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西樵峰,宛在南海湄。日华丽仙掌,影漾金银池。
亭亭西樵峰,宛在南海湄。日华丽仙掌,影漾金银池。
我昔扁舟恣长往,凌风浩荡烟霞想。寻幽更欲探神奇,复向罗浮事仙赏。
我昔扁舟恣长往,凌风浩荡烟霞想。寻幽更欲探神奇,复向罗浮事仙赏。
仙家三十六洞天,罗浮夐与沧洲连。丹霞射影四山静,群真环佩来翩翩。
仙家三十六洞天,罗浮夐与沧洲连。丹霞射影四山静,群真环佩来翩翩。
蕊珠之峰数千丈,君时与我缘萝上。水帘直下飞晴虹,万壑天风度流响。
蕊珠之峰数千丈,君时与我缘萝上。水帘直下飞晴虹,万壑天风度流响。
山中刘郎司玉台,仙书授我琅函开。心如明月炯虚照,身与浮云同去来。
山中刘郎司玉台,仙书授我琅函开。心如明月炯虚照,身与浮云同去来。
此时会合那能再,尘土分飞忽三载。我行奏赋登金门,君亦乘轺渡淮海。
此时会合那能再,尘土分飞忽三载。我行奏赋登金门,君亦乘轺渡淮海。
淮海迢迢烟树深,相思岁晚结愁心。长风万里碧云远,何由一寄还山吟。
淮海迢迢烟树深,相思岁晚结愁心。长风万里碧云远,何由一寄还山吟。
山中洞房春寂寂,山中之人长叹息。松花酒熟人不归,瑶草春风几回碧。
山中洞房春寂寂,山中之人长叹息。松花酒熟人不归,瑶草春风几回碧。
孙蕡

孙蕡

(1334—1389)广东顺德人,字仲衍,号西庵。博学工诗文。明兵下广东,蕡为何真作书请降。洪武中历虹县主簿、翰林典雅。预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簿,坐事被逮,罚筑京师城垣。旋得释。十五年,起苏州经历,坐累戍辽东。又以尝为蓝玉题画,论死。有《西庵集》。 ▶ 39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宝符藏山自可攻,儿孙谁是出群雄。
宝符藏山¹自可攻²,儿孙谁是出群雄。
译文:宝符藏山自可取,可子孙中谁是杰出英雄。
注释:白沟:指今河北容城东面的白沟河。北宋时,宋辽以此为界,故又名界河。¹宝符藏山:“宝符藏山”故事出自《史记·赵世家》。²攻:研究,借鉴。
幽燕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
幽燕¹不照中天月,丰沛空歌海内风²
译文:宋朝明月照不到幽燕,没有刘邦的功业何必空唱《大风歌》。
注释:¹幽燕:今河北北部及辽宁一带。五代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借其势力建立了后晋王朝。²空歌海内风:意为宋太祖未能像刘邦那样威加四海,一统天下。空:徒然。
赵普元无四方志,澶渊堪笑百年功。
赵普¹²无四方志,澶(chán)³(kān)笑百年功。
译文:赵普反对宋太祖收复幽燕本无四方志,可笑求和的“澶渊之盟”竞成百年丰功。
注释:¹赵普:北宋大臣,官至宰相。²元:同“原”,根本。³澶渊:指澶渊之盟,北宋与辽所订和约。
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恐未公。
白沟移向江淮去,止罪宣和¹恐未公。
译文:辽金侵入中原江淮已成为宋金国界,只归罪于宋徽宗亡国恐怕未必公允。
注释:¹宣和:宋徽宗年号,此代指宋徽宗。

  首联开门见山,指出宋太祖曾图谋收取幽燕,但并未见诸行动,而予孙又不能继承伐燕的遗志,更是一代不如一代。

  颔联沉痛指出严重后果,诗人用两个地名构成对仗,指出北宋没有收复沦陷的国土,空有统一之名,而无统一之实。

  颈联举出两个具体事例构成对仗,开国大臣本无统一大志,而后来的真宗在战争胜利时,又订出屈辱求和的城渊之盟。所谓澶渊和约就遗笑百年。

  尾联议论作结。辽金入侵中原,北宋灭亡,靖康南渡,界河南移,由白沟推至江淮。产生这一局面,仅责怪徽宗,有欠公允。造成北宋覆灭之祸,未能实现统一,其直接原因是北宋统治者软弱无能,一味妥协退让的结果。

  诗人激于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回顾了北宋一代的兴亡,批判了北宋开国后对敌退让求和的妥协政策。

  全诗“以议论入诗”,但不是抽象的议论,而是运用诗的语言,进行形象的描写。不说北宋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而蜕“幽燕不照中天月”。不说界河南移,而说“白沟移向江淮去”。诗中运用两个典故,自然贴切;而且由虚转实,引史论今。对北宋之亡不单是进行客观的剖析,而且注入了强烈的抒情。诗人对北宋的屈辱求和,给予严正的批判,其中饱含了深刻而沉痛的爱国之情。

参考资料:
1、 王烈夫编著.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注解析译 第3册 宋朝、元朝:武汉出版社,2016.07:第766-767页

báigōu--liúyīn

bǎocángshāngōngérsūnshuíshìchūqúnxióng

yōuyànzhàozhōngtiānyuèfēngpèikōnghǎinèifēng

zhàoyuánfāngzhìchányuānkānxiàobǎiniángōng

báigōuxiàngjiānghuáizhǐzuìxuānkǒngwèigōng

半夜寻幽上四明,手攀松桂触云行。
半夜寻幽¹上四明,手攀(pān)²松桂触云行。
译文:为寻幽静,半夜上四明山,手攀松桂,触云而行。
注释:¹四明山:在浙江省宁波市西南,为天台山支脉。¹寻幽:探访幽隐之处。²攀:紧紧地抓住。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吹一声。
相呼已到无人境,何处玉箫(xiāo)¹吹一声。
译文:到达了无人之境。忽然,从远处传来悠扬的洞箫声,飘飘忽忽。
注释:¹箫:是一种乐器。
首句“半夜寻幽”四字,让人产生一种好奇心理,“上四明”三字,就更使人觉得神秘而不可捉摸:这些人究竟要干什么?深更半夜为什么去登四明山?倘若读者懂得“隐者”是怎么一回事,那么,产生的就不会是重重的疑问,而会是一种兴趣,一种对这些隐者奇特性格与志趣的浓厚兴趣。隐者,一般说来都是一些有一定才能的知识分子,他们厌弃尘世的恶俗与平庸,孤高自许,傲世独立,寄情于山水或放浪形骸,兴趣与常人不同。这首诗写的“诸隐者”就属于这类人。或许是突如其来的兴致,兴之所至,身之所至,所以相约一同夜登四明山。前两句写登山的艰险。手攀松桂枝,身与浮云齐,慢慢地终于到了顶峰。三、四句写深夜四明山万籁俱寂的情景。众人登上山顶,你呼我应,空山寂静,传响不绝;突然不知从哪儿传来玉箫的奏响,划破夜空,众人屏气静听,却再无声息。写来逼真而有意趣。因为是“夜登”,又是“同诸隐者”,所以此诗反映的是作者平静淡泊的心志、寄情山水的雅趣,别无他意。

tóngzhūyǐnzhědēngmíngshān

shījiān tángdài 

bànxúnyōushàngmíng shǒupānsōngguìchùyúnxíng 
xiāngdàorénjìng chùxiāochuīshēng 
君子病无乎内而饰乎外,有乎内而不饰乎外者。无乎内而饰乎外,则是设覆为阱也,祸孰大焉;有乎内而不饰乎外,则是焚梓毁璞也,诟孰甚焉!于是有切磋琢磨、镞砺括羽之道,圣人以为重。豆卢生,内之有者也,余是以好之,而欲其遂焉。而恒以幼孤羸馁为惧,恤恤焉游诸侯求给乎是,是固所以有乎内者也。然而不克专志于学,饰乎外者未大,吾愿子以《诗》、《礼》为冠屦,以《春秋》为襟带,以图史为佩服,琅乎璆璜冲牙之响发焉,煌乎山龙华虫之采列焉,则揖让周旋乎宗庙朝廷斯可也。惜乎余无禄食于世,不克称其欲,成其志,而姑欲其速反也,故诗而序云。
君子病¹无乎内²而饰³乎外,有乎内而不饰乎外者。无乎内而饰乎外,则是设覆为阱也,祸孰(shú)大焉;有乎内而不饰乎外,则是焚梓毁璞(pú)也,诟孰甚焉!于是有切磋琢磨、镞(zú)(lì)(kuò)之道,圣人以为重。豆卢生,内之有者也,余是以好之,而欲其遂焉。而恒以幼孤¹⁰(léi)(něi)¹¹为惧,恤恤焉¹²游诸侯求给乎是,是固所以有乎内者也。然而不克¹³专志于学,饰乎外者未大,吾愿子以《诗》《礼》为冠屦(jù),以《春秋》为襟带,以图史为佩服,琅(láng)¹⁴(qiú)¹⁵冲牙¹⁶之响发焉,煌乎山龙华虫之采列焉,则揖(yī)¹⁷周旋¹⁸乎宗庙朝廷斯可也。惜乎余无禄食于世,不克称¹⁹其欲,成其志,而姑欲其速反²⁰也,故诗而序云。
译文:德才兼备的人经常地担忧内心没有一点的本事却一味地炫耀,或是自己很有本事,但是外表却不华美。本来没有本事还到处炫耀,这是为自己布下了一个陷阱,灾害真的是太大了;有本事而不外露,不把它发挥出来,就好像是把好的木材烧掉,把美丽的玉石毁坏,真是太龌龊了!因此就要用锻炼磨砺的方法,让自己变得既有真才实学,又善于将它显露出来,这一点是很为古代圣贤之人看好的。豆卢先生,是一个内心很有本事的人,这是我之所以喜欢他的原因,而且很想让他把才能发挥出来,取得成功。但是由于从小就成了孤儿,经常担心疾病和饥渴的来临,寒酸辛苦地在各个诸侯国之间游走,以此寻求一点生活的资助,他真的是有本事的人啊!但是,这样的话,就没有办法专心致志于自己的学业,内心拥有的才能不能够得到很好的展示和发挥,我多么希望你能将《诗》、《礼》当成人生行事的根本,将《春秋》当成是连接的纽带,将那些历史的书籍当成是协助的东西,这样的话,你内在的才华就会像美玉碰撞时发出的声音一样迸发出来,也会像山林中野雉身上炫美的羽毛一样展示出来,到那时,你就能够在各种朝廷政事之间自由地周旋,成为国家的中坚力量。然而遗憾的是我没有俸禄,你的需求我没有办法满足你,从而来完成你的志愿,只是希望你能尽早地回来,所以写了这篇序文。
注释:¹病:担心、担忧。²内:内在的修养。³饰:外在的装饰。⁴设覆为阱:在陷阱上放置遮盖的东西。⁵孰:很,程度深。⁶诟:耻辱、羞耻的意思。⁷镞砺:在磨刀石上面磨箭头。⁸括羽:在箭的尾巴上加上羽毛。两个词都是刻苦磨炼的意思。⁹遂:成功、成就。¹⁰幼孤:年龄很小的孩子。¹¹羸馁:瘦弱饥渴的样子。¹²恤恤焉:忧郁的样子。¹³克:能。¹⁴琅乎:象声词,是珠玉等撞击后发出的声音。¹⁵璆璜:都指的是美玉。¹⁶冲牙:指的是古代玉饰上的配件。¹⁷揖让:古时候宾客之间的礼节。¹⁸周旋:行礼时进退之礼。¹⁹称:满足的意思。²⁰反:与“返”通假。
这篇序文是柳宗元在送豆卢膺南游启程时所作的。文章中讲到了文学内容和形式等方面的问题。在柳宗元看来,好的作品,不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要极其重视的,不能有所偏废。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文章要想有好的形式和内容,这又和作者自身的品行和修养是分不开的,提出了内外兼修的思想,反映了作者对内外修养的重视。文章条理清晰,言辞中肯。
戏马台前,采花篱下,问岁华、还是重九。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帘栊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
戏马台前,采花篱(lí)¹,问岁华、还是重九。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是栊(lóng)昨夜听风雨,都不似、登临时候。一片宋玉情怀²,十分卫郎³清瘦。
译文:古老的戏马台前,在竹篱下采菊酿酒,岁月流逝,我问今天是什么时节,才知又是重九。我正好归来,南山一片苍翠依旧,昨夜在窗下听着风雨交加,都不像登临的时候。我像宋玉一样因悲秋而愁苦,又像卫玠一般为忧时而清瘦。
注释:¹采花篱下:用陶潜“采菊东篱下”诗意。²宋玉情怀:即悲秋情怀,宋玉作《九辩》悲愁。³卫郎:及卫玠,字叔宝,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晋朝玄学家、官员,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
红萸佩、空对酒。砧杵动微寒,暗欺罗袖。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后。
红萸(yú)佩、空对酒。砧(zhēn)(chǔ)¹动微寒,暗欺罗袖。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强整帽檐欹(qī)²,曾经向、天涯搔首。几回忆,故国莼(chún)(lú)³,霜前雁后
译文:我佩戴了红色的茱萸草,空对着美酒,砧杵惊动微寒,暗暗侵逼衣袖。秋天已没有多少时候,早已是满目的残荷衰柳。我勉强整理一下倾斜的帽檐,向着远方连连搔首。我多少次忆念起故乡的风物。莼菜和鲈鱼的味道最美时,是在霜冻之前,鸿雁归去之后。
注释:¹砧杵:捣衣石和棒槌。亦指捣衣。²“帽檐”句:用孟嘉龙山落帽事。欹,倾斜。³莼鲈:鲈鱼与莼菜。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载﹕晋张翰在洛﹐见秋风起而思故乡莼鲈﹐因辞官归。后因以"鲈莼"为思乡之典。⁴霜前雁后:杜甫诗:“故国霜前北雁来。”

  这首词写重阳节有感阴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现今亦是“老人节”了。词上阕开头用宋武帝重阳登戏马台及陶潜重阳日把酒东篱的事实点明节令。接着表达向往隐逸生活的意趣。“昨夜”是突现未归时自己悲秋的情怀和瘦弱身体,以及“归来”得及时和必要。下阕第一句承开头咏重阳事,暗含自叹老大伤悲之意。“几回忆”三句亦是尚未归来时心情。反复推挪与呼应,最后归结于“天涯归来”者对当年流落时无限愁情的咀嚼。

  上片,首句“戏马台”,有三处:一,在河南临漳县西,又称阅马台。后赵石虎所筑。石虎于台上放鸣镝,为军骑出入之节;二,在江苏铜山县南,晋义熙中,刘裕大会宾僚,赋诗于此。三,扬州亦有戏马台。从词的内容看,应指赋诗所在铜山戏马台。开头四句是说,在戏马台前赋诗,东篱采菊,问起时间,又是九月九日重阳节了。这四句点明了“九日”题意。“恰归来,南山翠色依旧。”潘希白,永嘉人。这两句是说,正巧这时我回到永嘉,江山依旧,而人的感情已大不一样了,引起了下面四句的深沉的感慨。窗外昨夜的风雨,已不像是登高的时候了。潘希白处在南宋灭亡的前夕,国势岌岌可危,哪里有心情去登高游览。“一片宋玉情怀,十分卫郎清瘦。”宋玉,屈原的学生,曾入仕楚顷襄王。他期望对国家有所作为,受到黑暗势力的排挤而失职穷困,在他的作品《九辩》中,表示叹老嗟卑的伤感与哀愁。“卫郎”,古有卫玠、卫协、卫恒诸人,协与恒为书法家,且年老,不合“卫郎”身份。卫玠似颇合词意。玠卫恒之子,风神秀异,官太子洗马,后移家建业,观者如堵,终身无喜愠之色,年二十七而卒。这两句是说,他内心里充满了宋玉般伤时感事的情怀和卫玠般的愁瘦。这两句反映了宋代末世知识分子的苦恼情绪。

  下片,主要抒发词人在重阳这一天内心的痛苦。“红萸佩、空对酒。”重九是插茱萸、饮酒赋诗的时节。“空对酒”用一个“空”字,表现了他深沉的痛苦,意思是说,在这个国家遭到异族的侵略,濒于灭亡的前夕,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德祐中(1275至1276),起用他任史馆检校,他不肯赴任,三年后,宋朝灭亡。这个“空”是包括了他无限的忧愁与苦闷。“砧杆动微寒,暗欺罗袖”,这是写秋景,说秋风已吹入了他襟袖。“秋已无多,早是败荷衰柳。”这个“秋”不是单纯地指秋天,也暗寓了赵宋王朝灭亡在即的意思。“强整帽檐欹侧,曾经向、天涯搔首。”勉强整顿了一下歪斜了的帽子,因为我曾经搔首问天。“天涯搔首”在无言中又吐露了他无穷的苦恨。“几回忆、故国莼鲈,霜前雁后。”江南秋天的鲈鱼是很美的,这些也只成为对往事的回忆了。在淳祐年间(1241─1252),京城临安附近,经济彻底崩溃,物价猛涨,“殍馑相望,中外凛凛”高斯得作诗说:“人生衣食为大命,今已剿绝无余遗”。老百姓连饭都没有吃,“莼鲈”美味,自然只是回忆中的事了。词的末尾,是这个时代背景的写照。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宋词三百首全解.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第303-304页

yǒu ·jiǔ

pānbái sòngdài 

táiqián cǎihuāxià wènsuìhuá háishìchóngjiǔ qiàguīlái nánshāncuìjiù liánlóngzuótīngfēng dōu dēnglínshíhòu piànsòngqínghuái怀 shífēnwèilángqīngshòu 
hóngpèi kōngduìjiǔ zhēnchǔndòngwēihán ànluóxiù qiūduō zǎoshìbàishuāiliǔ qiǎngzhěngmàoyán céngjīngxiàng tiānsāoshǒu huí guóchún shuāngqiányànhòu 
靡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
(mí)¹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
译文:采了满手的蘼芜,独自在斜晖中哭泣,听说邻居家女子的丈夫已经归来。
注释:¹蘼芜:草名,芎藭的苗,叶有香气。其茎叶糜弱而繁芜。此处指“弃妇”“遗弃”之意。
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
别日¹南鸿才北去,今夫北雁又南飞。
译文:去年我与夫君离别时南方的鸿雁才向北飞去,而今夫北方的鸿雁又向南飞。
注释:¹别日:他日,指去年秋离别之日。
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违。
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违¹
译文:春来秋去,景物变换,相思之情仍在,光阴似箭仍没有夫君的消息。
注释:¹违:一作“稀”。
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事透罗帏。
(jiōng)¹朱门人不到,砧(zhēn)²何事透罗帏(wéi)³
译文:无人从门前经过,形单影只的我紧关房门,在这寂静的夜里,不知从哪里传来了捣衣声,单调悠长的砧声透过了我的窗帘,来到床帏。
注释:¹扃闭:关闭。扃,门窗上之插关。²砧声:捣衣声。³罗帏:罗帐。

  该诗首联写思妇盼望归人,眼泪汪汪等到傍晚,结果是“闻道邻家夫婿归”;颔、颈二联说四时轮回,光阴荏苒,怨相思永续不变,哀信息久候不见;尾联谓自己久盼的人不到家,思妇的情绪自然是更加倍感孤独凄凉。全诗情景交融,表现出女子孤零零一人黯然神伤的情绪。

  “蘼芜盈手泣斜晖”句中,“赚芜盈手”是说采了满手的蘼芜,完全是一个弃妇的形象。因为被遗弃,所以在斜阳里悲泣,感叹自己命运的不幸。

  第二句“闻道邻家夫婿归”,显然是听到邻居家远行的丈夫回来了,引起自己思念丈夫的无限的感慨,这就更增强她被遗弃的悲哀感、孤独感。

  第三四句“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写自己与丈夫分别时正是春天南雁北飞之时。现在又是北雁南去,已是深秋了。诗中的“雁”和“秋”引发人的愁怀。无论是春天来了,还是秋天去了,可相思之情却从来没有离开她的心中,春去秋来,还是得不到丈夫回心转意的消息,这就更让她心如刀割。这种无望的期待更增加了诗的悲凉气氛。

  最后以“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时透罗帏”结束全诗,把诗推向高潮,叫人如何不想念自己心中的情人,如何不更叫人感到凄凉孤单,孤苦无告。

  全诗没有一个“怨”字,却处处让人感到“怨”,无须言“怨”,其怨情自现。

参考资料:
1、 刘克智著. 唐代爱情名诗词赏读[M].北京:金盾出版社 2009,214.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