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渐急夕阳斜,一树夭桃数日花。
东风渐急夕阳斜,一树夭桃数日花。
为惜红芳今夜里,不知和月落谁家。
为惜红芳今夜里,不知和月落谁家。

huā--lái

dōngfēngjiànyángxiéshùyāotáoshùhuāwèihóngfāngjīnzhīyuèluòshuíjiā

来鹄

来鹄

来鹄(?-883),即来鹏(《全唐诗》作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鹏家宅在南昌东湖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大中(847-860)咸通(860- 874》间,才名籍甚。举进士,屡试落第。乾符五年(878)前后,福建观察使韦岫召入幕府,爱其才,欲纳为婿,未成。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军攻克长安后,鹏避游荆襄。 ▶ 28篇诗文

猜您喜欢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¹偎人颤。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²月明中。
译文:当年在曲折的回廊深处,我再一次与你相逢。你抹掉泪水,颤抖着依偎在我怀里。分别之后,你我承受着相同的凄凉痛楚。每逢月圆,便因不能团圆而倍感伤心。
注释:¹匀泪:拭泪。全句指在情人的怀中颤抖着搽拭眼泪。²不胜清怨:指难以忍受的凄清幽怨。不胜:承受不了。清怨:凄清幽怨。
半生已分孤眠过,山枕檀痕涴。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半生已分(fèn)¹孤眠过,山枕²(tán)³(wò)。忆来何事最销魂,第一折枝花样画罗裙
译文:分别后只觉得半生孤苦,枕上早已是泪痕点点。回忆起你最让我心动的一刻,是你那堪称第一的绘有折枝图样的彩色的罗裙。
注释:¹分:料想。²山枕:枕头。两端凸起中间低凹的山形枕头。³檀痕:浅红色的泪痕。是说沾上胭脂的泪痕。⁴涴:浸渍、染上。枕头上浸渍了粉红色的泪痕。⁵销魂:极度的愁苦或欢乐。⁶折枝:中国花卉画技法,即不画全株,只画连枝折下的部分。⁷花样:供仿制的式样。⁸罗裙:丝罗织成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

  由于作者的气质与秉性使然,所以即使内容为艳情,词作也往往会呈现出迥异的风格。早期花间词不仅内容空虚、意境贫乏,而且多追求辞藻的雕琢与色彩的艳丽,虽然词人多为男子,但他们写出来的文字却带着极浓重的脂粉气;纳兰的这一首《虞美人》虽然也写男女幽会,却在暖昧、风流之外多了几分清朗与凉薄。

  发端二句“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很明显出自于李煜在《菩萨蛮》中的“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一句。小周后背着姐姐与后主在画堂南畔幽会,见面便相依相偎在一起,紧张、激动、兴奋之余难免娇躯微颤;纳兰词中的女子与情郎私会于“曲阑深处”,见面也拭泪啼哭。但是细细品味,后主所用的“颤”字更多展现的是小周后的娇态万种、俏皮可人,而纳兰这一“颤”字,写出的更多是女子的朋情之深、悲戚之深,同用一字而欲表之情相异,不可谓不妙。

  曲阑深处终于见到恋人,二人相偎而颤,四目相对竟不得“执手相看泪眼”,但接下来纳兰笔锋一转,这一幕原来只是回忆中的景象,现实中两个人早已“凄凉”作别,只能在月夜中彼此思念,忍受难耐的凄清与幽怨。夜里孤枕难眠,只能暗自垂泪,忆往昔最令人销魂心荡的,莫属相伴之时,以折枝之法,依娇花之姿容,画罗裙之情事。

  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再现夫妻重聚时的情景,字句间一片春光凄凉。从词意上看,这首词是词人回忆与妻子相恋的情景,通篇皆作追忆的口吻。

  上片布景,展现相见之时及别离之后的情景。“曲阑深处重相见,匀泪偎人颤。”别后的凄凉,最难以忍受的是月明之夜的清冷相思。读来令人摇心动魄。虽并非初次,却仍然有点紧张。暗地里,偷偷匀拭着眼泪,心潮激荡。回想起别后,两处相思,一样凄切悲凉。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词意陡转,道破这原是记忆中的美妙而已,现在已是别后凄凉。凄清幽怨到让人不堪承受。

  下片说情,剖示当下的心境。“半生已分孤眠过”,紧承词意,将失意一倾到底,用词精美婉约,凄怆词意并未因而消减,依然辛酸入骨。结句处的“折枝花样画罗裙”,借物映人,含蓄委婉。

  布景与说情,尽管皆记忆中事,但其注重于捕捉当时的感觉和印象,却令得已经过去的景和情,鲜明生动地浮现目前。

  与很多花间词相比,李煜的艳词大多做到了艳而不俗,能将男女偷情幽会之词写得生动而不放荡。纳兰的这一首《虞美人》又在李煜之上。

  这首词首尾两句都是追忆,首句写相会之景,尾句借物映人,中间皆作情语,如此有情有景有物,又有尽而不尽之意,于凄凉清怨的氛围中叹流水落花易逝,孤清岁月无情,真是含婉动人,情真意切。

参考资料:
1、 张远编著.纳兰词全解: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08:第17-18页

měirén ·lánshēnchùchóngxiāngjiàn

lánxìng qīngdài 

lánshēnchùchóngxiāngjiàn yúnlèiwēirénchàn liángbiéhòuliǎngyìngtóng zuìshìshèngqīngyuànyuèmíngzhōng 
bànshēngfēnmiánguò shānzhěntánhén láishìzuìxiāohún zhézhīhuāyànghuàluóqún 
燕子将雏语夏深,绿槐庭院不多阴。
燕子将¹雏语夏深,绿槐庭院不多阴。
译文:雌燕带着小燕齐飞,喃喃细语,才知夏已深;庭院里几棵槐树,越来越浓密。
注释:¹将:携,带。
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
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
译文:一场雨后,西窗外的芭蕉展尽数尺心,却没有人看见。

  这首诗描写的是盛夏的景色。燕语呢喃,雏燕乍飞;幽静的庭院里,槐树的绿荫渐见浓密。一阵雨过,西窗下的芭蕉在人们不知不觉之中又长大了许多。这些本都是夏天里的寻常景物,经过诗人的一番描绘,立刻透出勃勃生机,显现出大自然的魅力。

  人们通常将燕子看做是春天的使者。它常常给江南的人们带来春天的信息。如今它生了雏燕,“将雏”教飞,意味着春天已经过去,已是盛夏时节。诗人用呢喃的燕语声,衬出一幅幽静的夏景;这跟南朝王籍《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刀以噪显静是同样的手法。如果说,这句点明了季节;那么,下句便接着点明了地点——扎在庭院中。上句以燕语写声,下句以槐阴写色。有声有色,诗的意境就变得更为鲜明。

  后两句镜头一转,换了场景:人迹罕至,“一雨无人见”,而芭蕉竟长了数尺,使这幽静的环境悄悄起了变化,让作者在沉闷的现实生活中见到生机和希望,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钱钟书《宋诗选注》在“西窗一雨无人见,展尽芭蕉数尺心”下注释说:“等于‘一雨,西窗芭蕉展尽数尺心,无人见。’这种形式上是一句而按文法和意义说起来难加标点符号的例子,旧诗里常见。”这种句式能产生一种断而复续或若断若续的流动感,且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65-766

shìèrshǒu ·

wāngzǎo sòngdài 

yànjiāngchúxiàshēn 绿huáitíngyuànduōyīn 
西chuāngrénjiàn zhǎnjìnjiāoshùchǐxīn 
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
江阔浮高栋,云长出断山。
译文:广阔的江面上浮现高高的楼阁,云朵聚在陡峭壁立的高山上。
尘沙连越雟,风雨暗荆蛮。
尘沙连越雟(xī)¹,风雨暗荆(jīng)蛮。
译文:越雟、荆蛮之地,沙尘飞扬,风雨交加,犹如当下动荡不安的时局。
注释:¹越雟:古郡名,在四川西昌东南;“安史之乱”后,吐蕃不断进扰河陇诸州及安西、北庭诸地。
雁矫衔芦内,猿啼失木间。
雁矫衔(xián)¹内,猿啼失木²间。
译文:大雁衔着芦草奋力飞翔,猿猴失去栖息地哀鸣不已,犹如悲苦的百姓。
注释:¹衔芦:指雁衔芦草以自卫。²猿啼失木:指猿因失去栖息地而哀鸣。
弊裘苏季子,历国未知还。
弊裘(qiú)苏季子¹,历国未蛮还。
译文:苏秦游说未果,敝裘而归,而我亦是奔波劳碌、无家可依。
注释:¹弊裘苏子:指苏秦游说未果、敝裘而归。
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
欲逐(zhú)¹将军取²右贤³,沙场走马向居延
译文:将要追随将军去攻取右贤,战场上纵马飞驰奔向居延。
注释:¹逐:追随。²取:俘获。³右贤:即右贤王,汉时匈奴族对其贵族的封号。匈奴贵族有左贤王、右贤王之号,右贤王亦省称为“右贤”。⁴沙场: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⁵走马:骑马疾走;驰逐。⁶居延:古边塞名。遗址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遥知¹汉使²萧关³外,愁见孤(gū)落日边。
译文:悬想汉家使者在萧关之外,定愁见孤城独立落日旁边。
注释:¹遥知:谓在远处知晓情况。²汉使:此指韦评事。³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为自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⁴孤城: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

  此诗前两句“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热情鼓励友人从军,杀敌立功,写得很有气势,表现了昂扬向上的情调。这些豪迈激昂、慷慨雄壮的诗句,极具浪漫色彩,颇为震撼人心,既是对边塞将士的高度赞颂,也是诗人进取精神的生动体现。后两句“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则把笔锋一转,写塞外萧索悲凉的景象所引起的思乡愁情。其中“孤城”“落日”两个意象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一片雄阔的景象,同时也描绘出边地的荒凉。其意境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甚为相似,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全诗这种突转笔锋的写法看似突兀,但作者把从军者立功边塞和思乡怀归这两种特有的心理统一在这首小诗里,用笔凝练,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给人以一种悲壮的美感。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36-237

sòngwéipíngshì--wángwéi

zhújiāngjūnyòuxiánshāchǎngzǒuxiàngyán

yáozhīhàn使shǐxiāoguānwàichóujiànchéngluòbiān

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田。
中流欲暮见湘烟,苇岸无穷接楚¹²
译文:傍晚时分,湘江水流在暮霭的笼罩之下更加浩渺,两岸漫无边际的芦苇连接着广袤的田野。
注释:¹楚:湘江流域在古时候为楚国的属地,故称楚。²田:一作“天”。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去雁(yàn)¹远冲云梦²³,离人独楚洞庭船。
译文:严冬快要过去了,大雁冲起云梦泽的积雪,准备往北飞去了。在这样的日子里,友人来到洞庭湖边登楚了北去的航船。
注释:¹去雁:北飞的大雁。²云梦:云梦泽,在今洞庭湖北岸,湖南、湖北两省境内。³雪:一作“泽”。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连。(连 一作:悬)
风波尽日依山转¹,星汉²通霄(xiāo)向水连。
译文:友人归去,一路楚将日夜兼程。白天劈波斩浪,顺着水势依山而转;夜里仰望星河,望着星空笼罩着浩瀚的洞庭湖面。
注释:¹转:指友人所乘之船,终日在风浪中行转。²星汉:银河。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醉及新年。
零落梅花过残腊(là)¹,故园归醉及新年²
译文:梅花凋零腊月将尽,友人回到家刚好赶楚新年,与家人团聚将是多么幸福啊。
注释:¹零落梅花过残腊:一作“回首羡君偏有我”。腊:腊月,阴历十二月。²归醉及新年:一作“归去又新年”,一作“归去醉新年”。醉:沉浸。

  这是一首送别诗,写诗人在湘江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全诗大半写景,不见伤别字面,只是将一片离情融入景中。

  首联、颔联写“湘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但见飞雪、去雁;最后注目孤舟离人。诗的前三句,境界阔大,气象雄浑。“中流欲暮见湘烟”,“中流”即江心,这是江面宽阔的地方,此时在暮霭的笼罩下更显得苍苍莽莽。“岸苇无穷接楚田”,“楚田”即田野,春秋战国时期湘江流域为楚地;“岸苇无穷”已有深远之意,再与“楚田”相接,极写其空旷广袤。“去雁远冲云梦雪”,“云梦”是有名的大泽,在洞庭湖以北的湖南、湖北境内,孟浩然曾以“气蒸云梦泽”(《临洞庭上张丞相》)来状写它的壮伟,这里则以“云梦雪”来表现同样的境界。经过此番描画之后,方才拈出第四句点题:“离人独上洞庭船”。此句一出,景语皆成情语。飞雪暮霭,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四野茫茫,更显出离人的伶仃;大雁孤飞,象征着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作者或用正面烘托,或用反面映衬,或用比兴之法,寄寓自己的伤别之情。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心绪,只是将几组景物纳入同一画面之中,使它们发生内在的联系,通过画面显示特定的意境。这样,既有壮阔生动的自然景象,又有深邃内在的个人情致,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颈联“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写洞庭湖的景象,并非实写,而是由“洞庭船”引发的想象,故而在时间上并不承上,“暮”、“雪”不见了。这两句是说,洞庭湖波翻浪涌,奔流不息,入夜,则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洞庭湖是浩瀚而美丽的,然而诗人此写并不是出自对洞庭奇观的激赏,风波之中,星汉之下,始终有着孤舟离人。因而,他对洞庭湖水的描绘,流露着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而有关星河高悬的遐想,则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诗人的这种情思同样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孤舟离人和洞庭景象这前后两幅画面的巧妙组接来加以体现的。

  尾联“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是说友人归去当及新年,而自己却不能回去。“零落梅花”是诗人自况,也是一景。由腊月而想到梅花,由“残”而冠以“零落”,取景设喻妙在自然含蓄。此联固然表现了诗人的自伤之意,但同时也表现了念友之情,因为诗人之所以感到孤独,完全是由友人的别离引起的,故而这种自伤正是对友人的依恋。

  李频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这首诗堪称其代表作。全诗八句倒有七句写景,湘江的暮霭,江岸的芦苇、田野,云梦的飞雪、大雁,渡口的孤舟、离人,洞庭的风波、星河,以及腊月的梅花,等等,真是纷至沓来,目不暇接。诗文有所谓“主宾”一说,主是中心,“无主之宾,谓之乌合”(王夫之《姜斋诗话》)。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孤舟离人放在中心的位置上,围绕这个中心层层设景;又从孤舟离人逗出情思,把诸多景物有机地串联起来。故而全诗显得章法齐整,中心突出,而且融情入景,与一味作感伤语的送别诗不同,自有一番悠悠远思的风韵。

参考资料:
1、 周锡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46-1247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