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梧桐山月明,卧听邻笛转凄清。未传黄鹤楼中曲,却得羌儿塞上声。
风入梧桐山月明,卧听邻笛转凄清。未传黄鹤楼中曲,却得羌儿塞上声。

wén--liángyín

fēngtóngshānyuèmíngtīnglínzhuǎnqīngwèichuánhuánglóuzhōngquèqiāngérsāishàngshēng

梁寅

梁寅

梁寅(1303——1389),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余市下村镇)人。明初学者。元末累举不第,后征召为集庆路(治所在今江苏南京市,当时辖境相当今南京市及江宁、句容、溧水、溧阳、高淳等县地)儒学训导,晚年结庐石门山,四方士多从学,称其为“梁五经”,著有《石门词》。《明史》有传。元末兵起,明太祖朱元璋征天下名儒修述礼乐时,他被征任,时年已六十有余。在礼局中,讨论精审,诸儒皆为推服。书成后,将就官,他以老病辞,归里。 ▶ 25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楚天空阔月成轮,蜀魄声声似告人。
楚天空阔月成轮,蜀魄¹声声似告人。
译文:天高地阔,一轮明月高悬夜空,月光下的杜鹃声声嘶叫,似乎在告诫人们。
注释:¹蜀魄:指杜鹃。
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口过残春。
啼得血流无用处,不如缄(jiān)¹过残春。
译文:可就算它将嗓子喊破也没用,该去的总会去,不如安安静静地过好余下的春天时光。
注释:¹缄口:闭着嘴(不说话)。
山树落梅花,飞落野人家。
山树落梅花,飞落野人家。
译文:在高高山树下翩然飞落一朵梅花,如此清冷欢快的一朵梅花,偏偏停驻在山野人家。
野人何所有,满瓮阳春酒。
野人何所有,满瓮(wèng)¹阳春酒。
译文:要问山野人家有什么,只有一坛子阳春酒罢了。
注释:¹瓮:一种盛水或酒等的陶器。
携酒上春台,行歌伴落梅。
携酒上春台,行歌伴落梅。
译文:我携着酒走上高高的春台,踏着梅花飞落的节奏高歌。
醉罢卧明月,乘梦游天台。
醉罢卧明月,乘梦游天台。
译文:醉了就卧在明月上,在梦里游历到天宫深处。

chūnxíng--liú

shānshùluòméihuāfēiluòrénjiārénsuǒyǒumǎnwèngyángchūnjiǔxiéjiǔshàngchūntáixíngbànluòméizuìmíngyuèchéngmèngyóutiāntái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山静似太古¹,日长如小年²
译文:山中寂静好像太古时候一般;日子清闲得令人觉得漫长,过一天就好像度过了一年。
注释:¹太古:远古,上古。²小年:将近一年。用以形容时间之长。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yú)¹犹可醉,好鸟不妨²眠。
译文:暮春依然还有些花朵开放,使我还可以在醉酒时赏花;鸟儿婉转的啼鸣,并不妨碍我安眠。
注释:¹馀花:残花。馀:剩下的。²不妨:表示可以、无妨碍之意。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世味¹花常掩,时光²(diàn)³已便
译文:尝尽了人世滋味后,我掩上了花扉,这时节躺在竹席上非常适宜方便。
注释:¹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²时光:时间;光阴。³簟:竹席。⁴便:适宜。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梦中频得句¹,拈(niān)²笔又忘筌(quán)³
译文:经常在梦中想出优美的诗句,可当拿起笔时,却又忘了该用什么语言。
注释:¹得句:谓诗人觅得佳句。²拈:用手指拿东西。³忘筌:忘记了捕鱼的筌。比喻目的达到后就忘记了原来的凭借。

  此诗作于作者醉眠醒来时,描绘了山上没有半点声音和人烟好像太古时候一般一片寂静,日子清闲得令人觉得漫长以及人清闲得有些偏懒的情景。全诗造意古朴,对仗工稳,通篇用白描手法写景叙事,事显而情隐,富有禅意。

  这首诗以“醉眠”为题,其实写的是一个独酌——醉眠——梦醒的完整过程。一个春末夏初的日子,诗人在山林环抱的居所中独酌,空山幽静,不闻人声,宛如置身于冥寞的太古时代;时间也仿佛静止了、凝固了,不再流动。这里的一切,都使人恍惚如有隔世之感。这儿既无尘世的喧嚣和纷扰,也无名利的追逐和与日俱生的忧患,一切都显得悠然怡然。这不尽是写环境氛围。诗人实际上写出了一个将醉未醉之人对时空所特有的感觉。这位饮者虽尚未露面,但从他在幕后哼哼唧唧的唱词,不难想见其酣然四顾的身影。在人们浑然不觉之际,诗人已从“醉”字入手解题了。

  紧接着,一位陶然自得的饮者形象,便活脱地出现在读者眼前。尽管春意阑珊,只剩下数枝残花,而饮者意兴犹浓,频频把盏。酒酣耳热之际,忽听得鸟声啼啭,他便又笑对鸟儿调侃,仿佛说:“我醉欲眠君且留,谅你这点絮聒,不妨我睡。”府仰之间,醉态可掬。“好鸟”一句,似从孟浩然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化出,诗人反其意而用之,在轻松风趣的口吻中,维妙维肖地写出了醉者旷放洒脱的神态。这里,“余花犹可醉”点出“醉”字承上;“好鸟不妨眠"又点出“眠”字启下,在似不经意之间,却细针密线,自有布置。

  五六两句写饮者从户外进入室内。“花掩”、“簟便”都由“眠”字生发开去。竹席宜人,指明对令,和前面所说的“日长”、“余花”正相一致。欲睡掩花,这一本来是极平常的动作,却如平地生波澜,顷刻间激起诗人感情的涟漪。

  “世味”二字,透露出诗人隐秘的心声。花之开合,与“世味”有关系。原来在封建社会里,“花”常常成为人物命运遭际的表征,它和屋主人的贵贱穷达、荣辱进退是休戚相关的。如“朱花”象征权势炙人的达官显贵,“寒花"则表示社会地位的卑微低贱,所谓“花第”也者,正是把“花”和品第等级联系在一起。故得势显达时“开花延客”、“花庭若市”,落拓不遇时则“杜花谢客”、“花可可罗雀”。炎凉世态,系于区区一“花”。唐庚当时正谪居岭南,他对这样的“世情”是尝够了滋味的,他有《鸣鹊行》诗云:“至今畏客如於菟。岂唯避谤谢还往,此日谁肯窥吾庐?杜花却扫也不恶,何但忘客兼忘吾。喧喧呜鹊汝过矣,曷不往噪权花朱?”又在《寄傲斋记》一文中设想,如有朝一日能从贬所脱归,回乡后将给故园之花命名为“常关之扉”。这些均可为本句注脚。

  诗人不说“花掩知世味”,却将“世昧”置于“花掩”之前,不止是为了协调声律,也是强调了诗人内心的感慨,又可解作诗人欲乘掩花之际,将那使人心寒的“世味”推将出去,拒之花外,永不让它再来骚犹和破坏恬淡的心境,所谓“便欲醉中藏潦倒,已将度外置纷纭”(《谢人送酒》),且置之度外可也。诗人在悠闲旷达的醉饮之后,忽生“世味”之想,说明他仍怀愤慨不平之气,实不能忘怀于人世,可见此诗所谓“醉眠”,并非抒写流连花酒的闲适情调,不过是借此挥斥幽愤,聊以自慰罢了。

  最后两句写由眠至醒。诗人既乐于与花鸟为友,不妨梦中携侣同游,吟诗留赏。然而这神游时的快意,一回到现实中便烟消云散,所得的佳句竟写不出来,“忘筌”是用《庄子》“得鱼忘筌”的语意。诗人用“梦中频得”、“拈笔又忘”这样轻捷的句子,写出了乍得忽失的惆怅之情,语调中不乏自嘲的意味。对美的追寻只存在于梦境之中,而梦终非现实,一旦梦醒之后,又是非常惆怅的。于此,在诗人幽默的调笑声中,表现出淡淡的苫涩的滋味。

  这首诗通篇用白描手法写景叙事,事显而情隐。“世味”二字为全篇之眼,贯前领后。在其映照之下,则“眠”前的独酌虽貌似自得,实际上却是诗人在人世间深感寂寞的写照:这里既无三两知已开怀畅饮的场面,也无田家父老提壶过饮的交往。而“眠”后在梦中兴高采烈的寻觅追求,又分明是诗人不甘寂寞苦作挣扎的努力。但现实无情,人生有涯,虽然力求摆脱寂寞,而又终于不得不归于寂寞。如此深衷,如许波澜,均借一次“醉眠”的情事出之,平淡中蕴含至味。王夫之论诗力主一“忍”字,意谓诗歌的含蓄蕴藉,非有大力者不足为言。此诗庶几当之。

参考资料:
1、 钟元凯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29-730

zuìmián

tánggēng sòngdài 

shānjìngtài chángxiǎonián 
huāyóuzuì hǎoniǎofángmián 
shìwèiménchángyǎn shíguāngdiànbiàn便 
mèngzhōngpín niānyòuwàngquán 
九十韶光如梦里,寸寸关河,寸寸销魂地。落日野田黄蝶起,古槐丛荻摇深翠。
九十韶(sháo)¹如梦里,寸寸关河²,寸寸销魂³地。落日野田黄蝶起,古寸丛荻(dí)摇深翠。
译文:九十天的春光匆匆而过如在梦里,一寸寸的山河,每一寸土地都让人极度哀痛。落日之下野田里黄蝶飞舞,古槐树和丛荻摇曳着枝条显出一片浓碧。
注释: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小石调”,《清真集》入“商调”。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韵。¹九十韶光:整个春天共九十日,故云。²寸寸关河:《金史·左企弓传》: “太祖既定燕,企弓献诗,略曰:‘君王莫听捐燕议,一过河山一寸金。”关河,犹言山河。³销魂:此指极度悲伤。
惆怅玉箫催别意,蕙些兰骚,未是伤心事。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惆怅玉箫¹催别意,蕙(huì)(suò)兰骚²,未是伤心事³。重叠泪痕缄(jiān)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译文:玉箫吹奏起惆怅失意的音调催人别离,个人的挫折和失意,并不是令我伤心的事。热泪纵横悲愤难已,封好了信封,人生中只有真挚的感情才永不会死。
注释:¹玉箫:用江淹《别赋》“琴羽张兮箫鼓陈”句,指临别时令人“惆怅”的管弦之音;也可能用范摅《云溪友议・玉箫记》所述韦皋游江夏,钟情于一名玉箫的侍女,临别时赠以玉指环一枚、诗一首,并约期再见事,及姜夔《长亭怨慢》词“韦郎去也,怎忘得、玉环(一作箫)分付,第是、早早归来,怕红萼、无人为主,算空有并刀,难剪离愁万缕”诸句意。如果是后者,当有本事在,惜已难考实。²蕙些兰骚:楚辞中又多以“蕙”“兰”之属的香草象喻品性志行的美善高洁。些,系古时楚人的习用语气词。骚,指屈原代表作《离骚》。此处以“蕙些兰骚”作为楚辞的代称。³未是伤心事:意谓蕙兰受害,并非消极伤心之事,乃是要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事。⁴锦字:用锦织成的字,代指书信。

  词的上片写景,描述出词人对充满了苦难的祖国河山的挚爱深情,细致地映衬出一颗爱国志士的忧国之心。正因为词人热爱祖国,深深地为国事担忧,才在下片的抒情中进一步表达了自己的报国情怀。下片意承景来,接以政治失意的对比,愈显其情真意切。结拍“人生只有情难死”句,这“情”,既有思君报国之喻,又有壮志慷慨之义,形象地表现出词人的拳拳爱国心。词中用典巧妙,屈原的美人香草之思被作者化用于词句中,委宛曲折,如泣如诉,扩充了词的伤感意蕴。比兴手法的运用,更加深了全词的感人情境。

  此词创作时已入初夏,三春已逝,作者回顾在京游踪,恍如一梦,故词以“九十韶光如梦里”一句起调。紧承此句的“寸寸关河,寸寸销魂地”中的“销魂”两字,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意,以表达其离京时对这片土地的依恋、惜别之情。后两句则为出东便门后所见田野间之景。此两句寓情于景,联系其“如梦里”的感受,上句所写“落日野田黄蝶起”之景,可与陈维崧《尉迟杯》词“闻说近日台城,剩黄蝶濛濛,和梦飞舞”三句合参,似化用《庄子·齐物论》中梦蝶的寓言,以表达其迷惘如梦的心情。

  下句所写“古寸丛荻摇深翠”之景,则可参读作者后来在《南轺日记》光绪十九年七月二十二日所写“连日所行之境,绿杨万树,红蓼丛生,愈繁密处,愈觉萧疏”,“微吟二句云‘每当荻苇萧森处,便有江湖浩荡心’,盖深知世变之巨,将来非一手一足之力所能挽”,此时作者从寸荻摇翠中所产生的当也是“萧森”之感、“江湖”之心。

  过片“惆怅玉箫催别意”一句,明白揭出“别”字,进一步表达此次离京的“惆怅”之情。继此句后,以“蕙些兰骚,未是伤心事”两句极言其离京时的伤心怀抱。在作者看来,楚辞中所抒写的幽忧还未足以道出他此时的“伤心事”。

  结拍“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两句,则用诗歌的传统手法,托男女相思以表达其眷恋京国的缠绵幽约之情,而如果过片“惆怅”句是用韦皋与侍女玉箫典,则此两句中固有男女间生死相思的恋情在。人间的真情、至情是执着的、永恒的。“情难死”句是对此情的赞颂,与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诸句,可称异曲同工。

  叶恭绰在《广箧中词》中以“沉痛”两字评此词。其词情之如此沉痛,当因写此词时,其别情离绪是与其落第后的失落之感及其关念时事的忧国之情交织为一的。此时,政局日非,内忧外患迭起,是国危如缕的多事之秋。作者此次在京时曾于致友人函中对丧权辱国的中法条约的签订极表愤慨,又曾与人谋议劾李莲英事。此词起调“九十韶光如梦里”句,似也寓有对清皇朝的盛世已如梦如烟、一去不返的感慨。“寸寸关河,寸寸销魂地”两句,更似寓有对鸦片战争以来一再丧师失地,使河山蒙羞的悲愤,而“落日”之景本就可以喻示国运之衰微没落。下片词所说的“伤心事”,应不仅仅指离别之事。其就楚《骚》翻进一层而言者,盖自伤生逢末世,身历千古未有之变局,目睹接踵而来之国耻,其烦忧苦恨固有与屈原相通之处,但其时、其事则大异于屈原之时、之事,其伤心怀抱更有甚于楚《骚》所表述者。至于词的结拍两句所云泪痕之“重叠”、深情之“难死”,也应在离愁别恨外,还有更沉痛的世事之忧、国亡之惧,以及空怀革新政治的抱负而屡试不第、志业难展之恨。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明清词三百首鉴赏辞典 文通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04,第519页
新家孟城口,古木余衰柳。
新家¹孟城口,古木余衰柳。
译文:新住到孟城口,可叹只见衰柳而不见昔日种柳之人。
注释:孟城坳(ào):是辋川风景点之一,有古城墙。坳,低洼的地方。¹新家:新住到。
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来者¹²为谁?空³悲昔人有。
译文:以后来到这里居住而追念现在的又是何人呢?我们不必徒然地悲叹这里昔日的主人。
注释:¹来者:后来的人。²复:又。³空:徒然地。⁴昔人:过去的人。

  这是一首精练含蓄、耐人寻味的哲理小诗,其在时空交错的叙述中,传达了诗人孤寂萧索的一种心态。此诗前两句交代了诗人自己新近搬到了孟城口居住之事,以及那里的衰败景象;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无限感慨,使人由现在之衰景联想到昔日古树参天、杨柳依依掩映着精雅山间别墅的盛景。全诗精练含蓄、耐人寻味,构思深邃,笔墨精简曲折。

  “新家孟城口”,首先是叙事,交代自己新近搬到了孟城口居住。按常理来说,既然是新家,应该有一番新气象。可诗人不然,下一句就说“古木余衰柳”,这里的环境除了疏落的古木,就是枯萎的柳树,呈现出的是一幅衰败的景象。一个“古”字,说明这里历史遗迹之长;一个“余”字暗含了兴衰的变迁;一个“衰”字,不仅画出了柳树无精打采、半死不活的形态,更暗示出一片衰败凋零的景象。想象当年宋氏别墅的盛况,对比现在的衰败状态,已经给全诗定下了悲愁落寞的基调。

  搬到这样的环境里,乔迁新居的欢喜是没有了,带给诗人的,只有深深的思考。“来者复为谁”,是说以前这里有人居住,现在“我”来这里了,总有一天“我”也会离开,以后再来这里的,是何人。“空悲昔人有”,则意为既然会有这样的新旧更替,现在的“我”也不过是后来人眼中的昔人,“我”也不必再去替前人忧伤。

  这两句诗,粗浅一看,是作者的自我排解:我在这里安家是暂时的,以后来住的人不知又是谁,所以,即使这里的景象不佳,我也没有悲哀的必要。但深入地理解一下可发现,这是诗人一种哲理上的思考。既然现在是这样一幅衰败不堪的景象,那么以前肯定有生机勃勃的时候。现在的古木,那时候还在茁壮成长;现在的衰柳,那时候一定欣欣向荣。

  此诗写景仅一句“古木余衰柳”,借一片疏落的古木和枯的柳树,便足以显示出孟城口衰败零落的景象;又借一个“余”字寓无限感慨,使人由今之衰联想到昔日古树参天、杨柳依依掩映着精雅山间别墅的盛景,可谓画一目而尽传精神。由此诗可知诗人构思之深邃,笔墨之精简曲折。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王维诗歌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第119页
2、 马玮主编,王维,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4.01,第164-165页

mèngchéngào

wángwéi tángdài 

xīnjiāmèngchéngkǒu shuāiliǔ 
láizhěwéishuí kōngbēirényǒ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