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故偶夷险,吾行无介通。
谁为青眼旧,人想翠眉浓。
风雨花时过,溪山酒圣中。
何时莲荡里,共把碧弯筒。
世故偶夷险,吾行无介通。
谁为青眼旧,人想翠眉浓。
风雨花时过,溪山酒圣中。
何时莲荡里,共把碧弯筒。
虞俦

虞俦

虞俦,生卒年月不详,字寿老,宁国(今属安徽)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隆兴初进人太学,中进士。曾任绩溪县令,湖州、平江知府。庆元六年(1200)召入太常少卿,提任兵部侍郎。工诗文,著有《尊白堂集》24卷,清修《四库全书》收录其部分诗文。如其词《满庭芳》:色染莺黄,枝横鹤瘦,玉奴蝉蜕花间。铅华不御,慵态尽欹鬟。 ▶ 6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柳如眉,云似发,鲛绡雾縠笼香雪。梦魂惊,钟漏歇,窗外晓莺残月。
柳如眉,云似发,鲛(jiāo)(xiāo)雾縠(hú)¹笼香雪²。梦魂惊,钟漏歇,窗外晓莺(yīng)残月。
注释:¹鲛绡雾縠:珍贵的纱绸。鲛绡:指鲛人所织之丝绸。《述异记》卷上:“南海出鲛绡纱,泉室潜织,一名龙纱,其价百余金。以为服,入水不濡。”鲛人是传说中的美人鱼。张华《博物志》:“鲛人从水出,寓人家积日,卖绡而去,从主人索一器,泣而成珠满盘,以与主人。”左思《吴都赋》:“泉室潜织而卷绡。”雾縠:半透明的绉纱。²笼香雪:笼罩着洁白的肌肤。香雪:形容肌肤细腻白净、有香气。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少年郎,容易别,一去音书断绝。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少年郎,容易别,一去音书断绝。
这首词写少妇闺情。上片写天晓时少妇的容貌。“柳如眉”三句连用三个比喻极言少妇之美;“梦魂惊”三句点明时刻,写少妇梦被惊醒所见所闻——“窗外晓莺残月”。下片“几多情”三句追叙“落花飞絮清明节”时与少年郎分别时依恋的情状。“落花飞絮”一句,情景交融,荡气回肠。后三句写少妇之怨。

zi··liǔméi--wèichéngbān

liǔméiyúnshìjiāoxiāolóngxiāngxuěmènghúnjīngzhōnglòuxiēchuāngwàixiǎoyīngcányuè

duōqíngchùshuōluòhuāfēiqīngmíngjiéshǎoniánlángróngbiéyīnshūduànjué

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是因以为台。在昆仑之北。《山海经》
共工臣名曰相繇(yáo)¹,九首蛇身,自环²,食于九土³。其所歍(wū)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yīn)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是因以为台。在昆仑¹⁰之北。《山海经》
译文:共工有一位臣子名叫相繇,长了九个脑袋和蛇的身子,盘旋自绕成一团,贪婪地霸占九座神山而索取食物。他所喷吐停留过的地方,会立即变成沼泽,沼泽中的水的味道不是辛辣就是苦涩,百兽没有能在这里居住的。大禹治理洪水的时候,杀死了相繇,相繇流出的血又腥又臭,使谷物不能生长;那地方又水涝成灾,使人不能居住。大禹将它的血流经之地掩埋起来,填几次又塌了几次,于是禹把它挖成一个池子,诸帝就利用挖出的泥土建造了几座高台。诸帝台位于昆仑山的北面。
注释:¹相繇:又叫相柳氏。 ²自环:身子盘绕在一起。 ³九土:一作“九山”。⁴ 歍:恶心呕吐。⁵尼:止。⁶源泽:这里指沼泽。⁷湮:阻塞。⁸仞:通“轫”,指满。⁹沮:毁坏。¹⁰昆仑:指昆仑山。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
平生心迹¹最相亲,欲隐墙东²不为身³
译文:我们平生志趣相投,都渴望过一种“无官一身轻”的隐居生活。
注释:¹心迹:心里的真实想法。²墙东:指隐居之地。³身:自己。
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明月好同三径(jìng)¹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译文:我们结邻后,一轮明月,共照着两家的庭院;一株绿杨,将浓浓的春意洒落在两家的院心。
注释:¹三径:语出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这里借指隐居的地方。
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每因暂出犹¹思伴²,岂得³安居不择(zé)邻。
译文:每每暂时出门尚且希望有个好伙伴,长期定居怎能不选择好邻居呢!
注释:¹犹:尚且,还。²伴:陪伴的人。³岂得:怎么能。
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可独¹终身数相见,子孙长²作隔墙人。
译文:结邻之后,不仅我们两人总能见面,而且我们的子孙也能长久相处。
注释:¹可独:哪里止。²长:通“常”,往往,经常。

  诗的前四句写两家结邻之宜行。首联写两人“平生心迹最相亲”,接着就具体写“相亲”之处。“墙东”、“三径”和“绿杨”,都是有关隐居的典故。这几处用典做到了“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颜氏家训·文章》),用典非常多,但并不矫揉造作,非常自然适宜。诗人未曾陈述卜邻的愿望,先借古代隐士的典故,对墙东林下之思做了一番渲染,说明二人心迹相亲,志趣相同,都是希望隐居而不求功名利禄的人,一定会成为理想的好邻居。诗人想象两家结邻之后的情景,“明月”和“绿杨”使人倍感温馨,两人在优美的环境中惬意地散步畅谈,反映了诗人对结邻的美好憧憬。

  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这幽美的境界中,两位挚友——诗人和元八,或闲庭散步,或月下对酌,或池畔观鱼,或柳荫赋诗,恬然陶然,游哉优哉。这两句诗总共十四个字,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启发人展开丰富多彩的想象,体现了对仗和用典的巨大修辞效用,也体现了诗人的语言艺术。

  后四句写诗人卜邻之恳切。暂出、定居、终身、后代,衬托复兼层递,步步推进,愈转愈深,把描述的情景带入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是一种值得神往的美好状态。这也侧面表现了诗人自己的渴望心情。诗人反问一句,紧追一句,让对方不能不生“实获我心”的同感。不断反问,也是侧面表现诗人的渴盼之情。四句貌似说理,实为抒情;好像是千方百计要说服人家接受他的要求,其实是在推心置腹地诉说对朋友的极端的渴慕,语言朴实真挚,推心置腹,表现出殷切而纯真的友情。

  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丰富多彩的想象,描绘了一幅优美如画的环境,笔力明快,充满诗情画意,读来倍感舒畅惬意。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03-804页
2、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新世界出版社,2011:312-313页

yuánbolínxiānyǒushìzèng--bái

píngshēngxīnzuìxiāngqīnyǐnqiángdōngwèishēn

míngyuèhǎotóngsānjìng绿yángzuòliǎngjiāchūn

měiyīnzànchūyóubànānlín

zhōngshēnshùxiāngjiànzisūnzhǎngzuòqiángrén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船上看山如走马¹,倏(shū)²过去数百群。
译文:在船上看山,山峦如同骏马疾走,数百座群峰顷刻间就从眼前过去了。
注释:¹走马:奔跑的骏马。²倏忽:很快地,忽然。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前山槎(chá)¹忽变态²,后岭杂沓(tà)³如惊奔。
译文:错杂不齐的前山瞬间变化万千,纷杂繁多的后岭犹如惊骇而奔跑。
注释:¹槎牙:形容不齐的样子。²变态:改变形态。³杂沓:沓,一作“逐”,杂乱。这里形容“惊奔”的样子。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仰看微径¹斜缭(liáo)²,上有行人高缥(piāo)(miǎo)³
译文:仰看山上的小路歪斜盘回曲折,高远处隐约地看见有人在上面行走。
注释:¹微径:山间小路。²缭绕:回环旋转。³缥缈:形容隐隐约约的样子。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舟中举手欲与言¹,孤帆南去如飞鸟。
译文:我在船中高高地举起手想和山上的行人打招呼,孤单的船只却像飞鸟一般往南驰逐而去。
注释:¹欲与言:指想和山上的行人说话。

  这首诗采用的是白描手法。作者抓住急遽变化中的事物,恰当地表现出它们的变化。是诗人在诗歌创作初期所作的写景诗的代表,说明当时诗人已经具备了因物赋形的艺术功力。

  诗的前四句描写的是荆州水路途中早晨在江上看山的图景。时令是冬季,诗人在初升的日光中,前望崖岸剥落的山岭,草木荒疏萧索,在日光的照射下,呈现出赤红的颜色。船不断地前进,诗人却没有感觉到船动,而只感觉到两岸的山在不断地移动。船下行,看到的山是上行。“如走马”,意思是山像马一样在走动,这里诗人是采用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以反衬船速之快。同时也可见蜀中的山之多,因为蜀中的山连绵不断,“马”连成了群,一群一群地在自己眼前飞快地过去。船在加快速度前进,前面的山高低不齐,不成马形,后面的山却像受了惊的马群失去队形乱哄哄地奔跑。

  诗的后四句描写所见山上道路以及环边小景。傍晚时分,前行途中,偶一回头,把目光转向盘旋曲折的山路上,看到在落日余晖之中,天空孤云飘荡,山上云气缭绕,加之山路上的行人,景色美妙如新成之画。而最后两句“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诗人正想举手和他说话,而船“如飞鸟”已驶过去了。记下了一刹那,又是一种境界。这里写了船动。由雄悍、廓大转入细徐,跌宕而有致。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摹的景物,既有立体感,又有动态感,画面鲜明。运用比喻,新鲜活泼,语言明快而自然,风格雄健。诗人于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优美的自然景色的欣悦和向往之情。这首诗呈现了苏轼诗风的基调。

参考资料:
1、 王琳、邢培顺编选.苏洵 苏辙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210
2、 孔凡礼、刘尚荣选注.《苏轼诗词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第3页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yōng)¹
译文:腊八节这天家家都要煮腊八粥,大臣们特地在雍和宫熬粥。
注释:¹雍和:雍和宫。
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译文:第一锅用来敬献佛祖,第二锅是进奉给太后和帝后的家眷。

xiàrén qīngdài 

jiājiāzhǔzhōuduō chénpàidàoyōng 
duìshìdāngjīn jìnfèngáochéngèrguō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