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几无言有所思,惨烟悽雨不胜悲。梧桐叶上偏萧索,始是思君肠断时。
隐几无言有所思,惨烟悽雨不胜悲。梧桐叶上偏萧索,始是思君肠断时。

liúwéngāngshǎocāndàowángèrshí--zhūchéngyǒng

yǐnyányǒusuǒcǎnyānshèngbēitóngshàngpiānxiāosuǒshǐshìjūnchángduànshí

朱诚泳

朱诚泳

(1458—1498)安徽凤阳人。明宗室。号宾竹道人。太祖第二子秦王朱樉玄孙。弘治元年袭封秦王。长安有鲁齐书院,久废,诚泳别易地建正学书院,又于其旁建小学,择军士子弟延儒生教授。工诗。著有《经进小鸣集》。卒谥简。 ▶ 664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东飞伯劳¹西飞燕,黄姑²织女时相见。
译文:伯劳东飞燕子西去,黄姑和织女时而相见。
注释:¹伯劳:鸟的一种,属雀形目,伯劳科。除西藏无记录外,遍布全国。²黄姑:牵牛星。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¹照里闾(lǘ)²
译文:住在对门那户人家的女孩子,光彩照人十里八乡都出名。
注释:¹发艳:艳光照人。²闾:乡里。
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箔脂粉香。
南窗北牖(yǒu)¹挂明光²,罗帷绮(qǐ)(bó)³脂粉香。
译文:阳光穿过南北的窗户洒入室内,落在女子的帷帐上,屋内飘散着脂粉的芳香。
注释:¹牖:窗户。²明光:阳光。³绮箔:帷幔。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yǎo)(tiǎo)无双颜如玉。
译文:女子今年将要十五六岁,身材窈窕,容颜如玉,洁白美丽,无与伦比。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三春¹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译文:但三春已经过去,日暮时分花朵都已凋零,女儿虽然可爱,但尚没有夫家,这般美丽又有谁爱怜呢?
注释:¹三春: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

  这首诗前两句是比:“伯劳”,亦称博劳,又名鵙,是一种健壮的益鸟。“黄姑”是河鼓的转音,即牵牛星。以东来西去的鵙与燕,以隔河相对的牵牛与织女,比喻彼此常常相见却不得相亲相近的情景。

  接下来的四句,是作者以诗中男子的立场,即目即事所作的实景描写:"对门居住的是谁家的女儿呀?那张笑脸和乌亮的头发照亮了整个儿闾里。那女儿容光焕发,无论她是站在南窗内还是北牖下,都想象似在那挂一个明亮的小太阳,且连那罗帐和细绫制的绣帘都溢散着脂粉的芳香。那姑娘年仅十五六岁,窈窕无双,面如美玉,堪称绝代佳人。“

  诗的最后两句,是由此引起的兴叹:“哎,如此隔街相望下去,一旦那佳丽三春已暮,花从风落,岂不空留下一片可怜!那时她又将随何人而去?”

  此诗以“实理实心”描写了一位男子对一位少女的恋慕之情。肝胆剖露,不事浮饰。因而后来唱和者甚广:上起萧衍的儿子梁简文帝萧纲,下至唐代李暇,仅《乐府诗集》就以同名同题收列了十首之多。然而论起造诣,却无后来居上之感,大多不及萧衍这首朴实大方。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 》 - 吕晴飞 1990年.第690页-第691页

dōngfēiláo--xiāoyǎn

dōngfēiláo西fēiyànhuángzhīshíxiāngjiàn

shuíjiāérduìménkāiyányànzhào

nánchuāngběiyǒuguàmíngguāngluówéizhīfěnxiāng

érniánshíliùyǎotiǎoshuāngyán

sānchūnhuācóngfēngkōngliúliánshuítóng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好在¹湘江水,今朝又上来²
译文:湘江的水一如既往奔流不息,如今我又要溯流而上。
注释:¹好在:依旧,如故。²上来:逆水而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不知从此去,更遣(qiǎn)¹几年回。
译文:不知这次前去,又要几年才能回来?
注释:¹遣:使。

  永贞元年(805),柳宗元曾溯湘江上行到永州贬所,度过了难熬的困顿生活。十年之后又要逆湘江而上去到比永州更加遥远偏僻的柳州任职,柳宗元想到重返京城施展抱负的希望更加渺茫,不禁思绪万千.悲愁满腔,发出了“不知从此去,更遣几时回”的深沉慨叹。虽然诗只有短短二十个字,但却透露了虽一再被贬,仍斗争不屈的意志。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这两句,紧扣题目中的“再上湘江"四字。此时是春末夏初,湘江水暖,江水碧绿,两岸杂花生树,青山叠翠,柳宗元对众山之会的湘水之流早就醉心过。可是此时此地,他却无心欣赏,只用“好在湘江水”一句带过,便回到他的再度被贬这一令人伤心的事件上来,所以次句诗,便紧接首句,顶前补足,用“今朝又上来”承接,不着议论,不写景物.满腔悲愤,藏而不露。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这两句,转笔写对前途的忧虑。不知此去要经过几度春秋?贬在离京城万里之外的荒远边州,何时才能被召还?瞻望前途,真是不寒而栗啊!柳宗元离开京城长安以后,对京城是眷恋的,那里是政治中心,是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地方,而柳州当时是一片开垦很少的荒凉之地,古树参天,杂草丛生,毒蛇猛兽,比比皆是,而且瘴疠之气盛行,中原人士一向把这里视为畏途,从秦汉以来,这里一直是谪放罪人的地方。想到这些,他自然盼望被召回京。

  在《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诗中,从“翁仲遗墟草树平”一句看来,他已流露出“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情怀。刘禹锡酬赠诗中的“归目并随回雁尽”,也同样流露出对京城的眷恋和对北归的企望,但是柳宗元此去却再没有回来。元和十年六月二十七日柳宗元到达柳州;七月十七日,随他同去的同祖弟柳宗直便突然患暴病去世了。柳宗元由于长期被贬远州,精神上受到压抑,已经是未老先衰。元和十四年(819),宪宗因受尊号,实行大赦,经裴度说情,宪宗才决定在这次大赦中召回柳宗元。然而此时柳宗元已经病人沉疴,诏书未到柳州,宗元便在这年的十一月八日含冤长逝了。 “更遣几年回”的希望,晚年盼望与好友刘禹锡作邻居的心愿,一切都落空了。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的诗句,已经成为诗谶,一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只活了四十七岁。读此诗,对他的悲剧生涯,读者会感到痛借的。

  《再上湘江》是一首五言绝句,语言朴素无华,如对友人说家常话,毫无斧凿痕迹,通俗而又自然。后两句诗用虚拟的手法来表现前途未卜的情景,用一句设问“更遣几年回”来作结,把思维活动表现得很真切,颇有情趣。虽篇幅短小,仍不失为一篇清新隽永的小诗。

参考资料:
1、 金涛 .《柳宗元诗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89年:229-230

zàishàngxiāngjiāng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hǎozàixiāngjiāngshuǐ jīnzhāoyòushànglái 
zhīcóng gèngqiǎnniánhuí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容城人也。少倜傥,好奇节,而内行笃修;负经世之略,常欲赫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年十七,举万历二十八年顺天乡试。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及天启初,逆奄魏忠贤得政,叨秽者争出其门,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由是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缪昌期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而奇逢独与定兴鹿正、张果中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三烈士”也。
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北直¹容城²人也。少倜(tì)(tǎng)³,好奇节,而内行(dǔ);负经世之略,常欲赫(hè)然著功烈,而不可强以仕。年十七,举万历二十八年顺天乡试。先是,高攀龙、顾宪成讲学东林,海内士大夫立名义者多附焉。及天启初,逆奄(yǎn)魏忠贤得政,叨秽(huì)¹⁰争出其门,而目东林诸君子为党。由是杨涟¹¹、左光斗¹²、魏大中¹³、周顺昌、缪(miào)昌期¹⁴次第死厂狱,祸及亲党。而奇逢独与定兴鹿正¹⁵、张果中¹⁶倾身为之,诸公卒赖以归骨,世所传“范阳¹⁷三烈士¹⁸”也。
译文: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是北直隶容城人。少年时风流倜傥,喜欢奇特的节操,同时又居家的言行诚恳而美好;自负有着经世之略,常常想要建立显赫的功业,而又不愿勉强出来做官。十七岁,在万历二十八年考顺天乡试考中。在这之前,高攀龙、顾宪成在东林讲学,海内有名节的士大夫常常追随他们。到了天启初年,逆贼魏忠贤把持朝政,贪官污吏争相巴结他成为他的门下走狗,而又把东林诸君子为看做是朋党。由此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缪昌期先后死在东厂监狱,祸事连坐到亲人朋友。而孙奇逢偏和定兴的鹿正、张果中尽力地设法救助,死难诸公最终有赖他们才得以寻回遗体,这就是世间所传“范阳三烈士”。
注释:孙征君:孙奇逢,字启泰,一字钟元,明清之际学者,明亡后隐居,清廷屡征不出,与黄宗羲、李颙并称三大儒,著有《理学宗传》、《夏峰先生集》等。征君称朝廷征聘不出的隐士为“征君”,“又称“征士”。¹北直:即北直隶。旧称直属国都的地区为直隶。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以直属北京的地区为北直隶,直属“留都”南京的地区为南直隶。北直隶包括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大部、河南、山东小部地区。²容城:今河北省容城县。³倜傥:豪放洒脱。⁴内行:居家的言行。⁵笃修:诚恳而美好。⁶著功烈:行显赫的功业。⁷高攀龙:字存之,无锡人,明代万历年间进士,天启年间因反对魏忠贤被革职,讲学无锡东林书院,为东林党领袖之一,后魏忠贤派人前往抓捕,投水而死。⁸顾宪成:字叔时,无锡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后被革职,与高攀龙等同讲学于东林书院,世称“高顾”,亦为东林党领袖之一。⁹名义:名节。¹⁰叨秽者:指贪官污吏。叨“通“饕”,贪焚。¹¹杨涟:字文儒,号大中,应山(今湖北省应山县)人,曾上疏数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逮下狱,死于狱中。¹²左光斗:字遗直,号浮丘,年(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官至左佥都御史。天启年间(—)为魏忠贤所害,死于狱中,追谥忠毅。¹³魏大中:字孔时,嘉善(今浙江省嘉善县)人,因疏劾魏忠贤下狱,死狱中。¹⁴缪昌期:字当时,江阴(今江苏省江阴县)人,为魏党诬陷被捕,死于狱中。¹⁵鹿正:明末文学家鹿善继之父,定兴(今河北省定兴县)人。曾倾家营救杨涟、左光斗,时称鹿太公。¹⁶张果中:字子度,新城(今河北省新城县)人。杨涟、左光斗入狱后,孙奇逢、鹿正及张果中商议,募捐得数千金,入京营救,杨、左死狱中,营救未成。后周顺昌被捕,孙奇逢又筹金数百加以营救,周顺昌死,孙奇逢就以筹金为他办丧事。¹⁷范阳:古郡名,辖区相当今北京大部,及天津、河北保定部分地区。容城、定兴、新城俱属古范阳郡。¹⁸烈士:古时指有志功业,壮怀激烈之士为烈士,与今义不同。
方是时,孙承宗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奇逢之友归安茅元仪及鹿正之子善继皆在幕府。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以职方起赞军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其后畿内盗贼数骇,容城危困,乃携家入易州五公山,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部署守御,而弦歌不辍。
方是时,孙承宗¹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²(jì)、辽,奇逢之友归安茅元仪³及鹿正之子善继皆在幕府。奇逢密上书承宗,承宗以军事疏请入见。忠贤大惧,绕御床而泣,以严旨遏(è)承宗于中途。而世以此益高奇逢之义。台垣及巡抚交荐屡征,不起,承宗欲疏请以职方起赞军事,使元仪先之,奇逢亦不应也。其后畿(jī)内盗贼数骇(hài),容城危困,乃携家入易州¹⁰五公山¹¹,门生亲故从而相保者数百家,奇逢为教条¹²部署守御,而弦歌¹³不辍。
译文:在这时,孙承宗凭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身份负责蓟、辽两地的军事事务,孙奇逢的朋友归安(地名)的茅元仪和鹿正的儿子子善继都在孙承宗幕府。孙奇逢悄悄给孙承宗上书,承宗用军事名义上疏请求进京见驾。魏忠贤很害怕,绕着皇帝御床哭泣,最后用严厉旨意把承宗截留在半路不得回京。而世人由于这个事情更加看重孙奇逢的大义。御史和巡抚都交相上疏推荐孙奇逢出来做官,但孙奇逢不愿做,孙承宗想上疏请用职方的官位来起用孙奇逢辅佐军事,让茅元仪先出来做官,孙奇逢也不答应。后来京城管辖的地区内盗贼多次骚动,容城危困,于是孙奇逢带着全家进入易州五公山隐居,他的门生亲故跟着以保护他的多达几百家,孙奇逢制定规程部署防守,同时又不停地读书教化。
注释:¹孙承宗:字稚绳,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人,万历年间进士,天启初年,以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经略蓟、辽(包括顺天、保定、辽东等地),后为魏忠贤排挤去职。年(崇祯十一年)清兵攻高阳,孙率家人守城拒敌,城破自杀。²经略:明代有重要军务时,特设经略,负责一个地区的军务。³茅元仪:字止生,归安(今浙江省吴兴县东南)人。⁴鹿善继:字伯顺,定兴人,明末文学家。万历年间进士,曾支持东林党人的斗争。明亡,清兵攻定兴,城陷被害。著有《无欲斋诗抄》等。⁵疏请入见:上疏请求进京见驾。⁶台垣:台院,即御史。当时御史黄宗昌、巡抚张其平等,都上奏章推荐孙奇逢。⁷交荐屡征:交相推荐,屡次征聘。⁸职方:官名。当时在兵部设职方司,掌管疆域地图等。⁹赞:辅助。¹⁰易州:古州名,治所在今河北省易县。¹¹五公山:在易县西。¹²教条:劝谕性的条规。¹³弦歌:古代读诗,用琴瑟伴奏者称“弦歌”,后即泛指儒家的礼乐文化教育。
入国朝,以国子祭酒征,有司敦趣,卒固辞。移居新安,既而渡河,止苏门百泉。水部郎马光裕奉以夏峰田庐,逆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愿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
入国朝¹,以国子祭酒²征,有司敦(dūn)³,卒固辞。移居新安,既而渡河,止苏门百泉。水部郎马光裕以夏峰田庐,逆率子弟躬耕,四方来学,愿留者,亦授田使耕,所居遂成聚¹⁰
译文:到了清朝时代,官府用国子祭酒的官职来征召他,有关部门敦促他,最后他还是坚决推辞。后来搬家到新安,已经渡过河(黄河?),留住在苏门百泉。水部郎马光裕把夏峰田庐奉送给他,他接受了并率领子弟耕种,四方来求学的人,愿留下来的人,也授给田地让他耕种,他所居住的地方于是成为了村落。
注释:¹国朝:古人称当朝为国朝,此指清朝。²国子祭酒:学官名,为旧时最高学府国子监的主持人。³敦趣:即敦促。⁴新安:旧县名,治所在今河北安新县。⁵百泉:在河南辉县西北的苏门山麓,为休养游览胜地。⁶水部郎:工部属员,掌水利等事。⁷马光裕:字绳诒,山西安邑(今运城县)人。⁸奉:奉送。⁹夏峰:苏门山诸峰之一。¹⁰聚:村落。
奇逢始与鹿善继讲学,以象山、阳明为宗,及晚年,乃更和通朱子之说。其治身务自刻砥,执亲之丧,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其与人无町畦,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方杨、左在难,众皆为奇逢危,而忠贤左右皆近畿人,夙重奇逢质行,无不阴为之地者。鼎革后,诸公必欲强起奇逢,平凉胡廷佐曰:“人各有志,彼自乐处隐就闲,何故必令与吾侪一辙乎?”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
奇逢始与鹿善继讲学,以象山¹、阳明²为宗,及晚年,乃更和通³朱子之说。其治身务自刻砥(dǐ),执亲之丧,率兄弟庐墓侧凡六年。人无贤愚,苟问学,必开以性之所近,使自力于庸行。其与人无町(tǐng)(qí),虽武夫悍卒工商隶圉(yǔ)野夫牧竖,必以诚意接之,用此名在天下,而人无忌嫉者。方杨、左在难,众皆为奇逢危,而忠贤左右皆近畿(jī)人,夙重奇逢质行,无不阴为之地¹⁰者。鼎革¹¹后,诸公必欲强起奇逢,平凉¹²胡廷佐曰:“人各有志,彼自乐处隐就闲,何故必令与吾侪(chái)¹³一辙乎?”居夏峰二十有五年,卒,年九十有二。
译文:孙奇逢开始和鹿善继讲学,把陆九渊王阳明的学说作为宗旨,到了晚年,就融会贯通朱熹的学说。他修身一定刻苦磨练,守父母的丧期,是率领兄弟在墓旁建草庐居住共六年。无论贤能愚笨的人,如果来问学,必定用性之所近来启发他,使他自己努力做好日常之事。他对人从来不摆架子,即使是兵卒工人商人农夫牧童,也一定会诚心对待,由于这样天下闻名,却没有谁嫉妒他。正值杨涟、左光斗受难时,大家都为孙奇逢感到危急,而魏忠贤身边的人都是京师附近的人,向来敬重孙奇逢的品质德行,全都悄悄为他留有余地不过分追逼。
注释:¹象山:陆九渊,字子静,江西金溪人,曾讲学于象山(在今江西省贵溪县西南),世称象山先生,南宋哲学家。陆九渊也讲理,但不承认程朱所讲的客观绝对的“天理”,而主张“心即理”,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²阳明: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今浙江省余姚县)人,曾居故乡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明代哲学家。王守仁继承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强调“心明便是天理”,否认心外有理,提倡“致良知”,认为封建伦常道德观念,都是人们生而有之的禀性(即“良知”)。王阳明的这种主观唯心主义学说在明中后期形成学派,影响很大。³和通:融和贯通。⁴朱子: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人。南宋理学家,主张存在客观绝对的“天理”,而“天理”的内容又不外三纲五常;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维系封建的纲常秩序。朱熹的学说源于北宋程颢、程颐的学说,故与二程之学合称“程朱理学”,在明清时代被尊为官方哲学,影响极大。⁵刻砥:刻苦磨炼。⁶开:启发。⁷庸行:日常行事。⁸町畦:界限。“无町畦”意为不摆架子。⁹牧竖:牧童。旧称童仆为“竖”。¹⁰阴为之地:暗中为他留下余地,不过分逼迫。地:地步,余地。¹¹鼎革:改旧换新,旧时多指改朝换代,此处指明亡清立。¹²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¹³吾侪:我辈。
河南北学者,岁时奉祀百泉书院,而容城与刘因、杨继盛同祀,保定与孙文正承宗、鹿忠节善继并祀学宫,天下无知与不知,皆称曰夏峰先生。
河南北学者,岁时奉祀(sì)百泉书院,而容城与刘因¹、杨继盛²同祀,保定与孙文正承宗、鹿忠节善继并祀学宫,天下无知与不知,皆称曰夏峰先生。
译文:清朝取代大明以后,各位名士都想硬要孙奇逢出来做些事情,平凉的胡廷佐说:“人各有志,他自己乐于享受隐居闲散的生活,为什么一定要他和我们这些人一样呢(估计他们是想反清复明)?”在夏峰居住了二十五年后,死了,享年九十二岁。黄河两岸的学者,逢年过节就在百泉书院奉祀孙奇逢,而容城的同刘因、杨继盛一起祭祀,保定的同孙文正承宗、鹿忠节善继忆起在学宫祭祀,天下无论知与不知,皆称孙奇逢为夏峰先生。
注释:¹刘因:字梦吉,号静修,容城人,宋元之际学者,著有《静修集》。杨²继盛:字仲芳,号椒山,容城人,嘉靖年间进士,因弹劾严嵩而被害。
赞曰:先兄百川闻之夏峰之学者,征君尝语人曰:“吾始自分与杨、左诸贤同命,及涉乱离,可以犯死者数矣,而终无恙,是以学贵知命而不惑也。”征君论学之书甚具,其质行,学者谱焉,兹故不论,而独著其荦荦大者。方高阳孙少师以军事相属,先生力辞不就,众皆惜之,而少师再用再黜,讫无成功,《易》所谓“介于石,不终日”者,其殆庶几耶。
赞曰:先兄百川闻之夏峰之学者,征君尝语人曰:“吾始自分¹与杨、左诸贤同命,及涉乱离,可以犯死者数矣,而终无恙,是以学贵知命而不惑也。”征君论学之书甚具,其质行²,学者谱³焉,兹故不论,而独著其荦(luò)大者。方高阳孙少师以军事相属,先生力辞不就,众皆惜之,而少师再用再黜,讫无成功,《易》所谓“介于石,不终日”者,其殆几耶。
译文:赞(一种文体)说:我的哥哥百川从夏峰的学者那里听说,孙奇逢曾经对人说:“我开始自己料想与杨涟、左光斗诸贤是一样的命运(即下狱被害),待到后来经历离乱,能进入死亡的次数有好几次,然而最终还是安然无恙,因此学贵知命而不惑。”孙奇逢论学的书很多,他的品质操行,学者们都记述了,所以这里就不再讲了,而单单记述他那些分明的大行。正当高阳孙承宪把军事委托给孙奇逢,他尽力推辞不去担任,大家都认为这很可惜,而孙承宪两次被起用两次被罢免,到头来无所成功,《易》所说的“介于石,不终日”,大概就是这样吧。
注释:¹分:料想。²质行:品质操行。³谱:记述。⁴荦荦:分明。⁵孙少师:即孙承宗。少师一般为大官加衔,并无实职。⁶“介于石,不终日”:语出《易经·豫》。“介于石”,《说文·通训定声》认为“介”假借为“扴”,《朱子语类》:“介于石,言两石相摩击而出火之意。”⁷殆:大概。⁸庶:差不多。该句意为孙承宗的遭遇大概就近似《易经》所说的“介于石,不终日”吧。 
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绿叶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
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绿叶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
与君相逢处。不道春将暮。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
与君相逢处。不道春将暮。把酒祝东风,且莫恁(nèn)¹、匆匆去。
注释:¹恁:思,念。

  这首词上阕写景,表明春色将残。“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起首二句写春到江南景色。江南多雨,连贵如油的春雨也不稍缺,所以“雨打江南树”。“雨”是飘飘洒洒的细雨,是知时节的好雨,是杏花春雨江南的春雨,而不是孟浩然《春晓》中所写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催开百花的及时雨,而不是摧残百花的风雨,所以下句才说“一夜花开无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诗句)春雨降下,一夜之间,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春天来到了。这是写初春景色。但是好景不长,时不我待,转瞬之间,阳春三月已过,就到暮春时节。“绿树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三四两句写暮春景色。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已经是“绿树成阴果满枝”了,花期已过,累累果实已经挂满枝头。古语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果树下已有游人踏出的归路,说明花期已过,游人渐少。上阕纯写春景,但写景中已露惜春之意。

  下阕抒情,词人欲留住春光。“与君相逢处,不道春将暮。”一二句写词人与他的挚友刚相逢,正欲共赏美丽春景,无奈已经到了暮春,花事已残。这当然十分令人惋惜,于是词人还想作最大努力,把春光留住:“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作者无法,便把希望寄托东风身上。他端着酒杯,向东风祈祷:东风呀,你继续地吹吧,不要匆匆而去。他知道,只要东风浩荡,春意便不会阑珊。通过这一举动,词人的惜春之情、留春之意便跃然纸上了。

乱猿啼处访高唐,路入烟霞草木香。
乱猿啼处访¹高唐²,路入烟霞草木香。
译文:在不住的猿啼声中去踏访高唐神庙,再往前走,渐渐地使看到烟霞缈,草木散发着迷人的脚香。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
山色未能忘宋玉¹,水声犹是哭襄王²
译文:看到这山色,真的就像宋玉《高唐赋》,所描绘的那般美丽,远方的水声也好似在为楚襄王低声哭诉。
注释:¹宋玉:战国楚国人,为楚大夫,楚辞作家。²襄王:即楚襄王。楚襄王与神女遇于巫山之阳。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朝朝夜夜阳台¹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译文:楚襄王听宋玉讲了楚怀王夜梦神女之事,亦心向往之,却被神女拒绝。最后在楚襄王统治时期,楚国逐渐走向败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惆怅¹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译文:巫山庙前种了如此多的柳树,柳枝在空中翻飞舞动,柳叶好像要与女子的眉毛争个短长,可惜已无人欣赏,唯有独自惆怅寂寞。

  这是一首绝妙的七律之作。首联写巫山庙的环境。颔联承上,由巫山神话,引出《高唐赋》的作者宋玉。最后两句进一步将自己的慨叹和惋惜推向高潮。诗中虽然写有宋玉,也是在写作者自己。寄托了作者的无奈和感伤。作者采用了先赋后比的写作手法,借以表达出内心深处的情怀。

  “乱猿啼处访高唐,路人烟霞草木香”,这一句是从近景来描写的,读来仿佛身临其境通真。有不住的猿声,有缥缈的烟雾,有醉人的芳香,以声、色、味来构成了整幅立体画面。随着诗人先是进入凄厉神秘的处所,后才渐入迷人的佳境。

  “山色未能忘宋玉,水声犹是哭襄王”,山色与水声对仗工整,同时一静一动,恰似一幅山水画。这是诗人远远观望的结果,是远景的描写。宋玉与楚襄王同是楚国人,此处引用二人的典故,更增加了高唐观的历史韵味,同时也吸引着诗人继续探寻。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宋玉《高唐赋》中描写神女在离开楚襄王的时候告辞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诗人在这里化用这些史实与典故,暗含规劝之意。作为一个乐妓,诗人能有如此见识,在韦皋及当时众人看来是大为叹服了,这样诗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同时这一典故还有另一层寓示若君臣遇合之难。神女居于巫山之阳,中间有高丘阻隔,所以要想遇见知遇者,可谓难上加难。诗人在心中不断慨叹,自己空有文学诗才,而未遇到赏识者,是何其的不幸。

  “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古人常用柳叶比喻女子的眉毛。诗人虽有满腹才华,但是在这样一个男权社会,她也不得不正视这一点,而为自己的不幸身世遭遇慨叹。这也许是对韦皋的一种故意试探,后来韦皋意欲授予其“女校书”职也正说明了诗人以退为进的聪明之举。

参考资料:
1、 胡晓明.历代妇女诗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64,65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