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城隅兮临长江。
登城隅兮临长江。
极望无涯兮思填胸。
极望无涯兮思填胸。
鱼瀺灂兮鸟缤翻。
鱼瀺灂兮鸟缤翻。
泽雉游凫兮戏中园。
泽雉游凫兮戏中园。
秋风厉兮鸿鴈征。
秋风厉兮鸿鴈征。
蟋蟀嘈嘈兮晨夜鸣。
蟋蟀嘈嘈兮晨夜鸣。
落叶飘兮枯枝竦。
落叶飘兮枯枝竦。
百草零落兮覆畦垄。
百草零落兮覆畦垄。
时光逝兮年易尽。
时光逝兮年易尽。
感彼岁暮兮怅自愍。
感彼岁暮兮怅自愍。
廓羁旅兮滞野都。
廓羁旅兮滞野都。
愿御北风兮忽归徂。
愿御北风兮忽归徂。
惟金石兮幽且清。
惟金石兮幽且清。
林郁茂兮芳卉盈。
林郁茂兮芳卉盈。
玄泉流兮萦丘阜。
玄泉流兮萦丘阜。
阁馆萧寥兮荫丛柳。
阁馆萧寥兮荫丛柳。
吹长笛兮弹五弦。
吹长笛兮弹五弦。
高歌凌云兮乐余年。
高歌凌云兮乐余年。
舒篇卷兮与圣谈。
舒篇卷兮与圣谈。
释冕投绂兮希聃。
释冕投绂兮希聃。
超逍遥兮绝尘埃。
超逍遥兮绝尘埃。
福亦不至兮祸不来。
福亦不至兮祸不来。

guītàn--shíchóng

dēngchénglínzhǎngjiāng

wàngtiánxiōng

chánzhuóniǎobīnfān

zhìyóuzhōngyuán

qiūfēng鸿hóngyànzhēng

shuàicáocáochénmíng

luòpiāozhīsǒng

bǎicǎolíngluòlǒng

shíguāngshìniánjǐn

gǎnsuìchàngmǐn

kuòzhìdōu

yuànběifēngguī

wéijīnshíyōuqiěqīng

línmàofānghuìyíng

xuánquánliúyíngqiū

guǎnxiāoliáoyīncóngliǔ

chuīzhǎngdànxián

gāolíngyúnnián

shūpiānjuǎnshèngtán

shìmiǎntóudān

chāoxiāoyáojuéchénāi

zhìhuòlái

石崇

石崇

石崇(249年—300年),字季伦,小名齐奴。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西晋开国元勋石苞第六子,西晋时期文学家、大臣、富豪,“金谷二十四友”之一。 ▶ 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汉中开汉业¹,问此地、是耶(yé)非。想剑指三秦²,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³、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译文:汉中是汉朝开创帝业的地方,问:这个地方是否就是当时的汉中?想当年攻占三秦土地,高祖刘邦乘胜东进,去争夺天下与项羽一决雌雄。追回逃跑的韩信拜他为大将这样尊重人才的事,现在难以见到,只有那满眼破碎的山河令人泪下沾衣。落日中,任凭西方金人侵扰不止,秋天朝廷边塞的战马白白地体壮膘肥。
注释:¹汉中开汉业:指刘邦以汉中为基础,开创了汉王朝的帝业。²剑指三秦: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³追亡事:指萧何追韩信。⁴今不见:讽刺南宋统治者不重用抗金爱国人才。⁵山川满目泪沾衣:初唐诗人李峤《汾阴行》诗:“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祗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⁶胡尘:金人的军马扬起的尘土。⁷西风:秋风。⁸塞马:边马。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¹去征西²。更草草离筵(yán)³,匆匆去路,愁满旌(jīng)。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译文:您就像那得了书的张良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如今去西方兴元不过是小试身手。我备下这简单的饯行酒,你就要匆忙上路,仪仗队里的旌旗飘满了离愁。你想念我的时候,回头看,秋江上天光水影征雁啁啾次第飞。怎么能够让车轮长出四只角把行人强留,禁不起相思别恨衣带渐宽人渐瘦。
注释:¹小试:略试才能。²征西:指西去帅兴元。³草草离筵:杯盘草草,表示酒席不丰盛。⁴旌旗:指张仲固的随行仪仗。⁵江涵秋影雁初飞:语出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涵:沉浸。⁶车轮四角:盼望车子开不动把行人留下来的意思。⁷带减腰围:因为思念友人,身体逐渐消瘦,腰围渐细,衣带日宽。

  开篇词人即提到“汉中”,除了因为汉中是张仲固要去的地方之外,还因宋高宗即位之初,李纲等人就主张在此地建立行都,出击金军。作者满怀一腔报国之志,一生都渴望光复故土,洗去被金军侵略的耻辱,所以一提到汉中,他便自然地联想到汉朝基业的建立。“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忆了刘邦当年从汉中率军出发,直指关中,把踞守关中的秦的三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相继击溃的往事。那是多么高明的战略决策,多么令人羡慕的战果,而那又全都是多谋善战的汉初三杰的贡献。“追亡事,今不见”词人的笔锋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这段历史趣事和刘邦帝业联系在一起,尽管时移世变,也没有冲淡人们美好的记忆。然而如今的雄豪意气何在?这里词人借用唐代李峤《汾阴行》的诗句:“世事回还不可测。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借古是为了喻今,当时偏安的朝廷,屈辱求和,国势日衰,没有一点振奋作战的气象。词人面对着眼前的剩山残水,怎能不使他感伤落泪呢!“胡尘未断”和“塞马空肥”,既写出严重的民族危机,又抒发报国无路的悲愤。词人追忆刘邦充满荣光的战斗历程,无奈如今的朝堂却是一派文恬武嬉,国势衰微,萎靡不振。大好河山看似依旧,其实早已被金军的铁骑踏遍。看着敌骑在南宋的疆土上肆意驰骋,像词人这般怀有一腔报国之志的血性男儿,又岂能无动于衷。

  下阕开头“一编书是帝王师”,用张良佐汉的故事,与篇首回应。下句“小试”二字微讽。既是“帝王师”,为什么不大用,而只“小试”呢?但又是双解。小试之后,必有大用。“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随着分别时刻的临近而越来越深。以“更”字领起,纵笔直抒,沉恨离愁,尽吐纸上,充分揭示出别离时的愁苦心境。“愁满旌旗”一句,言无知的旌旗也会染上他俩的别愁,写离情最独到。“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作者当时也已经接受改任知隆兴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之命,很快就要去江西赴任。当张仲固抵达汉中,回首思念今日为他践行的人时,辛弃疾早已离开此地,到达南昌了。“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离别在即,词人满腹离愁无法化解,真希望车轮能在一夜之间生出四角,使张仲固因无法离开而多停留几日,可是这又怎么可能呢?分别之后,思念定会让作者变得更加消瘦。以上两句,一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以“江涵秋影雁初飞”的成句,写孤独的友人望雁寄情之貌,寓情于景;一句从自己思念友人出发,以“车轮四角”写留别苦情,“带减腰围”写别后相思。

  本篇结构颇为紧凑。例如上片只有两层意思,其问以“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过渡,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这样,就使怀古与伤今浑然联成一体,可以全面地表达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片在结构安排上也有相似之处,即从张仲同写起,以“回首处”二句过渡,接写作者的愁怀。其次,本篇语言也颇为精练(这包括运用古人的现成诗句)。例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翻出新意,一扫原诗物是人非、富贵易失的消极情绪,用来描绘爱国志士目睹故国山川、热泪纵横的情景,恰到好处,足见作者驾驭语言的高度能力。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492页
2、 邓红梅编著.壮岁旌旗拥万夫:辛弃疾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09月:第22页
3、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第855页
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汉兵已略¹地,四方²楚歌声。
译文:刘邦的军队已经攻占了楚国的土地,四面八方传来令人悲凄的楚歌歌声。
注释:¹略:侵占,占领。²四方:一作“四面”。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大王意气¹尽,贱妾何聊生²
译文:大王英雄气概和坚强意志已经消磨殆尽,我还有什么理由苟且偷生!
注释:¹意气:意志和气概。²聊生:勉强而活,苟且偷生。

  此诗《史记》、《汉书》都未见收载。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从《楚汉春秋》中加以引录,始流传至今。《楚汉春秋》为汉初陆贾所撰,至唐犹异。刘知风、司马贞、张守节都曾亲见,篇数与《汉书·艺文志》所载无异。本诗既从此书辑出,从材料来源上说,并无问题。有人认为汉初不可能有如此成熟的五言诗,颇疑其伪,但从见载于《汉书·外戚传》的《戚夫人歌》及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注》的《长城歌》来看,可知秦汉时期的民间歌谣,不乏五言,且已比较成熟。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二《考史》认为此诗是我国最早的一首五言诗,可见其在中国诗歌史上地位之重要。

  关于《垓下歌》,时下尽管有着种种不同的分析理解,日人吉川幸次郎甚至认为此诗唱出了“把人类看作是无常的天意支配下的不安定的存在”“这样一种感情,”从而赋予了普遍性的永恒的意义(参看《中国诗史》第40页,章培恒等译,安徽文艺出版社),但若与《虞姬歌》对读,便不难发现,项羽的这首诗原本是唱给虞姬听的爱情诗。“虞兮虞兮奈若何!”不是明明在向虞姬倾诉衷肠吗?项羽十分眷恋虞姬,所以在戎马倥偬之际,让她“常幸从”;虞姬也深深地爱着项羽,因此战事再激烈,她也不肯稍稍离开项羽一步。项羽在历次战役中所向披靡的光荣经历,深深赢得了虞姬的爱慕,项羽成了她心目中最了不起的理想英雄;而项羽的这些胜利的取得,又焉知没有虞姬的一分爱情力量在鼓舞作用?从爱情心理而言,像项羽这条刚强汉子,是不会在自己心上人面前承认自己有什么弱点的,因此,他即使心里十分清楚自己为什么会落到如此不堪的地步,而在口头上却不能不推向客观,一会儿说是“时不利”,一会儿说是“骓不逝”,而自己呢?依然是“力拔山兮盖世”,一点折扣也没有打。项羽毕竟年轻,那会儿才三十出头,对爱情充满着浪漫的理想。他爱虞姬,就一意想在她的心目中保持一个完美的形象。对于虞姬来说,她也正需要这样。极度的爱慕和深情的倾倒,使她决不相信自己心目中最理想的英雄会有什么失误。尽管现实无情,“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步步进逼的汉兵与声声凄凉的楚歌已经使楚军到了瓦解边缘,但她仍对眼下发生的一切变化感到困惑不解。

  在这种心态下,项羽的这支歌便成了她最好的安慰,最乐意接受的解释。坚贞的爱情,不仅驱逐了死亡的恐惧,且将人生的千种烦恼,万重愁绪都净化了,从而使她唱出了最为震撼人心的诗句:“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山盖世的气概与失败的结局是不和谐的,但英雄美人誓不相负的坚贞爱情是和谐的。在生死存亡的总崩溃的关键时刻,虞姬的这支歌,对项羽来说,不是死的哀鸣,而是生的激励。项羽处此一筹莫展之际,虽然痛感失败已不可避免,一生霸业转瞬将尽,但这犹可置而不论;而祸及自己心爱之人,则于心何忍!虞姬深悉项羽此种用心,故以誓同生死为言,直以一片晶莹无瑕的情意奉献,其意盖欲激励项羽绝弃顾累,专其心志,一奋神威而作求生之最后努力。若此说尚能探得古人心意,则不妨代项羽试为重和虞姬歌,以为此文之结束:汉兵何足惧?百战无当前。挥戈跃马去,胜败付诸天!

参考资料:
1、 李元洛 选评.《历代文人爱情诗词曲三百首》.长沙:岳麓书社,2012.07:第303页

xiàngwáng

 xiānqín 

hànbīnglüè fāngchǔshēng 
wángjìn jiànqièliáoshēng 
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惠远祠(cí)¹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
译文:惠远祠前蜿蜒着古晋国的青溪,翠绿的萍叶和银白的浪花清澈见底,
注释:¹惠远祠:即晋祠,北宋熙宁中称晋祠为惠远祠。
水上西山如卧屏,郁郁苍苍三十里。(三十 一作:三百)
水上西山¹如卧屏,郁(yù)郁苍苍三十里。(三十里 一作:三百里)
译文:水上的悬瓮山像是卧着的屏风,一派清清苍苍长达三百余里。
注释:¹西山:指晋祠背后的悬瓮山。
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
中原北门¹形势雄,想见²城阙(què)云烟中。
译文:你这中原的北门气势多么雄壮,云烟笼罩着城阙还能让人想象,
注释:¹中原北门:晋阳是北方重镇,是中原地区的北大门。²想见:想见当时晋阳城巍巍高耸插入云端。
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
望川亭¹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
译文:山上的望川亭看够古今巨变,只留下春风吹起的阵阵麦浪!
注释:¹望川亭:在晋祠圣母殿后悬瓮山巅,北齐时所建。
君不见,系舟山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没。
君不见,系舟山¹头龙角秃,白塔一摧城覆(fù)没。
译文:那龙头般的系舟山被砍去龙角,白塔无端被毁,城池惨遭扫荡,
注释:¹系舟山:在太原市北百余里。
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
薛王¹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镞(zú)
译文:薛王已经投降,人民还在抵抗,屋瓦就是箭头,纷纷飞向敌方!
注释:¹薛王:即刘继元,刘承钧养子,本姓薛,即王位后称薛王,公元979年降宋。
汾流决入大夏门,府治移著唐明村。
(fén)流决入大夏门¹,府治移著唐明村²
译文:汾河水淹没了晋阳古城,太原府被迫迁到唐明村。
注释:¹大夏门:晋阳城北门之一。太原古称大夏,故名。²唐明村:即唐明镇,今太原市旧城街以北至西羊市一带。
只从巨屏失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
只从巨屏¹失光彩,河洛²几度风烟昏。
译文:自从失去这道屏障的光彩,河洛一带便遭受外族的入侵!
注释:¹巨屏:指晋阳城为北方巨大屏障。²河洛:指中原一带为契丹、金、蒙铁骑蹂躏。
东阙苍龙西玉虎,金雀觚棱上云雨。
东阙苍龙西玉虎¹,金雀觚(gū)(léng)²上云雨。
译文:想当年宫殿上雕着苍龙玉虎,高耸的金雀直上空中的云雾,
注释:¹苍龙、玉虎:指晋阳城宫殿的雕饰物。²金雀觚棱:喻雕物的精致和建筑的 高大。
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余百所。
不论民居与官府,仙佛所庐余百所。
译文:不论是民居,还是官府衙门,以及那百余座佛寺道庐,
鬼役天才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
鬼役天才千万古,争教一炬成焦土。
译文:花费了多少人力和财力,为什么一把火烧成焦土!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
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¹河南往来苦。
译文:到如父老们仍旧对天哭诉,恨当年被掠往河南被遭痛苦。
注释:¹死恨:宋灭北汉后,将太原四万居民从太原迁往洛阳。
南人鬼巫好禨祥,万夫畚锸开连冈。
南人¹鬼巫好禨祥,万夫畚(běn)(chā)²开连岗³。(开连岗 一作:开连冈)
译文:南方人迷信凶兆吉祥,将毁坏的城址开辟成田冈。
注释:¹南人:这句说宋朝统治者讲究迷信。²畚锸:音本叉,指箩筐和铁锹。³开连岗:指来毁灭晋阳城之后,在唐明镇筑太原新城。
官街十字改丁字,钉破并州渠亦亡。
官街¹十字改丁字,钉(dìng)破并州渠(qú)²亦亡。
译文:新建的太原将十字街改成丁字路,然而,谁毁坏并州谁就跟着灭亡!
注释:¹官街:宋朝统治者为了钉死太原龙脉,把太原街道建成丁字形。²渠:他,他们,指赵末统治者。
几时却到承平了,重看官家筑晋阳。
几时却到¹承平了,重看官家²筑晋阳。
译文:什么时候才是太平盛世哟,好让人看到朝廷重建晋阳。
注释:¹却到:等到。²官家:对皇帝的称呼。

  诗的前八句,写作者登上悬瓮山顶的望川享,鸟瞰眼前景色,美不胜收,并引触了深深盼感慨。惠远祠前的晋溪水,从悬瓮山麓汩汩流出,清澈透碧,水中绿萍嫩翠、锦鳞腾跃,掀起了一层层银白色的浪花;溪上的悬瓮山象一座巨大的卧屏,群峰竞秀,气势磅礴,草木葱清,景象万千;这里风景优美,形势雄伟,是中原大地的北大门,当年的晋阳故城就座落在这里,可以想见那巍峨的城阙高耸入云,景象无比壮观。站在望川亭上,回想起这座古城的兴衰变迁,感慨万端,如今眼前所展现出的,只有那千顷沃野上,一层层麦浪在春风中摇曳翻滚,那座悠久的历史故城已经不复存在了。

  接着,次八句,诗人回顾了晋阳故城被赵宋统治者废毁的历史。保宁元年(969),宋太祖赵匡胤率兵进攻北汉,围困晋阳。在外敌入侵时,人民表现出积极御敌、浴血奋战、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薜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乱飞如箭簇”,就是晋阳人民面对侵略自发抵抗的爱国爱家精神的体现。然而城池被毁,生民被迁,河山虽然依旧形胜,但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河洛几度风烟昏”,便是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中原北门”毁废后,给中原广大人民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的战乱之灾。

  此后八句又从宋朝毁灭晋阳文明古迹的角度予以鞭挞。“阙”指宫门前两边供了望的楼。“觚棱”,殿堂屋角的瓦脊成方角棱形。用“苍龙”“玉虎”“金雀”等词形容之,极显其金碧辉煌、凌云欲飞的景象气势。如此宏伟壮丽的古迹,竟被付之一炬,且将民居尽焚,以致“至今父老哭向天,死恨河南往来苦”。“往来”二字,概括了数百年来无数人民的辛酸,它不仅鞭挞了宋统治者给山西人民带来的灾难,而且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山西人民眷念故乡的传统。据传被掳至河南的山西人总不忘岁时回乡祭祀祖先,“往来”时还带些特产以充路资,此亦为晋商之渊源。“南人鬼巫”四句,则矛头直指宋王朝,斥其不重人事,迷信风水,导致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可悲下场。

  末二句乃全诗主旨所在,前面从军事、政治、文化的角度阐述利弊,旨在希望金统治者再振围威,重建晋阳。

  全诗曲折往复,词语慷慨,气势雄放。抒发了强烈反对战争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龙德寿.元好问萨都剌集:凤凰出版社,2011.12:18
2、 田宝琴.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诗歌卷: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1242-1243
春云深宿虚坛,磬初残,步绕松阴双引出朱阑。
春云深宿虚坛,磬(qìng)初残,步绕松阴双引出朱阑。
译文:如云的香烟仍缭绕空空戒坛,钟磬声声已然消歇,携手绕过松荫走出朱栏。
注释:乌夜啼:词牌名,此词牌即“相见欢”,与又名“圣无忧”、“锦堂春”之“乌夜啼”非一调。此调原为唐代教坊曲,又名“秋夜月”、“上西楼”。李煜用这一格律写的词中,即有将词牌名标为“乌夜啼”的作品。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瞻园:张仲炘号,仲炘,字慕京,湖北江夏人。1877年(光绪三年)进士,官至通政司参议,著有《瞻园词》。戒坛:寺名,在北京西郊门头沟马鞍山。
吹不断,黄一线,是桑乾,又是夕阳无语下苍山。
风吹不断,眼底黄黄的一线,那是奔腾的桑干河水,默默夕阳又沉睡在苍翠山峦。
译文:风吹不断,眼底黄黄的一线,那是奔腾的桑干河水,默默夕阳又沉睡在苍翠山峦。
注释:桑乾:河名。源出山西马邑县桑乾山,流经河北西北部及京郊,下注永定河。此河又名浑河。

  “春云深宿虚坛,磬初残,步绕松阴双引出朱阑”。这几句,将人们带进了一座高山寺院之中。“春云深宿” 是言戒坛寺之高,高得入了云层之间。“磬初残”则是写声音,听到磬“当当”响过之后,词人便与张仲忻二人携手同行,绕过松阴,走出红色的栏杆。 整个上片,可以说是为下片所作的铺垫,在上片中,展示出了时间——春,地点——坛,位置——云深宿,环境——松阴,朱阑和磬声等。此时站在此地,在这样的环境里,词人放眼望去,此景尽收眼底。

  下片方引出此词主题“吹不断,黄一线,是桑乾。”寥寥二句。写出了一条河。 桑乾河,并非一般的小河,它源出于山西,流经河北,跨越两省。可偏说它只是一条线。如果说桑乾河为“一条线”已奇的话,那么在“黄一线”之前加上了“吹不断”二字,则句子更奇了。这样写,是与戒坛寺千佛阁地势之高不可分的。上片所言“春之深宿虚坛”是言千佛阁之高,而此处的“吹不断,黄一线。”同样是说它的地势之高。不同的是,上片是直描,而下片则是曲写。作者与他的游伴,登临远望,只见那桑乾河从群山万壑之中流淌出来,奔腾在莽莽苍苍的河北原野之上,在夕阳映照之下,发出黄色的闪光。这样一幅北方特有的图案,不站在一定高处之上,是难以见到的。作者正是居高临下,指点江山,似乎是轻而易举地扬笔把它容纳在了六个字中,真乃大家之手笔。 最后一句,“又是夕阳无语下苍山”仍是从视觉写,从千佛阁上远远望去,已是红日西沉,下了苍山。也只有此时,才能使那“一线”成为黄色的,有道是“夕阳无限好。”这夕阳有如一位巧妙的化妆师,默默无声地给桑乾河涂抹了一幅美好的姿容。

  纵观全词。这首小令可谓有三大特点:一是气魄大。若论气魄,古来大家名句不少。如李白的“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等。而今读这“吹不断,黄一线”,六字,其气魄与之相比,也是丝毫不让的。二是句子奇。奇就奇在将一条滔滔大河想象为一条线,而且是吹不断的一条线。其实哪里是吹不断,明明是望不断。可作者偏偏用了“吹”字,是何等奇妙之想象。三是以少胜多。且看“春云深宿虚坛”,一句,即是言时间,又是言地点,又是言位置。可谓是言简而意赅,并容易引发人的丰富想象。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¹笼寒水月笼沙,夜泊(bó)²秦淮(huái)近酒家。
译文: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注释: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¹烟:烟雾。²泊:停泊。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¹不知亡国恨,隔江犹²唱后庭花³
译文: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注释:¹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²犹:副词,仍然,还。³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夜泊秦淮,诗人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在距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用亡国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预感。“不知”实为“商女”开脱之词,唱者无心,而听者有意。“犹唱”二字上溯历史,说明沉缅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现实,揭示了当今的达官贵人像陈后主一样,如此下去,也将亡国;如不改弦更张,将要自蹈覆辙,不堪设想。抒发了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

  此诗构思奇巧,情景交融,用典恰当,寓意含蓄,语言凝炼,诗评家沈德潜盛赞此诗为“绝唱”,确实是名不虚传。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86-1087

qínhuái

 tángdài 

yānlǒnghánshuǐyuèlǒngshā qínhuáijìnjiǔjiā 
shāngzhīwángguóhèn jiāngyóuchànghòutínghuā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