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岩鲁山高,可望不可即。
袖有一瓣香,无路瞻圣域。
朅来高河阳,乃在天壤北。
离群久索居,心茅殆欲塞。
人言圣哲孙,来凭贰车式。
洙源分派清,龟蒙见孤崱。
愿傚陈亢问,少祛樊须惑。
莫为徐群先,未遂仪封识。
良朋忽踵门,厚意传矜恻。
分我纖纩温,贲我素丝緎。
寒谷回春温,古道见颜色。
洪惟夫子墙,如天有辰极。
六经恢衣被,万化视法则。
嗟我早端诚,求道未有得。
暮年遭时屯,愿跻愈自力。
圣壁多旧藏,闻孙世秉德。
稽首求一言,书绅永为式。
岩岩鲁山高,可望不可即。
袖有一瓣香,无路瞻圣域。
朅来高河阳,乃在天壤北。
离群久索居,心茅殆欲塞。
人言圣哲孙,来凭贰车式。
洙源分派清,龟蒙见孤崱。
愿傚陈亢问,少祛樊须惑。
莫为徐群先,未遂仪封识。
良朋忽踵门,厚意传矜恻。
分我纖纩温,贲我素丝緎。
寒谷回春温,古道见颜色。
洪惟夫子墙,如天有辰极。
六经恢衣被,万化视法则。
嗟我早端诚,求道未有得。
暮年遭时屯,愿跻愈自力。
圣壁多旧藏,闻孙世秉德。
稽首求一言,书绅永为式。
家铉翁

家铉翁

家铉翁(约1213~1297)号则堂,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人。家铉翁身长七尺,状貌奇伟,威严儒雅。以荫补官,累官知常州,迁浙东提点刑狱,入为大理少卿。宋亡,守志不仕。元成宗即位(1294),放还,赐号处士,时年八十二,后数年以寿终。《宋史》有传。有《则堂集》六卷,《彊(强)村丛书》辑为《则堂诗馀》一卷。词存三首收于《全宋词》中。 ▶ 11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眼意心期卒未休,暗中终拟约秦楼。
眼意心期¹(zú)²未休,暗中终拟约秦楼³
译文:两个人心意相通,最终也没有断了情思,私下里约定在闺房相见。
注释:¹眼意心期:形容双方愿望一致,精神互相沟通。²卒:终了。³秦楼:指代烟花之地,但在诗词中一般指良家女子的闺楼。
光阴负我难相遇,情绪牵人不自由。
光阴负我难相遇,情绪牵人不自由。
译文:可是造化弄人我们没有相遇,心情不自觉地忧郁起来。
遥夜定嫌香蔽膝,闷时应弄玉搔头。
遥夜¹定嫌²香蔽(bì)³,闷时应弄玉搔头
译文:在漫长的夜晚里,肯定对蔽膝的香气不满,烦闷的时候只该拨弄头上的玉簪。
注释:¹遥夜:长夜。²嫌:不满。³蔽膝:围于衣服前面的大巾,用以蔽护膝盖。⁴玉搔头:即玉簪。
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
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
译文:樱桃树上的花谢了的时候梨花又开了,这个时节两个人各自肝肠寸断,无处排解。

qīngchūn--hán

yǎnxīnwèixiūànzhōngzhōngyuēqínlóu

guāngyīnnánxiāngqíngqiānrényóu

yáodìngxiánxiāngmènshíyīngnòngsāotóu

yīngtáohuāxièhuāchángduànqīngchūnliǎngchùchóu

胡风吹代马,北拥鲁阳关。
胡风吹代马¹,北拥鲁阳关²
译文:北风吹着胡马占据着汝州的鲁阳关。
注释:¹“胡风”句:一作“燕人攒赤月”。胡风:北风。代马:代地(今山西东北与河北蔚县一带)所产的良马。此指胡马。²鲁阳关:战国时称鲁关,汉称鲁阳,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南。传说鲁阳挥戈,日为之返之二舍,即此也。
吴兵照海雪,西讨何时还。
吴兵¹照海²雪,西讨何时还。
译文:吴越新征集的兵马冒着鄱阳湖上的大雪,要西上征讨胡虏。
注释:¹吴兵:吴越之地的征调之兵士,泛指江南之兵。²海:指鄱阳湖。
半渡上辽津,黄云惨无颜。
半渡上辽照(jīn)¹,黄云惨无颜。
译文:吴地的官军在上辽津渡水,黄云惨淡。
注释:¹上辽照:在豫章郡建昌县(今江西修水县),县中有潦水(即赣江)流过,入鄱阳湖。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
老母与子别,呼天¹野草间。
译文:老母别子,一片悲天跄地的哭喊,人心愁烦。
注释:¹呼天:指向天喊叫以求助。形容极端痛苦。
白马绕旌旗,悲鸣相追攀。
白马¹绕旌(jīng)旗,悲鸣相追攀。
译文:白马绕着旌旗,悲鸣追逐。
注释:¹白马:一作“百鸟”。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
白杨秋月苦,早落豫(yù)章山¹
译文:白杨为之萧索,秋月为之惨淡,早早地落入了豫章山中。
注释:¹“白杨”二句:古辞《豫章行》:“白杨初生时,乃在豫章山。”豫章山,泛指在豫章郡内之山。
本为休明人,斩虏素不闲。
本为休明人¹,斩虏(lǔ)素不闲²
译文:生于太平盛世,素不惯于与胡人打仗。
注释:¹休明人:太平盛世时期的人。休明:美好清明。²闲:通“娴”,娴熟也。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¹
译文:但为了尽忠报主,扫灭敌顽,不惜战斗牺牲。
注释:¹凶顽:凶暴愚顽。亦指凶暴愚顽的人。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
精感石没羽,岂云惮(dàn)¹险艰。
译文:其精诚可感,金石为开,岂能惧怕艰险?
注释:¹惮:怕,畏惧。
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
楼船¹若鲸(jīng)飞,波荡落星湾²
译文:楼船像长鲸一样在水中飞驰,波涛汹涌,激荡着落星湾。
注释:¹楼船:有楼的大船。古代多用作战船。亦代指水军。²落星湾:即鄱阳湖西北之彭蠡湾,传说有星坠此,故又名落星湾。
此曲不可奏,三军鬓成斑。
此曲不可奏,三军¹(bìn)成斑。
译文:我这一曲悲歌,就暂停到这里,再奏下去的话,三军将士的头发都要白了。
注释:¹三军:古制天子置六军,诸侯置屯军。又称军置上、中、下三军,或步,车、骑三军。后为军队通称。

  诗开始四句,诗人概写了当时的战局。“胡风”即北风,这里暗指安史叛军的嚣张气焰,因安史都是胡人。当时安史军正盘据鲁阳(今河南鲁山),一个“拥”字,既见到叛军的嚣张,又见到乱军乌合之状,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憎恶之情。“照海雪”,可见吴兵军容严整,威风凛凛的气势。然而,当时的唐军实在不会有这样的士气,这不过是诗人的一种主观愿望。“西讨何时还”,乍看有些突兀,使人气馁,但却真实地道出了当时的战局形势和诗人对此难以隐藏的忧虑,暗示出未来的牺牲是巨大的。这一感情上的转折正是下文的引出和过渡。

  以下八句里,诗人把满腹的哀怨和悲苦都倾注在别离场景的抒写上,这是诗人感情的一个方面。“半渡”二字说明有的征人已登船启航,还有不少征人仍在岸上依依不舍地与家人做最后的诀别。征人们一步一回头,一步一哀伤的惨痛情景感天动地,使得天地昏黄,惨淡无光。母子别离最动情,最伤感,况且母已老,读者如同见到这位白发苍苍,泪眼龙钟的老人家,拄着拐杖颤颤微微,执手牵衣地送子远征,她深知子一去,难生还,所以她“呼天野草间”,匍匐在草地上,向上天控诉着人间的种种不平,向大地哭诉着自己命运的悲苦。然而,此时,她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老人家的晚年恐怕无以为生。母子分离最典型,那些夫妻和兄弟之间的别离也是这样。读者似乎听到野草间震天的哭声,如同见到那双双泪眼在做最后的远远一望。征人们已上船,他们所骑之马围着旌旗悲哀嘶鸣,好像它们也知留恋故土。马犹如此,人何以堪。表面上在写马,实际上是对上面写人场面的有力衬托和补充。“白杨秋月苦,早落豫章山”,以白杨叶落进一步渲染了上面已经很悲苦的气氛。这一层的写作顺序是先写人,再写马,后写树,表面上步步退,实际上收到了步步深入的效果,构成一幅目不忍睹的悲惨画面,奏出一曲耳不忍闻的凄凉乐章,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诗人对苦难中的人民深切的同情。

  下面六句表达了诗人感情的另一面:即对多灾多难的祖国赤诚之心和深情的爱恋。诗人转换为征人自述的形式,表现出征兵们慷慨壮烈,为国平叛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这个新征的士兵显然不是诗人理想中的抗敌英雄,他生于盛世,是个不习弓矢的下层农民。从这一现象既可知兵员的匮缺,又可见诗人对现实的不满,还表达出了人民毅然从军平叛的热切心情和巨大的承受力。这些只懂农事耕耘的士兵有着强烈的为国献身精神,他们“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这激越的誓言出自征人之口,也表达了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激情。这些征人虽武艺不强,但他们勇于为国捐驱的精诚之心定能感化顽石,像汉代飞将军李广那样箭入石中。这样的军队不怕任何艰难牺牲,定能为国平叛,为民立功。当然,这些慷慨之词只是诗人的良好愿望和对这些应征子弟的勉励。

  最后四句总括全诗。“楼船若鲸飞,波荡落星湾。”遥应“吴兵照海雪”句,写出了唐军的威武雄壮,同时又笼括第三层六句,唐军船队满载着士兵和他们的豪情壮志,浩浩荡荡直奔落星湾(今鄱阳湖西北),再入长江而去。“此曲不可奏,三军发成斑。”诗人一转慷慨豪壮的格调,全诗在凄惨、悲凉的气氛中结束。这二句遥应“西征何时还”句,笼括第二层八句。诗人又回到了现实中伤心别离的场面。《豫章行》古曲专写别离之苦,此时不可再奏这样的曲子了,不然士兵们定会更加触动思乡之情,在悲苦欲绝中鬓发皆白。

  总括全诗,人们突出地感到诗人矛盾的心理。他一方面对战乱给百姓造成的苦难深表同情,一洒忧民之泪;另一方面他又鼓励征人顾全大局,支持平叛战争,大抒忧国之情。这种极其痛苦的矛盾心情构成了全诗凄惨与慷慨,沉痛与激昂交织在一起的格调,这与杜甫“三吏”、“三别”的忧国忧民的情调极其相似。与这种格调相配合,这首诗形成了抑扬顿挫的结构特点。中间十四句先抑后扬,最后四句先扬后抑,以抑煞尾,这种错落有致的结构与诗人的情绪吻合在一起。

  李白是一位以抒情见长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把大千世界的风貌和纷杂社会的现实熔铸在他所抒发的主观感情世界中,这是李白诗反映现实的主要方法和特征。然而,李白诗的风格是多彩的,绝非仅限于此。在他的诗歌中确有一部分像《豫章行》这样直接反映现实,评论现实的不朽之作,尤其是晚年,他目睹了安史之乱,并身陷圄,境况大不如前。此时,他对现实社会有了更真切、更冷静的认识,于是,他的作品便从对自己身世的忧愤转为对国事与民生的深深忧虑。这一时期,李白写下了许多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作。像《豫章行》这样的现实主义杰作甚至可以和杜甫的现实主义名作相媲美。

  李白身在豫章写《豫章行》十分巧妙。《豫章行》古辞专写别离之苦,后人利用这一古辞也没有超出这个范围。李白《豫章行》,就内容来说,同样也写别离之苦,就形式来说,也有一些与古辞相吻合的句子,但是,李白却冲破了前人“皆伤离别,言寿短景驰,容华不久”(见《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的狭小天地,赋于诗歌充实的社会内容,写出了如此深刻的现实主义杰作。无论是在思想内容的深度上,还是在表现力的厚度上都超过了前人所有的《豫章行》。这正是对汉魏以来“借古乐写时事”(沈德潜《古诗源》卷五)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以浪漫主义著称的伟大诗人李白来说,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94-197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
秦中¹花鸟已应阑²,塞外风沙犹自寒。
译文:关内此时应该已是暮春时节,可是塞外仍然是大风凛冽、尘沙满天,冷酷严寒。
注释:¹秦中: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²阑:尽。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
夜听胡笳(jiā)¹折杨柳²,教人意气³忆长安
译文:夜晚听着凄凉的胡笳曲《折杨柳》,让人的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注释:¹胡笳: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的一种类似笛子的乐器,其声悲凉。²折杨柳:乐府曲辞,属《横吹曲》,多描写伤春和别离之意。³意气:情意。一作“气尽”。⁴长安:这里代指故乡。

  这首一首边塞诗,写边关将士夜闻笳声而触动思乡之情。万里别家,多年不归,有时不免思乡,无论是见景还是听声,都容易勾起悠悠的乡思。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写战士们在边关忍受苦寒,恨春风不度,转而思念起故乡明媚、灿烂的春色、春光来。

  “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极力渲染出了一种思乡的氛围:寒冷的夜晚万籁俱寂,而笳声的响起更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并且悲凉的笳声吹奏的偏又是让人伤怀别离的《折杨柳》,悠悠的笳声在夜空回荡,教战士们的思乡之意更加浓厚。

  这首诗抓住了边塞风光景物的一些特点,借其严寒春迟及胡笳声声来写战士们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边关将士的生活状况。诗风苍凉悲壮,但并不低沉,以侠骨柔情为壮士之声,这仍然是盛唐气象的回响。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61-62页

liángzhōuèrshǒu ·èr

wánghàn tángdài 

qínzhōnghuāniǎoyīnglán sàiwàifēngshāyóuhán 
tīngjiāzhéyángliǔ jiàorénchángān 

汀洲白蘋草,柳恽乘马归。
汀洲白蘋(píng)¹草,柳恽乘马归。
译文:水中小洲上的白蘋青翠茂密,唐朝宰相柳恽正骑马归来。
注释:追和:两人或两人以上用同一题目或同一韵部做诗,称为唱和。¹白蘋:水草名,叶正四方,根生水底,叶敷水上,五月有花,白色。蘋同“苹”聚。
江头樝树香,岸上蝴蝶飞。
江头樝(zhā)¹香,岸上蝴蝶飞。
译文:江岸上的山楂树散发出阵阵清香,岸上蝴蝶成群结队翩翩而飞。
注释:¹樝树:山楂树,高五六尺,其果圆,似梨而酸。樝同“楂”。一作“栌树”。
酒杯箬叶露,玉轸蜀桐虚。
酒杯箬(ruò)叶露¹,玉轸(zhěn)²蜀桐³
译文:接一酒杯箬竹叶露当酒相祭,弹一曲高雅的曲子送给他听。
注释:¹箬叶露:即箬下酒,湖州箬溪水所酿酒味醇美,俗称箬下酒。²玉轸:琴上系弦子的柱轴,华丽者以玉为之。³蜀桐:古称以益州白桐为琴瑟者必名器,这里泛指琴体。⁴虚:琴身中空,故曰虚。
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
朱楼通水陌,沙暖¹一双鱼²
译文:红楼边一条小路通向水边,暧水的沙滩边一对鱼儿游来游去。
注释:¹沙暖:喻居处安适。²双鱼:喻一对夫妻。

  这首诗是追和南北朝时的柳恽的《江南曲》而作,诗承接柳恽《江南曲》意,重在写离别后的欢聚之情。首联描写汀洲上的白苹,颔联描写江边、岸上的优美景色,颈联表达对柳恽的敬意,尾联描写水中鱼儿竞游。这首诗句法和格调都模仿了柳诗所用的齐梁体,李贺以清新的笔调写夫妇相聚时的即景。其中尾联采用暗喻的手法,以双鱼比喻夫妻感情和睦。

  “汀洲白蘋草,柳恽乘马归。”选取特有的景物“汀洲”、“白蘋”,既写出家乡的温暖,又道出柳恽回乡的欢快心情,同时表达出物是人非、柳恽仙去之意。

  “江头楂树香,岸上蝴蝶飞。”描写江边、岸上的优美景色,以“楂树香”调动嗅觉,“蝴蝶飞”调动视觉,一静一动,渲染了家乡的可爱。

  “酒杯若叶露,玉轸蜀桐虚。”写夫妻团聚后的欢乐和恩爱,一边畅饮家乡的美酒,一边弹着古琴,使相聚充满了诗情画意。

  “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 ”描写水中鱼儿竞游,暗喻柳恽生命虽去,精神犹存。

  柳恽的《江南曲》写男女相思之情,李贺的追和诗“柳恽乘马归”应之,将笔墨落实到柳恽身上。柳诗写相思之苦,李贺写相聚时的欢乐。柳恽原诗为齐梁流行的艳体,李贺以清新的笔调写夫妇相聚时的即景。因之,所谓“追和”倒不如说是反其意而用之。

参考资料:
1、 李贺.李贺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3:21.
2、 常旭.新唐诗三百首:大唐诗人咏襄阳[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269.
界围汇湘曲,青壁环澄流。
界围汇湘曲¹,青壁环澄(chéng)流。
译文:界围岩和湘江的江畔相汇,青青的山壁,环绕着清澈的江水。
注释:¹曲:水畔。
悬泉粲成帘,罗注无时休。
悬泉粲(càn)¹成帘,罗注²无时休。
译文:悬挂着的泉水,形成一面鲜明的水帘,排列下流,没有停止的时候。
注释:¹粲:鲜明。²罗注:排列下流。
韵磬叩凝碧,锵锵彻岩幽。
韵磬(qìng)¹(kòu)²³,锵(qiāng)彻岩幽。
译文:水帘好比一面音调和谐的玉磬,敲声锵锵,响彻岩谷。
注释:¹韵磐:声音和谐的磬。²叩:敲击。³凝:比拟。⁴碧:青绿的美玉。⁵锵锵:象磬声,比喻水帘声。
丹霞冠其巅,想像凌虚游。
丹霞冠¹其巅(diān),想像凌²虚游。
译文:红霞笼罩在岩顶上,使我忽然想象升上天空游览的景况。
注释:¹冠:笼罩。²凌:升上。虚:天空。
灵境不可状,鬼工谅难求。
灵境不可状,鬼工谅难求。
译文:奇妙的境界,简直不可形容,即使是神鬼的工力,谅必也难造成。
忽如朝玉皇,天冕垂前旒。
忽如朝玉皇,天冕¹垂前旒(liú)²
译文:忽然好像朝见玉皇,只见他的皇冠前面,垂着一排玉串。
注释:¹冕:古代帝薯的帽子。²旒:冕冠前后悬垂的玉串。
楚臣昔南逐,有意仍丹丘。
楚臣¹昔南逐,有意仍²丹丘³
译文:昔时屈原被逐南来,他有意依恋神仙之地,不思回国。
注释:¹楚臣:指屈原。²仍:依恋。³丹丘:神话中神仙之地。
今我始北旋,新诏释缧囚。
今我始北旋,新诏释缧(léi)¹囚。
译文:如今我幸获新诏释放,开始北归。
注释:¹缧:拘系犯人的大绳,这里指罪犯。
采真诚眷恋,许国无淹留。
采真¹诚眷恋,许国无淹留²
译文:在这里任情遨游,固然值得留恋,但我以身许国,必须迅速回朝效力,不容停留。
注释:¹采真:《庄子·天运》曰,古者谓是采真之游。成玄英疏:“谓是神采真实而无假伪,逍遥任适而随化遨游也。”²淹留:停留。
再来寄幽梦,遗贮催行舟。
再来寄幽梦,遗贮(zhù)¹催行舟。
译文:再来游玩,只有寄托在梦境了,行前站立良久,乘舟离去。
注释:¹遗贮:临行前久立。

  该诗是一首描述界围岩的风光的诗,全诗突出了界围岩的瀑布风光。其景象气象万千,奇丽无比,想象丰富,感情直抒胸臆。

  首先是开头四句,简单勾勒出界围岩的地理特征。“界围汇湘曲"凸显出湘江在这里盘旋不止,”青壁环澄流“则表明了碧水环绕青崖的美景。而后以“悬泉粲成帘,罗注无时休”,重点点出瀑布下注连绵不断,波澜壮阔的特点。

  接着则是描写瀑布的飞流之声,”韵磬叩凝碧,锵锵彻岩幽“两句声色俱备,水流声像磬玉相叩在碧潭,其锵锵的清脆之声响彻幽岩,清脆悦耳。斟酌该句,可见字词贴切。如“碧”而谓之“凝”,“凝碧”又冠以“叩”,而叩击碧玉般青石之声乃为“磬”音,此磬之“韵”清远激越,这是多种力量的聚合,其中又极力突出了个“叩”字,从而令人于听觉感受中去领略那瀑布与岩石撞击发出的音响。”丹霞冠其巅,想像凌虚游“,则是描写红色的云霞如冠帽戴在山顶,令人想飞上青天,凌虚游历。

  以上八句之景物描写实为佳句,却同时也为铺垫也,目的正是为了引出下方的诗句,以求得产生惊人的艺术效果。

  “灵境不可状,鬼工谅难求。忽如朝玉皇,天冕垂前旒”。许多名家正是将目光投向此句,这四句“骨力傲岸,撑柱全篇”,”忽如朝玉皇,天冕垂前旒“句正是将水帘比做玉皇的天冕前挂下来的流苏,“体物极工”。又以简单的一句”鬼工谅难求“来凸显出其景物的难以细述的美妙,其比喻贴切,简洁且形象。仔细想来,作者在此之前已作了若干铺垫,先写水帘之整体形貌,继写其成帘罗注之状,次写其叩石如磬般的声响,终写水帘上方云霞环绕之景观,而后才以“忽如”二字,于灵光一闪间将之与玉皇所戴冠冕前下垂的玉串联系起来,惊警动人,让人不禁拍案叫绝。

  惊句过后,则是发散想象,思及自身,有感而发。”采真诚眷恋,许国无淹留“,诗人联系了自己的遭遇,遥想当年像楚臣屈原一样被放逐到南方,曾有意要学仙成道。如今诗人却和屈子不可相提并论,如今即将是要回到北方去,皇上的诏书解除了羁绊和拘囚。因此诗人对采真求仙的眷恋,被以身为国的理想抱负所代替。于是以略带怅然的一句”再来寄幽梦,遗贮催行舟“来描写自身。即将返回长安,只好以幽幽的梦境相寄托,行舟既然催促,便唯有乘舟远去。该句虽是带有离别的伤感色彩,然联系诗人背景和句末的语气,仍可清晰看出,诗人大部分心情依旧是愉悦的。

  此外,诗人在选词设色上颇费经营,如“青壁"、“澄流”、“粲成帘”、“彻岩幽”、“凝碧”、“丹霞”,可以说是五色杂陈,而读来不觉繁乱,盖因其整体色调倾向于清寒一路,由此形成了气氛肃穆、境界幽寂的诗境。迸一步看,全诗避免偶句,以单句直行,从而产生一种劲气直达的力感。孙月峰评论说:“写景如谢,然多用单语,觉骨力更胜。“(《评点柳柳州集》卷四十二)讲的就是这种情况。

参考资料:
1、 吴文治,谢汉强,王春庭等.《柳宗元大辞典》.合肥市:黄山书社,2004.10:128
2、 尚永亮.《柳宗元集》.南京市:凤凰出版社,2007.09:49-5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