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及辰良,律转寒序毕。东风来几时,江草忽青出。
行行及辰良,律转寒序毕。东风来几时,江草忽青出。
幽鹭濯轻澌,疏梅耀迟日。兰棹从此逝,佳兴谅非一。
幽鹭濯轻澌,疏梅耀迟日。兰棹从此逝,佳兴谅非一。
倘赋清水篇,贻我慰萧瑟。
倘赋清水篇,贻我慰萧瑟。

zèngbiézhōubiéjiàwángjīngshíshǒujiǔ--lín

xíngxíngchénliángzhuǎnhándōngfēngláishíjiāngcǎoqīngchū

yōuzhuóqīngshūméi耀yàochílánzhàocóngshìjiāxìngliàngfēi

tǎngqīngshuǐpiānwèixiāo

顾璘

顾璘

顾璘(1476~1545)明代官员、文学家。字华玉,号东桥居士,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寓居上元(今江苏省南京市),有知人鉴。弘治间进士,授广平知县,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著称于时,与其同里陈沂、王韦号称“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其曾评注杨士弘《唐音》。 ▶ 15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待到秋来九月八¹,我花开后百花杀²
译文: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注释:¹九月八: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²杀:草木枯萎。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jiǎ)¹
译文:盛开的菊花香气弥漫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注释:¹黄金甲:指金黄色铠甲般的菊花。

  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起义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起义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起义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身披黄金铠甲,屹立在飒飒西风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伟!况且,“满”城“尽”是,如同云霞,映照着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长安!这里所歌咏、所塑造的,不是单独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画菊花的形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像这满城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

hòu

huángcháo tángdài 

dàidàoqiūláijiǔyuè huākāihòubǎihuāshā 
chōngtiānxiāngzhèntòuchángān mǎnchéngjìndàihuángjīnjiǎ 
寻常三五夜,不是不婵娟。
寻常¹三五²夜,不是不婵(chán)(juān)³
注释:¹寻常:平常。²三五:一十五,指农历每月十五日,通常称为“望日”,此日当太阳西下时,月亮正从东面升起,呈现出日月东西相望的情景。³婵娟:本意指女子容貌姿态的美好,此处借指月光柔曼秀美。有时即以“婵娟”代指月亮。
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
及至中秋¹满,还胜别夜圆。
注释:¹中秋:本为农历八月十五日,此处扩展其意指八月十八日。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无烟。
清光凝有露,皓(hào)(pò)¹爽无烟。
注释:¹皓魄:皎洁的月亮。
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
自古人皆望,年来又一年。
玩月指在月下赏玩,即赏月。栖白这首赏月诗写得很是凝炼,文字通俗平易,韵调优曼柔和,把八月十五之夜的月景细腻而生动地描绘出来,犹如一幅神采飘逸的写意画。同时,诗中也抒发了作者对日月常存,人生易逝这种自然规律的深沉感叹。

yuèshíwányuè

bái tángdài 

xúnchángsān shìchánjuān 
zhìzhōngqiūmǎn háishèngbiéyuán 
qīngguāngníngyǒu hàoshuǎngyān 
rénjiēwàng niánláiyòunián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译文: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译文:没有肉吃不过人会瘦掉,但没有竹子就会让人变庸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译文:原因是人瘦还可变肥,人俗就难以医治了。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译文:旁人若果对此不解,笑问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若对此君¹仍大嚼(jué),世间那有扬州鹤²
译文:那么请问,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嚼,既要想得清高之名,又要想获甘味之乐,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呢?
注释:¹此君:用晋王徽之典故。²扬州鹤:语出《殷芸小说》。

  这首诗是借题“於潜僧绿筠轩”歌颂风雅高节,批判物欲俗骨。诗以议论为主,但写得很有风采。

  据《晋书·王徽之传》记载,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马上令人种竹。有人问其原故,他不予正面解释,“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这“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便是借此典而颂于潜僧。因为典故中有着那样一位风采卓异的形象,诗入又用了“可”、“不可”这样的选择而肯定的语气,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跃然纸上。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是对“不可使居无竹”的进一步发挥。它富哲理,有情韵,写出了物质与精神、美德与美食在比较中的价值;食无甘味,充其量不过是“令人瘦”而已;人无松竹之节,无雅尚之好,那就会“令人俗”。这既是对于潜僧风节的赞颂之语,也是对缺乏风节之辈的示警。接着用“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申足此意,就更鞭辟入里。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想品格和精神境界。只要有了高尚的情操,就会有松柏的孤直,梅竹的清芬,不畏强暴,直道而行,卓然为人;反之,就会汲汲于名利,计较于得失,随权势而俯仰,视风向而转移,俗态媚骨,丑行毕现。这种人,往往自视高明,自以为得计,听不进奉劝,改不了秉性,所以诗人说这种“俗士不可医”——医之无效。

  以上为第一段。这一段的特点是:出语精警,议论精辟,发人深省。

  文似看山不喜平。上面全是诗人议论,虽出语不凡,但若直由诗人议论下去,便有平直之嫌,说教之讥。因而下段重开波澜,另转新意。由那种“不可医”的“俗士”站出来作自我表演,这就是修辞学中的“示现”之法:“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这个“旁人”,就是前面提到的那种“俗士”。他听了诗人的议论,大不以为然;他虽然认为“不可使居无竹”是十足的迂阔之论,腐儒之见,但在口头上却将此论说成“似高、似痴”,从这模棱两可的语气里,显示了这种人世故、圆滑的特点;他绝不肯在论辩中作决绝之语而树敌。

  下面是诗人对俗士的调侃和反诘:“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诗意谓:又想种竹而得清高之名,又要面竹而大嚼甘味,人间何处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这等美事。名节高的人难得厚富,厚富的人难得名高;做官的人无暇学仙,得道的人无暇做官;食肉的人无高节,高节的人不食肉;两种好处都不能兼得,多种好处就更不能兼得了。

  这首诗以五言为主,以议论为主。但由于适当采用了散文化的句式(如“不可使居无竹”、“若对此君仍大嚼”等)以及赋的某些表现手法(如以对白方式发议论等),因而能于议论中见风采,议论中有波澜,议论中寓形象。苏轼极善于借题发挥,有丰富的联想力,能于平凡的题目中别出新意,吐语不凡,此诗即是一例。

参考资料:
1、 傅经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49-351

qiánsēng绿yúnxuān

shì sòngdài 

nìngshíròu zhú 
ròulìngrénshòu zhúlìngrén 
rénshòushàngféi shì 
pángrénxiàoyán gāoháichī 
ruòduìjūnréngjiáo shìjiānyǒuyángzhōu 
才过笄年,初绾云鬟,便学歌舞。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常只恐、容易蕣华偷换,光阴虚度。
才过笄(jī)¹,初绾(wǎn)²云鬟(huán)³,便学歌舞。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舞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yōng)(qù)。常只恐、容易蕣(shùn)偷换,光阴虚度。
译文:新近才满十五岁,刚刚开始梳绾发髻时,我就学习歌舞了。酒宴席上酒杯前,曲意迎奉王孙公子。要是平平常常给我一个笑容,便是千金我也懒得看上一眼。我常常只是害怕,韶华易逝,虚度了青春时光。
注释:¹笄年:十五岁。笄:簪子。古代女子十五岁举行戴笄的成年礼。²绾:把头发盘旋起来打成结。³云鬟:高耸入云的发髻。女子成年后发式由下垂改为绾结耸立。⁴随分:随便、随意。⁵等闲:平常。⁶慵觑:懒得看,不屑一顾。⁷蕣华:指朝开暮落的木槿花,借指美好而易失的年华或容颜。“华”,通“花”。
已受君恩顾,好与花为主。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
已受君¹恩顾,好与花²为主。万里丹霄(xiāo)³,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
译文:如今已受恩宠眷顾,要好好为花做主。万里晴空,何不一同牵手归去呢。永远抛弃那些烟花伴侣。免得叫人见了我,早上行云晚上行雨。
注释:¹君:指这位歌妓恩遇的倾吐对象。²花:喻青春貌美的歌妓。³丹霄:布满红霞的天空。⁴烟花伴侣:青楼卖唱生涯。⁵朝云暮雨:语出宋玉《高唐赋》巫山神女典故,这里比喻歌妓爱情不久长的卖唱生涯。

  柳永是第一个敢于把生活社会最底层的歌妓们真、善、美的心灵写进词中的人,词境的开拓上有重要贡献。此词描写的就是一位身陷污泥而心向自由、光明、高洁的不幸歌妓的典型形象。词的上片从以往的无情现实落笔铺写,展现这位歌妓厌倦风尘的心理活动,下片由未来的强烈愿望发挥开去,写她对自由生活和美好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全词通过一位歌妓的自述,表现她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她刚成长为少女时便学习歌舞了。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开始梳绾发髻,插上簪子,称为“及笄”,标志成年。由于她身隶娼籍,学习伎艺是为了歌筵舞席之上“娱宾”,以成为娼家牟利的工具。她华灯盛筵之前为王孙公子们歌舞侑觞,由于她年轻,色艺都好,席上尊前,随处博得王孙公子的称赞,对她的一笑(随)地便以千金相酬。可是她意不此,“慵觑”是懒于一顾。可见,她与一般安于庸俗生活、贪得缠头的歌妓们,意趣相异。作者于此婉曲地表现了这一歌妓轻视千金而要求人们的尊重和理解的独特品橡。她风尘中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渴望着有一个正常的人生归宿。歌舞场中的女子青春易逝,有如“蕣华”的命运一样。“华”古通花,蕣华即木槿花。《诗·郑风·有女同车》“颜如蕣华”朱熹注:“蕣,木槿也,树如李,其华朝生暮落。”郭璞《游仙诗》:“蕣荣不终朝。”古人多用蕣华以喻女子青春,虽美艳而难久驻,有似朝开暮落一般。这位歌妓清楚地知道,她的美妙青春也将象蕣华会暗中很快变灭的。“光阴虚度”之后的结局就是常常使她感到困扰和耽忧的问题。她终于赏识者中寻觅到一位可以信任和依托的男子,便以弱者的身份和坚决的态度,恳求救其脱离火坑。他的同情、怜爱和赏识,她看来已是“恩顾”了。歌妓犹命薄如花的女子,求他作主,求他庇护,以期改变自己的命运。“万里丹霄”意即广阔的晴空。而此时她有了可信任的男子,祈求着“何妨携手同归去”,共同缔造正常的家庭生活。从良之后,便表示永远抛弃旧日的生活和那些烟花伴侣,以此来洗刷世俗对她的不良印象。“朝云暮雨”,典出自宋玉《高唐赋》。歌妓由于特殊的职业,送往迎来,相识者甚多,给人以感情不专、反复无常的印象。所以,这位歌妓她恳求、发誓,言辞已尽,愿望热切,力图证明自己非轻浮的女人向社会发出求救的呼声。然而当时的歌妓者要想象正常人一样过着温暖的家庭生活总是难以如愿的,词中女子的愿望恐难实现。

  这首词摹拟一个妙龄歌妓的口吻,道出她厌倦风尘、追求爱情的心灵世界。作者似乎只是客观如实道来,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备受凌辱的妓女渴望跳出火炕、获得自由的深切同情。全词纯用白描,全以歌妓之口出之,读来情真意切,真挚动人,干净利落,通俗易懂,是柳词中的上乘之作。

六月初九日,自江宁渡江。先是浦口刘大山过余,要与同入燕;余以赀用不给,未能行。至是徐位三与其弟文虎来送;少顷,郭汉瞻、吴佑咸两人亦至。至江宁闸登舟,距家数十步耳。舟中揖别诸友;而徐氏兄弟,复送至武定桥,乃登岸,依依有不忍舍去之意。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大山有他事相阻,不能即同行。而江宁郑滂若适在大山家。滂若自言有黄白之术,告我曰:“吾子冒暑远行,欲卖文以养亲,举世悠悠,讵有能知子者?使吾术若成,吾子何忧贫乎?”余笑而颔之。
六月初九日,自江宁¹渡江。先是浦口²刘大山过余³,要与同入燕(yān);余以赀(zī)不给,未能行。至是徐位三与其弟文虎来送;少顷,郭汉瞻、吴佑咸两人亦至。至江宁闸登舟,距家数十步耳。舟中揖别诸友;而徐氏兄弟,复送至武定桥,乃登岸,依依有不忍舍去之意。是日风顺,不及午,已抵浦口,宿大山家。大山有他事相阻,不能即同行。而江宁郑滂若适在大山家。滂若自言有黄白之术,告我曰:“吾子冒暑远行,欲卖文以养亲,举世悠悠,讵有能知子者?使吾术若成,吾子¹⁰何忧贫乎?”余笑而颔(hàn)¹¹之。
注释:乙亥: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年。¹江宁:清代府名,府治即今江苏省南京市。²浦口:在江苏省南京市西北,长江北岸,与下关隔江相望。³过余:探望我。过,访,探望。⁴要:同“邀”,约请。⁵燕:旧时河北省的别称。⁶赀用:资用。赀,同“资”。⁷揖别:拱手相别。揖,旧时拱手礼。⁸黄白之术:道士烧炼丹药,化成黄金白银的方法。黄白,黄金白银。⁹“讵有”:哪里有能了解你的人?¹⁰吾子:对人相亲爱的称呼。¹¹颔:点头。
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明日,宿旦子冈。甫¹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²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³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译文: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的样子,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女人也在努力耕田劳作,比较西北那些不从事生产、四处游玩的懒惰男子,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人正挑粪给园子施肥,女子从井里打了水又在浣洗衣服。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和狗都在鸣叫(此起彼伏)。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
注释:¹甫:刚,才。²耘:除草。³询美:确实美。询,通“洵”,信,确实。⁴汲井且浣衣:从井里打水洗衣。汲井,从井里打水。⁵郁郁然:茂盛的样子。
明日抵滁州境,过朱龙桥——即卢尚书、祖将军破李自成处,慨然有驰驱当世之志。过关山,遇宿松朱字绿、怀宁咎元彦从陕西来。别三年矣!相见则欢甚,徒行携手,至道旁人家纵谈,村民皆来环听,良久别去。
明日抵滁州¹境,过朱龙桥²——即卢尚书³、祖将军破李自成处,慨然有驰驱当世之志。过关山,遇宿松朱字绿、怀宁咎元彦从陕西来。别三年矣!相见则欢甚,徒行携手,至道旁人家纵谈,村民皆来环听,良久别去。
注释:¹滁州:州名,辖境相当今安徽省滁县、耒安、全椒三县地,治所在今安徽省滁县。²朱龙桥:在今安徽省滁县西北五十里。³卢尚书:卢象升,字建斗,常州宜兴(今江苏省宜兴县)人。崇祯八年(1635),任兵部侍郎,专门指挥镇压明末农民起义军。后抵御清兵,失败被杀。⁴祖将军:祖宽,辽东人,官至宁远总兵官,进都督,曾专力镇压明末农民起义军,后清兵进攻北京,他奉命援救济南,延误军机,以致济南失守被杀。⁵李自成: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陕西省米脂县人。曾攻入北京,推翻明王朝,建立大顺政权。后兵败牺牲。崇祯九年正月,李自成进攻滁县,卢象升率祖宽等援救滁州,大战于滁州城东五里桥。李自成兵败,卢象升祖宽追至朱龙桥,杀死起义军填沟委壑,滁水为之不流。⁶驰驱当世之志:为当代奔走效力的想法。⁷宿松:县名,今安徽省宿松县。⁸怀宁:县名,今安徽省怀宁县。
过磨盘山,山势峻峭,重叠盘曲,故名;为滁之要害地。是日宿岱山铺,定远境也。明日宿黄泥冈,凤阳境也。途中遇太平蔡极生自北来。薄暮,余告圉人:“数日皆苦热,行路者皆以夜,当及月明行也。”乃于三更启行。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布满空中,雷电大作,大雨如注,仓卒披雨具,然衣已沾湿。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圉人于昏黑中寻一草棚,相与暂避其下。雨止,则天已明矣。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惜无有以此为念者。
过磨盘山,山势峻峭,重叠盘曲,故名;为滁之要害地。是日宿岱山铺,定远¹境也。明日宿黄泥冈,凤阳²境也。途中遇太平³蔡极生自北来。薄暮,余告圉(yú):“数日皆苦热,行路者皆以夜,当及月明行也。”乃于三更启行。行四五里,见西北云起;少顷,布满空中,雷电大作,大雨如注,仓卒披雨具,然衣已沾湿。行至总铺,雨愈甚;遍叩逆旅主人门,皆不应。圉人于昏黑中寻一草棚,相与暂避其下。雨止,则天已明矣。道路皆水弥漫,不辨阡陌。私叹水利不修,天下无由治也。苟得良有司,亦足治其一邑。惜无有以此为念者。
注释:¹定远:县名,今安徽省定远县。²凤阳:府名,府治在今安徽省凤阳县。³太平:清代府名,府治在今安徽省当涂县。⁴圉人:马夫,养马的人。⁵仓卒:仓猝。卒,同“猝”。⁶逆旅:客舍,旅馆。⁷阡陌:田间的小路。⁸苟得良有司:假如得到好官吏。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因称官吏为有司。⁹邑:旧时县的别称。
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象,如山,如怪石,如树,倏忽万状。余尝谓看云宜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是日仅行四十里,抵临淮;使人入城访朱鉴薛,值其他出。薄暮,独步城外。是时隍中荷花盛开,凉风微动,香气袭人,徘徊久之,乃抵旅舍主人宿。
仰观云气甚佳:或如人,或如狮象,如山,如怪石,如树,倏(shū)忽万状¹。余尝谓看云宜夕阳,宜雨后,不知日出时看云亦佳也。是日仅行四十里,抵临淮²;使人入城访朱鉴薛,值其他出。薄暮,独步城外。是时隍³中荷花盛开,凉风微动,香气袭人,徘徊久之,乃抵旅舍主人宿。
注释:¹倏忽万状:一忽儿变出万种状态。²临淮:在今安徽省凤阳县东。³隍:没有水的城壕。
明日渡淮。先是临淮有浮桥,往来者皆便之。及浮桥坏不修,操舟者颇因以为奸利。余既渡,欲登岸,有一人负之以登,其人陷淖中,余几堕。岸上数人来,共挽之,乃免。是日行九十里,宿连城镇,灵壁县境也。
明日渡淮。先是临淮有浮桥,往来者皆便之。及浮桥坏不修,操舟者颇因以为奸利。余既渡,欲登岸,有一人负之以登,其人陷淖中,余几堕。岸上数人来,共挽之,乃免。是日行九十里,宿连城镇,灵壁¹县境也。
注释:¹灵壁:县名,今安徽省灵壁县。
明日为月望,行七十里而宿荒庄,宿州境也。屋舍湫隘,墙壁崩颓,门户皆不具。圉人与逆旅主人有故,因欲宿此。余不可,主人曰:“此不过一宿耳,何必求安!”余然之。是日颇作雨而竟不雨。三更起,主人苛索钱不已。月明中行数十里,余患腹胀不能食,宿褚庄铺。
明日为月望¹,行七十里而宿荒庄,宿州²境也。屋舍湫隘³,墙壁崩颓,门户皆不具。圉人与逆旅主人有故,因欲宿此。余不可,主人曰:“此不过一宿耳,何必求安!”余然之。是日颇作雨而竟不雨。三更起,主人苛钱不已。月明中行数十里,余患腹胀不能食,宿褚庄铺。
注释:¹月望:六月十五日。农历每个月的十五日叫望。²宿州:今江苏省宿县。³湫隘:低湿狭小。⁴苛:刻薄,过分。⁵索:索求,讨取。
十七日渡河,宿河之北岸。夜中过闵子乡,盖有闵子祠焉;明孝慈皇后之故乡也。徐宿间群山盘亘,风气完密;而徐州滨河,山川尤极雄壮,为东南藩蔽,后必有异人出焉。望戏马台,似有倾圮。昔苏子瞻知徐州,云:“戏马台可屯千人,与州为犄角。”然守徐当先守河也。是日热甚,既抵逆旅,饮水数升。顷之,雷声殷殷起,风雨骤至,凉生,渴乃止。是夜腹胀愈甚,不能成寐,汗流不已。
十七日渡河,宿河之北岸。夜中过闵子乡,盖有闵子祠焉;明孝慈皇后¹之故乡也。徐宿间群山盘亘²,风气完密;而徐州滨河,山川尤极雄壮,为东南藩蔽³,后必有异人出焉。望戏马台,似有倾圮。昔苏子瞻知徐州,云:“戏马台可屯千人,与州为犄(jī)。”然守徐当先守河也。是日热甚,既抵逆旅,饮水数升。顷之,雷声殷(yǐn)起,风雨骤至,凉生,渴乃止。是夜腹胀愈甚,不能成寐,汗流不已。
注释:¹明孝慈高皇后: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后马氏,宿州人。²“徐宿间”句:徐州宿州之间群山盘纡横贯。盘,通“蟠”,纡回曲折。³“为东南”句:是东南地区的藩篱屏障。⁴戏马台:在江苏省铜山县南,东晋安帝义熙年间刘裕至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九日大会宾客僚属,在此饮酒赋诗。⁵苏子瞻:即苏轼。⁶知徐州:苏轼曾做徐州刺史。知,主持,主管。⁷犄角:互相支援。⁸殷殷:雷声很大。
明日宿利国驿。忆余于己巳六月,与无锡刘言洁,自济南入燕,言洁体肥畏热,而羡余之能耐劳苦寒暑。距今仅六年,而余行役颇觉委顿。蹉跎荏苒,精力向衰,安能复驰驱当世!抚髀扼腕,不禁喟然而三叹也!
明日宿利国驿¹。忆余于己巳²六月,与无锡刘言洁,自济南入燕,言洁体肥畏热,而羡余之能耐劳苦寒暑。距今仅六年,而余行役颇觉委顿³。蹉(cuō)(tuó)(rěn)(rǎn),精力向衰,安能复驰驱当世!抚髀(bì)扼腕,不禁喟(kuì)而三叹也!
注释:¹利国驿:在江苏省铜山县东北八十里,接山东省峄县界。²己巳:清圣祖康熙二十八年,年。³委顿:极度疲困。⁴蹉跎:时间白白度过,光阴虚度。⁵荏苒:时光渐渐过去。⁶抚髀扼腕:都是表示叹息的意思。抚髀,抚摸着大腿,三国时刘备在荆州几年。有一次上厕所,看到髀里生肉,流下了眼泪,刘表问刘备,刘备说,我曾经常骑马,髀肉皆消;现在几年不骑马,髀里生肉,这样下去,人会老而功业无成,所以悲叹。故以抚髀来表示对时光流逝,功业无成的叹息。髀,股部,大腿,扼腕,用手握着手腕,也是感情激动的表示。⁷喟然:叹息的样子。
明日,宿滕县境曰沙河店。又明日,宿邹县境曰东滩店。是日守孟子庙,入而瞻拜;欲登峄山,因热甚且渴,不能登也。明日,宿汶上。往余过汶上,有吊古诗,失其稿,犹记两句云:“可怜鲁道游齐子,岂有孔门屈季孙!”余不复能记忆也。
明日,宿滕县¹境曰沙河店。又明日,宿邹县²境曰东滩店。是日守孟子庙³,入而瞻拜;欲登峄山,因热甚且渴,不能登也。明日,宿汶上。往余过汶上,有吊古诗,失其稿,犹记两句云:“可怜鲁道游齐子,岂有孔门屈季孙!”余不复能记忆也。
注释:¹滕县:今山东省滕县。²邹县:今山东省邹县。³孟子庙:孟轲的庙,孟轲,战国时大思想家,邹人,宋元丰年间封邹国公,元至顺时加封邹国亚圣公。⁴峄(yì意)山: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一名邹峄山,邾峄山。⁵汶上:今山东省汶山县。⁶鲁道游齐子:春秋时鲁桓公的夫人文姜,是齐襄公的妹妹,但他与齐襄公有暧昧的关系,当时有人写了一着诗讽刺说:“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既曰归止,曷又怀止。”这首诗保存在《诗经齐风》。这句诗即咏其事。⁷岂有孔门屈季孙:哪里有孔子的弟子屈服于季孙氏的呢?孔门,孔子的门徒,弟子,这里指闵子骞(qiān千)。季孙,季孙氏,鲁桓公的儿子季友的后裔,鲁国三家贵族中的一家。据《论语雍也》载;有一次季孙氏请孔子弟子闵子骞事做他的私邑的长官,闵子骞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表示不愿意做季氏的家臣。这句用的就是这个典故。
明日,宿东阿之旧县。是日大雨,逆旅闻隔墙群饮拇战,未几喧且斗。余出观之,见两人皆大醉,相殴于淖中,泥涂满面不可识。两家之妻,各出为其夫,互相詈,至晚乃散。乃知先王罪群饮,诚非无故。明日宿营茌平。又明日过高唐,宿腰站。自茌平以北,道路皆水弥漫,每日辄纡回行也。闻燕赵间水更甚,北行者皆患之。
明日,宿东阿之旧县¹。是日大雨,逆旅闻隔墙群饮拇战²,未几³喧且斗。余出观之,见两人皆大醉,相殴于淖中,泥涂满面不可识。两家之妻,各出为其夫,互相詈,至晚乃散。乃知先王罪群饮,诚非无故。明日宿营茌平。又明日过高唐,宿腰站。自茌平以北,道路皆水弥漫,每日辄纡回行也。闻燕赵间水更甚,北行者皆患之。
注释:¹东阿之旧县:在今山东省东阿县南旧东阿镇。²群饮拇战:许多人一起虽酒猜拳。拇战,猜拳,划拳,酒令的一种。³未几:没有多久。⁴先王罪群饮:据《尚书酒诰》:“群饮,汝勿泆,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罪。”意思是,有人群聚饮酒,你不要放纵,全部捕获送到京城来,我来办他们的罪。《酒诰》是周武王对其弟康叔的训词,先王即指周武王。⁵诚非无故:真的不是没有原因的。⁶茌(chí迟)平:今山东省茌平县。⁷高唐:今山东省高唐县。⁸腰站: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⁹燕赵间:河北山西一带。
二十六日,宿军城,夜梦裴媪。媪于余有恩而未之报,今岁二月,病卒于家;而余在江宁,不及视其含敛,中心时用为愧恨!盖自二月距今,入梦者屡矣。二十七日,宿商家林。二十八日,宿营任邱。二十九日,宿白沟。白沟者,昔宋与辽分界处也。七月初一日,宿良乡。是日过涿州,访方灵皋于舍馆,适灵皋往京师。在金陵时,日与灵皋相过从,今别四月矣,拟为信宿之谈而竟不果。及余在京师,而灵皋又已反涿,途中水阻,各纡道行,故相左。
二十六日,宿军城¹,夜梦裴媪。媪于余有恩而未之报,今岁二月,病卒于家;而余在江宁,不及视其含敛²,中心时用为愧恨!盖自二月距今,入梦者屡矣。二十七日,宿商家林³。二十八日,宿营任邱。二十九日,宿白沟。白沟者,昔宋与辽分界处也。七月初一日,宿良乡。是日过涿州,访方灵皋于舍馆,适灵皋往京师。在金陵¹⁰时,日与灵皋相过从,今别四月矣,拟为信宿之谈而竟不果¹¹。及余在京师,而灵皋又已反涿,途中水阻,各纡道行,故相左¹²
注释:¹军城:在河北省唐山县西北十九里。²含敛:古时死人入殓时,口里放珠玉等物,因称入殓为“含殓”,敛,借作殓(liàn练),装殓,把死人装入棺材里。³商家林:在今河北省河间县南。⁴任邱:今河北省任丘县。邱,同“丘”。⁵白沟:白沟镇,在今河北省容城县东三十里,北接新城县界,以濒临白沟河得名。白沟河,即今河北的巨马河,北宋时是宋与辽的分界,也叫界河。⁶良乡:在今河北省房山县东。⁷涿州:今河北省涿县。⁸方灵皋:名苞,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⁹京师:首都的旧称。清代都北京,即今北京市。¹⁰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的虽称。过从,往来。¹¹“拟为”句:打算好好谈两个晚上,可是没有达到目的。¹²相左:没有碰见他。
盖自任邱以北,水泛溢,桥梁往往皆断,往来者乘舟,或数十里乃有陆。陆行或数里,或数十里,又乘舟。昔天启中,吾县左忠毅公为屯田御史,兴北方水利,仿佛江南。忠毅去而水利又废不修,良可叹也!
盖自任邱以北,水泛溢,桥梁往往皆断,往来者乘舟,或数十里乃有陆。陆行或数里,或数十里,又乘舟。昔天启¹中,吾县左忠毅公²为屯田御史,兴北方水利,仿佛江南。忠毅去而水利又废不修,良可叹也!
注释:¹天启:明熹宗的年号。²左忠毅公:名光斗,字遗直,明安庆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县)人。万历中举进士,任御史时办理屯田,在北方兴水得,提倡种稻。天启四年任左佥都御史,揭发大宦官魏忠贤的罪恶,被诬谄,死在狱中,死后谥“忠毅”,故称“左忠毅公”。
初二日,至京师。芦沟桥及彰义门,俱有守者,执途人横索金钱,稍不称意,虽襆被欲俱取其税,盖榷关使者之所为也。涂人恐濡滞,甘出金钱以给之。惟徒行者得免。盖辇毂之下而为御人之事,或以为此小事不足介意,而不知天下之故,皆起于不足介意者也。是日大雨,而余襆被书笈,为逻者所开视,尽湿,涂泥被体。抵宗伯张公邸第。盖余之入京师,至是凡四,而愧悔益不可言矣!因于灯执笔,书其大略如此。
初二日,至京师。芦沟桥¹及彰义门,俱有守者,执途人²横索金钱,稍不称意,虽襆被³欲俱取其税,盖榷关使者之所为也。涂人恐濡滞,甘出金钱以给之。惟徒行者得免。盖辇毂之下而为御人之事,或以为此小事不足介意,而不知天下之故,皆起于不足介意者也。是日大雨,而余襆被书笈,为逻者所开视,尽湿,涂泥被体。抵宗伯¹⁰张公¹¹邸第。盖余之入京师,至是凡四,而愧悔益不可言矣!因于灯执笔,书其大略如此。
注释:¹芦沟桥:在北京广安门西,跨永定河上。²执途人:掌管关口的人。³袱被:本指用袱子包扎衣被,整理行装,这里指行李包裹。⁴榷(qiè确)关使者:主管关税的人。⁵濡滞:迟延,耽搁。⁶辇(niǎn)毂(gǔ)下:指京师,犹言在皇帝车驾之下。⁷御人:拦路抢劫。语出《孟子万章》:“今有御人于国门之外者。”朱熹注:“御,止也,止人而杀之,且夺其货也。”⁸不足介意:不值得放在心上。⁹逻者:巡逻的人。¹⁰宗伯:礼部尚书的别称。¹¹张公:即张英,字敦复,号乐圃,桐城人,康熙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