⁷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⁸言:交谈。⁹愿:希望。¹⁰子:代词,代指伯乐。¹¹还:同“环”,围绕。¹²去:离开。¹³顾:回头看。¹⁴一朝之贾:一天的收入;贾:这里指贩卖商品所得的收入;朝:早晨,也指一天;之:的。¹⁵乃:就 ,于是 。¹⁶之:代词,这里指千里马。¹⁷一旦:一天。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¹寒暑不溃²。出之烨(yè)³,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jià)十倍,人争鬻(yù)之。
译文: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擅长贮藏柑橘,经历一整年也不溃烂,拿出它们的时候还是光彩鲜明的样子,玉石一样的质地,金灿灿的颜色。放到市场上,卖(比别人的高出)十倍的价钱。人们争相购买他的柑橘。
注释:¹涉:经过,经历。²溃:腐烂,腐败。³烨然:光彩鲜明的样子。⁴玉:像玉石一样。⁵贾:同“价”,价格。⁶鬻:这里是买的意思。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
予贸¹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²败絮(xù)³。予怪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biān),奉祭(jì)(sì),供宾客乎?将炫外以惑愚瞽(gǔ)也?甚矣哉,为¹⁰¹¹也!”
译文:我买到了其中的一个,切开它,像有股烟直扑口鼻,看它的里面,干枯得像破败的棉絮。我很奇怪,问他说:“你卖柑子给人家,是打算让人家放在笾豆之中供祭祀用呢,还是拿去待嘉宾用呢?或者只不过用这种漂亮的外观去迷惑笨拙、盲目的人上当呢?这样欺骗人的行为实在是太过分了。”
注释:¹贸:买卖,这里是买的意思。²若:像,好像。³败絮:破败的棉絮。⁴若:代词,你,你们。⁵实:填满,装满。⁶笾豆: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用的两种器具。笾,竹制的食器。豆,木制、陶制或铜制的食器。⁷炫:同“炫”,炫耀,夸耀。⁸惑:迷惑,欺骗。⁹愚瞽:愚蠢的人和瞎子。瞽,瞎子。¹⁰为:做。¹¹欺:欺骗人的事。
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卖者笑曰:“吾业¹是有年矣,吾赖²是以食(sì)³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译文:卖柑橘的人笑着说:“我从事这个行业已有好多年了。我依赖这个用来养活自己。我卖它,别人买它,不曾有人说过什么的,却唯独不能满足您吗?世上做欺骗的事的人不少,难道仅仅只有我一个吗?您还没有好好考虑这个问题。
注释:¹业:以······为职业。²赖:依赖,依靠。³食:同“饲”,这里有供养、养活的意思。
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 峨大冠、 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糜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今夫¹佩虎符²、坐皋(gāo)(pí)³者,洸(guāng)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 峨大冠、 拖长绅者,昂昂¹⁰乎庙堂¹¹之器¹²也,果能建伊、皋¹³之业¹⁴耶?盗起¹⁵而不知御¹⁶,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dù)¹⁷而不知理,坐¹⁸(mí)¹⁹(lǐn)(sù)²⁰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²¹醇醴(lǐ)而饫(yù)²²肥鲜者,孰不巍巍²³乎可畏,赫(hè)²⁴乎可象²⁵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²⁶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译文:那些佩戴虎形兵符、坐在虎皮上的人,威武的样子,好像是捍卫国家的将才,他们果真能拥有孙武、吴起的谋略吗?那些戴着高帽子,拖着长长带子的人,气宇轩昂的坐在朝堂之上,他们果真能够建立伊尹、皋陶的业绩吗?盗贼四起却不懂得抵御,百姓困苦却不懂得救助,官吏狡诈却不懂得禁止,法度败坏却不懂得治理,奢靡的浪费粮食却不懂得羞耻。看看那些坐在高堂上,骑着大马,喝着美酒,吃着美食的人,哪一个不是威风凛凛、令人敬畏、显赫的值得人们效仿?可是无论到哪里,又有谁不是外表如金似玉、内心破败得像破棉絮呢?你看不到这些现象,却只看到我的柑橘!”
注释:¹夫:发语词。²虎符:虎形的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³皋比:虎皮,指将军的坐席。比,通“皮”,毛皮。⁴洸洸:威武的样子。⁵干城之具:捍卫国家的将才。干,盾牌,文中意为捍卫。干和城都用以防御。具,将才。⁶孙、吴:指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和吴起。⁷略:谋略。⁸峨:高高地,指高戴。⁹拖长绅:拖着长长的腰带。绅,古代士大夫束在外衣上的带子。¹⁰昂昂:气宇轩昂的样子。¹¹庙堂:指朝廷。¹²器:才能,本领,这里指“有才能的人”。¹³伊、皋:指古代著名政治家伊尹和皋陶。¹⁴业:功业。¹⁵起:兴起。¹⁶御:抵御。¹⁷斁:败坏。¹⁸坐:坐在高位的意思,指那些在高位上却不干正事。¹⁹糜:通“靡”,浪费。²⁰廪粟:国家发的俸米。²¹醉:醉饮。²²饫:饱食。²³巍巍:高大的样子。²⁴赫赫:显赫的样子。²⁵象:模仿。²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比喻虚有其表,及外表好而实质坏的人。
予默然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予默然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¹东方生²滑稽(jī)之流³。岂其愤世疾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
译文:我默默地没有话用来回答。回来思考这卖柑人的话,觉得他像是像东方朔那样诙谐多讽、机智善辩的人。难道他是对世间邪恶现象激愤痛恨之人吗?因而假托柑橘用来讽刺吗?
注释:¹类:像。²东方生:指东方朔。汉武帝时曾任太中大夫,性格诙谐,善于讽谏。³滑稽(古书中读作gǔ jī)之流:指诙谐多讽、机智善辩的人。⁴愤世疾邪:激愤、痛恨世间邪恶的现象。疾:愤恨。⁵托:假托。

  这是一篇著名的寓言体讽刺散文,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以洗炼的笔墨记述了故事的经过,可说是全文的引子,作者先写柑子外表具有金玉之美,其中却如败絮之劣,在一优一劣而形成的鲜明对比之中,自然而然地引起发问,“将炫外以惑愚瞽也?”也自然而然地引出指责,“甚矣哉,为欺也!”作者在此突出一个“欺”字,这是全文的核心,也是贯串始终的主线,看似不经意地提出,实则是精心设计的。正是这个文眼,才引起卖柑者大段的深刻的议论。

  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通过卖柑人之口,揭露那些达官绅士欺世盗名的真相。文章的构思非常巧妙,“卖者笑曰”一个“笑”字用得很好,首先表现在后面的大段议论只是由一个小商贩在谈笑诙谐中说出,这就亲切又可信;其次表现了一个普通人对那些不可一世的人的鄙视。小商贩的回答也是巧妙之极,用一句反问“而独不足子所乎?”它揭示面对“欺”道横行的社会,人们已经麻木。紧接着再用一个反问“而独我也乎?”这个反问比前一个反问更有份量,它既突出了言者对“欺”道横行社会的强烈憎恨,又使愤懑之词如流涌出。为证实自己的论点,卖柑者以排比句式,历数了行“大欺”的人。先用两个长排比句描写武将“洸洸乎干城之具”、文官“昂昂乎庙堂之器”,以之与柑子“烨然”外表相对照;接着又连用五个短排比句揭露其实质,原来是文不能治国、武不能治军之众。为了更琳漓尽致地宣泄自己愤世嫉邪之情感,文章又用两个反问句进行反复揭露。反复揭露使卖柑者“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一句指责得有理,批评得有力。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尾,作者没有写自己如何慷慨激昂地响应卖柑者之言,却是“退而思其言”,这样既使文章形成一种跌宕美,也表明作者在深思熟虑之中品味其言的真谛所在,承认其言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这篇文章由买卖一个坏了的柑橘的小事引起议论,假托卖柑者的一席话,以形象、贴切的比喻,揭示了当时盗贼蜂起,官吏贪污,法制败坏,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有力地讽刺了那些冠冕堂皇、声威显赫的达官贵人们本质上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欺世盗名的人物,从而有利抨击了元末统治者及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还有社会当下的黑暗,抒发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情感。

参考资料:
1、 田南池.明代散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年:26-30
2、 钟树芳.明清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28-32
3、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48-150
4、 朱一清.古文观止赏析集评(四):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314-319

màigānzhěyán

liú míngdài 

    hángyǒumàiguǒzhě shàncánggān shèhánshǔkuì chūzhīrán zhìérjīn zhìshì jiàshíbèi rénzhēngzhī 

    mào pōuzhī yǒuyānkǒu shìzhōng gānruòbài guàiérwènzhīyuē  ruòsuǒshìrénzhě jiāngshíbiāndòu fèng gōngbīn jiāngxuànwàihuò shènzāi wéi  

    màizhěxiàoyuē  shìyǒunián làishì shòuzhī rénzhī wèichángyǒuyán érsuǒ shìzhīwéizhěguǎ ér wèizhī 

    jīnpèi zuògāozhě guāngguānggānchéngzhī guǒnéngshòusūn zhīlüè éguān tuōchángshēnzhě ángángmiàotángzhī guǒnéngjiàn gāozhī dàoérzhī mínkùnérzhījiù jiānérzhījīn érzhī zuòlǐnérzhīchǐ guānzuògāotáng  zuìchúnérféixiānzhě shúwēiwēiwèi xiàng yòuwǎngérjīnwài bàizhōngzāi jīnshìzhīchá érchágān  

    rányìng tuì退éryán lèidōngfāngshēnghuázhīliú fènshìxiézhě értuōgānfěng 

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玉关¹道路远,金陵(líng)²信使³(shū)
译文:身在玉门关外道路竟如此遥远,翘望故都金陵音信又何等稀疏。
注释:¹玉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²金陵:梁朝国都建康,今南京。³信使:指使者。⁴疏:稀少。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独下千行泪,开君¹万里书²
译文:我现在激动地流下千行热泪,只因为拜读了您万里寄来的手书。
注释:¹君:指王琳。²万里书:从远方寄来的信。时王琳在郢城练兵,志在为梁雪耻,他寄给庾信的书信中不乏报仇雪耻之意,所以庾信为之泣下。

  诗的起首“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言诗人与王琳一仕北朝、一仕南国,相隔遥远,音讯难通。“金陵”、“玉关”二地名相对,“道路远”又与“信使疏”相对;“远”字表示空间的距离,“疏”表示时间的久隔,这两句对仗工整,为下句起到铺垫的作用。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意为接到王琳来自远方的书信,不禁沧然泪下,未曾见到信上的文字,却已经泪洒千行了。这一流泪启信的细节描写,比开君万里书,读罢千行泪更为感人,生动地表现出作者悲喜交集,感慨万端的复杂心情。尤其是一个“独”字,蕴意极深。当时,庾信虽然受到北周朝廷的赏识,在长安供职俸禄,但他“身在曹营心在汉”,暗中与王琳通信,一刻也没有忘记故国之耻。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他的乡关之思和南归之意是不能直率表露的,只能通过诗文曲折婉转地表现。用一个“独”字,既写出了暗中有所希冀,也写出了作者身在异邦,孤独苦闷的环境和感受。“万里书”与“千行泪”相对,皆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此信得来之不易,又与上二句“道路远”、“信使疏”相照应,针线十分紧密,构思亦很巧妙。仅仅二十个字,却抵得过千言万语,包孕着作者十分复杂的情感,深沉含蓄,催人泪下。

  前二句言南北道远,音讯疏隔。言外之意:今日居然接到故人书信,不胜惊喜。后二句写拆阅书信时的心情。王琳怀雪耻之志,可以想象信中满纸慷慨悲壮之词,使诗人深受感动,为之下泪。诗人为何拆书下泪?是有感于故人万里寄书的情谊?还是触动了悠悠乡思?或是感慨于故人的忠烈之情,而羞惭于自己的苟全?诗中均未言明。无限话语尽在潸然而下的“千行泪”中。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古诗鉴赏辞典(下)》: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8:第1501页
2、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1060-1061页

wánglín

xìn nánběicháo 

guāndàoyuǎn jīnlíngxìnshǐ使shū 
xiàqiānhánglèi kāijūnwànshū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fén)¹
译文:北风吹卷着白云使之翻滚涌动,我要渡过汾河,到万里以外的地方去。
注释:¹河汾:指汾水流入黄河的一段。汾:指汾水,为黄河第二大支流。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心绪(xù)¹逢摇落²,秋声不可闻。
译文:心绪伤感、惆怅,又恰逢落叶飘零,我再也不愿听到这萧瑟的秋风。
注释:¹心绪:此处谓愁绪纷乱。²摇落:树叶凋零。

  这首五绝有兴寄,有深意,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即兴咏史诗。它采取了虚虚实实,若即若离,似明而晦,欲言而咽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的复杂心情。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这前二句是说,北风吹卷着白云使之翻滚涌动,我要渡过黄河到万里以外的地方去。

  前二句显然化用了《秋风辞》的诗意,首句即“秋风起兮白云飞”,次句为“泛楼船兮济河汾”,从而概括的暗示着当年汉武帝到汾阴祭后土的历史往事,同时也不难使人联想到唐玄宗欲效汉武帝的作为。两者何其相似,历史仿佛重演。这意味着什么,又启示些什么,诗人并不点破,留给读者自行理会。然而题目却点出一个“惊”字,表明诗人的思绪是受到震惊的。难道这是由于个人的原因遭遇而被震惊了吗?就字面意思看,似乎有点像是即景自况。他在汾水上被北风一吹,一阵寒意使他惊觉到秋天来临;而他当时正处在一生中最感失意的境地,出京外放。恰如一阵北风把他这朵白云吹得老远,来到了这汾水上。这也合乎题目标示的“汾上惊秋”。因此前二句的含义是复杂的。总的说来,是在即景起兴中抒发着历史的联想和感慨,在关切国家的隐忧中交织着个人失意的哀愁。可谓百感交集,愁绪纷乱。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后二句是说,心绪伤感惆怅又逢上草木凋零,我再也不愿听到这萧瑟的秋风。

  为了使读者体会这种心情,诗人在后二句便明确的加以说穿了。“心绪”此处谓愁绪纷乱。“摇落”用《秋风辞》中“草木黄落”句意,又同本于战国楚宋玉《九辩》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用以指萧瑟天气,也用来喻指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所以说“逢”。“逢”者,愁绪又加上挫折之谓,暗示出心绪并非只是个人的失意。“秋声”即谓北风,其声肃杀,所以“不可闻”。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愁绪更纷乱,心情更悲伤。这就清楚地表明前二句所蕴含的复杂心情的性质和倾向。

  实际上,这诗的表现手法和抒情特点,都比较接近阮籍的《咏怀诗》。此诗的抒情形象透露出诗人有寄托,有忧虑,有感伤;但究竟为什么,是难以确切肯定的。他采用这种手法,可能是以久与政事的经验,熟悉历史的知识,意识到汉、唐两代的两个盛世皇帝之间有某种相似,仿佛受到历史的某种启示,隐约感到某种忧虑,然而他还说不清楚,也无可奈何,因此只能写出这种感觉和情绪。而恰是这一点,却构成了一种独有的艺术特点:以形象来表示,让读者去理会。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2-63 .

fénshàngjīngqiū

tǐng tángdài 

běifēngchuībáiyún wànfén 
xīnféngyáoluò qiūshēngw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