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出玉门关,城接龙城坂。
路出玉门关,城接龙城坂。
但事弦歌乐,谁道山川远。
但事弦歌乐,谁道山川远。

liángzhōuèrshǒuèr--wēnzishēng

chūménguānchéngjiēlóngchéngbǎndànshìxiánshuídàoshānchuānyuǎn

温子昇

温子昇

(495—547)北魏济阴冤句人,字鹏举。自云为晋温峤之后。博学善文章。初为广阳王元渊贱客,教诸奴子书。孝明帝熙平初,对策高第,补御史,台中文笔皆出其手。孝明帝正光末,随元渊镇压六镇起事,为东北道行台郎中,军国文翰皆出其手。孝庄帝建义初,为南主客郎中,修起居注。孝庄帝诛尔朱荣,子升参预谋画。尔朱兆入洛,惧祸逃匿。孝武帝永熙中,复官侍读,兼舍人。后领本州大中正。东魏时高澄引为大将军府咨议参军。疑其知元仅等谋反,投之晋阳狱中,饿死。子升文笔,当时已传于江南,为梁武帝所称,又远传至吐谷浑。今有《温侍读集》明辑本。 ▶ 10篇诗文

猜您喜欢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惹猿惊鹤怨,误薜萝秋月。
富贵本无心¹,何事故乡轻别²。空惹猿惊鹤怨³,误薜(bì)(luó)秋月。
译文:我本来无心把富贵追求,为什么轻易将家乡抛别身后?空招来山中猿鹤的怨尤,辜负了隐居处的新月凉秋。
注释:¹富贵本无心:即本来无心富贵的意思。²轻别:轻易别离。³猿惊鹤怨:指山中的夜鹤晓猿都哀怨惊恐隐者抛弃它们出来做官。⁴薜萝:薜荔和女萝。代指隐者所居之地。
囊锥刚强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命巾车归去,恐豺狼当辙。
(náng)(zhuī)¹刚强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命巾车²归去,恐豺狼³当辙(zhé)
译文:囊中的锥子刚想脱颖出头,也不看看现在是个什么时候。我根驾着小车回到故乡的林匠.却被豺狼档住了路口。
注释:¹囊锥:口袋中的一种尖锐的钻孔用的工具。这里比喻贤士才能突出。²巾车:有披盖的车。³豺狼:比喻残害主战派的权奸秦桧。⁴当辙:当道。辙:车轮所碾的痕迹。

  此词关系到南渡后一场斗争,因而闻名。绍兴八年秦桧再次入相主和,派主伦往多议和。这事激起了朝野广泛抗议,当时身为枢密院编官的胡铨尤为愤慨,上书高宗说:“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斩三人头(指秦桧、王伦、孙近),竿之藁街。……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戊午上高宗封事》)此书一上,秦桧等人由恐惧而变恼怒,以“狂妄凶悖,鼓众劫持”的罪名,将胡铨“除名,编管照州(今广西平乐)”,四年后又解配新州(今广东新兴)。胡铨逆境中坚守忠节,十年后在新州赋此词,“郡宁张棣缴上之,以谓讥讪,秦愈怒,移送吉阳军(今海南崖县)编管”。十年间,秦桧对胡铨的迫害愈演愈烈,直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同时,对反对和议的朝野名士也进行残酷的迫害,著名的诗人、词人王庭珪、张元干就被流放、削籍,“一时士大夫畏罪箝口”,“忠义之士多避山林间”。(参见《宋史·胡铨传》、《挥尘后录》卷十等)这首词就是在这样气氛下写作的。

  上片是说自己无意富贵,却在走上政途,深感懊悔。“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轻”,轻率,鬼使神差似的,这是深深的自责,由现在想到当初的轻率尤为懊悔。“空使猿惊鹤怨,误薜萝秋月。”“猿惊鹤怨”用《北山移文》文意。南齐周本隐北山(即钟山),却应诏出仕,也孔稚珪绿山灵草木禽兽的口吻对他进行责备,中有这样的句子:“惠帐空兮兮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薜萝”,幽隐之处,“薜萝秋月”借指隐者徜徉自适的生活,唐张乔《宿齐山僧舍》“晓山月出烟萝”类此。这里是借猿鹤以自责其弃隐而仕,放弃了山中的美景。“空”、“识”两字道出做官却未能遂愿,把自己的悔恨展现得更为强烈。

  作者缘何对当官如此懊悔?从上片看,可见他对“薜萝秋月”生活的怀念,对故乡的感怀。身窜南荒,自会产生离乡愁绪。同时他另作了一首《如梦令》,云:“谁念新州人老,几度斜阳芳草。眼前欲晴时,梅雨故来相恼。休恼,休恼,今岁荔枝能好。”正是这种情绪的写照及其自我解脱。但是,这首词超越了这首情绪,他写悔恨写得那么痛切,另有所指。

  “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囊锥出头”即“脱颖而出”,索用毛遂自荐典故。要理清两句的意思,弄得清“刚”、“不道”这两个语辞。据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刚”即“硬”,“不道”有“不想”之意。这两句是说:你硬是要头,逞能你也得弄清时节和世道很明显,“出头”是指十年前反对和议、抨击秦桧。这用的是理怨、自责的口吻,还是“悔”。既然悔恨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归去来兮辞》)便学陶渊明“或命巾车,或掉孤舟”,归隐田里了:“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可是,路上有豺狼挡道。想回也难!词就是这样一气呵成当官的悔恨,想归却不能苦闷,这对处于特定境遇中的作者来说,是道出真情实感的流露。但是若只是如此理解,又未免只在皮毛了。只要联系一下写作背景,这首词强烈的讽刺意义就不难看出。

  “豺狼当辙”即“豺狼当道”相对,语出《东观汉纪·张纲传》:“豺狼当道,安问狐狸!”“豺狼”与“狐狸”相对,是指权奸、首恶,张纲所谓豺狼,是指独擅朝政的梁冀及其党羽,这里用以指把持朝政的秦桧。张棣说是“讥讪”,秦桧那样恼怒,看出“豺狼当辙”用语的含义。其实所谓“讥讪”,不独这一句,全词无不暗含着对秦桧等人的抨击。“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自责、悔恨是表面的,实际上是在骂那些主和误国、陷害忠良的家秋,朝廷里尽是奸臣,忠正之士想出头也出不了头。上片悔恨“故乡轻别”,“富贵本无心”是暗用了孔子一句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他无意于谋求富贵也不愿担任奸臣。他那般痛心地忏悔,与十年前上书所说:“臣有赴东海而死,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其志向恒一的。上面这些意思都是借用去国怀乡的形式表现了出来的,并不直遂,叫人咀含而不语,其讽刺意味更为犀利。

  朱熹赞扬胡铨是“好人才”时说:“如胡邦衡(邦衡,胡铨字)之类,是甚么样有气魄!做出那文字是甚豪壮!”(《朱子语类》卷一百○九)胡铨属于鲁迅所说的中国历史上“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那一类。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295-1296页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gǔ)¹
译文:白天的县衙前地面干净,百姓正在此整理渔网。
注释:¹鱼罟:渔网。
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
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
译文:主人热情地将客人邀请至堤岸边赏景,小孩子在一旁围观,一只黄狗不知为何而狂叫。
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
鹧鸪惊鸣绕篱落¹,橘柚垂芳照窗户。
译文:鹧鸪鸟也因此被惊扰,绕着篱笆飞来飞去,处处鸟鸣犬欢,声声悦耳动听。家家户户窗外的橘柚吐芳,硕果累累。
注释:¹篱落:篱笆。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¹
译文:县衙前平地上野草丛生,很少有官吏出入,斜阳静静地照在县鼓上。
注释:¹县鼓:古代庙堂用的大鼓。

lóngyángxiàn--liú

xiànménbáichénbǎixìngxiànqiánwǎnzhǔrényǐndēng

xiǎoérzòngguānhuángquǎnzhèjīngmíngràoluòyòuchuífāngzhàochuāng

shāpíngcǎo绿jiànxiéyángzhàoxiàn

轻霭浮空,乱峰倒影,潋滟十里银塘。绕岸垂杨。红楼朱阁相望。芰荷香。双双戏、鸂鶒鸳鸯。乍雨过、兰芷汀洲,望中依约似潇湘。
轻霭(ǎi)¹浮空,乱峰倒影,潋(liàn)(yàn)²十里银塘。绕岸垂杨。红楼朱阁相望。芰(jì)荷香。双双戏、鸂(xī)(chì)³鸳鸯。乍雨过、兰芷(zhǐ)(tīng)洲,望中依约似潇湘。
译文:轻淡的云雾漂浮在空中,山峰在水中映出倒影,十里银色池塘波光潋滟。垂柳环绕着池岸。红楼与朱阁里对。荷花散发着缕缕幽香。鸂鶒和鸳鸯在水中成双成对的嬉游着。刚刚经历了雨水洗礼的长满兰芷的小洲,远远望去仿佛是潇湘。
注释:¹轻霭:轻淡的云雾。²潋滟:形容水波相连,荡漾闪光,波光闪动的样子。³鸂鶒:水鸟名,比鸳鸯个子大,俗称紫鸳鸯。
风淡淡,水茫茫。动一片晴光。画舫相将。盈盈红粉清商。紫薇郎。修禊饮、且乐仙乡。更归去,遍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风淡淡,水茫茫。动一片晴光。画舫相将。盈盈红粉清商¹。紫薇郎²。修禊(xì)³、且乐仙乡。更归去、遍历銮(luán)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译文:清风淡荡,水波茫茫。水波一动,仿佛一片晴光散动。画舫里伴游荡。身姿盈盈的美人唱着动听的歌曲。中书侍郎。修禊饮,还是在这美丽的风景中快乐着吧。更何况回去以后,走遍了翰林院和中书省,也难忘这样的景色。
注释:¹清商:古五音之一。这里指歌曲。²紫薇郎:唐代中书侍郎的别称。³禊饮:古时农历三月上巳日之宴聚。⁴仙乡:美景之地。⁵銮坡凤沼:翰林院和中书省的别称。

shuǐèrzhī··xiāndiào--liǔyǒng

qīngǎikōngluànfēngdàoyǐngliànyànshíyíntángràoànchuíyánghónglóuzhūxiāngwàngxiāngshuāngshuāngchìyuānyāngzhàguòlánzhǐtīngzhōuwàngzhōngyuēshìxiāoxiāngfēngdàndànshuǐmángmángdòngpiànqíngguānghuàfǎngxiāngjiāngyíngyínghóngfěnqīngshāngwēilángxiūyǐnqiěxiānxiānggèngguībiànluánfèngzhǎojǐngnánwàng

臣观自古帝王受图定鼎,皆欲传之万代,贻厥孙谋,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其语道也必先淳朴而抑浮华,其论人也必贵忠良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则绝奢靡而崇俭约,谈物产也则重谷帛而贱珍奇。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臣观自古帝王受图¹定鼎²,皆欲传之万代,贻³(jué)谋,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其语道也必先淳朴而抑浮华,其论人也必贵忠良而鄙邪佞(nìng),言制度也则绝奢靡(mí)而崇俭约,谈物产也则重谷帛而贱珍奇。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后,多反之而败俗。其故何哉?岂不以居万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为而人必从,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语曰:“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所言信矣。
译文:我看自古以来帝王登位定都,都想万代相传,把帝位留给他们的子孙。所以朝廷向天下布告政事,述及应遵之道必然崇尚淳朴而抑制浮华,论及人物必然尊贵忠良而鄙视奸邪谗佞之人,言及制度风尚则会摒弃奢侈、靡费而倡导节俭、简约,谈及物产则会重视五谷、布帛而轻视珍稀奇异之物。然而受命登极之初,都会谨慎遵守前代君王成功治理之路;逐渐安定之后,大多便反其道而行之,致使风化败坏下来。这是什么缘故呢?岂不是以高居天子的尊位,握有邦域的富饶,出言没有人敢违背自己,所作所为人们必然遵从,于是公理、公道被私情所掩,礼仪、气节被个人嗜好所损而造成的吗?俗语说:“不是知道难,是做起来难;不是做起来难,是做到底难。”所言确实不错呀。
注释:¹受图:接受图书符命。古代帝王自称受命于天,登位时假造天神图书符命,叫受图。²定鼎:夏禹铸九鼎,置于首都,成为权力的象征。后人就把开国定都称为定鼎。³贻:遗留。⁴厥孙:他们的子孙。⁵岩廊:高峻的走廊,喻朝廷。⁶万乘:万辆兵车。古代天子有兵车万辆,故以万乘喻天子。⁷莫已逆:没有人违背自己。⁸信:确实。
伏惟陛下,年甫弱冠,大拯横流,削平区宇,肇开帝业。贞观之初,时方克壮,抑损嗜欲,躬行节俭,内外康宁,遂臻至治。论功则汤、武不足方;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臣自抉居左右,十有余年,每侍帷幄,屡奉明旨。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一言兴邦,斯之谓也。德音在耳,敢忘之乎?而顷年已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谨以所闻,列之如左:
伏惟¹陛下,年甫²弱冠³,大拯横流,削平区宇,肇(zhào)开帝业。贞观之初,时方克壮,抑损嗜(shì)欲,躬行节俭,内外康宁,遂臻(zhēn)至治。论功则汤¹⁰、武¹¹不足方¹²;语德则尧、舜未为远。臣自抉居左右,十有余年,每侍帷幄¹³,屡奉明旨。常许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一言兴邦¹⁴,斯之谓也¹⁵。德音¹⁶在耳,敢忘之乎?而顷年¹⁷已来,稍乖¹⁸(nǎng)¹⁹志,敦朴之理,渐不克²⁰终。谨以所闻,列之如左:
译文:陛下,您刚入“弱冠”之年,便拯救乱世,平复天下,开创帝业。贞观初年,您刚入壮年,抑制着自已的爱好,诸事节俭身体力行,邦域内外康泰安宁,于是国家进入了繁盛平和的大治时代。论功则商汤、周武也不能与您并列,论德则距尧、舜并不算远。我自从被提拔到您身边,已经十余年,每在殿下侍奉,多次见到圣明的旨意。您常常许诺道,仁义之道,信守而不放弃;俭约之志,将始终不渝地保持。一句话可以兴邦治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昔日圣言在耳,我怎会忘掉?而近年以来,昔日志向稍见乖违,敦朴、俭约之风逐渐不能坚持到底。现谨以见闻所及,列之如下:
注释:¹伏惟:臣下向君主发表意见时所用的敬词。²甫:才。³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因其时人犹未壮,故称弱冠。⁴横流:比喻乱世。⁵区宇:天下。⁶肇:始。⁷躬:亲自。⁸臻:达到。⁹至治:大治。¹⁰汤:商汤,商朝开国君主。¹¹武:周武王,周朝开国君主。¹²方:并列。¹³帷幄:本指军帐,此泛指决策机构。¹⁴邦:国。¹⁵斯之谓也:说的就是这个。¹⁶德音:帝王的言论。¹⁷顷年:近年。¹⁸乖:违背。¹⁹曩:以前。²⁰克:能。
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遐荒。考之于今,其风渐堕,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何以言之?汉文、晋武俱非上哲,汉文辞千里之马,晋武焚雉头之裘。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此其渐不克终,一也。
陛下贞观之初,无为无欲,清静之化,远被¹遐荒²。考之于今,其风渐堕(duò),听言则远超于上圣,论事则未逾于中主³。何以言之?汉文、晋武俱非上哲,汉文辞千里之马,晋武焚雉(zhì)头之裘(qiú)。今则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取怪于道路,见轻于戎狄,此其渐不克终,一也。
译文:陛下贞观初年,无谬举私欲,清净之化远播边疆。考察今日,其风逐渐衰落,听您的言论是远远超过前代圣明君王的,论事实就还赶不上一般君玉。为什么这样说呢?汉文帝、晋武帝都不是上等明君,但汉文帝能辞谢千里马,晋武帝能焚毁雉头裘。今天您却从万里之外寻求骏马,从国外搜购珍奇之物,被道路上的人嗔怪,被异族轻视,这是逐渐陷于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一。
注释:¹被:覆盖。²遐荒:边远之地。³中主:平庸的君主。⁴汉文辞千里之马:汉文帝时,有献千里马的人,文帝还给那人千里马,并送他一笔路费。⁵晋武焚雉头之裘:有人献给晋武帝一件雉头毛大衣。武帝认为是奇装异服,当众焚毁。⁶市:买。⁷域外:国外。⁸戎狄:泛指异族。
昔子贡问理人于孔子,孔子曰:“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子贡曰:“何其畏哉?”子曰:“不以道导之,则吾雠也,若何其无畏纂?”故《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人上者奈何不敬?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的,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以来,未有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何有逆畏其骄逸,而故欲劳役者哉?恐非兴邦之至言,岂安人之长算?此其渐不克终,二也。
昔子贡¹问理人²于孔子,孔子曰:“懔(lǐn)³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子贡曰:“何其畏哉?”子曰:“不以道导之,则吾雠(chóu)也,若何其无畏纂(zuǎn)?”故《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人上者奈何不敬?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的,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已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以来,未有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何有逆畏其骄逸,而故欲劳役者哉?恐非兴邦之至言,岂安人之长算¹⁰?此其渐不克终,二也。
译文:昔日子贡向孔子请教治民的道理和方法,孔子说:“可怕啊,就象用腐朽的绳索驾驭六马。”子贡说:“怕什么呢?”孔子说:“不用道义去引导他们,那就是我的仇敌,怎么不可怕?”所以《书》上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就会安宁。”身为君王怎么能不谨慎?陛下在贞观初年,待人如同对待伤口一样小心翼翼,体恤他们的勤劳,爱民就象爱自己的孩子,心中怀着凡事简约的思想,不曾大兴土木滥加建造。近年以来,滋生了奢侈、放纵的思想,忘掉了约简从事的初衷,轻易地动用人力,竟说:“百姓如果没有事情让他们干,他们就会变得骄纵逸乐,而加之以劳役就易于驱使。”自古以来,没有百姓逸乐安然而能使国家走向衰败的,哪有反怕其骄逸而故意奴役驱使他们的呢?这恐怕不是兴邦的至理名言,岂是安定民众的长远打算?这是逐渐陷入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二。
注释:¹子贡:孔子的学生,既端木赐。²理人:治民。³懔:惧怕。⁴朽索:腐朽的绳索。⁵雠:仇敌。⁶为人上者:指君主。⁷视人如伤:待人如对待伤口那样小心翼翼。⁸恤:体恤,怜悯。⁹逆:事先。¹⁰长算:长远的打算。
陛下贞观之初,损己以利物,至于今日,纵欲以劳人,卑俭之迹岁改,,骄侈之情日异。虽忧人之言不绝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于心。或时欲有所营,虑人致谏,乃云:“若不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复争?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日择善而行者乎?此其渐不克终,三也。
陛下贞观之初,损己以利物,至于今日,纵欲以劳人,卑俭之迹岁改¹,骄侈之情日异。虽忧人之言不绝于口,而乐身之事实切²于心。或时欲有所营,虑人致谏,乃云:“若不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复争?此直³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日择善而行者乎?此其渐不克终,三也。
译文:陛下在贞观初年,损己以利人,到今天却放纵私欲而劳顿百姓,简约从事的作法逐年改变,骄矜奢侈之情日益突出。虽然忧怜百姓之言不绝于口,而享乐自身之事却耿耿在心。有时想有所营造,担心臣下进谏阻止,就说:“若不建此,对我(履行君王职责)不方便。”作为臣下,怎么能够再诤言固谏呢?这不过是想杜塞谏者之口,怎么能说是择善而行呢?这是逐渐不能善始终的表现之三。
注释:¹岁改:一年比一年改变。²切:关切。³直:只是。⁴杜:堵塞。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们,兰芷鲍鱼,与之俱化,慎乎所习,不可不思。陛下贞观之初,砥砺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巧。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莫知其是,则不间而自疏,不见其非,则有时而自昵。昵近小人,非致理之道;疏远君子,岂兴邦之义?此其渐不克终,四也。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¹们,兰芷²鲍鱼³,与之俱化,慎乎所习,不可不思。陛下贞观之初,砥(dǐ)(lì)名节,不私于物,唯善是与,亲爱君子,疏斥小人,今则不然,轻亵(xiè)小人,礼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巧。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莫知其是,则不间¹⁰而自疏,不见其非,则有时¹¹而自昵。昵¹²近小人,非致理之道;疏远君子,岂兴邦之义?此其渐不克终,四也。
译文:立身成败,在于受到什么熏陶濡染,兰芷与鲍鱼在一起,就与鲍鱼一起腐化,对自己的习尚、爱好要慎重,不能不好好考虑。陛下在贞观初年,磨炼修养,讲究名声气节,不把私情用于外人外物,爱好的是善良,亲近爱戴君子,疏远排斥小人。今天却不是这样了,亲近狎亵小人,却从礼节角度心怀警戒地过于看重与君子的交往。过于慎重地对待君子,于是敬而远之;过于随便地看轻与小人的交往,于是狎亵而亲近起来。亲近起来就看不到他的错处了,敬而远之就看不到他的对处了。不知他的对处,则不用外人挑拨而自会疏远起来;不知他的错处,则自会有时间与之亲昵。亲近小人,不是致理之道;疏远君子,岂是兴邦之义?这是逐渐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四。
注释:¹染:影响。²兰芷:香花香草。³鲍鱼:指腐臭的鱼。⁴砥砺:磨刀石。此作磨炼讲。⁵名节:名声气节。⁶亲爱:亲近爱戴。⁷疏斥:疏远排斥。⁸轻亵:亲近而不庄重。⁹狎:义与“轻亵”同。¹⁰间:挑拨。¹¹有时:有时间。¹²昵:亲近。
《书》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人乃足。犬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兽弗育于国。”陛下贞观之初,动遵尧、舜,捐金抵璧,反朴还淳。顷年以来,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运不臻;珍玩之作,无时能止。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末作滋兴,而求丰实,其不可得亦已明矣。此其渐不克终,五也。
《书》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¹贱用物²,人乃足。犬马非其土性³不畜,珍禽奇兽弗育于国。”陛下贞观之初,动遵尧、舜,捐金抵璧,反朴还淳。顷年以来,好尚奇异,难得之货,无运不臻;珍玩之作,无时能止。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朴,未之有也。末作滋兴,而求丰实,其不可得亦已明矣。此其渐不克终,五也。
译文:《书》上说:“不作无益之举以害有益之事,功即告成;不尊崇奇异之物而鄙贱日常用物,人就会知足。犬、马之类不是本土生长的不饲养,珍禽奇兽国内概不养育。”陛下贞观初年,行动每每遵循尧、舜之举,抛弃金银宝玉,返朴还淳。近年以来,您却爱好奇异之物、难得之货,远处的也莫不搜集到手;珍贵玩物的制作,没有停止的时候。上面喜好奢靡却希望下面有淳朴之风,这不可能。工商等昌盛却希望农业丰收、国家殷实,这做不到也是很明显的。这是逐渐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五。
注释:这段话出于《周书·旅獒》。¹异物:奇异之物。²用物:日用之物。³土性:本地生长。⁴畜:饲养。⁵捐金抵璧:抛弃金银宝玉。⁶淳:朴实。⁷末作:古以农业为本,故工商等皆被视为末作。
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近岁已来,由心好恶弘,或从善举而用之,要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迹,所毁之人,未必可信于所举;积年之行,不应顿失于一朝。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干求者日进,所以人思苟免,莫能尽力。此其渐不克终,六也。
贞观之初,求贤如渴,善人所举¹,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近岁已来,由心好恶²弘,或从善举而用之,要或一人毁而弃之,或积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远之。夫行有素履(lǚ)³,事有成迹,所毁之人,未必可信于所举;积年之行,不应顿失于一朝。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nìng)以为身谋,陛下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¹⁰,干求者¹¹日进,所以人思苟免,莫能尽力。此其渐不克终,六也。
译文:贞观初年,您求贤如渴,能够很好对待别人所举荐的人,信任他、使用他,尽量采用并发挥他的特长,还恐怕没有完全做到这样。近年以来,全凭自己的好恶,或者大家推举便任用他,或者一人指摘便弃掉他,或者长年任用他,或者偶有怀疑便疏远他。说来(被任用者)默然自安地尽做事,自有他的成绩和贡献,被弃掉者,有人对他的指摘未必可信;多年尽职从事,不应一朝怀疑就被弃掉。君子的胸怀,在于实践仁义而弘扬崇高的美德;小人的品性,则是进谗言、耍奸巧以谋取个人私利。陛下不审察此中原委,轻率地褒贬人物,这就使卫护仁义之道的君子逐日减少,耍弄手段而追求私利的小人一天天升官、被重用,所以人们只想幸免于获罪受惩,不能尽力于工作和贡献。这是逐渐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六。
注释:¹善人所举:善待别人所推举的人。²由心好恶:喜欢和嫌恶全凭自己。³素履:喻平凡自安,语出《易经》。⁴蹈:实践。⁵弘:发扬。⁶谗佞:奸邪。⁷为身谋:为自己打算。⁸臧否:评论人的好坏。⁹守道者:此指君子。¹⁰日疏:一天比一天疏远。¹¹干求者:有所希求的人,指小人。
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或时教习之处,道路遥远,侵晨而出,入夜方还,以驰骋为欢,莫虑不虞之变,事之不测,其可救乎?此其渐不克终,七也。
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视¹,事惟清静,心无嗜欲,内除毕弋²之物,外绝畋(tián)猎之源。数载之后,不能固志³,虽无十旬之逸,或过三驱之礼,遂使盘游之娱,见讥于百姓,鹰犬之贡,远及于四夷。或时教习之处,道路遥远,侵晨而出,入夜方还,以驰骋为欢,莫虑不虞之变,事之不测,其可救乎?此其渐不克终,七也。
译文:陛下初登皇位,高瞻远瞩,诸事简约惟求清净,心中并无嗜好和私欲,内除打猎用具,外废打猎之地。数年之后,却不能固守此志,虽然尚未出现太康耽于游猎十旬不返这类事,但有时却超过一年三猎的旧礼,于是使这盘桓游猎的逸乐被百姓讥讽,献鹰献犬之类的事竟至扩及到边远的异族。有时打猎的教练场所遥远,清展出去入夜才返,以驰骋郊野为欢乐,不考虑不虞之变,事有不测之险,还有不办法挽救吗?这是逐渐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七。
注释:¹深视:视察。²毕弋:打猎用具。毕:捕捉水边兽的长柄网。弋:以绳系箭而射。³固志:坚守志向。⁴十旬之逸:夏代太康曾在洛水附近打猎,十旬不返。见《尚书·夏书》。⁵三驱之礼:按《礼记·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⁶四夷:四方的少数民族。⁷教习之处:教练场所。⁸侵晨:天蒙蒙亮。⁹不虞:不及预料。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然则君之待臣,义不可薄。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达,咸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已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庭,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间因所短,诘其细过,虽有聪辩之略,莫能申其忠款,而望上下同心,君臣交泰,不亦难乎?此其渐不克终,八也。
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然则君之待臣,义不可薄。陛下初践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¹,臣情上达,咸²思竭力,心无所隐。顷年已来,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阙(què)³,将陈所见,欲言则颜色不接,欲请又恩礼不加,间因所短,诘(jié)其细过,虽有聪辩之略,莫能申其忠款,而望上下同心,君臣交泰¹⁰,不亦难乎?此其渐不克终,八也。
译文:孔子说:“君王以礼对待臣下,臣下便以忠心事奉君王。”既然如此,那么君王对待臣下,就不能不重仁义。陛下初登皇位,恭敬地对待臣下,皇恩泽及诸多身居下位者,因此臣情能够上达,都想尽心竭力地为您干事,心中无所隐瞒。近年以来,您对此多有忽略。有时朝外地方官员或其使者有事入朝求见,想要看看宫廷、陈述意见,刚要张口您却摆出不想听的脸色,想要请示您又不以恩礼相待。有时又因为对方有短处而责难他的细小过错,因此他虽然有聪明善辩的才略,也不能从容陈述他的忠诚。这样,还希望上下同心、君臣融洽,不是很难吗?这是逐渐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八。
注释:¹下流:居下位的人。²咸:都。³阙庭:宫庭。⁴间:有时。⁵所短:短处。⁶诘:责。⁷细过:小错。⁸申:陈述。⁹忠款:忠诚。¹⁰交泰:即指上下融合和平。语出《易经》:“天地交,泰。”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四者,前王所以致福,通贤以为深诫。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已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此傲之长也。欲有所为,皆取遂意,纵或抑情从谏,终是不能忘怀,此欲之纵也。志在嬉游,情无厌倦,虽未全妨政事,不复专心治道,此乐将极也。率土乂安,四夷款服,仍远劳士马,问罪遐裔,此志将满也。亲狎者阿旨而不肯言,疏远者畏威而莫敢谏,积而不已,将亏圣德。此其渐不克终,九也。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四者,前王所以致福,通贤¹以为深诫。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已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矜放²,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³圣智之明,心轻当代,此傲之长也。欲有所为,皆取遂意,纵或抑情从谏,终是不能忘怀,此欲之纵也。志在嬉游,情无厌倦,虽未全妨政事,不复专心治道,此乐将极也。率土(yì),四夷款服,仍远劳士马,问罪遐裔,此志将满也。亲狎者阿¹⁰¹¹而不肯言,疏远者畏威而莫敢谏,积而不已,将亏圣德。此其渐不克终,九也。
译文:骄傲情绪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享乐不可极端化,志向不可过偏、过高。这四个方面,前代君王由于处理得好而得福,深明事情的贤人也认为应该深加警戒。陛下在贞观初年,孜孜追求,毫不懈怠,委屈自己而顾念别人,总像是还怕自己做得不够。近年以来,已经出现骄傲放纵的苗头,仗恃功业之大,蔑视前代君王,认为比前代圣人智者还要贤明,心里轻视当代人才,这是骄傲情绪在滋长。想于什么,都任情由意,即使抑制着自己的感情而听从劝告,终觉违心背性、耿耿于怀,这是欲望在走向放纵。志在嬉戏游乐,感情总不厌倦,虽然还没有全然妨碍政事,但不再专心治道治国,这就是享乐将要走向极端了。天下安定,四夷敬服,仍然驱使兵马远征致讨,这就是志向过偏、过高了。亲昵款款的小人曲意奉迎您的旨意而不肯谈歧见,被您疏远的人畏惧您的严威而不敢进谏言,这样延续下去不改变,您的圣德将受到损害。这是逐渐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九。
注释:¹通贤:深明事理的贤人。²矜放:骄傲放纵。³负:自负。⁴纵:纵使。⁵抑情从谏:抑制情绪而听从劝告。⁶率土:天下。⁷乂安:平安无事。⁸款服:心悦诚服。⁹遐裔:远地。¹⁰阿:曲意奉承。¹¹旨:旨意。
昔陶唐、成汤之时非无灾患,而称其圣德者,以其有始有终,无为无欲,遇灾则极其忧勤,时安则不骄不逸故也。贞观之初,频年霜旱,畿内户口并就关外,携负老幼,来往数千,曾无一户逃亡,一人怨苦,此诚由识陛下矜育之怀,所以至死无携贰。顷年已来,疾于徭役,关中之人,劳弊尤甚。杂匠之徒,下日悉留和雇,正兵之辈,上番多别驱使,和市之物绝于乡闾,递送之夫相继于道路。既有所弊,易为惊扰,脱因水旱,谷麦不收,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宁帖。此其渐不克终,十也。
昔陶唐¹、成汤之时非无灾患,而称其圣德者,以其有始有终,无为无欲,遇灾则极其忧勤,时安则不骄不逸故也。贞观之初,频年霜旱,畿(jī)²户口并就关外,携负³老幼,来往数千,曾无一户逃亡,一人怨苦,此诚由识陛下矜育之怀,所以至死无携贰。顷年已来,疾于徭役,关中之人,劳弊尤甚。杂匠之徒,下日悉留和雇,正兵之辈,上番多别驱使,和市之物绝于乡闾¹⁰,递送之夫¹¹相继于道路。既有所弊,易为¹²惊扰,脱¹³因水旱,谷麦不收,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宁帖¹⁴。此其渐不克终,十也。
译文:从前尧、商汤时并非没有灾患,而所以称颂他们的圣德,是因为他们能够善始善终、无为无欲,遇到灾害时极其忧虑、殷勤,局势安定时又不骄傲、不耽于逸乐的缘故啊。贞观初年,频年霜旱,畿内人口有些转向关外,扶老携幼,来来往往数千人,不曾有一户逃亡、一人怨苦,这确是由于理解陛下体恤抚育的情怀,所以至死不生二心。近年以来,百姓被徭役搞得疲惫不堪,关中的人劳苦忧患尤其深重。各种匠人服役后仍被官府雇用,年壮的兵员多被用以应付各种任务,官府不断地从乡间、里巷的百姓手中购买东西,远送物品的搬运工一个接一个地走在道路上。如果有灾情忧患,人们就很容易被惊扰,或因水灾或旱灾而谷麦不收,恐怕百姓之心不象以前那样宁贴。这是逐渐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之十。
注释:¹陶唐:尧为陶唐氏。²畿内:京城所管辖的地区。³负:背负。、⁴矜育:怜悯抚育。⁵携贰:怀着二心。⁶关中:今陕西,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故称。⁷和雇:官府出钱雇用劳力。⁸上番:轮流值勤。⁹和市:官府向百姓议价购物。¹⁰闾:里巷。¹¹递送之夫:长途转送货物的丁壮。¹²为:被。¹³脱:如果。¹⁴宁帖:安宁服贴。
臣闻“祸福无门,唯人所召。人无衅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统天御宇十有三年,道洽寰中,威加海外,年谷丰稔,礼教聿兴,比屋喻于可封如,菽粟同于水火。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乃远被于郡国;凶丑作孽,忽近起于毂下。夫天何言哉?垂象示诫如,斯诚陛下惊惧之辰,忧勤之日也。若见诫而惧,择善而从,同周文之小心,追殷汤之罪己。前王所以致理者,勤而行之;今时所以败德者,思而改之。与物更新,易人视听,则宝祚无疆,普天幸甚,何祸败之有乎?然则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当今太平之基,既崇极天之峻;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千载休期,时难再得,明主可为而不为,微臣所以郁结而长叹者也。
臣闻“祸福无门,唯人所召¹。人无衅²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统天御宇十有三年,道洽³(huán),威加海外,年谷丰稔(rěn),礼教聿兴,比屋喻于可封如,菽(shū)(sù)同于水火。暨乎今岁,天灾流行,炎气致旱,乃远被于郡国¹⁰;凶丑作孽(niè)¹¹,忽近起于毂下¹²。夫天何言哉?垂象¹³示诫如,斯诚陛下惊惧之辰,忧勤之日也。若见诫而惧,择善而从,同周文¹⁴之小心¹⁵,追殷汤之罪己¹⁶。前王所以致理者,勤而行之;今时所以败德者,思而改之。与物更新,易¹⁷人视听,则宝祚¹⁸无疆,普天幸甚,何祸败之有乎?然则社稷安危。国家治乱,在于一人而已。当今太平之基,既崇极天之峻;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¹⁹。千载休期²⁰,时难再得,明主可为而不为,微臣²¹所以郁结而长叹者也。
译文:我听说“祸福不认门,是人们自己招来的”。人们没有罪过,妖邪之物并不随便发作。陛下统御天下十三年,圣道广播九州,威势扩及海外,年年五谷丰登,礼治教化振兴,家家有德性,人人可表彰,菽粟象水火一样到处都是。到了今年,天灾流行,炎热大旱,竟至远达诸郡和封国;凶恶之人作孽,近来又忽然发生在都下。上天哪里会说话呢?便垂下天象以示警戒,这的确是陛下应当惊惧、忧勤的时候了。如果看见这警戒的徵象而感到可怕,便择善而从,象周文王那样小心翼翼,效法商汤归罪自己;前王治理国家的有效措施勤于学习、效法,今天败坏德行的种种作为想法改掉,使万物更新,改变人们的所见所闻,那么,统治天下的宝福将绵延不已,普天之下也将深得其益,还有什么祸患呢?可见国家的安危治乱,在于陛下一人而已。当今太平基业已经高积入天,只是功亏一篑。千载难得的良机,圣明的君主本可大有作为却不去做,所以我郁结在心而要喟然长叹啊。
注释:¹唯人所召:是人们自己招来的。²衅:罪过。³洽:普遍。⁴寰中:大地。⁵稔:谷物熟。⁶聿:语气助词。⁷比屋可封:家家都有德行,人人可受表彰。语出汉陆贾《新语》。⁸菽:豆类的总称。⁹暨:及,到。¹⁰郡国:指地方上。郡:古代行政区划。国:诸侯封国。¹¹凶丑作孽:指突厥突利可汗之弟阿史那结社率谋反事。结社率为唐中郎将,贞观十三年,曾夜袭皇宫,兵败被杀。¹²毂下:辇毂之下,谓帝都。¹³垂象:垂下天象。¹⁴周文:即周文王。¹⁵小心:谨慎。《诗经》:“维此文王,小心翼翼。”¹⁶殷汤之罪己:《尚书·汤诰》:“万方有罪,在予一人。”¹⁷易:改变。¹⁸宝祚:帝位。¹⁹一篑之功:即功亏一篑。语出《尚书》。意思是半途而废,前功尽弃。²⁰休期:美好时期。²¹微臣:谦词,低贱之臣。
臣诚愚鄙,不达事机,略举所见十条,辄以上闻圣听。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参以刍荛之议,冀千虑一得,衮职有补,则死日生年,甘从斧钺。
臣诚愚鄙,不达事机,略举所见十条,辄以上闻圣听。伏愿陛下采臣狂瞽(gǔ)¹之言,参以刍荛之议²,冀千虑一得,衮(gǔn)职有补³,则死日生年,甘从斧钺
译文:我确实愚笨无知,看不清事理机缘,大略举出所见十条,把它奏明圣上。仅愿陛下采纳我这狂瞽之言,想想我这草野之见,希望“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或可略补“衮职”,(也就大感心安了)。那么,死日就是生年,即使斧钺加身也心甘情愿。
注释:¹瞢:盲人,狂瞽,比喻不见事实而胡言乱语。²刍荛之议:谓草野之人的议论。刍荛:砍柴者。³衮职有补:语出诗经:“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衮职:帝王之职。⁴斧钺:杀戮的兵器,后泛指刑戮。

  这篇文章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以此警醒统治者要居安思危。

  文章首先写古代帝王建立王业后,为了把政权“传之万代”,必先扬淳朴而抑浮华,贵忠良而鄙邪佞,绝奢靡而崇俭约,重谷帛而贱珍奇。政治清明,国家安定。唐太宗在贞观之初“抑损嗜欲,躬行节俭”,那时“内外康宁,遂臻至治”。但近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具体表现在十个方面,即无为无欲之风渐坠,好奢纵而忘卑俭,骄侈劳人之事日多,近小人而远君子,好尚奇异,求贤之心日衰,畋猎为欢,君臣关系淡薄,傲气日增,不关心人民疾苦。最后希望他“思而改之,与物更新”。文章词正理直,有理有据,分析透彻入微。

  文章第三段为劝说唐太宗不要玩物丧志,便举了汉文却马,晋武焚裘的例子。这两个都是在历史上留有美名的皇帝,和唐太宗放到一块儿身份相同,又有些恭维的意思。“陛下居常议论,远辈尧舜,今所为,更欲在汉文、晋武下乎?”这是一反问,目的是谲谏太宗。即顾全了皇帝的颜面又指出了其过失,并且词旨剀切,这为说理性散文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也为革新六朝浮华无物的文风产生了积极影响。这说明作者还是以定国安邦为出发点,希望君主能够听从劝告的。因此在行文上尽量避免直白的语气,换做是委婉含蓄的笔法来写。

  文章第三至第十二段列举了十条唐太宗的缺点:

  一、迷恋财物:过去无为无欲,现在“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

  二、轻用民力:过去视人如伤,现在故劳役者;

  三:乐身营欲,追求享受:过去损己以利物,现在纵欲以劳人;

  四、亲小人,远忠臣:过去“砥砺名节”,“亲爱君子,疏斥小人”,现在“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

  五、好尚奇珍,贪图玩乐:过去“捐金抵璧,反朴还淳”现在“难得之货,无远不臻,珍奇之作,无时能止”;

  六、人思苟免,莫能尽力,犯了用人不当的错误:过去“求贤若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现在“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

  七、热衷盘游之娱,酷爱打猎:过去“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现在“以驰骋为欢,莫虑不虞之变”;八、忽略下层民意:过去“君恩下流,臣情上达”,现在“多所忽略”;

  九、志在嬉游,荒于政事:过去“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现在“不复专心治道”;

  十、劳弊尤甚,奴役百姓:过去“矜育之怀”,现在“疲于徭役”。

  以上十条,款款是针对唐太宗失德之处拟定的,一言以蔽之就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十条建议或意见并没有完全将唐太宗这些年的励精图治全盘否定。虽然小有微疵,但瑕不掩瑜,要不然太宗皇帝也不会“录付史司,冀千载之下识君臣之义”了,后来还“赐征黄金十斤,厩马二匹”并说这篇文章是“词强理直”(《贞观政要·慎终》),从这些举动上看唐太宗还是听进去了魏征的意见。文中像“自古以来,未有由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等等都是作者精心提炼出来可供帝王资政的治世格言。

  文章开篇正面阐述帝王之道,在于先淳朴而抑浮华,贵忠良而鄙邪佞,绝奢靡而崇俭约,重谷帛而贱珍奇。指出唐太宗开业之初能抑损嗜欲,躬行节俭,许之以仁义之道和俭约之志,近年来德音在耳而行事已乖。接着归纳出他渐不克终的十条:求马市珍、滥用人力、纵欲拒谏、远君子近小人、好尚奢靡、轻为臧否、嗜好田猎、脱离群众、乐极志满、劳扰百姓。在每一条中都将早年的太宗同晚年的太宗对比,委婉恳切地让太宗知道自己逐渐在向可怕的方面转变。文章条分缕析、词旨剀切,气势雄骏,连太宗也“深觉词强理直”(《贞观政要》)。

参考资料:
1、 秦亢宗.《中国散文辞典》:北京出版社,1993
2、 林非.《中国散文大辞典》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长夜难明赤县¹天,百年魔怪舞翩(piān)(xiān)²,人民五亿³不团圆。
译文:赤县神州千百年来陷入暗无天日的黑夜中,近百年来外族入侵,在中国横行霸道,好似群魔乱舞,五亿各族人民无法团圆。
注释: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音乐学校)里曲子的名称。¹赤县:指中国。《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介绍战国末驺(zou邹)衍的说法:中国名曰赤县神州。²百年魔怪舞翩跹: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时起,外国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者开始侵入中国。他们和他们的走狗在中国横行霸道,好似群魔乱舞。³人民五亿:五亿各族人民。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一唱雄翩天下白,万方¹乐奏²有于阗³,诗人兴会更无前。
译文:雄鸡一声长鸣,报道中国大地已经天亮了,各民族在祖国的生日大典上奏起欢乐的乐章,这其中包括新疆儿女的甜美歌声,诗人们欣喜唱和兴致无边。
注释:¹万方:古人称国族为方,《易经》“有鬼方”。²乐奏:1958年9月文物出版社出版的《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中误植为《奏乐》。³于阗: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西南部县名,1959年改于田。当地人民以能歌善舞著名。这里借指新疆文工团所表演的音乐歌舞节目。⁴兴会:兴致、兴趣。

  这是一首揭露旧中国的黑暗现实、赞美新中国民族大团结的史诗,是旧时代结束、新纪元开始的雄伟钟声。全词首先从联欢晚会的热烈景象触景生情,联想到旧中国的悲惨情景;然后笔锋转而颂扬国庆晚会上的浓烈气氛,喻示了新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共创繁荣局面的美好前景。

  上阕是对旧中国长期黑暗统治的揭露与批判。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蹁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气呵成,不容停顿。这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到解放前夕百年历史的沉痛概括:暗无天日,群魔乱舞,人民受苦。“长夜”,是100年的漫漫长夜。“难明”,多少次艰苦卓绝的斗争也难以掀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魔怪舞蹁跹”,这是指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及其卵翼下的种种黑暗势力沆瀣一气,张牙舞爪,为所欲为。人民“不团圆”,既有无法幸福美满,又有各族人民不能团结一致、和睦相处之意。

  为此我们可以沉浸在百年历史的回忆中:1840年的鸦片战争,1856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3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列强对中国的侵凌,掠夺接连不断。国内的反动派有清王朝、北洋军阀和蒋介石政府,相继统治,盘剥人民。这是一幅历史的长卷,显现中国百年历史的沧桑;正是内外反动派的压迫和剥削,造成了各族人民的苦难。

  然而,历史总是在对立统一中发展。“百年魔怪”的对立面是“人民五亿”。人民不能忍受“魔怪”的欺压,奋力反抗。多少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在百年历史中,最为鲜明的有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1919年的五四运动,而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更成为砥柱中流,领导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涓涓细流归大海,人民终于战胜“魔怪”而胜利,1949年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一唱雄鸡天下白”。

  下阕,诗人的思路返回到了眼前盛典上的欢乐场面。各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国庆节,表现出了人民欢乐、祥和、幸福的新生活,展示了新中国光辉灿烂的前景。“一唱雄鸡天下白”,是李贺“雄鸡一声天下白”的倒装。雄鸡一声长鸣,报道中国大地已经天亮了,而“唱”字更高亢、激越,仿佛是从人们心底喷出来的激情,道尽了人们摆脱漫漫长夜、迎来红日曙光的欢乐心情。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力量是伟大的,从建立工农武装,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抗战胜利到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最终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昂首看天,觉得天格外晴朗,人民当家作主人的喜悦心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万方乐奏有于阗”,用眼前之事表达人民的欢乐、各民族的大团结,与“人民五亿不团圆”对照。于阗,古代西域国名,这里代指新疆歌舞团。“万方”,四面八方,指全国各族人民。新中国成立,各族人民当家作主,欢欣鼓舞。他们以绚丽的舞蹈、谐美的歌唱表达自己的心声。上片“百年魔怪舞蹁跹”,下片“万方乐奏有于阗”,正是天翻地覆的变化,欢乐的人民取代了横行的妖魔鬼怪,成为国家的主人。

  “诗人兴会更无前”,这里的诗人不仅指柳亚子,也指诗人自己,更泛指全国的文艺工作者,诗人的兴致是以前所没有的。一方面说明诗人应感知新生活、歌颂新生活,是对包括柳亚子在内的文艺工作者的肯定与勉励,另一方面说明诗人坚信未来的中国将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伟大和壮丽,坚信新中国的繁荣昌盛、安定团结也是前所未有的。

  这首词上下两阕巧妙运用对比手法,极其鲜明地写出了新旧社会天上人间的反差。上阕写旧中国,下阕写新中国,而上下两阕又互相呼应,作者以旧社会的黑暗反衬新社会的“天下白”,以群魔乱舞反衬各族人民的欢庆歌舞,以旧社会的四分五裂反衬新社会的民族大团结。这样强烈的对比不能不震撼人心。

参考资料:
1、 毛润之 等.《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44年:第59-60页
2、 毛泽东 等.《毛主席诗词》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年:第309-310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