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芳如阿平,晚乃出六奇。傍睨肃听莹,请试从元推。
孤芳如阿平,晚乃出六奇。傍睨肃听莹,请试从元推。
韵如圣之清,避世观商衰。翠幄方童童,露叶流蟾辉。
韵如圣之清,避世观商衰。翠幄方童童,露叶流蟾辉。
降真换骨法,谱牒当寻披。悠悠千斛香,鲜风如驲驰。
降真换骨法,谱牒当寻披。悠悠千斛香,鲜风如驲驰。
霪秋百草死,不复干等威。江蓠交晚生,楚英托深知。
霪秋百草死,不复干等威。江蓠交晚生,楚英托深知。
罗柳追逸驾,峻坂方驱羸。尤物能移人,心正物自移。
罗柳追逸驾,峻坂方驱羸。尤物能移人,心正物自移。
年年月中仙,一人簪一枝。后先不须问,亦各安其时。
年年月中仙,一人簪一枝。后先不须问,亦各安其时。

pānzishànfànxiānzhīlínzhīzhǔ--shìjiǎn

fāngāpíngwǎnnǎichūliùbàngtīngyíngqǐngshìcóngyuántuī

yùnshèngzhīqīngshìguānshāngshuāicuìfāngtóngtóngliúchánhuī

jiàngzhēnhuàndiédāngxúnyōuyōuqiānxiāngxiānfēngchí

yínqiūbǎicǎogànděngwēijiāngjiāowǎnshēngchǔyīngtuōshēnzhī

luóliǔzhuījiàjùnbǎnfāngléiyóunéngrénxīnzhèng

niánniányuèzhōngxiānrénzānzhīhòuxiānwènānshí

释居简

释居简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 ▶ 117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有客谁人肯夜过?独怜风景奈愁何。
有客谁人肯夜过¹?独怜风景奈愁何。
译文:深夜有谁肯来拜访我,孤身一人,暗自叹息,这里的风景再美也无法排遣我的愁绪。
注释:¹过:拜访。
边鸿怨处迷霜久,庭树空来见月多。
边鸿怨处迷霜久,庭树空来见月多。
译文:边塞的鸿雁哀怨,已经迷失在霜里很久,庭院里的树叶飘落,空荡荡的,因此看到的月色更多。
故国杳无千里信,彩弦时伴一声歌。
故国杳(yǎo)无千里信,彩弦¹时伴一声歌。
译文:故乡在千里之外,你们杳无音信,遥想当年,我们几人弦歌相伴。
注释:¹彩弦:彩饰的弦乐器。
驰心只待城乌晓,几对虚檐望白河。
驰心只待城乌晓,几对虚檐¹望白河²
译文:我的心向往如车马驱驰,却只能等待城头上的鸦声唤起天色破晓,漫漫长夜,几番对着凌空的屋檐,望着银河我久久无法入眠。
注释:¹虚檐:凌空的屋檐。²白河:银河。

jùnzhāiqiūshìchùshìxiùcái--

yǒushuírénkěnguòliánfēngjǐngnàichóu

biān鸿hóngyuànchùshuāngjiǔtíngshùkōngláijiànyuèduō

guóyǎoqiānxìncǎixiánshíbànshēng

chíxīnzhǐdàichéngxiǎoduìyánwàngbái

中原地古多劲草,节如箭竹花如稻。
中原¹地古多劲草,节如箭竹²花如稻。
译文:中原古域之地生长着许多劲草,那草节节如箭竹一样劲挺,草花好象稻穗一样丰实。
注释:¹中原:黄河流域,这里泛指中国。²箭竹:竹之一种。
白露洒叶珠离离,十月霜风吹不到。
白露¹洒叶珠离离²,十月霜风吹不到³
译文:露珠点点,洒满叶间,十月寒风也吹不倒它。
注释:¹白露:秋天的露水。²离离:鲜明的样子。形容露珠的晶莹闪动。³到:通“倒”。
萋萋不到王孙门,青青不盖谗佞坟。
萋萋¹不到王孙²门,青青³不盖谗佞(nìng)
译文:萋萋的劲草不长在王孙贵族的门庭,也不长在奸佞之臣的坟上。
注释:¹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这里代指劲草。²王孙:泛指贵族子孙。³青青:青色;一说,草木茂盛的样子,亦作“菁菁”。⁴谗佞坟:指奸臣的坟墓。谗:说别人坏话。佞:用花言巧语谄媚人。谄佞:诬陷谄媚。
游根直下土百尺,枯荣暗抱忠臣魂。
游根¹直下土百尺²,枯荣³暗抱忠臣魂。
译文:草根在土地里长上百尺,无论是枯黄还是繁茂都萦绕护卫着忠魂。
注释:¹游根:须根。²尺:亦称“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汉时一尺等于0.231米,今三尺等于一米。这里采用了夸张手法。³枯荣:意为劲草无论是枯黄还是繁茂都是萦绕护卫着忠魂的。荣,草木茂盛。
我问忠臣为何死,元是汉家不降士。
我问忠臣为何死,元¹是汉家不降士²
译文:我问忠臣为何死去?原来他们是忠贞不屈的汉家志士。
注释:¹元:通“原”。²士:对男子的美称。
白骨沉埋战血深,翠光潋滟腥风起。
白骨沉埋战血深,翠光¹(liàn)(yàn)²腥风起。
译文:尸骨沉埋于地,战血滋养了劲草,绿色的尸液到处闪动,空气中腥风涌起。
注释:¹翠光:青绿色的光泽。这里指尸体腐败后所分解出来的绿色液状体。²潋滟:本义为水波闪动的样子,这里用以形容绿色尸液的闪动。
山南雨晴蝴蝶飞,山北雨冷麒麟悲。
山南雨晴蝴蝶飞,山北雨冷麒麟¹悲。
译文:天气晴朗时山的南面时有蝴蝶飞舞,下雨时山的北面时有麒麟悲泣。
注释:¹麒麟:指墓前的石麒麟。
寸心摇摇为谁道,道旁可许愁人知?
寸心摇摇¹为谁道,道旁可许愁人知?
译文:劲草在风中摇摇摆摆似乎为将士倾吐愁恨,我这满腔的心事给谁说呢?
注释:¹摇摇:心事重重的样子。
昨夜东风鸣羯鼓,髑髅起作摇头舞。
昨夜东风¹鸣羯(jié)²,髑(dú)(lóu)³起作摇头舞。
译文:昨夜的东风又传来敌人的战鼓声,但我们只有志士的骷髅站起来摇头。
注释:¹东风:即春风。²羯鼓:古击乐器,又名“两杖鼓”,音色急促高烈。南北朝时从西域传入,盛行于唐代。此处指敌人的军鼓。³髑髅:即骷髅,干枯无肉的死人头骨或全身骨骼。
寸田尺宅且勿论,金马铜驼泪如雨。
寸田尺宅¹且勿论,金马²铜驼泪如雨。
译文:我这副身躯是没有什么值得珍惜的,只是忧心我们国家的沦丧。
注释:¹寸田尺宅:比喻自家身躯。道家称心为心田,心位于胸中方寸之地,故称寸田。尺宅:人的面部是眉目口鼻所在之处,故称尺宅。²金马:汉未央宫前有铜马,故称金马门。

  该诗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中,所咏之物与人相同之处就是就是诗歌感情所在,该诗以劲草比喻“汉家不降士”,草之刚韧不屈与人之坚贞不屈形成精神上的对应,句句写草,但又处处喻人,在凄凉冷落的景象中歌颂了汉家将士的威武气节,咏物与咏人合而为一,是对当时混乱现实的生动写照。

  《劲草行》通过对秋天霜风中吹不倒的劲草的描写,极力赞美劲草威武不屈,洁身自好,不向苦难、不向权贵折腰,歌颂了具有民族气节的“汉家不降士”的崇高精神。诗中所谓的“权贵”就是元朝的当政者,所谓“佞臣”就是汉奸走狗,所谓“劲草”就是像诗人这样千千万万与元朝当政者势不两立的底层困苦人民。该诗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对“汉家不降士”的崇敬心情。诗尾用“金马铜驼”之典,既是对政治局势的客观判断,又是希望元蒙统治早日结束的主观愿望,感情强烈,意味隽永。

  从诗的内容上看全诗可分为两层。

  前八句为第一层,以咏物为主,描写劲草的自然形貌和风吹不倒的姿态,从草之茂盛写到草的气节,草生长蔓延的处所似乎出自草的有意选择,与王孙公子无缘,也绝对不长在谗佞的坟上;但是草根直下土中百尺,与忠臣之魂相拥相抱。表达了诗人对劲草的喜爱和钦佩,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第八句承上启下,由忠臣之魂写及忠臣的死因,过渡到咏人。

  后半十二句为第二层,描绘汉家不降士为国死节的悲凉气氛,仍以“草"为线索,将士尸骨沉埋于地,战血滋养了劲草,晴时有蝴蝶飞舞,雨时有麒麟悲泣,而草在风中摇摆似乎为将士倾吐愁恨,一闻战鼓声声,将士骷髅也随风起舞。他们死后只占很小的一方土地,唯有金马铜驼在荆棘丛中飞泪如雨。第二层歌颂汉家不降士的气节源于第一层对劲草风骨的描绘,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该诗采用比兴手法,通过对秋天霜风中吹不倒的劲草的描写,歌颂了具有民族气节的“汉家不降士”的崇高精神,表现出诗人强烈的民族意识。诗尾用“金马铜驼”之典,既是对政治局势的客观判断,又是希望元蒙统治早日结束的主观愿望,感情强烈,意味隽永。诗中所选取的诸多意象,如蝴蝶、麒麟、金马铜驼等,均烘染了一种寂寞凄楚的氛围,衬托出汉家将士身后的悲凉,也是对冷漠现实的一种谴责。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俞晓红.《大学语文·经典诵读:大学生必读的中华经典诗歌100首》.安徽·合肥: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1日(第一版)
2、 傅德岷.《中华诗词鉴赏辞典·爱国卷》.湖北·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年1月1日:ISBN: 7540303379
3、 周啸天.《元明清诗歌鉴赏辞典》.中国·上海:商务印书馆, 2011年8月1日:ISBN:9787801037022

jìncǎoxíng

wángmiǎn yuándài 

zhōngyuánduōjìncǎo jiéjiànzhúhuādào 
báizhū shíyuèshuāngfēngchuīdào 
dàowángsūnmén qīngqīnggàichánnìngfén 
yóugēnzhíxiàbǎichǐ róngànbàozhōngchénhún 
wènzhōngchénwèi yuánshìhànjiāxiángshì 
báichénmáizhànxuèshēn cuìguāngliànyànxīngfēng 
shānnánqíngdiéfēi shānběilěnglínbēi 
cùnxīnyáoyáowèishuídào dàopángchóurénzhī 
zuódōngfēngmíngjié lóuzuòyáotóu 
cùntiánchǐzháiqiělùn jīntóngtuólèi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¹
译文:何处的秋景最令人伤魂?莫过于残阳下西风里的白下门。
注释:¹白下门:指六朝古都南京。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他日差池¹春燕影,只今憔下晚烟痕。
译文:往日春天几只燕子在参差不齐的柳枝间穿梭,如今笼罩在烟霭中,在萧瑟的西风里轻轻摇曳。
注释:¹差池:参差不齐。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愁生陌上黄骢(cōng)¹,梦远江南乌夜村。
译文:原野上飘荡着悼念御骑战死的哀乐,像江南乌夜村这样的荣华富贵之梦已永远不可重现。
注释:¹黄骢曲:黄骢是唐太宗的爱马;此马死后,太宗命乐人作黄骢叠曲,以示悲悼。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译文:别再听那樵伊临风的笛声,“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哀怨总归难评。

  《秋柳》四章是渔洋山人王士禛写于顺治十四年的组诗。顺治十四年,王士禛与众名士在济南大明湖的水面亭相会,饮酒赋诗,赏景享乐。作者在此时看见秋柳,竟也引发了无限的感伤,写出了这四首诗。诗成轰动一时,后世很多学者把这组诗誉为“神韵诗”的真正发端。

  本诗为第一首,可以说是组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最出色的诗歌。写秋柳的摇落憔悴,从而感叹良辰易逝,美景难留。全诗辞藻妍丽,造句修整,用曲精工,意韵含蓄,风神高华,境界优美,咏物与寓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更叫人叹绝的,是全诗句句写柳,却通篇不见一个“柳”字,表现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因此为一时绝唱。

  白下门,指今江苏南京。那是六朝的首都。后来虽还是有名的城市之一,但比起其长期作为首都的六朝时代来,当然可说是没落了。所以,在古代的诗词中,经常被用来作为抒发今昔盛衰之感的对象。 

  黄骢是唐太宗的爱马;此马死后,太宗命乐人作黄骢叠曲,以示悲悼。乌夜村是晋代何准隐居之地,其女儿即诞生于此,后来成为晋穆帝的皇后。诗人在此加上“梦远”二字,则意为着这样的荣华富贵之梦已永远不可重视,正如死去的骏马黄骢已永远不可复生一样。所以,诗人所感到的,并用来传给读者的,乃是彻底的,不存在的任何希望的幻灭,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幻灭。

  于是,剩下来的唯一的路就只能是逃避;“莫听临风三弄笛”。也就是说,不要再听那悲衰的音乐,想那些悲哀的事情了。然而,“玉关哀怨总难论”。幻灭的哀愁是深深潜藏在心底,又逃避不了,逃避本身也不得不归于幻灭,而诗人与读者也就是只能永远沉浸于幻灭的悲哀之中。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秋柳四首·其一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jiù)¹郁岧(tiáo)(yáo)²,龙宫³锁寂寥。
译文:飞来峰山高陡峻,草木葱茏,寺中殿宇肃穆寥落。
注释:¹鹫岭:本是印度灵鹫山,这儿借指灵隐寺前的飞来峰。²岧峣:山高而陡峻的样子。³龙宫:泛指灵隐寺中的殿宇。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¹
译文:层楼上可远眺壮美日出,寺门正对着钱塘江潮。
注释:¹浙江潮:杭州的钱塘江又称浙江,故而浙江潮就是指钱塘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桂子¹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译文:中秋时节寺中桂花飘落,佛香冉冉好似飘向天外的云雾。
注释:¹桂子:即桂花。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mén)¹登塔远²,刳(kū)³木取泉遥
译文:攀援藤萝登上远处古塔,剖开树木到远处取泉水。
注释:¹扪萝:攀援藤萝。扪,持、执。²登塔远:攀登远处的古塔。³刳:剖开。⁴取泉遥:到远处去取水。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霜薄花更发¹,冰轻叶未凋²
译文:山花迎着薄霜开得更旺,叶子没有因为寒冷凋落。
注释:¹更发:(开得)更加旺盛。²凋:凋落。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sù)¹²³,搜对涤(dí)烦嚣
译文:年轻的时候爱好远处奇异美景,可以用来洗涤尘世中的烦恼。
注释:¹夙龄:年轻的时候。²尚:喜欢。³遐:远。⁴异:奇异的美景、胜地。⁵搜:寻求。⁶涤:洗涤。⁷烦嚣:尘世间的烦恼和喧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¹
译文:等到我走入天台山的路,看我漫步踏过其中的梄溪石桥。
注释:¹石桥:指天台著名的风景石梁飞瀑。

  这首诗按照诗人游览的路线展开描写,从飞来峰入手,写到灵隐寺本身和出来见到的景色,最后写到诗人出来后的感想和打算。全诗思路清晰顺畅,语言凝练自然,描写了灵隐寺及其附近一带的奇丽风光,整体上看清新雄壮,还带有一些出世的洒脱。

  首联描述灵隐寺的地理位置和概貌:“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是说静穆的寺院座落在高峻葱郁的飞来峰山麓,更显得庄严清寂。鹫岭:即印度灵鹫山,这里指灵隐山的北高峰即飞来峰。郁:茂盛葱茏之意。岧峣:高峻;高耸。龙宫:借指灵隐寺,相传龙王曾请佛祖讲说经法,佛祖所在之地故称龙宫。“锁”

  字透露出佛门清静空寂的永恒。“鹫岭”、“龙宫”,连用两个典故,上下对得精切自然,神话色彩浓郁,引人浮想联翩。排律首联一般不对偶,而这里对得流走自然,给读者以整齐和谐的美感。

  第二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上句写的是远景,海上日出,光芒四射,红霞满天。下句写的是近景,江潮澎湃,白浪滔滔。入胜境而观佳处,开人胸怀,壮人豪情,怡人心境,这两句以工整的对仗和壮观的景色成为千古流芳的佳句。这里的字句并不奇异,辞藻也不繁富,然而却能给人以特殊的美感。

  第三联“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桂子:桂树的种子。桂树开花不结子。天竺桂结子。传说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秋高气爽时节常有似豆的颗粒从天空降落,称为桂子。天香:祭神的香。北周庾信《奉和同泰寺浮图》诗:“天香下桂殿,仙梵入伊笙。”月宫桂子撒落下来,纷纷扬扬,异响阵阵;龙宫中的香烟袅袅升起,直入云天,上下交织成一个清幽空灵之境。这联诗借用神话传说表现了灵隐寺声色香怡人的特色。

  诗的前三联是正面写灵隐寺,下面三联转入侧面衬托。诗人以游山寻胜的所观所感为灵隐寺绘出了一个清幽旷远的背景:藤萝覆道,古塔遥望,泉流潺潺,山花傲霜凌冰。这一切都显示出古朴、静洁、脱俗之美。诗人深受此胜境的感应,不由自主地赞叹: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他自幼向往各处的奇山胜景,这次寻幽访胜如愿以偿了,使他忘了人世间的烦恼和焦燥。

  最后一联“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这是写诗人的幻觉,他已经沉醉了,误把灵隐当作天台,竟有点飘飘欲仙了。天台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石桥传说是神仙所居之处,“汉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遇二女子,留半年求归,抵家已七世矣。”诗中暗寓了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以自己的感受进一步赞叹灵隐寺地势山水环境的优胜,简直可以和天台媲美。

  整首诗按照诗人游览的路线展开描写,第一联,从外部环境飞来峰入手,接着写到灵隐寺,第二、三两联写的是灵隐寺中的景色,四、五两联是从灵隐寺出来见到的景色,最后两联是诗人离开时的感想和打算。思路清晰顺畅,语言凝练自然,描写了灵隐寺及其附近一带的奇丽风光,并在诗歌的结尾稍稍表示出了他出世归隐的意向。全诗意境开阔,构思奇妙,景色描写清丽淡远,开启了唐代山水诗的道路。

参考资料:
1、 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74-76

língyǐn--sòngzhīwèn

jiùlǐngtiáoyáolónggōngsuǒliáo

lóuguāncānghǎiménduìzhèjiāngcháo

guìziyuèzhōngluòtiānxiāngyúnwàipiāo

ménluódēngyuǎnquányáo

shuāngbáohuāgèngbīngqīngwèidiāo

língshàngxiásōuduìfánxiāo

dàitiāntáikànshíqiáo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
百尺朱楼¹临大道。楼外轻雷²,不间³昏和晓。独倚阑(lán)干人窈(yǎo)(tiǎo)。闲中数尽行人小。
译文:高大华丽的红色阁楼挨着宽阔的大道。不论黄昏还是清晨,楼外总是传来轻雷似的车声。美好的女子独自凭倚着楼畔的栏杆,无聊得把路上的行人一个个细数。
注释:¹朱楼:华丽的红色楼房。²轻雷:喻车声。³不间:不间断的。⁴窈窕:形容女子的美好。
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
一霎(shà)¹车尘生树杪²。陌上³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lǎo)
译文:道路上车来车往都没有在楼前停下,无情的向前驰去卷起飞尘,扑向树梢。路上的行人和楼间的女子啊,都在这红尘间不知不觉地老去了。傍晚西风吹过,下起了雨,那个楼上的女子明天又要伤心了,因为路上积水,她等待的那个人又不会来了。
注释:¹一霎:一阵。²树杪:树梢。³陌上:指游子。⁴楼头:指思妇。⁵薄晚:临近傍晚。⁶流潦:指雨后路上流水或沟中积水。

  这是王国维最有名的一首词,其隐喻多义的文学意象、自然流露的哲理思致和悲天悯人的意识形态,在《人间词》中最具代表性。

  判断一首词有无言外之意,要看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思想状态,还要看他所处的时代大环境,更要看作品本身的口吻和姿态。为什么说这首词不是一首传统性质的思妇之作,而是包含了哲理与意识形态之隐喻的作品?因为,当我们读到“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这一句的时候,会强烈感觉到: 那“陌上楼头”之辽阔广泛,那“尘中”的痛苦,“老”的悲哀,都已超越了思妇的狭窄范围;那种悲天悯人的感情和对世界透彻的了解,已不属于作品中的思妇而属于作者本人了。当有了这种感受,再品味整首词就会发现,这首词几乎每一句都包含隐喻之义。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这是写思妇居住的环境。古人常以居处之高来象征楼内人的高洁与脱俗,所以这是在烘托人物形象。“临大道”,是为引出下一句“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轻雷”是指大道上的车马声。杜甫《乐游园歌》云 “白日雷霆夹城仗”,李商隐《无题》诗云 “车走雷声语未通”,都以雷声形容大道上的车马声。“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的是思妇,那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美丽女子,站在高楼上盼望爱人归来,颇有温庭筠《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的意味。如果我们单从这个角度看,则这上半阕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思妇词。

  下半阙“一霎车尘生树杪”的意思是说:楼上的思妇注意着远方驰来的每一辆车子,希望有一辆是她爱人乘坐的。但那些车子都没有在楼前停下,而向前驰去,只留下令人失望的车尘。所谓“尘”,其实是一种污染。那京洛的尘土是用来比喻世俗污染的。楼外的行人固然避不过,楼上的观察者也避不过。

  “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之辽阔广泛,那“尘中”的痛苦,“老”的悲哀,都已超越了思妇的狭窄范围;那种悲天悯人的感情和对世界透彻的了解,已不属于作品中的思妇而属于作者本人了。“老”字,有零落凋伤的意思。你可以是清高的也可以是理性的,但是只要你没有割断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你所爱和所关怀的人和事,你就无法摆脱同他们一起零落的命运。所以,此句是出自苦难众生的叹息,是自古至今所有善于观察人生却无力把握命运的智者的共同悲哀。此句颇似辛弃疾的《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词中“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伤流潦”,傍晚时下起雨来,明天大街上将到处是污水与泥泞,路人将如何行走?纵观整个人类的历史,不也一样贯穿着许许多多无常的变化吗?此句极着力,极曲折。用意难明,焉能谓之“不隔”?虽然“隔”,亦不失为佳作。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类人:一类是老庄之徒,他们总是站在高高的云端,讽刺嘲笑这个世界的庸常和忙碌;另一类是儒家之徒,他们从感情上与这个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从理智上又不接受这个世界的肮脏,他们致力于改变世界,却又常常遭受到沉重的甚至致命的打击。王国维属于后一类。他在词中登高望远,但他的视线永远关注着人间而不是天上。

  从高楼俯视大道,会产生这么多联想,大概也只有王国维这种兼有诗人和哲学家气质的人才能做到。其实他还写过一首咏蚕诗,诗中说,蚕辛辛苦苦操劳,繁殖子孙,然后再“辗转周复始”,它这一生到底为什么呢?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人活着到底为什么”的问题。人之不同于其他生物,是因为人有理想而且有实现理想的智慧。但人的短暂一生往往不但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还要忍受许多苦难。这当然是一种悲观的人生观,也许是应该被批判的。但须看到,王国维的这种悲观正是由于他对人生的极度执著造成的。楼中那个窈窕女子,尽管楼外有“轻雷”的噪音,有“树杪”的车尘,有“薄晚”的风雨,有“明朝”的流潦,但她所关怀、所期待、所爱的,仍然都在楼外的大地而不在飘渺的虚空,她与大地上的那个世界始终休戚相关。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先生

diéliànhuā ·bǎichǐzhūlóulíndào

wángguówéi jìnxiàndài 

bǎichǐzhūlóulíndào lóuwàiqīngléi jiānhūnxiǎo lángānrényǎotiǎo xiánzhōngshǔjìnxíngrénxiǎo 
shàchēchénshēngshùmiǎo shànglóutóu dōuxiàngchénzhōnglǎo wǎn西fēngchuīdào míngzhāoyòushìshāngliúli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