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华飞抱露华垂,一种幽香异水湄。尊重不为儿女狎,孤芳空有圣贤知。
云华飞抱露华垂,一种幽香异水湄。尊重不为儿女狎,孤芳空有圣贤知。
纱窗月落成佳梦,粉壁琴悬隐妙词。何用栽培畏风雨,笑他凡卉几扶持。
纱窗月落成佳梦,粉壁琴悬隐妙词。何用栽培畏风雨,笑他凡卉几扶持。

fēnglán--liángzhuàng

yúnhuáfēibàohuáchuízhǒngyōuxiāngshuǐméizūnzhòngwèiérxiáfāngkōngyǒushèngxiánzhī

shāchuāngyuèluòchéngjiāmèngfěnqínxuányǐnmiàoyòngzāipéiwèifēngxiàofánhuìchí

梁以壮

梁以壮

梁以壮(一六○七─?),字又深,号芙汀居士。番禺人。以壮祖在明朝历有宦声,夙有家学。以壮年十一负文字之名,弱冠即有著述,后曾出岭游历。著有全集二十六卷,《兰扃前集》为其另行编选。 ▶ 2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劫火何曾燎一尘?侧身人海又翻新。闲拈寸砚磨砻世,醉折繁花点勘春。
劫火何曾燎(liáo)一尘¹?侧身人海又翻新²。闲拈寸砚磨砻(lóng)³,醉折繁花点勘(kān)
译文:劫火哪里曾燎掉一粒微尘?我在人海戒慎立身岁月又翻新。闲时以磨墨写作消磨时间,醉中折繁花识别领略春天。
注释:即事:作者奏劾李鸿章“丧心误国”,被陷罪罢官。这首词写在罢言之后,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作者不屈的品格。即事,迎新年即事。¹劫火何曾燎一尘:劫火,佛家语,指世界毁灭时出现的大火,后泛指大灾难,这里指当时的战乱和朝廷的恶势力。一尘,一粒微尘之意,作者自比。²侧身人海又翻新:侧身人海,在人海中戒慎立身,语出黄景仁《都门秋思》中“侧身人海叹栖迟”句。翻新,翻新岁月,指新年来临。³闲拈寸砚磨砻世:砻,磨。闲暇时用砚磨墨消磨时间。⁴醉折繁花点勘春:点勘,校勘,这里是识别领略之意。
闻柝夜,警鸡晨。重重宿雾锁重闉。堆盘买得迎年菜,但喜红椒一味辛。
闻柝(tuò)¹,警鸡晨²。重重宿雾锁重闉(yīn)³。堆盘买得迎年菜,但喜红椒一味辛。
译文:晚上睡觉注意听警盗的柝声,晨鸡一叫便像祖逖惊醒起舞,只见重重隔夜雾封锁重重城门。盘中堆放着买来的迎年菜,只喜欢红辣椒的味道辣辛。
注释:¹闻柝夜:柝,晚上警盗的用具。²警鸡晨:即闻鸡起舞,是说作者仍关心国家大事。³重重宿雾锁重闉:宿雾,隔夜的雾。闉,古代城门外层的曲城。重闉,城外曲城的重门,也泛指城门。这里暗指皇宫。

  甲午战争时期,身居军政枢要的李鸿章只求苟且身计,畏葸懦怯,战机屡误。极力主战,生性抗直的文廷式上疏弹劾。这自然遭到前者的嫉恨,被陷罪削职。这首词即作于罢官之后。词通过迎接新年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斗争,表现了自己艰难的处境和不屈的品性。

  开篇借佛家语,以反问起: “劫火何曾燎一尘?”“劫火”,佛家指世界毁灭时的大火,后一般用为乱世灾难。这里有指当时战乱和朝中恶势力双重意思。“一尘”,味词意当以一粒微尘自喻。作者以“何曾”诘问,显示自己遭劫不灭,即不屈服于朝廷恶势力的迫害。若引道家语,解“一尘”为一世亦通,但联系下句“侧身人海”,似取前说为妥。“侧身人海”是说在人多处戒慎立身,出黄景仁《都门愁思》“侧身人海叹栖迟”句。这里写出削职后栖隐人群的处境,正与上句“一尘”相应。“翻新”,岁月翻新,指新春到来,点题目“即事”。“翻新”前着一“又”字,非惟状时光迅速,也表示,年虽翻新,而故我仍在,禀性依然的意思。这句从上句转出,以艰险处境中身志不屈作为对“劫火何曾燎一尘”的回答。下两句具体写削职后赋闲的生活状况; “闲拈寸砚磨砻世”,“磨”与“砻”皆为磨碎物品的用具,全句谓在磨墨写作中消闲时间; “醉折繁花点勘春”,“点勘”,校勘,谓折取繁花来识别领略春天的到来。上句“闲拈”,悠闲之中透着才志不获所用的怨愤,故下句接以“醉折”,是以酒浇愁的意思。两句一递一进,表层的放达自适,正深掩着被迫害处境的悲慨。对文廷式这样一个正统儒士来说,“进亦忧,退亦忧”,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雄心抱负无论如何是掩饰不住的,下片“闻柝夜,警鸡晨”便道出了“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柝”,夜间警盗之具,“闻柝夜”是说夜间睡不着觉,警觉地听着外面柝的敲击声; “警鸡晨”,用刘琨、祖逖二人闻鸡起舞的典故。两句表明虽家居赋闲,但时刻关心国事,随时准备着为国效力。然而现实情况怎样呢? “重重宿雾锁重闉”。 “重重宿雾” ,比喻朝廷恶势力的强大; “闉”, 城内重门,指皇宫。皇帝被众多的奸佞之臣包围着,自己纵有雄心壮志,也无计上达天听,出而为国效力。这句写出当时黑暗的政治局势,表现了作者“有怀投笔,无路请缨”的悲哀。尽管如此,他也决不准备向恶势力妥协,末两句“堆盘买得迎年菜,但喜红椒一味辛”,回扣迎新年即事的主题。他在众多的年菜之中格外喜欢红椒的辛辣,当然不仅指食味所好,而是以之自况抗直不曲的性格,表明要一如既往地坚守自己的品性节操。末句借物喻志,新警醒目。

  这首词截取迎接新春的片断,在时事国难背景上寄写身世遭际,题作“即事”,实为言志。词看去闲散淡宕,却处处绵里藏针,孤傲不驯。风格峭拔,高韵独标。

参考资料:
1、 品诗文网

zhètiān ·shì

wéntíngshì qīngdài 

jiéhuǒcéngliáochén shēnrénhǎiyòufānxīn xiánniāncùnyànlóngshì zuìzhéfánhuādiǎnkānchūn 
wéntuò jǐngchén chóngchóng宿suǒchóngyīn duīpánmǎiyíngniáncài dànhóngjiāowèixīn 
幼卿少与表兄同研席,雅有文字之好。未笄,兄欲缔姻。父母以兄未禄,难其请,遂适武弁。明年,兄登甲科,职教洮房,而良人统兵陕右,相与邂逅于此。兄鞭马略不相顾,岂前憾未平耶。因作浪淘沙以寄情云。
幼卿少与表兄同研席¹,雅²有文字之好。未笄(jī)³,兄欲缔(dì)。父母以兄未禄,难其请,遂适武弁(biàn)。明年,兄登甲科¹⁰,职教¹¹洮房¹²,而良人¹³统兵陕右¹⁴,相与邂(xiè)(hòu)¹⁵于此。兄鞭马略不相顾,岂前憾¹⁶未平耶。因作浪淘沙以寄情云。
译文:幼卿自小时与表兄一起同窗学习,平素喜欢写些诗词文字。快到及笄之年时,表兄欲与幼卿结为连理,前来提亲却被父母以未取得功名为由一口回绝,并将幼卿许配给一个武将。第二年,表兄高中前三甲,去洮房(今甘肃境内)担任职务,而幼卿相公在陕西统兵领将,不期与表兄重逢于驿站。但表兄鞭马向前并未多看幼卿一眼,应是因当时求亲未成而对幼卿耿耿于怀吧。因此作《浪淘沙》以寄托这段情思。
注释:《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¹同砚席:一起读书的意思。²雅:很。此句说,共同学习中产生了感情。³未笄:未成年。笄:簪子,古代用来插住挽起的发髻。“及笄”特指女子可以盘发插笄的年龄,即成年。⁴缔姻:定婚。⁵父母:《全宋词》作“父兄”。《能改斋漫录)作“父母”。据以径改。⁶未禄:未得官禄。指未做官。⁷难:拒绝。⁸适:嫁,嫁给。⁹武弁:军人,武夫。《能改斋漫录》“武弁”后有“公”字。¹⁰甲科:进士的代称。唐代进士分甲乙两科。¹¹职教:作管理教学的官职。¹²洮房:疑指湖北房州(今房县)。¹³良人:丈夫。¹⁴陕右:陕西西部。¹⁵邂逅 :偶然相遇。¹⁶前憾:指以前求婚父母不许一事。憾:心中不满。
目送楚云空,前事无踪。漫留遗恨锁眉峰。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
目送楚云¹空,前事无踪。漫留遗恨锁眉峰。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
译文:轻盈的云絮,飘逝在楚天的远空,往事就如那浮云散去,无影无踪。徒自留下深探憾恨锁藏在微蹙的眉峰。自是荷花开得晚,负了柔情荡溢的春风。
注释:¹楚云:南方的云。这里暗用巫山神女的典故。双关义指眼见从前的情意化为乌有。
客馆叹飘蓬,聚散匆匆。扬鞭那忍骤花骢。望断斜阳人不见,满袖啼红。
客馆叹飘蓬¹,聚散匆匆。扬鞭那忍骤²花骢(cōng)³。望断斜阳人不见,满袖啼红
译文:没有想到在这驿馆与他邂逅相逢,叹人生恰如飘蓬聚匆匆,散也匆匆。那一鞭骤然扬起怎忍心抽打花骢。凝望他飞驰的身影远远消逝在片斜阳暮色中,不由双泪泣落衣袖染成斑斑点点如血渍的黯红。
注释:¹飘蓬:飞蓬,秋后枯萎断根,随风飞旋的一种草。²骤:马奔驰。³花骢:玉花骢。青白相间的马。唐太宗“八骏”中有玉花骢。此句意思是,你怎么能忍心扬鞭打马,让玉花骢急骤奔驰匆匆离去呢?⁴啼红:啼哭的泪。

  这首词上片写“目送楚云”,下片又曰“望断斜阳”,显然全篇笔墨集中在写两个有情人驿馆不期而遇又倏然而别的动人一幕。“目送楚云空,前事无踪”,经年不见的表兄,突然出现在眼前,勾起自己多少相思恨。可是人在眼前,却不能对他面诉衷情;顷刻间情人鞭马而去,又只好忍看他匆匆离去,徒然远远地“目送楚云”,心中凄楚难言。“楚云”,似说漂泊的行人如浮云般远去,又何尝不是暗示往昔的一段恋情,云雨巫山枉断肠。一个“空”字,多少怅惘,大有往事不堪回首之慨。

  紧接“目送楚云空”一句,抒情女主人公仿佛发出一声轻轻叹息:“前事无踪”。“前事“,自是指她“少与表兄同砚席,雅有文字之好”那段美好的时光,然而,往事已如云烟般地永远消失了。当然,如果真的彻底消失得渺无踪迹,倒也干净;可是,却又偏在自己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终身遗恨。“漫留遗恨锁眉峰”,空有遗恨,不能明言,又难以排遣,于是她转而自怨自艾,归咎于命运:“自是荷花开较晚,孤负东风”,可怜的荷花,你不在春天开放,偏要迟迟等到夏季,孤负了东风的深情,现在只好独自默默地吞咽下这人生的苦果了。荷花的比喻,当是指自己年尚未笄、兄欲缔姻这件事了。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父母以兄未禄,难其请”,这一点幼卿当然是很清楚,然而,作为封建时代的妇女,不便责怪父母,所以,她吞吞吐吐隐约其辞。

  上片由“目送楚云”引出对往事的回忆,下片便着重写这次重逢的悲恸。“客馆叹飘蓬,聚散匆匆”,在幼卿看来,人生就像随风飘的蓬草,不曾想到两个离别经年的恋人,会突然在这他乡驿馆见面。相见却又立刻相别,人生的离合、聚散,如此匆匆。

  于是词人便推出这短暂的扣人心弦的一幕:“扬鞭那忍骤花骢。”这一幕也就是《能改斋漫录》记述的情景:二人“相与邂逅于此,兄鞭马,略不相顾,岂前憾未平耶”。可以想见,此情此景,从悲剧主人公眼里望去,更是心如刀剜。她怪他给马儿狠狠的那一鞭,太无情了,忽地拉开了两人的距离,他骑着的花骢马飞奔而去,他怎么忍心匆匆离开,也不多看自己一眼。然而,她心里又何尝不明白:在这一刹那间,他内心翻腾何等剧烈的痛苦,正因为他前时欲缔姻未成,对她有误解,有怨气,所谓“前憾未平”,才给马儿狠狠一鞭,这狠狠一鞭,看似无情却是有情。

  这一鞭,在悲剧女主人公心里是永远难忘的,它象征着心爱的人永远地离去;它象征着美好的恋情如昙花一现,永远幻灭;它象征着无可弥补的千古遗恨。“扬鞭”这一句写出了特定情境中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刻画出悲剧主人公内心感情的剧烈矛盾和痛苦,是十分难得的传神妙笔。而这种传神之笔来源于生活本身,因而更为真切动人。

  表兄远远去了,她还痴痴望着,看他远去的身影,越来越远,越来越小,终于消失,而她还在痴痴地望着,直到“望断斜阳”。显然,少女时期最初的恋情未遂将使她抱恨终身,在今后的岁月中,她或许将朝朝暮暮凭栏“目送楚云”、“望断斜阳”。而这种痛苦又只能永远埋藏在心灵的最深层,于无人处偷偷饮泣,以至于“满袖啼红”,此恨绵绵无尽期也。

  这首词不同于一般文人词,它是闺阁女子自抒衷曲,感情真挚,不事雕琢。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缪钺,叶嘉莹,周汝昌,俞平伯,施蛰存.《唐宋词鉴赏辞典 唐、五代、北宋 下》: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6.01:1327-1328页

làngtáoshā··sòngchǔyúnkōng--yòuqīng

yòuqīngshǎobiǎoxiōngtóngyányǒuwénzhīhǎowèixiōngyīnxiōngwèinánqǐngsuìshìbiànmíngniánxiōngdēngjiǎzhíjiàotáofángérliángréntǒngbīngshǎnyòuxiāngxièhòuxiōngbiānlüèxiāngqiánhànwèipíngyīnzuòlàngtáoshāqíngyún

sòngchǔyúnkōngqiánshìzōngmànliúhènsuǒméifēngshìhuākāijiàowǎndōngfēng

guǎntànpiāopéngsàncōngcōngyángbiānrěnzhòuhuācōngwàngduànxiéyángrénjiànmǎnxiùhóng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淡泊 一作:澹泊;淫慢 一作:慆慢;治性 一作:冶性) 
¹君子²之行³,静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¹⁰,非宁静¹¹无以致远¹²。夫(fú)学须静也,才¹³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¹⁴,非志无以成¹⁵学。淫(yín)¹⁶则不能励精¹⁷,险躁(zào)¹⁸则不能治性¹⁹。年与时驰²⁰,意与日去²¹,遂²²成枯落²³,多不接世²⁴,悲守穷庐²⁵,将复何及²⁶! (淡泊 一作:澹泊;淫慢 一作:慆慢;治性 一作:冶性)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品德。不恬淡寡欲就无法使(自己的)志向明确,不清静寡欲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气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像黄叶一样)枯老衰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困守在自己破败的房子里,那时再悔恨难道还来得及吗?
注释:诫:警告,劝人警惕。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¹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²君子:品德高尚的人。³行:指操守、品德、品行。⁴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⁵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⁶修身:修养身心。⁷养德:培养品德。⁸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⁹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¹⁰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¹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¹²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¹³才:才干。¹⁴广才:增长才干。广:增长。¹⁵成:达成,成就。¹⁶淫慢:放纵懈怠。淫:放纵。慢:懈怠。¹⁷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¹⁸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¹⁹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²⁰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飞快逝去。与:跟随。驰:疾行,指飞速逝去。²¹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日:时间。去:消逝,逝去。²²遂:最终。²³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²⁴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²⁵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²⁶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还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参考资料:
1、 刘琦 编著 .历代小品文名篇赏析 .长春 :吉林文艺出版社 ,2011 :88-89 .

jièshū

zhūliàng liǎnghàn 

    jūnzhīxíng jìngxiūshēn jiǎnyǎng fēidànmíngzhì fēiníngjìngzhìyuǎn xuéjìng cáixué fēixuéguǎng广cái fēizhìchéngxué yínmànnéngjīng xiǎnzàonéngzhìxìng niánshíchí  suìchéngluò duōjiēshì bēishǒuqióng jiāng  (dànzuò dàn yínmànzuò tāomàn zhìxìngzuò xìng 
蓦地飞仙降碧空,云车双辆挈灵童。
(mò)¹飞仙²降碧空,云车³双辆挈(qiè)灵童
译文:麦女士战乱中夫妻失散忧心忡忡,她突然像仙女般降自天空,犹如乘驾两辆云车翩翩而来,还携带着稚弱无知的仙童。
注释:蓬子:即姚蓬子(1905-1969),浙江诸暨人,当时为“左联”成员。¹蓦地:突然。²飞仙:戏指穆木天的妻子麦广德。³云车:仙人所乘的车。⁴挈:携带。⁵灵童:仙童,戏称麦广德的儿子。
可怜蓬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
可怜蓬子非天子¹,逃去逃来吸北风²
译文:可惜只见到见难不济的姚蓬子,她到姚家寻夫无着只是一场空,只好仍在上海洋场上找来找去,饥寒交迫奔命在战乱之中。
注释:¹天子:指古代神话中驾八骏西游的穆天子,即周穆王。此是对穆木天的戏称。²吸北风:口语,形容挨冻受冷的样子。

  诗篇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作者鲁迅以戏谑的笔法,把麦氏描绘成乘云车的“飞仙”,突然降临,而且携着“灵童”。构成“蓦地飞仙降碧空,云车双辆挈灵童”的奇异境界。这两句诗,描绘的是麦氏为寻丈夫,突然出现在姚蓬子家的情景。因她是从碧空突然而降的飞仙,所以所带之子,也便为“灵童”。这是取前后形象的一致性,其戏谑的因素也就由此而生。

  然而主要的戏谑之笔,还在后两句:“可怜蓬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后两句诗是说,麦氏为寻丈夫穆木天突然来到姚蓬子家,可怜的是这里并没有穆木天,只有姚蓬子,所以还得迎风东奔西逃再去寻找。这是诗篇的本意,但是作者却采取了夸张的写法,使之更增加一层趣味。这里的“天子”是用了《穆天子传》中驾八骏之车往昆仑山会西王母的周天子周穆王的故事。由于麦氏要寻的丈夫是“穆木天”,既同于穆王的穆字,又有“天子”的“天”字,就构成了“天子”。“可怜蓬子非天子”两个“子”字恰好相对,中间加一“非”字自然成章,又合事实,遂成自然佳句。

  “逃去逃来吸北风”,解释不一,有说是写蓬子,有说是写麦氏。据锡金先生所说当时的情景,应是写麦氏。锡金说,当时的情况是,麦德广到了姚蓬子家以后,不见穆木天,盲然无措,无处投奔,于是向姚蓬子提出请求,暂住他家,一面再去寻找丈夫。但是姚蓬子没有答应,说他自己还要出去借宿,不能留人。结果麦氏只好再出去奔走,所以才有“逃去逃来吸北风”的描写。这是合乎情理的。但是由于诗句是概括的语言,“可怜蓬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顺读下去,似乎“逃去逃来”句的主语是姚蓬子,所以便生歧义。而当时姚蓬子也确有为避战火出去借宿的事。由此歧义,便又引起对“吸北风”的解释。从麦氏来说,找不到穆木天,又不能在姚蓬子家留宿,必然还要出去奔波,在“逃去逃来”之中,自然要喝风了。但从姚蓬子来说,他的外逃借宿也会喝风,况且姚蓬子又长了一对朝天的鼻孔,岂不更要吸风。而从事件本身和整个诗意来看,主要写的是麦德广。诗篇从开始的“蓦地飞仙降碧空,云车双辆挈灵童”到最后的“可怜蓬子非天子,逃去逃来吸北风”,都是以麦氏为主体。诗题虽然是《赠蓬子》,但描写的事件和人物却不是姚蓬子。诗的第三句出现“蓬子”二字;在于说明此地只有蓬子,没有天子,而不是去直接写“蓬子”。因而最后“逃去逃来”句,也就与“蓬子”没有关系。

  这首诗虽为戏谑,却反映出“一·二八”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生活波荡。围绕这个事件,表现出上海闸北地区的惶乱和不安。

参考资料:
1、 张紫晨.鲁迅诗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192-194页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缭,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惭愧!惭愧!
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¹于几²上。白云左缭³,清江右洄,重(chóng)门洞开,林峦坌(bèn)。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洞愧!洞愧!
译文: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后就倚靠在几案上休息。左边白云缭绕,清澈的江水在右边回旋,树木和山峦从打开的门窗映入眼帘。当这时,我好像有什么想法实际上又没有什么思考,惬意地享受万物所拥有的一切。实在是洞愧呀!洞愧!
注释:¹倚:倚靠。²几:与案相对而言,是一种狭长面,下有足,常设于座侧,一边凭倚或搁置物件的家居。³缭:缭绕。⁴洄:水回旋而流,漩。⁵重门洞开,林峦坌入:意为树木山峦由门窗映入眼帘。⁶是:这。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