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许心情与众同,懒将颜色斗春红。即来王国繁华地,不损山林雅淡风。
漫许心情与众同,懒将颜色斗春红。即来王国繁华地,不损山林雅淡风。
入世似于谁寡合,媚人争笑汝难工。淩霜玉屑盟知己,一种清香岁晚中。
入世似于谁寡合,媚人争笑汝难工。淩霜玉屑盟知己,一种清香岁晚中。

dōuzhōngduìbái--liángzhuàng

mànxīnqíngzhòngtónglǎnjiāngyándòuchūnhóngláiwángguófánhuásǔnshānlíndànfēng

shìshìshuíguǎmèirénzhēngxiàonángōnglíngshuāngxièméngzhīzhǒngqīngxiāngsuìwǎnzhōng

梁以壮

梁以壮

梁以壮(一六○七─?),字又深,号芙汀居士。番禺人。以壮祖在明朝历有宦声,夙有家学。以壮年十一负文字之名,弱冠即有著述,后曾出岭游历。著有全集二十六卷,《兰扃前集》为其另行编选。 ▶ 223篇诗文

猜您喜欢
良夜灯光簇如豆。占好事、今宵有。酒罢歌阑人散后。琵琶轻放,语声低颤,灭烛来相就。
良夜灯光簇(cù)¹如豆。占好事、今宵有。酒罢歌阑人散后。琵琶轻放,语声低颤,灭烛来相就。
译文:美妙的夜晚灯火鲜红亮烈如红豆。这么旖旎的风致,只有今天晚上才有。饮完酒,唱完歌,人们都离开后,她宵宵放下琵琶,宵柔细语,吹灭蜡烛,来到我身旁与我接近。
注释:¹簇:聚拢在一块儿;聚集成一团。
玉体偎人情何厚。轻惜轻怜转唧𠺕。雨散云收眉儿皱。只愁彰露,那人知后。把我来僝僽。
玉体偎人情何厚。轻惜轻怜转唧𠺕。雨散云收眉儿皱。只愁彰露,那人知后。把我来僝(chán)(zhòu)¹
译文:美人曼妙的身姿如杨柳,容貌如玉。靠在我肩上情意浓厚,宵宵地翻转,蕴藉缠绵。如细雨斜风,如云开雾散的景致过后,她蛾眉颦蹙。愁苦显现。要是知道我离开,她一定会嗔怪我。
注释:¹僝僽:埋怨。
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判教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残灯风灭炉烟¹冷,相伴唯孤影。判²教狼藉(jí)醉清樽(zūn)³,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译文:冷风吹灭了香炉中的残烟,燃尽的烛灰早已不再温热,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孤单的影子。我情愿喝得酩酊大醉,借着醇酒来麻醉自己,大声质问苍天谁是这世间清醒不醉之人。
注释:¹炉烟:熏炉或香炉之烟。²判:情愿、甘愿、不惜之意。³清樽:酒器,借指清醇之酒。⁴醒眼:清醒之眼光。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
难逢易散花间酒¹,饮罢空搔(sāo)²。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³
译文:为何能与知己畅饮的盛宴总是相逢难,离别易,而人去宴散后,只能对着满桌的空杯搔首长叹。闲愁萦怀,难以派遣,我还是用美酒和梦乡来逃避它吧。但只怕醒来之后,满腔的愁思就会让我又一次来到酒杯的面前。
注释:¹花间酒:谓美景良辰时之酒宴。²搔首:以手搔头。焦急或有所思貌。³樽前:酒樽之前。

  词首第一句以冷风、残烟、烛灰、孤影交织而成一幅孤寂凄凉的室内独居图景。“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惟孤影”,冷风吹灭了香炉中的残烟,燃尽的烛灰早已不再温热;陪伴他的,只有孤单的影子。他既是自感忧愁如此,漫漫长夜该如何打发。

  词的第二句写词人无法派遣忧愁,只能通过借酒来消愁。“判教狼藉醉清樽”,即是说我情愿喝得酩酊大醉,借着醇酒来麻醉自己。“判教”、“狼藉”,都是决绝之语,感情色彩极为强烈,说明词人愁痛深入骨髓。否则他也不会大声质问苍天,问谁是这世间清醒不醉之人。“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出自《楚辞-渔夫》:“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句质问,似也点明了词人满腔郁闷忧愁的原因。

  词的第三句写借酒消愁、时光短暂。“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为何能与知己畅饮的盛宴总是相逢难、离别易,而人去宴散后,只能对着满桌的空杯搔首长叹。“空搔首”写出了词人对人生的感慨、对离别的无可奈何。

  词的尾句写出了虽然借酒消愁,但担心醒时又会继续喝酒的心理。“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既然闲愁萦怀,难以派遣,词人只能用美酒和梦乡来逃避它。但词人又害怕醒来之后,满腔的愁思就会让他又一次来到酒杯的面前。“总”字写出了词人的怀疑,“恐”字写出了词人的害怕和担心。

  全词迂回曲折,写出了词人从孤独到借酒销愁,再到对酒产生怀疑,心中担忧酒醒后又会继续喝酒逃避的心理活动,和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类似。

参考资料:
1、 梦远.《纳兰词全解 超值彩图白金版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262页

měirén ·cándēngfēngmièyānlěng

lánxìng qīngdài 

cándēngfēngmièyānlěng xiāngbànwéiyǐng pànjiàolángzuìqīngzūn wéiwènshìjiánxǐngyǎnshìrén 
nánféngsànhuājiānjiǔ yǐnkōngsāoshǒu xiánchóuzǒngzuìláimián zhǐkǒngxǐngshíjiùdàozūnqián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江上相逢皆旧游¹,湘山²永望³不堪愁。
译文:在湘江上与昔日的好友相逢,远望着湘山,不忍心诉说心里的忧愁。
注释:巴陵:即今湖南省岳阳市。李十二白:即李白。裴九:即裴隐。题中的数字是李白和裴隐在家族兄弟中的排行,当时流行这样的称谓。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称。¹旧游:昔日交游的友人。²湘山:山名,即君山,在洞庭湖中。³永望:远望。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¹落叶一扁(piān)²
译文:湖面秋风萧瑟,月光静静地洒在洞庭湖水上,只有那孤鸿与落叶陪伴着我们的一叶扁舟。
注释:¹孤鸿:孤单的鸿雁。²扁舟:小船。

  这组诗歌咏洞庭湖,写作者与友人在秋风落叶中怀古论今,寄托深而寓意长,俊逸清畅中又充满忧伤和苍凉。全诗托兴幽微,音律纯熟,语言清婉,声情并茂,充满俊逸之气和清畅之调。

  本首诗开头“江上相逢皆旧游”,作者说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久别重逢,喜悦之情不言而喻。次句“湘山永望不堪愁”,情感上来了个转折,这时望着湘山,却不堪诉说心中的忧愁,表明了贬谪生活的愁闷。

  后两句“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运用“秋风”、“孤鸿”、“落叶”等一些萧瑟的意象,表现出孤寂落寞的心情,这正是作者远离朝廷产生的失落感的反映。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71
2、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43
长望竟何极,闽云连越边。
长望竟何极,闽云连越边。
南州饶奇怪,赤县多灵仙。
南州饶奇怪,赤县多灵仙。
金峰各亏日,铜石共临天。
金峰各亏日,铜石共临天。
阳岫照鸾采,阴溪喷龙泉。
阳岫照鸾采,阴溪喷龙泉。
残杌千代木,廧崒万古烟。
残杌千代木,廧崒万古烟。
禽鸣丹壁上,猿啸青崖间。
禽鸣丹壁上,猿啸青崖间。
秦皇慕隐沦,汉武愿长年。
秦皇慕隐沦,汉武愿长年。
皆负雄豪威,弃剑为名山。
皆负雄豪威,弃剑为名山。
况我葵藿志,松木横眼前。
况我葵藿志,松木横眼前。
所若同远好,临风载悠然。
所若同远好,临风载悠然。

  这首诗作于江淹被贬为建安吴兴令期间。黄蘖山的地点据旧注说在“吴兴府城”(今浙江吴兴)附近,这不足为信。因为诗中称“闽云连越边”,是在今福建和浙江交界之地,而吴兴则在江浙二省交界处,古人称之为“吴地”,与诗的地望不符。按:《宋书·谢方明传》记谢方明在东晋末孙恩、卢循起义中,从浙东取道“黄蘖峤”经今江西一带,逃到建康。可见“黄蘖峤”在今闽浙赣三省交界处,这地方离江淹被贬的建安吴兴(今福建浦城)不远。此诗当是被贬在建安吴兴后作。此诗写作时间,当比《渡泉峤道出诸山之顶》、《迁阳亭》诸作稍晚。这时他的心情已较迁谪之初稍为平静,所以不像那些诗有明显的怨愤之情而倾向于游仙诗的情调。

  江淹的诗风在南朝比较特殊,他的诗一般较具古气,和谢朓、沈约为代表的永明诗人不同。但较之刘宋初年的谢灵运、颜延之又显得略见平易。但他有一些写景诗则用了一些古奥的辞语,似与谢灵运、鲍照等人相近。这首《游黄蘖山》亦属此类。诗中“残杌千代木,廧崒万古烟”二句就很古奥费解。“残杌”当指枝叶已尽的枯树干,“廧崒”据余冠英先生说:“疑‘廧’作‘崷’,‘崷崒’,高峻貌”(《汉魏六朝诗选》)。这两句是借此形容黄蘖山是一个人迹罕到的险僻幽静之地。从全诗看来,作者是到了一个高峻的深山之中,为那里的景色所打动而兴起了求仙的想法。在诗中,作者以形象的语言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金峰各亏日,铜石共临天”,这“金”、“铜”都是形容南方闽、赣诸省山区的红黄色土壤,“金峰亏日”、“铜石临天”无非形容山石的高峻。“阳岫”、“阴溪”则写面临日光的山峰和背阴的溪谷。山峰在日光下五色缤纷,而溪谷中又有泉水喷流,这一景色也引人入胜。“残杌”两句既写出了这里的偏僻,因此“禽鸣”、“猿啸”二句更突出了深山的特点。这两句诗原是化用鲍照《登庐山望石门》中的“鸡鸣清涧中,猿啸白云里”二句。但江淹这两句所展现的景色与鲍诗颇为不同。“鸡鸣清涧中”仍为人境,只是高山中才为猿猴所居的深山。因为这是庐山,而江淹所写的黄蘖山则不同,在当时,这里是人口稀少的深山。所以这两句诗虽有禽鸣、猿啸,却适见其僻静。正因为这黄蘖山是如此幽僻、险峻之处,就自然而然地给人以一种幻觉即这里是神仙出没之处。因为从西汉司马相如以来,人们总以为神仙是居“山泽间”的。因为想到神仙,作者又联想起了历史上秦皇、汉武这些曾热衷于求仙的帝王。作者说这些人“皆负雄豪威,弃剑为名山”,似乎这些威震一时的帝王尚且求仙,自己当然更有理由持这种观念了。

  当然,秦皇、汉武求仙,到头来仍不免一死。求仙的无成,江淹当然不是不知道。他所以要求仙,和他早期的不得志有关。无可否认的是,在江淹的诗文中,有不少篇讲到过求仙,如《丹砂可学赋》、《赠炼丹法和殷长史》和《与交友论隐书》等。这是因为江淹在当时虽对仕途颇有企冀,但又备受压抑,颇知官场的险恶。特别是在建平王刘景素幕下,他深知景素的密谋,屡谏不听,未免产生悲观,而幻想在求仙中找寻解脱。这种情绪,早在贬官以前就有所表现,而谪居建安吴兴以后之作像《采石上菖蒲》等作,亦然如此。但当齐高帝萧道成掌握政权,并拔他为自己的参军,并委以重任之后,这种游仙之作就很少出现了。

  江淹这首诗的风格,是继承了元嘉诗人颜延之、谢灵运“极貌写物”的传统,而且在写景时,又并有鲍照那种“不避险仄”的作风。所以风格显得还较古朴。但这种诗风发展到江淹已近尾声,到了齐代永明(483-493)年间,初开唐音的谢朓等人出来,诗风为之一变。于是就有了江淹“才尽”的故事。其实所谓“才尽”并非指他真的不能写作,而是他那种奇险古奥的诗体,已不再适合当时文坛的风气。当然,从江淹自身来说,入齐以后,他在仕途上日益显贵,不再呕心镂骨于文艺创作,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yóuhuángshān--jiāngyān

zhǎngwàngjìngmǐnyúnliányuèbiān

nánzhōuráoguàichìxiànduōlíngxiān

jīnfēngkuītóngshígònglíntiān

yángxiùzhàoluáncǎiyīnpēnlóngquán

cánqiāndàiqiángwànyān

qínmíngdānshàngyuánxiàoqīngjiān

qínhuángyǐnlúnhànyuànzhǎngnián

jiēxióngháowēijiànwèimíngshān

kuàngkuíhuòzhìsōnghéngyǎnqián

suǒruòtóngyuǎnhǎolínfēngzàiyōurán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译文:梅岭花朵盛开的时候,天山的雪还没有融化。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译文:有雪的地方看上去疑是开满了白白的梅花,而梅花的边缘处又像是落了一层积雪。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译文:因着风儿的吹拂片片梅花飞入舞女的广袖中,又混杂着脂粉飘向女儿家的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译文:几万里广袤荒凉的匈奴之地笼罩在茫茫白雪之中,春天到了也还无从知晓。

  这首诗由梅岭的梅花开放,联想到遥远的边塞,仍然处于严寒之中,忽发奇想,觉得仿佛眼前花似雪,彼处雪似花,于是遥远的空间阻隔便消弥于错觉之中。然而一旦清醒,才想起征人远在万里之外的冰天雪地之中,春天到了也不知归来。诗人从小处入手,细腻婉转,但笔锋一转,描写塞外征人,升华了诗的主旨。

  卢照邻此诗在梅花和雪花的形态颜色相似上做文章,利用这一简单的比喻构成了两个白色世界的奇异混淆,读来既新颖又奇特,描绘了一幅美丽奇妙的画卷。

  虽说是混淆的,分不清是梅是雪,但梅和雪的世界却是对立的:冰天雪地的匈奴地区和婉约柔美的中原地区。

  诗中的“开”字也起到了双关的作用:在北方,雪尚未“开”,“开”指“雪尚未融化”,也指“开化”,即谓匈奴的边塞地区处于较落后的境地,还没有得到中华文明的开化。

méihuāluò

zhàolín tángdài 

méilǐnghuāchū tiānshānxuěwèikāi 
xuěchùhuāmǎn huābiānxuěhuí 
yīnfēngxiù fěnxiàngzhuāngtái 
xiōngwàn chūnzhìzhī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