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德来徵应,流泉入咏歌。含灵符上善,作字表中和。
茂德来徵应,流泉入咏歌。含灵符上善,作字表中和。
有草恒垂露,无风欲偃波。为看人共水,清白定谁多。
有草恒垂露,无风欲偃波。为看人共水,清白定谁多。

cuīhuìyǒngwángbīngcáotīngqiányǒngquánshìchéngzhōng--bāoróng

màoláizhēngyīngliúquányǒnghánlíngshàngshànzuòbiǎozhōng

yǒucǎohéngchuífēngyǎnwèikànréngòngshuǐqīngbáidìngshuíduō

包融

包融

唐诗人,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皆有名,号吴中四士。张九龄引为怀州司马,迁集贤直学士、大理司直。子何、佶,世称二包,各有集。融诗今存八首。 ▶ 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¹入黄花川²,每逐青溪水。
译文:进入黄花川游览,每每都去追逐那条青溪。
注释:¹言:发语词,无义。²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东北黄花镇附近。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随山将万转,趣途¹无百里。
译文:溪水随着山势,百转千回,经过的路途,却不足百里。
注释:¹趣途:趣,同“趋”,指走过的路途。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¹喧乱石中,色²静深松里。
译文:水声在山间乱石中喧嚣,山色在深密的松林里幽静深沉。
注释:¹声:溪水声。²色:山色。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yàng)¹泛菱(líng)(xìng)²,澄澄映葭(jiā)³
译文:水草在溪水中轻轻摇荡,芦苇清晰地倒映在碧水之中。
注释:¹漾漾:水波动荡。²菱荇:泛指水草。³葭苇:泛指芦苇。“漾漾”二句描写菱荇在青溪水中浮动,芦苇的倒影映照于清澈的流水。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我心素¹已闲²,清川澹(dàn)³如此。
译文:我的心一向悠闲,如同清澈的溪水淡泊安宁。
注释:¹素:一向。²闲:悠闲淡泊。³澹:溪水澄澈平静。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磐石 一作:盘石)
请留磐(pán)¹上,垂钓将已矣²。(磐石 一作:盘石)
译文:但愿我能留在溪边的盘石上,在垂钓中度过我的一生。
注释:¹磐石:大石。²将已矣:将以此度过终生。已:结束。

  此诗借颂扬名不见经传的青溪,来印证自己的素愿。以青溪之淡泊,喻自身之素愿安闲。

  这是一首写于归隐之后的山水诗。诗的每一句都可以独立成为一幅优美的画面,溪流随山势蜿蜓,在乱石中奔腾咆哮,在松林里静静流淌,水面微波荡漾,各种水生植物随波浮动,溪边的巨石上,垂钓老翁消闲自在。诗句自然清淡,绘声绘色,静中有动,托物寄情,韵味无穷。

  诗开头四句对青溪作总的介绍后,接着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顺流而下,描绘了溪水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画面。你看,当它在山间乱石中穿过时,水势湍急,潺潺的溪流声忽然变成了一片喧哗。“喧”字造成了强烈的声感,给人以如闻其声的感受。当它流经松林中的平地时,这同一条青溪却又显得那么娴静、安谧,几乎没有一点声息。澄碧的溪水与两岸郁郁葱葱的松色相映,融成一片,色调特别幽美、和谐。这一联中一动一静,以动衬静,声色相通,极富于意境美。再看,当青溪缓缓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后,又是另一番景象:水面上浮泛着菱叶、荇菜等水生植物,一片葱绿,水流过处,微波荡漾,摇曳生姿;再向前走去,水面又似明镜般的清澈碧透,岸边浅水中的芦花、苇叶,倒映如画,天然生色。这一联,“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也是一动一静,极为传神。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从不断的流动变化中,表现出了鲜明个性和盎然生意。读后令人油然而生爱悦之情。

  其实,青溪并没有什么奇景,它那素淡的景致,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笔下,会具有如此的魅力呢?诚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王维也正是从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中,发现了与他那恬淡的心境、闲逸的情趣高度和谐一致的境界。“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诗人正是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以清川的淡泊来印证自己的素愿,心境、物境在这里已融合为一了。最后,诗人暗用了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了。这固然说明诗人对青溪的喜爱,更反映了他在仕途失意后自甘淡泊的心情。这一点,写来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这首诗,自然、清淡、素雅,写景抒情均不刻意为之,表面上看似不着力,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前人评“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是最恰当不过的。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7-138

qīng

wángwéi tángdài 

yánhuánghuāchuān měizhúqīngshuǐ 
suíshānjiāngwànzhuǎn bǎi 
shēngxuānluànshízhōng jìngshēnsōng 
yàngyàngfànlíngxìng chéngchéngyìngjiāwěi 
xīnxián qīngchuāndàn 
qǐngliúpánshíshàng chuídiàojiāng  (pánshízuò pánshí )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
琴弹南吕¹调,风色已高清。
译文:抚琴弹起古老的南吕调,那悠远的声音,伴随风色隐隐,随着秋意渐浓,已经飞上高阔的天空。
注释:¹南吕:阴历八月的异名。古人以十二律配十二月,南吕配在八月,故以之代八月。
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
云散飘飖(yáo)¹影,雷收振怒声。
译文:还有那朵朵白云,径自飘摇而去,更有雷声沉闷低回,不再像夏天那般容易震怒了。
注释:¹飘飖:飘荡;飞扬。
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
(qián)坤散静肃,寒暑喜均平。
译文:每当秋分时,似乎一切都将慢慢归于寂静,寒气和暑热彼此均衡,似乎不想比试你高我低了。
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
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
译文:忽然看见天空飞来一排排大雁,寒气即将要占了上风,我们的心怎么能不惊怵和担忧?

yǒng廿niànshīqiūfēnyuèzhōng--yuánzhěn

qíndànnándiàofēnggāoqīngyúnsànpiāoyáoyǐngléishōuzhènshēng

gānkūnnéngjìnghánshǔjūnpíngjiànxīnláiyànrénxīngǎnjīng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shǔ)¹曾闻子规鸟²,宣城又见杜鹃(juān)³
译文: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注释:¹蜀国:指四川。²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³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宣城:今属安徽。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¹三月忆三巴²
译文: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注释:¹三春:指春季。²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此诗是感物而起兴的。“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暮春三月,寄寓在宣城的李白,觉得昏花的老眼中忽然映入一片红色,仔细瞧,原来是杜鹃花开了。这杜鹃好像就是故乡的花。诗人的乡思因此被触动了。

  在蜀中,每逢杜鹃花开的时候,子规鸟就开始啼鸣了。子规鸟,又名杜鹃,花与鸟的名字相同,也是勾起诗人联想的一个原因。这鸟,相传是古蜀帝杜宇的精魂化成。杜宇号称望帝,他自以为德薄,于是禅让了帝位而出亡,死后化为杜鹃鸟。暮春时节,它就悲鸣起来,鸣声仿佛是呼叫着:“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边淌出血来。此刻,诗人耳边似乎响起了子规鸟的蹄叫声,一声声地呼唤他归去。

  诗的一、二句,形成自然的对仗,从地理和时间两个方面的对比和联结中,真实地再现了触动乡思的过程。这两句的语序倒置: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诗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国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表明这故国之思原本就郁积于心,此时一旦勾起,大为凄苦强烈。然而,被乡思苦苦折磨着的诗人,眼下不能回到故乡去。青年时代,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要到故乡之外的广阔天地中去实现宏伟抱负。本想功成名退再荣归故里。不料功业无成,老来竟落到这步田地,他觉得没有面目见蜀中父老。何况,李白眼下困居宣城,拖着老迈的病体,也无法踏上旅途。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三、四句,分别承接一、二句,进一步渲染浓重的乡思。首句说“曾闻”,第三句则强调了真切如闻:子规鸟的俗名,就叫断肠鸟,“一叫一回肠一断”,它啼叫起来,没完没了,诗人的愁肠也断成一寸寸了。末句点明时令,用“三春三月”四字,补叙第二句;“忆三巴”三字,则突现了思乡的主题,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以一片苍茫无涯的愁思将全诗笼罩了起来。诗的三、四句看似对仗,其实对得又不甚工。诗句把“一”“三”两个字各自串连起来,纡结萦回,使人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

参考资料:
1、 薛天纬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68-169

xuānchéngjiànjuānhuā--bái

shǔguócéngwénziguīniǎoxuānchéngyòujiànjuānhuā

jiàohuíchángduànsānchūnsānyuèsān

香靥融春雪,翠鬓亸秋烟。楚腰纤细正笄年。凤帏夜短,偏爱日高眠。起来贪颠耍,只恁残却黛眉,不整花钿。
香靥(yè)¹融春雪²,翠鬓(bìn)(duǒ)秋烟。楚腰纤细正笄年。凤帏(wéi)夜短,偏爱日高眠。起来贪颠(diān)³,只恁(nèn)残却黛(dài),不整花钿(diàn)
译文:她雪白的脸庞上有香甜的小酒窝,浓黑的头发像秋烟一样垂下来。她腰肢纤细,正当青春妙龄。晚上睡得太少,偏腰白日高枕安眠。起床后因为贪玩,就那样带着残妆,也不整理花钿。
注释:¹靥:酒窝。笑时面颊上出现的小圆窝。²春雪:形容女子的脸庞像春天的雪一样白。³颠耍:玩耍。⁴黛眉:黛画之眉。特指女子之眉。⁵花钿: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即用金翠珠宝制成的花形首饰。
有时携手闲坐,偎倚绿窗前。温柔情态尽人怜。画堂春过,悄悄落花天。最是娇痴处,尤殢檀郎,未教拆了秋千。
有时携手闲坐,偎倚(yǐ)绿窗前。温柔情态尽人怜。画堂春过,悄悄落花天。最是娇痴处,尤殢(tì)¹檀郎²,未教³拆了秋千。
译文:有时携手闲坐,有时依偎在绿窗前,温柔的情态惹人怜腰。画堂里的春天悄悄过去,落花静静飘散于地。最娇痴的是,与心上人纠缠恩腰,不让拆了秋千。
注释:¹尤殢:纠缠。²檀郎:这里指的是佳人的心上人。³未教:不让。

pāimǎnhuāxiāndiào--liǔyǒng

xiāngróngchūnxuěcuìbìnduǒqiūyānchǔyāoxiānzhèngniánfèngwéiduǎnpiānàigāomiánláitāndiānshuǎzhǐnèncánquèdàiméizhěnghuādiànyǒushíxiéshǒuxiánzuòwēi绿chuāngqiánwēnróuqíngtàijǐnrénliánhuàtángchūnguòqiāoqiāoluòhuātiānzuìshìjiāochīchùyóutánlángwèijiàochāileqiūqiān

地道巴陵北,天山弱水东。
地道巴陵¹北,天山²弱水³东。
译文:(孟学士)要通过三峡前往巴陵的北边,(而我)经过天山到达弱水的东边。
注释:西使:出使西方。孟学士:即孟利贞。《旧书》本传:“受诏与少师许敬宗……等撰《瑶山玉彩》五百卷,龙朔二年奏上之。累转著作郎,加弘文馆学士。垂拱初卒。”学士,指在学之士,学者。南北朝以后,以学士为司文学撰述之官。唐代翰林学士亦为文学侍从之臣。南游:游历江南。地道:隘道,此当指长江三峡一带狭窄处。¹巴陵:郡名,唐改岳州为巴陵郡,治所在巴陵(今湖南岳阳市)。²天山:指横亘在今肃、青海一带的祁连山,匈奴人称天为祁连;唐时称伊州(今新疆哈密)、西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以北一带山脉为天山。³弱水:古人称浅水或不流舟楫的河流为弱水,意为水弱不能胜舟;传说甚至有不胜芥或不胜鸿毛的。古籍所载弱水甚多,这里指西北绝远之处,即今青海一带。
相看万馀里,共倚一征蓬。
相看万馀(yú)¹,共倚²一征蓬³
译文:我们所去的地方都有万里之遥,此次分别我俩都像飘蓬一样行踪不定。
注释:¹万馀里:一万多里,极言其远,非指实有里数。馀,同“余”。²倚:倚靠。³征蓬:蓬草,也叫飘蓬、飞莲,枯后根断遇风飞旋,用以比喻经常远行的人。
零雨悲王粲,清樽别孔融。
零雨¹悲王粲(càn)²,清樽(zūn)³别孔融
译文:自己西去像王粲避难荆州一样,孟学士南游像孔融赋闲在家一样。
注释:¹零雨:下雨。化用西晋诗人孙楚《征西官属送于陟阳侯作诗》“晨风飘歧路,零雨被秋草”两句意。²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东汉末文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这里代指王勃。³清樽:清酒一杯。清,指酒。樽,酒器。⁴孔融:字文举,鲁(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第二十代孙,官至北海(今山东昌乐西)相,故世称孔北海,东汉末年文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这里以孔融比喻孟学士。
徘徊闻夜鹤,怅望待秋鸿。
徘徊¹闻夜鹤²,怅³望待秋鸿
译文:往返回旋能听到鹤在夜里鸣叫,怅然若失地望着大雁秋来能带去信息。
注释:¹徘徊:往返回旋的样子。²夜鹤:鹤夜里鸣叫。³怅:失意,懊恼。⁴鸿:大雁,季候鸟,秋来冬去,有鸿雁传书之说。
骨肉胡秦外,风尘关塞中。
骨肉¹胡秦外²,风尘³关塞(sài)中。
译文:分离的至亲还在家乡,我还在辛苦行走在关山要塞之中。
注释:¹骨肉:比喻至亲。²胡秦外:指诗人家乡幽州范阳。胡,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少数名族的泛称。秦,古邑名,即秦城、秦亭,在今甘肃清水县东北。秦代祖先非子始封于此,是秦的最早都邑。³风尘:指行旅,含有辛苦之意;也指污浊、纷扰的生活。这里的风尘指仕宦。⁴关塞:关山要塞,指出入的要道。
唯馀剑锋在,耿耿气成虹。
¹馀剑锋²在,耿(gěng)³气成虹。
译文:自己虽读书未获功名,但积极进取的志气并未泯灭。
注释:¹唯:唯独,只有。²剑锋:宝剑的锋刃,代指宝剑,这里指胸中抱负。³耿耿:光明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剑锋”的光芒。

  此诗是初唐五言排律中的佼佼者,素来被诗论家所称道。明人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凡排律起句,极宜冠裳雄浑,不得作小家语。唐人可法者,卢照邻:‘地道巴陵北,天山弱水东。’骆宾王:‘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杜审言:‘六位乾坤动,三微历数迁。’沈佺期:‘阊阖连云起,岩郎拂露开。’此类最为得体。”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评论说:“前人但赏其起语雄浑,须看一气承接,不平实,不板滞。后太白每有此种格法。”从这些评语里足以看出这首诗对当时诗坛和盛唐诗人的重要影响。

  该诗是一篇感情真挚浓郁的友情诗。诗的前四句是说即将与友人离别,友人孟学士将要南下湖湘,此行可能经过狭窄陡峭的长江三峡,而自己则要西出塞外,与友人天各一方,相距万里之遥,故不胜看伤。这几句笔力苍劲飞动,写得很有气势,特别是开头两句,场面开阔宏大。

  “零雨看王粲”一句中的王粲是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这里代指王勃。唐人诗中用典,多喜用今人与前代名人同姓者比附,此即一例。这句是因王勃被贬斥而生看伤借爱之情。“清樽别孔融”中的“孔融”是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这里当代指孟学士,以其才能、好客喜士与孔融相似而设喻。两句用典,一以姓同而比,一以事类,都很贴切身份。“徘徊”两句是设想之辞,说自亡与孟学土分别后将会彻夜不眠,望眼欲穿,等待大雁把信捎来。“骨肉”两句亦写别后情状,唯“胡秦外”与“关塞中”措语略嫌重复,只涉自己“西使”,而未切友人“南游”,但从通篇来看,不过是白璧微遐。

  最后两句说剑锋耿耿,一则是比喻友人一腔正气,充沛天地。同时也暗示出自已“抱剑钦专”,“但令一顾重,不馁百身轻”(《刘生》),为国家荡平外寇、铲除奸佞的凌云壮志。

  该诗送人而兼寓自已襟怀抱负,故题旨就比一般单纯写送别的诗深刻,特别是最后两句,使全篇陡然一振,豪情洋溢,托兴深远,就更非一般小儿女态临歧沾襟、凄楚伤感之作可比了。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主编.《古代言情赠友诗词鉴赏大观》: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08:第796-797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