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老风流接见闻,馀香未远尚堪薰。
明师岂不使人巧,老仆安能重子文。
策蹇何由追抹电,化龙吾亦愿为云。
从来作圣功夫处,不在生知在积勤。
二老风流接见闻,馀香未远尚堪薰。
明师岂不使人巧,老仆安能重子文。
策蹇何由追抹电,化龙吾亦愿为云。
从来作圣功夫处,不在生知在积勤。
刘克庄

刘克庄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 48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履端是初一元日,人日是初七灵辰。元日献君以《椒花颂》,为祝遐龄;元日饮人以屠苏酒,可除疠疫。新岁曰王春,去年曰客岁。火树银花合,谓元宵灯火之辉煌;星桥铁锁开,调元夕金吾之不禁。《幼学琼林》
爆竹一声除旧,桃符¹万户更新。履(lǚ)²是初一元日,人日³是初七灵辰。元日献君以《椒花颂》,为祝遐龄;元日饮人以屠苏酒,可除疠(lì)(yì)。新岁曰王春,去年曰客岁。火树银花合,谓元宵灯火之辉煌;星桥铁锁开,调元夕金吾之不禁。《幼学琼林》
译文:爆竹一声响,人们辞去了旧岁;门上换上了新的桃符,千家万户更换了新气象。“履端”指正月初一,又叫“元旦”;“人日”是正月初七,是良辰吉日。元旦这天,为君王献上一篇《椒花颂》,祝颂他万寿无疆;元旦请人喝屠苏酒,可以驱除瘟疫和百病。新的一年叫“王春”,过去的一年则称“客岁”。“火树银花合”,是形容元宵节晚上灯火的灿烂辉煌;“星桥铁锁开”,是说元宵节这一天取消宵禁,放下吊桥,城内外游人可自由往来观赏灯火。
注释:¹桃符:画在桃木板上的门神,古人认为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所以新年有一风俗就是换桃符。²履端:开端,指一年的开始。³人日:传说天地初开时,第一日为鸡日,依次为狗日、猪日、羊日、牛日、马日,第七日为人日。⁴灵辰:人日的别称,意为吉祥的时刻。⁵遐龄:高龄,长寿。⁶王春:指新的一年。⁷客岁:旧的一年。⁸火树银花合: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闹庆祝,这里是形容烟花灯火灿烂辉煌的情景。⁹金吾:古代保卫京城的官员。古代通常在城中实行宵禁(夜晚禁止出门),此句中的“星桥铁锁开”,指元宵夜取消了宵禁。
谁家宅第成还破,何处亲宾哭复歌?
谁家宅第¹成还破,何处亲宾²哭复歌³
译文:谁家住宅建成后又破败,哪里的亲朋哭了以后又唱起来?
注释:¹宅第:住宅。官员和贵族的大住宅。²亲宾:亲人和朋友。³哭复歌:因显贵而歌,因败亡而哭。
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昨日屋头堪炙(zhì)¹,今朝门外好张罗²
译文:昨天屋内外还挤满了人,今天在门外就如此冷落了。
注释:¹炙手:热得烫手。比喻权贵势焰之盛。²张罗:本指张设罗网捕捉虫鸟。常以形容冷落少人迹。
北邙未省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
北邙(máng)¹未省²留闲地,东海何曾有定波。
译文:北邙山没有留下空闲土地,东海何曾有稳定的波浪?
注释:¹北邙:山名,亦作北芒,即邙山,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北。东汉及北魏的王侯公卿死后多葬于此。后人因常以泛指墓地。²未省:未见。后句即“沧海桑田”之意,比喻社会剧变,人事无常。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如何?
莫笑贱贫夸富贵,共成枯骨两如何¹
译文:不要嫌贫爱富去夸张炫耀,死后都成了枯骨又如何呢?
注释:¹“莫笑”二句:为告诫语。前句的“莫”字管“笑”与“夸”二字。后句意谓贫贱、富贵之人,其最后归宿都是一样的。
这首诗通篇谈世事人生的变化。甲第贵宅破败了,亲人朋友死亡了;昨天炙手可热的人家,今朝门可罗雀;浩瀚汤汤的东海三为桑田。宇宙一切的一切,都在运动,都在变化。世界就在这运动、变化中发展,前进。人生的富贵也是变化的,所以决不能因为自己的一时显荣,就自我夸耀,看不起别人。这些反映了作者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人们正确地认识人生和社会,不无哲理的启示。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 :210-213
2、 赵庆培 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96-898

fàngyánshǒu ·

bái tángdài 

shuíjiāzháichénghái chùqīnbīn 
zuótóukānzhìshǒu jīnzhāoménwàihǎozhāngluó 
běimángwèishěngliúxián dōnghǎicéngyǒudìng 
xiàojiànpínkuāguì gòngchéngliǎng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
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¹。瘦还如许²,晚色天寒处。
译文:春天还没到来,没有雅兴携酒来千岩万壑的越山游春。这株梅花长势不好,花枝单薄清瘦,在清冷的暮色中,只见到这株梅花迎寒仁立的瘦削身影。
注释:点绛唇:词牌名,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等。以冯延巳词《点绛唇·荫绿围红》为正体,双调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越山:指会稽(今浙江绍兴的山)。古越国建都会稽。¹千岩路:指越山,言其山千岩万壑。²瘦还如许:形容梅树枝干嶙峋之态。如许:这样。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横笛空山暮。
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行人去。暗消春素¹。横笛²空山暮。
译文:一种新生的愁意涌上心头,但是又无法对梅花诉说。怅然离去,留下梅花洁白的花瓣在即将到来的春天暗暗消尽。苍茫的暮色中有一首《梅花落》凄然响起,空灵悠远,悱恻悲惋。
注释:¹暗消春素:暗自憔悴消瘦。写梅花在春日里悄无声息地凋残,也喻女子为离愁而暗暗消减了容姿。春素,因春色而引起的幽思,指洁白的梅花,这里指代品行高洁的女子。素,同“愫”;幽素,怀思。²横笛:指笛曲《梅花落》。

  这是一首咏梅词。“春未”一韵,写登山后的感慨,春天没有到来时,是想不起要到高山上来饮酒赏花的。“瘦还”二韵写见梅。梦窗喜欢用瘦字描写梅,“无限”一韵,写梅愁,拟人化笔法。梅如少女,心怀无限忧思,在春风面前难于吐露。风雨送春归,春归梅花也就凋零了。“行人”二韵,写梅凋谢。随着赏花行人的离去,梅花的春思也暗自消歇了。“横笛空山暮”一韵以乐曲终结。写空山夜幕下,只有傲霜雨的梅花笛曲在回响。这首小词在描写梅花的身姿神态的同时,又以笛曲来赞美梅花傲霜寒的品格。词中也流露出词人的惜春之情。词人寄情于物,表露眷恋情人的真情,用词自然,蕴意绵长,凸现出词人的艺术风格。

  上阙“春未来时,酒携不到千岩路。”两句,从侧面着笔,交代“见梅”的缘由。“春未来时”,春天还没到,即是时值隆冬,天气异常寒冷,所以“酒携不到千岩路”。天寒路远,词人到不了千岩山,这时在近前的越山看到了一株梅树,下文即由此展开。“千岩”,点题越山。次句点出“酒”字,便流露微讽之意。“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点题“见梅”。

  “瘦还如许,晚色天寒处。”“瘦”字经常用来咏梅,此处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此词谓“瘦还如许”,可见词人已非初次在此见梅。四字包含着无限轻怜细惜之意。词人在词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梅花,仿佛一位超凡脱俗的女郎,在千岩路畔,日暮天寒,悄立盈盈,满怀幽思。烘托出晚色天寒中梅树茕茕独立的孤瘦身影。

  下阙“无限新愁,难对风前语。”句,意思是一种新生的愁意涌上心头,但是不能对梅花诉说,因为花不解语,难以对话,所以词人“行人去”。所谓风前语,风前叹,都不过是对风而语,都会随风而逝,即使这样不着痕迹的倾诉,都不能流露,可见愁绪无法排遣的诗人心中之苦。至此,上文似乎一直在写景咏梅,到这里才注入人事。古人咏花,多用“解语”故事,此词中活用又反用此意,尤觉婉曲动人。

  最后三句转笔换意。“行人去,暗悄春素,横笛空山暮。”这也是“无限新愁”的注脚。“行人去。暗消春素”为两面写法,既写梅见行人去,难再在风前对行人倾诉,花也随风飘散;又写行人离去,因见梅而生起的伤春情愫,似乎又重新埋在了心底。借咏花而注入人事,已达到一种出神入化的浑融境界。仔细品味个中情景,词人所眷恋的女郎的形象,已经呼之欲出。“暗消春素”,咏梅诗词,多用闻笛故事。因为笛曲中有《梅花落》曲,听到声声横笛,回荡在空山暮色以之中,自然就联想到梅花的零落了。这首词最后所表现的是离索之思,蹉跎之恨,而又写得这样温婉浑厚,含蕴不尽,如同空山中回响的笛声,余音袅袅,给人们留下了充分思索的余地。

  这首《点绛唇·越山见梅》只有四十一个字,虽短,但是极精,字句凝练,意境深远。词题“越山见梅”即交代清楚地点与事件,在越山上赏梅。这首词看似一首咏梅词,但是通篇对梅的着力不多,读罢全词,自有一种淡淡的忧愁与怜惜萦绕不绝。词人的主旨并非单纯咏梅,而是借梅喻人。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这一株消瘦寡淡的梅花,比喻成一位清净无染、超凡脱俗的女子。但随者时光流逝,季节变换,这位女子也像梅花一样,逃不过岁月的侵袭,“暗消春素”,芳华尽逝。这份轻怜细惜的担心与忧愁为凌寒绽放的梅花而起,其实也因世间女子以及词人的宠姬爱妾所生。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宋词鉴赏大全集》 :中国华侨,2010:646
2、 肖剑.《宋词鉴赏大典》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1611-1612

diǎnjiàngchún ·yuèshānjiànméi

wényīng sòngdài 

chūnwèiláishí jiǔxiédàoqiānyán shòuhái wǎntiānhánchù 
xiànxīnchóu nánduìfēngqián xíngrén ànxiāochūn héngkōngshān 
其一
步登北邙(máng)¹(bǎn)²,遥望洛阳山。
译文:一步步登上北邙山山坡,远远望见洛阳四周群山。
注释:¹北邙:山名,在洛阳东北。阪,同“坂”,山坡。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fén)¹
译文:洛阳城显得多么的寂寞,昔日的宫室全都被烧焚。
注释:¹宫室句: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迁都长安,把洛阳的宗庙宫室全部焚毁。
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yuán)墙皆顿¹(pǐ)²,荆棘上参(cān)天。
译文:随处可见的是残垣断壁,荆棘高高仿佛上与天齐。
注释:¹顿:塌坏。²擗:分裂。参天,上高至天。荆棘参天,形容十分荒凉。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不见旧耆(qí)¹,但睹新少年。
译文:再也寻不见旧时的老人,看到的尽是些小伙少年。
注释:¹耆老:犹言德高之老年人。耆:六十岁以上的人。
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chóu)¹不复田²
译文:踏足地面觅不出条路径,荒芜了的土地谁来耕田!
注释:¹畴:田亩。²田:动词,耕种。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译文:游子已经多年没有归来,再也认不得交错的陌阡。
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译文:原野是何等的萧条,千里地见不到人烟。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念我平常居¹,气结不能言。
译文:想起平日一道生活的人,伤心哽咽竟无片语只言。
注释:¹念我句:这句是代久不归的游子(即应氏)设词,应氏曾居家于洛阳。平常居,一作“平生亲”。
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清时¹难屡(lǚ)得,嘉会²不可常。
译文:太平的盛世百年难见,欢乐的聚会不可常逢。
注释:¹清时:太平之时,黄河变清,叫清时。²嘉会:欢会。
其二
天地无终极¹,人命若朝霜。
译文:天地之悠悠无穷无尽,人生之寿命短如晨霜。
注释:¹终极:穷尽。
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
愿得展嬿(yàn)¹,我友²³(shuò)
译文:愿我的好友诸事顺利,平安抵达邺城的北方。
注释:¹嬿婉:欢乐。²我友:指应氏。³之:去,往。⁴朔方:北方,指邺之冀州。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亲昵(nì)¹并集送,置酒此河阳²
译文:亲密的友人聚首相送,设宴饯行在名都洛阳。
注释:¹亲昵:朋友。²河阳:孟津渡,在河南省孟县南。
愿得展嬿婉,我友之朔方。
中馈(kuì)¹岂独薄?宾饮不尽觞(shāng)
译文:难道是酒宴不够丰盛?是宾客觥酬不够欢畅。
注释:¹中馈:酒食。这句说:难道是预备的酒食不够吗?是因为在此离别之际,饮一千杯酒都还觉得不够罢了。
亲昵并集送,置酒此河阳。
爱至望苦深¹,岂不愧中肠?
译文:情谊越深则离别越苦,怎能不使我心愧难当?
注释:¹爱至句:犹言朋友之间情谊越深,离别时的悲苦就越深。
中馈岂独薄?宾饮不尽觞。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¹
译文:此去的山川既阻且长,离别时匆匆会面更难。
注释:¹别促句:离别的时间过得很快,再见面却遥遥无期。
爱至望苦深,岂不愧中肠?
愿为比翼鸟,施翮(hé)¹起高翔。
译文:我多希望化成比翼鸟,与你们展翅一同飞翔。
注释:¹施翮:展翅。翮:鸟翎的茎,代指鸟的翅膀。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山川阻且远,别促会日长。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愿为比翼鸟,施翮起高翔。

  曹植的《送应氏二首》,在梁太子萧统《文选》中被放在“祖饯”一类诗歌的首位。后来,人们无论在文学史还是在文学评论或文学欣赏中谈论到《送应氏二首》诗时,大多数只提及其中的第一首,多为分析其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性,对第二首则往往避而不谈。其实,这两首诗应该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这样不仅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及主题,还能使读者对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有一个更全面的把握。

  第一首诗写洛阳遭董卓之乱后的荒凉景象。此诗开头由”登“字引出一个“望”字,接下来即描写“望”之所“见”。北邙阪,即洛阳北邙山。《文选》中李善注曰:“郭绿生《述征赋》曰:‘北邙,洛阳北邙,岭靡迤长阜,自荥阳山连岭修亘暨干东垣。” 段珪等内宦等即携帝于此而后投河自尽,董卓即于此带兵迎帝回洛。而诗人登临此山向远处望去,看到的是一片荒芜景象:宫室尽为荒墟,处处断壁残垣,蒿草疯长,荆棘参天。接着,诗歌由景写到人。董卓之乱后,军阀混战,战乱频仍,这里已经见不到年老之人,只看到一个少年于这片荒芜之中,欲抬脚举步,却找不到路径。四下里荒草遍地,不见一片农田。这个从远方回家的游子,已经看不出哪里是曾经的田间小路了。有人说这个游子便是应氏兄弟,因为他们的父亲曾在洛阳为官,他们也应在这时生活过。这固然不错,然而且不说应氏兄弟本为汝南郡人,而单是就诗歌抒情的主体来看,这个“游子”也就是诗中的那个“新少年”,他的所睹所想分明是诗人自己内心的感受!他感叹着民生的凄惨:“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面对这一番破败景色,竟至“气结不能言”,这分是诗人自己的化身。而所谓“平常居”之语,则曹操曾在洛阳多时,曹植也曾在那里居住过也未必不是事实。就是这次分别之前曹植也已于洛阳逗留了几日,且"平常居"亦可不必拘泥为"常所居"。

  这首诗歌中,诗人以一个少年的眼光看一场社会大劫难后的情景。他所见之状,无非荒残破败,班固、张衡所描画赞颂的“东都”、“东京”的昔日盛况,早已化为灰烬。诗人以严肃的态度如实地记述了目睹的情状,始而遥望洛阳的全貌,由宫室到墙垣,再由景色的萧条到人物心情的震惊和所怀的悲悼。从这首诗中可深深地感受着这个少年诗人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社会生活严肃的态度。可以说,在今存建安文士纪丧乱的诗歌中这首诗歌与王粲的《七哀》诗确实同为最优之作。如果诗歌就此而止,那么全诗与“祖饯”之意似嫌有些距离。因为这首诗毕竟是送别时所作,而且在这样的动乱年代中与友人分别,定是感慨良多。于是诗人接下来写了第二首诗。

  在第一首诗中写过那一番破败之景后,诗人在第二首中主要写与友人分别的感受。关于“清时”“嘉会”两句,《文选》五臣刘良注曰:“‘屡’,数也。言清平之时,嘉会之赏,不可数得而常有。”诗人这样的想法自是与第一首诗所写的景与情密不可分的。时历战乱,世事多变,清平之时与嘉会之美怎能常有?想到这里诗人不由感叹:与天地相比,人生之短促可不恰如“朝霜”之易逝!这种人生苦短伤时感怀的心情在古诗十九首中可谓常见,读者也知道在离乱的年代里,没有多少人不会产生这样的心情。虽然诗人在第一首诗中多是对民生的感慨,而与友人相别,自然地想到自己与友人的感情是多么值得珍惜。于是他“愿得展燕婉”于友人,可是事实是“我友之朔方”!关于“燕婉”一词,《文选》中李善注曰:“《毛诗》曰:‘燕婉之求’。”《文选》六臣注中,张铣曰:“燕婉,欢乐也。言我愿得舒此欢乐也。我友,谓应璩也。”因为友人将“之朔方”故而要祝福他们一路平安,于是诗人“置酒”河阳,为他们饯行。六臣注吕向曰:“中馈,食也。言情爱至极,相望苦深,今为离别岂不各愧于中肠。”关于"愧"字的解释李善注引郑玄注《礼记》曰:“病愧,谓罪苦也。”可知其意当为别离之苦百转肠中。再想到友人所去路途遥远,诗人不由想象:如果自己能够与友人化作比翼鸟一起展翅高飞该有多好啊!这些诗句中表达着诗人与友人别离时的无奈与恋恋不舍之情。于是祖饯送别之意溢于纸上。

  再者,从诗歌的“气”上来看,自可以将第一首单独拿出来进行分析,然而对于第二首诗歌而言,如果没有第一首诗歌中对洛阳残败景象的描绘,则起句“清时难屡得,嘉会不可常”似显突兀,而不知其由何而生发出的感慨了。建安诗歌“慷慨多气”,陈思王诗则更是更重“骨气”,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篇》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 钟嵘在《诗品序》中更是目曹植为“建安之杰”,《诗品》列曹植的诗于上品,并说:“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而且感叹:“嗟呼!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之有黼黻。”在《诗品集注》注释中,骨气之“骨”是指诗歌的具体内容,“气”是指诗歌的思想感情。而在一些诗歌欣赏中对《送应氏二首》中“气结不能言”一句中关于“气”字亦解释说:“气,指感情。”的确,第二首诗歌与第一首应为一气呵成,所以"气"不断。将这两首诗联系起来,就可以看到还是一个少年诗人的曹植在诗歌中有对世事的慨叹,对百姓的同情,更有在此情此景下与友人分别的无限惜别之情。只有这样把两首诗当作一个整体来分析,才能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曹植这两首诗歌由感时而更伤送别的主题,也就能更好地理解《文选》将这两首诗列于“祖饯”一类之中的原因了。

  这两首诗也一样体现了曹植诗歌的艺术特色。第一首诗通过现实主义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洛阳城的景象:从破败的皇家宫室到闾里乡间荒芜的民田,从断壁残垣到参天荆棘,又从“寂寞”的景色写到从远方归来不识阡陌的游子独立于“千里无人烟”的荒野中那一种凄惨和悲凉。此诗除结句外,全用白描手法勾勒了洛阳城的荒芜悲凉景象,从宫室、垣墙写到所见之人,由人而写到了路径与耕田,最后从游子的眼中写明今昔之异,说明繁华消退,一去不返,令萧条不堪的现实画面历历在目。全诗语言质朴,无过分的铺采文藻,然其真实的感受溢于言表。在结构上的特点十分明显。全诗的重点放在描写遥望洛阳所目赌的荒凉景象上,只是由最后的几句带出“游子”,收回到送客远行的主题上来。诗的现实性强。曹植不是为了怀旧或描绘历史的陈迹而写下这篇诗章的,他在北邙山上遥望洛阳城所发的悲悯,是现实的,而不是历史的。诗人对由董卓之乱以来的战争频仍,良田荒芜,人民流徙,赤地千里,表现了无限的悲愤,说明诗人是关心国是,不忘民生疾苦的有识之士,钟嵘评曹植诗“骨气奇高”,此诗所表现的少年诗人忧国忧民之心,正说明了其诗歌气骨不同凡响的原因。对现实的关心与感情的沉郁,正是曹植诗歌成功的关键。全诗句句是景,却又句句是情,这一种情绝不是因了个人的遭遇而发,而是对天下苍生深切同情的表达。诗人的感情如江河般奔流,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让后世读着这首诗歌的读者油然而生敬意。这正是诗歌强烈的抒情性的体现。这也许正是“骨气奇高”的体现。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谈到建安诗风时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送应氏二首》中的第一首恰恰是这首诗风的体现,这也是后人谈及此二首诗歌时只提到这一首的原因所在。然而,建安诗歌中对真挚情感的强烈表达亦是建安诗风的一个方面,魏晋时代是一个个性大解放的时代,是一个人们敢于表露真情时代,这在诗歌中更是非常明显。作为“建安之杰”的曹植,同样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珍惜朋友间的友情,对于离乱年代里的分别更觉无限伤感。在这第二首诗歌中有集中的表现。离乱的年代里分别,更会感觉无限的依恋。世事本无常,更何况在一个战乱不断的时代时与友人分离。

  曹植是一个极具感性的诗人,这一点贯穿他的一生。他重视人间的感情,无论是手足之情还是男女之情、朋友之情。他与曹丕立太子之争不能不说很是激烈,但他在随父出征与曹丕分别时依然恋恋不舍即是说明。这样一个视感情重于生命的诗人,如果在与友人分别时只看到了满眼的凄凉景象,而不言惜别之情,不是有些异样而不符合其本性了吗?所以这二首诗歌,必非如有的人所说的做于不同的时间地点,而是做于一时,或者说诗人认为这两首诗歌是不可拆开来作分析而必然要作为一个整体来鉴赏方可领会其中的真意。

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
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
这首诗是《论诗三十首》的最后一首,也是结束语。他自谦自己象蚍蜉撼树一样不自量力,只是书生一时技痒爱议论罢了。元好问在这组诗中基本按时间顺序评论了自汉魏到宋代的许多著名的诗人和诗歌流派,针砭时弊,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文学观点,对后世有重要影响。

lùnshīsānshíshǒu··sānshí--yuánhǎowèn

hànshùyóujuékuángshūshēngyǎngàilùnliàng

lǎoláiliúshīqiānshǒuquèbèirénxiàoduǎnzhǎ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