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年突兀庭前石,昔日何人种以柏。
乘兴闲来就榻眠,一枕春风君莫惜。
城西今古阳山色,城中谁有千年宅。
往来何必见主人,主人自是亭中客。
何年突兀庭前石,昔日何人种以柏。
乘兴闲来就榻眠,一枕春风君莫惜。
城西今古阳山色,城中谁有千年宅。
往来何必见主人,主人自是亭中客。
方惟深

方惟深

(1040—1122)宋兴化军莆田人,徙居长洲,字子通。方龟年子。早通经学,尤工于诗,为乡贡第一。后举进士不第,即弃去,躬耕田间,闲则读书。徽宗崇宁四年以遗逸荐,为兴化军助教。所为诗精诣警绝,甚为王安石所称赏。有《方秘校集》。 ▶ 11篇诗文

猜您喜欢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鸪斑。
北苑春风¹,方圭(guī)²圆璧,万里名动京关。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尊俎(zǔ)风流战³胜,降春睡、开拓愁边。纤纤捧,研膏浅乳,金缕鹧(zhè)(gū)
译文:北苑茶山春风浮动,茶饼形状万千,方的如圭器,圆的如璧玉,都十分珍贵。茶饼被研磨地粉碎,进奉御用,可谓有功社稷,可与凌烟阁中为国粉身碎骨的忠臣功德并列。这茶又能战胜酒醉风流,解除春天的睡意,清神醒脑,排忧解愁。纤纤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盏,茶盏绣着金边,纹色如鹧鸪鸟的羽毛。
注释:¹北苑春风:北苑,即今福建建瓯,是贡茶的主要产地。春风:指社前之茶。²圭:中国古代在祭祀、宴飨、丧葬以及征伐等活动中使用的器具。圭方璧圆,喻茶饼形状,也指茶饼珍贵。³尊俎风流战:“战胜风流尊俎”的倒装。尊,通“樽”,酒杯。俎:古代祭祀时放祭品的器物。⁴鹧鸪斑:以其纹色代指茶盏,极珍贵。
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归来晚,文君未寐,相对小窗前。
相如,虽病渴,一觞(shāng)一咏,宾有群贤。为扶起灯前,醉玉颓(tuí)¹。搜搅胸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归来晚,文君²未寐,相对小窗前。
译文:司马相如虽有渴疾,一觞一咏,引来群贤宾客。相如起做灯前,酒兴文采,风姿挺秀。竭尽胸中万卷诗篇,文辞充沛,犹如三峡落水。相如酒醉,很晚才归家,文君并没入寝,两人相对,坐在小窗前面。
注释:¹醉玉颓山:形容男子风姿挺秀,酒后醉倒的风采。²文君:卓文君(前175—前121)汉代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卓文君与汉代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被后人津津乐道。

  该词先从茶的名贵说起,由于是贡品,故采择十分讲究。如此讲究产地节令,且“日费数千工”,制成的方圆茶饼,故无怪要声传万里名动汴京了。“碎身粉骨”二句写得刻至,以研磨制茶之法攀合将相报国之事,以贡茶之贵比之开业之功,着意联想生发,避实就虚。接着写茶之用,茶能解酒驱睡、清神醒脑,排忧解愁。“战胜”、“开边”,字面切合凌烟功臣。以下说:更有红巾翠袖,纤纤玉指,研茶沏水,捧精美茶盏,侍奉身前,堪称一时雅事。好茶叶之外,还要有好水,好茶具,好的捧盏人,这才是品茶之道。

  词的下片写邀朋呼侣集茶盛会。这里写自己雅集品茶,却翻出司马相如的风流情事。茶可解渴,故以“相如病渴”引起。紧接着带出他的宴宾豪兴,又暗暗折入茶会行令的本题。“为扶起灯前”下四句,是承接字面,明写司马相如的酒兴文才,实暗指茶客们酣饮集诗、比才斗学的雅兴。“一觞一咏”两句,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之文典“醉玉颓山”,用《世说新语。容止》中嵇康之事典。“搜搅胸中万卷”,用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还倾动三峡词源”,用杜甫《醉歌行》“词源倒流三峡水”。以上连用四个典故,真是“无一字无来处”。最后带出卓文君,呼应相如,为他们的风流茶会作结,全词亦至此归结为一。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69-770
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
江头女儿双髻(jì)¹,常随阿母²³桑麻。
译文:江边有个姑娘头上梳着双角髻丫,常常跟着母亲每天采桑又是绩麻。
注释:¹双髻丫:未成年的女子把头发编成小辫,盘于头顶左右两边。苏轼《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诗:“还将一枝春,插向两髻丫。”²阿母:母亲。³供:从事。
当户夜织声咿哑,地炉豆秸煎土茶。
当户¹夜织声咿(yī)(yā)²,地炉豆秸(jiē)煎土茶。
译文:晚上纺线对着门儿纺车声音咿呀,地边炉上豆秸哔剥正在煎熬土茶。
注释:¹当户:对着门户。²咿哑:织机声。
长成嫁与东西家,柴门相对不上车。
长成¹嫁与东西家,柴门相对不上²车。
译文:长大以后离开爷娘嫁到附近人家,门对门儿几步就到不用乘车备马。
注释:¹长成:长大成人。²不上:不到。
青裙竹笥何所嗟,插髻烨烨牵牛花。
青裙竹笥(sì)¹何所嗟(jiē),插髻(jì)(yè)²烨牵牛花。
译文:青布裙竹篾箱毫不伤叹低了身价,髻边插着牵牛花儿多么光彩焕发。
注释:¹青裙竹笥:喻嫁奁之菲薄也。笥:盛衣物的方形竹制盛器。²烨:光彩夺目的样子。一作“灿”。
城中妖姝脸如霞,争嫁官人慕高华。
城中妖姝(shū)¹脸如霞²,争嫁官人慕高华。
译文:城里那些妖媚女子脸儿好似云霞,争着嫁给大官贵人慕他富贵荣华。
注释:¹妖姝:妖艳的女子。²脸如霞:脸泛红貌。
青骊一出天之涯,年年伤春抱琵琶。
青骊(lí)¹一出天之涯,年年伤春²抱琵琶。
译文:哪天丈夫骑着黑马远走海角天涯,年年春天哀愁忧伤独自弹着琵琶。
注释:¹青骊:黑色的马。²伤春:因春天到来而引起忧伤、苦闷。

  开头四句着重写浣花女的劳动生活;中间四句写农村男女婚嫁风习;末四句写了与此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妇女,另一种婚嫁风尚,以及由这种婚嫁风尚带来的截然相反的另一种结局。诗中通过农村少女姑娘与爱慕虚荣的城市女子的对比,歌咏了农家少女勤劳、愉快的生活。全诗着墨素淡,语言平浅,是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画。

  在这首诗中,作者把自己的目光集中到浣花溪旁的农家女儿身上,带着一种宁静舒坦的心情观望着自己所描写的对象,从淡朴的欢悦之中,体味着生活浑厚的内涵。全诗十二句,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前两层是对浣花女儿的正面描写。

  “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当户夜织声咿哑,地炉豆秸煎土茶。”这是写浣花女少小在家时的生活片段。“双髻丫”一句,写浣花女子质朴单纯,不事铅华,带有一种真淳自然的风致,表现出生活中淡雅而未雕饰的自然美。“常随阿母供桑麻,”这是从生活角度对浣花女子朴素自然之美的进一步充实。接下两句是具体写浣花女儿的劳动情景。“当户夜织声咿哑,地炉豆秸煎土茶。”这里摄取的是劳动生活中的一个镜头:夜阑人寂,充满活力的浣花女子正对着窗门摆弄着织机;机旁不远处,豆秸正在地炉中燃烧,煎在炉上的家制土茶散发出了一阵阵清香。炉火影影绰绰地映照出纺织女子在织机咿哑节奏之中那张宁静充实的面孔。这是一个富有情态的主体画面,有形有声,充溢着安然自得的欢乐,不但描摹了浣花女子的生活真实,而且从中透露了作者所品味到的生活真趣。这是诗的第一层。

  第二层是写浣花女子长成嫁人的情景。“长成嫁与东西家,柴门相对不上车”,是说浣花女儿与邻里男子成婚,彼此家门相对,不须油壁车马远道迎接,就可以过家为妇。其中隐含有李白诗中所写的那种真挚爱情:“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窗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长干行》)正因为这种爱情的存在,浣花女子才会在这种简朴的婚嫁中感到幸福和欢乐的满足:“青裙竹笥何所嗟?插髻烨烨牵牛花。”这里写浣花女子的朴素淡雅与其所追求的真诚爱情相一致,从而使其本质在人格的和谐之中体现出了高度的审美内涵。“插髻烨烨牵牛花”,这一鲜明形象中不仅包含了浣花女子欢乐的情态,而且表现了其别具一格的美的风韵,同时也暗示了诗人的审美情趣。这是诗的第二层。这一层与前一层相连,把浣花女儿的生活情趣与朴素本质,从外到内作了细致地展示,也为作者进一步表达感情进行了从容的铺垫。

  第三层是写城中那些妖艳虚荣的女子。从“浣花女”的诗题来看,这一层似乎带有一些游离的味道,它在形式的衔接上,与前两层出现了错落现象。因而我们只有从诗人的情感上才可以为这一层找到合理的依据正因为诗人在前两层对浣花女子的正面描写之中,从简朴平淡的生活中窥到了深永真淳的自然美的意趣,所以随着诗人在描写中抒发感情的逐渐明朗,他需要更直接、更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倾向。这一层就是诗人撷取自己所置身的都市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一页,借以说明自己的思想。与其说是用来与前面对比,倒不如说是作者需要由之来发出自己的议论。“城中妖姝脸如霞,争嫁官人慕高华”,语气中明显带有诗人的鄙薄之情。“争嫁”写世俗的追逐,寓示了追逐着轻薄浮艳的性情;“慕高华”则直接写这种追逐的内在实质,表明了这些“脸如霞”的“城中妖姝”徒有美貌,却在势利的虚荣中湮没了自己的真情。这必然要酿就其生活的悲剧。“青骊一出天之涯,年年伤春抱琵琶。”那些荣华富贵的高官并不看重爱情,常常离家远游,结果只落得这些深闺佳人茕茕空房,在一曲曲幽怨的琵琶声中诉说自己的满腹怨恨。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其《琵琶行》一诗中曾塑造了一个“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的商人妇,陆游借以来比喻争慕高华的浮艳女子,正在于说明其晚岁的孤独与凄凉。再将其与前面所写的浣花女儿相对照,就不难理解生活中欢乐与深永的价值,同时也能从中把握诗人感情渐次明朗的脉络。自然这中间浸透了诗人的审美理想。

  刘熙载讲:“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放翁诗明白如话,然浅中有深,平中见奇,故足令人咀味。”(《艺概·诗概》)《浣花女》中,作者所捕捉的都是些生活中极为寻常、极易见到的东西,因而其在表面上并不见出奇之处。实际上前人七古之作也大多不注重于面相皮毛,而着力于内中贯通于一的气韵,在开阖转折之间显示出天工鬼斧之功力。这首诗在写作上从容叙来,选用的都是些平淡的语言,但“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出语自然老洁”(赵翼《瓯北诗话》),于平和散缓之中,沉淀着丰厚的感受,可以窥到作者的情趣、意趣、理趣。与陆游的爱国诗一样,这首别具一格的作品也有其不容忽视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参考资料:
1、 陆坚 主编.陆游诗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90:107-110

huànhuā--yóu

jiāngtóuérshuāngchángsuíāgōngsāng

dāngzhīshēngdòujiējiānchá

zhǎngchéngjiàdōng西jiācháiménxiāngduìshàngchē

qīngqúnzhúsuǒjiēchāqiānniúhuā

chéngzhōngyāoshūliǎnxiázhēngjiàguānréngāohuá

qīngchūtiānzhīniánniánshāngchūnbào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汉文皇帝有高台¹,此日登临曙(shǔ)色开²
译文:汉文皇帝修建高高的望仙台,今日登临时天边曙色刚散开。
注释:¹高台:指望仙台。²曙色开:朝日初出、阳光四照的样子。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三晋¹云山皆北向²,二陵(líng)³风雨自东来。
译文:三晋的重重云山全向着北方,崤山二陵的风雨从东边飘来。
注释:¹三晋:指古晋国,春秋末韩、魏、赵三家分晋,故有此称。在今山西、河南一带。²北向:形容山势向北偏去。³二陵:指崤山南北的二陵,在今河南洛宁、陕县附近。据《左传》载,崤山南陵是夏帝皋的陵墓,北陵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⁴东:一作“西”。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¹门令尹谁能识²,河上仙翁³去不回。
译文:像关门令尹谁能够认识清楚,仙翁河上公一去便不再返回。
注释:¹关:函谷关。令尹:守函谷关的官员尹喜,相传他忽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至。不一会果然老子骑青牛过关。尹喜留下老子,于是老子写《道德经》一书。尹喜后随老子而去。²谁能识:谁还能遇到关门令尹呢?³河上仙翁:即河上公,汉文帝时人,传说其后羽化成仙。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且欲近寻彭泽宰(zǎi)¹,陶然²共醉³菊花杯
译文:远求神仙不如就近寻彭泽宰,一起畅饮共为重阳菊花干杯。
注释:¹彭泽宰:晋陶渊明曾为彭泽令。渊明嗜酒而爱菊。有一次重阳节无酒喝,久坐于菊丛中,刚好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后而归。这里暗用其“九日”事。彭泽宰借指刘明府。²陶然:欢乐酣畅的样子。³共醉:一作“一醉”。⁴菊花杯:意谓对菊举杯饮酒。

  这是一首登临兼应酬的七律。崔曙只有这一首七律,但却是名作,可见诗贵精不贵多。诗人重阳节登临仙台,描写了仙台雄伟壮丽的景色,指出就近邀友畅饮要比寻访神仙畅快舒适。这首诗写景气势雄浑,酣畅淋漓,转承流畅自然。

  此诗主题表达富贵荣华转瞬即逝,奔波仕途徒劳无功,不如归隐。全诗围绕时、地、人三点展开。诗题已点明了这三点,即重阳节为登高之时,望仙台为登高之地,登高之俗又与神仙传说有关,刘明府容为诗人的投赠对象。

  首联言事。作者登台凭高望远,看到朝阳,心情顿觉开朗。颔联字面写四季变换,“云山皆北向”,是夏天;“风雨自东来”是春天。从汉文帝修筑此台到作者登台时,经历了近千个春夏秋冬。战国时的三晋,经过秦汉、魏晋、北朝,几经分合,此时成了一统天下的一个部分。汉代的皇帝,当时多么显赫,而此刻只能在二曙中,任凭风雨侵袭了。实际上是感叹;历史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颈联继续抒发历史感慨:望仙台所在地的地方长官,经过多次改朝换代,难以记住他们一个个的名字。当年磻溪垂钓、后来被周文王聘请为宰相的姜尚,也早死了多年,再也不能回来了。真有“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的感慨。尾联言志。有了前面的铺垫,既然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那么就不必拼命走仕途了。不如沿着陶渊明的道路,采菊东篱下,饮酒自娱。

  这首诗前面写“九日登望仙台”所见,结尾表达“呈刘明府容”之意,将一首应酬诗写得有声有色、不落俗套;语气上转承自然,一气呵成。全诗融写景、怀古、抒情于一炉,透露出一股浓浓的隐逸气息,这与诗人曾隐居读书于太室山等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此诗格律为平起式首句入韵格,韵合十灰。中二联对仗半工,风雨对云山,河上对关门,都不很工。对仗微有不工,可见灵活,不拘泥,唐诗多如此。

参考资料:
1、 夏于全.唐诗宋词(第二卷):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127-129
2、 江龙.唐诗三百首鉴赏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502-503
3、 任犀然.唐诗三百首:华文出版社,2009:116

jiǔdēngwàngxiāntáichéngliúmíng

cuīshǔ tángdài 

hànwénhuángyǒugāotái dēnglínshǔkāi 
sānjìnyúnshānjiēběixiàng èrlíngfēngdōnglái 
guānménlìngyǐnshuínéngshí shàngxiānwēnghuí 
qiějìnxúnpéngzǎi táorángòngzuìhuābēi 
狂风吹古月,窃弄章华台。
狂风吹古月¹,窃(qiè)弄章华台²
译文:叛将康楚元、张嘉延非法弄兵,窃取荆州。
注释:¹古月:是“胡”的隐语。这里指叛将康楚元、张嘉延。²窃弄章华台:指康张叛军弄兵窃取荆州。窃弄,非法弄兵。章华台,楚灵王所筑造,旧址在今湖北省。这里代称荆、襄一带。
北落明星动光彩,南征猛将如云雷。
北落¹明星动光彩,南征猛将如云雷。
译文:北落星的光彩明亮闪耀,战争胜利在望;南征猛将密集如落,气势如雷。
注释:¹北落:星名,即北落师门星。位置在北方,古代常用此星占卜战争胜负,如星光明亮,就认为胜利在望。
手中电曳倚天剑,直斩长鲸海水开。
手中电曳(yè)¹倚天剑²,直斩长鲸(jīng)海水开。
译文:靠近天的长剑像闪电一样地挥动,直斩长鲸,劈开海水。
注释:¹电曳:像闪电一样地挥动。²倚天剑:意谓靠近天的长剑。
我见楼船壮心目,颇似龙骧下三蜀。
我见楼船壮心目,颇似龙骧(xiāng)¹下三蜀²
译文:我看到楼船这样壮阔,就像王浚当年率领军队从三蜀东下,直取吴国,接受了吴军的投降的景象。
注释:¹龙骧:人名,指益州刺史王浚。官至大将军。²三蜀:指蜀郡、广汉、犍为三郡,皆在今四川境内。
扬兵习战张虎旗,江中白浪如银屋。
扬兵习战张虎旗¹,江中白浪如银屋。
译文:扬兵开战,虎旗张扬,杀声震天,江中顿时白浪翻滚,犹如银屋。
注释:¹虎旗:即熊虎旗,古时主将的军旗。
身居玉帐临河魁,紫髯若戟冠崔嵬,
身居玉帐¹临河魁(kuí)²,紫髯(rán)³若戟(jǐ)冠崔(cuī)(wéi)
译文:指挥的将军身居玉帐之内,在河魁星的方位设置军帐。紫髯若戟,头冠崔嵬,十分威武雄壮。
注释:¹玉帐:指主将所居的军帐,坚固不可侵犯,像玉制作的帐篷一样。²临河魁:在河魁星的方位设置军帐。³紫髯:原为三国时吴国孙权容貌的美称,这里指南征将领容貌的威武。⁴崔嵬:高耸的样子。
细柳开营揖天子,始知灞上为婴孩。
细柳开营揖(yī)天子,始知灞(bà)上为婴孩。
译文:天子驾临,细柳营开,细柳治军严谨,纪律严明。才知道灞上的队伍,就像孩子们在做游戏,很容易受到敌人的袭击。
羌笛横吹阿亸回,向月楼中吹落梅。
羌笛¹横吹阿亸(duǒ)²,向月楼中吹落梅。
译文:羌笛横吹《阿亸回》曲子,月光笼罩下的戍楼中吹起《落梅》。
注释:¹羌笛:由西方部族传入的笛子。这里泛指笛。²《阿亸回》:即《阿滥堆》,乐曲名。
将军自起舞长剑,壮士呼声动九垓。
将军自起舞长剑,壮士呼声动九垓(ɡāi)¹
译文:将军舞起长剑,壮士呼声震天。
注释:¹九垓:九重天。
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
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¹
译文:军队得胜庆功,演奏献凯之曲时,功臣的画像能被画在未央宫的麒麟台上。
注释:麒麟台:麒麟阁,在汉代的未央宫内。汉宣帝时,画功臣霍光、苏武等十一人的图像在麒麟阁上。
《司马将军歌》,乐府《征伐王曲》调名,是李白模仿《陇上歌》而作的乐府诗。诗中歌颂南征将士威武的气概和严肃的纪律,表达了诗人对平定康张叛乱的必胜信念。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紫案¹(fén)香暖吹²轻,广庭清晓席³群英。
译文: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注释:¹紫案:指京都贡院。一作“紫殿”。²暖吹:暖风,指春风。³席:犹言列坐。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无哗(huá)战士衔枚¹勇,下席春蚕食叶声。
译文:举子间没有喧哗吵闹,考场氛围犹如战士上阵杀敌前庄严肃穆,只听见席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注释:¹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处比喻人人肃静。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乡里¹献贤²先德行³,朝廷列爵(jué)待公卿
译文: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注释:¹乡里:犹言郡县。²献贤:献举人才。³先德行:以德行为先。⁴列爵:分颁爵位。⁵公卿:指执政大臣。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自惭衰病¹心神耗²,赖³有群公(jiàn)精。
译文: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以后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注释:¹衰病:衰弱抱病。²耗:无,尽。³赖:幸亏。⁴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人。⁵鉴裁:能赏识人才、辨别是非,又作“择鉴”。

  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此诗即以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封建时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国家寄予厚望,违法者将置以重刑,轻则充军流放边地,重则杀头,半点也马虎不得。在清朝,主考官在考试期间出行,车后竖铡刀一把,以示自律。鲁迅的祖父就因为替考生向考官行贿,被判斩监候的。抡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诗正是确切而生动地写出了这种景象。

gòngyuànyuèjìnshìjiùshì

ōuyángxiū sòngdài 

ànfénxiāngnuǎnchuīqīng guǎng广tíngqīngxiǎoqúnyīng 
huázhànshìxiánméiyǒng xiàchūncánshíshēng 
xiāngxiànxiánxiānxíng cháotínglièjuédàigōngqīng 
cánshuāibìngxīnshénhào làiyǒuqúngōngjiàncáij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