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空解竞丹青,惟子通玄得墨灵。应有鬼神看下笔,
世人空解竞丹青,惟子通玄得墨灵。应有鬼神看下笔,
岂无风雨助成形。威疑喷浪归沧海,势欲拏云上杳冥。
岂无风雨助成形。威疑喷浪归沧海,势欲拏云上杳冥。
静闭绿堂深夜后,晓来帘幕似闻腥。
静闭绿堂深夜后,晓来帘幕似闻腥。

zhāngdàoyǐntàishānhuàlóng--jiǎnggōng

shìrénkōngjiějìngdānqīngwéizitōngxuánlíngyīngyǒuguǐshénkànxià

fēngzhùchéngxíngwēipēnlàngguīcānghǎishìyúnshàngyǎomíng

jìng绿tángshēnhòuxiǎoláiliánshìwénxīng

蒋贻恭

蒋贻恭

蒋贻恭,五代后蜀诗人。一作诒恭,又作诏恭,江淮间人。唐末入蜀,因慷慨敢言,无媚世态,数遭流遣。后值蜀高祖孟知祥搜访遗材,起为大井县令。贻恭能诗,诙谐俚俗,多寓讥讽。高祖末年,臣僚多尚权势,侈敖无节,贻恭作诗讽之,高祖赞为“敢言之士也。”《咏安仁宰捣蒜、《咏虾蟆》、《咏王给事》等,讥刺缙绅及轻薄之徒,为彼所恶,痛遭捶楚。《全唐诗》收录其诗十首。 ▶ 1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
长干¹²儿女³,眉目艳新月。
译文:长干里吴地的姑娘,眉目清秀,娇艳可比明月。
注释:¹长干:地名,浙江北部一带。²吴:吴地,今长江下游江苏南部。³儿女:此指女儿。
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¹
译文:木屐上那双不穿袜子的脚,细白如霜。
注释:¹鸦头袜:即叉头袜。
吴儿多白皙,好为荡舟剧。
吴儿¹多白皙,好为荡舟剧²
译文:吴地的女孩白皙如玉,好做荡田的游戏。
注释:¹吴儿:此指吴地女子。²剧:游戏。
卖眼掷春心,折花调行客。
卖眼¹(zhì)春心,折花调行客。
译文:投去含情的目光,掷去春心,折来鲜花嘲弄行路客。
注释:¹卖眼:王琦注:“卖眼,即楚《骚》‘目成’之意。梁武帝《子夜歌》:‘卖眼操长袖,含笑留上客。’”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耶溪¹采莲女,见客棹(zhào)²回。
译文:若耶溪中采莲的少女,见到行客,唱着歌儿把船划回。
注释:¹耶溪:即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²棹歌:划船时所唱之歌。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译文:嘻笑着藏入荷花丛,假装怕羞不出来。
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
东阳¹素足女,会稽(jī)素舸(gě)²郎。
译文:东阳那儿有个白皙如玉的女孩,会稽这儿有个划木船的情郎。
注释:¹东阳:唐县名。即今浙江金华市。²素舸:木船。
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
相看月未堕(duò),白地¹断肝肠。
译文:看那明月高悬未落,平白地愁断肝肠。
注释:¹白地:犹俚语所谓“平白地”。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
镜湖¹水如月,耶溪女似雪。
译文:镜瑚的水清明如月,若耶溪的少女洁白如雪。
注释:¹镜湖:一名鉴湖、庆湖,在今浙江绍兴市会稽山北麓,周围三百里若耶溪北流入于镜湖。
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
新妆荡新波,光景¹两奇绝。
译文:新妆荡漾湖水,水光倒影,奇美两绝。
注释:¹景:同“影”。

  第一首诗写吴越女子相貌的妩媚可爱与穿着的异样。首句的“长干”是地名。王琦注云:“建邺南五里有山冈,其间平地,吏民杂居,号长干。”但应当指出,此诗只是借用此语,以“长干”代指一般的“吏民杂居”的里巷,以区别于名门贵宅,其作用仅在于说明“吴儿女”的身份是普通民间女子而非达官望族的贵妇与闺秀,不必拘泥。“眉目艳星月”形容女子眉清目朗,比星月还要美丽。“艳星月”是艳于星月,即比星星月亮还明朗可爱之意。“眉目”与“星月”对举,在理解上要分开,实际是说秀眉若弯月,眼似明星的意思,语言十分洗炼精确。后两句写女子穿着的特殊。她们竟光着脚丫穿着木屐,连双袜子也没有穿。一双素足裸露于外,肤色哲白,若霜雪一般。展是木制鞋,中国自晋代时女子便已穿用木屐了。《晋书·五行志》:“初作屐者,妇人头圆,男子头方,圆者顺之义,所以别男女也。至太康初,妇人屐乃头方,与男无别。则知古妇人亦著屐也。”可见李诗中所写是实景。

  第二首诗写吴越女子天真活泼的姿态及调皮卖俏的开放型性格。大意是说,吴地的女子皮肤白嫩,她们都爱好做荡舟这种游乐。荡舟之时,她们还不时地朝水面上往来船只中的客人眉目传情暗送秋波,或者拿着折来的花枝向对方调侃戏谑。四句小诗把吴地女郎姣好的容貌和活泼开朗的性格描绘得栩栩如生。“卖眼”就是递眼神,俗语谓之飞眼,是年青女子向人传达情意的一种表示,这里用来表现吴地女子活泼泼辣的性格,很生动传神。

  第三首诗所写则是另一种性格的劳动妇女。耶溪即若耶溪,唐时在越,州会稽县南。这位在若耶溪上采撷莲藕的女子与前一首诗中的吴儿大不相同,当她看见别的船上的客人时便唱着歌掉转船头,伴随着欢乐的歌声将小船划入荷花丛中,并假装怕羞似的不再出来。这位女子性格内向,虽然也怀有春心,却把这种情感深藏在内心,有点羞羞答答的。但其内心荡漾的春潮还是无法全部掩饰住的,诗人早已窥破其内心的隐秘,否则怎能写出“佯羞不出来”的诗句呢?“佯羞”二字极精彩,将少女欲看青年男子又羞涩不好意思的心理与情态刻画得惟妙惟肖。透过这两个字,仿佛可以看到在密密层层的荷花丛中,那位采莲的姑娘正从荷花荷叶的缝隙中偷偷地窥视着客人。鲜艳的花朵与美人的脸庞相互映衬,这和谐美妙的景象真令人魂梦心醉。于此可以看出,这首小诗虽很浅白,但蕴味却很隽永。

  第四首诗写一对素不相识的青年男女一见钟情,互相倾慕,又无缘接近,难以倾述衷肠的怅恨。这里的“东阳”、“会稽”均是地名。东阳唐时属婺州(今浙江东阳),会稽属越州(今浙江绍兴),二地相距起码在一百公里以上。诗人在这里写出这两个地名无非是说这一对小青年素昧平生,原来并不相识,不必拘泥理解为东阳的姑娘遇到了会稽的小伙。“白地”是当时俚语,今天依然沿用于民间,即“平白地”,无缘无故的意思。全诗大意是说,一位肤色白净的姑娘与一位荡着白色小舟的小伙子不期而遇,二人一见钟情,眉来眼去中似乎有许上心曲要倾吐,但因天色尚早,无由进行交谈幽会,不禁现出肝肠欲断,非常焦急的神色。“月未堕”是明月在天,可望而不可即之意。还应指出,李白在此诗中为何偏偏拈出“东阳”、“会稽”这两个地名呢?这可能与他化用前人诗意有关。王琦认为李白此诗由谢灵运《东阳溪中赠答》二诗中化出,是有道理的。谢诗其一曰:“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其二曰:“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何,月就云中堕。”无论从词语的相同还是从意境的相似,都可以看出李白此诗确是由这两首诗概括点化而出。

  第五首诗写越女顾影自怜的娇媚姿态。唐时镜湖在会稽、山阴两县交界处,如今此湖已不复存在。诗的大意说,镜湖的水面澄澈,如皎洁的月光,耶溪地方的姑娘皮肤洁白,似晶莹的霜雪。穿着新妆的姑娘在明净澄清的水面上荡舟戏耍,那婀娜妩媚的倩影倒映在水间,显得更加娇妖可爱;那明净的湖水中滉漾着美的身影,增添了无限的色彩与情趣。人因水而更美,水因人而益清,相得益彰,这种情景不正是所谓的“两奇绝”吗?把人和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相互映衬,构成一副美丽动人的艺术画面,确实可谓是“别有情致”的。

  这五首小诗虽总题名为越女词,但所咏实非一时一地之事,当是诗人初游吴越时所见的几个情景的个别记录。因吴越疆域毗连,自然地理状貌与民情风俗相似,而且这五首小诗的形式与语言风格亦颇相近,故统而言之也未尝不可。还应指出,五首诗选择的角度不同,塑造的人物性格各异,但组合在一起却可以给人一个总的印象,即吴越女子相貌美丽,肤色皙白,性格淳真开朗,朴素大方。她们挚爱人生,热烈大胆地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眉目艳星月”的“吴儿女”也好,“卖眼掷春心”的“吴儿”也好,“佯羞不出来”的“采莲女”也好,都能给读者留下很强烈的印象。在表现方法上,作者善用白描的笔法,抓住带有特征的景物和富有典型性的生活细节,寥寥数语便勾画出一个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笔墨很洗炼简洁。语言方面自然流畅,毫无雕琢板滞之感,清新可爱。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88-991

yuèshǒu

bái tángdài 

chánggānér méiyànxīnyuè 
shàngshuāng zhuótóu 

érduōbái hàowéidàngzhōu 
màiyǎnzhìchūnxīn zhéhuātiáoxíng 

cǎilián jiànzhàohuí 
xiàohuā yángxiūchūlái 

dōngyáng kuàiláng 
xiǎngkànyuèwèiduò báiduàngāncháng 

jìngshuǐyuè xuě 
xīnzhuāngdàngxīn guāngyǐngliǎngjué 

四月深涧底,桃花方欲然。
四月深涧(jiàn)底,桃花方欲然。
译文:四月山间的河流清澈见底,山上的桃花才将要开放。
注释:礼部侍郎:礼部副长官,掌贡举。
宁知地势下,遂使春风偏。
宁知地势下,遂使春风偏。
译文:哪里知道桃树长在地势偏下的地方,于是春风就偏往河边吹。
此意颇堪惜,无言谁为传。
此意知(pō)(kān)¹,无言谁为传。
译文:此惺惺相惜的情谊十分值得珍惜,但这无声的情谊谁来替你们传达。
注释:¹堪惜:爱惜。
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
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
译文:过段时间若无人欣赏,就白白在这山间幽林处独自绽放。

yǒngshǒushàngshìlángwǎntáo--liúzhǎngqīng

yuèshēnjiàntáohuāfāngránníngzhīshìxiàsuì使shǐchūnfēngpiān

kānyánshuíwèichuánguòshíjūnwèishǎngkōngmèiyōulínqián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乌纱¹掷去不为官,囊(náng)(tuó)²萧萧³两袖寒。
译文:我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回家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
注释:¹乌纱:当时做官为宦的代名词。²囊橐:一种口袋。³萧萧:空空的样子。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译文: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写的是郑板桥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归里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他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到清冷的江边作为鱼竿。乾隆十八年,山东大旱,当时做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因为请求赈济饥民的事,得罪了上司,这首诗是郑板桥被罢官离开潍县回乡时,告别潍县绅士民之作。作者为人正直,只关心百姓疾苦,不愿逢迎吹捧上司,深为上司不满,于是上司借故罢了他的官。时年他已61岁,在潍县担任了7年县令,照理说,至少也该发点小财了,然而他罢官之日,却是囊橐萧萧两袖寒,惟有一囊书画,两袖清风,实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清官。这首诗在用词上很有感情色彩。萧萧寒、清瘦、秋风都从字面上传递出一种萧索、冷落、凄冷之感,与作者的心情和处境和谐一致。

  这是一首赠别诗,然而却很特别。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yǎo)¹寒山²道,落落³冷涧(jiàn)滨。
译文:寒山道上一片寂静幽暗,冷寂的涧边一片幽僻寥落。
注释:¹杳杳:幽暗状。²寒山:始丰县(今浙江天台县西)天台山有寒暗二岩,寒山即寒岩,乃诗人所居。³落落:寂静冷落的样子。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jiū)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译文:这里常常有鸟儿啾啾地啼鸣,却空虚冷清罕见人烟。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xī)¹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译文:啾淅淅沥沥刮向我面门,雪纷纷扬扬洒落在我身上。
注释:¹淅淅:象声词,形容风声。一作“碛碛”。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译文:我身处其中天天见不到阳光,年年也不知道有春天。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八〇六。寒山诗语言明浅如话,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内容除用形象演说佛理之外,多描述世态人情,山水景物。诗风幽冷,别具境界。这首“杳杳寒山道”,很能代表他的风格。

  诗的内容,写寒岩左近高山深壑中的景色,最后见出心情,通篇浸透了寒意。首联写山水。“杳杳”言山路深暗幽远,“落落”言涧边寂寥冷落。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一个冷森森的境界,顿觉寒气逼人。次联写山中幽静,用轻细的鸟鸣声反衬四周的冷寂。三联写山中气候,用风雪的凛冽写出环境的冷峻。尾联结到感受山幽林茂,不易见到阳光;心如古井,不关心春来秋去。前七句渲染环境的幽冷,后一句见出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淡心情。

  这首诗除了用景物渲染气氛、以气氛烘托心情这种传统的表现手法之外,使用叠字是它的特点。通篇句首都用叠字,是不多见的。顾炎武《日知录》说“诗用叠字最难。《国风·卫风·硕人》连用六迭字,可谓复而不厌,赜而不乱矣。”他提出了用叠字的要求复而不厌,赜而不乱。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变化。“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旷的空间感;“啾啾”言有声;“寂寂”言无声;“淅淅”写风的动态感;“纷纷”写雪的飞舞状;“朝朝”、“岁岁”虽同指时间,又有长短的区别。八组叠字,各具情状。就词性看,这些叠字有形容词、副词、象声词、名词,也各不相同。就描摹对象看,或山或水,或鸟或人,或风或雪,或境或情,也不一样。这样就显得变化多姿,字虽重复而不会使人厌烦,繁赜而井然不乱。

  使用叠字的效果,大抵像使用对偶排比一样,能获得整齐的形式美,增进感情的强度‘山这首诗中的叠字,大都带有一种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接连使用,使诗笼罩着一层浓烈的气氛。再如,“朝”、“岁”,单个的名词,本来不带感情色彩,但一经叠用,出现在上述特定的气氛中,就显得时间的无限延长,心情的守一、执着,也就加强了诗意,具有感情色彩了。

  这首诗还由于使用叠字,增强了它的音乐美。借助于音节的复沓,和谐贯串,一气盘旋,并借助于形式上的划一,把本来分散的山水、风、雪、境、情,组织成一个整体,回环往复,连绵不断。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7

yǎoyǎohánshāndào

hánshān tángdài 

yǎoyǎohánshāndào luòluòlěngjiànbīn 
jiūjiūchángyǒuniǎo gèngrén 
fēngchuīmiàn fēnfēnxuěshēn 
zhāozhāojiàn suìsuìzhīchūn 
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我心悄悄。
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¹我心悄悄²
译文:山的高峻,使悄然升起的月亮显得小了。初升的明月虽然显得小,却是多么皎洁。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一日皎不到他,我的心十分孤独寂寞。
注释:¹一日不见:典出《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²心悄悄:典出《诗经·邶风·柏舟》:“忧心悄悄,愠于群小。”悄悄,忧思的样子。
采苦采苦,于山之南。忡忡忧心,其何以堪!
采苦采苦¹,于山之南。忡(chōng)忡忧心,其何以堪²
译文:在高山的南面采苦菜,采苦菜。我是如此忧愁,该怎么忍受这种思念之情啊?
注释:¹“采苦”句:典出《诗经·唐风·采苓》:“采苦采苦,首阳之下。”苦,即荼,苦菜。²“忡忡”句:典出《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汝心金石坚,我操冰雪洁。拟结百岁盟,忽成一朝別。朝云暮雨心去来,千里相思共明月。
汝心金石坚,我操冰雪洁¹。拟结百岁盟,忽成一朝別。朝云暮雨心去来²,千里相思共明月³
译文:你的意志像金石样坚硬,我的情操如冰霜一般纯洁。我们本准备订结百年好合的盟约,忽然间一朝分别,思念之情如同晨晚的云雨在心头来回翻腾,寄托千里相思只能面对同一轮明月。
注释:¹“汝心”二句:意谓两人爱情坚如金石,节操洁白如冰雪。²“朝(zhāo)云”句:化用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³“千里”句:化用苏轼《水调歌头·中秋》的“千里共婵娟”之意。

  这首诗一共三章,运用比兴手法,抒发了诗人的相思和忧愁,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首章先写景,再由景及人,抒写月光下多情女子热烈眷念满怀忧愁的情绪;次章描写采苦菜的情景,表现了相思的痛苦和对爱情的忧虑;末章运用典故进一步表达诗人对美好婚姻的执着追求,揭示诗歌主题。全诗脉络清晰,结构紧凑,音韵凄美,于平淡中皎深情,极具艺术魅力。

  第一章表达了女主人公的思恋之情。这里的比兴运用非常新巧、自然。山峰屹立峻高,月出山谷光明而皎洁。由景及人,女主人公想念被高山阻在远道的心上人而不皎,使得她无限忧愁。忧心悄悄,写出了月光下多情女子热烈眷念、满怀忧愁的情绪。元代欧阳玄读到这里,不禁抚儿惊叹其可与《召南·草虫》媲美。

  第二章描写女主人公采苦菜的情景。诗人环顾满山苦菜,映目都是伤心物,触景伤情,殊不知此时人比苦菜还苦。“忡忡忧心”一语,表达了女诗人忧虑不安的心情。

  第三章是男女青年忠于爱情的呼声,是对美好的婚姻的执着追求,是推心置腹的表白。“金石坚”,“冰雪洁”,信哲旦旦,心心相印,海枯石烂,永不变心,真切地吐露了“千里相思”的恋情,集中地表现了诗人深笃于爱情的忠贞。“朝云暮雨心去来”一句用典故来进一步表达与爱人心心相印的感情。最后“千里相思共明月”一句,揭示了全诗主题。

  全诗三章,每章换韵,脉络清晰,结构紧凑,音韵凄美,语音上的和谐、优美使这首诗韵味十足,“高山明月”等词语的巧妙运用,于平淡中皎深情,极具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朱德华.寒烟疏雨愁多少——张玉娘及《兰雪集》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4-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