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饮散¹离亭²西去,浮生³长恨飘蓬(péng)。回头烟柳渐重(chóng)(chóng)。淡云孤雁远,寒日暮(mù)天红
译文:喝完饯别酒,友人们终于挥手别去,常常怨恨这种漂泊不定短暂虚浮的人生。回首看到如烟似雾的杨柳早已遮断视线。往前看去,风清云淡,孤雁远征。孤单的寒日傍晚天空一片酡红。
注释:¹饮散:饮完酒后离散。²离亭:送别的驿亭。³浮生:一生。古人谓“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⁴飘蓬:飘浮无定之意。⁵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很多。⁶暮天红:指傍晚天空一片酡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今夜画船¹何处?潮平淮(huái)²(méng)(lóng)³。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zhěn),轻浪五更风
译文:今夜画船将停在什么地方?只怕夜间潮平水落,泊船岸边,一片清月迷漾。到酒消人也醒时,那种愁绪倍加难以排遣了。蜡烛残尽孤枕难眠;五更时轻风吹来激起点点浪花。
注释:¹画船:装饰华丽的船。多指游船。²淮月:指照临淮水上空的月亮。³朦胧:模糊不清。⁴奈:怎奈,奈何。⁵孤枕梦:这里指孤枕难眠。⁶五更风:指黎明前的寒风。 

  这是一首写旅愁的小令。

  上片开头是:“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词人饮罢饯行酒,与亲故辞别西去,感慨万分,怨恨自己一生象飞蓬那样到处飘泊。离亭,送别的驿亭。“浮生”一词,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后世相沿称人生为浮生。这里,词人感慨自己的身世,如今踏上旅途,从此开始了“飘蓬”一般的生活,遥遥水路,漠漠苍天,词人内心极度凄凉,羁旅之恨油然而生。而这恨又是“长恨”,这就道出了“饮散”“西去”对词人来说并非第一次了,每重演一次,就会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一个“长”字,使恨的情感深化了。

  词人生活在唐宋之交的动乱时代,这首词,可能就是徐昌图由闽入宋前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词人凄清的身世,也包容了唐末宋初离乱社会的影子。这次词人西去,是乘船而行的。他别情依依,禁不住频频回首:“回头烟柳渐重重”。送行的人已不见了,只有那岸上的杨柳象是笼罩着一重重的烟雾。“烟柳重重”既是状景也是写情。这是由于当词人看到烟柳迷茫而看不到人时,必然增添其内心的苦闷。因为柳色是最容易引起人的离情别意的,所以,写“烟柳重重”,实际上也就是“离情重重”,是把抽象、无形的愁情寄托在具体形象的烟柳中来表现而已。

  接下去,词人转过头来,顺眼一望,却是“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辽远的天际飘浮着几丝淡云:并不时地传来孤雁的鸣声,傍晚的落日,照得满天通红。此时此景,又不免使人感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诗)。词人象浮云一样飘流无依,象孤雁一样孑然影单,而寒日西沉,晚霞映天,却又唤起词人念乡思亲的凄伤之情,这一切既是词人眼前之景,也是他今后“飘蓬”生活的形象概括。这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写法,所以这二句可看作是词人特定心态下摄取的一组画面,既是实景,也是虚景,虚实相用,使画面极富表现力,它给读者的感受就不仅是自然景观了,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观中所隐含的离情别恨,它连绵不断,广阔深远。

  下片写词人途中的孤寂心情。“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词人辞别亲故,纵一叶孤舟西去,水路迢迢,暮色苍苍,想到归宿,词人不禁自问,愁绪充塞。夜深了,当词人从船舱里探出头来时,只见船已行在平波万顷的淮水上,空茫迷濛,孤月映水,朦胧凄清。“淮月”,照临淮水上空的月亮。词人通过气氛的渲染和景物的烘托,使内心的感伤之情与外在的空冷之景交融为一,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冷寂情怀。这时候,词人愁绪难以排遣,只有借洒消愁了。然而,醉酒只能求得一时的解脱,“酒醒人静奈愁浓”,一旦酒醒,回到现实,只能更增愁情,不是三杯两盏淡酒就冲刷得掉的。一个“奈”字,突出了词人万般无奈的苦闷心情。结句:“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又进一步写他的这种感情。一个人躺在船里,辗转反侧,愁绪万千。一直熬到夜尽灯残之时,才对着残弱的烛光,勉强伏枕而眠,可惜好景不长,恍惚朦胧中波动船摇,词人梦断,原来是水面上起了风波。“五更风”,指黎明前的寒风,萧瑟凄寒。好一个“晓风残月”,令人难以忍受,可谓悲痛至极。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曾评徐昌图的《临江仙》一词,曰:“状水窗风景宛然,千载后犹想见客中情味也”。其所以如此,就在于词人巧妙地融情与景为一体,写离愁却很少直接抒情,而是借助于外在的景物来表现词人内心的离愁别恨。词人沿情布景,景物的转承和变换、环境气氛的渲染和烘托,处处反衬出词人的内心世界。离愁难奈,感人至深。

línjiāngxiān ·yǐnsàntíng西

chāng dài 

yǐnsàntíng西 shēngchánghènpiāopéng huítóuyānliǔjiànchóngchóng dànyúnyànyuǎn hántiānhóng 
jīnhuàchuánchù cháopínghuáiyuèménglóng jiǔxǐngrénjìngnàichóunóng cándēngzhěnmèng qīnglànggēngfēng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喝完饯别酒,友人们终于挥手别去,常常怨恨这种漂泊不定短暂虚浮的人生。回首看到如烟似雾的杨柳早已遮断视线。往前看去,风清云淡,孤雁远征。孤单的寒日傍晚天空一片酡红。

今夜画船将停在什么地方?只怕夜间潮平水落,泊船岸边,一片清月迷漾。到酒消人也醒时,那种愁绪倍加难以排遣了。蜡烛残尽孤枕难眠;五更时轻风吹来激起点点浪花。

注释

饮散:饮完酒后离散。

离亭:送别的驿亭。

浮生:一生。古人谓“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

飘蓬:飘浮无定之意。

重重:一层又一层,形容很多。

暮天红:指傍晚天空一片酡红。

画船:装饰华丽的船。多指游船。

淮月:指照临淮水上空的月亮。

朦胧:模糊不清。

奈:怎奈,奈何。

孤枕梦:这里指孤枕难眠。

五更风:指黎明前的寒风。 

赏析

  这是一首写旅愁的小令。

  上片开头是:“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词人饮罢饯行酒,与亲故辞别西去,感慨万分,怨恨自己一生象飞蓬那样到处飘泊。离亭,送别的驿亭。“浮生”一词,出自《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庄子认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后世相沿称人生为浮生。这里,词人感慨自己的身世,如今踏上旅途,从此开始了“飘蓬”一般的生活,遥遥水路,漠漠苍天,词人内心极度凄凉,羁旅之恨油然而生。而这恨又是“长恨”,这就道出了“饮散”“西去”对词人来说并非第一次了,每重演一次,就会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一个“长”字,使恨的情感深化了。

  词人生活在唐宋之交的动乱时代,这首词,可能就是徐昌图由闽入宋前的作品,它不仅反映了词人凄清的身世,也包容了唐末宋初离乱社会的影子。这次词人西去,是乘船而行的。他别情依依,禁不住频频回首:“回头烟柳渐重重”。送行的人已不见了,只有那岸上的杨柳象是笼罩着一重重的烟雾。“烟柳重重”既是状景也是写情。这是由于当词人看到烟柳迷茫而看不到人时,必然增添其内心的苦闷。因为柳色是最容易引起人的离情别意的,所以,写“烟柳重重”,实际上也就是“离情重重”,是把抽象、无形的愁情寄托在具体形象的烟柳中来表现而已。

  接下去,词人转过头来,顺眼一望,却是“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辽远的天际飘浮着几丝淡云:并不时地传来孤雁的鸣声,傍晚的落日,照得满天通红。此时此景,又不免使人感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诗)。词人象浮云一样飘流无依,象孤雁一样孑然影单,而寒日西沉,晚霞映天,却又唤起词人念乡思亲的凄伤之情,这一切既是词人眼前之景,也是他今后“飘蓬”生活的形象概括。这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景,即景抒情的写法,所以这二句可看作是词人特定心态下摄取的一组画面,既是实景,也是虚景,虚实相用,使画面极富表现力,它给读者的感受就不仅是自然景观了,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观中所隐含的离情别恨,它连绵不断,广阔深远。

  下片写词人途中的孤寂心情。“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词人辞别亲故,纵一叶孤舟西去,水路迢迢,暮色苍苍,想到归宿,词人不禁自问,愁绪充塞。夜深了,当词人从船舱里探出头来时,只见船已行在平波万顷的淮水上,空茫迷濛,孤月映水,朦胧凄清。“淮月”,照临淮水上空的月亮。词人通过气氛的渲染和景物的烘托,使内心的感伤之情与外在的空冷之景交融为一,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的冷寂情怀。这时候,词人愁绪难以排遣,只有借洒消愁了。然而,醉酒只能求得一时的解脱,“酒醒人静奈愁浓”,一旦酒醒,回到现实,只能更增愁情,不是三杯两盏淡酒就冲刷得掉的。一个“奈”字,突出了词人万般无奈的苦闷心情。结句:“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又进一步写他的这种感情。一个人躺在船里,辗转反侧,愁绪万千。一直熬到夜尽灯残之时,才对着残弱的烛光,勉强伏枕而眠,可惜好景不长,恍惚朦胧中波动船摇,词人梦断,原来是水面上起了风波。“五更风”,指黎明前的寒风,萧瑟凄寒。好一个“晓风残月”,令人难以忍受,可谓悲痛至极。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曾评徐昌图的《临江仙》一词,曰:“状水窗风景宛然,千载后犹想见客中情味也”。其所以如此,就在于词人巧妙地融情与景为一体,写离愁却很少直接抒情,而是借助于外在的景物来表现词人内心的离愁别恨。词人沿情布景,景物的转承和变换、环境气氛的渲染和烘托,处处反衬出词人的内心世界。离愁难奈,感人至深。

创作背景

  在羁役前,徐图昌为了抒发对心上人的眷恋和难消的离愁而在与恋人驿站饮别时写下了这首词。

参考资料:
1、 李敏克著.佛肚珊瑚和斑马叶 散文·评论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05:第320页
赏析二

  上阕个的虚离别后的情景,虚实个。首两句直个别离,“散”、“离”、“去”已带怨意,而一个“恨”字则虚直抒胸臆,又点明本词的主题,个出了词人内心的凄凉,羁旅之恨。且这恨又虚“长恨”,这就道出了“饮散”“离去”对词人来说并非第一次了,每重演一次,就会增加一分身世飘零之恨。一个“长”字,使恨的情感深化了。第三句描绘的虚词人一步三回头,不忍离去的情态,“烟柳渐重重”,既个出了离愁的层层加深,也个出了离愁的“有形”情态,衬托出了行人心头的迷惘。四、五两句描绘的虚作者眼中的惨淡画面。“淡云”暗示行人心头的落寞,“孤雁”则虚行人的化身;“寒日”显其心头之的,“暮天红”虽虚美景,但“夕阳无限好,只虚近黄昏”,又充满了伤感。这两句极个浪迹飘零之苦,虚移情于景。

  下阕都虚词人想象中的情景。首句以问引起下文。“潮平淮月艨胧”暗示他那离别时的剧烈情绪已逐渐平静下来,可虚心头却又一片迷惘。心里空虚只能借酒浇愁,可虚在短暂的麻痹之后,还虚要醒来,醒来时的静夜中心头却虚更加空虚,更加愁苦难耐。词人通过气氛的渲染和景物的烘托,使内心的感伤之情与外在的空的之景交融为一,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的的寂情怀。“酒醒人静奈愁浓”,一旦酒醒,回到现实,只能更增愁情,不虚三杯两盏淡酒就冲刷得掉的。一个“奈”字,突出了词人万般无奈的苦闷心情。末两句“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描绘的虚一幅多么凄凉可怕的景象。灯里的油就要燃尽,灯火忽明忽暗;一个人躺在枕头上,没有人陪伴,想入睡做个梦都不可得;五更时的寒风吹来更虚倍增寒意。而从“潮平”到“残灯”再到“五更”,足见行人一夜未睡,“愁浓”之情不虚,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全词最为独特之处当在下阕,在于虚境实个,化虚为实,而又虚中浸实,个尽羁旅之情,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词人巧妙地融情与景为一体,个离愁却很少直接抒情,而虚借助于外在的景物来表现词人内心的离愁别恨。词人沿情布景,景物的转承和变换、环境气氛的渲染和烘托,处处反衬出词人的内心世界。

参考资料:
1、 宋安群主编.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知识出版社,2007.10:第773页至775页
徐昌图

徐昌图

徐昌图(约公元965年前后在世)莆田市城厢区延寿人,一作莆阳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约宋太祖乾德年中前后在世。徐寅曾孙,与兄徐昌嗣并有才名。五代末以明经及第,初仕闽陈洪进(仙游人,时任清源军节度使)归宋,陈遣其奉《纳地表》入宋进贡。太祖留之汴京,命为国子博士,迁殿中丞。昌图好作词,风格隽美,为五代词坛有数名手,启北宋一代词风。今人选词和研究宋文学史的,一定要提到他的名字。遗词仅存三首,收入《全唐诗》卷898中,亦曾收入《尊前集》 ▶ 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好风胧月清明夜¹,碧砌(qì)²红轩刺史家。
译文:清明夜晚清风习习月色朦胧,青石的台阶,红色的栏杆这里是刺史的府宅。
注释:¹清明夜:清明节的夜晚。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²砌:台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¹绕回廊²行复歇,遥³听弦管暗看花
译文:独自在回旋的走廊走走停停,听着远处弦管乐声默默欣赏着院中盛开的花。
注释:¹独:独自。²回廊:回旋的走廊。³遥:遥远,远远。⁴看花:赏花。

  《清明夜》是白居易的写的清明日外出踏青游玩的习俗。在古代,踏青又称“寻春”、“春禊”,晋代已盛。清明时节也是人们春游的大好时光,在春光明媚的清明前后,尽情地亲近自然,到郊外踏青游玩,这是清明节俗的另一项重要活动。目前普遍认为,这一项清明节俗是继承了形成于春秋末期的三月上巳节传统。上巳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男女青年到野外踏青,自由择偶。但这首诗妙在未写清明的清冷。

  “好风胧月清明夜”描写出诗人所处的环境是宜人的,月色是朦胧的,美好的月色使诗人迷醉于清明之夜,对环境的交待衬托出了诗人对美景的爱惜,也表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碧砌红轩刺史家”在微风拂过的月色朦胧的清明之夜,诗人处在碧玉栏杆和红砖墙下的府邸里。诗人用“碧和红”字显示了自己愉悦的内心,在夜晚所望之处全是一些美好的色彩,以及精雕细琢的建筑,喜笑开颜,好不爽朗。

  “独绕回廊行复歇”则写了诗人独自踱步在回旋的走廊中歌唱。诗人处在如此清明之夜迷人的月色中,喜上心头,开怀歌唱,在回廊里唱着歌抒发着内心愉悦的情怀。

  “遥听弦管暗看花”交待出诗人思绪飘向了远方,恰又听到了远方的管弦之声,于是诗人安静下来认真倾听着弦声,自是不休闲。从另一方面,“遥听”和“暗看”却也写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

qīngmíng

bái tángdài 

hǎofēnglóngyuèqīngmíng hóngxuānshǐjiā 
ràohuílángxíngxiē yáotīngxiánguǎnànkànhuā 
插棘编篱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涟漪。
插棘(jí)编篱¹谨护持,养成寒碧²映涟(lián)(yī)³
译文:竹初种时,用棘条编成篱笆,小心谨慎保护好新竹,新竹长成,碧绿浓荫,倒映在水之涟漪中。
注释:¹插棘编篱:即用荆棘编成篱笆。指开始种竹时的情况。棘,有刺的草木。²寒碧:苍翠。寒,清冷,竹叶给人有清凉之感,故称寒碧。³涟漪:细小的水波。
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
清风掠(lüè)¹²先到,赤日³行天午不知。
译文:夏日的清风吹过地面,好像秋天提前而至,赤日当空,也不感到正午的炎热。
注释:¹掠地:卷地;从地上刮来。²秋:清凉。³赤日:夏天的太阳。⁴午:中午。
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解箨(tuò)¹时闻声簌(sù)²,放梢³初见叶离离
译文:笋壳脱落时,听到簌簌悉悉的声音,竹子拔节时,初现疏疏落落的倩影。
注释:¹箨:竹类躯干上生出的叶,俗称“笋壳。”竹竿生长过程中逐步脱落,称为“解箨”。²簌簌:象声词,此形容笋壳脱落时的声音。³放梢:竹梢生长伸展。梢,枝头末端。⁴离离:茂盛的样子。此指枝繁叶茂。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diàn)¹仍教到处随。
译文:退归闲暇的时候,我经常来这里,来的时候仍然随身带着枕头和竹席,好随地安眠。
注释:¹簟:一种轻便细巧的竹席。
诗的形象性很重要,咏物诗更是如此。一株树,一竿竹,一朵花,看起来是静止的东西,比较平常,但有才华的诗人,通过艺术的语言,从各个侧面,以恰当的描画把它形象地表达出来,就会把景物写活,从而“静止”的东西也会变得栩栩如生。陆游这首咏竹诗,正是以“多侧面”的形象性描写,赋予“东湖新竹”以生命。诗的开头一句,写出种竹时的情景,接下来一连五句,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新竹进行形象化的描绘。第二句“寒碧映涟漪”,通过水来反映它的疏影。这里竹的“寒碧”和水的“涟漪”,互相呼应,都有“冷”、“凉”的含意。第三句“清风掠地秋先到”,通过“风”来反映竹梢的敏感和迎风摇曳的情景,“秋先到”三字,十分准确,生动,把“新竹”纤枝因风而动的特点,形象地烘托出来。第四句“赤映行天午不知”,通过“光”来反映它的绿荫萋萋、一片苍翠的景象。五六两句中“声簌簌”、“叶离离”,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最后两句抒情,写作者对竹林的爱慕和想望,希望“官闲”是经常到此“枕簟”。而这竹篾制成的“簟”,又呼应试题的“竹”字。这首诗由于在形象性方面着意求工,诗意也就更加清新传神了。

dōngxīnzhú

yóu sòngdài 

chābiānjǐnchí yǎngchénghányìnglián 
qīngfēnglüèqiūxiāndào chìxíngtiānzhī 
jiětuòshíwénshēng fàngshāochūjiàn 
guānxiánpínlái zhěndiànréngjiāodàochùsu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长江悲已滞(zhì)¹,万里²念将归³
译文:长江好似已经滞流,在为我不停地悲伤。万里远游之人,思念着早日回归。
注释:¹滞:淹留。一说停滞,不流通。²万里:形容归程之长。³念将归:有归乡之愿,但不能成行。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况属(zhǔ)¹高风²晚,山山黄叶飞。
译文:何况是高风送秋的傍晚时分,深山重重,黄叶在漫山飘飞。
注释:¹况属:何况是。属:恰逢,正当。²高风:山中吹来的风。一说即秋风,指高风送秋的季节。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洗练,情景交融,塑造了一个天涯游子的典型形象,其丰富的意象渲染了悲凉的氛围,衬托出诗人久客思归的凄苦心境。

  第一句是主观化地写景:“长江悲已滞”。长江不会有悲感,有悲感的是诗人;长江日夜奔流不息,并无半点停滞,认为它滞重不畅的也是诗人。诗人为什么会有此感觉?第二句就清楚地说了出来:“万里念将归”。原来,他远离家乡滞留于此地山中已太久太久。“万里念将归”直接抒情,点明自己身在他乡,想到盼望已久的万里归程而深深感叹。“万里念将归”,似出自宋玉《九辩》“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句。而《九辩》的“送将归”,至少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为送别将归之人;一为送别将尽之岁。至于这句诗里的“将归”,如果从前面提到的《羁游饯别》、《别人四首》以及《王子安集》中另外一些客中送别的诗看,可以采前一解释;如果从此诗后半首的内容看,也可以取后一解释。但联系此句中的“念”字,则以解释为思归之念较好,也就是说,这句的“将归”和上句的“已滞”一样,都指望远怀乡之人,即诗人自己。但另有一说,把上句的“已滞”看作在异乡的客子之“悲”,把这句的“将归”看作万里外的家人之“念”,似也可通。这又是一个“诗无达诂”的例子。“悲”、“念”二字,是全篇之“眼”,直接抒发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悲愁情绪。诗的前两句中“长江”和“万里”是从空间上表述自己远在外地他乡,归家的路途遥远。“已滞”和“将归”是从时间上表明诗人长期滞留他乡,还没有归去。

  从字面上看“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两句单纯是写景,但其实是通过写景,表达自己内心因思乡而凄楚的心情。诗人在山中望见了秋风萧瑟、黄叶飘零之景,这些既是实际的景物描写,同时表现诗人内心的萧瑟、凄凉。正因为诗人长期漂泊在外,所以内心因为思念家乡而分外悲凉,诗人又看到了秋天万物衰落的秋景,这就更增添了他思乡的愁绪。此二句没有一个直接表现感情的字眼,但渗透了诗人浓厚的感情。这里的秋天景色,兼寓“比”、“兴”之意。从“兴”的作用来看,在这样凄凉萧索的环境中,诗人的乡思是难忍和难以排解的。从“比”的作用看,这萧瑟秋风、飘零黄叶,正是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旅况的象征。这两句可能化用了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诗意,却用得没有模拟的痕迹,又使读者增添一层联想,对诗的意境起了深化作用。就整首诗来说,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对一二两句所写之情起衬映作用的,而又有以景喻情的成分。当然,这个比拟是若即若离的。同时,把“山山黄叶飞”这样一个纯景色描写的句子安排在篇末,在写法上又是以景结情。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这首诗的结句就有宕出远神之妙。

  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这样,便收到了语虽尽而思绪无穷的艺术效果。该诗首尾三句写景,第二句抒情叙事,采取景情景的结构。由于情在诗结尾处藏于景中,所以《山中》的意境含蓄而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16-17
2、 陈邦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4-26

shānzhōng

wáng tángdài 

chángjiāngbēizhì wànniànjiāngguī 
kuàngzhǔgāofēngwǎn shānshānhuángfēi 
君泛仙槎银海去。后日相思,地角天涯路。草草杯盘深夜语。冥冥四月黄梅雨。
君泛仙槎(chá)¹银海去。后日相思,地角天涯路。草草²杯盘深夜语。冥冥³四月黄梅雨。
译文:您乘一叶小舟远渡碧海去上任。今后想念您,我的一片思念之情将追随您到那天涯海角。今日我匆忙准备下粗陋酒食与君道别,我们相谈直到深夜,而此时正是四月梅雨时节窗外雨未歇。
注释:横州:今广西横县。别名槎城、槎江。¹槎:木筏。²草草:匆忙仓促的样子。³冥冥:昏暗。
莫拾明珠并翠羽。但使邦人,爱我如慈母。待得政成民按堵。朝天衣袂翩翩举。
莫拾¹明珠并翠羽²。但使邦人³,爱我如慈母。待得政成民按堵。朝天衣袂翩(piān)翩举。
译文:您到了横州啊,要让让横州百姓能像敬爱慈母一样爱戴您。等到百姓生活安康,您政绩斐然,希望看到您神采奕奕、衣袂翩翩来朝拜天子。
注释:¹拾:收敛,收集。²明珠并翠羽:泛指珍贵的饰物。这里指钱财。³邦人:横州百姓。⁴按堵:安居;安定。⁵朝天:朝见天子。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下马饮君酒¹,问君何所之²
译文:请你下马来喝一杯美酒,想问问朋友你要去往哪里?
注释:¹饮君酒:劝君饮酒。饮,使……喝。²何所之:去哪里。之,往。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君言不得意,归卧¹南山²(chuí)³
译文: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要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注释:¹归卧:隐居。²南山: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³陲:边缘。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¹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译文:只管去吧我不会再追问,那里正有绵延不尽的白云,在天空中飘荡。
注释:¹但:只。

  这首诗写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饮:这里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二句是说,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第一句叙事,五个字就叙写出骑马并辔送了友人一段路程,然后才下马设酒,饯别友人。下马之地也就是饯饮之地,大概在进入终南山的山口。第二句设问,问友人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话,表露了作者对友人的关切、爱护的深情厚意。送别者的感情一开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三、四句是说,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指出了友人归隐的原因,道出了友人心中郁积不平。至于友人不得意的内容,当然主要是指政治上、功业上的怀才不遇,诗人没有明确写出,也不必写出,留以想象空间。这三个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一把钥匙。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结尾两句是说,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自己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个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

  王维这首《送别》用了禅法入诗,富于禅家的机锋。禅宗师弟子问斗机锋,常常不说话,而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以求“心心相印”。即使要传达禅意,也往往是妙喻取譬,将深邃意蕴藏在自然物象之中,让弟子自己去参悟。王维在这首诗歌创作中吸取了这种通过直觉、暗示、比喻、象征来寄寓深层意蕴的方法。他在这首诗中,就将自己复杂的内心世界感受凝缩在“白云无尽时”这一幅自然画面之中,从而达到“拈花一笑,不言而喻”,寻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49-50
2、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128

sòngbié

wángwéi tángdài 

xiàyǐnjūnjiǔ wènjūnsuǒzhī 
jūnyán guīnánshānchuí 
dànwèn báiyúnjìnshí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