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豁澄明,水日共清朗。
西园足甘菊,欢言事幽赏。
板舆奉慈颜,华发森少长。
一笑喜团栾,千枝迷俯仰。
黄英浥露繁,翠蔓缘篱上。
雄蜂与雌蝶,采撷纷还往。
逸兴既中酣,佳致仍外奖。
未多彭泽贤,不羡天随广。
忆昔吏江东,王事困鞅掌。
及令处闾里,暇日娱垲爽。
殽酒虽不丰,献酬非或强。
分韵先阿连,作诗真技痒。
霜天豁澄明,水日共清朗。
西园足甘菊,欢言事幽赏。
板舆奉慈颜,华发森少长。
一笑喜团栾,千枝迷俯仰。
黄英浥露繁,翠蔓缘篱上。
雄蜂与雌蝶,采撷纷还往。
逸兴既中酣,佳致仍外奖。
未多彭泽贤,不羡天随广。
忆昔吏江东,王事困鞅掌。
及令处闾里,暇日娱垲爽。
殽酒虽不丰,献酬非或强。
分韵先阿连,作诗真技痒。
喻良能

喻良能

婺州义乌人,字叔奇,号香山。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补广德尉。历迁工部郎中、太常寺丞。出知处州,寻以朝请大夫致仕。尝进《忠义传》二十卷,孝宗深加叹赏,即命颁行。为文精深典雅。有《香山集》、《家帚编》等。 ▶ 7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燕飏,晴景。小窗屏暖,鸳鸯交颈。菱花掩却翠鬟欹,慵整,海棠帘外影。
燕飏(yáng)¹,晴景。小窗屏暖,鸳鸯交颈。菱(líng)²掩却翠鬟(huán)(qī),慵整,海颈帘外影。
译文:窗外春景明媚,燕子在空中嬉戏翻飞。阳光撒在屋内,那屏上的交颈鸳鸯也顿时鲜活起来。掩却菱镜,懒整翠鬟,影影绰绰如海颈倩影。
注释:¹飏:飘扬。形容燕飞轻盈之态。²菱花:镜子。
绣帏香断金鸂鶒,无消息。心事空相忆,倚东风。春正浓,愁红,泪痕衣上重。
绣帏香断¹金鸂(xī)(chì),无消息。心事空相忆,倚东风。春正浓,愁红²,泪痕衣上重。
译文:远方的人毫无音讯,绣帷香断,空余满怀相思无处说。在东风艳景之中,红色都成了一派愁色,心中悲切,伤心泪不尽。
注释:¹香断:停止薰香。²愁红:见红花而引起愁绪。

  这首词写闺中春恨。

  上片描绘了明媚的春景,先外后内。“鸳鸯交颈”,是屏上图案,也是引起春愁的物象。接着写女主人公掩却菱镜,懒整翠鬟,以示“岂无膏沐,谁适为容”之意。“海棠帘外影”,既实写,又虚拟,言女美如海棠倩影。

  下片写她的心情,由于情人无消息,故绣帷香断,空余相思。在东风艳景之中,红色却都成了一派愁色,这是她的主观感受。结尾着一“重”字,可谓“洒不尽相思泪”。

参考资料:
1、 拙风文化网.河传·燕飏

chuán··yànyáng--xiòng

yànyángqíngjǐngxiǎochuāngpíngnuǎnyuānyāngjiāojǐnglínghuāyǎnquècuìhuányōngzhěnghǎitángliánwàiyǐng

xiùwéixiāngduànjīnchìxiāoxīnshìkōngxiāngdōngfēngchūnzhèngnóngchóuhónglèihénshàngzhòng

君不见昔日宜春太液边,披香画阁与天连。
君不见昔日宜春太液边,披香画阁与天连。
灯火灼烁九微映,香气氛氲百和然。
灯火灼烁九微映,香气氛氲百和然。
此夜星繁河正白,人传织女牵牛客。
此夜星繁河正白,人传织女牵牛客。
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
宫中扰扰曝衣楼,天上娥娥红粉席。
曝衣何许曛半黄,宫中彩女提玉箱。
曝衣何许曛半黄,宫中彩女提玉箱。
珠履奔腾上兰砌,金梯宛转出梅梁。
珠履奔腾上兰砌,金梯宛转出梅梁。
绛河里,碧烟上,双花伏兔画屏风,四子盘龙擎斗帐。
绛河里,碧烟上,双花伏兔画屏风,四子盘龙擎斗帐。
舒罗散縠云雾开,缀玉垂珠星汉回。
舒罗散縠云雾开,缀玉垂珠星汉回。
朝霞散彩羞衣架,晚月分光劣镜台。
朝霞散彩羞衣架,晚月分光劣镜台。
上有仙人长命绺,中看玉女迎欢绣。
上有仙人长命绺,中看玉女迎欢绣。
玳瑁帘中别作春,珊瑚窗里翻成昼。
玳瑁帘中别作春,珊瑚窗里翻成昼。
椒房金屋宠新流,意气骄奢不自由。
椒房金屋宠新流,意气骄奢不自由。
汉文宜惜露台费,晋武须焚前殿裘。
汉文宜惜露台费,晋武须焚前殿裘。

  此诗系沈佺期所作,题目十分奇特,它是一首历史诗,与卢照邻和骆宾王的京城诗相似。但是,此类历史诗的传统使得沈诗中所指的事物明显地与时事有关,涉及武则天或唐中宗宫廷的某种无节制的行为。

  七月七日是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相会之夕。沈佺期描写“银河”及宫女们的鲜艳衣服,这些衣服形成“云雾”,像星星一样闪光,呈现出天庭的场面,随意地改变了时节。在这些眼花缭乱的华丽描写后面,诗人却加上要求俭朴的结尾,显得极其不和谐。人巧能够改变自然秩序(如第二十三、二十四句),这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复杂主题,有时表示艺术及人类创造的力量,但更经常的是暗示一种危险的反常。在这首诗中,这一主题的运用是微妙的、模棱两可的,处于赞赏的描写和道德的谴责之间。

piān--shěnquán

jūnjiànchūntàibiānxiānghuàtiānlián

dēnghuǒzhuóshuòjiǔwēiyìngxiāngfēnyūnbǎirán

xīngfánzhèngbáirénchuánzhīqiānniú

gōngzhōngrǎorǎolóutiānshàngééhóngfěn

xūnbànhuánggōngzhōngcǎixiāng

zhūbēnténgshànglánjīnwǎnzhuǎnchūméiliáng

jiàngyānshàngshuānghuāhuàpíngfēngzipánlóngqíngdòuzhàng

shūluósànyúnkāizhuìchuízhūxīnghànhuí

cháoxiásàncǎixiūjiàwǎnyuèfēnguānglièjìngtái

shàngyǒuxiānrénzhǎngmìngliǔzhōngkànyínghuānxiù

dàimàoliánzhōngbiézuòchūnshānchuāngfānchéngzhòu

jiāofángjīnchǒngxīnliújiāoshēyóu

hànwéntáifèijìnfénqián殿diànqiú

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zhuì)¹翻红²各自伤,青楼³烟雨忍相忘。
译文:满天都是飞舞的落花,带着各自的伤感,在烟雨迷蒙的青楼里,我不由想起故人,怎么舍得忘记呢。
注释:¹坠素:坠落的白花。²翻红:凋谢的红花。³青楼:墙壁涂以青色的楼房,汉唐时指贵妇人住所,元明以来,逐渐转化为妓院的代称。这里仍用作本义。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将飞更作回风舞¹,已落犹成半面妆²
译文:花儿在空中仿佛随着美人吟唱的曲子纷纷飘落,花落了,恰似化了半面妆的美人,楚楚可怜。
注释:¹回风舞:古小说《洞冥记》载,汉武帝宫人丽娟在芝生殿唱《回风曲》,庭中花皆翻落。²半面妆:化了一半的妆。徐妃在他来时,故意作半面妆(即只在半边脸上化妆)等待他。
沧海客归珠有泪,章台人去骨遗香。
(cāng)¹客归珠有泪,章台²人去骨³遗香。
译文:我这流浪的人儿看了落花的情景,不由感同身受,泪流满面,这种心境犹如繁华的街头游人离去一样空荡落寞,只有落花的残香还飘散在空中。
注释:¹沧海:古代通称今黄海、东海海域为沧海,南海海域则称南海或涨海。只有南海才产珍珠,此处沧海泛指诸海。这里指以蚌生珠喻人落泪。²章台:西汉都城长安中的一条繁华街道。³骨:指花瓣。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可能无意传¹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²
译文:引来了两只美丽的蝴蝶,把它们的爱情全部酿成甜美的蜜。
注释:¹传:招引。²蜜房:蜂窝,特指蜂藏蜜的所在。

  1021年(宋真宗天禧五年),宋祁二十四岁,与其兄宋庠以布衣游学安州(治所在今湖北安陆),投献诗文于知州夏竦,以求引荐。席间各赋“落花”诗,夏竦以为宋祁很有才,必中甲科。宋祁亦因此在宋初文坛崭露头角。足见此诗非一般惜花伤春之作。清代沈德潜说:“诗贵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说诗晬语》)该诗即是。

  首联破题,刻画落花时一片迷离凄苦的景象,状物而不滞于物。起句,诗人捕捉住所咏物的自然特征,以“素”、“红”代指花。唐人韩偓有“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惜花》)之句,么“白”、“红”状花。用借代这一修辞手法,使事物形象逼真。花的娇艳、春的绚丽如在目前。然而,它们却红颜薄命,夭折了,令诗人叹惋。“坠”、“翻”两字形象生动,情态感人,是从杜牧《金谷园》“落花犹似坠楼人”句化出。花本来是无情之物,却道“各自伤”,是说花有人性。落花的自伤飘零,乃诗人绸缪于青楼烟雨,别有难忘的幽恨。

  颔联承上“落”意,从时空角度深入描绘了落花的全过程,极缠绵悱恻之致。出句描写落花飞动的舞姿。“更作”二字个性鲜明,感情强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洛神赋》),其态可掬,“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楚辞·九章·悲回风》),情状悲哀。对句写花终于落地之后,在地上仍不甘香消玉殒,虽已着地,仍不失红粉佳人的美容。其执着之情,从“犹成”两字中渗透出来。“半面妆”用的是梁元帝徐妃的典故。此两句不仅刻画落花尽态极妍,栩栩如生,而且融入了诗人自己深沉的感受,一往情深,不能自已。人物交融,托物寓情。表面上是描写外界景物,实则处处有诗人自己在,景物始终着有诗人的色彩。“更作”、“犹成”二语更加强了感情色彩。李商隐《和张秀才落花诗》中有“落花犹自舞,扫后更闻香”之句,是李商隐借落花勉励张秀才,不要因落第而颓废,应似落花一样自振自珍。宋祁此诗于此取法,所以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宋景文《落花》诗也,为世所称,然义山固已云已。”不过,此诗之学李商隐,不在镂红刻翠,恍惚迷离之貌,而在于缠绵悱恻,一往情深之神。表面上咏物,实质上写诗人自己。至于所写的具体情事,则很难考证,亦不必深究。然而诗人的感受已经表露得很明显了,即是屈原那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精神。李商隐诗的神髓在此,此诗的神髓也在此,这正是此联能传诵后世的原因所在。颈联以沧海客归,珠犹迸泪,章台人去,骨尚遗香,比喻落花的精诚专一,表现了诗人的忠厚悱恻之情。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即由此点化而成,都是加一层描写了“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精神。

  此诗借落花引起象外之义,感情沉郁,寄托遥深,传达给读者的是感受,而不是具体情事,达到了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所说“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的境地。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忆昔午桥¹桥上饮,坐中²多是豪英³。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译文: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注释:¹午桥:在洛阳南面。²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³豪英:出色的人物。⁴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⁵疏影:稀疏的影子。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二十余年¹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²。闲登小阁看新晴³。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gēng 旧读:jīng)
译文: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里低声吟唱。
注释:¹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²堪惊:总是心战胆跳。³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⁴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⁵三更:古代漏记时,从黄昏至拂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上片忆旧。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诗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聚会,把酒临风。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宁静,以静衬动。这三句写景叙事,优美自然,它如同明净澄澈的清水一样。特别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 “杏花”则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作者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下片感怀。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作者在政和三年(1113年)做官后,曾遭谪贬;特别是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他逃到南方,饱尝了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残酷的现实和往昔的一切形成鲜明的对照,很自然会有一场恶梦的感触。这两句概括了这段时间里国家和个人的激剧变化的情况。这里,作者以饱蘸着久历艰难和劫后余生的血泪的笔触,写下这感慨深沉的诗句,发人深思,启人遐想。经历了国破家亡,战事连连之后,曾在一起吟诗饮酒的豪杰们如今散落各方,九死一生,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油然而生。

  接着写道:“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闲登”句是说:我闲散无聊地登上小阁,观看这雨后新晴的月色。这句点题,写明作此词的时间、地点和心境。“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巧妙地将忆中之事与目前的处境联系起来,作者今昔不同的精神状况从中得以再现。“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的心情。古往今来的大事已经转瞬即逝了,只有把它们编成歌儿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这是低沉的感叹,软弱的呻吟,无能为力的自我表白。这种看破世情、回避现实的消极态度,从侧面显示诗人对现实的极度不满,这是乱世怀古伤今的主题。

  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参考资料:
1、 蓝光中 .历代诗歌选读下卷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 :108-109 .

línjiāngxiān ·dēngxiǎoluòzhōngjiùyóu

chén sòngdài 

qiáoqiáoshàngyǐn zuòzhōngduōshìháoyīng chánggōuliúyuèshēng xìnghuāshūyǐng chuīdàotiānmíng 
èrshíniánmèng shēnsuīzàikānjīng xiándēngxiǎokànxīnqíng jīnduōshǎoshì chàngsāngēng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晋平公问于祁(qí)黄羊¹曰:“南阳无令²,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对曰:“解(xiè)³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译文: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缺个县令,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平公问:“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您问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平公称赞说:“好!”就任用了解狐。国人对此都说好。过了一段时期,平公又对祁黄羊说:“国家缺个军尉,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平公问:“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回答说:“您问谁可以担任这个职务,不是问谁是我的儿子。”平公称赞说:“好!”又任用了祁午。国人对此又说好。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祁黄羊的这些话太好了!推举外人不回避仇敌,推举家人不回避儿子。”祁黄羊可称得上公正无私了。
注释:¹祁黄羊:即祁奚,晋国大夫,因食邑于祁(今祁县),遂为祁氏。²令:官名。³解狐:春秋晋国大夫,祁县东冀里人,解氏。 祁奚请求告老,推荐他担任中军尉,未就职病逝。⁴善:好。⁵午:晋国人,中军尉祁黄羊之子。在祁黄羊告老还乡后接替其父职位。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